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散文鉴赏课件(模板19篇)
规划是制定目标、实现梦想的关键步骤。写总结时要注重语言的精准与流畅,避免出现表达不清晰和理解困难的问题。以下是社会学者总结的实现社会公平的建议,请大家关注社会问题。
散文鉴赏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了解画家的流派以及《荷拉斯兄弟宣誓》背景、内容和主题思想,学会运用美术术语欣赏同类型的油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讨论、探究掌握达维特的艺术特色,并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养成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达维特绘画作品的欣赏,了解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点。
【难点】
体会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内涵和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截取战争时期的电影,感受刀枪铁马的声音,以及战争残酷的场面。提问: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由此引出课题——《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二)直观欣赏感知
学生观看幻灯片,教师逐渐放大《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引导学生们直观感受,并提出问题:
这幅作品属于什么画种?从画面中看到了怎样的内容?画面中有几个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简总结并要介绍背景:此画取材于古罗马的历史故事,战争题材,画面中有9个人物,老荷拉斯位于画面的正中,他手上的刀剑是这场宣誓激情的焦点,左边表现的是三个兄弟在出发前向宝剑宣誓的'场面。
(三)探究艺术家
教师展示巴洛克艺术、市民美术、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对应的画家画作和艺术特色的连线题,引导学生同桌讨论、回答。
师:这幅绘画是什么时期的艺术?是谁的作品?画家属于什么画派?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新古典主义艺术特色,这幅作品是达维特的代表作之一,是19世纪新古典主义画派的画家。
(四)形式美感分析
继续欣赏《荷加斯兄弟的宣誓》并思考:
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样的构图合适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采取小组谈论的形式,四人为一组,(引导学生从作品构图、背景、色彩、线条、笔墨、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们畅所欲言,教师总结:《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显示了画家达维特在构图上强调的是完整性,比较关注的是雕塑般的人物形象,注重体积感,用红色的基调突出画面的庄严气氛。
(五)领悟探究
学生分小组合作演出《荷拉斯兄弟宣誓》的情景剧。思考问题:这幅作品画家想表达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颂扬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英雄主义的主题,表现了画家对英雄人物的尊敬。
(六)比较鉴赏
学生派各组代表进行演讲,同学之间互评,教师从现场表现、语言组织、美术术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七)小结作业
总结达维特的艺术特点。
布置作业:搜集达维特所处的时代,并思考与画作风格的关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散文鉴赏课件篇二
水井
儿时的水井,如今还是那模样。参天的竹子参差不齐的围绕着水井,井口里,清澈的水里倒影着竹林上的天空,抬头望去,不知为什么那么巧合,天空被竹枝连成的空间竟和井口一样圆。一直感觉好神奇,小小的井居然能装下这么大一片竹林,小时候爱这么想,如今仍惊讶于她的浑然天成。每一次临近总能唤醒潜伏于灵魂深处的久远,一种难以解脱的水井情愫油然而生。
一个平凡的乡下地方,没有名人,没有特别的名胜古迹。唯独这口在坐落在村头竹林的水井,它孜孜不倦的见证着人们兴衰起落,也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栖人们的必经之路。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忙着耕种,小孩子们就在井边的石凳上扎堆着玩,每每被大人发现就会受到惩罚,怕孩子掉在井里。我一直坚信,她是善良的,这么多年来,从未无一小孩掉在井里,虽然她连井盖从来都没有用过。
贫穷的风里偶尔飘来肉香,至今还记得小伙伴们分享美食的情景。那时候,谁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小伙伴们都会背着大人偷偷的用纸包出来在井边分给大家吃,比如家里的泡菜,腊肉,或者炒豆豆什么的。喝一口井水,尝一下美味,童年合着井水的味道真的很好。记得经常泡菜坛的生姜被我悄悄地捞出来发给小伙伴们,他们和我一样,用一个瓶子打了井水放进泡姜,带去学校喝,当时感觉味道辣辣的,整个教室都一个味儿,老师都哭笑不得。不小心还是被母亲知道了以后狠狠地责备了我一通。
随着时光变迁,井边的故事也越来越精彩,村里谁家小媳妇刚刚娶进门那几天,孩子们好奇的眼底又多了一抹色彩,害羞的小媳妇和郎君在井边洗着床单和衣物,被一群孩子围的水泄不通,害的小媳妇不敢抬头,小孩子们像猴子一样爬上竹竿,嘴里调皮唱着:“新姑妞儿,蹦蹦得儿,跨下夹个水库勒……”虽有些不雅,这歌声与井水和声,的确别有一番风韵。默默洗衣的新娘子,在夫君的解说中,渐渐懂得了井水赋予的特殊的意义。每打一次水,就多一份入乡随俗的理解和宽容;每洗一件衣,就添加一份为人处世的淳朴与洁净。
一根竹竿,在有节疤的地方用刀对穿一个孔,套在水桶的绳子穿过竹孔,然后放下水井就可以打水了。水井很深,一根大约十米的竹竿,才可以到达井底。天旱的季节,大人们会抽空淘水井,基本上每年一次,每次淘水井都是非常热闹,人们一边唠着家常,一边把井里的泥土一点一点掏上来,累了一批接着很自觉性又一批主动接力着忙活。掏出来的泥土黑黑的,还有很多竹叶。
每次路过水井,都会不自觉偷偷的照一下自己,摸摸头发,拍拍脸,对着水井挤挤眼。我想,对水井如此依恋并不影我响对她的敬畏吧,她不会怪我的。记得有一年,井水快干枯了,每天打水的人排着队。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除了母亲和姐姐,弟弟才三岁。我们只能等到夜里没有人才去打水,母亲说夜里的水特别干净,会多挑一些。当时我还小,两位姐姐忙着打水,我也跟着去看热闹,母亲还在地里还没有回家。二姐姐要带着弟弟,大姐姐叫我照电筒,怎么看水井里都只有一点点水。
两个姐姐商议以后,决定让我下井去一点一点将不多的水用勺子舀在桶里。模糊的记得,姐姐帮我洗干净了脚,不管我哭不哭,叫我抱紧竹竿,蹲在水桶里慢慢的把我放下井去,很害怕又不敢哭出来,怕姐姐们不拉我上去。刚下去井底一团漆黑,手电筒显然不够亮一样。姐姐软硬兼施的哄着我,说明天煮鸡蛋给我吃。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母亲回来才拉我上去,在井里无意中我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和井口一样圆,那一年正好我六岁。
随着时光变迁,井边的故事也越来越精彩,村里谁家小媳妇刚刚娶进门那几天,孩子们好奇的眼底又多了一抹色彩,害羞的小媳妇和郎君在井边洗着床单和衣物,被一群孩子围的水泄不通,害的小媳妇不敢抬头,小孩子们像猴子一样爬上竹竿,嘴里调皮唱着:“新姑妞儿,蹦蹦得儿,跨下夹个水库勒……”虽有些不雅,这歌声与井水和声,的确别有一番风韵。默默洗衣的新娘子,在长夫的解说中,渐渐懂得了井水赋予的特殊的意义。每打一次水,就多一份入乡随俗的理解和宽容;每洗一件衣,就添加一份为人处世的淳朴与洁净。
往事不堪回首,现在还熟悉水井的结构,一块一块的石板错叠着,井枯的日子,悄悄地和小伙伴们潜入井底,然后又踩着石缝儿小心翼翼的爬上来,不幸运的日子,全体被家长们逮着打得哭声一片。再后来,没有人敢越雷半步了。现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伴们嫁的嫁娶的娶,只是他们会不会像我一样,会给孩子们讲我们和水井的故事吗。
如烟如雨的季节,醉倒在滚滚红尘中
机缘巧合的偶遇,让我和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为了怀念天堂里的妈妈,我知道用文字去缅怀无尽的哀思。眼泪当歌,唱着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是棵草,用文字去怀念有妈的温暖,和没妈的孤单。用文字去畅谈梦想,用文字去回忆过去,用文字去写青春燃烧的岁月,用文字去描绘酸甜苦辣的悲喜人生。
不管生活中遇到多少挫折和痛苦,不管生活里收获多少喜悦和甜蜜,都一直没有放弃过手中的笔,微笑里含着泪光,蘸着泪水写着顽强。让文字记录着成长的脚步,让文字记录着曲折的命运,追求的艰辛,探索的迷茫。一千次的摔倒了,一千零一次的爬了起来,因为心里一直有一个多彩的梦想。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不怕荆棘和挫伤,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没哭过,只不过是哭过后才失去软弱。
记得那时我还是一个学生,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里,结识了一个民间作家,他写过很多的小说,散文,诗歌发表在省地市的报刊上。他也是一个下乡干部,在我生活的村子里蹲点,听人们说起我很喜欢写写画画,特地来我家看看,给我讲了很多很多写作的技巧,对我的鼓励很大,也为我指点了迷津,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更远的风景。他还隔一段时间就来我家看看我写的习作,并讲解和指点了那些不足的地方,使我进步很快,并试着把稿子投到报社和刊物,都石沉大海了,是老师的鼓励,我才没有停止脚步,走了下来,直到有一天,收到报社寄来的报纸和编辑的信笺,我的诗歌发表了,看到自己写的作品终于印成了铅字,心情澎湃,我在河边坐了很久才平静下来,明白了这才是万里长征头一步啊!
