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艺术理论论文大全(21篇)
工作中的每个项目都应该总结,帮助我们评估自己的表现并改善工作效率。写总结时可以参考相关范文和经典案例,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案例,它们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艺术理论论文篇一
摘要: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我国整体经济得到了更为稳定和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更是大大提升,可以说市场的开放给我国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在发展和建设中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所以今后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发展中获取更大的进步,就需要对管理工作进行更充分的关注和重视。企业在实际发展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当前很多学者也加强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激励理论的出现和应用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所以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怎样对这一理念进行有效应用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为此,下文笔者也将对企业管理中的激励理论进行研究,希望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激励理论;企业管理;应用
0引言
随着近年来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全球化经济体制也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所以现代化企业人才逐渐成为了企业竞争的形式之一。由于人才是当前企业发展环节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所以只有开展更有效的人才竞争,才能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完善的基础。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应该充分认识到激励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对员工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有效的科学依据。同时在企业人员的内部管理体系建设环节中,也应该不断加强对员工工作意识的强化,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内驱力进行完善,给企业发展带来更为显著的财富价值。所以,在当前企业发展中更应该加强对管理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对激励制度进行强化,实现对企业发展的有效帮助。
1激励理论的概念
激励主要就是指对人的动机进行持续激发,帮助其提升内在动力,使其内心保持更为兴奋的状态,激励和鼓励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中向着更美好的目标前进。组成激励制度的主要因素也更包含动机、需求和外界影响。其中外界影响也是激励的主要动机,更是实现激励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但是管理工作中激励主要指的就是企业管理者借助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案,对人们的实际需求进行满足,从而对人们的发展规律进行实现,有效调动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和运行奠定更稳定的基础。
2激励理论的种类
在当前的激励制度体系建设环节中,根据针对性和内容的实际研究,我们也可以将激励理论划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2.1内容型激励理论
这种激励制度,主要是对员工的心理需求或是基本性质进行考察,将人的工作需求作为研究重点的激励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激励理论比如马斯洛激励体系和赫兹伯格的激励体制等。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也分为不同等级,当人的低等级得到满足后,较高层的需求也将有了新的需求,也希望获得满足。所以,在这一要求的基础上,赫兹伯格也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就是将激励因素划分为两种形态,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1]。保健因素就是基本需求,能对员工工作中的负面情绪进行有效抵消,而激励因素的存在,则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意识进行提升和激发,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工作动力进行有效激发和提升。
2.2过程型激励理论
此种激励理论就是借助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之间作用,进行更有效的动态激励。弗鲁姆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某一个特定的激励体制也需要取决于制度可行性的满足程度,同时也要对其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更好的实现对激励制度的发挥。所以在当前对过程型激励理论的应用环节中,更应该在实际情况上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广大员工的工作兴趣进行更有效的提升,确保激励体质的公平性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3我国企业员工激励制度的发展现状
3.1缺乏对员工的专业性培养
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的激励理论的应用力度相对缺乏,那么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也必然会存在很大的问题。经过笔者对当前企业经营现状的研究来看,由于受到传统经营工作的影响比较深远,所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将大部分精力用在经济建设中,没有对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升进行关注。所以这也使得很多员工的专业技能存在不达标的情况,专业素质也实际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也正是因为员工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上存在较大的缺陷,所以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和也很难得到充分的和基础保障[2]。
3.2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根据笔者对当前工作的研究,发现我国很多企业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仍然比较严重,一味的追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中的平均,对于业绩好和业绩差的员工之间采取相同的评定标准。这种方式的长期影响,必然会对工作业绩好的`员工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此外,当前很多企业的内部竞争机制也存在明显的不健全问题,这对于员工的贡献能力无法进行更有效的激发,所以长期下去,必然会对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提升产生制约作用。
4企业员工激励制度的相关优化对策
4.1建立系统性更强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建设,可以确保企业文化更有效的走进人们的视野中,这种方式也将对管理体制核心理念进行更充分的体现。但是在对制度进行运行的环节中,不能对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连接,所以在此环节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有效建立,也可以对文化建立的环节中,实现对员工的积极引导,帮助员工向着更为积极和团结的方向进行发展。同时在文化建设环节中,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以实现对员工工作热情的有效激发,帮助广大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中收获更大的效益。因此在对企业文化进行建立的环节中,不仅要加强对口号标语和行为规范的完善,还应该加强对价值理念和物质保障的制定与完善。
4.2为员工提供更积极和光明的发展机遇
在当前的企业建设与发展中,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也是一项较高层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更需要为广大员工创造更多的创作机会和发展机遇,确保员工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获取更大的进步。在此环节中,还应该实现对以下工作内容的关注:首先,企业在实际运行环节中,要帮助企业员工制定阶段性发展方向。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中,应该建立更为完善和科学的学习机制。在企业工作中,如果广大员工不能实现对自身能力的提升,也必然会面临着被企业淘汰的风险,所以,在企业建立和发展环节中,也需要为员工制定更为全面的职业发展理念,组织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实行有效的再教育,表现好的员工更需要给予相应的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更全面的提升[3]。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的成果已经超越了员工的自我期望值,员工在工作中必然会感觉更为欣喜,但是如果实际工作结果和期望值有所差距,员工也将产生一定的挫败情绪。其次,对工作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在企业发展中员工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断工作下积累出来的。因此企业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环节中更要加强对相关能力的指导和培训,并为广大员工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机会,让其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企业运行工作中,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也应该正确认识到人员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对激励制度的有效制定,全面提升广大企业员工的工作意识,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更显著的提升,为企业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在今后的实际发展中,企业不仅要加强对自身经济建设工作的关注,还应该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重视,以便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进行更有效的提升。在企业人员的内部管理体系建设环节中,应该不断加强对员工工作意识的强化,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内驱力进行完善,给企业发展带来更为显著的财富价值。
参考文献:
[1]徐蓉蓉.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整合运用[j].中国科技投资,,57(34):258.
艺术理论论文篇二
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
摘要: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很早就指出,儿童及其同伴形成的关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与儿童和成人的关系不同。因为在同伴交往中,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儿童可以有大量的机会来检验自己与同伴发生冲突的观点和看法,协商和讨论同伴提出的各种想法,决定认同或排斥某个看法。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应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关键词:幼儿;交往;问题
一、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1、现状分析
一个整天一个人玩的小朋友他不用与他人对话,不用思考,自己一个人玩,而与同伴一起的小朋友则不同,他需要对话比如:两人同样在玩玩具,他们可能会交换玩具,那么他就要想办法进行交换,借我玩一下或我们交换玩好吗?如果遇到拒绝,他还会想出其他办法,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如:两人同样玩玩具,他们会边玩边聊“我是什么”,会手舞足蹈,充分发挥想象出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幼儿也会两人商量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商量玩什么游戏,怎么玩,什么规则,这些幼儿都需要表达,当然两人交往过程中幼儿会出现矛盾或吵架,有些家长怕幼儿吵架不让幼儿玩,其实吵架也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一些幼儿在吵架中口齿变的伶俐,用语丰富,不过幼儿前一分钟“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好朋友。又会玩的很开心。在这里幼儿不得不去认识、理解他人的愿望。
2、情感与观念
幼儿必须学会处理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幼儿同伴交往中,会模仿他人的语言。幼儿在同伴游戏中练习语言表达机会多,在游戏中很轻松很愉快的学习了;在幼儿园,教师创设角色区让幼儿学习是很好的,当然幼儿在同伴交往中需要家长朋友的正确引导,还要教幼儿一些交往技巧,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同伴交往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
1、幼儿之间的交往有着成人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
幼儿在角色区“小超市”的表现,他们可以象社会上的人一样,自由表现,说错了不会被骂,可以自己定价位,收银员等超市人员还可以通过招聘等方法选取。这样,孩子们可能会在一片笑声中而过。
2、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他们会把自己最好的表现出来,他说的话做的游戏也会被他人所采纳接受,幼儿的自信心会得到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发展又会引起更强的交往主动性。如:一次小朋友在休息时间把我教的儿歌《小老鼠》变成了拍手歌,看到我肯定的眼神,她们玩得更起劲并希望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展示。
(三)、幼儿同伴交往有利幼儿身心健康
1、伙伴交往的表现
伙伴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伴间相互交往,他们会相互学习,学习他人的知识、经验得到互利,会懂得等待分享和谦让,还会使幼儿身心愉快,当一个幼儿遇到困难、心情不好时,如果与同伴一起玩,马上就会眉开眼笑。
2、同伴交往的作用
幼儿在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会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使他们发现与体验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有利于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又学习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情绪情感形成和发展了幼儿的同情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习了自我控制谦让。
幼儿同伴的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容易发脾气,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我们,要帮助他们建立好的同伴关系,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与同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幼儿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帮助他们获得社交技能,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品德优良,人格健康的人。
二、幼儿伙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普遍问题
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不能和睦相处;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从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阶段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就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在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表现得情绪变化过快或过于激烈。
2、心理特征
有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他,更不会主动地与同伴玩合作游戏。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的现象。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3、特殊现象
