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大全(19篇)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思想的营养,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所读书籍的内容。读后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写作,灵活运用各类修辞手法,提升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精选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读后感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借鉴。读后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的突出对人物的解读,有的注重情感的表达,有的则注重思想的深入剖析。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一
正如本书前言推荐序四所说,管理的书籍基本上都是讲如何管理别人,但本书讲的是如何让管理者管理自己,使管理者本身变得更加卓有成效。也正如德鲁克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的:“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这本书是关于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的书。
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前五章主要讲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最后两章讲管理者如何做决策。
第一章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todothings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gettherightthingsdone)的能力。
知识工作不能用数量来衡量,也不能用成本来衡量。衡量知识工作主要应看其结果,而不是看机构的规模有多大或管理工作的繁简。
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如果我们从工作的情形来替管理者下一个定义,我们简直可以说他是组织的囚徒。
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
对管理者的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人物,往往并不是管理者直接控制的下属,而是其他部门的人,即所谓“旁系人士”,或是管理者本人的上司。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与这些人主动接触,不能使这些人利用他的贡献,他本身就没有有效性可言。
具体地说,在组织的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组织之外。
下列五项是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
5.最后,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第二章掌握自己的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着手工作,他们往往会从时间安排上着手。这三个步骤,是管理者有效性的基础:
1.记录时间
2.管理时间
3.统一安排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时间是一项限制的因素。任何生产程序的产出量,都会受到最稀有资源的制约。而在我们称之为“工作成就”的生产程序中,最稀有的资源,就是时间。
这一点我非常欣赏现在的一位同事,她对时间的管理相当有条理,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好,工作效率也自然非常高,产出也是非常惊人。比如我们都知道在某段时间,我们最应该做的工作和事情是什么,但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打断或者分心,而她可以迅速投入高效的工作状态,并且可以一直拒绝任何事情打扰,全神贯注地专注于该项工作。同时,这种条理性高效性也会贯穿整个工作,小到工作资料文档的规整、桌面的整齐程度、高效辅助工具的使用程度及利用率都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她真的很少加班,但总是把所有重要的工作完成得很好,并且能很好地把握工作的进度和做到方向不偏离。
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要想有效就必须能将时间做整块的运用。如果将时间分割开来零星使用,纵然总时间相同,结果时间也肯定不够。
第三章我能贡献什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所谓有效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及其影响
2.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对同事和对下属
3.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或报告等
第四章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坚持因事设人而非因人设事,大致来说,四个原则: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会将职位设计成只有上帝才能胜任。
2.用人所长的第二个原则是:职位的要求要严格,而涵盖要广。
3.第三个原则,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时,会先考虑某人能做些什么,而不是先考虑职位的要求是什么。
4.第四个原则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在用人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
有效的管理者,通常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考评方式,第一步是列出对某人过去职务和现任职务所期望的贡献,再把某人的实际绩效记录与这项期望贡献相对照,然后检讨下面的四个问题:
1.哪方面的工作他确实做得很好?
2.因此,哪方面的工作他可能会做得更好?
3.为了充分发挥他的长处,他还应该再学习或获得哪些知识?
4.如果我有个儿子或女儿,我愿意让我的子女在他的指导下工作吗?
身为他人下属者,尤其是年轻、聪明和有志向的人,通常都会以一位有魄力的上司为楷模而塑造自己。所以,一个组织如果有一位具有魄力但很腐败的管理者,恐怕这是最糟的事了。像这样的人,如果他自己单干,也许还可以;如果是在一个组织里,但是不让他管辖别人,也许他还能得到容忍;可是如果在组织中叫他当权,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正直的品格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一个人如果缺乏正直和诚实,则足以败事。所以人在这方面的缺点,不能仅视为绩效的限制。有这种缺点的人,没有资格做管理者。
第五章要事优先
卓有成效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善于集中精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firstthingsfirst),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doonethingatatime)
第六章决策的要素
决策的五个要素
1.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的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第七章有效的决策
个人见解和决策的关系
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所谓选择,通常不是“是”与“非”间的选择,最多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
反面意见的运用
第一,唯有反面意见,才能保护决策者不致沦为组织的俘虏。
第二,反面意见本身,正式决策所需的“另一方案”。
第三,反面意见可以激发想象力。
决策与电脑
第八章结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1.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记录好时间的使用情况。
2.管理者应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
3.充分发挥人的长处。
4.“要事优先”和“掌握自己的时间”互为呼应。
5.有效的决策重心在于合理的行动。
[有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二
一、作者简介及评价:
德鲁克19生于维也纳,著有数十部有关管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专著,大都成为管理者奉为圭皋的经典,并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发行全球。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其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他被公认为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有关现代组织及其管理方面的最有影响,读者最广泛的思想家和作家。德鲁克同时还是多家有影响刊物(如《哈佛商业评论》)的专栏作者。
二、主要思想:
他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阐释。,德鲁克荣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而“管理”曾经被认为是少数所谓的管理者的事情。德鲁克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是:“人人都是管理者”,至少,每一个人都需要“自我管理”,当目标一旦确定后,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组织目标,行动起来的永远是个体或个人,他们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被别人驱赶着工作、而是自己驱赶自己奔向目标。
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的序中说: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德鲁克通过讲故事般的叙述,以其卓越的睿智告诉人们: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是有助于提高机构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象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是可以教会的。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
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这包括三个步骤: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2、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贡献”是指对外界、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贡献。一个单位,无论是工商企业、政府部门,还是医疗卫生单位,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顾客、想到服务对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为都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尽了最大的努力。有效的管理者重视组织成员的贡献,并以取得整体的绩效为己任。
3、善于发挥人之所长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应注重用人之长处,而不介意其缺点。对人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而问“他贡献了些什么?”也不问“他不能做什么?”而问:“他能做些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
4、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
他认为,有效性的秘诀在于“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当先”,而且“专一不二”。因为要做的事很多,而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
5、有效的决策
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一项有效的决策必然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做成的,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而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
以上是对德鲁克个人以及他的《有效的管理者》的认识。
三、个人启示:
读了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第二章《认识自己的时间》中的一段话:“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
发事件的机制。这是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结合我国管理工作的种种案例,也充分证明这个道理。例如:过去政府应对许多特发性事件相对薄弱,平时疏于预防,而且政府行政结构对待突发性事件反映也不够灵敏,人员也没有具体分工,缺乏整体应对机制管理的有效性。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三
在这本薄薄的书里,作者提出一个重要的定律: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在管理别人之前,你必须学会管理自己。德鲁克也给出了有效管理者必须养成的五种习惯:正确统筹时间;致力于对外界的贡献;重视发挥长处,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集中精力在少数主要领域;做有效地决策。
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备以下6个特征:
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审慎的设定工作的优先顺序,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毅然决然地抛弃过时的任务,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时间是最为珍贵的资源,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愿景和理念。原则是我能做哪些贡献?为了达成整体目标,如何激励他人做出贡献?目标在于提高整体绩效。
4、选用高层管理者时,应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知道,没有人能永无过失。人无完人,即使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点。要关心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充分集中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优势达成组织的目标。
5、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有选择地搜集需要的信息。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6、只做有效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以一种非常简明实用的方式描述了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方法。
总结了时间管理的精髓。它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即自我管理。盘点自身的资源,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创造某些附加值。生命给了我们什么资源呢?时间!我们的一生就是对时间的支出。要事优先,也就是分出工作任务的先后次序,是和时间管理关系比较密切的话题之一。能从众多的任务中进行分解筛选,通过授权或其他方式排除该亲力而为的工作,是管理者必须具备而且要表现优秀的一种能力。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四
一、作者简介及评价:
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著有数十部有关管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专著,大都成为管理者奉为圭皋的经典,并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发行全球。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其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他被公认为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有关现代组织及其管理方面的最有影响,读者最广泛的思想家和作家。德鲁克同时还是多家有影响刊物(如《哈佛商业评论》)的专栏作者。
二、主要思想:
他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阐释。20,德鲁克荣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而“管理”曾经被认为是少数所谓的管理者的事情。德鲁克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是:“人人都是管理者”,至少,每一个人都需要“自我管理”,当目标一旦确定后,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组织目标,行动起来的永远是个体或个人,他们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被别人驱赶着工作、而是自己驱赶自己奔向目标。
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的序中说: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德鲁克通过讲故事般的叙述,以其卓越的睿智告诉人们: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是有助于提高机构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象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是可以教会的。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
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这包括三个步骤: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
5、有效的决策
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一项有效的决策必然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做成的,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而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
以上是对德鲁克个人以及他的《有效的管理者》的认识。
三、个人启示:
读了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第二章《认识自己的时间》中的一段话:“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
发事件的机制。这是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结合我国管理工作的种种案例,也充分证明这个道理。例如:过去政府应对许多特发性事件相对薄弱,平时疏于预防,而且政府行政结构对待突发性事件反映也不够灵敏,人员也没有具体分工,缺乏整体应对机制管理的有效性。直到从冰灾,sars病毒的传播,地震等各种事件相继爆发后,才让国家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因而开始逐步建立起这种规范管理,预防机构也逐步加强!从而促进实现了国家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管理的有效性等等。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五
《有效管理者》的基本观念:对组织负有责任,能影响组织经营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有效管理者读后感。
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本书是杜拉克最著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书中,杜拉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
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备以下6个特征:
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审慎的设定工作的优先顺序,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毅然决然地抛弃过时的任务,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时间是最为珍贵的资源,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愿景和理念。原则是我能做哪些贡献?为了达成整体目标,如何激励他人做出贡献?目标在于提高整体绩效。
4、选用高层管理者时,应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知道,没有人能永无过失。人无完人,即使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点。要关心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充分集中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优势达成组织的目标。
5、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有选择地搜集需要的信息。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6、只做有效的决策。
《有效者管理》以一种非常简明实用的方式描述了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方法,总结了时间管理的精髓。它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即自我管理。盘点自身的资源,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创造某些附加值。生命给了我们什么资源呢?时间!我们的一生就是对时间的支出。要事优先,也就是分出工作任务的先后次序,是和时间管理关系比较密切的话题之一。能从众多的任务中进行分解筛选,通过授权或其他方式排除该亲力而为的工作,是管理者必须具备而且要表现优秀的一种能力,读后感《有效管理者读后感》。管理的层次越高,任务越多越重,越显现出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看到某位管理者每天都被下属包围着,那么要不就是授权没做好,要不就是下属的工作能力太差。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不管学习、工作或生活,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多项任务,但是在特定的时间我们只能面对和感受一个。心猿意马就不能投入,最终也发现不了自己的价值。这可以让我们做到既有效,而且高效。此外,我们能贡献什么,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时常思考的问题。自己是否真的想在组织中有所发展,还是只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如果对于分配给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我们都能想到这份工作的分配者的意图并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超出他的期望,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的机会。
摘抄精典句子:
1、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
2、认识你的时间,只要你肯,就是一条卓有成效之路。
3、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4、卓有成效是一种习惯,是不断训练出来的综合体。
5、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
6、有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
7、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着眼于机会,而非着眼于问题。
8、我们该知道运用自己上司的长处,这也正是下属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
9、有效的管理者会顺应自己的习性,不会勉强自己。
10、有效的管理者坚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做,每次只做好一件事。
11、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要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
12、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一定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
13、“专心”是一种勇气,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14、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决策,他们所做的,都是重大的决策。
15、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的是决策的冲击,而不是决策的技巧;要的是好的决策,而不是巧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六
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著有数十部有关管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专著,大都成为管理者奉为圭皋的经典,并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发行全球。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其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他被公认为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有关现代组织及其管理方面的最有影响,读者最广泛的思想家和作家。德鲁克同时还是多家有影响刊物(如《哈佛商业评论》)的专栏作者。
他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阐释。2002年,德鲁克荣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而“管理”曾经被认为是少数所谓的管理者的事情。德鲁克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是:“人人都是管理者”,至少,每一个人都需要“自我管理”,当目标一旦确定后,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组织目标,行动起来的永远是个体或个人,他们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被别人驱赶着工作、而是自己驱赶自己奔向目标。
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的序中说: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德鲁克通过讲故事般的叙述,以其卓越的睿智告诉人们: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是有助于提高机构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象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是可以教会的。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
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这包括三个步骤: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2、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贡献”是指对外界、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贡献。一个单位,无论是工商企业、政府部门,还是医疗卫生单位,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顾客、想到服务对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为都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尽了最大的努力。有效的管理者重视组织成员的贡献,并以取得整体的绩效为己任。
3、善于发挥人之所长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应注重用人之长处,而不介意其缺点。对人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而问“他贡献了些什么?”也不问“他不能做什么?”而问:“他能做些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
4、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
他认为,有效性的秘诀在于“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当先”,而且“专一不二”。因为要做的事很多,而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
5、有效的决策
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一项有效的决策必然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做成的,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而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
以上是对德鲁克个人以及他的《有效的管理者》的认识。
读了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第二章《认识自己的时间》中的一段话:“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
发事件的机制。这是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结合我国管理工作的种种案例,也充分证明这个道理。例如:过去政府应对许多特发性事件相对薄弱,平时疏于预防,而且政府行政结构对待突发性事件反映也不够灵敏,人员也没有具体分工,缺乏整体应对机制管理的有效性。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七
作者在书本最后做了极好的自我总结,书本讨论的内容以两项为前提:
一、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
二、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人们聘用管理者,就是希望他的工作卓有成效。管理者必须在他的组织里开展有效的工作,否则对不起他的组织。那么为了变得卓有成效,管理者该做什么呢?书本以这个问题为内容主体进行了自己的思考阐述。
为了变得卓有成效,第一步要做的是记录分析时间:认识清楚自己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是管理者变得卓有成效的起点,认识之后他们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最后再将“可自由利用”的时间,由零星而集中成大块连续性的时段,用于攻克难关,持续创新。
第二步要做的是管理者应该将眼光集中在贡献上,管理者对公司的承诺是自己必须要知道自己能为组织贡献什么。因为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因此他会考虑自己的技能,专长,作用以及所属的单位与整个组织及组织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它才会凡事想到顾客、服务对象和病人等。
第三步要做的是充分发挥人的长处,这是管理者在价值观上的体现,是一种行为的态度问题,是对人的尊重,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有效的管理者懂得利用长处,包括自己,上司,下属,同事等,不会把工作建立在这些人的短处上,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目标与组织需要相融合,使个人能力与组织成果相融合,也能使个人成就与组织机会相融合。
第四步要做的是要事优先,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少数重要的领域,及时摆脱无效的昨天,多为未来有效的事情做思考,做选择。
第五步关于决策,管理者如何做出合理的决策与行动。书本并没有介绍具体的提出有效的决策的步骤,但是书本提供了一些明确的标准与要素,比如管理者应该厘清问题的“例行公事”性质,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坚持正确而不折中,化决策为行动并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等等。通过一系列标准,尽量使决策变得更有效。
2、如何让“读书”这件事变得卓有成效
书本里介绍到管理者的定义是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能实质地影响组织的经营能力与成果,那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以这个标准看,在我涉及的一些公司中,每个人都是企业的管理者,他们的日常的有效性,能主动被动地影响到组织的成果。同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自己的人生能否走得更高更远,也与自己日常工作的有效性,决策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因此,我自己的“读书”要想变得更加有效,也有必要进行了一番分析,决定抛弃一些有害的决策,坚持一些正确的决策。
第一步,记录和分析自己的读书时间,我粗浅地将自己的读书时间分为四种时间,在我认为应该读书的时间里:
第一种:每日或者每周的固定的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的读书时间;
第三种,写读后感时,3―5小时持续的思考与读书时间;
第四种,在本该读有益的书的时候,选择了读爽文。
分析一下,这样子的读书时间分配,现在的我出现了几个问题:
1、没有坚持每日或者每周的固定读书时间,只是想到了就读一下;
2、将阅读益书的时间用于阅读爽文了;因此,这么看来我需要给自己一个固定的目标,每周阅读五小时以上,每个月出一本书的读后感,同时强迫自己不去看爽文,必须看益书,这样下来能基本保证阅读的时间和成果。
第二步,关注于贡献,不能做应付式的阅读。这一步需要自己思考,自己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希望产出什么成果。肉眼可见的成果已经写在上面了,但是在阅读质量,书评读后感质量上面也必须要有标准,否则就只是注重于形式,而不是注重于读书最后能带来的贡献,因为应付式的阅读与花心思的阅读的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三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关于阅读,自己能发挥的长处不多,有一点我现在已经默认是自己的长处了,那就是朋友之间很少有人花时间精力在固定的阅读上面,或者说显式可见的比较少,因此我心理上有优势,这是我的目前的一个长处之一,需要保持。其他的,我对于这种能占据信息不对称的优势的事件有强烈的进取心,也就是说如果我知道阅读能得到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我会自己不自觉地,主动地去阅读。这也是我的长处之一,可以通过有效地选择阅读的书籍来让自己能更加主动的学习。
第四步,要事优先。要事优先也就是说要选择一些事情优后,书本告知了我们一些优后选择的标准。这一步的衡量是在读书的外部,关于自己的行为的选择,有时候会因为一些紧急事件让自己面对是否要坚持阅读与读后感的书写的选择,比如想着这个月是不是可以先放一放不阅读。通过这一步,我想自己的回答是不会,理由很简单,书里的标准,重未来不重过去,不能只看到困难,不求安全与方便,不能优后。
第五步,关于决策,最近自己关于阅读的一个决策,是暂停读后感向票圈的发放,因为票圈的发放只能收到很少的反馈,同时会给自己一种错觉,自己好像学到了很多,这种感觉不踏实。也就是说这种不踏实的感觉变成了一个经常性事件,而且阅读的边界条件是自己希望确实学有所获,基于此我做了这个决策,但是也有后果,后果就是反馈几乎为零了。
总的来说,通过书本的思考框架,我确立了自己的阅读时间,期望的贡献,自己的长处,确立了不优后的原则,做了一个决策,让自己的阅读正变地卓有成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八
“护犊”本义是老母牛保护自己的小牛犊子,比喻保护晚辈或下属。有娇惯,溺爱的意思。护犊行为其实就是一种母性,亲情的体现。人为的比喻把这种天然的母性和亲情般的关爱贴上一层贬义,未免有失偏颇。助小扶弱,一只以来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作为管理者,有效的护犊,不但能得到下属的爱戴,而且能提高自己的威信及团队的凝结力和战斗力。
经历这件事,王姐的领导形象一下子在我们心中建立起来了,我们都认为她是一个敢于担当,有魄力,关心下属的领导,团队凝结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导致后面我们组的铺货及业绩一直领先于办事处。后面,我做主管了,手下也有了七八个兄弟。有一次,一个兄弟在市场上做产品堆头。他习惯性的把我品挡住了竞品,刚好竞品的业务员也来了,竞品的业务员威胁叫他把竞品的堆头恢复原样。靠,哪有这种说法,我们的业务员当然不做,由此互相发生了争执。竞品业务员一下子就叫来了几个同事,扬言要打我们业务员,这时我们业务员打电话给我。说他被竞品威胁,还扬言要打他,我当时二话不说,一个电话,把所有的业务员叫齐,加上经销商的员工等十几个人就赶了过去,竞品看到我们的人多了。态度突然来了个大转弯,说什么大家都是为了工作等等,后面灰溜溜的离开了现场。经历这件事,不但我们业务员挽回了面子,而且还给大家吃了一个定心丸。用心工作,只要是工作的事,我们领导一定会支持我!!至少业务员会这样想。
护犊,其实也是一种担当和责任心的体现。“有什么麻烦找我,别找我的下属,下属犯的错误我来担当,员工做得不对,首先是我的不对,我的员工轮不到你当面批评指点,提建议可以,但别带个人喜恶色彩。”我想,如果你在你的实际管理工作中融入了以上理念。你的下属工作不卖命都难。因为谁不想和一敢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的领导工作呢。当然,护犊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什么该护,什么不该护,管理者一定明确区分。第一,违背原则的坚决不护,如员工触犯了企业的财务红线,你还护吗?这种有损公司的行为坚决不护,反而要强抓强打。第二,不利于团队合作及发展的坚决不护,如拉帮结派等。第三,态度有问题的,屡教不改,不长记性的,在一个问题上不断犯错的坚决不护。第四,有意而为的错误坚决不护,如故意迟到,早退等,抓到一个严惩一个。
最后,强调一点。护犊是为了让员工更好,更开心的工作,管理者不能闭目塞听,搞宗派主意和个人崇拜主意。护犊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员工的成长和团队的有效发展,而不是庇护员工的不足,甚至助长员工的恶习。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929892628@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九
接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很不以为然的,认为:一个上世纪初出生的美国学者,他能对我们国内今天的管理者提供多大的帮助呢?毕竟时代的进步,国情的不同,特别学校又不是企业,工作环境有较大的区别。但我看了部分章节后,逐渐被德鲁克教授的观点深深吸引,他就像是我们当中的老同事,碰到一些管理问题时,没有晦涩深奥难懂的理论,只是变换了一种角度,用一些生活中浅显的案列,来说明一些我们从来没有想到的新理念、新举措。
目前,我在系部的管理工作中也碰到了一些“瓶颈”,虽然自己也很认真的去学习好的管理经验,也处处以身作则、勤谨认真的工作,但是工作的效果并不让人满意。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认识到还是自己的管理有效性不高,没有掌握方法与技巧,使得工作中一些环节达不到目标效果,最总影响到了整体工作的结果。下面谈谈我读了这本书的一些感想。
一、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在于“自我管理“的思想
在这本书中,德鲁克认为现代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数量日益增多,知识工作者通常要与其他人的成果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效益,因而管理者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知识工作者难以监督,因而组织效率将取决于组织成员能够对自身进行有效的管理。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在于“自我管理”的思想。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非常适用于学校今天的管理层,同样是大量知识工作者的组织,其实学校也好、系部管理也好最主要的问题是怎样贯彻好“自我管理”的思想,教师、班主任等这些岗位都是脑力工作者,无法像企业加工产品那样可以用“合格产品”的计件模式去评测工作的效果,只能通过管理层的有效的管理,创建出“每个教职工都是管理者,都能实施有效的自我管理”的工作氛围,才能真正发挥出每个教职工的作用。
二、有效的管理者来自于实践的学习
