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鲁迅先生写一篇作文【通用3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鲁迅先生写一篇作文【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以鲁迅先生写一篇作文【通用3篇】一
这天,我们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特点。鲁迅先生他那“高大”的身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他年轻时学医,想为中国人治病,但他发现中国人弱点不在于身体,而是在于思想,他便弃医从文。鲁迅是一个爱国、爱人民的人。他写出的文章、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都是揭露了中华民族当时黑暗社会的典型,有力的打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他的书让许多中国人清醒了过来。
鲁迅在逝世的前一个月还半夜三更地写文章。半夜时他不住地咳嗽,他家女佣阿三说:“周先生半夜写文章,听到他咳嗽我真替他难受,他总是惦记我,不让我干重活,唉!”从这点就能看出鲁迅是一个关心别人的人,他一生都刻苦钻研,在病魔面前仍坚持写文章、学习。
我想:鲁迅先生这个人的身上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鲁迅虽然只活了58岁便去世了,但他短短的一生却都在为中国的革命而操劳。他虽然人没有了,但他的思想、他的小说依然流传在这个世界,他为别人着想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是21世纪的儿童很自私自利,我们更就应学习鲁迅先生“蜂”一样‘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品质。我长大也要做一个像周爷爷一样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先生,一个值得我们敬佩,让我们敬爱的人。
以鲁迅先生写一篇作文【通用3篇】二
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现代战争越来越重视后勤工作,甚至有的军事专家认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情绪和战斗的结果。 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生活智慧的人。 他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后来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有个书商骗了我和余杰、摩罗等人的钱,我们跟他交涉,他却对我们说:你们知识分子怎么这么庸俗、这么爱钱啊?你们是灵魂工作者啊!我不听他的欺哄,就学习鲁迅,一定要跟他算账。 鲁迅的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他的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薪水、讲课费、稿费。后两者是不定的,所以他很看重固定的薪水。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一块大洋购买基本生活品的购买力大约是今天一块人民币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倍。举个例子:根据老舍的回忆,当时老舍当个“劝学员”——教育分局局长,每月100元,小学校长40元,小学老师25元,学校的勤务员6元。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工性质的管理员8元,而馆长李大钊300元。老舍说当时1毛5就可以吃顿很好的饭:一份炒肉丝,三个火烧,一碗馄饨带两个鸡蛋,这些只要1毛二三,如果1毛5,就可以再来一壶老白干喝喝了。这一顿饭现在在北京,15元恐怕还未必能拿下吧! 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很看重他的300大洋。所以前边说的,他跟章士钊打官司,也有经济原因,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铁饭碗——章士钊免了鲁迅的职,许多人等着谋他的缺呢。后来,他离开了官场,也离开了大学,由广东到上海。领导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每月给他干薪300大洋,他也接受了。有人不理解鲁迅的做法,说鲁迅为什么拿着国民党政府的钱,还要骂国民党。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的,但骂也是该骂的。跑到外国去,在帝国主义的大旗下面骂中国,那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就在国内以笔作枪,贬恶扬善,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豪杰。 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意见。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鲁迅回信说:“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鲁迅居然说出“混混”这样的话,很不英雄吧?很不容易理解吧?其实重视饭碗,重视物质生活对于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态度。鲁迅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的这个真理,而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的。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所以,我也不避讳“钱”字。到饭店吃饭,我一般不说什么“买单”那种文理不通的话,我就直接说:算钱。而且还要检查一下账单——当然,如果跟女朋友吃饭,就算了。 可见,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的。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当然也值得尊敬,我们应该帮助这样的“有志”青年。但是不要把二者绝然分开,一味追求理想,不顾生活实际,那就可能成为“幼稚”青年了。 他在生活中的智慧,使他在思想上、在文章里都明察秋毫。 所以,他知道如何应付不同的场面。比如他说如何听高人讲话:“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做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小杂感》) 这是世故,但这世故背后是对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冷嘲。他也有直率的时候,比如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他拒绝逢场作戏。他说:“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个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记者纠缠说:“如果您不答应,我就非常为难了。”鲁迅答道:“如果我答应您,我就非常为难了。”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候也表现为斩钉截铁的果断。 鲁迅在《世故三味》中写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然而据我的经验,得到“深于世故”的恶谥者,却还是因为“不通世故”的缘故。 那么,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呢?他的好友许寿棠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
以鲁迅先生写一篇作文【通用3篇】三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极好的,鲁迅先生的心肠是极棒的,可就是这样一个极好极棒的人,却遭到了众人的挤兑……
记得一开始对周先生的印象是严肃的,待事是认真的,可后来,接触了他的文章多了,发现之前想的都是错误的。
萧先生说周先生的笑是明朗的而他是发自内心的笑,有时候连烟斗都拿不住了。
周先生的精神是好的,常常夜里不睡,等到别人都快要睡醒了,他才躺在那摇椅上眯一会。
自从学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收获了许多,也学会了许多,怀念罢,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补充那这个遗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