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通用21篇)
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在写作心得体会时,可以适当运用分析和评价的手法,提高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您一些参考和启迪。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一
陶渊明,一个名垂千古的文人墨客。他的诗文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思考。作为一名读者,我们从陶渊明的作品中,沉浸在他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洞察之中,也受益匪浅。通过读陶渊明的作品,我领悟到了一些人生哲理,这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陶渊明的作品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美好。他的诗文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在他笔下,山水描绘得如此生动,花草树木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动物们也有了自己的灵性。通过陶渊明的作品,我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巨大的能量。这让我明白,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我们需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才能够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其次,陶渊明的作品告诉我,一个人应当追求真理和善良。陶渊明的诗文中,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伦理道德的追寻,让我深受启发。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真实的情感和纯净的感情。这让我明白,纵使世事变幻,我们仍然应该时刻坚守自己的内心和价值观,追求真理和善良,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此外,陶渊明的作品还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在他的诗文中,我看到了他对人生坎坷的描摹和对困境的思考。不论是身处逆境还是生活不如意,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困境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站,只要我们坚持前进,就一定能够跨过这个臻。
最后,陶渊明的作品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的角度。通过他的诗文,我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温情与浪漫、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他用他独特的方式描绘了人生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给了我很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通过他的作品,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物质的成功,更在于从心灵深处去寻找和追求心灵的满足和人格的完善。
综上所述,读陶渊明的作品让我受益颇深。他的作品不仅赋予了我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力和感知力,而且引导我认识纯真善良对人生的重要性,激励我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并积极面对。他的作品还教诲我从更宏大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人生。读陶渊明的作品如同沐浴在春风中一般,让我的内心得到了净化和提升。我将继续阅读他的作品,追随他的足迹,不断向他学习和进步。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二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通过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还能从中汲取到许多智慧和人生哲理。下面,我将分享我对陶渊明的心得体会。
首先,陶渊明的作品给予了我对自然的新的理解。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时常与自然疏远,沉溺于喧嚣的城市生活,很少有时间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而陶渊明的作品却经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将自然融入到诗歌之中。通过他的描写,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瑰丽和宏伟,这让我开始重新关注和欣赏自然。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一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让我对菊花和南山之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陶渊明的作品中,自然是如此丰富多样,每一幅描写都让人心生向往和敬畏。
其次,陶渊明的作品传递给了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陶渊明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困难,但他却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了对困境的坦然和宽容。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一诗中写道:“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传递出了人生的无奈和坦然。我从中领悟到,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应该坚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并努力克服困境。
第三,陶渊明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宁静和平和心灵的美好。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人们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常常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而陶渊明的作品却体现出了他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他的诗歌文字简约,却意蕴深远,给人以宁静之感。例如,在《饮酒》这首诗中,陶渊明写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让我深感只有拒绝浮躁,追寻内心宁静,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第四,陶渊明的作品教会了我关爱生命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时常忽略了生命的真谛和时间的宝贵。而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和时间的短暂。例如,在他的《归园田居》一诗中,他写到:“夜来幽梦忽还乡,小园茫茫夜无忧。春日悄悄话家山,暗中偷换巫峡云。”这让我意识到,生命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活在当下,不虚度光阴。
最后,陶渊明的作品激发了我对文学艺术的兴趣。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语言上深沉含蓄,还在意境上独具一格。他的诗句如行云流水,字字珠玑,让人读之如沐春风。通过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我对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我希望用自己的文字传递美好,感动他人,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
总之,阅读陶渊明的作品给予了我对自然、人生、宁静和珍惜的新的理解。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让我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重新审视和思考。通过和陶渊明的对话,我收获了心灵上的满足和启发,也不断提醒自己保持一颗真挚、乐观、宁静的心态。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能够不断深入阅读并领悟陶渊明的作品,将它的智慧和温暖分享给更多的人。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三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田园牧歌为主题,充满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的一部代表作,它包含了他的大部分作品和思想。读完《陶渊明集》,我深受感动,并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下面我将从诗歌的美、田园的乐趣、人生的感悟、行持的修养和对天人合一的追求等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陶渊明集》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读《陶渊明集》使我感受到了诗歌的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诗歌,他将自然界的美景、动人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他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宛如人间仙境的桃花源,读者读后感觉如同亲临其境。这些诗歌作品使我领悟到了诗歌的力量,它不仅能带给人快乐和美好,还能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其次,陶渊明的作品让我感到了田园的乐趣。他深深热爱着田园生活,用诗歌将大自然的美景和宁静的生活状态表达出来。他在《归园田居·其二》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田日边扉。”这些诗句让我感受到了宁静与自由,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陶渊明的作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在田间地头玩耍和享受大自然的乐趣,我也渴望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园。
第三,读《陶渊明集》让我体会到了人生的感悟。陶渊明的作品中,不乏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态的批判。例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灼灼桃李花,无言理芳菲,夫人生得意,须尽欢而散。”这些诗句表达出他对人生短暂和欲望无穷的深刻认识。通过陶渊明的作品,我学会了思考人生的意义,明白了过度追求欢乐和物质是无法获得真正幸福的。