一直以来,我认为管理讲的是天分,讲求的是个人才能,注重的是个人魅力,而书本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在真实的管理中发挥作用。但是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我的想法却改变了。德鲁克讲到的“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这些论述,激发了我学习管理的动力,并了解到卓有成效才是管理者所应追求的目标。一个人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注重的不但是先天天赋、个人才能、个人魅力,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提高。虽然目前自己的管理工作碰到一些问题、挫折,但是每次问题的解决,不都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吗?不能被挫折打倒,但也不能在同样的挫折上被打倒“两次”,自己更要去学习、去总结失败的经验。
三、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培养五个思想习惯。
1、时间管理习惯,要学会善用时间。读了德鲁克先生建议管理者在时间上的一些做法后,我真正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人这一生的时间有限,用于工作的时间更为有限,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要想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做出影响组织整体绩效和成果决策的成就来,必须要做到善于充分的利用好自己有限的时间。我记得李涛院长经常在干部会上说这样一句话“你们干部不能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事务性的工作上,要学会分配时间,多做一些资源开发、新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这些重要的影响学校命运的工作”所以有效的管理不是自己每件事都过问、事无巨细都操心,而是善于分配时间,主要的时间段用于重点的工作项目,一些零散的时间可以处理事务性的工作。
2、绩效管理的习惯,重视贡献。“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注重贡献,并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德鲁克先生的这句话直接道出了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只有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才能看到组织的整体绩效,才能使我们卓有成效。就像我在系部管理中,不要只看到本部门的工作效益,更要重视部门工作在学校今后发展未来中的贡献,不能只看到个人的发展情况,还要看清个人在部门、学校工作中的位置和贡献,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3、人员管理的习惯,善用人才。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运用每一个人的长处来共同完成任务”。可见,管理者要想卓有成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长处,这样整个组织才能得以卓有成效。组织里的每个人都是各有所长的,作为管理者,能够充分了解到每个人的长处所在,并且想办法使其长处充分地发挥出来,充分发挥上司所长、自己所长、同事所长,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战斗力更强,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才能使管理卓有成效。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组织的突出特点正是内部成员所有长处的总和。发挥每个人的所长,也就是善用人才。
4、过程管理习惯,要事优先。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因为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即使在同一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也不见得真能做好,至于同时做多件事情就更不必谈了。为了达到卓有成效,有效地利用我们的才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集中一个人的所有精力在一件事情上。所以管理者要本着“要事优先”的原则,利用较长的连续性的时间优先做对组织有大的贡献的工作。德鲁克先生帮助我们总结得出了几条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即:重视将来而不重过去;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德鲁克告诉我们的“要事优先,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原则,对于年轻的管理者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他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决定优先事情的原则,而且还教育我们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做好所面对的事情。
5、决策管理的习惯,有效决策。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一项有效的决策常常在多种不同且互相冲突的见解中产生,它决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德鲁克先生通过研究发现,有效的决策者都具有相同的特性:他们在做出决策之前,都着眼于具有战略性的最高层次的观念性认识。随后,他提出了有效的管理者做出有效的决策时的五大特征,即:一是要确实了解问题地实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二是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边界件;三是要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什么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和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被接受;四是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五是在执行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从这部分的学习来说,我个人深刻认识来作为系部决策者,在我们决策时,要对事件本身有清醒的认识,了解实质,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做好前期的调研、分析工作,绝对不能做“拍脑袋”的决定。
以前自己在系部管理中,对于如何有效管理知之甚少,只知道自己认真负责、努力工作,在知人善任,发挥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做的也是很不够的,阅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后使我懂得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要有良好的习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善于利用时间,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知人善用,懂得放权;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身体力行,才能有新的收获,成为卓有成效的人。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十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彼得德鲁克先生1966年出版的一部作品,主要讲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脑力劳动者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多,如何衡量和提升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管理者”,如何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时间,如何更好的为组织提供更多的成果,如何知人善任,如何做出卓有成效的决策。
这本书很薄,只有170多页,但是内容非常充实,用“字字珠玑”来形容也不为过,其中不仅包括了德鲁克先生睿智的理论,而且包含了大量翔实的实例,信手拈来尽量大师本色。
下面按照章节顺序,记录书中一些让我深受启发的观点。
1、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对于“体力工作者”而言,我们所重视的只是“效率”,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todothings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togettherightthingsdone)”的能力。体力劳动的成果,通常可以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但是对于“知识工作者(knowledgeworker)”而言,他们的劳动成果很难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
我们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我们只能协助他们。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以及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就。如果他的工作缺少有效性,那么他对做好工作和做出贡献的热情很快就会消退,从而成为朝九晚五在办公室里磨时间的人。
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本身具有效用的产品,他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他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只有通过另一位知识工作者,将他的产品当做投入,并转化成另一种产出,它们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在行动上,也将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料。
组织是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一种工具。
什么是“管理者”,我们将其定位成: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由于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作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
一位知识工作者是否是一位管理者,我们不能以他有没有下属而定。在每一个知识型组织中,总有人单独作战,虽然他们没有下属,但是他们依然属于管理者。
每一位管理者面对的现实,一方面要求他们具有有效性,另一方面却又使他们很难达成有效性。
管理者面临的主要约束包括: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
4)管理者是身处在一个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
在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外部。组织不能够像生物那样,以自身的生存为目的,组织是社会的一种器官,只有能为外部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后,才能算有所成就。
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找到的人才肯定不会是全才,所以我们任用的人才充其量也只能在某一项能力方面比较优秀,而在其他方面表现平平。
今天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具有的一个缺点:以自己精通了某一狭窄领域的专门学问而自满,不屑于其他。
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有效的个性”。有效地管理者和不称职的管理者,在类型、性格和才智方面,很难加以区别。
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
作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需要具备以下5个习惯:
1)知道时间用在什么地方,可以很好的控制时间;
2)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3)善于利用自己或他人的长处;
4)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
5)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2、掌握自己的时间
计划通常只是纸上谈兵,或只是良好的意愿而已,很少能够真正实现。
时间是一项限制因素,任何生产程序的产出量,都会受到最稀有资源的制约,而时间就是最稀有的资源。
时间的供给,没有弹性,并且没有替代品。有效的管理者和其他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
对于估算自己做某件事情的时间,或者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哪些事情上时,人们想象中的答案和实际会有很大的差别。
身为管理者,不管他是不是经理人,总会有很多时间耗用于毫无贡献的工作上,而且他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组织对他的时间要求往往也越大。
每一位管理者的时间,都有很大部分是被浪费掉的。
管理者的绝大部分任务也需要相当多的整块时间,如果每一次所化的时间少于这个极限,事情就做不好,所花的时间就是浪费,再做就得从头开始。
要想与他人做有效的沟通,总要花上足够的时间。如果你真想影响别人,那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如果你想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更多的时间。
知识工作者对其上级主管以及同事所要求的时间,往往比体力劳动者多很多,他们需要资料、需要讨论,还需要指导别人,这都是极为耗时的。
如果没有一种轻松完善的交流机制,知识工作者很容易丧失热情,成为得过且过的人,或者只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看不到整个组织的需求和机会。
一起工作的人员越多,工作者用于彼此协调关系的时间肯定越多,而真正用于工作的时间就越少了。
人事决策都是费时的决策,原因很简单,上帝创造人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们将来要管理组织。
东欧斯拉夫人谚语:用脚走不通的路,用头可以走得通。
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
2)做有系统的时间管理;
3)将可由管理者自行支配的零碎时间集中起来。
有效地管理者往往以连续三四个星期为一个时段,每天记录,一年内记录两三个时段,以便自我检讨。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系统的管理时间:
1)找出什么事情根本不需要做,或者做了也完全没有成果;
2)哪些活动可以由别人代为参加而又不影响效果;
3)找出那些管理者在浪费别人时间的活动,例如开发时无需所有人参加,可以相关人员参加,然后向所有人发送会议记录。
人总是有一种倾向,高估自己地位的重要性,认为许多事非躬亲不可,纵然是最有效的管理者,仍然免不了有许多不必要和非生产性的工作。
需要注意一点,浪费时间有时也是由于管理不善和机构有缺陷引起的,身为主管者也应予以重视。
如何检查机构中存在的缺陷:
2)人员过多,也常造成时间浪费;
3)会议太多也是组织不健全的一个因素;4)信息功能不健全或者信息的表达方式不当。
一项重复出现的危机应该是可以预见的,如果一个危机重复出现,往往是疏忽和懒散造成的。
应该尽量使用例行作业来应对危机,所谓例行作业,是指将本来要考专家才能处理的事情,设计成无需研究判断,人人均可处理的作业。
管理好的公司,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刺激动人的事件。
我们需要开会的原因: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需要靠彼此合作才能完成某一特定任务;
2)因为某一情况所需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全部装在一个人的头脑中,需要集思广益。
一个人人都随时开会的组织,必是一个谁都不能做事的组织。
管理者的时间,决不能让开会占用太多,会议太多,表示职位结构不当,也表示单位设置不当。
一个管理者的置为越高,其不能自行支配的时间也一定越多。
对时间的控制和管理不能一劳永逸,需要不停的进行动态调整。
3、我能贡献什么
大多数管理者都重视勤奋,但是忽略成果。
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埋头苦干,如果总是强调自己的职权,那么无论他的职位有多高,也只能算是别人的“下属”。
管理者需要重视责任和贡献。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所述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
一般机构对成效的要求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直接成果;2)树立新的价值观以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
3)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管理者的失败,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常见的原因应该是他本人在出任一项新职位时,不能或不愿为适应新职位的需要而改变。
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必须考虑到他的产出供什么人使用,也必须了解用户应该知道些什么才能有效使用他的产出,从而产生成果。
所谓“通才”,应该也是一位专家,一位能将其所专的一个小领域与其他广大知识领域联系的专家。
在一个组织中,自认为有管理天赋的管理者,往往并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自己的工作上和人际关系上都比较重视贡献的管理者,往往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的工作也因此而富有成效。
有效的人际关系,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互相沟通;
2)团队合作;
3)自我发展;
4)培养他人。
信息处理自动化程度越高,我们越需要去创造机会进行有效的沟通。
会议是管理者每日使用的管理工具,他需要知道从会议中能得到什么,也需要知道会议的目的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
重视贡献是一项组织的原则,它可以使得管理者能够掌握各项工作的关联性。重视贡献,就是重视有效性。
4、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充分的运用每一个人的长处,共通完成任务。
管理者的用人决策,不在于如何克服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对于一个人来说,“样样精通”往往代表一无是处。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之所以用人,是用人来做事,而不是用人来投主管之所好。
人本能的会将其一切资源都用于某项活动、某个领域以期取得某个方面的成就。
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发掘人的长处,并设法使其长处得到发挥,那么他只能收到人之弱点、人之短处、人之缺失的影响,结果既完不成任务,又缺乏有效性。
过多考虑人的短处,会影响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个人能够做什么,才是组织器重他的原因,而他不能做什么,则仅是他的限制。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时,会考虑以下原则:
3)需要优先考虑某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优先考虑职位的要求是什么。
4)需要知道在用人之所长的同时,还要容忍人之所短。管理者在用人时必须重视机会,而不能只抓存在的问题。
如果需要评价某人的能力,就必须具体到能不能完成任务,笼统的说某人是个“能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某人能在某一组织中作出什么贡献,他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因素,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也是同样重要的。
当我们说某一项工作“少不了某人”时,一般是因为:
1)某人其实不行,不过是管理者没有对其苛求而已;
3)本来就潜伏着某项严重问题,因为误用某人的才干而将该问题掩盖住了。
只有经得起绩效考验的人,才是可以提升的人。对于一个没有突出表现的人,尤其是一个没有突出表现的主管,应该无情的调职,这是管理者的责任。
当一个人的弱点可能会影响他发挥其长处时,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运用工作和职业机会来帮助这个人克服其弱点。
用人所长,不仅是有效性的要素,也是主管对其下属的道义责任,是主管对其职权和地位的责任。
用人所长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是一个组织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也是知识工作者和社会不可或缺的素质。
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读者型”和“听者型”。
协助上司发挥其所长,是促使管理者有效的最好方法。
有效的管理者会发掘机会,他会问自己:我到底能做些什么?