除了以上所说的以自我为中心和孤僻、不合群等不良行为的存在外,还存在一种更为严重的问题,即:有些幼儿有明显的侵犯他人的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外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这些行为如不及时矫正,会逐渐使幼儿形成骄横无理、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二)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家庭、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的影响特别重要。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对幼儿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发生。而父母对幼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已成普遍问题。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从而也限制他们活动的范围和机会,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当孩子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时,因怕自己孩子吃亏,也会立即去干涉,甚至不让孩子与小朋友交往。父母的过分保护,限制和剥夺了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现象。对孩子溺爱的父母易对子女迁就,使孩子养成娇气、任性的性格,这会导致孩子与同伴交往时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随心所欲,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也有些家长对孩子粗暴和过于严厉,父母亲的粗暴对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由于模仿与学习,孩子还常常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其他的小朋友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他们的同伴交往。独生子女生活在以父母为伙伴的家庭环境之中,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因此父母之间,父母与他人之间,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为他们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技能和行为提供了重要源泉。如果没有人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往,容易使独生子女产生一切都是为他而存在的想法,表现出极强的利己性和以自己为中心。父母与他人的交往态度与方式也极易成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模型。
在家庭结构中,父母的离异或不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孩子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于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而产生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较正规地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幼儿从家庭走进集体环境,会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也导致了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者惩罚幼儿,这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在心理上造成压力,进而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等交往特征。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复杂原因,教师对儿童人际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重视得不够。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人的呆板的角色等级地位,即老师就是老师,任务是教学,学生在学校,任务当然是学习。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幼儿的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也有一些教师认为,是否乐于与人交往仅仅是幼儿个性的特征所致,从而不重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在今天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即便人们重视儿童的人际交往,也只是重视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因为师生交往便于知识信息的交流,从而仍旧忽视具有生活气息的同伴交往。在这一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环境,而幼儿的所有社会意识(包括协作精神、尊重别人权利、理解社会规范、服从他人、同情他人、牺牲精神、正义感、坚韧性和服务精神等)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的交往和游戏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理解,真正学到并能在生活中适时有效地应用之。
三、可采取的教育措施及对策
交往是孩子的天性,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人格特征是通过与他人尤其是同伴的交往发展起来的,交往也是孩子的需要和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从教育者的立场看来,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不愿意看到孩子没有玩伴,更不愿意孩子孤独。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幼儿也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这种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强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正在逐渐失去交往的机会,在生活中出现孤独或孤立化倾向。因此,成人要为促进幼儿的交往创造条件。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幼儿交往的地点越来越少,社区在考虑环境设施时,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尽可能多设立一些公园、草坪、儿童游乐场所,使孩子有地方和别人玩,在交往中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家长做好榜样作用,多带孩子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家长的言行、教育模式、人际交往方式习惯、与子女交往的次数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父母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良好的社交影响,平时注意以自己真诚热情的待人接物态度感染幼儿,并利用带孩子拜访亲友、到邻居家窜门等机会,让孩子能有机会参加到自己的社交活动中去,并从成人之间的交往中受到启发和影响。鼓励幼儿与各类伙伴交往,了解孩子的交友经验与感受,引导孩子分析交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供相应的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水平。
幼儿园是同伴交往最集中的地方,幼儿园就要在创设条件鼓励幼儿交往的同时,对幼儿的交往行为进行指导,可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关分享、协商、谦让等方面的游戏。教给幼儿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初步的交往技能;比如:在一次的户外活动中孩子们突然发现了一只蜗牛,多多激动地和我说了这件事希望得到更多相关内容,引来许多小朋友的观看,借此机会我请孩子们互相讨论、交谈,借用了一些户外活动的时间作为随机教育请孩子们一起讨论(他们讨论了:蜗牛的出现,饮食,繁殖等),我做及时指导。并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幼儿的技能,在幼儿运用已掌握的交往技能在于同伴交往的实践中取得成功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分析成功的原因,利用正强化巩固幼儿的行为;对于攻击性行为进行移情训练,有目的地设置教育情景,灵活地加以引导,使幼儿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想他人的兴趣与需要,克制自己并作出适当的反应,逐步矫正攻击性行为。
(四)、加强家园共育,提高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的认识
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作为幼儿教育的前沿,幼儿园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提高家长对同伴交往重要性的认识,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为幼儿创造和提供交往的氛围,对交往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并给予耐心的辅导和帮助,引导幼儿多参加交往实践活动,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同伴关系是孩子最广泛、最正常的社会关系,成人应给予尊重、理解和支持。对于不懂如何交往的幼儿,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于同伴交往中,得到愉快的多方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勤,《永远的“知心姐姐”对媒体说》,《中国记者》,8期,第19页
[2]卜卫:《儿童的权利》,《少年儿童研究》,4期,第25页、23页
[3]“快乐星球”网站:/news/view
[4]陆晔,黄艳琳:《重新认识“儿童”》,《现代传播》,2期,第33页、32页
[5]邹晓燕,李英玉,黄晓梅:《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第7期
艺术理论论文篇三
论文题目:中国女性影像艺术研究:艺术的女性意识阐释、演绎
第一章学术背景
第一节研究现状
国内的研究状况:
只是零散的有个案研究和事件报道。
国外的研究情况:
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一般纳入到女性主义研究范围。中国女性影像艺术和国外的的女性影像艺术有一些区别。
有哪些重要的文献
第二节研究意义
为什么要研究女性影像:
有重要的女性影像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独立的女性影像展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研究意义:
女性影像艺术发生法、发展,探寻不同于男性影像艺术的特征;梳理女性影像艺术对女性身份的建构不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研究方法
女性主义运动心里分析学、符号学、美学。女性的身份、地位。。。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分析,心里动因。女性艺术作品范围内的影像艺术考察,探究其成长过程、文化逻辑。
第二章女性影像艺术的缘起和历程
第一节女性影像艺术的出场
影像艺术展和女性的参与
1890年代
第二节独特的声音
另类的书写
色情的边缘
第三节女性影像艺术展
作为独立的影像艺术展,女性作者和“女性”叙事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
第三章女性影像艺术的建构
第一节“她者”的形象
女性身份的建构是女性影像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女性身份的建构是在以男性为主导意识形态之下的性别关照。女性影像艺术家首先是作为另一个性别体征的类型,以此为出发点,人们在解读影像艺术时总是寻找与女性性别有关的叙事方式和审美意识作为观照契合点,并以此来构建女性影像艺术的合乎逻辑的特性。同时,女性影像艺术家为了争取合法性主动地扮演了这一社会无意识分配给她的角色。
一、另眼相看:
女性艺术是被建构的还是自我建构的。
二、女性形象还原:
女性的身体
身体之外
女色消费
三、男性的颠覆
阉割、性别模仿
第二节女性影像艺术特征
一、日常之物
二、玄外与内视
三、静默与怂恿
第三节女性影像创作动因
一、感性诗意
二、解剖性自述
结论
艺术理论论文篇四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数字插画艺术性,因而笔者认为可参照传统绘画研究的方式构建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包括:(1)数字插画史论、人物及作品研究。(2)数字插画文化研究。(3)传统绘画与数字插画比较研究。(4)数字插画批评研究。(5)数字插画创作研究。
5总结
设计艺术史论家王受之先生在其所著《美国插画史》中评价了美国主流艺术界对插画艺术的态度,他指出“插图之所以不被主流艺术承认,无非是它的明确的商业性质,然而仅仅用商业属性作为口实,忽略插图的艺术性,实在是过分”。中国数字插画今天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并不比传统插画有所改善,所以,对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无论对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发展还是对于数字插画创作而言,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本文的目的也在于此。
艺术理论论文篇五
艺术理论是文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笔者基于国内艺术真实理论专著、文艺学专业的硕博论文及核心期刊文献的综合分析,将国内艺术真实理论研究的问题及特点概括如下:一是艺术真实论的文献专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二是艺术真实概念模糊不清;三是艺术真实理论研究呈现了极强自省意识及融合力;四是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还有发展的空间。
1.引言
艺术真实是中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真实理论还在不断发展。在人们过多的关注西方文学艺术真实观的同时,笔者认为我们也应关注到中国艺术真实理论的变化发展。笔者对国内艺术真实论的专著、硕博论文及核心期刊这三大类文献进行了简要梳理。硕博论文类文献,以关键词“艺术真实”在知网搜寻硕博论文情况,截止5月,共计279篇论文。由于艺术真实一直是关注的热点,期刊较多,根据本文研究的范围,所以只选取了文学理论核心期刊类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具体分析。其中《文艺研究》有12篇、《文艺理论与批评》有6篇,《文艺报》有5篇,《文学评论》有8篇,《外国文学研究》有4篇,《文艺理论研究》有26篇。
根据专著类书目的介绍及评述,笔者发现国内艺术真实论的专著多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本文主要列举的艺术真实论专著有:陆贵山《艺术真实论》、萧殷论文集《论生活、艺术和真实》、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和张炯《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
再者,经过国内文献研究的整理,从古代文论中梳理出艺术真实理论线索的.文献不多。笔者发现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艺术真实理论尚有挖掘的空间。在古代文论中,很难找到有关于艺术真实理论的专论,但是其中关联性的线索是有迹可循的。笔者的问题是,中古国代文论中能否通过这种源头性线索的梳理来建立起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的理论框架。笔者试从古代文论中梳理出相关线索以验证其探寻其可能性。
2.国内艺术真实论研究概况
笔者基于国内艺术真实理论专著、文艺学专业的硕博论文及核心期刊文献的综合分析,将国内艺术真实理论研究的问题及特点概括如下:一是艺术真实论的文献专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二是艺术真实概念模糊不清;三是艺术真实理论研究呈现了极强自省意识及融合力;四是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还有发展的空间。
2.1艺术真实论文献专著主要集中于80年代
围绕艺术真实论进行探讨的专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艺术真实论专著主要有:陆贵山《艺术真实论》、萧殷论文集《论生活、艺术和真实》、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和张炯《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这些著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些艺术真实的观点主要围绕生活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艺术真实与生活的关系等。
陆贵山的《艺术真实论》首先在概述部分梳理了中西方艺术真实理论的历史发展。《论生活、艺术和真实》是萧殷收录的个人论文集子,主要论述了生活、艺术和真实的关系。此外,在文学写作实践方面也给年轻人指出了宝贵的意见。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一书首先梳理了西方艺术真实观的演变和中国艺术真实观的演变,并比较了中西方的艺术真实论,建构了艺术真实论的动态模型。张炯《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一书共分为五辑。在本书中,张炯指出“作家的职责在于暴露”,他认为作家应该“全面地辩证地反映生活真实的问题”,弄清楚“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问题”,并要“准确地描写人物和关键的关系问题。”
2.2艺术真实概念的模糊不清
艺术真实的概念含混不清首先则体现于用法的混乱。如“艺术的真实”、“文学真实”、“文学的真实性”等。理论家们在运用此术语时则呈现自说自话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其次,艺术真实的概念在文艺界的讨论中众说纷纭。众多理论家关于艺术真实的概念也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反而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与生活的关系中间接阐明观点。再者,艺术真实的概念界定也出现了变化,热衷于探讨艺术真实的性质,由以往的二元关系模式(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等)走入了多元动态的关系模式(如朱立元提出的艺术真实“创作—作品—鉴赏”的动态模型)。
2.3艺术真实理论研究呈现了极强自省意识及融合力
国内艺术真实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了极强的自省意识及融合力。当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不能普及性的运用并解决问题时,研究者会开始审视理论的更新与发展。如赵炎秋在《“艺术真实”辨析》一文中通过三类教材艺术真实观的比较,他指出了艺术真实研究的局限。颜翔林在《艺术:“真实”与“真理”的缺席》一文中运用怀疑论美学质疑“艺术真实乃文学之生命”的命题叶茂康在《“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再认识》一文则主张推到“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命题;他将“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命题界定于现实主义范围之内。生琳,黄浩在《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新时期以来艺术真实问题讨论的基本思考与批判》一文中,结合网络文学,武侠,科幻小说以及网络统计数据,质疑已有的艺术真实论命题。
2.4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还有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艺术这是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古代文论中梳理出的相关线索的文献较少。在此只列举部分文献,以咨参考。除了陆贵山《艺术真实论》(见本书21-24页)和朱立元《真的感悟》中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真实理论的相关梳理外,还有以下文献做出了相应的梳理。如张新艳硕士论文《论艺术真实之维》、朱述超硕士论文《袁枚“性灵”美学思想研究》分析了袁枚的性灵论,指出其情感论与真实论的统一。此外,王汝梅《白居易的文学真实论——谈小说理论的萌芽》一文中论述了白居易的文学艺术真实论并指出“我国古典诗论,从诗的主客、形神、虚实、有无、真魇两方面的对立、融合关系探求艺术真实,大道了极其精妙的程度,表现了特有的民族风采。”蒋述卓在《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一文中,从古代文论“真幻”、“情真”等范畴分析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
