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变革读后感篇六

中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是什么力量推动改变,主导改变,而这样的经济发展又是怎么样起步的呢,中央领导人的一系列破土改革是怎么样引导经济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的社会迈向市场化的呢?尽管知道大部分的过程是曲折,不为大部分人所知,而直到我阅读了《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才对这30多年的惊天巨变有了些许感慨与体会。《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是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科斯讲述的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独特故事。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重镇。改革伊始,中国领导人痛定思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守社会主义立场的同时,官方和民间改革并举,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向世人揭示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展现给了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曲折险途和波澜历程。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国内外众多文献,根据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和对市场经济的长期理论思考,直笔而书,成就中国改革一家之言。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改革过程中的“双轨结构”。

所谓“双规结构”是中国经济成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边缘革命”。这一点与我们看到了历史书本里面没有说到的。在这本书里一共提到了4次“边缘革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户、乡镇企业和经济特区。这些确定“产权”的活动,其实苗头都出现在1978年之前,而且各地都已经偷偷摸着石头过河了。偷偷试行的原因太多了,同时也取得许多发展,并且这些偷偷摸着石头过河的举动最终也得到了肯定,为改革开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就停留于表层,因为尽管有许多的成形的活动,如果忽视了自上而下的政府作用,恐怕也无法切实理解中国改革的真实过程。这本书中的历史经验考察也表明,改革并不是一个上层突然施加就能成功的活动,而是有一定的延续性,毕竟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太多的无知。而接下来的试点推广,渐进改革,是中国人耳熟能详。可是将地方实践慢慢推广,也并非易事。

要知道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不是一触而就的。于是这就更好理解了陈邓两大思想派别的思想争执给了改革一个缓冲时期,正是这样的缓冲时期正真给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埋下了基础。可以说,在中国那个时代的“双规结构”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但是同时不可否认上级领导人的认真斟酌。一面是人民群众的渴望摆脱贫穷,一面是中国必需坚持发展,于是就在这样的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国领导人迈出了许多重大意义而踏实的步子。

接下来是对“地方竞争”的分析得到的体会。

对“地方竞争”进行分析,或许有助于理解科斯和王宁想说的中式资本主义的“双轨结构”,尽管作者们并没有刻意强调这一点。“地方竞争”这一概念经张五常的传播而广为人知,大意是说地方政府就好比是税收承包公司,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交了中央的之后所得的更多份额可以留给地方,这就促成了地方追求经济增长的激励。所以各地都有追求经济增长的积极性,而一份好看的gdp或也有助于地方行政长官的升迁。尽管很难说经济绩效决定了所有官员的升迁,因为这还同样取决于中国传统中深嵌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共产党长期累积的但并不透明的干部培养制度,但地方经济差的官员被提升的机会将大大减少。这样一来,不同地方之间就展开了竞争,从整体上来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这在改革初期实际上起到的重大作用不仅仅只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为当时未知的社会提供了更多地机会。这个竞争在我们今天开来视乎是一个开始,因为在缺乏市场的时代里,大概绝大部分人还不能意识到竞争的重要性。最后,也是收获最大的一点,思想决定一切。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的堡垒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固守在毛泽东思想下的绝对社会主义体系,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体系以及之后的“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这些思想的变革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许多变革。不可否认,在毛泽东经济时代下,共产党人的内心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但是精神上却十分满足,无一不信奉马克思主义。于是借助了苏联的发展模式,自己搞起了经济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待当时,这种借鉴其实只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解。然而片面的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加致命的是严重地侵蚀着社会反思自己错误的过程,于是社会的基本问题不能被发现,经济不能高速发展的现实没有被发现,甚至连最初坚持的实事求是都忘记了。这样的格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被打破。

在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开始后,改革序幕自此拉开。但是要知道,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洗礼,在被如此僵固思想统治下的共产党员,要怎样去面对自己过去崇拜了那么就的思想竟然是错误的呢?这个时候邓小平指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解疑惑,为正真大刀破斧的改革铺平了道路。曲折的道路却并没有因为这样理念而变得平坦。党内以及社会的舆论还在进行着,改革的阻力重重,到处有人被抓,到处有人被质疑,在这个阶段“走资”还是存在,“走资”还是在被打倒。但是毋庸置疑这个时候的中国只要給一丝的希望,就会为着生活而无比努力的奋斗着。而我们的伟大领导人却在这样的时刻始终站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对外发展的原则,逐渐以一种纠正、一种缓和的呼声不断的将一项又一项改革推进,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然而在现在看来,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瓶颈的中国,决策者也必须意识到之所以目前的决策质量低下,与思想市场发育不足、竞争不充分有很大的关系。而思想市场之所以匮乏,又恰是因为对思想进行了严格管制所致。经济增长依赖资本、禀赋要素例如土地等、还有劳动力。而在资本和要素投入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附着在劳动力身上的人力资本拓展,却能够带动经济的新增长。尤其是其中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更是熊彼特器重的“创新”的源泉。创新要被激发出来,要形成持续不断的创新,源头必须有活水,而思想恰是这源头活水。尽管gdp高速发展着,经济没有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受到多大的影响,但是经济被后的危机以及我们的产业转型问题等等问题。我们的思想应该创新,我们的改革还得继续。