在一个组织中,有效性的每一面,都是“机会的开发,问题的消失”。有效的管理者,会把每一个人都是为可以开发的机会。
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而是去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
5、要事优先
管理者越是想做重大的贡献,越是需要有更长的“整块时间”,管理者越是想将繁忙纷杂转化为成就,越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越是需要较长的连续性的时间。
一位管理者越想发挥长处,就越感到应在重大的机会上,集中一切可用的长处,这是获得成果的唯一方法。
人是一种“多功能工具”,但是要有效的利用人类的才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集中个人所有的才能于一件要务上。
由于管理者面对的事务太多太杂,因此才需要特别专心,一次只做好一件工作,恰恰就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方法。
有些人一事无成,但实际上他们做的非常吃力,原因:
2)一般的管理者总喜欢赶工――而赶工的结果,总不免使进度更加落后;
3)一般的管理者喜欢同时着手几件要事,结果对每一件事,他们都无法获得足够的最低整块时间,而且只要任何一件事情受阻,全部的事情也都跟着受阻。
管理者专心一志,第一项原则是要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
所谓今天,乃是昨天所作决策和所采取行动的结果。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要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不停的花费时间、精力和才智,来弥补及跳出昨天的行动和决策。
昨天的成功,往往会留下无尽的影响,远超出成功的有效期以外,演变成“经营管理上的自我主义的资产”,并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一位希望自己有效、也希望组织有效的管理者,必然会自我检视一切的方案、活动和任务。
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时,一定会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社会组织恰如生物有机体,必须保持小而精的状态。
一项新的工作在开始之前,便该有遭遇极大困难时予以克服的手段,否则开始时便中线了失败的种子。
我们的问题并不是缺乏“创新”,而是缺乏创意的执行。
大多数公司或者组织对其主打产品的固有观念:我们公司靠这项产品起家,我们有责任让这项产品在市场上维持下去。
决定延缓一项工作,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为我们的“优后”,往往是别人的“优先”。
在决定哪些应该优先、哪些可以延缓的问题上,最重要的并不是分析,而是需要拿出应有的勇气。
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原则来判断事情的优先度:
1)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2)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
3)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
4)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与方便。
大凡从事研究的科学家选择研究课题时,如果着眼于易于成功而非着眼于接受挑战,那他们纵然能够成功,其成功也相当有限。真正的成就,只属于哪些善于抓住机会选定课题的人,属于哪些能把别人确立的准则只当做制约因素,而不当做决定因素的人。
优先于延缓的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经常需要对这种先后次序进行重新考虑和修正。
要想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一项工作,首先要有足够的勇气,要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6、决策的要素
管理者由于拥有特殊的地位和知识,因此人们期望他能够做出对整个组织、绩效和成果具有特殊影响的决策。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做的事有效的决策。他们重视的,是分辨什么问题是例行性的,什么问题是策略性的。他们的决策是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的少数重大决策。
管理者需要的是决策的结果,而不是决策的技巧;他们需要的是合乎情理的决策,而不是巧妙的决策。
一项决策如果不能够付诸实施,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决策,最多只是一种良好的意愿。有效的决策虽然是以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为基础,但决策的推行却必须尽可能的接近工作层面,必须力求简单。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解决问题时,都着眼于最高层次的观念性的认识,他们先透彻的思考该决定的是什么,然后研究制定决策应采用的原则。
决策的五个要素:
1)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
2)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编程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以及有效性。
我们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真正经常性的问题;
2)虽然是在某一特殊情况下偶然发生,但在实质上仍然是一项经常性的问题;
3)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
4)首次出现的“经常事件”。
我们在决策时经常犯的错误包括:
1)误将“经常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问题”;
2)误将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仍旧应用旧原则;
3)对某些根本性问题的界定似是而非;
4)只看到问题的部分,而没有看清全貌。
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碰到问题时,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经常性质”,他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他要找出真正的问题,不会只满足于解决表面现象这类问题。
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第一步总是先从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寻求解决方法。
有效的管理者所做的决策一般不会太多,这并不是因为做一项原则性的大决策需要很长时间,而是因为他没有做太多决策的必要,他已经设计了一套规则和政策来解决经常事件。
一位管理者如果天天要做决策、时时要做决策,那恰恰说明他是一个疏懒和无效的人。
所谓“边界条件”,是指决策最低限度应该达成什么目的?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对于重要的决策而言,要确定边界条件和提出规范,光靠“事实”是不够的,还要看我们如何理解问题,这是一种充满风险的判断。
关于决策是否容易被他人接受的问题,如果总是需要考虑如何才能被他人接受,又怕他人会反对,那么就完全是浪费时间,而不会有任何结果。
世上的事,你所担心的往往永不出现,而你从来没有担心的,却可能忽然间变成极大的阻碍。
如果需要将一项决策转化为行动,那么你必须明确回答以下问题:
1)谁应该了解这项决策?
2)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3)谁采取行动?
4)这些行动应该如何进行,才能使执行的人有所遵循?
7、有效的决策
决策是一种判断,是在若干项方案中进行选择。并且大多数的选择都是任何意向方案均不一定优于其他方案时的选择。
有效的决策,通常来自多种不同而且相互冲突的见解中产生;常来自多种旗鼓相当、优劣互见的方案中产生。
有效地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而是现有自己的见解。他所搜集的事实,必是以他自己既有的结论作为根据;他既然先有了结论,必能搜集到许多事实。
有效地管理者鼓励大家提出见解,但在鼓励的同时,他也会叫大家深思其见解,认清其见解经过实证后的结果。
有效的管理者通常必先假定传统的衡量方法并非适当的衡量方法,否则就不需要做决策了。
管理者的决策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的,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选择,所以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
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各种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管理者应该重视反面意见,因为
:1)唯有反面意见,才能保护决策者不至于沦为组织的俘虏;
2)反面意见本身,正式决策所需的“另一方案”;
3)反面意见可以激发想象力,不同意见,特别是那些经过缜密推断和反复思考的、论据充分的不同意见,辨识激发想象力的最为有效的因素。
有效的决策者会采取行动或者不采取行动,而不会只采取一半行动。只采取一半行动是不折不扣的错误,是一项绝对不符合最起码的要求和不符合边界条件的错误。
决策如果真有困难,十有八九是出在不必要的细节上,至于第十次,也许是决策前的思考不周,忽略了问题中某一重要的事实,也许是某项疏忽或失误,也许是研究判断错了。
大型组织的基本弱点之一,是中层人士很少有决策训练的机会,以致难以担任高层的决策职位。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十一
一直以来,我认为管理讲的是天分,讲求的是个人才能,注重的是个人魅力,而书本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在真实的管理中发挥作用。但是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我的想法却改变了。德鲁克讲到的“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这些论述,激发了我学习管理的动力,并了解到卓有成效才是管理者所应追求的目标。一个人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注重的不但是先天天赋、个人才能、个人魅力,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提高。这样才能与公司共同成长和提高价值。
针对如何卓有成效,德鲁克提出了五点要求:分别是善用时间、讲求贡献、善用人才、要事优先及有效决策。可以说,德鲁克先生教了我们卓有成效的五招,这五招看似简单,但是要学好、学透,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地基础上,充分理解这五点的内涵,最终将追求成效变成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卓有成效!下面我就谈谈我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读后感想。
一、时间管理——善用时间
读了德鲁克先生建议管理者在时间上的一些做法后,我真正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平时大多数普通人浪费了大量的自认为没有浪费的时间。我深刻认识到,时间正是像德鲁克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最为特殊也最为稀有的资源。人这一生的时间有限,用于工作的时间更为有限,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要想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做出影响组织整体绩效和成果决策的成就来,必须要做到善于充分的利用好自己有限的时间。
正如德鲁克先生教给我们的那样,首先要诊断自己的时间,也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时间是怎么使用的,然后分析自己做过的事情中有哪些是不一定必须亲力亲为的。然后是要统一合理的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己要有一种刻意的倾向,用短的零散时间去处理必须由自己处理的不费时的事情上,把大块的时间留下来去处理相对重要的费时的事情上。如果我们能把最为特殊也最为稀有的时间资源利用好,可以说就为做到卓有成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绩效管理——讲求贡献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注重贡献,并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德鲁克先生的这句话直接道出了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只有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才能看到组织的整体绩效,才能使我们卓有成效。重视贡献的管理者能够超越自己有限的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此同时也可以超越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因为他们重视贡献使自己拥有更高的视野,使自己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十二
你读过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吗?读完之后有着怎样的读后感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欢迎阅读!