而后写的也多了,更多得是写爱情和乡情,因为这些都是我非常熟意的生活,豆腐块大的文章也陆续的被印成铅字。发表在很多的报纸和刊物上。我还成立了一个《红高粱》文学社,把很多爱好文学的农村青年,召集在一起,相互切磋探讨,进步很快,有好几个人在省里的主要报纸上发表了文章,我们就好像一棵棵火红的高粱,长在黑土地里,发芽,拔节,吐穗,在太阳底下,燃烧了整片山岗。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份责任,一份男孩子的尊严,我背着行囊,走出了村子,越过茫茫草甸子,去了省城。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我也在省城安家落户了。我的笔也生锈了,可我内心那份热爱,一直牵着我,又拿起沉重的笔,开始了我的圆梦之旅,那沉甸甸的词句在这如烟如雨的季节里,醉倒在滚滚红尘中。在醉眼朦胧中,我感觉写小说就是十二个字,“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散文就是语言在散步。诗歌就是用心与世界对话。
偶然的碰到烟雨红尘,必然的是相识相知,不会再次擦肩而过,一次美丽的邂逅,哪怕是瞬间的绽放,也要给世界留下美好的记忆,那就让我的文字带着感恩和博爱,带着质朴和淡定,醉倒在烟雨中,醉倒在红尘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散文鉴赏课件篇三
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也是考生乐于采用的一种文章样式。在考场作文中经常出现的散文佳作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这些成功的应试之作,不但展示了考生的才情,也帮他们获得了高分,为考入理想的大学奠定了基础。下面谈谈这三类散文的特点及写作中的常用技法。
一、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叙事散文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但又有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一般记叙文的要求较散文高得多;散文在叙事时需要饱蘸情感,一般记叙文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来体现,不需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一般记叙文的人物可以虚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而创造出来的。
叙事散文常用技法
1、穿插丰富法
即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情节,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示例】
母亲的性格我知道,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麻烦别人的。我把母亲的脚平放在我的腿上,修剪起来。
母亲的脚是一部沧桑的历史,浓缩了她辛劳的一生。母亲五岁就死了娘,她是穿村里婶子们帮衬的百家鞋长大的。成人时,她穿着自己缝制的绣花鞋嫁给我父亲。母亲赤过脚,在水田里插秧;穿过草鞋,在山地里割草;穿过儿女们扔下的运动鞋,在责任田里劳作。
如今母亲老了,脚面上皮肤粗糙,青筋突起,脚后跟布满了一道道裂口。……
——《给母亲修脚》
借助插叙性叙述,交代母亲的苦难史,为“我”的孝心复苏作铺垫。这部分文字既不旁生枝节,游离中心,又能宕开一笔,拓展内容。
2、虚实结合法
虚实结合本是诗歌艺术常用的手法,实为眼前实有景物,虚为想象的景物。这种手法也被许多同学用在散文写作中。
【示例】
一幅幅春景,让人从心底漾起圈圈愉悦的波纹,然而我总觉得自然美的后面似乎少了点什么。突然我的心为之一动,一个普通的画面出现在我的眼前:一对深情的恋人在落日的余晖里,在被北约炸为废墟的广场上,紧紧拥抱在一起。而现在,他们已长眠地下。我的心仿佛与它相通了,心灵的触动让我了解了春的真谛,我的思维从未如此清晰地显示出春的内涵:和平与反战才是春永恒的主题。
——《春的真谛》
由冰冻融化、小河苏醒的春景联想到废墟上的恋人,由眼前实景到心中虚景,先实后虚,虚实结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主题。
3、感悟升华法
即在叙述原委、铺垫畜势的基础上抒情议论,揭示感悟,升华主题。
【示例】
母亲的长发柔顺地在脸旁垂下,嘴角微抿,画出一道温柔的弧线,纤细却并不白皙的手指在父亲的鞋带中穿梭回复。
夏日的阳光像一层薄纱,在父亲的侧脸上打出一层光影泯灭的圆圈。父亲低着头,像个犯错的小孩,柔和的目光像一潭深邃的湖水,仿佛隔了千年,恒久不变地穿过氤氲的阳光与浮尘,望着母亲。四目交错的瞬间,相视一笑,没有声音,没有语言,只有阳光般的笑容。
父亲缓缓向前迈了一步,伸出一只手,小心翼翼地将母亲垂落的发丝轻轻地埋在耳际。一抹红霞泛上母亲的脸庞,像少女初恋般的羞涩。
忽然之间,我发现这个瞬间变得盛大空灵,万物生辉,成为了永恒。其实,生活就像一条金色奔腾的大河,虽然其中的每一滴水都那样平凡,但在阳光下,依旧能够成为精彩的瞬间,装点美好的人间。
——《精彩瞬间》
文章抓住母亲为父亲系鞋带的细节展开描绘,浓墨重彩,生动形象,最后水到渠成,在抒情性议论中完成瞬间顿悟:平凡能够成为精彩的瞬间,装点美好的人间。
二、抒情散文
与叙事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抒发的情感更强烈,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常常运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即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托物言志即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
抒情散文常用技法
1、叙议生情法
即在叙述之后展开适当的抒情性议论,叙述为议论张本,议论升华叙述的内涵,叙议结合,相得益彰。
【示例】
“那好,你睡吧,我只是顺便。”接着是一阵鞋子与地面碰撞的声音,渐渐变低,远去了,直到再也捕捉不到了。杨老师走远了,但“只是顺便”几个字在我心中久久荡漾,激起了片片水花,荡起了圈圈涟漪,往事也连成一片。
(回忆“我”住院返校后帮“我”补课的情形)
那一次,他故意“闲着”来帮我补课,这一次他又“顺便”前来看我,爱人而不着痕迹,助人而不事声张,这是怎样的爱,又是怎样的美?人说大爱无声,大美无言,我享受着老师的关爱,也感受着善和美的极致。
——《夜半敲门声》
先叙述杨老师半夜来看“我”,却道“顺便”,再回忆以前特地帮“我”补课却说“闲着没事”,然后用一段抒情性议论,彰显了杨老师行为的意义:大爱无声,大美无言。
2、联想深化法
即在描写此时此地的景象时,联想到彼时彼地的情形,实现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的融会贯通。文章有了这种融会贯通,便有了感受的加深和思想的升华,增加了诗意的芬芳。
【示例】
看着父亲微微弯曲的背影,我的脑海里忽然出现了另一位父亲的形象。
——《父辈》
由自己的父亲联想到另一位父亲,这就将对父亲的歌颂升华为对父辈的歌颂,感情更浓郁,主题更深刻。
3、为情造景法
即将在生活中感触到的情愫凝结起来,融注到新造的景象中去,创造景中有情、借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示例】
凑近那盆梅,花虽不大,却长得细腻雅致,我一直认为黄色是俗气的,而今我眼中的梅,那种黄色却淡雅脱俗。欣喜间,猛然记起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名句,便凑近去,深深吸一口,似乎有一股很清淡的气息,沁人肺腑。香气不浓,但仿佛已久久留在我感觉中了。若能追求得与梅日日为伴,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沉醉在梅花的清秀之中,我无意间看到了一根梅枝,一下子惊住了,它简直是丑陋的,它长得奇形怪状,外皮粗糙,该平的地方凹下去,该凹的地方凸出来,扭曲盘虬,想不到竟如此丑陋的枝干竟孕育出如此芳香素雅,傲然脱俗的梅花!