时代在发展,我们都在憧憬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憧憬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底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七

关键词:地产变革、运营模式、组织能力、流程体系

,由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地产熊市给飞速增长的地产市场一计当头棒喝,量价齐跌,信心丧失,空置率居高不下,一片哀鸿遍野,尽管出现楼市小阳春,但信心的恢复,市场的稳定,行业的净化,企业的健康,仍需假以时日。可以形成共识的是,变化伴随着机遇,痛苦带来了成长,危机引发了变革。独占资源、坐收渔利、不创造相应价值的地产暴利时代一去不返,只有找准战略定位、充分把握机遇、直面风险、并且走向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优秀企业,才有可能凤凰涅,逢绝地而重生。

某地地产商人间流行谈论“商鞅变法”,在这个时点,是一种个人爱好的偶然,也是地产企业管理变革的必然,实际上,商鞅变法大可类比地产企业此次面临的管理变革,其中精髓之处,颇值得借鉴深思。笔者在这里抛转引玉,对比分析,试图管中窥豹,见其一斑。

一、以重构利益格局为变法之突破――以锁定运营模式为变革之关键

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末期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亟待改变,变法呼之欲出,一方面是时势造英雄,另一方面,变法推动了利益格局的重构。财富地位不再以血统论,而是以军功和耕织成绩论。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县制,打压了分散的奴隶主贵族的权势,加强了国家的控制力,解放了平民和奴隶的生产力,刺激了底层人民的战斗力,成就了秦国的“虎狼之师”。这是利益格局的大改变,也是对整个国家运行机制的一次改变。

同样,身处剧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地产行业的重组、战略定位的重新审视亦呼之欲出。分散的市场格局并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资源会进一步向利用效率更高,创造价值更优的企业集中。地产市场的专业化要求进一步提升,上下通吃的香港模式会进一步向强调专业分工的美国模式转变,这就要求现有的地产企业给自己找到精准的战略定位。是做专业住宅开发商,还是向商业地产稳步发展?是专注某些区域,还是向外扩张?是向投资商发展,还是强调某一环节开发能力,还是打通价值链,形成一条龙业务链条?无论如何选择,专注会造就专业,盲从会导致平庸,甚至灭亡。

在宏观的发展战略上,企业要把握市场脉搏,顺时而动,在微观的自身管理上,也要着眼于一种精细化的管理变革,提升专业性,提升能力,顺应市场的要求,随着战略定位的调整,必然造就原有格局的一种变化,也就是对企业运营模式的创新,组织结构和管控体系的变化亦是在所难免。通过一套完善的分权机制,配以能够高度吻合战略规划的计划管理体系、项目管理模式、成本、质量、进度控制机制,在原有基础上变革生成并锁定更为完善的运营模式。例如,如果企业强调标准化产品的研发和复制,那么在组织上就会强化研发部门,在管控上就会强化集团对开发前端的把控,在计划管理上就会强调对开发节点的准确把握,在质量控制上就会强调标准化管理等等,不一而足。

二、以富国强兵为变法之终极目标――以组织能力为变革之最高追求

地产企业身处沉舟侧畔,病树前头的地产熊市,练好内功,增强实力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地产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是能够作为“流动的音乐”传世的城市建筑,是整合的资源,创造的社会财富。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能够固化和发扬个人能力,能够充分体现专业性,能够使业务高效有序运转,能够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能够防御风险,提升产品质量,能够严格控制产品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精细化管理变革,目标指向就是形成这种振奋人心、无往不胜的组织能力。

相应的,增强组织能力对应着一系列变革的措施和手段,例如施行鼓励敬业、专业、创新的绩效考核制度,搭建系统知识管理体系,强化市场研究职能,建立高效有序的计划管理体系等等。

三、以精细简洁的法令为变法根基――以标准流程体系为变革载体

商鞅初见孝公时,孝公对帝道不屑一顾,对王道恹恹欲睡,只对建立在法的基础上的霸道很感兴趣。商鞅变法的法令设置“明白易知”,且非常清晰、明确、细致。例如军功进爵制度设计精细,标准明确:以敌人首级数量论,很好的调动了平民和奴隶作战的积极性。而到汉武帝时在秦法基础上加入了军爵赎买制这样的例外法,法的体系不再清晰、明确,价值取向不再单纯、严肃,反而背离了强兵的本意,损害了军爵制度。

