精选心若菩提读后感(案例17篇)
读后感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释放和表达,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怎样写出一篇有深度和思考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一
记住三句话: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慢热型的人,对感情更执着。越缓慢的开始一段感情,内心的投入度也就越深。
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活着,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别违心,以及别后悔,还有,去xxx的人言可畏。
很多时候,心里明明不是那样想的,却控制不了自己而说出相反的话。究竟是我们太执着于所谓的自尊,还是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口是心非。
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希望你不要用年龄和其他东西来束缚自己。年龄从来不是界限,除非你自己拿来为难自己。
别太善良了,别太大方了,也别太能干了,时间久了人家会觉得,你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即使有一天你撑不住,哭了累了,也没人心疼你。因为在他们眼里这都是你愿意的。有时候心眼也别太好了不要什么事都为别人着想!别人不会想你的感受和种种不易。他们会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据说,你梦到了一个人,是因为那个人在想你。心若沉浮,浅笑安然,请允许我跌进你的梦里。
如果决意去做一件事了,就不要再问自己和别人值不值得。心甘情愿才能理所当然,理所当然才会义无反顾。
在一切变好之前,我们总要经历一些不开心的日子,这段日子也许很长,也许只是一觉醒来,所以耐心点,给好运一点时间。
分开以后,我最大的领悟,不是我有多好,也不是你有多坏,而是我看清了自己,更明白了两个人在一起的意义。好的爱情,永远是两个人的努力,而不是一个人的委屈求全。
每次被人排挤的时候,你总会以为自己错了,每次被人谩骂的时候,你因此郁闷了几天,生活中少不了一些无缘无故看不起你的人,也会碰到一些无缘无故讨厌你的人,不必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心情。在你回家的路上,总会遇到几条疯狗在路边乱吠,你只需继续前进,无须理会。生活就是一边受伤,一边学会坚强。
不要在一件别扭的事上纠缠太久。纠缠久了,你会烦,会痛,会厌,会累,会神伤,会心碎。实际上,到最后,你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无论多别扭,你都要学会抽身而退。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二
《心若菩提》,曹德旺的自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些经历在当时看起来可能是坏事,可我们把时间拉长,再回头来看这些事情,发现都变成好事了。
说说这本书,曹德旺于1946年在上海出生,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商人,因时局动荡,举家搬回福清高山。父亲在搬家时买了一艘机动铁壳船,想着以后还可以出租给别人,把全部家当都放在船上开回家,全家坐轮船回家。客轮抵达好几天,货轮还没到,再几天得到消息:货船遭遇风暴,沉了。
父亲多年打拼毁于一旦,只好从头再来。曹德旺15岁,帮父亲倒卖烟丝,骑自行车,每趟进货30斤左右,100多公里,来回3天,因为在那个年代倒卖是有“投机”的风险,所以进货都是由曹德旺负责,父亲负责卖。
后来,烟丝生意不好做,改做水果生意,曹德旺每天凌晨2点起床,冬天顶着寒风,夏天冒着酷暑,骑车到福清县城,天刚刚发亮,批发好水果,吃点东西再载着300多斤重的水果骑车回高山,到高山,通常是下午3点左右,再和父亲一起卖水果,这样一一下来,大概有3元左右的利润。
再后来,因为烟丝的利润比水果高,卖了三四年水果,又做回了烟丝的生意,可这次被当地工商度抓了,烟丝被收缴,自行车也被没收。
因为有和父亲一起做生意的几年磨炼,曹德旺决定自己外出闯天下。第一年种白木耳,收了十几斤,可其他人也在种,因此卖不出好价格。从别人那里听说,江西的白木耳价格高,于是迅速做火车去江西,卖了800多元,可除去成本,不亏但也不赚。
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商机,通过收购村里的白木耳运到江西去卖,赚取中间的差价,第一次就赚了近千元,一直到1970年冬,最多的一次,赚了3000元,相当于现在的几十上百万。最后一次,进了3000元的白木耳,被值班的民兵发现,货,收购站收购了。钱,暂时扣下。要求开个证明东西是集体的,才可以领走。
由于东西不是集体的,因此证明开不出来,又一次一贫如洗,还欠村民很多钱。1970年12月,福清县委县政府决定动员全福清人民的力量,在鱼溪真修建建新水库,曹德旺也在里面。
第三天,工地的高山营着火了,营房、修理所、食堂、所有吃的、用的、穿的,什么都烧没了。想开工没有板车,板车坏了无处修理,曹德旺主动把修理板车的活揽了下来,其实他没有学过修车,只是凭着捣鼓过自行车的补胎和紧钢丝这样的`经验,用了28天的时间摸索着修到成为一个修车的行家。
后来,救济物质和赔偿金到了,教导员听了曹德旺诉说自己的经历觉得特别感动,加上他是最后一个没有领到赔偿的人,于是就把剩下的救济物质和工资都给了他,还给他把证明开了出来。
结果救济物质卖了1000多元,还要回了卖白木耳的钱,还清了村民的货款。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三