——《梅》
这两段文字选自以“追求”为话题的习作。作者围绕“追求”的主题设置了一个“情化的自然”,情感渗透于景、事、理之中,造成一种情景相生、物我双会的境界,有力地表现歌颂追求精神的主题。
三、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是理念的凝聚和睿智的结晶。哲理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之中。哲理散文就是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而写就的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哲理美文。
哲理散文常用技法
1、意境营造法
即把深邃的社会内容融入到自然景物、客观生物的描写之中,以其蕴含的哲理来映衬生活哲理,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示例】
平淡是真
(以“平淡”为话题)
清香四溢的名茶,始于无味,终于无味。……
湍急飞泻的瀑布,始于宁静,终于宁静。……
声势显赫的权势,始于落寞,终于落寞。……
形形色色的人生,始于平淡,终于平淡。……
平淡,才是人生的真正况味。
文章用名茶的无味、瀑布的宁静、权势的落寞来渲染气势,映衬人生的平淡,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由于文章融入自然景物、客观生物的描写,并寄情于景物,突破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形象议论法
即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展开议论。一般议论文的写作,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人情、国计民生、精神品格,但很难展现那种扑面而来的画面美,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展开议论,则可以弥补一般议论文的这一缺陷。
【示例】
学会共处让生活充满生机
(以“共处”为话题)
那是从石缝里涌出的汩汩细流,欢快地流向远方,小鱼在水中嬉戏,怡然自得。嬉戏的小鱼与清澈的小溪共处,为了生活的和谐。
那是翱翔在蓝天的雄鹰,在展翅搏击风云,雄鹰点缀天空,天空赖雄鹰而充满生机。飞翔的雄鹰与广阔的蓝天共处,为了生活的和谐。
那是大海中的轮船,在与风浪共处。
那是浪尖上的海燕,在与风雨共处。
那是温驯的绵羊,在与凶悍的群狼共处。
共处充满和谐,也充满危机。小溪与小鱼共处于悠闲之中,雄鹰与天空共处于自由之中,绵绵羊与群狼共处于竞争之中。这一切的一切都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聪明的人类,你们学到了什么?是磨难,是悠闲,是自由,还是竞争?
嬉戏的小鱼与清澈的小溪共处,飞翔的雄鹰与广阔的蓝天共处,轮船与风浪共处,海燕与风雨共处,温驯的绵羊与凶悍的群狼共处,一连串生动的形象,有力地说明了“共处”的构建和谐的道理,有着相当强的画面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诗化语言法
即努力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美化语言。语言高度凝练,感情丰富集中,节奏鲜明和谐,这是诗歌的特点;而哲理散文虽然属于议论文性散文,但却极具诗意美。
示例:
渴望沟通的桥梁
(以“沟通”为话题)
小草懂得感受雨点的心声。……
小溪懂得聆听夜莺的歌唱。……
大海懂得欣赏浪花的舞蹈。……
天空懂得观摩晚霞的画展。……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沟通,可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文章将“小草”“小溪”“大海”“天空”拟人化,较集中地体现了“沟通”的思想内涵,加上段首中心句每句11字,两字一个节拍,给人一种强烈的诗意美。
散文鉴赏课件篇四
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
在表情达意时不做掩饰,情感自然地流溢于叙事描写的文字之中。最为典型的莫过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写景,第三四句叙事抒情。上面提到的张籍的《秋思》、韦应物的《闻雁》等都是此类诗中的佳作。此外,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上面提到的`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属于直抒胸臆的典范之作。两首诗歌的诗眼“思千里”“起相思”都比较明确地表明了思乡的情感和主题。
渲染
与上面的直接抒情不同,有些诗人在创作时往往不会直接把这种愁绪说出来,那未免失之含蓄,或者有些是说不出口的,于是,借助景物描写、营造萧瑟凄凉的意境含蓄抒情就成了许多诗人的惯用之法。所以,这类诗歌,捕捉意象、再现与品味意境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如唐李王旬的《南乡子》“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作者借助于“漠漠轻烟、凄凉的雨、落花、悲啼的鹧鸪、荒凉的野渡”营造了一个悲凉、凄惨的意境,作者不言思乡之苦而苦已浸渍了词里的每一个字。鉴赏这类诗歌,准确品读意象、意境的情感基调是非常关键的。
以乐景衬哀情
与上面以萧瑟凄凉之景渲染悲愁之情不同的是,有些诗歌虽然也借景抒情,却是借助于优美令人愉悦的景色来衬托作者的“哀情”。比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姿态娇艳的花朵、清脆婉转的鸟鸣都是常态下人们喜爱的景物,但是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这些良辰美景不但没让“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高兴,反而更让他伤心落泪。宋代诗人方泽的《武昌阻风》“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作者不说自己为排遣愁绪,去江边赏花,却说看飞花忘却归思,正话反说,使诗歌含蓄又有了变化。
巧设空间错位
此类诗歌的共同之处在于诗人不直接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是借家中人对自己的思念含蓄写出,使得诗意曲折含蓄。如:李商隐的《巴山夜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以李诗为例,李诗中的不得归之苦,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想到将来归家后的欢聚,回头再说此时此地的思念之苦。用对未来欢乐的憧憬反衬当前苦况,则思归之切,不言可知。这种借助联想巧设的空间错位,使诗歌显得曲折深婉,余味无穷。白诗写法与李诗并无二致,不过是诗意的表达更显豁一些罢了。
散文鉴赏课件篇五
诗歌的语言,强调字句的锤炼,讲究音韵的和谐。近年来中考的语言鉴赏题,侧重于考查词语的准确使用,意象内涵的揭示,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等方面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步步走进诗歌语言的大门。
一、炼字类
古诗词中词语的考查形式有多种。不过无论是找出句中的诗眼、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还是比较不同词语的差异,究其实质,都是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都可归结为“炼字类”。以下几类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活用词
像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和“绿”;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以及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和“肥”,都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词语。
2.表现力强的动词
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众口相传,千古流芳。
3.表示感情变化的词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一个“悔”字巧妙地将“闺中少妇”的感情变化表现了出来。
4.表示颜色的词
色调一般能体现心情,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渲染气氛。有些虚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能颇具意味,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在平时的阅读中,要炼就一双善于发现重要词语的“火眼金睛”,在吟咏中用心品味这些词语的妙处。
二、意象品读类
意象是蕴涵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方面的和谐交融和完美结合。它是诗歌中特殊的语言形式,是诗歌鉴赏中极其重要的核心概念。鉴赏时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意,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对象意的积累和把握,对分析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进而深入理解诗词主旨是大有裨益的。
古典诗词中有一种常见的意象组合方式,全部使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可称之为“意象叠加”。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这些意象看似孤立,认真品读却能发现其内在的联系。
三、缘物体情,反复揣摩诗歌意象的深层含意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主要类型。所谓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和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或者说是指经作者构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托。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鉴赏古代诗歌作品。
散文鉴赏课件篇六
一、散文赏析概述——散文的特点
散文或许是一个内涵较空疏、外延极宽泛的模糊概念。就文学体裁分类的传统而论,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无不特征鲜明、疆域了然。惟独散文包罗万象、融汇大千。似乎不宜归入前三类体裁者,都应划作散文的范围。