3.小结
综合上述,国内艺术真实论文艺理论研究特点主要有四点,一是艺术真实论的文献专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二是艺术真实概念模糊不清;三是艺术真实理论研究呈现了极强自省意识及融合力;四是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还有发展的空间。艺术真实理论作为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依旧还有继续探讨及研究的潜在空间。
艺术理论论文篇六
在园林设计中色彩不仅是园林的装饰、点缀,也会通过色彩给欣赏的人们视觉上及感官情绪上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在园林设计中色彩的搭配也要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变换,例如,炎炎的夏日会让大自然整体气温和气压上升,人们的身心也与之烦躁。园林搭配可选择冷色系的白色、蓝色等色系为主,使人感觉清爽。如是冰雪覆盖的冬天,可选择暖色系的红色、橘色或者黄色等系列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此同时,应合理安排色彩亮度及重度,才可更好的表达设计含义,并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性,避免因色彩失去轻重感,影响欣赏者心情,与之适得其反。与此同时,色彩的选择要结合设计的实际进行综合考虑,既要搭配好色彩,让欣赏者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感受,也要让园林设计通过色彩表达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赋予观赏者更多的情感体验。
2.2园林设计中平面的应用
(1)园林设计中点的应用。所有设计都离不开点、面、线这三大因素,而点就是平面设计中最为基本的设计因素,它也是设计理念中的焦点。在设计中可通过点聚集欣赏者的视线,将其设计为园林作品的焦点,更好的表达园林设计的目标和主题。在设计过程中都是通过点进行放射形成不同的图像,一点或多点可以给予作品不同的含义,赋予园林设计更多的动感。如在设计中再采用不规则的点设计,设计材料参差不齐,互相交错,让人感觉随意,心情也会放松。(2)园林设计中线的应用。线是由无数个点构成,它所具有的长度和弯曲度特点决定了构成什么样的形状的因素,也会随着长度和弯曲度产生的数值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常见线的应用方式为直线与曲线,直线运用的最为常见,例如,笔直的马路,绿化带的设计等,它会让园林设计规整,均匀。拱门、水塘等运用最多的为曲线,它完美的弧线让设计作品具有美感、独特。(3)园林设计中面的应用。面是点和线综合的设计,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都可以构成几何性的平面,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平面设计在园林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设计因素,例如,园林中供人休憩的桌子平面,桥面等都是需要由平面设计。它既具有对称的平整,也可追求凌乱面,相互结合也会有不同的独特设计,也会根据园林设计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平面风格。
2.3园林设计中立体构成的应用
立体构成主要是由点、线、面和体形成,它是传达数据额的一种感性设计形式,利用其结构为人们传达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在设计中为营造良好的环境分为,它会利用构成原则、设计材料以及力学定论,将空间中所需要的设计因素进行设计和组合。在实际应用中可分为粒体、线体和面体三种,粒体在设计中较为随意,操控性较大,可进行多方面修改。它在应用时会利用自身画龙点睛的特点,让人视觉较为放松、随意的感觉。线体的相互组合包含了平面线的所有特点,主要线体方式为左右、上下以及放射性对称,左右及上下是将物体的中心线作为对称轴,放射性对称是取物体向四周发射的具体形态进行设计。它会利用集合物体的组合,构成独特的视线效果,提高设计的整体美感,并利用不同的线体设计,将园林设计的独特效果进行表达。而面体是设计中较为多样性的形态,它利用自身的独特性将设计中的立体组合一起,形成多态的设计风格,决定了园林设计的整体意境和特色。但是面体在立体结构中占有率较大,在实际设计时,要根据设计的实际情况掌握面体的'具体形态,更好的应用实际中,与整体效果整齐划一。
艺术理论论文篇七
摘要:学校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的场所,更是育人的阵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行为有着非强制性的导向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学校对学生的艺术教育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本文就以钢琴艺术为代表,浅析钢琴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学校通过钢琴艺术教育,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陶冶学生情操,铸造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钢琴艺术教育;校园文化
一、钢琴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提升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包含了学校的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等。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活动层面和精神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而校园文化的形成是校园中每个个体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总和体现,这就需要提高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内在修养,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本文以钢琴艺术为例,通过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陶冶学生情操,从而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不能单靠专业知识的灌输,还要借助于艺术教育的长期熏陶。学生钢琴艺术的学习能够直接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社会文化的参差不齐对大学生的德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通过完善艺术教育,比如大学生钢琴课程的开展,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钢琴艺术的学习能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辨明不同的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不同价值观念和人生信条,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校园文化的深层含义,并使其积淀为大学生深层的世界观基础。钢琴艺术教育的意义就是通过这种精神文化来引导、规范和激励大学生的行为。从人们的实践来看,钢琴艺术的学习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导向功能。校园文化除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外,一般不具有强制性,它只是一种无形的、道德范畴类的约束力。生活在钢琴艺术熏陶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中,会使心灵得到净化、品质得到优化、人格得到美化、意志得到强化、情感得到深化。钢琴艺术的学习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凝聚功能。美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可以进一步增强学校凝聚力与向心力,更大层面上地激发师生员工的创造精神和工作学习热情。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有效保证,是学校教学工作高效运作的有力保证,是办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保证。除此之外,生活在钢琴艺术熏陶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中,能有效地促进师生向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境界进取,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它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它甚至对人的一生的成长发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它具有全面性、长效性。这样的校园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往往是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发生的,它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乃至人的品格具有潜在的影响。
二、钢琴艺术教育有效提升校园文化的措施
校园文化建设的涵盖面极广,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钢琴艺术课程的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升方面也需要遵循整合原则,在实践方面要作宏观思考,实际教学中要做到微观切入。首先教学的物质方面需要根据学校财力合理计划行事,教学制度上要制定相应的实施制度,学生对于钢琴艺术教育的思想接受则通过学习、教育、熏陶、内化,来逐步实现,不可操之过急。人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抓住核心问题、综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物质提供要满足精神建设需求。如前所说,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组成,两者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实践证明,艺术教育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可靠保证。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是主体性的要求,在参与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育与提升,只有学校的积极性和制度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而没有保证全体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难以持久,收效甚微的。钢琴艺术教育做到了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高品位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培养高素质的、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流人才的高度上来认识,立意要高,而它的实现必须要充分注意物质建设的教育性、艺术性,给人以美的`熏陶,以美辅德、以美益德。
三、钢琴作品的赏析和与德育教育
钢琴艺术作品的赏析是在大学生德育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钢琴艺术是人类中相对古老和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符,用于表达演奏者内心感情,与听众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钢琴艺术在人类的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向学生展示国内外经典的钢琴艺术作品同时也是在通过音乐的熏陶、知识传授等教育过程,将这种艺术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气质修养。钢琴作品的赏析教育教学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受到对命运的悲愤和对生命热情的火焰和不屈于命运的精神,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让学生感受到曲子蕴含的气势磅礴的精神,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很多经典的钢琴作品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这就是钢琴作品的教育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在每一部优秀的钢琴曲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意义。在钢琴的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们通过对钢琴曲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通过学会赏析这些优秀的钢琴曲来培养自己的爱国精神。学生对于钢琴作品的赏析能力体现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而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的修养又直接影响着他的音乐欣赏的能力和水平。学生的欣赏水平层次不齐,对同一个作品的欣赏也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钢琴作品的欣赏,不仅仅受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还要受到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影响。因此,教师通过挖掘经典作品背后的意义,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学校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大对学生的钢琴教育,从而达到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形成正确校园舆论导向的目标。
四、大学生钢琴演奏学习与思维培养
钢琴音乐教育也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钢琴演奏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并不是机械地完成乐谱上的每个符号,真正的音乐精神是无法记录的,因为作曲家在创作的作品中包含了无限的精神和丰富的感情,演奏钢琴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再现作曲的精神和情怀。大学生在钢琴的演奏中能影响思维活动,并通过动脑筋和用感情出发掘隐藏在乐谱行间的内容,使乐谱中的每个符号真正复活。对于钢琴曲的演奏是个人感知到再现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演奏背者具有敏锐的内心洞察力,而且具有表达作曲家内心世界的演奏技巧。从科学的角度讲,在学生学习演奏的过程中,通过改变神经冲动频率的方式来调节肌肉的收缩速度,反复的练习指法可以提高大脑皮质的机能,从而加强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作用,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达到高度协调统一。随着钢琴演奏的不断深入学习,就能逐渐掌握技巧,熟练手指动作和力度.增强手指的敏感度,这能让大学生对空间事物微小变化的分辨力会逐渐提高,为保持与演奏所需要的相应的兴奋程度,神经系统建立响应的调控功能,从而使人脑思维更加敏锐、反应更加灵敏。总而言之,钢琴艺术教育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尤其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按心理学、教育学的观点,人的创造思维有两种思维在起作用,一是聚合思维,二是扩敞思维,而学生的扩散思维是关键。心理学家认为,扩散思维的特点是流畅、变通、独特。这种思维正好与聚合思维相反,它需要离开问题的中心然后向多方向扩展,以便从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也不受传统舭念和思维方式的制约,因此,在大学生学习钢琴演奏的同时,要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不断发现,从而提出新的认识和思想,并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思维。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如一位伟大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正是一个从中不断发现、不断创新,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
五、大学生钢琴艺术学习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近几年来,大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限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差,尤其是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后,适应性差,适应周期长,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开拓型人才的培养。而大学生的钢琴艺术的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其实践能力。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其演奏和欣赏中理解并学习音乐,通过作品的理解、对作者人性在精神上的触摸,更能使得大学生理解并包容他人的感情,并用合理和谐的方式融入自己的感情,使得在交流的过程中更能让他人或自己接受对方的想法,这对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对校园团体生活的和谐健康的进行也有着极大帮助。艺术普及、钢琴教育促进着大学生的情商提升,也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开展。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音乐教育及钢琴教学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钢琴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有效解决大学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
六、结束语
钢琴艺术教育通过学生对经典钢琴曲的学习和鉴赏,让大学生接触到优秀的钢琴作品,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德育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总之,通过学校对钢琴艺术课程学习的加强,能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巨大能量。
参考文献:
[1]张国圣.论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作用[j].科技展,2014(21).