林清玄,一个喜欢谈禅,喜欢说佛经故事的人,我特爱他的菩提系列散文十书,《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清幽大气,是以一个佛教徒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文章委婉轻柔,充满悲悯情怀。他没有简单地讲经说道,而是用一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经文,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和现象说开去,让道理渗透到日常最简单最普通的生活和感受中。
林清玄曾在《凤眼菩提》的自序中说:“我有一串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凤眼菩提子有着古朴精致的褐色,每一粒上面都有一颗美丽优雅的眼睛。我很喜欢这一串凤眼菩提念珠,每一回数他时,心念就飞升到空明纯粹的世界,仿佛走在精致优雅的路上,一路上有花皆香,有树皆绿,风里流着音乐,云都散得干净。”
《凤眼菩提》书中一文《重瓣水仙》里的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一位花贩把自已照顾成一朵花那么细致与美,那么她卖的花一定不会太坏我喜欢向如花的姑娘买花我喜欢向有书卷气的老板买书我最喜欢菜市场卖菜的一位阿婆,因为她梳理得最整洁,笑起来温馨自然,就像她架子上的青菜可惜,这样的惊见是不多的,所以我珍惜这样的缘。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时,我的眼前不禁出现了作者所描述的如此认真对待生活的人。如花的姑娘、充满书卷气的书店老板、温馨自然的卖菜阿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仅能让自己快乐,而且这份爱生活、爱工作的.情绪还会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就连没有看到他们的我,读到这样的文字,也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快乐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凤眼菩提》用一种平淡安闲的心情,让每一个烦恼化成智慧的清气。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四
之前读书,我都是怎么喜欢怎么来,全凭喜好!拿来一本书,先读开头,感觉还可以就继续,不是我喜欢的就放在一边,然后就再也不碰了。读了几本书吧,回头一想,最最令我着迷的是《草房子》,每次都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的,这是为什么?我自己也没有想明白。最近,慢慢地觉得,读完一本书,最好留下点什么……之前是自己太懒了,懒得动动脑子,懒得动动手,近期感觉不能这个样子下去了,就有了写点东西的想法。不拘形式,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记录一下,对自己也算是一种锻炼。
之前,没有听过曹德旺这么一个人,是办公室同事买了一本《心若菩提》,然后自己就借来看看,接着不到两天就看完了。期间网上查了查背景,唉!原来福建还有这么牛的一个企业,还有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啊!
首先一点,感觉也是最契合自身境遇的就是曹德旺这个人的脑子太活泛了。什么问题到了他那里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其公司的几次重大的问题决策就是建立在其聪明灵活的脑袋上。我很服这一点,所以就喜欢上了这个其貌不扬的人。我就是太懒了,这个懒主要是脑子懒,不爱动脑,身体上倒是很勤快。之前对这个问题也有所察觉,但是不如这次感觉来的强烈。第一次高考那年,每天早起晚睡的,都学疯了,可是成绩一直不稳定,高考也是没有考好;来年,自己调整了一下,变成了班里的懒人,结果考的还算可以。主要是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了,有自己的复习思路,不再那么顺从老师的按部就班。大学毕业后,工作有点安逸,渐渐地,毛病又犯了……最近在寻求改变——其实自己一直在寻求改变,可是吧,总是坚持不了几天就歇菜了,总是一遍遍地在原地转圈而已……这样一想整个人就不好了,唯一跳出圈子的就是复读那一年。看来不逼到份上真是不成啊!
其次呢,就是用心。我这人没啥大的.追求,天天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出来,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就这么得过且过的混了将近三十年。唯一的一次用心好像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复读那一年……唉!让我有点无地自容啊!有惯性的作用在里面,从小到大一直是家里的好孩子,生活、学习各个方面都是,见人就是被夸,自己有点飘飘然。然后就在路上迷失了……自己需要做一点点的调整了。那自己如何去用心呢?我还没有个思路,但是调整必须要有了,不然就真的如此一辈子了。用心就是专注?可能是。但是具体如何落实到行动上呢?我这笨脑壳真是没招了,需要自己去探寻。
还有就是曹老板注意分析,从众多微小的现象中找出其中最最本质的问题,一击而中!这个真的是非常的了不得,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头脑、足够的自信……种种优秀的品质真是生动的体现在你的眼前,真是让我服气了。我是觉得,曹老板真的值了!而且注重实地得调研,每有大事,都要实地考察一番,做到心中有数。
还有其他的一些零零碎碎的体会,就不一一的展开了,需要自己慢慢去体会。深思一下,人的行为的差距真的不是一般的大啊!
人家就是一个传奇!