一作者简介及评价:
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著有数十部有关管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专著,大都成为管理者奉为圭皋的经典,并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发行全球。
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
德鲁克以其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
他被公认为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有关现代组织及其管理方面的最有影响,读者最广泛的思想家和作家。
德鲁克同时还是多家有影响刊物(如《哈佛商业评论》)的专栏作者。
二主要思想:
他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阐释。
2002年,德鲁克荣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
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而“管理”曾经被认为是少数所谓的管理者的事情。
还是组织目标,行动起来的永远是个体或个人,他们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被别人驱赶着工作、而是自己驱赶自己奔向目标。
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的序中说: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
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德鲁克通过讲故事般的叙述,以其卓越的睿智告诉人们: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是有助于提高机构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象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是可以教会的。
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
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他认为,时间是最稀有的资源,丝毫没有弹性,无法调节、无法贮存、无法替代。
时间一去不复返,因而永远是最短缺的。
而任何工作又都要耗费时间,因此,一个有效的管理
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这包括三个步骤: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
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2.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
“贡献”是指对外界、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贡献。
一个单位,无论是工商企业、政府部门,还是医疗卫生单位,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顾客、想到服务对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为都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尽了最大的努力。
有效的管理者重视组织成员的贡献,并以取得整体的绩效为己任。
3.善于发挥人之所长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应注重用人之长处,而不介意其缺点。
对人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而问“他贡献了些什么?”也不问“他不能做什么?”而问:“他能做些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
4.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
他认为,有效性的秘诀在于“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当先”,而且“专一不二”。
因为要做的事很多,而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
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
5.有效的决策
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
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
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
一项有效的决策必然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做成的,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
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而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
以上是对德鲁克个人以及他的《有效的管理者》的认识。
三个人启示:
读了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第二章《认识自己的时间》中的一段话:“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
发事件的机制。
这是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结合我国管理工作的种种案例,也充分证明这个道理。
例如:过去政府应对许多特发性事件相对薄弱,平时疏于预防,而且政府行政结构对待突发性事件反映也不够灵敏,人员也没有具体分工,缺乏整体应对机制管理的有效性。
直到从冰灾,sars病毒的传播,三鹿奶粉事件,地震等各种事件相继爆发后,才让国家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因而开始逐步建立起这种规范管理,预防机构也逐步加强!从而促进实现了国家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管理的有效性等等。
看到了关于用人方面的说法。
德鲁克认为,人无完人。
用人应当重点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要盯着短处。
“样样皆通”很可能意味着一无是处。
但是传统的西方企业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绩效考评方法,往往会导致“没有缺点的人”,结果也就是“仅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
而日本企业则因为不能因为某人绩效不好而降级或者开除,所以干脆没有考评制度。
德鲁克很怀疑日本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这种文化有关。
我已经体会过了这两种文化。
很可能一个人在项目上费心费力,在考评时却因为每一个考评点上有明显的弱势,被比了下去。
由于每个项目的难度,要求各不相同,很难比较两个不同项目上的人谁的'贡献更大,而某些容易比较的点,比如证书的级别,下属人数,就会导致决定性的影响。
结果是引导大家都在容易比较,容易量化的事情上花精力了,要确保自己没有容易被比下去的弱项。
可是正如德鲁克所说:知识工作者的脑力劳动是否真的有效,其实是很难评估的。
对项目经理来说,考出很多证书的人很可能不如埋头干活的人有效,下属十个人的组长也未必比一个带枪匹马的人更有效。
但是公司上级如何裁决?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营以及日资企业,倒是因为没有这么全面的评估,大家没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东西方的企业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
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东方人认为人性本善。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十三
根据mba专业老师的推荐,有幸拜读了德鲁克大师的名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可谓受益匪浅。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是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这本书主要内容是:管理者必须学会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先要从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开始,通过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做好决策,要事优先,让自己的工作有贡献值,并能够用人之长,激发别人的潜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措施,取得最佳绩效。而我认为,要取得最佳绩效,这与个人的素质修炼、经历认知、融会贯通、有效沟通、身体力行等密切相关。而其中,掌握基本的业务信息、操作规则和每个组织的文化底蕴,进行有效决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学习,我感触颇深,认为要当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做到:
1、具有明确的目标:通过目标的确定让自己的工作具有计划性,把自己的日常工作与目标挂钩,心系责任,勤奋努力,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围绕目标不离不弃,日常工作计划的执行到位,也就是做好oec,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并通过实现小组织的.目标,来保证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沟通和组织内部的互相认同、团队合作、自我激励和人才培育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措施。
2、做好时间管理:书中所说的某公司董事长所想的三部分时间的安排都不能兑现,某大公司负责人经常参加对公司发展没什么好处的应酬,可想我们普通管理者的时间管理会有多么难,会经常被上司干扰,计划工作难以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工作有计划、时间有管理、沟通要及时的重要性,学习那个财务经理用一个通知方式解决会议时间过长、同时兼顾他人不会觉得被忽视以及某公司三个部门合并的做法,实在必要。合理安排临时性工作,忙而不乱,抓住核心工作的进展,不让自己的时间被外界所左右,是让自己的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是保证工作实现最佳绩效的根本措施。
3、用人之长,建好团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合理搭配班子、进行性格互补和工作按流程咬合、做好人性的制衡,知人善用,善于挖掘人才、激发潜力,做好授权和及时沟通,就像越南丛林作战的青年上尉尚未所说的游击战中,每个人都是管理者一样,必须根据现场和形势,区别对待;学习那个财务出身的新总经理一心为公司发展想方设法关注青年人才的做法,还要学习那个将自己一个文件处理部门转变成银行的推销部门的做法。而保证团队协作和公平竞争,并进行及时激励,才能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取得最佳绩效。
4、关注经营核心,发挥集中优势,进行有效决策:管理者应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影响经营结果的核心业务上,着眼于战略目标,着手于战术策略和行动措施,按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处理好轻重缓急的工作,并且充分利用自己专业学历、经历特长,做好综合分析和换位思考,善于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检讨自己,把握机遇,有胆有谋,大事宜简,小事宜柔,进行及时有效的决策,方能成就大业。学习那位医药公司能够分析全世界药品消耗趋势,研发突破领先并结合某国健康保险的宏观思路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方式,超前思维、准确定位,必然发展不断。还有美国贝尔公司组织管理架构的调整策略,带来了集权和管理方式、经营发展的良好结局。要深刻的以非洲两个热带水果加工厂中一个厂因管理和决策不到位引发的难以全身而退的惨痛教训。
5、大事讲原则,小事讲方法:责任与义务同在,关注结果,更要讲究方法策略。同样是为了让下属认知不足,提高业务操作水平,批评和表扬甚至两者结合用汉堡包的方法效果不会是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为了结果采取一个下属接受、认同并能积极付诸行动的方式。从书中的案例日本人只看员工优点不重员工缺点、“终身雇佣”的晋级制度可以看出,管理方法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十四
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著有数十部有关管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专著,大都成为管理者奉为圭皋的经典,并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发行全球。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其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他被公认为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有关现代组织及其管理方面的最有影响,读者最广泛的思想家和作家。德鲁克同时还是多家有影响刊物(如《哈佛商业评论》)的专栏作者。
他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阐释。2002年,德鲁克荣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而“管理”曾经被认为是少数所谓的管理者的事情。德鲁克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是:“人人都是管理者”,至少,每一个人都需要“自我管理”,当目标一旦确定后,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组织目标,行动起来的永远是个体或个人,他们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被别人驱赶着工作、而是自己驱赶自己奔向目标。
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的序中说: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德鲁克通过讲故事般的叙述,以其卓越的睿智告诉人们: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是有助于提高机构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象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是可以教会的。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
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这包括三个步骤: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2.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贡献”是指对外界、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贡献。一个单位,无论是工商企业、政府部门,还是医疗卫生单位,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顾客、想到服务对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为都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尽了最大的努力。有效的管理者重视组织成员的贡献,并以取得整体的绩效为己任。
3.善于发挥人之所长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应注重用人之长处,而不介意其缺点。对人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而问“他贡献了些什么?”也不问“他不能做什么?”而问:“他能做些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
4.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
他认为,有效性的秘诀在于“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当先”,而且“专一不二”。因为要做的事很多,而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
5.有效的决策
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一项有效的决策必然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做成的,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而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
以上是对德鲁克个人以及他的《有效的管理者》的认识。
读了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第二章《认识自己的时间》中的一段话:“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
发事件的机制。这是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结合我国管理工作的种种案例,也充分证明这个道理。例如:过去政府应对许多特发性事件相对薄弱,平时疏于预防,而且政府行政结构对待突发性事件反映也不够灵敏,人员也没有具体分工,缺乏整体应对机制管理的有效性。直到从冰灾,sars病毒的传播,地震等各种事件相继爆发后,才让国家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因而开始逐步建立起这种规范管理,预防机构也逐步加强!从而促进实现了国家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管理的有效性等等。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十五
1、建立平等和-谐的沟通