同样,地产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变革,要以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流程为载体,做到管理行为有据可依,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以运营模式为主线,以地产业务程序为基础,在流程中体现管控和分权,体现运营体系的设计思路。对重点环节进行明确和细化,规范固化合理的动作程序。流程的精细和简洁都是要追求的目标,精细体现在对重点业务活动的描述更加细致,权责明晰,对部门之间衔接问题突出、对成本和效益影响大的业务过程尤其关注,精细处理。例如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流程,几乎在每个地产公司都是需要重点处理的流程。作业指引更具操作性,提供的模板更加全面精到,例如可行性研究环节提供清晰完整适用性强的报告模板,设计任务书和评审要点都形成标准做法,成本控制环节形成成本科目体系和清晰的责任目标成本分解和控制方法等等。简洁体现在剔除言之无物的空洞文件,对体系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梳理,对程序和标准的描述简练,对动作的规定和评判标准能够简化。就如秦法,看似简单生硬,却紧扣“耕”、“战”,达到了了清晰、明确、细致的要求。

四、以步步为营控制变法节奏――以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变革步伐

商鞅的变法,融汇了实用的法家思想,提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以法为根基和主线,也讲究策略,在推进变法的过程中,尽管多用重刑控制人民,多对贵族无情打压,但最终还是能够推行下去,取得成功,这与商鞅变法过程中运用的策略是分不开的。变法分了两次,首先是徙木立信在民众中树立法令的威信,之后开始第一轮变法,第一次变法主要集中在“手段”的层面,比如制定连坐法,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压制儒家等等,并没有过多的触及旧贵族的利益。及至变法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取了大范围认可时推出第二次变法,开始废井田,开阡陌,移风易俗等,更广泛深刻的触及到旧贵族利益,大刀阔斧的革除陋习。到了秦孝公死亡,秦惠文王即位时,尽管新君对商鞅恨之入骨,但此时新法已经逐步显示出其功绩,新君对于新法早已认同,车裂商鞅后,秦世代都坚定的坚持了法家的法治理念。

地产企业的变革是一次管理能力的提升,是精益求精的品质跨越。不能一蹴而就,应当把控节奏,设计出一条合理的路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实现专业化和精细化,不是朝夕之间的事,尤其对于管理基础差,管理不规范的地产企业来说,更不能贪大求全,脱离实际。为企业树立规矩,也要经历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对原有经营模式的激励机制的变动不宜过大,往前走一步,收到成效,再大踏步前进才有基础。

面临变革,地产企业要经受市场的洗礼和考验,是凤凰涅还是一蹶不振,是实现跨越式发展还是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取决于是否有魄力,有能力,有毅力进行一次企业内部的变革,向着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将自身打造成为竞争力强、真正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就像商鞅变法,顺时而动,因势利导,坚持正确的治国方略,步步为营,最终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八

邮政职工是企业组织文化变革的主要参与者,组织文化变革要依靠邮政职工来实现。由于体制及现存组织文化的影响,导致不少邮政职工对组织文化变革漠不关心,当一场组织文化变革来临之时,他们会因各种原因而进行有形无形的抵触,这些原因主要有:

(1)有的职工认为变革会影响到他们的地位,削弱他们的影响;

(2)对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能带来的好处没有充分认识;

(3)对自己能否适应新的组织文化产生怀疑;

(4)认为自己现在相当好,无需进行变革。

当上述这些观点盛行时,组织文化变革的努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付之东流。

四、邮政企业组织文化变革的主要对策

邮政企业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必须依靠邮政职工来实现,即组织文化的变革必须以人为本,把组织中的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放在主要位置,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职工与组织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的责任感,当组织与职工之间的责任感建立起来以后,他们就有了共同的目标,就必须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邮政企业的发展。为了建设这种组织文化,根据我国国情,主要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对邮政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改造,使邮政企业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外部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只靠邮政企业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更需要政府、司法、金融和其他的各类经济组织大力支持、协调运作来实现。政府扶持邮政事业的发展,给邮政一个比较宽松的经营环境,但邮政企业不能过于依靠国家的扶持,要避免官商作风和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出现。同时司法部门要加大执法的力度,保障《邮政法》的顺利实施,提高《邮政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杜绝一切侵权行为的发生。金融部门要给予邮政储蓄一个宽松的环境,严格依照金融法规办事,为邮政的文化变革提供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通过政府、金融和其他各类经济组织的共同努力、协调运作来实现一个健康、稳定的邮政企业外部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邮政企业严格依照《邮政法》实施经营,其他各个部门协调运作,严格按照法律的程序办事,为邮政和其他各类经济组织的良好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对企业的高层领导进行严格的招聘、选拔、培训和指导

为了激发和调动邮政企业中的高层领导对组织文化的促进作用,主要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对企业高层领导实行招聘和选拔

1成立专门的招聘委员会,委员要由有一定经验的管理专家、经济专家、金融专家和邮政专家组成,让他们提出招聘的程序及应聘者需要回答的问题,最后由他们各自对应聘者打分。这些招聘委员会委员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但是他们所打的分数将直接影响到招聘的结果。