散文在表现方式上,自由自在自主,记人叙事、摹景状物、抒情论理皆纵意所如;在题材对象的选择上,无拘无束无穷,笼天地于形内、聚万物于笔端,全然一副海纳百川的博大气象。形散神凝——历来被视为散文的本质特征。其所以散者固然是指题材的无穷无尽,更是指格局结构、章法笔意的无拘无束。对此,一代文宗苏轼颇多妙喻: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吾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散文崇尚真诚。唯真诚方能自然。它记真人事,绘真景物,抒真性情;所以如泉涌瀑泻、风流云起,无心营构、随意命笔;当行则行,不可行则止。欣赏散文当然要珍惜这一特性,认真体味作者的心境意图,感受其喜怒哀乐。
散文是灵魂的倾诉、心弦的交响。强烈的精神个性、真切的生命体验,通过自然景物的灵性透视、世态人情的静观默察而渗露挥发,化作一种无法抑制的抒情冲动。这便是散文与诗歌血脉相通的共质。散文中那些托物言志、寄怀山水之作,因其意象丰富、情景交融、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而最接近于诗。如果稍加韵律修饰,这样的散文便可称为“散文诗”了。
在文言文中,那些本属于应用文体的散文,其文学价值的形成更依赖情感的表现。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公文,可通篇流溢着忧国忧政的苦心孤诣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属公文,但以简洁朴素的文笔将作者的坦荡襟怀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深沉苍凉的笔调传达了为事业忍辱发愤的悲痛心情,表现出作者崇高的人格境界。此类散文都是实用的,并非以发表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作者的心绪情怀更坦诚真挚,诗歌的情蕴意味也因此而生成在语体特征方面,散文也是多姿多彩诸体皆备且独具风貌:含蓄凝练、形神兼备、声韵并美的诗歌语言比比皆是;真率质朴、本色天然、如话如诉的日常口语也屡见不鲜。由于在题材、结构、篇制、语言等方面少有局限,散文的审美空间更为广阔。诗歌的本性在散文中已经扩张放大。唯此,诗歌的赏析方法、思路大都可移用于散文。
二、散文赏析概述——散文的分类
散文分类的标准不太严格,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1.抒情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指侧重于表现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的散文。它们或咏物状景中言志抒怀,或在叙事记人中传达情思。此类散文往往以小见大,追求诗情画意的统一和语言的精粹,以获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般说来,最受人们喜爱、历代传诵不已的散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多属此类。
抒情性散文大都以作者情感的展现为构制线索,溶吉光片羽式的描写、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浮光掠影式的`叙述为一体,所以有形散神凝之谓。抒情散文同诗歌一样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表现。不过,意象、意境与其它诗歌要素都因溶解稀释到更大的语言系统之中而相对地“淡化”了。
2.记叙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或以记人为主,或以叙事见长,也有二者并重难分主次的综合类型。除了经典的文学散文之外,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等也属于记叙散文。
3.议论散文性
议论性散文不同于政治性、科学性论说文。它托物言理、寓论于事、寄说情景,以充沛的感情、雄辩的论理汇成一种情理交融的气势和意韵,具有较鲜明的文学性和审美特质。它虽以论说见长,但注重选取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或言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由表及里地剖析、议论,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生成强大的艺术冲击力、感染力。
议论性散文中影响较大的是杂文和小品文。
杂文侧重抒写杂感随想。优秀的杂文体式短小精悍,行文泼辣尖锐,多用讽刺幽默的笔调,极富感染力、说服力。鲁迅先生的杂文堪称颠峰之作。其关注视野之广阔、批判锋芒之犀利、哲理议论之精辟、文化底蕴之深邃、语言表达之精纯完美,在文学史上罕见其匹。
小品文是一种短小精练带有较强抒情意味的议论文。所谓知识小品、科普小品、随笔、札记即属此类。小品文篇制虽短但立意集中,行文挥洒自如,语言或诙谐幽默或雅致蕴籍,溶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兼知识性休闲性之并长。虽然社会意义、时代精神有限,但可拓展视野陶冶性情,满足人们求知、审美、休闲的文化需求,因此也拥有大量读者。
三、散文赏析点
1、了解创作背景:
了解创作背景本是文学赏析的一般方法,其渊源可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之说。但对散文赏析来说,它别有一番意义。散文创作求真实、忌虚构,其背景对于内容解读的指示作用更显重要。例如,古代散文中多应用文体,其内容往往涉及一些具体的人物、事件和历史环境。无论议论性散文或是记叙性散文,凡涉及具体背景的,总要先把背景搞清楚。
了解创作背景的另一个任务是熟悉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概况。也就是从作家的角度了解背景。散文篇制短小,集中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并无多少困难。这样,从作家生平切入了解背景就更为必要了。了解创作背景的方法主要是查阅有关资料。好在一般散文选本都附有注或提示,作到大致了解并无困难。重要的问题是在平时学习中扩展阅读范围,积累大量的文史知识,将大致了解提升为深刻了解。
2、分析作品结构:
结构解析应为散文欣赏的着眼点。这是因为散文样式差异较大,结构灵活多样。要透过繁复各异的形态去把握凝聚贯注的神韵,似乎非由此不可。前述散文大致分为抒情、记叙、议论三类,是说它们的表现对象、内容、方式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必然导致结构的差异并形成一定的模式化趋向与文体化特征。无论任何对象,只要其结构呈现出规律性,那么由此开始认识的进程都是较便捷的。
现代散文的结构可以分为两重:思想内蕴结构和艺术形式结构。古代散文往往还要多出一重文体结构。古人作文非常重视文体特性。其立意谋篇、记事说理都要受到文体的规范。现代散文的文体结构比较自由,模式化趋向不太显著。
例如,古文中的“记”以记叙为本,要先记地点,次记景物、传说,再叙事件经过或事物特性,最后还要说明作文原由。“记”的这种写法说明:文体结构实质上是一种表达模式。早在魏晋时代,曹丕就曾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由此可见,文体结构对文章的内容、风格也会产生较直接的影响。熟悉文体结构对提高欣赏效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请看下例:
3、感受审美内蕴:
艺术要表现人生的况味与真韵,怎能回避对思想哲理的呼唤?散文在这一领域中也有着数不清的成功尝试。余秋雨先生认为:艺术哲理的本质,在于对世界、人生的内在意蕴的整体性开发。
哲理性的文学作品,既不侧重于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塑造,也不着重于表扬好人好事,一般地抒发爱憎感情,揭示一般的人生道理,褒赞一般的品格,而是对社会的总体感悟,对人生意义的普遍开发。例如一只羽毛未干的麻雀幼雏被大风从树巢里摇下来,痴呆地、绝望地蹲在地上。这时一条猎狗慢慢地接近它。突然,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从附近一棵树上飞快地冲下来,落在狗鼻子前面,它蓬松着羽毛,惊恐失态,迎着獠牙狰狞的狗嘴跳着,要以自己软小的身躯掩护幼雏。如果到此为止,只是把“老雀护雏”这一件事真实地记下来,不去突破故事框架作更多的构想,那么,这篇散文的内容未免矢之琐碎,意义就有限得很,没有多少美学价值;或者如某些惯于结笔点睛、开拓哲理者所做的那样,下面用一段文字,就老雀的行动议论开来,落实到母雀无所畏惧的勇敢精神上。这样写,对原先的故事框架虽有所突破,思想意义增强了,但是,它所揭示恶毒仅限于庸常的道理,而不是对人生意义的整体性开发;而且,这种脱离故事、缺乏形象意蕴的孤立发挥,不能给人以美感享受,与艺术哲理相距很远。可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见〈屠格涅夫散文选〉)的写法却不同,它突破如上故事框架,使其在理性光辉的照耀下,显示出非凡的意义。在叙述老雀从树颠冲下,迎着凶犬“绝望而哀戚地吱吱地叫着”之后,文章这样写道:
它俯冲下来救护。它用躯体掩护自己的幼雏但瘦小的躯体,吓得浑身颤抖,小小的叫声变野,变哑了。它垂死挣扎。它准备牺牲自己!对它来说,猎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呵!可它不能稳坐在安全的高枝上,一种比它的意志更强烈的力量,把它从那里抛了下来。我的猎犬特列佐尔停下步子,后退了一下,显然,它也承认了这种力量。爱,我认为,比死亡和死之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能维持和推动生活前进。
作者既没有纯然叙事,也没有简单地用叙事加议论的方法拔擢事件的内蕴,而是把力量大小悬殊的两个动物对比着描写,以收到超出故事之外的特殊意义。这里有两组艺术比照:凶猛庞大的猎犬与躯体瘦小、惊恐失态、哀凄绝望的麻雀比照;浑身颤抖、吱吱哀鸣、勇敢冲向狗的嘴边,以死相拼的麻雀,与凶猛的猎犬一时停下、向后退一步相比照。这种反差强烈的比照,具有异常鲜明动人的美学效果;同时也就自然地于寻常意义的琐碎的故事中,渗透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道理:“爱,比死亡和死之恐惧更强大”,“只有爱,才能维持和推动生活前进”。这就是屠格涅夫对社会爱的哲理认识。
散文对哲理的追求,往往通过作者精神活动得以实现。日本散文家得富芦花在“相模滩”观看落日,看着,看着,片刻之间,作者内心涌起一种非同寻常的体验:
举目仰视,世界上没有了太阳。光明消逝,海山苍茫,万物忧戚。太阳沉没了。忽然,余光上射,万箭齐发。遥望西天,一片金黄。伟人故去皆如是矣。(《相模滩落日》)
我们所见过的写落日的散文,一般侧重于山光水色、余光反照的客观描写,或从中引出悲喜之情,而《相模滩落日》却不同。作者不是纯客观描写落日与后辉下的海滩奇景,而是把自己置身于风平浪静的黄昏滩头那“庄严之极,平和之至”的气氛中,描写心灵上引起的触动、顷刻之间产生的特有的感受—“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伟人故去皆如是矣”--一种“宏大无比的悲喜的情绪性体验”。这种体验当然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个人的悲喜之情,所以作者说:“有物,幽然浸乎心中,言”喜“则过之,言”哀“则未及。”经过理性纯化而超乎“喜”“哀”之外的这种感情,无疑是哲理化感情。