[2]齐霞.校园文化建设中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j].魅力中国,2010(33).
[3]梁庆东.浅谈音乐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音乐大观,2013(11).
艺术理论论文篇八
孟菲斯(memphis)是由意大利一群青年设计师组成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为影响西方社会艺术设计潮流的一股力量,是国际公认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代表。其创始人和领导者,年近七旬的老翁爱多尔·索塔萨斯(ettoresottsass),是意大利设计界的宿将,曾加入“阿基米亚集团”,但不久即退出。1980年,他在米兰与七名不满30岁的青年设计师组成“孟菲斯”。“孟菲斯”一名来源于美国歌曲《蓝色的孟菲斯》,是美国西部田纳西州一个小城的名字。同时,“孟菲斯”也是古代埃及都城的名字,是尼罗河畔的古老城市。除索塔萨斯之外,参加孟菲斯集团的设计师还有阿尔多·齐别克(aldocibic)、米切尔·达·卢齐(micheledalucchi)、马可·查尼尼(marcozanini)、马丁·贝定(martinebedin)、马提奥·苏恩(matteothun)、安德列亚·布兰兹(andreabranzi)、雷达兹(radice)、乔治·苏登(georgesouden)和拉查里·帕斯奎尔(nathaliepaasquier)。他们没有发表任何宣言,也没有公布自己的主张,因为他们都反对任何限制设计思维的固有观念。
虽然索塔萨斯声称他们不想宣布什么宗旨和宣言,即“没有自己的形态和标志的百科全书,但却通过它的能力与生命描绘了打破过去、走向未来的百科全书。”不过通过孟菲斯成员的设计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其无形的设计思想,其主旨都是为了打破艺术设计界“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开放式的设计思想
在孟菲斯看来,整个艺术设计界从包豪斯成立到20世纪60、70年代的几十年一直宣扬的功能主义、包豪斯思想、未来主义等等,都是企图对设计原则做出一个思辨性的、逻辑性的、唯理性的结论。设计服务于生产生活,这样无形之中就铸成了一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孟菲斯对现代主义设计所倡导的设计思想和生活方式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整个世界是通过感性来认识的,并不存在一个先验的模式等待设计师去探索。索塔萨斯说:“世界是凭感官发现的地方,我不谈及某一种形态,而只是提出一种姿态。设计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讨论生活、社会、政治、饮食,甚至于设计本身的途径。”设计不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种假设;不是一种宣言,而是一个步骤、一个瞬间。这里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没有真实性,只有经验性;没有“那是什么”,只有“发生了什么”。就这样,孟菲斯创造了一种现代社会中无视一切模式、突破一切框框的开放式设计思想,与以现代主义设计中以功能为主旨的设计理念形成鲜明对照。
二、对功能的新解释
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是现代主义设计着力阐述的问题,“少即是多”、“形式服从功能”代表了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思想。现代主义对产品功能的研究促进了人体工学的新发展,满足人体工学中数学和物理要求,因此也成为现代主义设计追求的目标。而索塔萨斯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他说:“当你试图规定某产品的功能时,功能就从你的手指缝中漏掉了。因为功能有它自己的生命。功能并不是度量出来的,它是产品与生活之间的一种可能性。当查尔斯·依姆斯设计出他的椅子之时,他其实并不是设计了一把椅子,而是设计了一种坐的姿势。也就是说,他设计了一种功能,而不是为了一种功能而设计。他认为功能不是一种生理的、物理的系统,而是一种文化系统。设计师的责任不是去实现功能,而是去发现功能。“设计是一种积极的、对人的行为的修饰方法”。孟菲斯成员之一,青年设计师勃兰齐说:“新的功能就是新的自由”。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功能便可以把设计师的工作从冷酷、严峻的计算和公式中解放出来,像诗人和画家一样,向着乐观、果断、热情洋溢的新境界迈进。
三、树立产品语义的新内涵
孟菲斯设计师们认为产品是一种自觉的信息载体,是某种文化体系的隐喻或符号。当设计师完成了产品的设计时,他不仅肯定了一种有使用价值的产品,而且也肯定了某一种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价值指标。勃兰齐说:“作为现代运动的一部分,所有工业设计及观念都建立在外在环境的基本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合理性基础上。这就是说,形式、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具有语义上和社会价值上的意义。从文艺复兴时代、基督教时代到工业革命时代都是这样。”因此,孟菲斯设计师们在设计实践中总是竭力表现富有个性的文化涵义,或者天真自然,或者矫揉造作,或者滑稽幽默,或者怪诞离奇,使产品的符号语义呈现出独特的个性情趣,由此派生出关于材料、工艺、色彩、图案等诸多方面的独创性来。
四、赋予材料以人文涵义
孟菲斯设计师们不仅把材料看成是设计的物质保证,而且还是一种积极交流感情的媒介,是设计师表现自我的一面镜子。“不同的材料组合、廉价材料与贵重材料的组合、粗糙材料与光洁材料的组合、发光材料与不发光材料的组合,使产品成为一个和谐的复杂系统,一个以体量感或表面肌理感为语言的诗篇,一个新的、富有表现力的天地。孟菲斯对于材料的态度是感性而非理性的,他们不考虑材料的真实感。大理石像塑料、或者塑料像木材,在孟菲斯看来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材料本身的肌理、花纹、色彩、浓度、透明度、发光度、反光率以及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孟菲斯用材料没有限制,木材、塑料、玻璃、赛璐珞片、油漆、氖管灯、彩色灯泡、玻璃纤维、铝材、大理石……,一切无所不用。当时被设计师广泛采用的三聚氰胺塑料胶合板,色彩鲜艳,花纹种类繁多,被大量运用在酒吧,舞厅等游乐场所的装饰中,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很“俗气”的材料,但孟菲斯设计师很喜欢用它,也将这种材料大量用于客厅、卧室和餐室家具设计上。人们对它的浅薄、粗俗、简单等贬义,被孟菲斯代之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品格,用来表达一种酣畅的、活泼向上的设计意图。
五、装饰不是罪恶
功能主义者的口号“装饰是罪恶”(卢斯语),遭到了孟菲斯的批判。孟菲斯设计师十分重视装饰,把装饰作为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像木材的纹理是由内部结构决定一样。米切尔·达·卢齐说:“材料和装饰是组成产品的细胞,我们应当做到研究细胞比产品更多”。他们认为,功能主义者反对装饰是因为他们是以理性的态度、逻辑的态度对待设计。“时代不同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更有弹性,更少说教,更少严肃性。因此,装饰的时代又到了”。乔治·苏登说:“装饰属于电子时代,正如功能主义属于机械时代一样”。孟菲斯设计师一般采用抽象图案来装饰,使它布满产品表面,变产品的静态为活跃的动态结构。他们对表面色彩的考虑,也有其独立思考,认为色彩是传达产品信息的最迅速、最直接、最富有感情的手段。但他们不喜欢照现代主义者所规定的色彩学法则和配色规律办事,往往不去区分什么是主色调、什么是衬托色,而喜欢采用色调差别很大的色块并列,产生一种颤动的视觉效果,甚至不惜互相干扰,以创造一种风趣、滑稽、诙谐、戏谑的后现代情调,造成亦庄亦谐的效果。索塔萨斯宣称:“孟菲斯的家具是非常感人的,它只能与感情炽烈的人们在一起,与高度发展、自我完善的人们在一起,也许这些人明白,如何在社会中生活而无需任何制度或文化的保护。”
在设计艺术界,也有的反对者认为:孟菲斯的设计是一种“文化冒险”(cultureventure),他们的产品只有艺术家才能喜欢,没有什么市场效应,他们设计的产品都很昂贵,一般消费者购买不起,这与他们追求面向大众文化的设计理念格格不入。孟菲斯认为:当前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通过现代传播媒介(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的无孔不入的宣传,消费者选择合乎心意的产品的可能性大大增长,对他们的个性化的消费倾向也提供了更多的满足率。即便是艺术家喜欢的商品,也很快会因为潮流的普及而迅速流向普通消费者群。另外,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内容对艺术的日见重视,使人们的艺术水平普遍比过去大为提高,艺术已经不再是少数精神贵族的占有物,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的鸿沟在一天天地被填平,这一现象使人们对产品的普遍文化内涵产生更高的要求。
由于孟菲斯强调设计的个性化,因此,他们设计的产品一般生产量都不大,使一部分热衷于“赶时髦”的“新潮一族”,更加以得到孟菲斯产品为荣,这样的广告效应也是孟菲斯声誉鹊起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根源,孟菲斯集团的设计师们也明智地宣布:孟菲斯也终将成为过去。它的成员之一乔治·苏登也说:“孟菲斯的模式便是扩充模式的范畴,永不满足它已做的工作。”
艺术理论论文篇九
一、高校文学理论教学现状
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的文学理论教学面临诸多困境,作为从事文学理论教学的教师有责任进行一番考察与探究。笔者曾对所任教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与曾进修学习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两所高校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文学理论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课程内容枯燥乏味,过多的专业术语难以理解,纯理论性的知识太多,文学文本的缺失使得理论过于抽象,较难理解。文学理论教学由此陷入欲罢不能的尴尬境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的广博繁杂令学生目不暇接、晕头转向。从事文学理论教学的老师可能都知道,文学理论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理论基础课,虽说是一门课,但课程内容涉猎范围十分广泛,与诸多学科门类相关。它不但会涉及古今中外众多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而且还会涉及哲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信息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产生了诸如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人类学等多种形态。可以说,每一种形态都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都可以写出专门的著作。如此庞杂与繁复的一门课程必然会让那些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们目不暇接、晕头转向。加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文学理论课程大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面对内容如此广博繁杂的课程,不仅缺少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而且缺少学习理论应有的文学文本积淀,未观千剑何以识器,未操千曲何以晓声。自然感觉理论高深莫测,学习吃力,疲于应付。
第二,文学理论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心灵启迪。高校教学中虽然没有了所谓的升学压力,但学生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试,诸如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种各样的考试使得学生依然把学习课程知识点作为唯一学习目的,老师们也墨守成规,习惯于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的。文学理论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遮蔽了学生对文学文本及真实生活的认识、体验,对人文精神的感悟。教学中在学生与理论知识的关系上表现为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压制,缺少了理论应有的反思与批判。这种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很难给人以心灵启迪。正如吴春平所言:“当前文学理论教学之所以不景气”,很大程度是因为文论教学“仍然是一种较为封闭的束缚人的心灵自由的知识传授和思想规训,而非一种诗性智慧的启迪。”
面对文学理论教学中的诸多尴尬境遇,人们不禁会问,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文学理论》课到底有啥作用?文学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到底是什么?文学理论教学中这样的目的到底实现了没有?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大概先得看看《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者们是怎么说的。关于文学理论课程设置的目的,或者说文学理论的作用不同的教材编写者有不同的表述。
陈文忠主编的《文学理论》指出,“文学理论是一种有用之学。它具有双重意义和三种功能”。即“理论认识论的意义”与“实践方法的意义”及“由此,生发出文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三个方面的作用,即引导创作、指导欣赏、规范批评。”
刘安海、孙文宪的《文学理论》则认为,“学习文学理论的目的在于:(1)准确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逐步形成和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切合文学实际的科学的正确的文学理论观点。(2)为学习文学史、文学批评以及其他文学课程打下理论基础。(3)为文学接受以及将来可能要从事的文学创作作好初步的准备。”
三、文学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业能力的增长,是一所高校发展的源动力。美国于1980年颁布了《拜杜法案》,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商业运用,催生了硅谷技术型企业群,保持了技术优势,促进了经济繁荣。我们正逢国家推动创新创业的大好时机,高校必须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实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质行动,构建完整的、符合传媒艺术类人才创新创业特点的课程体系,激发创新创业的源动力,促进学校与人才的共同发展。
(一)传媒艺术类高校学生作为创业者的特质
1.创业热情度高,创业意识强烈
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作为创业者的心理品质上,有着较强的优势。他们独立思考、判断、行动力强;敢想敢做、敢冒风险、敢于承担后果;善于交流和合作。突出表现在创业热情度高,创业意识强烈。据对河北省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所做的《创新创业教育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调查问卷》)的问题5:您是否有创新创业方面的意愿?选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共占比64.5%,说明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有较高的创业热情和强烈的创业意识。
2.知识储备不够,商业能力不足
反观传媒艺术类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就是经济管理类知识储备较为欠缺,商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者缺乏产生企业构思的系统思考能力。对项目可行性分析不全面,对商业模式的系统构建能力不足。二是企业创办后缺乏战略规划、营销、财务、团队管理等知识和能力。据《调查问卷》问题14显示:您认为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a缺乏好的创新创业项目;b缺乏社会关系;c缺乏创新创业素质及技能,三项累计占比56.7%,说明传媒艺术类学生在商业能力方面是比较欠缺的。
(二)传媒艺术类高校学生创业的特点
1.以“才华、创意”创新,创业易实现
传媒艺术类学生的创业项目多作品多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学生以“才华”和“创意”创新,创作出的产品可在极短的时间以极低的成本孵化成商业产品,周期短易实践,投入少易产出。比如,一部新媒体产品网络大电影,从创意的产生、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网络发行,一般只需两三个月的时间,拍摄成本也只需几十万元,知识产权转化为商业运用成本低,易实现。
2.学而优则“创”,专业特色鲜明
传媒艺术类的学生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多会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如编导专业学生创办影视剧制作公司,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办设计制作公司,表演、音乐和舞蹈专业创办艺术培训学校,这些创业项目与专业紧密相关,学有所用,学而优则“创”。