和-谐的沟通不仅可以让管理者及时发现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可以增进沟通双方的感情,改善工作中可能紧绷的上下级关系,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沟通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许多管理者不屑于与员工沟通,或沟通时总是把自己摆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想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其实是把自己放在了员工的对立面。管理者们要明白,部门的工作要靠员工来完成,自己的绩效实际上是建立在员工的辛勤劳作之上的。因此,管理者可以多利用一些参加为员工开展的休闲娱乐活动,此时的沟通交流是轻松愉悦的。另外,对于员工们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不论有多尖锐、敏感,也都应有及时的回应。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只有让员工们真正感受到企业及管理者对自己的尊重,才能激励员工们积极参与企业建设的热情。
2、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
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或比赛,有条件的可开展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卡拉ok赛等,因条件所限的小企业可开展象棋赛、跳棋赛、扑克赛、书画比赛等积极向上的问题活动。只要开动脑筋,就一定能找到符合企业实际的,又为员工所乐于参与的各类活动,这类活动可以提高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另外,由部门组织的郊游、聚餐等,也同样可以增进沟通,激励员工士气,增强企业活力,培养团队精神,激发员工参与企业活动的意识与热情。
3、让员工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员工们大多年纪轻,对生活和事业充满了憧憬与期望,具有冲劲和闯劲。没有哪一个人希望自己的医生都做一棵默默无闻的路边小草,都希望自己是一棵有用参天大树。作为管理者,应该多留点给员工自我提高、锻炼自己和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完成甚至是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对他们来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完成这样的工作对他们而言有无比的成功感、自豪感和满足感,比实际多拿薪水可能更具有激励作用。但此类工作在分配时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能力和潜力,给他们分配那些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完成的工作,不可以难度太大而让其产生挫败感。这样反而会让他们产生你在故意刁难他的不良情绪。
4、做好员工的个人提升训练
可以通过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来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比如除了企业必须开展的常规培训之外,不定期的开展初中班、高中班、英语班、电脑班等有针对性的文化、技能训练,或进行一些面向企业需要的qc班、管-理-员班、文员班等专业训练班,给通过训练后考核合格的员工晋升、改变工作环境的机会。也可以开展一些有利于员工今后工作的公开课,让员工自愿参加对自身的完善和提高。这样既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又可以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满足员工自我提升和发展的要求,让员工感受到“培训”这个企业最大的福利。
5、建立员工兴趣小组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拨出一定的经费来支持建立员工兴趣小组,如书画兴趣组、棋牌兴趣组、文体兴趣组等,并组织大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活动。这样的小组能很好地增强个部门之间员工的交流,提高组织的和-谐度与凝聚力,使员工的生活轻松自在,从儿将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企业的建设中去。
6、给员工升职的机会
对于一些基层甚至是中层管理岗位、技术岗位、文职工作等,企业在人员的选用上应首先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员工,可首先考虑在内部进行公开招聘,将这些职位留给符合选拔条件的、有潜力的员工,不要老是把眼睛盯在外面的人才市场上,使员工感受到在企业内广阔的成长空间及被企业所承认的自豪感,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竞争力。
激励的方式有很多,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对症下药,单纯的“奖金”和“薪水”可能有时并不灵光,管理者应掌握好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工作激励相辅相成的方法。多想点子,运用一些无“薪”的激励,可能更能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认同度和归属感,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凝聚力。
企业各级干部承担着管理重任,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励员工敬业爱岗、团结协作,不断贡献高绩效助推企业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员工的绩效表现是由管理者来决定的。各级管理干部要为员工提供清晰的绩效目标及团队工作方向,注重发挥员工优势及特长,鼓励员工不断努力追求更高工作绩效、做出更好工作成绩,支持员工成长成才;同时管理者要与工作团队融为一体,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通过形象激励、情感激励、授权激励、赞赏激励及分享激励等各种激励手段,鼓舞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企共赢、和-谐共进目标。
形象激励树榜样
各级管理干部日常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塑造着他的管理者形象。如果他要求下属敬业爱岗、勤谨务实,而他本人对待工作却敷衍了事;如果他要求员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而他却首先违反;如果他要求员工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而他本人则保守固执、不思进取;那么他作为管理者的威信和影响力就会大大降低,他的话语就会失去号召力,他发布的指令则会缺乏执行力。
管理者拥有企业组织赋予的外在管理职权,而他本身更应该注重树立领导下属、影响下属的内在权威。这就要求管理者做到以身作则、公道正派、言行一致、爱厂敬业等,以严于律己、务实勤勉的领导者形象来引导和激励员工。唯有如此,他才会得到下属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支持,才会有效地督促下属恪尽职守、高效负责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日本三洋电机公司创始人井植薰自创业伊始就坚持“欲善人,先律己”的管理原则。他坚信:要想塑造他人,必先塑造自己。只有将自己塑造成一名称职的企业管理者,才有充分的资格去教育和培养他人。井植薰通过言传身教、自我约束,为员工做出表率,身体力行着三洋公司“造就他人,塑造自己”的经营理念。在他的带领下,三洋公司管理层展现出强大的领导力,整个企业组织则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最终使三洋电机成长为著名跨国集团公司。
管理者的形象具有放大效应、制约效应和导向效应,往往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更影响到了领导力的有效性及团队执行力的强弱。因此管理者要时刻注意自身言行,强化个人修养,尽力塑造一个符合企业价值理念及团队要求的领导形象,从而更好地带领员工实现团队目标。正如古语所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管理者的形象激励问题。
情感激励暖人心
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既有企业规章制度、职权划分及社会规范的成分,更有情感成分。人的情感具有两重性,积极情感能够提高人的活力,激发工作激-情和创造力,而消极情感则会削弱人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工作效率,甚至给工作质量带来隐患。管理者与下属的日常互动交流,会对下属的工作热情产生深刻影响。管理者一句和蔼问候、一个关切眼神、一番鼓励的话语,都会成为激励下属勤奋工作的动力;而有些管理者高高在上的不当指责、居高临下的肆意指挥,则会让员工反感甚至心寒。
企业各级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注意以理服人,更要注重以情感人;除了高效准确的工作沟通,也要注重与下属的人际情感沟通。在工作之余营造相对轻松愉快的沟通文化氛围,鼓励下属放下心理压力,在平等轻松的交谈及业余活动中交流思想感情,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为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营造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管理学家威廉·麦克奈特说,企业越是鼓励加强员工与其上级之间的沟通,员工对整个企业的归属感就越强;毕竟员工每天都要上班,而与之直接打交道的是他们的上级和所在团队,而不是庞大的企业整体。
授权激励提动力
美国管理学教授赫茨伯格指出:“员工都有自我激励的本能;而员工自我激励本能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位员工都对归属感、成就感及驾驭工作的自主权充满渴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以施展,希望自己的工作富有意义,希望做出工作成绩获得组织认可。”而管理者向下属适度授权并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帮助下属建立工作目标及挑战,让下属获得工作自主权,正是释放员工自我激励心理潜能、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适度授权还能强化员工责任心,凝聚团队合力助推工作任务高效准确完成。
管理者在授权时要注意掌握充分发挥员工工作自主权、释放员工自我激励潜能及进行有效指导控制之间的平衡。授权的`重点应放在工作任务完成上,而不过多干涉具体做法,同时辅之以必要的指导、监督、阶段性检查及成果验收。
另外管理者要尽量避免反向授权,即下属将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推给领导来干。一般来说,当面临较大难度工作任务时,员工可能会对完成任务缺乏信心,对自身的优势、劣势及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途径缺乏客观清晰的分析判断,害怕完不成任务遭受批评、处罚等,由此才会导致“反向授权”。此时管理者要主动关心鼓励员工,帮助员工客观全面分析问题,指导员工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工作困难,及时提醒员工工作疏漏及注意事项等;而不宜采取“撒手掌柜”的心理姿态,只会强制命令下属,对下属遭遇的工作困难视而不见,一味推脱领导责任,这样可能会严重挫伤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动摇工作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赞赏激励强信心
在管理者的指导帮助下,员工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克服工作困难,最终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取得了工作成果。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员工自我效能感、强化团队执行力,还能极大地提升管理者在员工心目中的威望,获得员工的信任和敬佩。此时面对工作成绩,管理者作为团队领导,要根据员工工作贡献,及时对员工予以表扬和奖励,满足员工渴望受赞赏、受团队认可的心理需求,增强员工的团队归属感,同时激发员工向更高目标及工作绩效发起挑战的信心和激-情。
管理者除了对员工杰出工作表现要予以及时表扬、肯定和奖励之外,对员工日常优秀工作表现、取得的些微成绩也要“即时”表示真诚赞赏和鼓励,以不断激发员工工作激-情。企业组织心理学家鲍勃·尼尔森认为:“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表现给予肯定,每个员工都会心存感激。大部分员工的成长来自工作上的发展,工作也会为员工带来新的学习、以及吸收新技巧的机会。对多数员工来说,得到新的机会来表现、学习和成长,是上司最好的激励方式。”因此管理者对下属最大的赞赏和激励莫过于在充分肯定其工作成绩、客观评估其工作能力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多展示才华、提升能力、促使其成长的机会和工作重任,以充分鼓舞和释放员工自我激励的心理潜能,强化员工责任心与成就动机,从而不断为个人成长及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分享激励促和-谐
管理者对员工取得成绩要给予及时肯定和赞赏之外,对于上级或企业组织授予管理者及团队的荣誉更要学会与下属分享。研究表明,管理者在获得荣誉之后,以各种形式让下属分享荣誉及荣誉带来的喜悦,会使下属得到实现自身价值及受到领导器重的满足,这种满足感会强化员工的组织归属感、提升后续工作动力。
分享是有效的管理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激励和沟通技巧。管理者除了与员工分享荣誉,在日常工作中也应主动与员工分享信息、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目标、分享企业价值理念、分享组织愿景、分享团队进步、企业发展的喜悦等。通过分享,管理者能够向员工清晰准确地宣贯组织价值理念、传授专业知识、传达团队目标等,从而树立团队领导力、强化团队凝聚力,提升团队成员工作素养、工作整体观与大局观;同时通过分享,管理者也能不断从员工那里汲取有用信息,获得团队成员的即时反馈,形成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和-谐高效互动、互相学习帮助、共同助推团队目标实现的良好氛围。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上司对下属有着广泛的影响。下属会因上司的批评而气馁,同时也会因上司的激励而充满激-情。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各级管理者如能善用形象激励、情感激励、授权激励、赞赏激励及分享激励等各种激励手段来激发员工内在激-情、授予员工工作自主权、释放员工主观能动性,鼓励员工主动承担工作责任,迎接工作挑战;同时与薪酬绩效激励相结合,将员工收益与企业利益紧密捆-绑,使员工成长与团队进步、企业发展和-谐统一,让员工在勤奋敬业、不断自我激励的工作中体会到工作成就感,成长、收获的喜悦和组织的认可、赞赏,从而大大增强企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为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动力源泉。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十六
《有效管理者》的基本观念:对组织负有责任,能影响组织经营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本书是杜拉克最著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书中,杜拉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
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备以下6个特征:
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审慎的设定工作的优先顺序,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毅然决然地抛弃过时的任务,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时间是最为珍贵的资源,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愿景和理念。原则是我能做哪些贡献?为了达成整体目标,如何激励他人做出贡献?目标在于提高整体绩效。
4、选用高层管理者时,应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知道,没有人能永无过失。人无完人,即使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点。要关心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充分集中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优势达成组织的目标。
5、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有选择地搜集需要的信息。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6、只做有效的决策。
《有效者管理》以一种非常简明实用的方式描述了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方法,总结了时间管理的精髓。它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即自我管理。盘点自身的资源,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创造某些附加值。生命给了我们什么资源呢?时间!我们的一生就是对时间的支出。要事优先,也就是分出工作任务的先后次序,是和时间管理关系比较密切的话题之一。能从众多的任务中进行分解筛选,通过授权或其他方式排除该亲力而为的工作,是管理者必须具备而且要表现优秀的一种能力。管理的层次越高,任务越多越重,越显现出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看到某位管理者每天都被下属包围着,那么要不就是授权没做好,要不就是下属的工作能力太差。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不管学习、工作或生活,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多项任务,但是在特定的时间我们只能面对和感受一个。心猿意马就不能投入,最终也发现不了自己的价值。这可以让我们做到既有效,而且高效。此外,我们能贡献什么,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时常思考的问题。自己是否真的想在组织中有所发展,还是只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如果对于分配给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我们都能想到这份工作的分配者的意图并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超出他的期望,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的机会。
摘抄精典句子:
1、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