忽然想起来,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我是传奇》,也推荐读到的朋友看看。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五
看老曹的《心若菩提》中关于他的mba知识,他是完全自学的。这一段就颇让人感慨。这几天是高考季,跟这段颇有渊源。
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最后好好的成个家。这是一般人通常的设定,这里的读书找工作就涉及到了文凭问题。老曹学历是小学毕业,初一都没念完,但是他自学。
在适当的时候,的确需要适当的凭证。
在你满世界找工作的时候,文凭就是一张通行证。别人不知道你张三李四的能耐如何,只能通过这些证书来证明。但是一旦进了门,这张纸就成了废纸。没有人再去计较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获得过什么奖励。从根本上来讲,资历理论都很扯的事情。在市场化企业中,论能力进行分金银。论资排辈,从根源上就不合适。你是正高就一定比副高在项目上处理的好?未必。一边摸索一边创新。
始终保持自学的'态度,持续的读书,持续的精进,主要是要保持自己的思想,一直在前进。
很久以前,同学聚会,咨询大学老师对人生的建议。他给出的建议就是应该去读mba而不是去刷文凭。针对这个观念,当时不理解。为什么不应该去刷个学历呢?读完老曹的书,恍然大悟。
都已经在职场厮杀了十几年了,刷个文凭啥用都没有,不如去学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知识,除非你打算去考公考编。而mba,甚至是包括会记学都对企业有帮助。确实是这样的逻辑。
真正有用的知识,从来都是靠自学的。刷的各种学历,仅仅是门槛而已。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六
因为看了纪录片《美国工厂》,对曹德旺的的故事有了兴趣。后来冯大辉老师在朋友圈推荐了他的自传《心若菩提》。这本书网上已经没有新书卖了,我还是在旧书市场-“多抓鱼”上才买到这本书。
曹得旺本来想口述,让别人来写这本书,最后结果不满意,就全部自己亲自来写。作者以第一人称来讲故事,显得更亲切,可读性更强。看来平时练习写作很重要,万一以后出名了,自传还是自己来写比较好,哈哈。
曹得旺一生的故事肯定很多,他也是精心挑选自己认为重要的素材写进自传里。其实对素材的选择,也是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比如,书中多次提到,很多次重大人生选择,他都去当地的一个寺庙,寻求高僧的意见,最后听从了这些意见,并获得人生的重大发展。这就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的喜欢和敬重,而且他也以实际行动对很多寺庙进行了捐赠。
下面我就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这些故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1.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上帝有时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2.身正不怕影子歪。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贪图一时的蝇头小利,而失去自己的主动权。
3.人生关键时点的选择很重要。难以决策的时候,去求签问高僧也是不错的方法。
4.创业或者人生路上会有很多不公平或者不如意,必要的坚持或者叫“忍”很重要。
5.人生路上,贵人的加持和朋友的帮助很重要。
6.只要坚持,办法总比困难多。
7.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诱惑会很多,保持聚焦很重要。
这7点体会,我之前发到视频号上,点赞、转发的人还不少,希望对你也有所启发。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七
第一次读林清玄的作品,有种清新、安静的感觉,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读,于是乎,我从网上买了两本林清玄的作品《心的菩提》《情的菩提》,自己的书,可以慢慢读,细细品味,可以勾勾画画,以记下印记再反复重读。
怀着一颗菩提心,怀着一颗慈悲的心,细读每一篇散文,寻找心灵的安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能够有如此让人宁心静气的文字,真的很少见。
也许作者是学佛的缘故,每一篇文字都会归结到心灵,周围的人和事,周围的一草一木,周围的一切的变化,都会表现出对生命的最深刻理解。
在作者看来,人生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说又感性的胸怀,见到西风里凋零的碧树心有所感,在内心里有理想的抱负与未来的追寻,所有孤独与苍茫之感,但有远见,对生命有辽阔的视野。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识是说不只要有追求理想的热情与勇气,还要有坚持、有执着,去实现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即使人变消瘦了来了,衣带渐宽了,也能百折不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阑处”。意思是说经过长久的努力追寻,饱受人生的沧桑,到后来猛然回首,那要追寻的却在自己走过的道路上,灯火阑珊处。
对生命的真正意义的深刻理解,只有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历程之后,才会有如此的体会与感悟。只有内心的最深刻的体悟,才能走向生命的大美。
对生命的化妆,只有体会到对生命最深层次的化妆,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八
书读完已经很久了。
8月某天,跟立梅电话,她提到她买了《心若菩提》这本书读,说是手不释卷,晚上读到凌晨两三点,早上起来又一鼓作气,到中午前读完,也感慨创业的体感以及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我心想,是什么样的书如此引人入胜呢?随即购买,同时看到还有写另几位大咖的书打包销售,我就都入了,我向来是对书没有抵抗力的人,看到听到好书都忍不住购买,虽然能读完的寥寥,希望能静下心来多读书。
因为读完已久,对于书籍里的很多细节不再有记忆,但是总体留下的印象还有这么几点:
老曹身上发生了很多“神迹”,所有的付出似乎都获得了超额回报