赏析: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与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虽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列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赏析:通达幽远的生命放歌
——读《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历来被誉为书、文兼美的艺术珍品。作者一扫风靡流行的骈偶时尚,以清新自然的散体笔法记述了那次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会;并触景生情,临境兴叹;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自然真谛的追问,坦诚且酣畅地倾诉于人性觉醒的启示录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佳作,仍然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这篇文章的记叙成份只有短短三行文字,其中还包括这一段细腻精巧的景物描写。自“俯观宇宙之大”句后,都是亦情亦理的论说感叹。由于语言浅显晓畅,其表层文似无疑碍,但要深谙其底蕴,则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精神个性。关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前辈学者宗白华先生的评说似可代表学术界之公论: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亡、国破家亡。东晋王朝所提供的相对稳当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在噩梦般的回忆中,细细品味那可怕的历史灾变和人生苦难。为了寻求慰籍、解脱以至麻醉,玄学与清谈之风在士人中长期流行。这其中自然会生发出对人生苦难、生命意义、生活理想的深刻思索与大胆探求,进而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氛围,孕育出象王羲之那样以超迈、旷达甚至叛逆的精神姿态,勇敢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与心灵解放的“魏晋名士”。
王羲之虽出身与士族名门,但并不热衷于仕途经济。他为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狂放不羁。那段“东床坦腹”的传说,那泰山般屹立在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活灵活现再现出他的性情、才华和精神个性。在这篇文章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生活理想的探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日,四十多位名士会聚在“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清流激湍”之上,修禊嬉游、流觞赋诗、畅叙幽情,真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正是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人群环境中,作者怀着由衷的欣喜与陶醉道出了自己理想的生活境界:
在这里,我们不难体会:浩浩茫茫的天宇、林林总总的万物所引发的不仅仅是作者惊异、欢快,而且也激活了作者的思考与联想。能够听到、看到这无穷且神秘的宇宙,这繁盛且生机勃勃的世界,为什么“信可乐也”?当然因为这种感觉提供了主体生命存在的确证。作者大概不曾得到这一结论,但他的确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妙与珍贵。于是他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真挚坦诚地与朋友交游;摆脱物欲世情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解放、精神的自由;超逸生活的常轨,忘却生老病死的压迫,在“快然自足”的心灵状态中尽情地享受生命。
孔夫子曾经说过,不知生,焉知死。其实反之亦然:生之疑虑释于死之洞彻,生之快乐始于死之通达。王羲之对生命的珍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同样来自于对死亡的超越。他也为“修短随化,终其于尽”深感痛惜。但是,这不能被误解为消极颓废的悲观情绪。正因为勇敢地直面自然规律,他才会认同“生死亦大矣”的古训,发出“岂不痛哉”的长叹;才会斥责庄子“一生死”、“齐彭殇”的荒诞,文中散发出来的哲学意识却不难感悟。
赏析: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世间。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到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散文鉴赏课件篇七
现代语文教学越来越要求青少年学生得增强阅读、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而且高考也在大幅度增加主观鉴赏表达的分量,考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活动逐步趋向最高级。针对此,从对古代诗歌的初步鉴赏方面,我谈谈几点个人的意见。
一、整体把握,捉出“诗眼”
我认为,对古诗的鉴赏应先重在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整体的感知包括品味诗题、了解作者、览读全诗、琢磨后面的注释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奔向作者诗意的“共鸣点”!
如果鉴赏的是律诗和绝句,那整体感知、重点切入将是极为重要的。绝句的四句诗与律诗的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存在着“起、承、转、合”的节奏与诗韵,而其中的“合”处往往是诗人寓意的亮点,即一诗之“眼”。比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该诗先是抓住祠堂的典型环境进行渲染,如以柏树森森,碧草萋萋,黄鹂空鸣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此为“起”和“承”,写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沉怀念;接着承此一“转”,对诸葛亮一生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写,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尾联点情,便是“合”----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的怀念之情,推及表达作者自己对诸葛亮的赞颂和希望革新朝政的思想。
由此可见,抓住了“诗眼”,亦即捉准了诗人心目中的“意”。“意犹帅也”,其他的语句往往可牵涉并通解了。
二、重视读诵,咀嚼关键
学习古典诗歌,应重视让学生多朗读、勤背诵,做到“心中有古诗例子”,使他们可以旁征博引,由此及彼,让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而引导他们对诗句中的`关键性词句进行咀嚼体味。
诗歌是精粹的语言艺术,“咀嚼关键”就是着重体会其中的“炼字”、“炼句”。怎样的句子才算好?清代的文艺评论家刘熙载提出:“淡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艺概・词曲概》)。因此,要让学生多咀嚼那些关键而新巧的词句,品出其中的诗韵。“淡语”,亦即指平淡自然。它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充满哲理,看似平淡,但耐人吟哦,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平淡如水,但含意深刻;二是情真意切,看似平淡,但动人心弦,如“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秋歌》)撩人情怀,隽永有味;三是句子形象、生动,虽用词平淡,但诗意盎然,如“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可谓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充满立体感。
“壮语”即豪言壮语,是极度昂扬的句子。针对有“韵”的“壮语”,我们要联系作者的构思、遣词造句、修辞方法等去琢磨其中的诗美。如唐代边塞诗人卢纶的《塞下曲》:“醉和金甲舞,雷鼓动由川”形象生动、气势磅礴;而宋代大词家辛弃疾的《贺新郎》:“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这应是一幅多么悲壮的送别图,可谓情景交融,人物形象饱满,令人一诵三叹。
还有“秀语”,是指绮丽的语言。“秀丽要有骨”,我们要从中鉴赏出其中健康、严肃的思想内容。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颇能说明问题,他由“风流皇帝”作了阶下囚,尝到了辛酸苦辣,所写的词才“秀语有骨”。例如他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其中用了“凤阁”、“龙楼”、“玉树”、“琼枝”、“沈腰”、“潘鬓”等“秀语”,但作者却凝寄着自己由一国君主变为亡国俘虏后的惨痛心情,以及他对家山故国、宫庭生活的无限依恋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一词理解了,全句也就领悟了;一句抓住了,全篇也往往就彻解了”,引导学生把简练语言里面的无穷之意体会出来,还要让学生通过形象审美得到情意的熏陶。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篇内容来领会其中的“淡语”、“壮语”和“秀语”,把这些关键词句放到全篇中进行辨析,就可以拓展并加深对诗词内蕴的进一步理解。
三、明辨手法,披文入情
古代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针对这些,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如烘托、用典、虚实,乃至有无采用“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的特点,方便学生触类旁通,切实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想象搭桥,情通意顺。
诗人是凭个人感觉、灵性和情感写诗的,不少地方思维跳跃幅度大,看似不通,实为妙处。鉴赏者得往往凭想象搭桥,在理解词语、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全诗中诗人感情发展的流程,进而总体品味出全诗蕴含的感情和提示的道理。
比如王昌龄的《听流入水调子》:“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这诗写在作者谪于汶州之时,愁思难解,故听鸣筝落泪。按理说“雨痕”自多于“泪痕”,但王昌龄只以自己的感觉所得而书之,故不计事实上雨痕深于泪痕了。
2、曲笔映衬,言此意彼。