2、认识你的时间,只要你肯,就是一条卓有成效之路。
3、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4、卓有成效是一种习惯,是不断训练出来的综合体。
5、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
6、有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
7、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着眼于机会,而非着眼于问题。
8、我们该知道运用自己上司的长处,这也正是下属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
9、有效的管理者会顺应自己的`习性,不会勉强自己。
10、有效的管理者坚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做,每次只做好一件事。
11、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要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
12、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一定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
13、“专心”是一种勇气,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14、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决策,他们所做的,都是重大的决策。
15、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的是决策的冲击,而不是决策的技巧;要的是好的决策,而不是巧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十七
作为一名有着十年教学经验的英语教师,课堂管理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面对错综复杂的课堂情境,总是不知所措,几天前我阅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课堂管理 65 条建议》。给我很多启示,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甚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这本书共从五个方面来讲述课堂管理的方法。分别是课堂环境的调控、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课堂问题行为的纠正。书中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班级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与操作。
这本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因为它真真正正地解决了一些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这学期,我的同事一直被一件事困扰着,那就是她所执教的三个班级中,有一个班的学生课堂秩序混乱,经常是一节 40 分钟的课要花去十多分钟来组织纪律,时不时还有学生顶撞她,这令她十分气愤与苦恼。她也经常跟我抱怨学生是如何如何地不懂事,不可理喻。虽然我知道那是老师的责任,但是我又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这种现象叫做“涟漪现象”。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提出的。定义为: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而未见对这种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领导者,那么波及的效应就更加的严重。这让我想起我教的这些学生在上四年级的时候就出现过这种现象。大多数学生都在模仿一个学生的形为,而且整天围着他转。甚至在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听他的“领导”,跟老师对抗,班级纪律极差,成绩滑落迅速。我一直都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类似的问题,这本书真是及时雨,让我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课堂中出现不良行为时,可以通过涟漪效应避免今后发生同样或类似行为问题。教师应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做出明确的辨认,而且清楚他们哪些地方错了,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对问题形为给予简单的惩罚。书中提到了教师所应关注的三种形为:一是目击者形为,即教师自己亲自看到的学生的问题行为。目击者与有效行为管理直接相关,因为教师目击到学生的问题行为并加以纠正,会使学生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二是复合形为,即教师在特定时间内能注意到多个问题、活动和群体的行为。能在同一时间注意到不止一个问题或活动的教师,在课堂行为管理中会更加有效。三是群体聚焦行为,即教师将目光聚焦在群体而不是某一个学生个体身上的行为。这样教师在促进学生目标指向的行为和预防学生问题行为方面会更加成功。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教师要做好课堂管理工作,首先应当形成合力的理念,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师生集中时间与精力于教学,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 其次,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该以预防为主,即避免产生而不是不断地去解决问题 ; 再次,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当以积极的心态,通过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进而促使问题解决 ; 最后,希望每一个课堂管理者都能够在注意细节的同时,从大处着眼,统筹课堂要素,最终形成正面的、积极的课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都说开卷有益,这话一点也没说错,读完左玉龙老师的《做优秀管理者》就有一种温故知新,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提到的大局观和本位主义、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对环境变化的生存能力、执行为王、有效沟通、知人善任、时间管理、职业精神和责任感、品德修养等内容,在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司空见惯、耳熟能详,单从理论方面说似乎没有多少新意,现在的管理理论一套一套,什么军事化管理、中国式管理, 6s 管理、精细化管理等等,虽然各有各的论调,但核心的东西还是人的管理,追求的都是优质高产低消耗。但我们从每一本书中都能够学到经验、学到教训、拓展认识、开阔视野并提高自身。
做为一名煤矿中层技术管理人员,我对管理工作的认识主要就是四点:一是执行有力,现在我们的企业管理不缺理论,不缺方向,缺的就是坚决彻底的执行,就像唐安煤矿出的书《从执行力到行动力》说的一样,只要我们始终盯着目标,抓好细节,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而且是持续地抓下去,一定可以取得高效率。二是办事公道,办事要公道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非常难。公道绝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需要人情练达,需要处事智慧,分配工作和利益都要做到办事公道,奖罚分明才能够服众。第三就是团结一心,对科室员工在工作、生活上都要关心和了解,尽可能的排忧解难,为员工争取福利和机会,要让科室集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效率必然大大提高。第四是目标明确,目标明确是做领导的一个最重要和最起码的前提。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分配任务和日常管理一定要让科室员工明明白白,有的放矢,否则就纯粹是一个糊涂官。要对每一项工作从头到尾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不能哪黑哪宿,要计划周详,要会总结工作,一项工作完成,不仅要能够用文字准备的表达出来,还要有能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以便今后加以完善。 结合我现在从事的煤矿机电管理工作,我觉得一名优秀的煤矿基层管理者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一、专业技术拿在手上,做行家里手的标兵。
目前,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电专业人员在煤矿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每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都必须由机电专业人员来安装,调试和试运转。因此,加强煤矿机电队伍建设,提高机电人员素质,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也是机电科的主要工作任务,做为一名科室管理人员首先自己的专业技术必须精通,对各工种、设备、电气、材料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同时要通过培训、技术比武、“师傅带徒弟”活动等活动,巩固机电人员的自身技术能力,提高机电队伍的技术水平,激励职工不断学技术热潮。
二、安全理念牢记心中,做遵章守纪的典范。
什么领导带什么兵。在科室内部,其它同志都在看着我们干工作,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及处理的每一件小事都在影响着科里的一般同志,尤其是安全方面,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安全制度的落实,实践证明很多安全隐患都是在领导的忽视或纵容下造成的,甚至是领导在工作中使用特权,使制度形同虚设,这正是安全之大患,这是一种对人严对己宽的特权思想在做崇,安全法规面前应人人平等,做为一名领导更要首先做到遵守安全制度、严格执行安全行为规范,严以律己,做出表率。
三、学习培训积极自觉,做知识员工的表率。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在迅速地更新,因此,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尤其是现在的煤矿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对学习的要求更高,我们只有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与时俱进;才能增长才干,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煤矿管理工作的要求,尽快成为行家里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善于学习,要把从书本、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要注意学习一些领导科学,要学习一些方法-论,以提高自己在工作中的组织领导、科学决策能力,达到“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标准。要减少一些应酬,多读一些书;少一点喝酒时间,多一点读书时间;少一点娱乐时间,多一点学习时间,真正把学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四、关注细节形成习惯,做精益求精的榜样。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小事情上都敷衍、拖延、马马虎虎、对付迁就、粗粗糙糙的人,难以成为人格伟大的人;而这样的企业,哪怕再轰轰烈烈,也必将很快招致土崩瓦解。 在员工眼里,再小的事情,一旦为领导者所关注,做好就成了大事。组织的运行过程是通过各种途径由无数细节相互连接而形成,且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定会有“细节梗塞,小事挡道”的现象。因此,对每件小事的处理是否得当,都会对整个大局带来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天下有大事吗?没有,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比如,培养良好的道德,是从尊敬老师开始的,是从很小的事开始的。这种道德是慢慢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专门找到大事才做。就像我们现在推行的精细化管理,只要我们把简单的事做对,而且持续做对,量化管理细节,每个细节做到“零缺陷”则我们的管理工作必然每一个环节都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
总之,管理是一门艺术,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可遵循,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不但需要认真、负责、能力出众,更要靠自身拥有一份真挚热忱的心,努力的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下足功夫耕耘,同时还得细心观察、勤奋学习耕种技术才能结出丰厚的果实。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十八
教育者本身就是管理者。如果身为教育者,同时又兼任学校教学管理事务的时候,管理的分量更显得重要——自身的价值专业引领本身就是管理,涉身之外的一切统筹与运作也是管理。没有一个有效管理者是天生的,他们之所以有效,只是由于在实践中学会了一些有效的管理习惯。当我读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作者德鲁克的分析论述的时候,无不为作者精辟的见解折服。同时,作为学校负责教学的管理者,也正是基于作者这种思考如何做到管理有效,怎样管理有效的。
的确,在管理中通常会遇到这四种情况,而自己基本无法控制。然而每种情况都会将工作推向无效,使管理不灵:
(3)只有当别人使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具有有效性。这一点很有意思,只有被管理者感受到的甜头后才对你有所肯定,然而过程当中的的时候,复杂性与艰难性,被管理者是很难得到理解或认同的。
(4)管理者身处组织之内,但如果他要有效工作,还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这就要求你必须协调内外关系,必须进行应有的全面沟通,不然自己内部管理与外部衔接就会进入死胡同,而没有出路和阳光。
知难行,还要行。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心智上养成如下的习惯:
(l)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
挤,占,抢。这三条可以说充分保证了我每天能花时间“独处”的习惯。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务的综合。既然是一种习惯,便是可以学会的。从表面上看,习惯是很单纯的,一个七岁的小孩也能懂何谓习惯。不过要把习惯建立得很好,却是不容易的。习惯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就像有人打的比方一样,我们每天读乘法表,一遍又一遍,直到我们纯熟得不加思考随口可以说出“六六三十六”,那就成为我们固定的习惯了。
再如,作为教学管理者,工作极为繁忙,常常没有时间读书,那么一定要读经典的书。而读好书一定要反刍,要结合自身的实践反复验证、反复咀嚼,这样达到管理的目的。随着阅历的增加、能力的提升、胸怀的宽广,收获将更大。所以要求人家读书,自己首先要读书,要求人家自律自己有先要自律。
当然,真正做到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很难。在中国,职位越高,往往越管不住自己。职位低一些,往往被上级牵着鼻子走——你必须服从。这里就有一个“他用”和“自用”的问题。就看当事人的“你”怎么把握。所以,人的心态决定状态——迎难而上,不是一味地牢骚,不然,所有的时间都在埋怨宣泄中滑走了。
管理者的工作要有效,管理者不能为了显示特权和不平等,他甚至还要超出更多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习与反思——没有光环与虚荣,他必须以责任为基础,以卓有成效为目标,致力于带领整个组织或者团队,穿过不确定性的海洋走向成功的彼岸。在日益变化的教育环境下下,每一位管理者都可能为自己能否胜任、能否有效而感到苦恼、担忧。
而我们必须明且的前提是——学会使用自己的时间。这是对管理者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忠告与建议。
(2)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
在管理的有效性上,我的体会是,求是——创新。在提高有效性的目的下去创新,再将教学创新的成果以求是的态度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在这个规律的指导下,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冲刺,以求在不断有效的过程中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这样的管理着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这是业务干部不同于专门管理人员的重要地方。
比如在笔者组织下,老师们根据多年的经验与思考,出台了质量目标——“一手好字、一幅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小学阶段的六年,怎样循序渐近,一个学期、一个学期把这三个目标细化,落实到不同年龄段中的学生心里?于是组织教师静下心来,一遍遍研读12本教材,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同时还要根据主题教学的自身特点,进行规划与细化。规划规范了管理目标,细化落实了管理措施。
“身先士卒”,“自下而上”的管理让教师感觉到了领导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主抓教学校长引领,各年级学科组长负责共同完成质量规划。因此老师们的研究热情被调动了起来,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大量时间、精力投入,换来的领导老师们一起废寝忘食研究“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这三项目标的落实。小范围的试点、改进、完善,到全校的整体推动。
“请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不想跟随你,请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不想领导你,请你走在我身边,我想与你走在一起。”——这正是我们在管理“质量目标”的最好注脚。
(3)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