老曹在工地打工,遇到赶路的某农场主,请对方吃饭,后来成就了老曹的第一桶金。读者也许会觉得老曹运气爆棚,我读的时候也就在想,收到老曹此类救助或者帮助的肯定不止这一人,而应该是很多人,只是老曹选择记录了这一人。一来这说明老曹的谦逊、慈悲和同理心应该是与生俱来的,是广博的;二来说明老曹颇有感恩之心,有那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肝胆义气。
老曹三次“石竹问道”,看上去也是非常玄,老曹也深信其中有神迹。于我,是否有神迹我不知,但是每次问完后,不管做了哪个选择,我想老曹最起码是心安定下来了,配合极强的个人战略和执行力,不成事也挺难。
老曹是入世的,在每个角色上全力以赴,自信、担当、勇敢、独立有主见
老曹是非常善于学习的。读书,虚心请教,更重要的是爱琢磨,以及不远千里的去找专家做调研,确定一个目标,豁出去去做,大气,有决断。学习会计,在全球建厂,做战略分析等等都体现了老曹极强的学习能力。
老曹是很有勇气的,也是仁慈的,尤其是在东北和通辽的玻璃厂收购,还是挺让人动容的。能够被地方政府当作神来供是有原因的。当然,对于开专列之类的事情,我还是觉得挺浪费的。
老曹的决断力和执行力是非常强的。我想这大概也是他能够成功而且持续成功的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
老曹的执行力则更牛,工厂的建设速度都是神速,战斗力杠杠的。我想这就是要打出节奏来,对,打起来节奏,人的斗志和潜力就能激发出来,创造奇迹就是正常的事情了。而持续创造奇迹,企业不成功也难。
写了这么多,我还是想回到核心的价值观上去看老曹的成功,怀有大爱,担当,入世,加上其超强的学习力、洞察力、决断力和执行力,大概就是我看到的领导力榜样。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九
《心若菩提》一书讲的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为超级有钱人的故事,我相信这对于很多人都是有吸引力的。赚钱是个正常爱好,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但事实情况是,大部分人到了中年,仍然是一事无成,生活艰难,用孔子的话就是“耻也”。知“耻”而后勇,便是觉悟,人生最终,不过是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改变自己而已。只有改变自己,才可能赚到更多需要的钱。
自知很可贵,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才能清醒地去做出对自己有利的改变。一个人的成功,在自己有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很多人的成功,不是能力可以,而是占了天时、地利或人和中的其中一项。比如前几年炒房赚钱的,是运用天时;在北上广深炒房比在其它城市要赚的钱多,这是地利。天时和地利只是在特殊时空中才能出现,生活中更多赚钱的例子,是靠人和。提前得到一些消息,然后赚取中间的差价。生活中很多事情,“人和”的辅助下,处理的效率也会快一些。很多人便把“经营关系”放在了首位,很多人都在想办法拓展和维护好的关系,却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没有能力的关系,经不起考验。有能力的关系都会出现人走茶凉的情况,更何况没有能力的人,却强行攀附关系,最终不过是鸡飞蛋打,竹篮打水。所以,为人第一要紧事,便是重视自己能力的培养。
能力从哪里获得?家庭排第一,一是传承,二是打磨。曹德旺的父亲是曹河仁,福建福清人,福清是全国著名侨乡,自古以来就有年轻人远渡重洋学习打工经商的习惯。也就是说,曹德旺自小便在一个经商事例浓厚、经商典型众多的村里出生,自小便会听到和见到赚钱养家的相关故事。曹德旺的家族在高山镇算是望族,曾祖父是福清的首富,曹德旺小时候经常到曾祖父的墓地一带玩,墓地很大,那个长眠在里面的人,神秘却非常有影响力。所以虽然家业到爷爷辈衰微破落,但在曹德旺的心里,家族里曾经出现过的大人物,对他无疑是一种正向的启蒙。平凡的人都会有关注同姓宗族的名人,以获得名人之后的小小安慰,那个从未见过面的曾祖父,对于贫穷家庭里的.曹德旺,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心力。这便是传承,文化浸润,家风传承。
曹德旺的父亲年轻时跟着舅公到了日本,但舅公没有把父亲放在自己的店里,而是介绍到一家布店里当学徒。学徒第一年,父亲做的是煮饭、煮茶、挑水、倒马桶、倒尿壶,吃的则是剩饭剩菜。到晚上,布店老板要求父亲对着镜子不断练习走路、微笑、鞠躬、口型。第二年,布店老板安排父亲做货郎,挑着担子边走边叫卖;第三年回到店里学习站柜台,接待客人及进货出货。一个曾经是大户人家的孩子,在家庭破落后,不耍脾气,不怨天地,踏实勤恳,虚心上进,光这一点,就淘汰了很多人。飞黄腾达,只是时机问题。
没过多久,曹德旺的父亲将破落的家业再次辉煌,这就是自己的能力,后来成为上海永安百货公司股东。但是,天时不巧,赶上国家内战(1947年),曹德旺父亲本打算将所有家产从上海运回老家,结果货船在海上遭遇风暴,沉没了。接下来6个要吃要喝的孩子,曹德旺的母亲是地主的千金,现在也只得当掉了最后的首饰,买了十几亩地,种些红薯、花生、青菜什么的,6个孩子长身体,地里的收成根本不够口粮。由俭入奢易,则奢入俭难。一个好的母亲,将会影响三代。这个艰难的时期,千金出身的曹德旺母亲在艰难生活面前,给孩子们精神上不断传输丰富的营养。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家里一尘不染,孩子热热闹闹,微笑常驻脸上。曹德旺小时候读书便不是很优秀,相反还十分调皮,经常闯祸挨打,过后母亲都会沟通说理疏导。童年里有长辈陪伴的温暖,是很多人一生的力量。
曾祖父的神秘印象,父亲的辉煌经历,母亲的温言细雨,村里的经典案例,让曹德旺从小便有了商业的良好启蒙,赚钱的意识比其它人要敏锐。现在很多成年的人,走上社会多年,都没有赚钱的意识,更不谈赚钱的眼光。曹德旺在十几岁时,已经展现出他对数字的敏感;15岁开始跟父亲一起正式开启了生意经历。骑车进货30公斤,往返100公里,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后来曹德旺父亲改做水果生意,曹德旺每天凌晨2点起床,冬天顶着寒风,夏日冒着酷暑,这些对于曹德旺意志的打磨,起到了很好的加强。能吃苦,肯钻研,有人带,有人帮,这就是传承。一个人的能力靠自己成长,但如果家里的上一辈刚好有经验,下一辈人只要愿意去接受并实践,相当于比同龄人多出了几十年的职业经验。这种领先的职业优势,会助力他在同龄人更快脱颖而出,更敏锐地抓住机会。后期的曹德旺,比同龄人更容易领会到商业机会,开始了他的独立商业生涯。第一次创业,几个回合,便很顺利地赚到了3000元,相当于现在的几十上百万。