第四,文集中也包含了陶渊明对行持的修养的思考。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名言道出了他对于人们行为准则的看法。他认为人们应该以善行为准则,无论多么细微的好事都应该去做到,而不应因为善行微小而不去做。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让我对陶渊明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也激发起了我自己对于修养和行为准则的思考。
最后,陶渊明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饮酒·其二》中写道:“机杼一脉落,青山尽可攀。”通过这些诗句,他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幸福的关键。陶渊明的诗歌使我明白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唤醒了我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通过阅读《陶渊明集》,我深深感受到了陶渊明作为田园诗人的卓越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使我对诗歌、田园生活、人生哲学、行持修养以及与自然的和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陶渊明集》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还启发了我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陶渊明的作品将继续在我心中发出光芒,并让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找到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四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农学家。他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农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通过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心得和体会,也从中汲取到了许多宝贵的智慧。以下是对“陶渊明心得体会”的一些个人感悟。
第一段:陶渊明的独立思考精神
陶渊明是一位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他不仅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宁静,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洞察了社会的弊端。陶渊明的独立思考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不能盲从他人,要以独立的眼光看待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段:陶渊明的清廉公正品质
陶渊明以其清廉公正的品质而闻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权势的痛斥和对清廉公正的呼唤。陶渊明对贪污腐败现象的深刻批判,使我深受震撼。陶渊明的清廉公正品质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保持自己的正直和真实,不受外界诱惑和贿赂。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公正无私,成为一个真正的有责任感的人。
第三段:陶渊明的勤劳朴实态度
陶渊明在农学方面的造诣也是令人敬佩的。他对于农事的研究和实践,无不体现出他的勤劳朴实态度。陶渊明深知,只有辛勤地耕耘,才能获得丰收的果实。他的勤劳朴实态度告诉我们,在任何领域,都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成功。同时,他的勤劳朴实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追求。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渴望,这种朴实的情感和态度深深感染了我。
第四段:陶渊明的劝学思想
陶渊明一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习。他认为,唯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因此,他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呼吁人们要注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陶渊明的劝学思想告诉我们,学习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五段:陶渊明的乐观人生态度
陶渊明以其乐观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态度。他相信,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困难只是一种过程,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陶渊明的乐观人生态度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迎接成功的到来。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心得体会深深地影响着我。他的独立思考精神、清廉公正品质、勤劳朴实态度、劝学思想和乐观人生态度,无不激励着我追求进步和追求真理。我希望能够像陶渊明一样,始终保持内心的正直和真实,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明亮。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段:引言(字数:150)
陶渊明,东晋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被后世誉为“诗圣”。他的诗词写尽了人生百态,展现出了深厚的情感和独立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陶渊明对人生的体验和心得,以及他对自然、人情、生死的思考都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第二段:人生无常(字数:250)
陶渊明生逢乱世,他经历了阴霾的政治风云和个人的悲痛。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到他对人生无常的深思。他曾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中蕴含着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领悟。他告诫我们要珍惜眼前,不要沉溺于过去的荣光或未来的幻想,而要懂得享受当下的美好和平静。
第三段:人情深厚(字数:250)
陶渊明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对人情的深刻体悟。他心怀悲天地之大,愤社稷之不幸,对人伦、社会关系的体悟更是深入人心。“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这一句中,他用浑然天成的自然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愤怒和苦楚。他也教导我们要真诚待人,宽恕他人的过错,以宽容和善意去面对他人的不足。
第四段:对自然的敬仰(字数:250)
陶渊明以“卧梅双桧”的方式来形容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他对自然的敬仰和欣赏可见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以淡远的心态融入自然,与天地同荣共舞。他教导我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宁静和平和。
第五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字数:250)
陶渊明的诗词中流露出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在诗作中多次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比如在《归园田居》中他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充满了期盼和向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教导我们要对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向上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结尾(字数:150)
陶渊明心得体会,将人生、自然、人情交织在一起,深刻反映了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他的诗词具有广阔的价值,在今天依然教导着我们要珍惜当下,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他人,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我,过上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六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诚与宁静。他的诗歌和散文深受后世影响,使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阅读陶渊明的作品过程中,我对他的心态和人生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在我看来,陶渊明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个有着独特人生哲学的智者。
首先,陶渊明通过他的作品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追求真诚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他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深深厌恶和内心的痛苦。他宁愿选择退隐山林,与大自然为伴,过简朴的生活。这种真诚和朴素的追求值得我们深思,陶渊明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他让我们明白,成功和名利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真诚和内心的平静才是我们追求的真正意义。
其次,陶渊明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倾慕。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可以见到他描绘起伏的山岭、清澈的溪流和花草树木。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他对美的追求,更蕴含着他内心对大自然的敬佩之情。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他相信大自然能够带给人灵感和平静,因此他喜欢融入自然的怀抱。他的作品也鼓励我们去欣赏自然的美,以及珍惜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第三,陶渊明的作品揭示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他通过对人性的观察和分析,深入探讨了人心的善恶之辩。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绘了君主的贪婪和腐败、精明的商人以及愚昧的百姓。他用敏锐的眼光透视了人性中的弱点和欺骗,使我们更加警觉并思考我们自身的行为。陶渊明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艺术形式,更是他对社会的关怀和忠告。