无论是写景、叙事、写人,古诗人都喜用烘托之笔。或者以人烘托人,或者以物烘托物,或者以物烘托人,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比如杨巨源的《折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水中吹。”诗人取杨柳为景,原因是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柳”之谐音为“留”,故折柳更有“极尽挽留、舍不得”之意。柳永词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此中情味。《析杨柳》一诗巧用曲笔,因景生情,最后两句之意是:只有您对我如春风殷勤吹拂折腰那样,带着深沉真挚的感情来为我送行。
又如金昌绪所写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本写一个妇女思念她出征辽西的丈夫,但不从正面写她如何思念,而是从“打起黄莺儿”着笔,勾划出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的情景,她深切地思念丈夫,所以希望把梦一直做下去,但天明莺啼,将好梦惊醒,于是要赶走那树上的黄莺,思妇的内心活动提示得十分深刻,同时也暗示了连年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了许多的不幸。
由上可见,鉴赏者分析不能仅停在诗句的表面上,得多想想此景此事此画面为何而设,诗人的真意在哪里。
3、对比述怀,借古讽今。
古诗常常喜欢写两种境界,一古一今,且爱用对比述怀,述古多为讽今,从而借古抒怀。因此,对于一些览古、怀古之类的作品,鉴赏者得“知人论世”,也即结合作者的时代以及个人遭遇去品味诗作的真意。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是诗人追怀金陵历史遗迹后抒发的今昔之感,它借描绘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暗喻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僚和宦官集团,虽然权势盛极一时,但也会象昔日的王寻、谢安及其家庭一样衰败沦亡,全诗今昔对比鲜明,意境深邃,寓意深刻。
4、怀才见弃,借虚写实。
从屈原起,到李白、杜甫,直至清代的龚自珍,千古诗人的个人命运普遍处于“不尽人意”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渴盼绵绵难绝。针对这一点,读者鉴赏时,可以自然联系诗人身世遭遇进行分析,并且考虑诗作主题有无“怀才见弃,壮志难酬”这一点。
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都只能寄托于虚幻景象的描述之中,从而抒发那种怀才不遇的愤慨。即使是青年时期的李清照,也写了一首著名的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传千帆舞。仿佛魂梦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身为婉约派代表的李清照写出的却是一首典型而杰出的豪放词作,作者托“梦”抒“怀”:写梦境中又回到天帝住的宫殿,天帝热情地问她要到什么地方去,接着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感慨自己无法施展抱负,徒然有使人称奇的诗句,流露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觅,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来抒发胸中的愤懑。
由上可见,掌握诗人普遍具有的“这一点”,更利于鉴赏者释疑去虑,披文入情。
四、调动积累,突破难点
诗歌中不乏词句难点,一首诗的词句难点往往是理解之关键因素。
如杜甫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容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中的“迟日”就很难理解。但如果鉴赏者善于调动知识积累,善于凭己知去印证未知,则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了。因为,《诗经》中有“春日迟迟”之语,意谓“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所以“迟日”即“春日”之意。
又如秦观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只要能知道“鹊桥”的传说(传说每年七夕鹊聚成桥,牛郎织女由鹊桥渡银河相聚),那自然就会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深蕴了。
五、区别风格,把握特色
这风格、这特色是从思想及语言运用方面上来说的,什么是浪漫主义(屈原、李白、苏轼等),什么是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等);什么是边塞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什么是山水田园派(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什么是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等),什么是婉约词派(柳永、李清照、姜夔等)……鉴赏者得有个系统的了解,即使对于同一作家,其作品语言特色也会不同,如李清照有个别词作写得很豪放,辛弃疾有个别词作却写得纤细婉转,因此我们要做到把握全体,区分特色。
王国维的《人间词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炼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良好传统之一,这是诗人才华的闪光。但境界毕竟是整个句子、整首诗词所创造的,“闹”、“弄”仅起了“点睛”的作用。点睛而龙活,但如果画龙不成而类草绳,点睛就毫无意义可言。曹雪芹曾借林黛玉之口说:“……词句究竟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也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见《红楼梦》第48回)。李白的《静夜思》就没有一个“诗眼”但却脍炙人口千百年。还有,方言俗语,平易近人,写进诗句中,诗味也特浓。宋代女词家李清照,最精于此道。如她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顺畅、易懂,如叙“家常”,娓娓动听,倍觉亲切有味。用上一些方言俗语,更能增强地方色彩。如柳宗元的《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这“唉乃”是唐代湖南地区的喻音(喻摇橹声)方言,柳宗元用之于诗中,声色兼备,饶有风味。
作为鉴赏者,善于感悟并区分诗人不同的语言特色,这就更有利于进入品味诗的真正意境上。
散文鉴赏课件篇八
收到了一套保暖内衣,原本我是有一套的,待在一个地方时间长了,加上饮食也多不好,竟然也是烦。
父亲说也出来走走,周边也没什么景色,就是有不曾寻觅自然也就算没有了,父亲正好在南昌,他到南昌也应不是很久,一年终是不断在换地方,相聚也少的可怜,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上次和朋友应该是说好去玩,也不算玩吧,就是散散心情罢了,约竟也是没成,正好是一日的雨天,父母应该休息的,想着了也就成行吧,想雨天了也就想给自己找个理由在被窝里暖着,话也和父母说了,难道还让他们白白望着,这也太不像是为人子的了。
看到他使我想起父母,一个年纪稍稍有点大的铁路职工,脸颊通红,不停地搓着手跺脚,他好像只能站在那个他心中很是清楚的界限之内,不停朝列车即将来临的方向观望。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列车来了将人们的视线带到人群右方,一盏光缓缓靠近明确分开的人群,这冬天的雨竟也偷了几分春雨的缠绵又有着几分寒,裹着人连眼睛都睁不开的,我应该在六号车厢,六号车厢应该不会对着我身后的人群吧,它没来之前我一直都在担心,少不得多走上几步寻上,听说动车停靠时间好短,然而我竟是多心了,它就是以实际行动告诉我多虑了,也难为司机好功夫,也是制动技术好,制动技术在机车上也是一个难关。它跑的快而却稳当,桌上水瓶里的水都不晃悠,只是有点轻微的震动,从前只是觉得火车极闹腾的,一个钢铁大家伙走,总难免磕磕碰碰咯吱咯吱。想睡的,车厢的暖气好重的,就压着人喘息不过来似的,迷迷糊糊却是不敢睡的,还没到一个打盹的时间了,就听到说终点站到了,也就随着人群下车,我一下来就感觉寒气逼面而来竟有点想转身的意思,忙不迭打了一个寒战,无奈还是被人挤着我也就那样被人潮携带,不知道往哪里流去,刚一出那个闸口,听到有人唤我的乳名,我惊疑地抬了头,还没等回过神来就有人上来抓住了我。
淅淅沥沥的小雨居然放肆了起来,越发无聊的弹着嘈杂的序曲,冰冷的地面积着好些的水晃悠着,制造着一个清清冷冷的湖面,给人假象的空间。刚才的人潮朝着不同的方向分流,在某一方向有着三个人,看起来是一家人,其中那个背着书包的年轻人应该是儿子。穿着单薄的中年人瑟缩着身躯,打着一把沾着泥土的折叠伞,一只手揣在口袋里,走在一边并不太多的话,不过是嘘寒。一位妇人这是话比较多,年轻人也只是忙于应付。相见,在这雨中,冬天南昌的郊区多了一抹温暖的色调,是那样平凡但也让人动容。
“没想到你们还来接我”我对爸妈出西客站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在来的路上我想应该是我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并且是我站在他们的面前,这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是定格了的了。然而,这次,记忆中定格不适用,我是要感慨今天是因为下雨的缘故么。
儿子:“妈,这东西吃多了不好!”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指着一个腌制的鸡腿义正言辞说着。
“我们那里有多的可吃啊,今天特意给你买的呢,吃点吧,这里没什么好的。”母亲说话的声音很低很低。
那个年轻的小伙子看了看周围的人。
绝大多数人穿着工装,有的手都没有洗满是泥土,有的面上有些油污也没擦,还有还有。我只是瞥了一眼,就很不好意思低着头吃饭了。
自己所鄙薄的东西在有些人的眼里是分量很重的,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伤害他人,更不要伤害爱自己的人。如果明白还不算晚的话就勇于去弥补吧。
外面好冷,爸妈住的小屋子里算是暖和的.,其实那样的板房也极不保温,狭小的空间有三张床。我从书包里翻出了一套保暖内衣,一包大枣和芝麻糖,说了一些家常的话。
在一辆抚州的公交车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闭目好像若有所思的样子,好像在想些什么东西。
建鼎华城站到了,提示声在嘈杂的雨中游着一丝痕迹都没了,我猛地睁开眯着的眼睛。
有点晃晃悠悠下了车撑开了伞,拖着凝重的步子朝着一个方向挪着,灰蒙蒙的天,湿漉漉的空气,还有一个孤独人带着失落,不是画面,是应该定格在画面中的永恒,还是永恒中的画面。
散文鉴赏课件篇九
活动目标:
1、认识冷暖色、对比色、感受色调的不同给人们的不同感受。
2、尝试用语言表达对图片的感受。
3、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讨论对色彩的感受,为欣赏作品做准备。
1、教师(出示红色色块):这是什么颜色?看到红色你会想到些什么?