2招聘信息要向尽可能大的范围发布,使尽可能多的有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如果招聘的范围只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小圈子,就会使招聘机制名存实亡。对于每一个应聘者来说,都应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应给应聘者以充分的空间来体现公平竞争。

3聘用时要注重学历,更应注重实际能力。对于应聘者的学历要有足够的重视,这并不是要求学历越高越好,只是应聘者的专业要对口。现在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因此,在注重学历的同时,更应注重能力,对能力的重视要甚于学历。选聘时,最好选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管理者,对一个高层管理者来说,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对具有管理经验的应聘者,我们更应对他过去的管理的成功和失败加以分析,同时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也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

4聘用的决策权掌握在职工代表大会手中,在聘用委员会对各个应聘者进行综合平衡后,向职工代表大会提出建议,然后由职工代表大会表决。

5在应聘委员会中,加入心理学专家,对应聘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主要包括智力测试和个性测试,然后根据测试后的结果对每个应聘者进行归类。专家应提供这方面的建议,使用的测试手段最好无重大缺陷,且能区分不同的测试者,还应具有相当的可靠性。

6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模拟工作测试。让每个应聘者对工作作出轻重缓急的安排,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这类测试手段相当具有价值,为应试者完成任务的能力提供了佐证。

(2)对邮政高层领导就组织文化变革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培训和指导的方法很多,但是最终目的是使邮政组织的高层领导认识到组织文化变革的重要性,由他们主动、积极地去发起、组织文化变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常用的培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指导性的培训。聘请国内先进邮政企业的领导者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对邮政企业的高层领导进行指导性培训,使组织的高层领导者能对其他先进组织的文化有透彻的了解,或通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后,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当然我们也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组织文化的扩展,目的是使邮政的高层领导认识到文化变革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并注意在进行文化变革过程中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2正规培训。正规培训包括讲座、讨论、案例研究等多种形式,通过先进企业组织领导的言传身教,专家的讲课、讨论或其他形式,使邮政企业的领导者真正认识到组织文化变革对企业能带来好处,邮政企业组织文化变革只能加快,不能退缩。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九

目前,我们公司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发展与机遇并存,对我们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挑战,我们的工作如果每天都有一些进步,都会对公司的蓬勃发展一个有力的推动。作为一个部室主任,如何更好的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带领部室的员工努力的工作,是我经常思索和研究的问题,也存在一些疑问和难题。通过学习余世维博士主讲的成功经理人的管理艺术—《企业变革与文化》报告后,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本部门的管理工作有许多需要加强的地方,下面按照余世维博士的报告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分析,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在余世维博士的报告中以贝尔.阿尔卡特公司为例,讲述一个公司不可能没有文化,一个公司不可能完全不知道文化是什么,只能说我们有哪些地方需要补强,就是还要再加强一下,或者说我们原来有这个文化,慢慢的就不见了,我们在企业发展中间面临很多激烈的竞争,需要多补强这种文化。对于一个公司是这样,对于一个部门更是这样,正如余世维博士所说的,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胜,就必须不断的补强自己不足的地方。那作为一个部门,同样得需要补强自己存在的不足,才能形成强的凝聚力、执行力的团体。

要做到及时与快速。这是指决策迅速、反馈迅速、作业迅速。作为一个部门负责人一旦接到公司的任务,必须快速拿出实施方案,将方案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完善,并及时推动方案的实施与落地,抓住快速发展的时机,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正如余世维教授所说的:我们比对手快一个月、快一周、快一分钟,哪怕快一秒钟,我们就获得胜利。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过,我们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意思是说,改革发展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和成功的模式来汲取借鉴,我们要变发展边摸索,不要贻误战机。同样我们接到公司的任务后,要决策迅速、反馈迅速、作业迅速,哪怕比竞争对手快一秒钟,我们的胜算就高一筹。

在我们单位有许多年轻的员工,工作积极性也特别高,或多或少的存在看重自我发展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做他们思想工作的时候,要求他们把自我发展与企业的振兴联系一起,在为企业做贡献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发展。在以后的管理中,要加强对员工主动与进取的教育。在工作中培养竞争与取胜的心态,不断要求自我调适与自我发展。一个人不应问公司能给我什么,而应问自己给公司做些什么,自我调试自我发展,培养取胜的习惯。每天都要求自己有一点进步,做同样的事情一定要做的比上次更好,这样日积月累,离成功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余世维在报告中讲到,在工作中,还要做到变通与简化。凡事都尽可能的简单跟灵活,做工作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与思维,不要一动就说过去就是这么做的,即使这样工作十年、二十年仍旧是这个样子,不会有多大的进步。我在和员工交流的时候总是提出:每天都有一点收获,每件事都要有一点改进。做工作就应该用心去做,一件事情交给我,应该怎么做,应该考虑的周到些,如果这件事由别人来做,会做到什么效果,而自己做会有什么没考虑到的地方。吸收别人的方案的优点,弥补自己没有考虑到的地方。每天都有一点收获,每天都有一点改进,日积月累我们的工作就会不断的进步,紧跟公司快速发展的步伐。