接下来,陶渊明的作品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注重了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的作品教导着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传达了他对于个人责任的强调。他告诫我们修身齐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在个人层面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陶渊明的作品激励着我们积极面对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最后,陶渊明的作品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安慰。在他的作品中,他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不易的痛苦。他的作品鼓励我们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在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他的寄托和写作能力使我们感受到人类共同的忧伤和喜悦,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总之,陶渊明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更传递了他对追求真诚与自然的人生态度。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智慧,从而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的作品引导我们正视内心,思考人生的真谛。陶渊明的心态与人生观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和启发,他的作品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品味。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七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文以深情诗意、清新自然而闻名。在我研读他的作品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陶渊明通过评述世事和表达心境,让人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唤起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关注,使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并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意义。
首先,陶渊明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陶渊明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如“登临送目,非关目达。而今摇落,故园飘萧瑟。”这里的故园指的是家乡,而摇落的景色预示着秋天的到来。陶渊明笔下的自然风景让人感到一种平和和宁静,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在拥挤喧嚣的城市生活中,陶渊明的作品让我看到了自然的美好,也激发了我对自然的热爱。
其次,陶渊明的作品给予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曲折多变,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用他的作品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坚持。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人世间繁华和名利的批判,如“俗人多爱彼,吾辈安可知?逝如斯,翻似水。”这种对俗世的反思和巧妙的表达方式,让我深受启发,明白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只有坚守初心,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价值观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意义。
此外,陶渊明的作品也反映出了情感世界的丰富和细腻。陶渊明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他通过对亲友情感的表达,表明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关爱身边的人。陶渊明的作品使我深深触动,加深了我对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的认识,让我明白了情感对于人类幸福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后,陶渊明的作品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陶渊明虽然经历了许多困境和挫折,但他依然保持了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他用诗歌表达对真理和人性的思考,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对人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说明了他对善良、公正和人间美好的追求。陶渊明的作品让我思考自己的生活追求和价值观,使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信念。
总而言之,陶渊明的作品深深影响了我。通过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情感世界的关注。同时,他的作品也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陶渊明的智慧和价值观让我深受启发,坚定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陶渊明的作品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和温暖的存在。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八
陶渊明,南朝文学家,作为一位伟大的文人,他的诗词不仅流传千古,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读陶渊明的作品,我受益匪浅,深深地感受到了他那纯真而执着的人生态度。在这次读陶渊明的心得体会中,我将从他的作品中领悟到他的生活哲理、人际关系、家庭情感和艺术创作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共鸣,引发更多的思考。
陶渊明的作品中,常常写到的是他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他热爱大自然,崇尚它的美好与纯洁。他的《归园田居》一文道出了他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认为,乡村才是最真实、最美好的地方。而当时的社会风气,城市的喧嚣与浮躁,让他心生厌倦。他选择了离开这个虚荣的世界,回到了自然之中,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重新审视了所处的现代社会。
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人际关系的态度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他不计较社会地位和身份,他的朋友可以是出身卑微的农夫,也可以是官僚贵族。他认为,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心灵的相通和人格的互敬之上的。他在自己的《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人与人之间争斗和嫉妒的世界,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可能性。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亲和力的价值,并对自己的处世态度进行了反思。
陶渊明的家庭情感的描写深深地触动了我。在《归园田居》中,他写到了自己种田的喜悦和与妻子儿女的快乐。他将家庭看作是人生的港湾,是他远离纷扰、洗涤心灵的栖息之地。这种对于家庭情感的表达,让我反思了自己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是否忽视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在奔波劳累中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陶渊明的艺术创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诗词洋溢着浓厚的情感,用简洁却又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于生活和人情的思考。他的词作精练而又富有诗意,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他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人生的热爱。陶渊明的艺术创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态度,体味到创作的乐趣,品味到纯粹的文学情感。
读陶渊明的作品,使我受益匪浅。他那纯真而执着的人生态度令人感动,他对于生活、人际、家庭和艺术的思考和表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尽管生活和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们对于追求纯真、美好和温暖的渴望却是永恒不变的。读陶渊明的作品,不仅是对他的致敬,更是对于人性追求的赞美。让我们怀揣着陶渊明的心灵,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过上纯粹而又有意义的人生。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九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以其崇尚自然、热爱乡土的作品而闻名于世。在读陶渊明的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感悟,对于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我有着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陶渊明的作品给我带来了一种安慰和宽慰的感觉。陶渊明讲述了他离开繁华都市,选择隐居山林的故事,这种追求真实与宁静的生活态度让人心生向往。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们经常感到压抑和疲惫,而陶渊明的作品则给人一种长在乡村、亲近自然的感觉。他所描述的山水田园风光让人感到一种宁静与美好,仿佛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在读陶渊明的作品时,我总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慰藉。