曹德旺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家族文化熏陶,整合家庭经验传承,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能力,这种能力,让他在生意场上有过人的敏锐,让他一次次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后转战于汽车玻璃,虎啸山谷,龙翔九天,成为商界的传奇人物。而让曹德旺长盛不衰的最终原因,则是过人的品德。处低时不悲,不记个人得失,专心做事,友善对人;处高时不傲,专注优化品质,注重合作信誉,关心供应利益,留心员工福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勇者无惧,仁者无敌。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十
假期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曹德旺编著的关于自身经历一书《心若菩提》,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有趣、可爱、聪明、大智、真诚、心善,聚合了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了今天玻璃大王的誉称。
小时候连个正式的名字也没有,就叫小印度,到了上学的年纪,家里长辈给取了现在的名字。十多岁起,跟着父亲开始做生意,骑着自行车,来回100公里的山路,从做香烟生意到卖水果,到去工地上干苦力,当过炊事员、销售员、采购员,每份工作都依靠自己的勤奋、聪明取得不错的成绩。
后面结缘玻璃,从最开始的高山异型玻璃厂的一名普通采购员干起,然后承包该厂,再到建宏路合资玻璃厂—中外合资福建耀华玻璃工业有限公司,一步步将国内民营企业发展成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集团。政府的支持、友人的帮助、政策的东风,都是助其成功的因素之一,然而,读完本书,曹德旺本人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很多高贵的品格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以下是我从该书中学到的对我受益良多的一些启发:
遇到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做大做强一个企业,可想而知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对于困难,曹德旺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想起这个经历。提醒自己,只要肯动脑筋,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在其后面遇到的一个接一个的`困难面前,充分体现了他的大智慧。
热爱读书、学习。以前家里穷加上调皮,退了学,后来的知识的获得全靠自学。只要对自己有帮助的都会去学,学会计、学营销、学mba,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忘记读书。这一优秀的坚持无一不在他今后的工作中给予莫大的帮助。
自信,信自己,也信任他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与政府合资中信任政府,在与国外公司合资时,信任外国人,在公司管理中,信任自己的员工,信任供应商。
尊重他人,坚持以人为本,考虑他人的利益。书中有一段关于闽侯人退土方的叙述,没给欺骗自己的人绝后路,最终实现了双赢。在看到这段后,我不禁感叹,心中有大爱的人,天都会帮你。
爱兵如子。福耀的企业文化之一:尾牙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体现了“以仁义为本”的企业文化。员工生病,企业承担全部医药费;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时,以身试法,制定规章,规范员工行为。在企业这个大家庭里,想着全面发展员工的德智体美劳。
诚信,不贪图小便宜。诚信经营企业,重视企业规范管理,做事透明。
助人为乐。曾经的老师想让其给学校捐助桌椅,捐了;地产商让其帮忙买下预售房,买了;以及后来买下双玻、通玻的事,在对方困难的情况下伸出援助之手。
心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慈善大家,捐款百亿,建学校、建寺庙、建图书馆等,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受益几十万人。
读完,不由心生佩服和感恩,十多岁的年纪独闯天下,吃过的苦、走过的艰难的路,唯有亲身经历,才有话语权。一个优秀的企业、优秀的企业家,心怀国家和民族的使命,从国内走向世界,始终以维护国家尊严为首,再到个人利益得失。
最后,以曹德旺始终坚持的三个信念结尾:
“国家会因为有您而强大
社会会因为有您而进步
人民会因为有您而富足”。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十一
心若菩提是佛家经典的一句名言,它的含义是如果我们能像菩提树一样开启内心的智慧,就能够清楚地认知到自身所面临的人生困境和人世间的种种险恶。在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上,不拘泥于过去的经历和现实的挣扎,而是坦然从容面对一切,进而触发内在的潜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段:认知心若菩提的内涵
心若菩提意味着具备一颗清醒而开放的心,无所畏惧,接受生活中的波折,不被负面情绪所左右,建立平和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对思想的自由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能够体验到自己内在的智慧。这种智慧使我们更加明白,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放弃过去的种种顾虑和束缚,积极面对并接受当前的生活状况,并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心愿。
第三段:心若菩提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失败与挫折,不同的困境也展现出各色各样的形态。在这些状况中耐心和坚韧是不可或缺的,这种信念的深入人心使我们能够镇定从容地应对变故。尽管面临艰难险阻,但如果持续地坚守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积极探索,坚持不懈,终将获得成功,同时也能获得成长和进步。