有什么感觉?(这是红色,看到红色我会想起红红的太阳、红旗和火焰等,红色给人的感觉很温暖、很高兴、很喜庆)
2、教师(出示蓝色色块):这是什么颜色?看到蓝色你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感觉?(这是蓝色,看到蓝色就会想起蓝蓝的天空、海水等,蓝色给人很清爽,很清凉、很宁静的感觉)
教师小结:红色、橙色、黄色这些颜色让我们联想起火、光和热闹的`场面,看起来很温暖,我们将这样的颜色叫做暖色,而蓝色、绿色和紫色,这些颜色让我们联想起水、大海、天空等,看起来很冷,很安静,我们把这样的颜色叫做冷色。
二、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作品。
教师:(出示作品《住宅》)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幅画上画了些什么?(很多的房子,大树和美丽的鲜花等)上面有上面颜色?(红、黄、橙、粉红、绿色、黑色和蓝色)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讲述,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提问。)
教师:(出示作品《夏托纳弗村》)请你仔细看看这幅图上画了些什么?(房子、大树、和雪)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讲述)
教师:这两幅画都画了房子、树、和路、你更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引导幼儿对作品中的事情的表达以及冷暖色的认识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教师介绍画家及作品,让幼儿观察幼儿用书。
1、介绍画家及其画作。
教师:这两幅画都是法国画家莫里斯的作品,同样都是房子、树木、和道路、却画出了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感觉。
2、发放幼儿用书,让幼儿仔细观察画家探索两幅画的不同,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时引导幼儿也来画一幅漂亮的房子,有大树和路得画,并说说自己的画是什么季节。
散文鉴赏课件篇十
一、教材分析:《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一课。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范围、性质,美术各门类的特点和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2)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尽量做到每课教学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观点、美术规律。重在理解、贯通,养成独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记住个别结论。
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概略地了解美术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门类,懂得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受到审美教育。
二、学生分析:大部分同学初中根本没上过美术课,对美术课早已麻木,失去兴趣。不了解其对健康心理的塑造和个人素质的完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幅经典绘画直观的'形象和蕴涵的丰富哲理会影响人的一生。
三、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范畴,建立“大美术”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培养学习兴趣,掌握鉴赏方法
五、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六、教学方法:激趣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课件展示)
1、导入
2、新授
美术的范畴
板书绘画工艺
美术雕塑书法
建筑篆刻
各种类型课件出示一作品,请学生辨析。
3、了解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小组讨论: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
散文鉴赏课件篇十一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扫的节日。文人墨客也写了不少关于清明节祭扫的诗文。在众多“清明诗”中,我对南宋诗人高翥的《清明诗》情有独钟。下面就先让我们读读这首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化作白蝴蝶,泪水染作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首诗明白晓畅,但寓意深刻。每读一次,都能读出新意;每读一次,都让人清醒。
诗的首联作者给我们展现了大环境:南山北岭到处都有“墓田”,清明时节家家都要祭扫。这是概写,但我们也能感受到那具体的场面:可想而知,清明时节,那扫墓之人络绎不绝,路上的唠嗑声,坟前的哭声,天上的乌鸦叫声打破了往日的寂寞,凄凉的墓地,顿时热闹起来。首句说“墓田”似乎不如“墓地”和“坟田”更顺口,但这是押韵和平仄的需要。
颔联就描写具体化了,作者给我们展现了特写镜头:人们在坟前烧的纸,化作纸灰,随风飘舞起来,就像白色的蝴蝶在翻飞。而那跪着烧纸的儿女,脸上泪水不断,用手也不断地擦拭,所以泪水流过之处已经有红色的痕迹了。“红杜鹃”是比喻。这既是泪痕的颜色,也有“杜鹃滴血”之意,说明“悲哀深切”之深,与后面的“笑灯前”形成鲜明的对比。
颈联又是特写两幅画面。一个是日落的坟前,那白天烧完的纸灰,堆的很厚,所以里面还保留着热气。这正是狐狸取暖的好地方,它卧在纸灰堆上酣然入睡。这也言外之意地告诉我们,烧了这些纸,只能给狐狸取暖了,与坟里的尸骨毫无干系。
另一个画面是:白天烧完纸的儿女们,夜晚又聚在灯前,有说有笑,又吃又喝。坟前那短暂的悲痛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仅仅过了半天就如此,那明天、后天,谁还能去想死去的亲人呢。作者也许意在告诉大家,思亲的悲痛是暂时的,人还要回到眼前的生活。
尾联是作者在前几联记叙描写基础上的感慨:人啊,活着就要好好享受生活,死去了,什么都没有,什么也带不走。这是何等清醒的认识呀。
曾几何时,有人对该诗的这种人生看法和态度给予了批判,认为这是消极遁世,与革命思想不相符。这实在有点太苛刻了。首先应看到诗人的唯物主义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其次也应看到,作者那种珍惜眼前,珍惜当世的观点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总比那些把幸福寄予来生的虚无缥缈的人生态度更有现实意义。
散文鉴赏课件篇十二
春雨潇潇,连续几天,踅居家中未曾出门。下午路过体育场,前几天还光秃秃的树枝,现在却有了一点点新绿,一片片绿意。心中惊呀于春天的全临。
路旁,高大的梧桐树,已是嫩叶翩翩。笔直的黑黢黢的水杉,也换上了凤尾样的墨绿新叶。运动场南头几排高耸的杨树,在微风中,浮金泛绿。最令人欣喜的.是,院墙边,一棵泡桐树枝头,已挂满喇叭一样的紫粉色花朵,花团锦簇,华丽高贵,在灰暗的云空,分外耀眼。冬青树开着满头的细小白花。既是常绿的樟树,也褪下老叶,嫩叶簇新。
极目远眺,“客舍青青柳色新。”凡是植有树木,或留有空隙的草地,都已开花发芽了,将房舍点缀和映衬得富有生气。“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一草一木,就象赶赴春天的盛会,此刻,算是到齐了。虽然,雨天里还有一丝丝寒意,但春天已是不可遏止,铺天盖地的位莅了。接下来该是“杂花生机,莺飞草长”的暮春时节,草木们生机勃勃地又开始了新一年的生命征程。
此时,既惊喜于满春的到来,更担忧着春天的易逝。因为,对于赏春的人们来说,总觉得春天来去匆匆,时光短浅。就如渴了多时,喝时没喝解渴一样,带有一种缺憾,只能期盼着下一春天的来临。
散文鉴赏课件篇十三
“林希整个人都变了。”大家都惊叹道。平时活泼好动,时常冷不丁的冒出一句话能让大家乐半天的她,似乎早已离开了这儿。留下的躯壳:目光呆滞。时时愁去满面,总是突然冒出一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简直像个神精病。
芯子在寝室里简直是个疯子。她高声的扯着嗓子说话,李郁就在一旁附和着。一会儿和这位打打,一会和那位闹闹,林希嫉妒她们脸上的笑容,而这种笑容却不是给予她的,她简直是只丑小鸭,没人爱,也没人理。
林希总爱在那棵桃树下呆着,奇迹的,原本枯枝一般的桃树,竟零零落落的开了几朵小花,红红的、粉粉的,很柔很美,像一曲春天的“启迪乐”,林希心里舒服多了。
林希似乎不敢相信,她简直以为这是天使给予她的,她走近篮子,一张卡片亮了出来:
亲爱的小希:
我们为你采来的校园里的春天,愿它可以驱走你心里的寒冬,春天里虽不会再有梅花,但灿烂到处都是。
愿你重新快乐起来,就像那过去的寒冬一样,一切不如意和痛苦那样一样离开吧。
永远,你的朋友们
林希回过头,室友们都在她身后,她一时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可早已有一株桃花,在她心中扎根发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散文鉴赏课件篇十四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鉴赏一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鉴赏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这不是一首缅怀过往祭奠死者的诗,这是一首借“清明”之题抒写生者人生观的诗。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起于眼见之景、联想之人,思考得出的结论虽然不够乐观,但就看似不够乐观的感慨背后,流溢着诗人无限的愤懑之情。 首联出句点题——“佳节清明”,似无新意;继而写景,“桃李”春风“野田荒垅”,意象格调迥异,再对举喜“笑”和悲“愁”,意境顿出。突兀的情感,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悚然。