其次,陶渊明的作品让我深刻领会到了他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陶渊明提倡散淡的生活方式,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世事变幻无常的思索,对于人生的虚无和无常的洞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了人们需要珍惜眼前的生活,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村,只有心静时才能够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此外,陶渊明的作品也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对于人的善良和邪恶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善于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并反映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他的作品中描绘了许多人物形象,他们或是守志篇,或是闲游篇,或是悲怀篇,他们的形象鲜活而深入人心。他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世态人情的真实和人性的多面性,使人们能够更加真实地认知和理解自己。
最后,陶渊明的作品给我带来了一种对于生活和自然的敬畏之情。陶渊明深爱着大自然,他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对于自然界的敬佩和对于生命的尊重。他渴望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他追求的不只是自我与自然的平衡,也包括了自我与社会的和谐。通过他的作品,我深深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宏伟,生命的可贵和奇妙,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和和谐。
在读陶渊明的作品时,我被他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感悟所折服。他的作品让我感到欣慰和宽慰,给了我以安静和宁静的感觉。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生活的热爱,让我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博大和生命的奇妙。陶渊明的作品给予了我许多的心得体会,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使我对于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十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田园诗之神”,他的作品以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诗句闻名。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中流露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的追求真理、向往自由的思想。通过阅读和研究陶渊明的作品,我深有体会地认识到他的追求和理念,也受到了他的影响。
首先,陶渊明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陶渊明生活在东汉末年,那个时期的社会风气混乱,官僚腐败,百姓生活艰辛。陶渊明在自己的诗歌中多次表达了对官吏的不满和对社会的失望。比如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萧条当秋景,白露满渭关。柳色已葱郁,菊黄仍照眼。君谁留旧隐,归者此人也。”这些诗句流露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对虚伪官僚的痛恨。在忍受社会现实的压力和不公正对待的同时,陶渊明也在他的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渴望。
其次,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可以从他的诗中体会到。陶渊明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咏史,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精细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比如在《归园田居》中,他写到:“野望眺红豆,山青如貌新。自负湖海论,将安在陶钧。”这些诗句中陶渊明再现了他心中理想的生活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他认为大自然是清新、宁静和平和的,而社会则充满了病态和腐朽。他的诗歌可以被视为他逃避现实的手段,通过诗歌他把自己置身于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寻求心灵的宁静。
再次,陶渊明的作品中展现了他对真理和哲学的追求。陶渊明是一个有思想的文人,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人生和意义的探寻。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青春以腐儒,志言行隐居。草萋已亭午,树密岂宴游。荷忧送余去,杨叶还我舟。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些诗句传达了他对人生追求真实和追求自由的思想。他希望逃离现实的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理与意义。
最后,陶渊明的作品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他的诗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力。他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真理的追求,让我意识到了在生活中追求内心深处的真实和自由的重要性。他的作品也让我明白了诗歌的力量和人们对自然的热爱,这些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和谐和满足感。陶渊明的作品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启示。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追求真理和追求自由的思想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展示。通过阅读和研究陶渊明的作品,我加深了对他思想和理念的理解,并从中汲取了力量和启示。陶渊明的作品不仅是文学佳作,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指引,给人们带来了思考和启发。我相信,陶渊明的作品会继续影响和启迪后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他的思想和意义。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十一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官员,他的诗词和文章一直备受推崇。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文字中融入了他独特的个性和对人性的观察。通过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我深受启发。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关于陶渊明心得体会的五个方面。
第一段: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的作品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深切热爱。他热爱山水,热爱花草。他观察细致入微的自然景象,用诗意的文字将它们描绘得栩栩如生。他所表达出的爱自然的情感,让我意识到自然的美丽与丰富。陶渊明所书写的自然景色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从内心中流露出来的个人情感和内心的抒发。
第二段:对人生的思考
陶渊明的作品中融入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他以生、老、病、死为主题,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他在《饮酒》一文中写道:“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句话表达了陶渊明对人生重要性的思考。他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告诉我们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段:独特的个性
陶渊明的文字中融入了他的个性。他的文字流畅而洒脱,富有情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不拘泥于形式。他的文字中常常带有一种自由和不拘一格的特点,这也是他个人特色的体现。他的诗词表达了他内心的感受,他的文章告诉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独特个性。
第四段:对人性的观察
陶渊明的作品中,他对人性的观察非常独到。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行为的描写,以及对人性的剖析,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丰富。他的作品中,有善良的人,有固执的人,有鄙视他人的人等等。他并未对人性进行评论,而是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人性的多样性。他的观察让我明白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段:人与自然的和谐
陶渊明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将自然视为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归宿。他通过对山水风景的描写,展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他的作品让我明白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触摸到生活的美好,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结尾:
通过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感受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然的美丽与人性的多样性。陶渊明的作品中融入了他独特的个性和对人性的观察,他的文字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让我们明白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找到生活的美好。通过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他身上汲取灵感和力量,找到自己内心的归宿。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十二