第四段:心若菩提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正面影响
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心若菩提为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正面影响。它让我们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建立对事情更加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尽管有时我们可能无法改变现实和眼前的状况,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在挫折中寻找机会和潜力。通过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心若菩提使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并迎接日后的挑战。
第五段:结论
在我们的生活中,心若菩提可以被视为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我们时刻要保持平和内敛的心态,有信心地面对人生的挑战,摆脱过去的困顿和痛苦,更好地迎接未来的生活。心若菩提式的生活态度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我的潜能,更能够推动我们以一种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思维继续走向未来的强者之路。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十二
今年的我已经是六年级的毕业生,各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争取考入东莞的名校,报了各种的补习班,所以我的家长也逼着我参加培优班的补习,我情不自禁地也加入了“追名校”的行列。
看着看着,我的心微微颤抖,一瞬间我明白了一个十分简单而又重要的道理:冠军只有一个。这世界上,更多的是像我一样默默无闻、跑到最后也没有拿到冠军奖牌的人,难道因此我们就可以不努力、停步不前了吗?当然不是!因为人生首先是一场和自己赛跑的比赛,对手就是自己,只要在场,只要不停下来,继续努力奔跑,就会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就会赢得自己人生的冠军奖牌。
我时时提醒自己:偶尔做不了第一,也没什么大不了!这个世界上注定要有人比你更强、更高、更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奔跑。跑,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尊重,是对生活最为真挚和深沉的爱。即使竭尽全力,也跑不过别人,但一定会跑赢昨天的自己。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十三
菩提心,在佛教中是指追求觉悟和智慧的心灵状态。而在人类社会中,菩提心则是指关注他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心态。在大学生涯中,培养菩提心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菩提心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菩提心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关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使其成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人才。因此,培养和实践菩提心在大学生涯中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段:菩提心的实践和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种种方式实践菩提心。例如,可以多关心身边的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排解困扰。或者,可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菩提心的实践可以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因为当我们帮助他人时,我们会感受到被需要、被赞赏的美好感觉,这种感觉会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加乐意为他人付出。同时,通过实践菩提心,我们还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情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在社会交往中是非常宝贵的。
第三段:菩提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培养和实践菩提心不仅对他人有益,对个人的成长也有积极的影响。首先,菩提心可以使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当我们关心他人并为他人付出时,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和幸运。这种感受会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更加感激拥有的一切。其次,通过实践菩提心,我们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形成健康的人格。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菩提心的实践不仅能提高个人的社会声誉,更能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第四段:菩提心的实践需要的条件