3.项目可复制性强,缺乏可持续性
在传媒艺术类行业创业门槛较低,设备与人员配置相对灵活,没有硬性的资金投入标准,项目运营启动快。但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竞争力较差,可复制性强,缺乏可持续性。许多创业项目由于技术含量不高,极容易被同行企业所复制、替代,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造成项目发展的后劲不足,创业失败率较高。
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传媒艺术类高校学生创业者及创业项目有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然而,这些特质和特点却没有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培养理念和计划,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实践主导性
传媒艺术类高校学生具有创业热度高但商业能力不足的特质,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学习-实践”不断循环的过程,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的锻炼与经验的积累才可以提高。然而据调查,大多数的传媒艺术类高校往往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制定上缺乏实践主导性,没有体现创业实践的思想,或者只注重创新而不注重实践,导致课堂知识传授与实际应用缺乏衔接,学生没有机会去把创新作品变成商业运用,没有时间去进行创业实践。与之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也不完善,比如学生休学创业、创业学生学分转换、创业指导教师激励制度等各个方面缺乏具体完善的措施。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通结合不够紧密
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定是和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互相融通的,是教师在专业课堂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潜移默化,是在科学研究中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是带领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真枪实干。然而据调查,多数传媒艺术类高校尚未做到在专业教学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未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如何在专业领域内创业,没有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会贯通。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特色不明显
当前,传媒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商业能力。从纵向来看,没有建立层次化的、阶梯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从横向来看,没有形成以不同的授课群体和不同的专业群为划分的教育计划;从内容来看,“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体现本学校、本专业的鲜明特色。《调查问卷》中问题21:您希望传媒艺术类高校应开设怎样的创业课程?有244人作答,其中选项b单独开设与传媒艺术类行业紧密相关的创业课程占比最高,达32.4%。
(四)教学成果转化为商业运用程度不够
传媒艺术类高校的许多创新创意作品仅仅停留在“作业”阶段,而未能有效转化成“商品”;或者运作模式不成熟、产品转化不彻底。在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成果的商业转化上,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一)重塑“实践主导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考虑教育客体创业热度高意识强的特质,制定“实践主导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鼓励创业实践,将创新素质高,创业能力强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和配套管理制度上,制定学分认定和竞赛活动的转换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竞赛等实践环节,成绩优异者可直接冲抵创新创业课程学分;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纳入效果职称评聘、上岗晋级的考核范围等。例如,麻省理工大学率先规定的“五分之一原则”,规定教师可以在一周内任选一天去从事咨询或参与企业活动。在美国很多高校,学生既可全日制上课,也可半日制上课。
(二)制订“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培养方案
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融会贯通,关键是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专业核心课程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和考核办法。建议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完整的、递进的、以创新创作为目的的教学体系理念,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其中,递进关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低年级在单门专业核心课程中以学生个体的创新作品为教学目的;高年级可多门专业核心课程联合、以学生创业团队的创新作品为教学目的;毕业设计阶段则要实现作品的创新性、经济性、可产业化。
(三)构建“系统化、层次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
传媒艺术类高校应抓住学生经济管理知识储备不足以及商业能力较差的特点和劣势,加强对创业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全方位立体式培养,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化、层次化、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系统化
创业教育课程应该是包括基础必修课+能力提升选修课+核心专业课+特色选修课在内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体系,其中,基础必修课包括《创业基础》、《kyb》等通识课程;能力提升选修课包括《syb》、《市场营销学》、《领导力训练》、《互联网商业模式》等课程;核心专业课则是将创业具体行动融合到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中,边学习专业边创业;而特色选修课则是与所学专业及创业行业领域紧密结合的具体实践课程。
2.层次化
根据《调查问卷》问题22显示:您认为学校有没有必要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分层,在开设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的通识课后,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及培养创业领袖能力的创业深化课程?有123人作答,其中选择a答案有必要的占比76.4%,绝大多数人持赞成态度。具体实施可以设计为,第一层次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束后,以专业群为划分依据,开设第二层次即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群可以开设《创意思维训练》等课程;而第三层次的课程则是针对创业学生就如何获得风险投资、如何管理团队等开展深化培训,提升学生在商业实践方面的具体能力。
3.特色化
“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不能简单照抄照搬,盲目跟风,追求整齐划一,而应该错位设计,彰显校本特色”。应针对传媒艺术类创业项目复制性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劣势,聘请创业成功校友或业内人士,专门开设特色选修课,手把手教在校生如何在专业领域内创业。比如开设课程《新媒体内容的制作和发行》、《广告公司的运营》、《艺术培训学校的经营》等;开创体验式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学习了解市场行情和竞争参数,思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创新“以产促教”的教学模式
传媒艺术类高校应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产业化,将师生的创新创作成果孵化成市场产品,以市场去检验教学成果,创新“以产促教”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方式也从单一的课堂考试、作业考核等,演变成包括“创业竞赛”、“商业运用”、“市场认可度”在内的多维度的考核方式。以市场为检验手段,衡量作品的商业价值,并作为评价专业教学的重要技术指标。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一
如果你心中存有关于思考、学习、组织创新、组织变革等疑惑的话,那么在《u型理论:用心灵的力量改变学习的本质》一书中,会找到相应的答案。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奥托夏莫,和彼得圣吉一起研究学习型组织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彼得圣吉是《第五项修炼》的作者。
本书一千多页,读起来令人生畏。前前后后看了三周,中间有搁置几天未读。出现不符合我阅读习惯的词语阅读中就跳过,如下载、暂悬、晶透化、未来之涌现等。为了尽量去理解作者的观点,决定写篇读书笔记。试图从作者的观点、核心思想、如何联系实际加以应用等方面去着手写笔记。看完恒大的球赛,一直写到12点。中间不断的回头去看读书时的书摘,不明白的重看了重要章节,然后放下睡觉。清晨醒来,昨夜的内容又重新涌现出来,突然一下子觉悟了。u型理论不正是描述了放下然后安静然后深度关注然后领悟的状态吗?当我在晚上写笔记的时候因为未有感知所以处于下载状态,睡觉就是将问题放下处于暂悬的状态,当清晨去除一切杂念后出现领悟,不就是处于晶透化的状态吗?当获得了领悟后知道我该如何去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不就是未来之涌现吗?u型理论不是玄而又玄的学说,而是对思维过程客观规律的总结。相比观察客观世界,认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创意是如何产生的`更加困难。通常我们无法说清一个想法如何产生的,那么有效的思考和不断的进行创新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无法理解一些杰出的人物,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思妙想,为什么一些企业或组织可以不断变革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列,那么阅读本书会让你有所收获。
u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心灵和开放的意志。当人们放弃固有的想法、实践甚至身份,通过倾听观察看见不可见。进行更深层次的关注、感知和领悟。激发自我内在状态,释放出巨大的力量,接受高度模糊、不确定,面对不可想象的问题,尝试不可能。
u型过程实现的七个步骤:
1、意识
2、观察
3、感知
4、在当下
5、晶透化
6、建立原型
7、执行。译文来自美语语境,有点艰涩难懂。不过孔子《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助于我们理解七个步骤。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可以使自己更加坚定,志向坚定才能镇定不燥,静而不燥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需深刻理解观察、倾听、交谈的含义。造物主赐予人类眼睛、耳朵、嘴巴这些器官是感知世界的,而当人类成长进化获得知识和经验后,这些器官的功能不再被很好利用。观察三境界:看不到变化,看到不可见,看到未来。倾听的四境界:浅层的习惯性倾听,批判性倾听,换位思考的倾听,接近内在、根源的倾听。交谈的四层次:下载、争论、对话和当下。当我们的思维系统禁锢在下载的模式当中,没有认识到你所看到的(减少了感知和思考);没有说出你所想的(减少了思考和谈话);没有按你所说的去做(减少了谈话和"行动");没有看到你所做的(减少了感知和行动)。我们需要抛弃陈旧的工具,用崭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必须放弃传统的反应和运行模式,深化对世界的注意力和好奇。我们必须将关注的焦点从习惯性地看世界重新定向到关注世界的根源——我们的盲点。唯有和这个根源相连,我们方能接近涌现中的未来。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二
跟岗培训期间,宋老师送给我们的书中有一本是《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我如获至宝。
读《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是让人愉快的,其中我最受启发的是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艺术部分,即全书的第一部分。
在理论与实践上,钱先生都展现出一副"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姿态,真让人神往。钱先生是一个在语文教学上有大抱负的人,经过孜孜以求的努力,经过寂寞与痛苦,他终于达到了一种高度——"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正如武林高手,轻轻一措手,实已蕴涵深厚内力,能将理论与实践如此出色地结合,确实让人叹服。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结果,但对学生的影响都是终生的。一件件事例,一遍遍反思自省,也使我对教师的责任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灵上的关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怀,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尊重天性,尊重人格,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让心灵之花充分地绽放。
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是如此之快,我们教师就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多一些探索,让教学方法、教学情景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满足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上有所提高的需求。教学中,少一点权威,多一分民主;少一点统一,多一分个性。少一分歧视,多一分尊重,让学生生命更鲜活。生活中,给孩子创造活动空间,让其拥有奇特的.幻想,多一分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主动去迎接挑战。
作为老师平时要经常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要每个同仁都认同你确实也是比较难的,但不管如何,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搞花架子,弄形式,为改革而改革,今天弄出个什么法,明天发明个什么模式,这些其实是非常可笑的,而发生在具有较多知识的语文教师身上更是可笑。可是,我们常常在不自觉中就犯了这样的毛病,以后应引以为戒。钱先生也一直强调不要在一些概念上作过多的争执,他本人就很不在乎别人在概念上对他的"导读艺术"的指责,正如他自己说的,能把学生教的聪明了,这样的教学法就是好方法。这实在是举重若轻的一句话,是高手的"四量拨千斤"。所以,像钱先生这样从教学上升为理论高度固然是好,但假如暂时达不到这种境界,也不要硬要弄个什么名目来表明自己的教学改革的立场。扎扎实实地教书,能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这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钱先生说:"我是一个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此勉励自己。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三
论文摘要: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本文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出发,提出一些关于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艺术类;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1977年提出来的,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把个体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多项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而且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动机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密切联系。