陶渊明集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部作品集。这部作品集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阅读陶渊明集,我深深体会到陶渊明的追求真理、热爱自然和关怀民生的情怀,以及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以下是我对陶渊明集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陶渊明集中,我感受到了陶渊明追求真理的精神。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性的剖析,体现出他对于真理的追求。在《归园田居》中,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反思了人们在纷扰的世事中追求名利的虚荣心态。他提出“遗世独立”的理念,强调个体应该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由。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启示了我要坚持探索真理,不被物质和欲望的诱惑所迷惑。
其次,在陶渊明集中,我感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他以自然界的景物和动植物为题材,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他笔下的山水、花草树木,都展现出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景象。在《桃花源记》中,他描绘出一个封闭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励着我去欣赏、保护和探索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
再次,在陶渊明集中,我看到了他对于民生的关怀和思考。陶渊明在诗作中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和农民的苦难,他痛心疾首于社会的腐败和农民的辛酸。在《归园田居》中,他写到了农民因为苦力过度而身体力行,他倡导改革社会制度,减轻百姓的负担。这种关怀民生的精神,鼓舞着我穷人民的苦难和生活困境,关心社会问题,为改善百姓生活尽一份力量。
此外,在陶渊明集中,我认识到他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他对人生的思考深刻而特别。在《归园田居》中,他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倡导追求内心的安宁而非世俗的名利。他强调人生的意义在于世事变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然。这种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使我意识到人生无常的本质,告诫我要关注内心的培养,追求心灵的自由。
综上所述,陶渊明集中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追求真理的精神、热爱自然的情感、关怀民生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都展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和思想家的品质。读完陶渊明集,我对于追求真理、热爱自然、关怀民生和对人生的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陶渊明集的艺术魅力在于对人性的思考与抒发,它不仅提供了美的享受,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反思,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十三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表示关注或进行研究分析。下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试对此作出探讨。
一、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己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在其《挽歌诗》中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死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黯然瞑目。
二、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最终挂官归田。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因“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在《饮酒》《杂诗》等诗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开始就有出世的想法。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这期间,陶渊明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诗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三、从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且看陶渊明一生大致经历:始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仕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职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刘宋王朝服务,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可以说,陶渊明归隐得真守拙得真。在《归园田居》、《饮酒》等诗中,诗人对自己归隐后的生活作了描写,“白日掩柴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草共往来。相见天杂言,但道桑麻长。”“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归隐后的陶渊明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这使得他的田园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癸卯岁始春怀左田舍》《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都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癸“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在早出晚归的辛勤耕作中,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更为真挚:“且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觚远见候,疑我与时乘。”从这些诗中,读者可以看出,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他在诗中写到:“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上世相寻”。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在《桃花源记》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重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人都“怡然自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也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
从陶渊明的归隐和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但其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感的焦虑。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十四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篇在古代以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引用。陶渊明的诗歌非常感性、自然和深刻,旨在展现一种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见解。这篇文章将探讨陶渊明生平与他的心得体会,并解析其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第一段: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陶渊明,即陶潜,是东晋时期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画家。他因出身名门士族而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在他二十岁那年,因水灾和政治变故而离开了家乡,隐居在饶州江山。在那里,他采取了一种僧侣生活和田园生活的方式,他研究诗歌、写作、品茶、钓鱼,以及栽种果树等等。他生活的住所被称为“桃花源”,象征着他无欲无求、自我满足的生活方式。陶渊明在诗歌、文学、画作等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还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财产,如《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等。
第二段:陶渊明的心得体会
陶渊明的作品慨括了他的心得体会,这些体会源自他对生命的独特看法和他对自然的深刻洞察力。陶渊明关注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他认为有必要通过反省和沉思来消除这些障碍。他的诗中经常出现的是悲哀、痛苦和哀叹,但同时也充满了一种震撼灵魂的安慰和欣慰。他喜欢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在体验融入自然万物之中,认为自然能够给予人们更多的理解和启示。
第三段:陶渊明的启示与现实意义
生命是短暂的,你必须努力经营它,面对它,珍视它,遵循陶渊明的建议,金典地表达出一个人如何在这个光景站稳脚跟,和如何在未来取得成功。陶渊明的作品反映了他深刻的观察和体验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提醒我们去关注自然,去了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处境。此外,他反映了一个人在面对人生挑战时所需要的内在品格和决心,这样的品格和决心能指导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前进。
第四段:从陶渊明中汲取到的品质与精神
陶渊明的作品包含了各种教导人们的品质和精神,如怀疑、思虑、决定和行动。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的时代,他的作品呈现出他在不断面临人生挑战和难题时的坚韧和强劲。他的作品也包含了社会责任、情感支持和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些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参考和启示。
第五段:结论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之一,他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各种挑战和之难题的思路和见解,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自然和生命。他的作品鼓舞我们勇敢面对生活和人际交往、关注道德和社会责任以及做出积极的改变和努力。我们要从陶渊明的作品中学习和感悟,思考如何把他的启示和思想运用到现代社会当中,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的收获和幸福。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十五