2页,当前第212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十

科斯与王宁所著的变革中国一书,浅显宏观地阐述了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成现在这个模样的?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经济发展有两个推动力量,其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其二是边缘力量。即使连邓公也承认,乡镇企业的发展,我们没想到。

中国农村的经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悄悄变革。早在小岗村实现联产承包之前的几年,全国各地均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只不过,小岗村最出名罢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就等于承认人民公社的失败,承认集体主义的失败。只要我们承认人性是自私的,我们就不得不看到,产权明晰才是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随后在八十年代涌现出的乡镇企业,则大大出乎管理者的意料。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议,让这些乡镇企业的所有者,往往不得不戴上“红帽子”,假装自己是集体企业,以获得政治上的认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后续问题,导致一批事实上的出资者在争议中血本无归,甚至锒铛入狱。

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则要复杂得多。国企改革造成了两极分化:一批国企,利用垄断地位开始牟取暴利,形成后来的利益集团。比如,电信、金融、电力、烟草、名酒……这些国企沿续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统:专卖。早在接近两千年前,汉代著名经济学家桑弘羊先生就提出了这个观点并付诸实施。武帝穷兵黩武,国家财政吃紧。怎么办?桑老师指出,可以搞一搞盐铁专卖。于是乎,中国最早的一批垄断型 国企就此出现了。盐铁关乎百姓生活,在当时都是必须品。对此课以重税,可以达到一种目的:既要拔羊的毛,又可以控制在羊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是一种最不痛的课税方式——或者说这是间接税而不像土地税那样是直接加重农民负担的,因为直接向农民征收税赋容易引发农民反抗危及帝国安全。桑老师这一招的阴险程度有多深有多招人恨,看看他的下场就知道了。武帝崩而弘羊刑,他因为经济改革丢掉了性命。桑老师的牺牲,并没有换取后来人的警醒。他天才的制度设计,被后人广泛应用。比如今天,你无论到哪家电信公司办业务,总会得到一大堆格式合同,明知是火坑你也得跳,因为你没有民营公司可选。加油就到两桶油,油贵油贱定价权必不在你,你也没有议价权,因为你没有其他选择——民营加油站也得从两桶油进货。你上哪家银行存钱,人家也不会给你高利息——因为有银行业协会管着呐,你不存放家里?一分钱利息没有,还容易让老鼠咬喽。电价从来没涨过是好事吧?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当年修三峡电站时,许给人民的是——每度电8分钱呐。茅台牛吧,2000块一瓶子,成本不过40块,溢价2000%!凭啥?把私人的酒锅子国有化,真好意思。拔羊毛,还要用最不痛的方式。高,实在是高。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羊群,就有什么样的头羊,也就有什么样的狼群。

没有一次经济改革是可以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的。改革开放,引进了先进和技术、人才、管理、思想。伟大的农民有样学样,干几年工人就可以自己出来当老板,民营经济就是这样活泼泼地发展起来的。当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赖以骄傲的,是一个数字。如果剖析数字背后,我们可能就乐观不起来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的弱点昭然若揭。当19世纪的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超级大国时,他们不仅发明了大量新产品,还创立了新的行业。他们的经济实力来自于创新与生产力两方面的遥遥领先。

1851年,伦敦,水晶宫,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英国产品以其力量、耐用性、质量,在几乎所有领域都领先,无论是钢铁、机械还是纺织品。20世纪则见证了美国巨人的崛起,洛克菲勒,卡内基,福特,通用汽车,通用电气,波音,ibm,可口可乐,宝洁,以及近年来的惠普、苹果、英特尔、摩托罗拉和微软,并且这个名单一直在增长。当日本在60年代末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他们拥有索尼,富士,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佳能,东芝,松下,胜利和夏普这样的知名企业。韩国经济总量达到中国的六分之一(只有4800万人),也拥有三星,lg,现代,起亚和大宇这样的全球知名企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使最具知名度的中国企业,例如联想、华为,青岛啤酒,海尔和吉利,在西方都不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中国在《财富》500强中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工行、中国移动、中国人寿保险、中行、建行、中国南方电网和中国电信。这些企业,集中在能源与服务行业,受政策保护,没有开放全球竞争。中国的生产型企业在全球具备竞争力,但大部分企业仅仅依靠低廉的生产成本打价格战,在创新与提高质量方面,苦苦挣扎。由于创新乏力和缺乏独一无二的产品,许多中国企业依赖订单化生产——从海外市场接受订单、贴上外国商标后销售。因此,我们的生产被称为“没有产品的生产”。