(一)影响高职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期望与制定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会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当前的学习任务上,为自己制定更高的学习目标,他们想通过独立学习达到学习目标,从而证明自己的实力。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通常不会对学习任务全身心地付出,他们所制订的学习目标较低,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总觉得很难完成学习任务。这些学生对目标的期望值较低,目光短浅、模糊,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
(二)影响高职学生对学习目标、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假设学习情境可以自由选择,那么高职学生会乐意选择那些在他们看来可以完成并且对之有浓厚兴趣的学习任务,在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任务的选择中,学生会选择那些有把握且容易完成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避免或放弃那些看起来很难而且不能很好地完成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如高职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索然,上英语课情绪低落,对于专业课特别是实践课程则充满激情。
(三)影响高职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努力与坚持程度
高职生对某项学习任务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在遇到困难时所能坚持的时间,都会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付出更多的努力,遇到困难会迎难而上,不断坚持,直到达到学习目标。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目标产生怀疑,思前想后,畏首畏尾,总是在想自己的不足,把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困难要重,从而停在原地,不肯向前,最终导致半途而废。
(四)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些心理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恐惧、沮丧、多种情景压力等临床现象有关。其中,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焦虑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抑郁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内心心灵本身非常脆弱,比较自卑,难以经受失败的打击。失败对他们来说已是平常事,如果再加上生活中突发事件、应激性事件的增加,会使他们的免疫功能不断下降,从而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的心理,甚至引发各种身心疾病。
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由于依靠自身经验所得到的知识最为可靠,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在每个人的经验中,成功的次数越多,那么人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反之,失败的次数越多,那么自我效能感会大大降低。因此,要想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艺术类高职学生都具有一技之长,或有多种特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演出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发挥潜能,认识到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并将其展现出来,获得成就感。此外,艺术类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在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英语课,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布置较为容易的学习任务,让他们能够较好地完成,从而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感受,更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为学生提供榜样示范
除了个体的直接经验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外,间接经验也会对其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也很大。提供榜样示范指的是让高职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和提升自我效能感。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成功时,则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是如果看到与自己能力相似的人失败,特别是在经过努力后失败时,会使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他们觉得自己也很难取得成功。教师可以在专业学习、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理想信念等方面树立典型,为学生提供可供模仿的榜样,学生会在观察和激励中,增强自我推动力,提高自我效能。但是在选取榜样的时候,要注意选择与学生相似的同学,不能选择比学生各方面能力高出很多的,否则会让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难以起到提高和培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三)对学生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
言语劝说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之一,具体来说是指他人对个体的积极评价和鼓励能够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言语劝说是一种力图借用一些具有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容易操作,所以经常被使用。但是由于缺少经验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很容易消失,不容易保持,而且其有效性,还会受到劝说者的声望、地位、专长及劝说内容的可信性等因素的影响。艺术类高职学生大多较敏锐,感情丰富,情绪易波动,易受感染。因此教师应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关注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关爱的情绪,在课堂、活动、竞赛等很多场合对他们做出表扬和鼓励,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获得自信。
(四)指导高职学生对结果正确归因
因方式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个体认为成功的经验源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难度等),那么就无法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为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可以解释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学习结果,找到成功与失败的正确原因。例如定期让学生写学习日志,记录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内容上主要是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总结,比如?我学到了哪些知识?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哪些方面还不明白?需要哪些帮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解决问题。
五)指导学生设定目标
不同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目标的选择上存在差距。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愿意选择那些与其能力水平相近,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并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学生个性化的目标既不能过低,导致实现起来非常容易,这样不容易形成自我效能感;也不能过高,如果达不到目标,则会产生失败的情绪体验,对会较低自我效能感。指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设立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逐步习得的,其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或生活中,教育者要积极地重视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四
(一)传统本科专业教学管理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大本科院校逐渐壮大起来,各类专业应运而生。与之相应,本科专业教学管理的实施和开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并形成了一定的传统性的本科专业教学管理特点。其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方式注重目标的追求,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教学的突出地位;细化各专业的教学方案,将实践教学课时加入理论教学课程之中,强调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专业研究经费细化并得到落实,对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监督,并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这些传统性的本科专业教学管理方式有效的推动了各大本科院校的教学发展。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部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部分工作激励机制不健全。
(二)艺术类本科专业院校教学管理特点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是人们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果,各大艺术类本科专业院校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艺术人才。然而,各大艺术院校教学管理呈现出两大特点,这两大普遍特点严重的影响了艺术人才的素质培养的同时,还影响了学校专业教学课堂的管理。其具体表现在:1.由于艺术专业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塑造,所以学生在课堂中常以看电影、听音乐、练字等方式来激发自我创作,从而是的整个学校课堂纪律散漫,有时校风会有些过于自由。2.由于艺术专业内容的独特性,学校很难展开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于艺术专业课堂的安排,在同一时间段中,只能安排某一特定课程内容给某一特定班级。
(三)传统专业与艺术类专业教学管理的对比分析与传统专业教学管理次序和模式相比,艺术专业教学管理存在着两大问题。第一,“随意、自由、开放”成为艺术专业高效风气的代名词,因而这种浮夸风气盛行之下,学校往往忽视对其教学管理的责任。加之,艺校招生注重相貌及金钱交易,从而导致艺校管理风气极其不“纯”;第二,艺校将传统专业教学管理中的正常规章制度视为约束其“灵魂”的枷锁,严谨的规章制度在艺校遭受师生一致的抵触。因而正常的教学管理制度无法正常运行,导致艺校教学缺乏管理力度,形成管理松散无序的局面。
(一)某学院艺术类专业呈现的教学管理方式(1)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不具有艺术管理特点就某院校对艺术类专业所实施的教学管理而言,该学院的管理者缺乏对艺术专业教育的深刻认知,其管理者忽视了艺术类师生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将一般本科院校的规章制度按部就班的实施于艺术类专业管理,使艺术“自由”发挥受到限制。(2)管理过度自由化艺术专业教学以普遍化的规章制度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与艺术专业以自由创造为核心的理念背道而驰。就该院校而言,为成就该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作灵感,学校将自由归还于学生,但是开放、个性、自由的风气,造成了艺术专业教学管理无序的局面。
(二)针对该学院的教学管理方式引发的几点思考面对该学院的相关艺术专业教学管理方式,问题油然而生。一是怎样建设其管理制度;二是怎么规范其教学管理的决策;三是若对该学院的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是否有效;四是有何措施能够有效的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督为规范艺术专业教学课堂的正常化和普遍化,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基础,强化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督是关键。一方面,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以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科学的教学计划为奠基,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学考核和考试管理制度为重点的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艺术专业教学管理过度自由化的随意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对日常教学管理的不断强化,保证教学管理实施进程的连续性的同时,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教学考核、成绩考核的监督与评价,并将教学成果展示和教学课堂互动作为其特殊性管理方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平等交流的机会,总结经验,促发灵感,实现自我突破,以此将教学质量监督作为管理的重点。
(二)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合理使用现代化管理方式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指的是在对艺术专业教学进行管理时应当注意灵活性、个性化与管理制度原则性问题的融合。这是由艺术专业教学以发展学生个性、重视学生情感交流为基础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保证原则要求,在能够充分发挥艺术专业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严肃规范化的实施学校管理制度。兼并灵活性要求学校结合艺术专业学生外出写生、考察等需求,相应的弱化行政审批执行力度,保证学生合理性的外出实践学习。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实施和普通专业教学实施一样,需要利用现代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加强教学目标管理的推行;第二,实行集体评定式的考试成绩考核;第三,加快信息化(微机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过度自由化的艺术类专业教学管理模式,严重的阻碍了艺术高校的科学发展个艺术专业学生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艺术人才输出的整体素质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毫无约束的个性化人才也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为防患于未然,提高艺术人才的整体素质,实施科学、有效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教学管理措施成为必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督,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合理使用现代化管理方式为艺术专业教学管理道路做出了示范。
[1]薛莹.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xx.