虽然实践菩提心在理论上很容易,但在实际中却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能力。首先,要有足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控制力。菩提心的实践并不总是容易的,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挫折和困难,甚至会遇到不被理解、甚至被利用的情况。只有具备足够的心理素质,我们才能够坚守初心,做到无私的奉献。其次,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为他人提供真正有益的帮助。最后,要有善于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在菩提心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与他人合作,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协商。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践菩提心。
第五段:菩提心成为大学生涯中的座右铭
在大学生涯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将培养和实践菩提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铭记在心。无论是面对学业的困难,还是面对社会的竞争,我们都应该用菩提心来指引自己的行为。只有心怀菩提,才能够拥有坚强的内心和卓越的品质,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高度人格的人。同时,菩提心也是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只有通过实践菩提心,我们才能够不断探索自己的潜力和充实自己的人生。
总结:
菩提心的培养和实践在大学生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培养关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通过实践菩提心,我们可以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和获得内心的满足。菩提心的实践需要心理素质、知识和能力储备,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将菩提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铭记在心,在学业和生活中都能够从容应对。只有通过实践菩提心,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十四
后来想想,其实我们不管选择什么都没有错,因为我们遇到的人不同,经过的事不同,感到的情不同,受过的伤不同,所以我们的感情观念自然也不同,但这,并不能贬低任何一种感情的价值。
我不愿去评论一段感情的好坏,在我看来,感情像茶,爱喝的人说他甜,不爱喝的人说它苦,但茶就是茶,它并没有改变,而我,不愿意做哪些不懂茶却故意装作懂茶的人,除非,这段感情我亲身经历过,我懂它的滋味。
有些人在情感道路上跌过一次就爬不起来了,有些人会为之动容,说他重感情,有的人则鄙视他,说他懦弱没骨气。我呢?则介于两者之间,就如林清玄说的:“心若寒冷,则结成冰,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冻结世界。心若燥热,则化成烟气消逝,不能再觅,甚至烫伤自己,燃烧世界。”所以,我选择顺其自然。
看着那些在感情道路上迷茫、徘徊的人,我想去拉他一把,却又制止了自己,因为我知道,谁也救不了他,除了他自己。他在打仗,和自己打仗,他在挣扎,在苦和痛的边缘挣扎。我可怜他,因为他的痴情世间少有,本应幸福的人,现在却如此狼狈;但又讨厌他,因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本可以让自己活的快乐,茫茫情海,这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他又何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感情本是自由的,谁也限制不了,或许,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不要刻意去改变它。也许,放开一段感情,便是给自己一段重生。有的茶是苦的,但也不要嫌弃它,毕竟它给了你如何品茶的经验,也许下一秒,你会觉得它变甜了,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十五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当我第一次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文章语句优美,富有人生哲理,读后给人深深的启迪,文中的第一株百合背负了多少讥笑和讽刺而得到果实。那么,我想人生旅途就是这样,莫过于充满荆棘,变幻莫测。
人生都必须经历困难和挫折,经受考验,才能雨过天晴,散发出更加灿烂更加美好的光彩!从此我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林清玄。今年暑假里计划买几本好书来读一读,在当当网上搜索发现林清玄菩提系列的书,心里十分渴望读到这些书,立刻邮购了这一套书,书自落户我家就一直放在床头陪伴我。其中最喜欢读的是《心的菩提》《情的菩提》,每当愤怒时、烦恼时、沮丧时、闲暇时我都会拿来读一读,柔美的文字如一阵清风佛过我的心灵,给我带来宁静与沉醉。
菩提就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面对世事纷扰,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也常常怀疑自己对职业的选择,工作压力大,而且待遇又差,导致内心迷惘,陷入身心疲惫、浮躁、颓废之中。林清玄以他优美、清醒的文笔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把我的心灯点燃。读完后,觉得每篇文章内容寓意深刻,文字精练优美,风格清新隽永。他的语言朴素、浅显,但注重对思想、生活的感悟,追求超凡脱俗,淡泊清静,充满禅境的喜悦,我十分喜欢这些作品。这些好的书籍引领我找到方向,带我一个中年人进入淡定、淡然、丰富、质朴的精神境界。
最有趣的是读《猫头鹰人》一文,讲述一个卖猫头鹰人的长相发生变化,由一个普通的人变成了猫头鹰的长相。作者和朋友谈起猫头鹰人长相变异的故事,朋友说:“其实,变得不只是卖鹰的人,你对人的观照也改变了。卖鹰者的长相本来就是那样子,只是习气和生活的濡染改变了他的神色与气质罢了。”听了朋友的话,作者说:“卖猫头鹰的人每天面对猫头鹰,就像照镜子,我们面对自己俗恶和习气,何尝不是在照镜子呢?”