改革开放解放了中国企业,使他们获得了自由,坦然直面国际市场竞争。同样在改革年代,中国的大学与自由和竞争却渐行渐远。中国的大学和整个教育体系依旧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在这里,中国市场化改革最严重的缺陷暴露无遗。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找到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2009年,钱学森临终前提出了一个清醒异常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事实上,教育改革并没有带来思想的自由市场。中国的教授实行计件报酬,收入由职称和发表论文决定,变成了“发文机器”。而将学术动机与物质利益合二为一,是扼杀科学工作者创造力与原创性的有力工具。如果你知道无处不在的政府干预,就不难理解中国大学的平庸表现。在任何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财富都是那些拥有着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人。缺乏自由的思想市场直接导致了科技创新乏力,这早已成为中国制造行业致命的软肋。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十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基于物质资料生产提出的'概念和规律,同样适用于非物质资料生产.教育是重要的非物质生产活动,适用于非物质生产活动的概念和规律,同样适用于教育生产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和价格制度等市场经济规律,对教育生产活动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高等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生产活动,遵循非物质生产规律.

作者:王建民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刊名:北京观察英文刊名:beijingobservation年,卷(期):2007“”(11)分类号:关键词: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十二

经验告诉我们,如何让企业能够到位地理解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要求管理者必须精心设计企业战略,时刻保持对潜在困难和问题的警惕性。企业变革是企业和个人良性循环过程中的严峻考验,应该引起所有企业成员的高度重视。

良性循环的发端

你要预先制定出有关变革的战略。企业的上上下下必须意识到变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而制造变革也是企业应当具备的能力。

高效的变革呼唤领导者们的变革。期待明星ceo或者名人为企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不正确的。参与型领导模式是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都需要积累他们的领导素养,他们需要有步骤、有重点的解释变革的重要性和利害关系,推动改革的实施。

同时,在领导者们变革的同时,也要激励员工变革。激烈员工变革的有效方法有以下三种:1.企业首先提供论据证明变革的好处和效益,把企业和同行、竞争对手相比较,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告诉他们市场上永远都有比本企业更成功的范例。让他们产生“变革是惟一出路”的觉悟。

2.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估。把这些信息真实的反馈给员工,让他们了解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业绩下滑,落后于竞争对手时,他们的变革欲望就会陡然上升并日益旺盛。

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在变革中可获得直接或者间接的收益,了解他们可能承担的新角色。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和辛勤的付出。

上述三种方法中,前两种是通过刺激员工对现状的不满,而第三种则从正面角度来激励员工投身改革。

创造良性循环

在激励员工参与变革后,下一步则是执行善用员工和创造良性循环的7项原则。

1.善于吸引和保留员工企业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定位,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企业、创造怎样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想要的人才。

2.善于聘用员工企业应当聘用合乎企业价值观、核心竞争力和战略目标的员工。

3.善于培训和提高员工企业应当不断的培训员工,并提供给他们足够的提升和发展机会。

4.善于设计职位企业必须对每个职位进行充分、实际的设计,并及时和员工进行交流和反馈,赋予他们相应的职责和自主权。

5.善于制定目标企业必须发展和坚持自己的使命,开发企业战略、目标和价值观,并得到员工们的理解、支持和信赖。

6.善于奖励员工企业必须设计和执行一套出色的,能促进价值观和战略实施的奖励制度。

7.善于领导员工企业必须聘用和培养善于激励员工努力进取、相互信任和创造业绩的领导者。

创造良性循环其实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你不可能只从7项原则中挑选一二,因为它们是彼此关联、互为一体的。企业毕竟是一个有机体,缺少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会使它的机能失调。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十三

1、企业领导人应实际评估经济形势。索尼公司总裁出井伸之就认为,过去几年,一般预估网络带来的经济繁荣都太乐观,预期太高,因此跌得更重。而且这次经济衰退和以前不一样,各行业间彼此依赖度大幅提高,例如电讯业大萧条,影响所有科技产业,是水平式的衰退,和以前垂直式衰退,只有影响一个行业里的上中下游厂商很不同。不管在哪个行业,企业风险都在大幅增加。

2、变革历程中,建立团队最重要。ge前总裁韦尔奇说,“当时我在任总裁的时候,75%的时间都花在挑选、评估、鼓励他的团队”,“我不会设计,也不会制造,我全要靠他们。”

3、加强沟通,其实员工并不畏惧改变。eds总裁布朗说,大部分人喜欢改变,和管理专家所讲人性不喜改变相反,因为当他们回头看自己过去的改变,都认为是有益的。但是人最怕的是未知,因此领导人要变革时,要让员工知道,将把他们带往何处,不但要告诉他们可能的损失,也要告诉他们将来可能有的利益。不但要讲危机,也要讲成长及对个人的益处。而这一切的方法就是“沟通,沟通,还是沟通。”