“隐”,即仕的对立面,是相对于仕的隐,脱离开仕,也就无所谓隐。“隐”和“仕”都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即出世或入世。“归”是渊明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字,如“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饮酒·其十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等。“归”,主要解释为“返回”之意,“归隐”即返回到“隐”这种处世态度或处世方法,也即“出世”。从“返回”一词中可简要概括出陶渊明的人生历程:出世(居田)——入世(时仕时归)——出世(归田)。在其《饮酒·其十九》中写到:“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从中也可知道,陶渊明是在学仕之前先已在田园之中,所以他的归隐是名副其实地回到了自己的本源,而“投耒去学仕”反而是学着过的一种生活,一种不自然的生活,违背自己本性的生活。“情结”意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或“深藏在心底的感情”,“归隐”正是陶渊明“深藏在心底”的一份情。这可从他的诗文中来求证:
(一)“居官”时期的归隐情结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从小就爱好大自然,对世俗的事情不甚留心,不感兴趣。不过,年轻时代的陶渊明也曾抱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其二》)的雄心壮志,他在《荣木》一诗中还写到:“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千里虽遥,孰敢不至!”所以后来,陶渊明出仕了,但在居官过程中,他却一再留恋山泽乡居的生活,时仕时归。
陶渊明是在二十九岁时去江州做祭酒,但没有做成什么事情却看到了许多官场之弊,深深打击了他的自信心和少壮时期的热情。所以,他很快就辞官归田。“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是他当时就下过的决心,也曾想坚持下去,但此时的陶渊明毕竟年纪尚轻,内心还埋藏着希望之火,再加上朝廷中又发生了一些“良性变化”[5],重新激起了陶渊明“大济于苍生”的壮志豪情。于是,闲居了几年后的陶渊明,在三十多岁时再度出仕。但这一次,他依旧不是一路欢欣,而是对官场生活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退隐之心更是与日俱增。且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二首:
其一: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途。凯风负我心,戢枼守穷湖。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其二: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这两首诗写于晋安帝隆安四年(400),陶渊明36岁(据王瑶编注《陶渊明集》),他此时是桓玄的幕僚,作为桓玄的使者到建康(南京),请求获准发兵讨伐孙恩[6]。从诗歌描写的情形来看,他这次赴京虽然履行了使命,但回来时的情绪却十分不好,诗中通过征途中遭风浪、阻穷湖而不得尽快到家的苦恼,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宦生活,向往田园生活的感情;又以归路与旧居相对,以行役之苦与园林安静美好使人留恋作比,表明他对出仕做官所抱的厌倦态度。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有记载,陶渊明当时到了京都建康之后,由于亲眼看到了司马道子父子及司马尚之兄弟挟制皇室和他们的专横暴虐,看到了司马道子、司马元显与桓玄的矛盾实质上不过是各派势力之间的权力争夺等等,陶渊明不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对桓玄也起了疑虑。这样,他原先内心的热情消退了,越发感到这次行役没有意义,甚至后悔当初的出仕,又转而思念起园林,想重新回去隐居了。“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这正写出了他当时的心境。
但这次的辞官归隐,没有像辞去江州祭酒那样容易,陶渊明的心中充满了欲隐而不能隐的痛苦,而在仕与隐的矛盾中更加大了他归隐的趋向。“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杂诗三首·其一》),“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杂诗三首·其二》)时光悄悄飞逝,而诗人仍陷在“心为形役”的“尘网中”不得自由,在用诗歌来寄托悲凄之情的同时,陶渊明的归隐情绪也越来越浓。“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在诗文中,陶渊明一在表示辞官之愿和在田园中从文立善的决心。
陶渊明的第三次出仕是在刘裕帐下任参军。这次出仕的原因更多是由于“畴昔苦长饥”,才“投耒去学仕”,所以从一开始,陶渊明就没有抱太多的热情。且看他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诗: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
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本诗写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陶渊明40岁,本诗是在他去赴任刘裕的参军的途中所作。在路途中,船在向前行,但归思却把诗人向后拉。异乡的景物没有使诗人感到新鲜,却使他感到厌倦,因为诗人心中所怀念的,是身着粗衣也欣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田园笔耕的`素志,才是陶渊明内心的真正寄托。自由自在高飞的鸟儿,在水中轻快地游来游去的鱼儿,都使他这个有了俗务缠身、不得自由的人感到惭愧。所以诗人强调他是“暂与田园疏”,表示“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他最终要回到田园隐居。这一次,陶渊明更加坚定地确定了他最终的人生归宿--归隐田园。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初,陶渊明离开了刘裕幕府回到了浔阳,在当时任江州刺史的刘敬宣麾下做参军。同年三月,陶渊明作为刘敬宣的使者到京师给刘裕送辞职表,途中写下了《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这首诗: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壑舟,谅哉宜霜柏。
在诗中,陶渊明再次表达了要永久归田的决心,对自己抛弃田园生活而走仕宦之路一再提出怀疑甚至自责,表示“素襟不可易”,即自己归隐田园的素志不可改变,并表示自己的德行要像霜中挺拔的松柏那样坚定高洁。不难看出,陶渊明的归隐决心是越来越大。终于,在他41岁的这一年,从彭泽县令任抽身归隐后,躬耕垄亩,再不出仕。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开头两句,如大声疾呼,如大声棒喝,这是诗人对自己发出的召唤和命令。诗人把自己13年中的仕途生活,看作是失路人走过的一段“迷途”,可见痛悔之深。而对即将到来的田园生活则向往之至,情怀急切,语调轻快,不难想象诗人当时的心情。
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为期甚短,他辞官的原因是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最早见于沈约的《宋书·隐逸传》,后来萧统作的《陶渊明传》也有类似的记载,“渊明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在亲故的劝说下,决定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说:“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息:“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即解绶去职,在任仅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就是这件事实和这番心理的自白。他在辞的序言中写到: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出仕彭泽令,本是为了温饱,但卑躬屈膝的官场生活与渊明的个性到底不相容。几经体验,他终于感到挨饿受冻尽管痛苦,但是违背自己的本性更是难以忍受。为了填饱肚子而勉强从仕是错误的,有愧于自己的“平生之志”。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回到田园后更穷了,甚至不得不去乞讨,但他的心却宁静了,因为在隐居生活中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十六
不过,就一定是这样的吗?一般,人们记忆之中,诗人的归隐,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不可分割:陶渊明正在彭泽令任上,督邮来巡视,县吏告诉诗人“你得整衣束带去见他”;诗人一听,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是挂印而去。可这个生动的场景,出现在后代史书《宋书》里,陶渊明自己可不是这么说的。他的那篇名文《归去来兮辞》的序里只说自己出来做官是因为家里穷,要钱,可有了钱的官场生活与自己的本性不合,所以也很难受,“深愧平生之志”。这时恰好他嫁到武昌程家的妹妹死了,他急着去吊唁,所以就离职而去了。如果我们相信诗人的自述,那他不是挂冠直接回家的,而是首先从今天九江那儿的彭泽,溯江而上跑武昌去了。一件事,不同的说法,道理其实简单:人们最熟知的,未必就是事实,而事实是什么,真得多想一想。
一想,就有许多可议。其实诗人之率性而不负责任,不是头一回了。陶渊明也不是只做了彭泽令这一任官,他最早出仕,是任所谓“江州祭酒”,这官名很可能是“祭酒从事史”的省称。据《宋书·百官志》这是“分掌诸曹兵、贼、仓、户、水、铠之属”,职事琐屑得很。加上这时候的江州刺史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诗人与这个傲慢的王家子弟大概也不投缘,《宋书》里记载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少日”就是没多久的意思,虽然我们不知道究竟有没有短过彭泽令的八十天。诗人之所以能一再地一不高兴就甩手而去,当然有他的资本,可想而知,他有一定的依凭,是有些家底的,即使到最后他归隐田园的时候已很落拓,也还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其一)。而另一方面,诗人熬到差不多三十岁出来做官(陶渊明的年寿有许多的不同说法,从五十多到七十多都有;这里就照最早也最通常的六十出头计,生年在公元365年),担任的却是事务琐杂的职位,在当时他只能算是地位不高的寒素之士,大约也是可以肯定的。
前面提到的还有一节也值得稍加留意:陶渊明丢开彭泽令的位子跑去武昌吊唁妹妹,诗人的家不是在庐山脚下吗?他的这位程氏妹(过去一般认为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可也有学者认定他们就是亲兄妹)怎么远嫁到武昌了?说起来,武昌当时属于长江中游的荆州地界,那里可是陶家早先尽显荣光的地方。
荆州在中古时代具有极重要的地位,东晋一代,更可谓举足轻重,以其踞长江中游之势,往往与下游建康的中央形成对峙。那个时候,曾任荆州刺史的,前后二十余人,东晋最后那些年的乱局时期不计,大抵都是东晋秉执权势的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家人占有该位置十年,外戚庾氏兄弟连着据有十年,桓氏更断续有四十余年。这些人物里面,除作为外戚的庾氏兄弟,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皇室的势力,与时据中枢的名相王导形成抗衡,其余的王敦、桓温、桓玄等,皆有抗衡中央,乃至不臣之意。陶氏家族的历史上,陶渊明最崇敬的曾祖陶侃,也曾是东晋荆州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王氏和庾氏之间,他任刺史差不多十年。可以说,荆州曾是陶家势力甚大的所在。虽然我们不清楚陶渊明的这位妹妹嫁在武昌程家的原委,但很可能并不是偶然的。即使是陶渊明本人,荆州也是他一生经历中非常之重要的一个地方。这就得说到诗人的第二次出仕了。