读到到这里,引起我的深思,难怪人们常说,环境会塑造人,也会改变一个人。在生活中,每当我走进社会与人交流,别人总会对我说:“一看就知道你是老师。”我不知道,是不是老师的职业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长相”吗?那么,这个“长相”是不是受孩子和社会的认可?也许,孩子们就是我们的镜子,要常常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长相”与昨日的不同,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当然,人的长相可以化妆,让你的外表变得永远美丽。一个进入中年的女人,我渴望年轻,渴望美丽,渴望青春永驻。静静的夜晚,躺在床上翻到林先生的《生命的化妆》一文,当时我想化妆一直是我们每个女人渴望改变长相的一个聪明而又无奈的选择。于是,细心品读,文中作者带着好奇心访问著名的女化妆师,交谈中作者把化妆归纳为三个境界: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可是,作者心中最大的疑惑是化妆的最高境界究竟是什么?女化妆师告诉作者最高境界就是两个字“自然”。这几句话让我对化妆有了更深的领悟,原来表相的美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涵。那么,改变一个人表相气质的最好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变。也就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需要脸上的化妆,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精神和生命的化妆,用智慧和知识让自己青春永驻,书籍是我们女人最好的化妆品。唯有多读书,多思考,学会欣赏,走进大自然,让自己的心灵时常敏感着,清静着。一个进入不惑之年的女人,我没有一套化妆品,不懂化妆知识。要是与作者讲的三种境界对照,至少可以算是生命的化妆吧!因为我最大的爱好就是闲下来读自己喜欢的书,尽管记忆力减退,记不住了,可是书籍愉悦我的心灵。对文字情有独钟,文字的诱惑常常激励我写日志,写游记等文字,朋友和家人总说我是个电脑迷。除此外还喜欢外出旅游,拍照片,这些爱好都成为我的高级化妆品。
最让我感动的是读《柔软心》一文,作者说:“具有柔软心的人,即使面对的是草木,也能将心比心,也能与草木至诚相见。”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自己的柔软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和谐;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宽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单纯;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越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软心是包容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洋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作为人师,拥有一颗柔软心是何其重要。我们要用这样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那一颗稚嫩的心灵,去宽容,去呵护。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森林更绿,比大海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永恒的。合上《心的菩提》一书,闭眼深思,什么是菩提?菩提就是觉悟,心里的觉悟。我宁静,我淡定,所以我快乐。
是啊,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林清玄的《心的菩提》给了我许多启迪和感悟,在此,我把这本书也推荐给同行朋友们,相信大家也会喜欢。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十六
“心若菩提”这句话在佛教中很有名,意为“心若菩提,处处皆是极乐世界”。这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教导,通过修行让自己的心境得到提升,感受到无忧无虑的幸福与和平。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容易理解,却需要实践和体会。在个人的生活中,我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来分享一下。
第二段:了解“菩提”的意义
在佛教中,“菩提”指的是觉悟,是离苦得乐的境界。修行之人要追求的是心灵的觉悟,远离烦恼,接纳喜悦。只有通过努力修行,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在不同阶段的修行中,需要不断摆脱自我,放下执念,唯有明心见性,便可获得认知上的领悟。
第三段:扪心自问,是否修行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些追求超越自我的心愿,但却往往对自己不够真诚。我们只是想要休眠,不拥有任何问题,对自己将来长长久久的愿望却完全忽略。只有当我们开始认识到修行的必要性,才能在了解菩提的道理的基础之上有所进步。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用正确的思维和方法去实现。因此,心如果菩提,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开放,更充实。
第四段:经历修行所带来的收获
通过不断的修行,我发现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平静了起来。在曾经会感到非常繁杂甚至混乱的情况下,现在已经可以把思维净化转到自我提升上了。这种状态不仅让自己更强大,还为身边的人提供了更大的支持。他们会觉得我是一个更加领悟,更愿意深层次地理解他们的人,所以他们更渴望跟我交流,更容易获得心灵上的安抚。
第五段:总结
“心若菩提,处处皆是极乐世界”。菩提的确是一个把我们带到超越世俗的境界,这是无以复加的。但要借助这张之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求这样一个境界,我们不仅需要去接受、去学习,还需要付出多年的奋斗。这是一个耗时而有效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可以不断提升自我,对未来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追求。而我们也有义务去为他人提供帮助,支持他们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在生活里探寻到那份自我实现的真谛,让自己逐渐获得心灵上的支撑与安抚。
心若菩提读后感篇十七
所谓菩提,是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而觉悟的开始,正是菩提的芽尖。在烦躁之中,寻找着身体心灵合一的感觉;在领略着佛教的故事中,寻找着第一流人物。
书中的文字总是需要缓缓地咀嚼,像是品一杯清茶,不是追求着味蕾上的享受,只是沉淀着内心的平静。淡泊清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质朴的精神境界。那里的一朵花,一棵树,一轮明月,以及一段段的回忆和生活中的细节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在困顿之中,得到智慧明光,所谓自然的恩泽。
林清玄似乎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每每都有心灵的深深颤动。我仍深记着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光是这句话本身,还喜欢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在我看来,《情的菩提》就是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清淡似乎贯穿了全书。因为在寻找着林清玄认为的清欢,所以才会有了阅读的兴趣。体会着林清玄的'清欢,才会慢慢醒悟过来,俗世中的清欢虽渺小,虽不可多得,但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沉静的心,而被世俗磨灭的也正是那样的一颗心。
亲情、爱情、友情,大自然的深情,对不幸者的同情……林清玄用这些情感来弥补着我们所缺失的那颗心。而那清欢,是一种调和剂。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利用着“最少的就是最珍贵”的思想,让被利欲熏心的我们去追逐着。在一次一次的平静之后,我们有了菩提的芽尖,领悟到清欢的真谛。林清玄用他那平实的语言操控着我们的心,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地往世俗之外的美好中走去,在那里能闻到富人家里种的梅花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阅读《情的菩提》,我们追求着清欢,只是成为不了第一流人物。阅读、感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不定在某一天,在俗世和清欢之间找到平衡、顿悟,菩提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