[2]黄萍.论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j].时代教育,20xx,21:108.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五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色,水景观在设计时,不仅要秉承绿色设计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避免对自然造成破坏,还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设计中要加入有区域特色的元素。在进行水景观设计之前,对水景观建设的区域进行背景调查,根据当地的建筑特点进行设计,可以使水景观设计更符合当地人们的喜爱。切记不能盲目地对其他国家的水景观设计进行模仿,应多结合环境自身的条件,发掘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积极探索发现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并将这些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水景观的设计当中去。
2科技美学视域下现代水景观设计的科技元素
科技美学是指导物质文明生产建设的交叉学科,将美学应用与科学技术,属于应用性学科,它包含了自然、人文、美学、心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在考虑设计功能的同时也兼容了审美观念的体现。综合了景观、景观审美与观赏者等要素,以砖、瓦、钢筋、混凝土作为工业材料进行水景观的建筑。
2.1使用新型材料
新型材料可以达到特殊的光影效果,在水景观建设中使用新型材料可以创造出非凡的艺术表现体,拥有不一样的质感和视觉享受。使水景观的设计更具艺术感,满足人们对水景观建筑的美的需求。
2.2采用先进技术
3建筑美学视域下现代水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领域内审美的新兴学科,是建筑学与美学的分支。建筑美学以美的规律为基础,以建筑实用性为出发点,平衡建筑审美与科学性的联系。以建筑艺术发展与鉴赏、建筑艺术审美及其功能为主。当前比较侧重城乡环境关系、建筑审美效应与水上园林的关系等。景观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水工程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迅速得到提高,使用功能的侧重使原有的水景观建筑开始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建筑美学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和序列设计的使用,设计时比较注重环境自身的设计意境。主体建筑与其设施要确保牢固,结构造型要和谐稳定,各个建筑结构之间的比例要协调,具有统一性,不能过分突出。我们要把建筑美学的法则在水工程建筑中进行使用,丰富水景观的造型,增强艺术美感,形成美的视觉感受,充分利用水的流动性、可塑性、倒影等特点,进行设计,增强水景观的趣味性,避免呆板和千篇一律的水景观建筑出现。
4生态美学视域下现代水景观设计
生态美学在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是美学与生态学的融合,从生态学的哲学、科学、伦理等层面出发,在自然美学的基础上解析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生态美学是一种动态美,可以促进生态物质的循环,有利于传播弘扬中国生态美学文化。对现代水景观设计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铺垫和指导的重要作用。
4.1循环使用水资源
我国目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大部分城市都存在着缺水情况,少数地区缺水情况十分严重。随着工农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缺水问题越发严峻。生态美学不提倡以人类为中心,在此思想的影响下,应利用水景观设计区域周边的雨水资源,使用处理过的废水为水源,减少用水量。生态美学思想在现代水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引导人们意识到水资源危机,增强水忧患形成文明的节约用水意识。
4.2避免破坏水域自然形态
自然水体是大自然作用的结果,包括地表径流、降雨、水流、波浪、生物等对水岸线的作用促使水体变化,从而引起水域生态的改变。在进行水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自然水域的整体状态,避免破坏水域自然条件。尽量不要改变水域的原有流向,减少人工化学材料的使用。如果必须进行人工建设,则要在人工模拟的环境下进行自然生态系统的创造。
4.3保护水环境
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在追求经济发展时,过于注重经济的增长,忽略了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开发扩建的时候占用河道,随便开采水资源,对水环境造成了破坏。个别工厂偷偷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水道、河道之中,造成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在进行水景观设计时,要反对污染环境,实施景观建设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把水景观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体化进行发展。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注意保留湖泊、河流等水景观的地下水补充功能。在进行水流设计、布设水生植物时要注意保留水体自净能力的处理,要进行利用污水净化的水景观建设。
5结束语
水景观设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基于人们对景观设计要求的提高和审美的变化,设计时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的利用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技术,在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符合区域特色的水景观建筑的设计。生态美学是把态学整体论方法作为基础的,通过人的体验、感受、领悟,就能让人发现大自然对人的唯美意义。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是需要传统园林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它是自然和人文相互结合的产物。本文针对美学视域下的现代水景观设计艺术进行了分析,讲述了水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水景观的设计展现出独特的水文化,在显现自然风光的美的前提下实现景观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娱乐休闲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我国水景观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六
艺术理论是指对艺术创作和表现的原理、方法和规律进行系统化总结和归纳的学科体系。在学习艺术理论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对世界、对生命的独特认知和体验。通过学习艺术理论,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创作和欣赏能力有了提升。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艺术理论心得体会。
第二段: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艺术家能够创造出无穷的美和意义。感性是艺术的源泉,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艺术家能够创作出真实、饱满和动人的作品。然而,单纯的感性是不够的,艺术还需要理性的引导和控制。艺术理论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艺术创作需要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而这些规律和方法正是理性的体现。只有在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中,艺术才能展现出更加卓越的力量和价值。
第三段: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艺术与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的精神遗产,而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艺术通过对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延伸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学习艺术理论,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艺术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了解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解读和欣赏作品。同时,艺术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通过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内涵的作品,艺术家能够为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第四段:艺术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艺术是多元的,不同艺术门类在形式和表现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学习艺术理论,我不仅了解到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基本原理,还认识到艺术门类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和互动。例如,绘画和音乐之间可以进行对应或呼应,舞蹈和戏剧可以相互融合。艺术的多元性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艺术体验,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创作可能性。同时,艺术是开放的,它不拘泥于固定的定义和标准,艺术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可以随时发展和改变。艺术理论的学习,让我更加明白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
第五段: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社会的影响,艺术作品也会反哺社会。艺术不仅仅是审美的追求和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社会情感的重要方式。学习艺术理论,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还了解到艺术作品与社会议题之间的联系。在创作时,我会思考自己的作品是否能够与社会对话,能够传达出积极的价值观和社会关怀。同时,通过观赏艺术作品,我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社会,从艺术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通过学习艺术理论,我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得到了极大提升。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是多元和开放的,同时也与社会紧密相连。在今后的创作和欣赏中,我将更加注重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欣赏水平,为社会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七
:通过分析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提出一些相应措施。首先,通过展示计算机在各方面的应用实例体现计算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其次,实际教学中,采用演示教学法、分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科学制定考核办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不但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更是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利用有限的课时学到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增强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1.1艺术类高职学生特点
由于所在学校的师资、对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同,再加上学生个人家庭经济、爱好等不同原因,学生刚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艺术类学生平时重视个人在专业方面的学习,而对于公共基础课,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大多存在无所谓的态度,导致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学习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够。
1.2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结合不够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分为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应用基础几大块,这些内容理论性强、且实际操作多,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艺术类学生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导致学生兴趣降低、主动性不强。另外,艺术类学校的学生多是表演类专业,平时学习中较少用到计算机,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生专业课衔接不够,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
教师首先要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掌握能力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明确制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即为知识与能力(knowledge&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steps);情感态度和价值观(emotionalattitude&values)[1]。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计算机操作的掌握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计算机与各行各业都有紧密的联系,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现代社会要求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能力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重视,所以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第一堂课,用多媒体展示并讲解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尤其是在学生所学专业的应用,通过刺激学生感观,告诉学生计算机的重要性以及与自身专业的相关性,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2运用多媒体网络系统进行“广播”演示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会使计算机教学活动毫无生气,显示不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基础课程偏重于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最好的教学法就是演示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演示,每一步操作都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快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讲解完毕后,通过网络系统可以将操作任务及相关素材快速地发送到学生电脑供学生练习,极大地节约了传送文件的时间。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教学软件,可以实现教师机对学生机的监督、演示、操控等操作。教师可以对个别有问题的同学进行辅导,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教师可以将某个学生机上的内容展示给其他学生,通过让学生来示范讲解,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展示好的作业,让学生看到自身差距,激励学生做得更好。最后,课程结束前,利用网络系统收取学生作业,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2.3实行分层教学
由于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来源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于高强度的教学内容难以接受。针对学生客观存在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不但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生入学时做一次摸底测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同组学生座位靠近,便于集中指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重点讲解基础,由教师带领学习,完成每次课的基本操作任务,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除了完成课堂基础操作任务外,提高任务难度,多给他们创造独立学习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采用项目教学法
只进行单纯的演示教学,学生没有压力和动力,很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要运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近年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得到广泛应用的方法,采用学生工作和生活有关的项目,利用任务驱动式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完成任务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在讲授新的内容时,可以展示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好作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当前所学专业的应用领域,还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寻找一些优秀作品上交给老师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制作并演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认真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2]。要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要考虑基于什么样的载体,即选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3]。在选择项目案例时,考虑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专业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在布置“powerpoint20xx”项目作业时,要求旅游管理系的学生以“介绍一个旅游胜地”为主题完成ppt制作,而对于舞蹈系的学生,要求学生以“舞蹈”为主题完成ppt制作。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思路、方法不尽相同,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讨论中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优劣,取长补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
考核评价对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一方面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方面检验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有助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计算机课程的考核,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采用考勤、平时作业、和机试三项计算期末成绩,其中考勤和平时作业占30%,期末成绩占70%。考勤制是避免学生自由散漫,首先从形式上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平时作业主要是每一部分知识对应的项目案例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独有的操作性强的特点,期末考试采用上机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时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学生随机抽题,系统自动评分。一方面避免抄袭现象,一方面避免评分过程中出现人为误差,体现公平公正。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艺术类专业融合进行创新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学模式及其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研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xx(6):1-64.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八
艺术类职业院校相比于普通职业学院,学生文化基础更加薄弱。也对英语教育普遍提不起兴趣。如何提高艺术生对英语教育的兴趣,不仅仅应当从学生方面入手,更应当思考当今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善的途径。本质主要阐述了当前艺术类职业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对艺术类职业院校英语教育方式的进行了思考探究。
英语教育;职业院校;探索