在枭雄桓玄、刘裕手下任职
陶渊明的第二次出仕,即他在当时的枭雄桓玄手下任职的经历,过去人们留心的不多。桓玄是一位文韬武略都十分了得,在东晋晚期历史中扮演了翻天覆地的重要角色的人物。他的发迹不妨从公元3说起,当时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与荆州刺史殷仲堪联合对抗朝中摄政的司马道子,结果北府军名将刘牢之倒戈,致使王恭兵败被杀,桓玄和殷仲堪本来就是玄学辩友,这次事变他们是站在一边的,此时乘机成了江州刺史;第二年(399)桓玄又攻杀殷仲堪,再一年(400)为荆州刺史,兼领了江、荆二州。而大约就在桓玄先后据有江州和荆州的这一期间,诗人陶渊明进入桓玄麾下任职。
对此,最确实的证据是陶渊明自己的几首诗。公元4的《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二首,其中有“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的句子,表明诗人当时人在仕途无疑;诗中的“都”指东晋的都城建康,而“规林”应在寻阳附近,由此可知,这两首诗写于诗人“行役”赴都城建康之后返回西行,在离家乡不远处遇风停留之时。那么诗人“从都还”,是要“还”哪里呢?当然不是回“规林”附近的家,哪有当官出差完事之后便回家的道理?得销差。去哪儿销差呢?他在第二年也就是4有一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里面出现了“怀役”二字:“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这与诗题中“赴假”、“夜行”显然是相应的,那么,诗题透露的信息乃是诗人在休假之后返还江陵,经过距武昌不远的涂口。这回销假返回的江陵,理应就是前一年“从都还”的目的地,这也正是前面提到的3攻杀原荆州刺史殷仲堪而此刻正据有该地的桓玄的府中。鉴于桓玄398年开始领江州刺史,或许有理由推测,陶渊明早在399年桓玄攻灭殷仲堪之前、其据江州时就已投身桓玄麾下。无论如何,由诗人的这三首诗看,可以肯定,大约在401年及之前的两年甚至三年,陶渊明便在桓玄处任职。
毫无疑问,这该是陶渊明一生中最久的仕途经历了。那么,在桓玄手下,诗人有何作为呢?我们已经知道,400年的《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显示他为桓玄担任了赴京使者,然而使命是什么呢?现代研究陶渊明最深入的学者之一逯钦立先生觉得,诗人很可能是在为桓玄上疏朝廷请求领兵讨伐孙恩而奔走。孙恩家世奉五斗米道,399年乘乱起事,为被司马道子所杀的叔叔孙泰复仇,一时声势浩大,攻入会稽,杀了当时的会稽内史王凝之,吴地诸郡动荡不已。这次孙恩虽然被刘牢之率军击退,回据舟山一带的海岛,但第二年的五月又卷土重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桓玄请求讨伐孙恩,固然有正当的理由,然而事情往往也是复杂的,背后未必没有隐藏着桓玄借机东下的意图和野心。如果陶渊明担任的是这么一个代桓玄请求东下的使命,那还真是颇关紧要的。
陶渊明结束这段为时最久的仕途经历,倒不像第一次江州祭酒那样是自行一走了之的,而是他母亲孟氏401年冬天去世所致,这在诗人的《祭程氏妹文》里说得很明白:“昔在江陵,重罹天罚。”可见,陶渊明是在江陵桓玄荆州刺史门下得到母亲去世消息的。
或许会有疑问,诗人生平最久的这段仕途经历,何以千年以来颇为隐晦,少受留意呢?了解随后的情势变幻,大概可以悬揣一二。
就在陶渊明离开桓玄返回故乡为母亲守孝之后的两年半时间内,整个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晋安帝下诏罪桓玄,桓玄因率军东下,几乎有反复倒戈习惯的刘牢之再次重演老把戏,投降桓玄,桓玄顺利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总揽朝政;次年(403)桓玄篡晋,改元建楚;接着的4初,这一时代的另一位枭雄、后来代晋而立的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双方在寻阳附近便有战事,而与刘裕站在一边的就有当时的江州刺史、刘牢之的儿子建德将军刘敬宣。最后的结果,桓玄兵败伏诛。在这一连串的变故之中,前半场,诗人是看客,后半场,则进场扮演了一定的角色。陶渊明在这时候有一首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写诗人虽怀着留恋,但还是告别故乡,一路向东,担任镇军将军的参军去了;这位镇军将军,如今的研究者大致确定,就是刘裕,他当时驻京口,陶诗题中提及的曲阿与之相距不远。
陶渊明在刘裕处不久便离开了,因为第二年(405)年初,他留下一首《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已表明他担任了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从刘裕麾下转往刘敬宣那里,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们弄不清楚,但从刘裕和刘敬宣当时合作密切的关系来看,也并不很奇怪:这位刘敬宣乃是刘牢之的儿子,我们前面提到,402年桓玄东下进攻建康之时,刘牢之反戈投降了桓玄,但反复之人随即又与儿子刘敬宣蓄意袭击桓玄,事败自经,而刘敬宣则奔窜到北方去了;过了两年(404),作为刘牢之旧部的刘裕起兵讨桓玄,正是刘裕“手书召敬宣”回来的。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有“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的诗句,已表示他要归去田园了。确实,就在这年(405),被桓玄废黜的晋安帝恢复了帝位,刘敬宣随即上表解职,陶渊明这次“使都”大约就是为此而去的。离开刘敬宣之后大约半年,才有了诗人为人熟知的八十天彭泽令的最后一段仕途。
大致明白了陶渊明就职桓玄、刘裕麾下的始末,或许便能了解这些曲折何以有意无意被隐晦的缘故了。诗人之服务于桓玄,在刘裕这里,是绝对不该被提及而是应竭力忽略、掩埋的事,甚至他投身刘裕可能也是不得不有的姿态;而诗人与桓玄、刘裕的这些瓜葛,在后世大多数认定陶渊明忠于晋室的人那里,实在也是难以面对的——这两位虽是敌手,可在颠覆东晋王朝方面,则并无二致,可谓前仆后继的枭雄。
毫无疑问,诗人是有用世之心的,在他的诗中或隐或显有所表露;然而这种用世之心,不是空泛的意念而已,必得有落实之处。对陶渊明来说,用世的理想,如果曾经有过一个真正实现的机会,当然不是最初的江州祭酒,也不是最后的彭泽令,甚至刘裕和刘敬宣的参军也谈不上——如前边谈到的,这或许是他曾效力桓玄而不得不付出的努力,想在其中获得抒展的可能,未免太天真了——而是在桓玄麾下,在那诗人一生最久长的一段仕途。
门阀时代的陶家与桓家
回到陶渊明投身桓玄麾下的那一刻。诗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其实,为诗人设身处地来想,有很充分的理由。首先我们已经知道,桓玄当时据有江、荆二州,势力之大,人所瞩目;而荆州正是诗人最崇敬的曾祖陶侃曾经生活和战斗的地方。
其次,从陶渊明的切身感受而言,他于桓氏当有相当的亲切感。东晋是所谓门阀时代,陶渊明与桓玄的关系,似乎也很有必要从这样一个视野中加以观测。桓氏家族,如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所考,东汉大儒桓荣为其先人,中经曹魏时代曹氏与司马氏之间的激烈斗争,桓范被杀,此后家族孤单势弱;桓彝渡江,为东晋功臣,其子桓温权倾一时,为桓玄最终代晋为楚确立基础。虽然如此,桓氏当初仍很受高门世族的鄙视,《世说新语》里记载桓温为儿子向当时在自己手下为官的王坦之提亲,王坦之不敢自主,答应回家去问问自己的父亲、也就是桓温相中的儿媳的爷爷王述。王述就是那位著名的脾气急躁的王蓝田,曾想吃鸡蛋,筷子夹不住,扔下地用鞋跟踩,还踩不着,于是就地抓起来,直接放进口里咬开再吐出来。这回,王述还是很暴躁,本来他是很喜欢王坦之这个儿子的,儿子虽然是大人了,还抱着靠在自己的膝盖上,但一听桓温求婚的事,便大怒,一把推开儿子,骂道:“你犯浑了吗?怕桓温吗?他不过兵家出身,怎么可以将女儿嫁过去!”王坦之于是回报桓温说:“卑下女儿家里已为她定了婆家了。”桓温当然是明白人,说:“我晓得了,这是你爹不答应啊。”王述以桓温为“兵”,当时这是强烈蔑视的表现。至于陶氏家族,陈寅恪先生认为本来出自溪族杂处地区“业渔之贱户”,因而士族胜流视同异类,只因东晋初年以军功致显,但仍受到歧视。《世说新语》里记有一则故事:王胡之住在会稽东山的时候很穷,当时陶侃的儿子陶范送一船米给他,结果竟然被拒绝了,王直截了当地说:“我王家的人没米下锅,自会去找谢家的谢尚讨,不要你陶家的米。”研究《世说新语》极为精深的余嘉锡先生对此分析道:“因陶氏本出寒门,士行(陶侃)虽立大功,而王、谢家儿不免犹以老兵视之。”最值得留意的是《世说新语》的这条记载:
袁宏始作《东征赋》,都不道陶公(陶侃)。胡奴(陶范)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无?”因诵曰:“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但对这条文字,刘孝标为《世说新语》做注的时候引了另外一本史书《续晋阳秋》的记载:
(袁)宏为大司马(桓温)记室参军,后为《东征赋》,悉称过江诸名望。时桓温在南州,宏语众云:“我决不及桓宣城(桓温之父桓彝)。”时伏滔在温府,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滔密以启温,温甚忿,以宏一时文宗,又闻此赋有声,不欲令人显闻之。后游青山饮酌,既归,公命宏同载,众为危惧。行数里,问宏曰:“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答曰:“尊公称谓,自非下官所敢专,故未呈启,不敢显之耳。”温乃云:“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则宣城之节,信为允也。”温泫然而止。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十七
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公元403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当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
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几个月前,陶渊明曾想辞职,还是翟氏提醒他,上百亩官田就要种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辞职吧.当时陶渊明总算听了妻子的话,口气缓了下来.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来劝他,陶渊明听了以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唉,真没办法,难道我还是要做粮食的奴隶!”在翟氏体贴的慰劝下,陶渊明这才举起了酒杯.
时局的因素,加上陶渊明一副傲骨,他的辞官念头始终没有打消过.一天,衙役来报:过几天郡里派的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那个督邮陶渊明认识,是个专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却又无知无识的花花公子.陶渊明想到自己将要整冠束带、强作笑脸去迎候这种小人,实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气又发作了:“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渊明离开衙门,板着脸回到了家,冲着翟氏:“收拾行装,回乡!”
翟氏告诉他,稻谷只差几天就要收割了.
“随它去吧!”这回陶渊明已经铁了心要辞职了.翟氏问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劝说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装.
第二天,陶渊明乘船离开了彭泽.他出任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终于结束.