4、给部属诚实公正的评估,并大量投资开发部属潜能。韦尔奇认为,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地位应该比财务主管高很多,可惜现在太多公司反其道而行。主管更应该给部属诚实公正的评估,淘汰不适应的员工,留下来的就得好好培植,让部属知道他所长、所短。公司提供训练,改进他的短处,加强其专业技能。好部属离职,主管应该负责。

5、企业领导人应该定心自省。索尼公司总裁出井伸之认为,ceo太过自信,尤其是美国企业总裁,80年代忙着企业改造,流程重整,但90年代后开始只享受成果。在这波泡沫经济破灭后,企业领导人应该想想从中学到的教训,以及贪婪的后果,作为今后企业改革的起点。

6、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不管企业有无危机,都应该不断变革。韦尔奇认为,此时企业领导人更有无数工作待做:开发新市场、买公司、买技术,以加强公司实力,“你要走出舒适的大办公室,和员工接触,和市场接触。”韦尔奇说。戴尔电脑的创办人戴尔(michaeldell)的答案更简单,就是“持续做公司比其他人都做得更好的那件事”。

[hr分享:企业变革管理]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十四

企业电子商务正在成为观察和理解我国电子商务应用和发展的新的视角,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已经走过了至以it厂商和媒体为主体的第一阶段、至20以电子商务服务商为主体的第二阶段,从开始进入以企业应用为主体的第三阶段。

一部电子商务的历史,就是众多企业推动和应用电子商务的历史。前些年,人们见惯了各类网站特别是消费类网站的狂热“炒作”,使得不少人误以为网站就是电子商务的全部,网站的兴衰就是电子商务的兴衰,这是不对的。其实,网站只是电子商务的“窗户”,电子商务是一座大厦,企业电子商务则是其中最多、最大、最重要的房间。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传统企业都在大规模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以其坚定、有效而不事张扬的方式成为推动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的绝对主力。

谈到企业电子商务,不能不谈及企业资源规划(erp)和供应链管理,以及它们和电子商务之间的联系,这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一般认为,电子商务是指基于以因特网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的商务活动,包括商务信息、管理和交易,包括企业之间,也包括企业内部。erp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跨企业的资源整合。因此,电子商务包含erp和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来说,谈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谈及企业信息化,主要考虑的就是电子商务,就是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就是如何应对电子商务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源于企业信息交流方式的改变。归根结底,计算机网络只是一种信息交流工具,其优越性在于更快、更广、更丰富、更互动和更低成本。网络本身并不能带来什么。但是,人类社会包括商务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无一不是借助于信息工具才能完成的,信息工具的每一次进化都必然地促进了人类活动方式的进化,当然也促进了商务活动方式的进化。这种进化从纸张、印刷术和电报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可见一斑。

电子商务为企业的商务活动营造了一种新的信息交流环境。结果,既降低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成本,也降低了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在经济社会中,企业和市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分工方式,信息交流环境的变化则在两个层面对这种分工方式产生了影响。首先,是采用企业形式,还是采用市场形式,取决于是交易成本高,还是管理成本高;如果是前者,企业为佳,反之则市场为佳。其次,在生产效率一定的情况下,信息交流环境会进一步影响到企业内部或市场内部的分工形式,也就是说,具体采用什么样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什么样的市场交易模式。

应该说,关于信息交流环境对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是一件尚待进一步摸索和研究的课题。不过,这些年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可以让我们在某些方面有所了解和认识,比如关于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的一些侧面。

虚拟企业、外包、战略联盟等各种各样中间型态的商务组织就是基于这种理由而崛起的。企业家们应该认识到,这些商务组织形式决不仅仅是偶然出现的几朵浪花,决不仅仅是可供选择的一些权宜之计,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代表了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正在被电子商务“解构”和“重组”,半企业半市场的中间型态的商务组织越来越成为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

第二,电子商务对企业的管理体系产生影响。企业管理变革的一大趋势是“扁平化”。随着市场环境越来越不确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管理效率成为影响企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减少管理层次,如何加速管理信息的上传下达也变得越来越迫切了。然而,在企业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减少管理层次就意味着扩大管理幅度,而每个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又是有限的(比如7至8人),这是两难。电子商务为解决这一难题创造了条件。在管理决策中,既有必须运用管理者经验、智慧甚至艺术的非结构化决策,也有可以完全按照既定规章和程序进行的结构化决策。电子商务的一个作用就是把结构化的决策交给电子商务系统完成,甚至用电子商务系统将某些以结构化决策为主要任务的部门完全替代。借助电子商务系统,管理者可以集中精力于非结构化决策,从而扩大管理幅度,降低管理层次,实现管理的扁平化。