当今,职业院校的培养学生方式主要在于专业技术人才。而与非艺术类职业院校不同的是,艺术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大部分学生甚至对文化课程提不起兴趣。一到文化课堂,就出现倒头大睡或交头接耳,无心上課的现象。但英语教育在国家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上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加强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培养新时期的综合发展的艺术专业人才,正是每个艺术类职业院校应当思考的问题。
当前,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英语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
艺术类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艺术类专业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安排相对比较完善,而文化基础课则较为薄弱。目前,虽然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英语课程每周都有安排,也有针对性的教材。但英语课程的教学应当达到何种程度,培养怎样的实用性人才尚不明确。
(二)英语教育课堂的不重视
艺术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学生课堂上兴致不高。再加上职业院校对英语教育达到的培养目标未做硬性要求,没有具体考核的指标。导致教师对课堂教学也越来越不重视,大多数草草了事,只是简单完成课时量。课后也鲜少有布置作业,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对课后学习的不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更少关注新的教学手段、教育方式。
(三)英语教育配套设施跟不上
英语教育是融合听说读写、应用于实践中的综合教育。目前,大多数艺术类职业院校在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但也仍然不是每间文化教室都配备。每学期都会有部分班级的英语课堂安排在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而没有多媒体设备,英语课堂的教育只能局限在说、读、写三方面。英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听的环节,则在日常的英语教育中被忽略了。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知识方面、能力方面以及素质方面的要求。艺术类职业院校对学生英语教育的目的也应当围绕这三方面开展。
(一)知识方面,明确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
艺术类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专业型的艺术人才,更要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艺术人才。更长远来看,要让艺术人才在国际演出中也能正常的无沟通障碍地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首先,艺术类职业院校应当对学生的英语教育的知识培养,系统地形成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当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并用一些硬性指标来衡量。比如,英语交流应当达到何种流利程度,英语三级及四级的通过率,能够翻译多少词汇量的文章等等。其次,加强艺术生英语的课外知识培养。要提高艺术生对英语的兴趣,不仅仅要从教材入手,更应当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他们的兴趣切入,将英语教育融入进去。组织一些英语教育的课外活动。比如,阅读学生感兴趣的英文名著,课下组织学生一起观看英文节目。
(二)能力方面,重视课堂及课外实践对英语教育的作用
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课堂是第一教育环境。英语教育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指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听说的能力。要培养艺术生的听说能力,首先,应当加强课堂的教学,教师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寻求英语教学的新手段、新方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塑造用英文沟通的氛围,从而提高艺术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其次,重视课后的英文实践活动。教师应当积极主动,组织学生课后开展各项英文实践活动。努力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投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三)素质方面,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
英语的素质教育,应当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学生能够树立起对英语学习的信心的各方面综合发展的教育。艺术类职业院校,若想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在教学设施上就必须努力跟上教学发展。对英文教育来说,多媒体及语音室是必备的基础设施。当前,大多数艺术类职业院校都没有专门的语音室,学院应当多努力争取财政拨款、优秀校友捐赠等各种投资,为英语教育创造良好的设施条件,使英语教学多样、全面发展。
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是一条道阻且长的道路,这不仅仅关乎教师的英语教育方式的改善和发展,更在于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培养文化与专业双向发展的优质艺术生,也能为学院发展争取到更高质量的生源。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九
[1]赵雅妮,刘海.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xx(01)
[2]卫华.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求索.20xx(05)
[3]刘海.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文艺争鸣.20xx(17)
[4]刘海.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人文地理.20xx(03)
[5]徐岱.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东疆学刊.20xx(03)
[6]陈剑澜.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江苏社会科学.20xx(06)[7]刘海.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长江学术.20xx(04)
[8]杜吉刚.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哲学成果8(01)
[9]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东方丛刊.20xx(04)
[10]杜吉刚.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
[11]乔国强.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江西社会科学.20xx(08)
[12]胡亚敏.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文艺研究.20xx(11)
[13]刘思聪.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文艺评论.20xx(05)[14]刘嵘.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艺术百家.20xx(05)
[1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当代作家评论.20xx(05)
[16]周朔.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东岳论丛.20xx(04)[17]王泽庆.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文艺理论研究.20xx(04)
[18]刘海.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xx(04)
[19]李彤.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xx(02)
[20]刘海.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兰州学刊.20xx(03)[21]刘海.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电影评介.20xx(01)
[22]冯黎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4)
艺术理论论文篇二十
非艺术类学生在中国学习艺术设计专业是一种普遍现象,如何提高这类学生的设计水平,达到行业要求,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的实际经验,分析了该类生源的综合能力现状,提出了各高校在开办专业时的观念导向,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以为非艺术类生源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寻找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非艺术类;生源;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自20世纪后期我国开始引进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有了飞跃性的进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1,2]。艺术设计专业已成为高校办学的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以往只有艺术类院校开办的专业,现在很多普通高校也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这使得教育主体和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设计的生源也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很多本科院校都有文理考生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情况,在专科院校这种现象更为普遍。部分院校为保证招生规模,在艺术设计招生计划中加入了文理考生,我们在这里把这部分学生称为“非艺术类生源”[3]。对于非艺术类学生学习艺术设计专业及其相关的课程,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育者,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几个方面剖析对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考。
非艺术类学生由于没有美术基础的教育经历,在审美层次和动手能力方面与艺术类学生有很大差距,相比较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空间想象能力[4]。而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则表现为思维逻辑能力上更缜密,比较周到细致。两者对比优劣势很明显。在构成、色彩和计算机软件操作上,艺术类专业学生比较有优势,他们在造型能力、色彩处理、画面的控制等方面,由于考前受到系统的美术基础训练,对于一个设计方案的处理更显得得心应手一些,对画面的处理具有一定的自我诊断能力,从而较容易对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往往缺少这种自我诊断能力。而在文化课、材料加工工艺方面,非艺术类的学生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2类学生在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非艺术类学生习惯于逻辑思维,而艺术设计要求的是发散性思维,所以给新生上的第1节课就是要谈谈两者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顺应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用人单位要求,具有设计、管理、服务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传统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几乎一致,根本不具备多学科教育的特点,更不符合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层次学生的现实情况[5]。如何根据非艺术类学生特点,找出卓有成效的培养模式,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挑战性的课题。笔者认为,不同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办出具有特色的专业来,尤其是具有艺工结合和多学科交叉优越资源的综合性大学,可以依据生源背景的多样性,文、理、艺皆有的特点,培养出厚基础、宽专业、综合素质全面的设计人才。有些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是在近几年大学合并和学科调整中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或设计院系的,这些学校有着雄厚的学科基础和高水平的研究条件以及良好的品牌资源,为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型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为此,多学科性大学应该先有重点地做强1~2个有本专业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后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可以办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品牌。
3.1引导兴趣,强化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以绘画造型能力为基础的学科,其设计与制作都必须以一定的造型能力基础为前提,对于非艺术类学生来讲,这一课必须在基础教学阶段就补上,然而在这一教学环节上让从来没有拿过画笔的学生来画画,并非一件易事。首先是学生没有养成从绘画的角度来观察物体的习惯,其次,由于学生已经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学习的心态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没有过去升学的压力,如果方法不得当,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如何在这个方面找到突破点,笔者认为,首先兴趣的培养是个很重要的环节,兴趣是一个技能掌握的推进器,只有培养对设计的兴趣,水平才会达到一定的高度,其次是对艺术的认识,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进行基本的构成训练,最后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掌握。这3方面对非艺术类学生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是很好的突破点。
3.2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
的授课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动,以加强基础课之间的联系,注重交叉与融合;在认识方式上注意借鉴与比较;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再现与现实;在方法手段上注重过去与现代的衔接,不拘一格。把基础教育中理论知识部分和与之有关的事务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方法训练将他们设计编排成套,以课题形式展现,对训练中的知识资源,内容、介质、技法进行有效地编排,从而体现课程的实质与表现机能,强调学生对设计过程的体验,加强教学环节的衔接与整合,多方位多角度地讲授课程,以综合多样的教学方法介绍课程内容,加大艺术欣赏的比例。艺术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视觉艺术,仅靠教师的叙述来让学生体会思想不太可能,只有将经典作品与现实意义用立体的手法展现给学生,介绍创作过程及创作环境,才有可能被学生吸收。必要时可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进校讲课或举办讲座,传授给学生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3.3提高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
对于非艺术类学生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意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创意思维的培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千篇一律。设计需要实践,非艺术类学生在进行创意思维训练时,应该符合这类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在基础教学中加入创意训练,让学生在非常放松的环境中,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再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完全放开。安徽农业大学在非艺术类学生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中加入了《设计思维》这门课程,从观念和方法上进行引导,通过几年的实践,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首先分析、综合设计作品使学生对设计作品,有自己的认识,在认识中重新整理、组合成新的作品,在整理、组合中设计意识得到升华;最后再让学生投入到实际的设计创作中,通过收集素材,对素材整理,找到设计的切入点[6]。经过这3步的训练,非艺术类学生在设计意识、创意过程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3.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弥补非艺类学生动手能力的不足
非艺术类学生大部分没有美术功底,这对于艺术设计教学是非常不利的,但是这并不能证明非艺术类学生就不能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的世界,对传统的设计教学理念要进行改革,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弥补非艺术类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特点。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从而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弥补手绘能力的不足。
3.5专业教学和企业实现零距离
传统设计教学的实践课程大都是课堂练习或在实验室中训练,忽略了社会实践的环节,学生很难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致使教学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因此,在实践环节上要选择企业、工厂、设计单位合作,进行模拟或实际的设计—生产—销售训练,大幅度增加实践课时,对一些抽象的理论放在实践中解决,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领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的过程。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通过教学方式和企业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疑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设计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法,使非艺术类学生更加具有竞争力。
艺术理论论文篇二十一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独特形式,是人类的灵魂与思想的结晶。在艺术中蕴藏着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意义,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不断被探索和理解的。通过学习和研究艺术理论,我对艺术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体会到了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二段:审美体验的多样性
艺术的实质就是审美,而人们对审美的理解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和形式。通过学习艺术理论,我认识到艺术的审美体验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形式、内容、情感等多个层面来触动观众的内心,给每个人带来独特的美的感受。这种多样性使得艺术变得丰富多彩,也为观众提供了更自由的选择与欣赏。
第三段: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不仅仅是个体审美的表达,也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作用。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个体创造的结果,也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通过学习艺术理论,我明白了艺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艺术作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和影响社会观念和价值观,扮演着记录历史、反映社会真实与呈现美好的角色。
第四段:艺术创作的探索与创新
通过艺术理论的学习,我理解到艺术创作是一个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形式,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艺术创作的价值也在于其对于当代社会的思考和反思。艺术家通过创新和表达,传达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新的视角和体验。
第五段:艺术的永恒之处
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永恒性。尽管时代变迁,社会价值观不断改变,但艺术始终存在并绽放着光彩。艺术作品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给人们带来共鸣和情感的共鸣。艺术通过审美的力量,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考,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永恒的源泉。
总结:
通过学习和研究艺术理论,我对艺术的认识得到了深化与拓展。艺术的多样性、与社会的关系、创作的探索与创新以及其永恒性,让我对艺术产生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感悟。艺术无处不在,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推动力量。我相信,通过对艺术的深入了解和感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