“清明”对于“桃李”来说,自是“佳节”,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笑”呢?只是这“笑”越张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 “野田荒垅”似乎更适合于“清明”这个节日本身。累累埋骨,处处荒冢,忠奸贤愚冤怨节烈,统归于黄土,怎会不“生愁”呢?大地无言,只能却披衰败荒芜的外衣,由诗人、世人解读它的哀伤。 由此看来,首联起笔写景,淡定散阔,别有境界;感情平抑内敛,为下文的议论人生蓄势张本。 颔联紧承前文,写清明时节的“雷”“雨”:雷声惊天动地,蛰居的动物苏醒过来;雨量充足,郊田原野草木萌发柔嫩葱茏,一派勃勃生机。这是自然界的物态。它给人以希望,它启迪人思考——生的姿态。
于是就有了颈联的两个典故,两种活法。“人乞祭余骄妾妇”说的是古代那个专靠到坟茔地里乞讨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饱食终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说的是拒官隐居虽被烧死亦不甘心妥协于社会的正直之士。一样人生,两种境界,不置可否的对比中,暗含着诗人对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与赞扬。 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即便是活在当下,谁又辨贤愚?“知谁是”的反问中,浸透着诗人的满腔愤懑;以景做结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达。这种通达,是贬谪失意的心灰意懒,是不满现实的讽刺反击,是坚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总之,此《清明》即事感怀,用对比的景引出对比的人生,感悟生死,在看似消极的结论中,满含无限的愤懑之情。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
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散文鉴赏课件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一课。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范围、性质,美术各门类的特点和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2)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尽量做到每课教学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观点、美术规律。重在理解、贯通,养成独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记住个别结论。
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概略地了解美术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门类,懂得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受到审美教育。
二、学生分析:
大部分同学初中根本没上过美术课,对美术课早已麻木,失去兴趣。不了解其对健康心理的塑造和个人素质的完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幅经典绘画直观的形象和蕴涵的丰富哲理会影响人的一生。
三、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美术范畴,建立“大美术”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习兴趣,掌握鉴赏方法
五、教学难点:
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六、教学方法:
激趣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课件展示)
1、导入
2、新授
美术的范畴
板书绘画工艺
美术雕塑书法
建筑篆刻
各种类型课件出示一作品,请学生辨析。
3、了解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小组讨论: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
美术鉴赏的方法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板书)
4、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习。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鉴赏,强调个性。(教学难点,对学生任何浅显观点教师都应以鼓励为主)
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5、布置作业
书后练习
散文鉴赏课件篇十六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1)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2) 淡荡春光寒食天。 —— 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3)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4)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5)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 冯延巳《鹊踏枝清
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清明》
7)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8)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9)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韩翃《寒食 》
10)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晏殊《破阵子春景》
11)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12)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13)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4)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 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15)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6)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散文鉴赏课件篇十七
林希不知道是怎么踱到学校的,去年的期末考试,她考砸了,成绩像只失去的机翼的飞机飞速地下滑着,似乎怎么也着不了底。记得去年寒假,老师走进她家时阴沉沉的脸,她心里就一下子像绷紧了弦。父亲怒颜正色:“早知道,你就没好好学……”那时,林希倒真希望双亲打她骂她,那样她自己心里在也好受多了,可难受的是母亲什么也没说,默默地踱进厨房,她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一张痛苦的面颜。像有盐洒过伤口一般的痛,一行清泪从林希的眼睛里涌出来……回忆总像魔一般的附住了她,即使过了一个月,她你一脑子的分数,试卷。最多的是父母失望的眼神,像一个可怕的符咒,仿佛要把一切清理出去。
“不想了,不想了”,她要自己忘记这一切,可这却如一片阴影,在她发丝游荡着。
“小希,小希”。汪橙像只小鸟追上来,像平常一样拍了拍林希的肩膀,林希回过头,勉强地从脸上挤出一丝笑,林希想她这时的笑一定比哭还难看,可是汪橙一点也没察觉,“喂,我说,你聋了,我叫了你不知多少遍了,你呢?头都不回。”她一口气吐出了一大患话,林希只是小声的':“哦,对不起。”这时她才发现汪橙双颊通红,眼睛里饱含笑意。
“什么大喜事啊!把你乐成这样。”林希正了正心态,浅浅一笑。
“哼,这个吗,喜事也谈不上,成绩上了点,名次也跟着走了几步。”汪橙的鼻子红红的,笑容像朵爆炸的花。
“多少名了。”
她们往寝室走去,初春时节,桃树还没有一点绿色,干枯的,空秃秃的,像春天的败笔。没有花,也没有草,只有时而卷起黄沙的寒风,这也是春天?林希叹了口气:“我的校园没有春天,我的世界只有寒冬”。
散文鉴赏课件篇十八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板书)
4、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习。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鉴赏,强调个性。(教学难点,对学生任何浅显观点教师都应以鼓励为主)
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5、布置作业
书后练习
散文鉴赏课件篇十九
“林希整个人都变了。”大家都惊叹道。平时活泼好动,时常冷不丁的冒出一句话能让大家乐半天的她,似乎早已离开了这儿。留下的躯壳:目光呆滞。时时愁去满面,总是突然冒出一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简直像个神精病。
芯子在寝室里简直是个疯子。她高声的扯着嗓子说话,李郁就在一旁附和着。一会儿和这位打打,一会和那位闹闹,林希嫉妒她们脸上的笑容,而这种笑容却不是给予她的,她简直是只丑小鸭,没人爱,也没人理。
林希总爱在那棵桃树下呆着,奇迹的,原本枯枝一般的桃树,竟零零落落的开了几朵小花,红红的、粉粉的,很柔很美,像一曲春天的“启迪乐”,林希心里舒服多了。
林希似乎不敢相信,她简直以为这是天使给予她的,她走近篮子,一张卡片亮了出来:
亲爱的小希:
我们为你采来的校园里的春天,愿它可以驱走你心里的寒冬,春天里虽不会再有梅花,但灿烂到处都是。
愿你重新快乐起来,就像那过去的寒冬一样,一切不如意和痛苦那样一样离开吧。
永远,你的朋友们
林希回过头,室友们都在她身后,她一时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可早已有一株桃花,在她心中扎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