要有成就,必得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从一而终”,把精力专注在“一件事”上。在担任管理者的大多数人中,高度有效者,殊不多见。为何有才华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并没有领略到才华本身并不等于成就。他们甚至于不晓得,一个人的才华,唯有透过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能所为有效。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的领域,在这少数主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他们会为自己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其设定的优先次序。他们知道:“要事第一。”此外也没有其他办法,否则反倒会一事无成。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级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我们想做或者能做的事。不要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也绝不会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比如,挖掘教师的才华并把其才华组织起来。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我渐渐认识到,与其马马虎虎做许多事,不如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这件“事”一定是对教师整体发展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即抓能“立竿见影”的主干学科先行一步,然后带动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共同前进。
落实规划永远比制定计划重要。管理有了标准,落实才是硬道理。分析教师们的各自特长,我们为每位老师量身定做了发展规划,此规划依托彼规划,目的是使老师们在研究中成长,以推动学校的发展。擅长语言表达的老师,研究讲读课;喜爱写作的老师,研究作文教学;对阅读有经验的老师,研究阅读教学。态度决定一切,当老师们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兴趣被点燃时,其创造力是巨大的。当然这里也蕴涵着管理者以人为本的情怀。因此,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联系在一起,在总的学科规划基础之上,又制定了分项规划——“主题讲读、主题作文、主题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有两大挑战,一是人的诚实与正直,其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如果一个人在诚实与正直方面有缺失,则足以败事。所以,真诚面对你的优点以及缺点,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长处,上级、同事和下级的长处。以此前提下的管理就是有效的。
于是,作为教学管理的我,必须清醒,不是简单复制程序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承担责任——主动上课,多次现场讲课,并把这一过程当作单价剖析的案例。同时,把自己的文章打印出来给大家共享。等等,这些做法也是基于我的“长处”,课上得好,文章写得相对好的缘故。被管理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接受者,而是参与者;管理就超越了目力所及的表面,建构多重的意义。教学的管理真的成了被管理者主动建构管理的过程——所有的这些都是靠教学管理者真正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挖掘被管理者的才华,组织被管理者的才华。而这“被”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这就成了管理的艺术。一句话:教学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发挥其重要职能,有效引领理念,提供有价值的教学策略。
(4)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他们知道有效的决策,事关系统问题,也就是如何按适当顺序采取正确的步骤的问题。他们知道一项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它绝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他们知道快速的决策多为错误的决策。真正不可或缺的决策,数量并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性的决策。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我认为,那些有效的管理者,“异”中有“同”:不管他们拥有什么,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能发挥有效性的共同习惯——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反之,我也发现,一个人如果没有有效性的决策,则无论他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努力、多大的想像力,和多丰富的知识,他必是一位缺乏有效性的管理者。
作为管理者,我们常被问及“你们学校的管理目标是什么?”回答往往是“我们的工作是给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那么,这个“良好”如何实现?换言之,如何施行良好的管理?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实践能力,有思考高度——更重要的能够清晰判断眼前的教育现象何去何从,并及时做出有效的决策。比如海淀区基础教育课程引领着我们昂扬前进。作为学校的个体如何落实和保证相应的决策?惟一重要的是,保证新课程理念引领专业发展,校本研究带动教学管理,促使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从而实现自主管理——而这,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
从教学的一个“点”来说,如何充分发挥语文特级教师的影响及教学干部的作用?“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几年的耕耘,回顾与老师们一同的经历,我们已有了“灯火阑珊处”的感悟——“主题教学”让教师们的课堂有了“主题”。课堂有了主题,专业就有了主题,人生就有了主题。
当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可以教会的。有效性的学习是一种挑战,一种实践,你既不挑战自己的目标,又不去应对市场的挑战,就不会有学习有效性的动力和压力。你想学习有效性,但又不肯在实践中去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不去探索创新的路径,企图找一个捷径,等待别人教给你一个现成的理论或模式,那你一定与有效性无缘。如同禅宗里的一句话,“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这些方法将推动一个管理者走向卓有成效。看起来似乎有些平淡无奇,只有那些有一定管理经验的读者才会发现宝藏,深入浅出的观点背后是入木三分的深刻,反复咀嚼后更体会到甘甜无比回味无穷。
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
一、 积极的行为带来积极的结果
行为和结果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传统的认识是,采取一种行为就将获得这种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在现实中,行为和结果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因为对上一次的结果有了某种认识,于是就改变了这一次的行动。正所谓“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被蛇咬过的结果,决定了害怕井绳的行为。
要让自己的行动能够不断获得积极的结果,就需要积极的行为:一方面在得到结果前用积极的行为换取积极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得到结果后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前一次的结果,使下一次的行为更加积极。
在发明灯泡的过程中,爱迪生经历了10000多次的“失败”。当别人劝阻他停止试验,并说:“你已经失败了5000多次了!”时,爱迪生仍然坚持他的试验,并回答说:“我不是失败了5000多次,而是知道了5000 多种不能作为灯丝的材料。” 爱迪生积极的行为,表现在他没有让别人的主意干扰自己的行为;表现在他继续用5000多次的探索行为换取最终获得成功的结果。
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完成工作都需要积极的行动。所谓积极的行动,包括这样一些含义:
1. 采取具体的行动!没有行动,就更谈不上积极的行动,没有行动就不会有任何的工作成果,更没有谈论管理,谈论方法有效性的余地。
2. 主观愿意的行动。没有主观愿意,就一定缺乏创造力,操作者或者责任者如果对工作缺乏创造力,那么希望取得良好结果的愿望就将变成空想了。
3. 有准备的行动——没有准备的行动就意味着是盲目的行动,盲目的行动当然不属于积极的行动。
4. 行动及其行动的结果需要在比较的进程中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行动的方法得到充分的比较,才能够实现对方法有效性进行科学的总结,从而使其后的行动更容易富有成果。
任何企业的管理者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些道理:积极的行动,是获得积极结果的唯一途径;积极的行动,对实施者和周围的人都能够产生非常良好的影响;积极的行动,构成所有管理模式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积极的行动,是任何管理都需要实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积极的行动,需要所有管理者亲力亲为并努力推广;积极的行动,是所有企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二、 示范和引导
产生“头羊”的过程应该成为企业选拔和任命管理者的过程:让那些在积极行为的循环中,总能够表现出“头羊”特质的人成为管理者,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管理者的行为具有示范和引导的功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相对直接的,指管理者的行为本身,将被下属学习和模仿;另一方面是更深刻,也是更重要的,就是管理者需要通过制度和环境,对积极的行为做出选择。具体地讲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明确不同工作要求下的行为规范
i. 在制定各类管理制度时,是不是方便被管理者的工作;
iii. 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不是积累了企业成长所需要的经验;
2. 在管理制度上做出明确的规定
i. 在日常工作中,针对问题和方法,必须完成哪些具体的指导和示范;
ii. 对于持续给出积极行为的员工给予哪些表彰和奖励;
iii. 将哪些具体的要求与员工的收入挂钩;
3. 在环境建设中投入更多的资源
i. 提供哪些信息和书籍,帮助员工培养积极的行为;
ii. 借助哪些培训,提高员工对于积极行为的认识;
在企业中,管理者必须首先是那些主动采取积极行为的人。现实中怎样促使更多的人愿意主动采取积极的行为呢?管理者个人的努力是一方面,制度方面的示范和引导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任何企业如果要帮助员工建立积极行动的习惯,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都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有一点必须特别强调:培养员工积极行动的习惯,必须从管理者开始,要让管理者首先具有积极行动的习惯和掌握实施积极影响的方法。最终还必须通过企业的文化建设创造出更有利的环境,通过调整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使影响具体深入到日常的工作中。毫无疑问,这些工作也将成为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和主要责任。
三、 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
有资料显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行为的80%以上并不通过大脑来支配。也就是说,左右我们行为的决定力量不是知识,而是习惯。哲人这样评述习惯:“具有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
通过培养出“可以主宰人生”的好习惯,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培养积极行为的习惯,需要学习的过程。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越来越认识到,比“个体学习”更有效的学习是组织学习,也就是多个个体在一起的学习。企业的工作环境天然地构成了这样的学习平台。
如何持续提高工作方法有效性;怎样帮助员工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通过什么方式提高员工这样一种能力——不断改善思维质量的能力;依靠怎样的制度体系可以积累组织成长所需要的经验;……等等,既是企业中完成组织学习必须涉及的重要课题,也是“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所必需的。将学习的过程融入工作的过程,将学习的过程与选拔和任用管理者的过程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状态,不仅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所需要的兑现的效果,更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所必需的手段。
同努力建立积极的语言习惯一样,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最关键的仍然是制度建设——使习惯于积极行动的员工获得利益,使不习惯或者是不努力习惯积极行动的员工遭受损失。在制度建设方面关键的工作是,寻找和树立典型——管理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当然很重要,但更有说服力的是一部分员工的切实的转变。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篇十九
在这本书中,德鲁克对“管理者”的定义与人们通常的理解不同,他认为,尽管绝大多数经理人都是管理者,但并非全部,而许多非主管人员也正逐渐成为管理者。也就是说,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影响该组织的运转效率的话,他就是一位管理者。这一定义后来发展为组织管理学中的“自我管理”概念。德鲁克举了越战中一位上尉的发言为例,当记者问及他如何在战场指挥其下属时,这位上尉回答道,自己虽然是战地上惟一的负责人,但行动的决策却由战场上的每个人自己决定。因此,在德鲁克看来,和游击战类似,其实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呢?从上述定义出发,德鲁克论述了两个主要思想: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为此,他进一步提出的建议是:管理者要做到卓有成效,就必须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管理者应该使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得到发挥,扬长避短;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做最必需做的事情;做事情要有优先顺序;要善于作出有效的决策等等。
管理的概念不是“当领导,管下属”,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科学,用来让资源投入产出的比例更好,即更有成效。管理同样也涉及个人、组织的各个方面。管理工作要从自我管理做起,养成卓有成效的习惯。
作为管理者怎样才能做好管理?怎样养成好的管理习惯呢?通过学习感受到,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五个习惯:
第一、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系统的工作,来善用这些时间。时间管理非常重要,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是很重要的,决定了个人的成就。
第二、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他们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会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这一点要求个人把目标放在心里头,大到人生的目标,小到一件事的目标。并做到以始为终,不断地向下一个目标进发。
第三、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下属的长处。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想做的事。这就要求个人要知己知彼,古人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充分沟通,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善于利用不同的人的优点。
第四、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有限次序,把握要事第一的原则。重要的事情先做,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否则反倒一事无成。
第五、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有效的决策事关处事的条理和秩序问题,也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决策是“不同意见的讨论”的基础上的判断,不是“一致意见”的产物。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思考和研究,一个人是否可以做正确的决策是长期经验的积累。
综上所述,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要培养一种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养成不急不躁的心理,这样才能考虑长远利益;其次,要有一颗包容心,这样才能不至于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又一颗包容心,才能让他人充分发挥他人的长处,容他人之短处;坚持才是卓越之道。因此,学习是无止境的,管理大师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们要认真去读、要身体力行做,必定会有新的收获。
公司提倡从领导开始学习读书的习惯是正确的,作为公司的中层领导者,我们更应该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站在公司的立场去思考一些问题,走在其他人的前面,这样我们才能带领整个部门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