从此,陶渊明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辞官后,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他归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挽歌诗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记》更体现了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高度.诗文中通过虚构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绘成一个鲜花盛开,绿树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织,祥和无忧的安定社会.陶渊明以此寄托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当时混乱时世、黑暗政治现实的不满.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以上是查字典为您提供的小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隐。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十八
陶渊明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字不仅流传千古,更是被誉为“民间文学的始祖”。而乞食陶渊明也成为了他艺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短暂却奇特的阶段里,他通常会扮成乞丐,游走于山林间,以了解世间百态。今天,我们将探讨乞食陶渊明给我们带来的何种心得体会。
第二段:寻找真正的自我
乞食陶渊明的经历让他接触了许多不同的人和生活方式,也在这个特殊的状态下,他开始更好地寻找自己的真正自我。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他不再按照俗世标准定下自我价值,也不在意别人眼中的恶言恶语,他开始关注内在的自我。这种寻找真正自我的经验,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很艰难的,但对于陶渊明而言,却是启发他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三段:珍惜当下
“流浪可能是最好的旅行”,摆脱社会束缚,抽离异端,回归自然,成为了陶渊明乞食的初衷。 身处大自然中,他开始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而这和现代社会中被繁琐而复杂的信息所苦恼的人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珍惜生命中每一刻,每个新的人、每个新的事情,都让他感受到生命的奥秘。这种感受,对于现代人来说,往往成为了唯物主义的“过时”的情感,但在陶渊明的眼中,却是如此重要。
第四段:建立间人关系的艺术
在乞食的这段时期里,陶渊明不仅仅体验了人生的真谛也学会了和人的相处之道,在他的眼中,任何人都是有价值的,不论是贫穷与否,都应该尊重彼此。他也因此建立了更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他成功的又一个关键所在。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被利益所摆布、利用和否认的。但陶渊明的经历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事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需要装腔作势,而只需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位人类。
第五段:结论
陶渊明乞食的经历是他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尝试着从陶渊明的经历中寻找一些不一样的启示,我们相信,这些启示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珍视当下生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成为一个富有心灵深度的人。在这个充满责任和挑战的当下,重拾过去的模式和僵化的思考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以陶渊明这个值得我们尊重的爱好者为榜样,让我们尽可能地探索生命的真谛,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十九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其作品承载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真理和善良的追求,他赋予自然和生活以深刻的意义。以下是对陶渊明作品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陶渊明的作品以自然为主题,传递着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描述了自己远离尘嚣,回归乡村的生活,与自然为伴。他倡导人们追求简朴的生活,体验自然的美好,并通过与自然的交流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安宁。在他笔下的自然,展示出无限的生命力和智慧,启示着人们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陶渊明的作品让我意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实现内心平静和快乐的重要途径。
其次,陶渊明的作品强调人的自由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讲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在那里人们不受束缚,过着自由而平等的生活。他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扭曲和人性的弱点,并提出了我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权力欲望,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善良。通过陶渊明的作品,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坚守自己内心的真实和善良,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再次,陶渊明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心。在《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陶渊明讲述了他在寻找有真知灼见的人时,没有遇到一个令他满意的人,深感社会道德的沦丧。他对人们追逐名利和权力的现象深感忧虑,并倡导人们清心寡欲,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升华。陶渊明的作品唤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公正和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陶渊明的作品给予了我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启示。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写到了生命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他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因功名利禄而迷失自我。他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善良,以此度过一生。陶渊明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激励我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总之,陶渊明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温暖,他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陶渊明的作品引导人们关注自然、珍惜生活、关心社会,不断追求真理和完善自我。他的作品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教会了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善良。扑朔迷离的现实中,陶渊明的作品给予我指引,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成长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二十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丰富的作品,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作品表现了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对现实世界的无限关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对人类生存智慧的启示和对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之美的感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陶渊明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淡泊名利
陶渊明是一位重视个人道德的人,他在作品中多次表达了淡泊名利的思想。在他的著作中,他强调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一定要放弃一切名利,超脱尘世。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和他拥有多少荣誉,而是在于他的道德和品质。他的“清风壮志两茫茫,一片丹心报天公”和“躬耕于南阳”成了后人常言的代表处世之才的标志,许多人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人生的启示。
第三段:尊重自然
陶渊明生活在农村,他深深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之处。他充分理解自然界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他的作品中,他经常描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自然现象的神奇。他的《桃花源记》以其华丽的语言和超然的思想强调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他的这些作品对于今天的人们同样有着很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第四段:亲民
陶渊明是一位善于与百姓交流的诗人,他一生都心系百姓。他曾经说过:“士为知已者,主张无私;君为民父者,所以行仁”。他追求的是人民的幸福和富裕。他写的许多作品,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描绘了百姓的生活和境况,以此表现出他对人民的关注和热爱。他的人民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建设也有重大作用。
第五段:结论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不仅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受,还包含着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追求。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学习陶渊明的思想和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历史和现代社会,认识我们自己的人生和人生价值,从而为我们的未来道路提供精神上的指导和启示。
陶渊明归隐心得体会篇二十一
陶渊明,这个历史上很出名的人物,流传了几千年,从小学我们就知道他,读过他的诗词的人,都被他的自然性情所吸引。都想去做他一样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人更是想远离城市喧嚣,隐居山林。下面是关于他辞官归隐的故事,一起来阅读下吧:
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公元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当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
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几个月前,陶渊明曾想辞职,还是翟氏提醒他,上百亩官田就要种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辞职吧。当时陶渊明总算听了妻子的话,口气缓了下来。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来劝他,陶渊明听了以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唉,真没办法,难道我还是要做粮食的奴隶!”在翟氏体贴的慰劝下,陶渊明这才举起了酒杯。
时局的因素,加上陶渊明一副傲骨,他的辞官念头始终没有打消过。一天,衙役来报:过几天郡里派的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那个督邮陶渊明认识,是个专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却又无知无识的花花公子。陶渊明想到自己将要整冠束带、强作笑脸去迎候这种小人,实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气又发作了:“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渊明离开衙门,板着脸回到了家,冲着翟氏:“收拾行装,回乡!”
翟氏告诉他,稻谷只差几天就要收割了。
“随它去吧!”这回陶渊明已经铁了心要辞职了。翟氏问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劝说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装。
第二天,陶渊明乘船离开了彭泽。他出任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终于结束。
从此,陶渊明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辞官后,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他归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挽歌诗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记》更体现了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高度。诗文中通过虚构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绘成一个鲜花盛开,绿树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织,祥和无忧的安定社会。陶渊明以此寄托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当时混乱时世、黑暗政治现实的不满。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