第三,电子商务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产生影响。在传统信息交流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大多只能采用“逐级传递”或“一对一传递”的模式,业务流程也只能在这种信息交流环境的基础上设计和形成,其低效和误差显而易见。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网络成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多对多”成为信息传递的主流模式,一份业务报告可以同时传递给多个上级或者多个部门,业务协调也可以非常容易地跨地域、跨部门、跨层次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拘泥于原来的传统的业务流程,是愚蠢的,企业必须对原有的业务流程重新设计,构造出适应电子商务条件的更高效率的业务流程。

电子商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这条路上走得好还是走得坏,则是大有讲究的。事实上,近年来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失败的案例已经很不少了,在erp应用领域,失败的案例甚至远多于成功的案例,即使在美国这样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都很高的国家也不例外。分析、研究和总结众多国内外企业电子商务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企业重视:

一是必须坚持商务为本。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利润,能给企业带来商务利益的技术才是好的、有用的技术。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要从企业具体的商务需求出发,不能片面追求技术先进,使技术应用脱离企业的商务需求。

二是必须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电子商务应用不仅意味着由信息技术带来的一场工具变革,电子商务更意味着一场包括制度和技术两个领域的全面变革。试图在不改变现有的组织形式、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的情况下,单纯地搞一场软件应用式的电子商务,不可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越性,也必然遇到来自既有习惯和既得利益者的抵制,是没有意义的,也是行不通的。

总之,着眼于企业商务需求,着眼于企业制度创新,以电子商务技术满足商务需求,以技术创新适应和促进制度创新,是企业应对电子商务挑战和机遇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是来自企业电子商务成功者的经验。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十五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终于读完了翰科特的《变革之心》,感觉受益匪浅,其中,变革八步中的第一步:增强紧迫感,可以说是深有体会,任何一个企业在推动变革的时候,可能往往都会忽略这一步。

其实这本书最开始就说明了,为什么这本书要叫《变革之心》这个名字。作者认为:在进行大规模的变革的时候,企业所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绝对不是战略,结构,文化或是系统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是如何改变组织中人的行为。那些成功的组织中,改变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改变他们的感受,所以必须要通过“心”去领导一场变革。在成功的组织变革中,人们总是能设法帮助其他人以一种能够影响他们的感受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改变思维的方式),来观察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因此,作者主张用目睹—感受—变革的方式去领导变革,他认为这要比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有效得多。有些组织进行变革的途径,基本都是: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因为他们认为只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以数据向大家展示变革的必要性,大家就能够接受变革,推动变革按部就班的实行下去,最终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本书教给我们的确是:光用“脑”分析是不够的,对于那些冰冷的,没有感情的数据,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环境不同,从中得到的信息不同,所以大家的感觉也是各部相同的,所以大家才会对变革抱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变革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也就是说,通过“心”去变革比通过“脑”去变革要更有效得多。希望组织通过“目睹”和“感受”,激发出这样一种情绪:消除抵制变革,自满,恐惧等情绪,营造积极而又紧迫感的变革的情绪,建立有利于变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氛围。

在《变革之心》一书中也举了许多例子,其中一个小例子—客户愤怒的录像带。

一客户抱怨某公司产品,声称向该公司提过多次,无人理会。该公司的负责人对客户解释说,可能是他们的员工不认同他们的抱怨。为此该负责人派了几名员工带着摄像机去拜访这位客户,并录制了一部长约15分钟的录像带。然后回公司后向其他员工播放客户的抱怨,此时,就通过目睹—感受的方式建立了一种紧迫感。大家意识到原来客户的抱怨如此强烈。在观察这盘录象带的过程中,员工会:

1、目睹—得到非常具体的视觉化的信息(而非抽象的数据,比如说“我们的客户中有8%对我们公司的产品不满意”)

2、从客户哪里了解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并站在客户的角度,感受他们的体会,接受到那些能够影响情感的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使客户的抱怨形象化,在整个组织内进一步放大,从而及时地转化为员工的紧迫感,推动变革的形成。

其实,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人的行为。

变革八步:

第一步:增强紧迫感,最核心问题,并不是抽象的紧迫感,而是如何改变那些没有注意到这个世界正在变化,并因而对自己看到的问题束手无策,或者是并不采取任何行动,而是一味的抱怨的人,如何让人们意思到的确应该改变一下了。

第二步:建立指导团队,核心问题是那些变革领导者们的行为,尤其是如何建立人们对他们的信任和责任感。从而让这个团队来知道整个组织进行变革。

第三步:确立变革愿景,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从而能够为整个组织的变革确立明确的愿景和战略,对那些只知道如何规划,却不会确立一个能够使组织走向成功的愿景的人来说。行为上的变革是非常剧烈的。指导团队必须为组织变革确立正确的愿景及战略。

第四步:有效沟通愿景,如何使足够的人能够接受上级传达的愿景和战略,并付诸到他们的工作行动中。

第五步:授权行动,重点在于人们如何根据组织愿景来采取行动,因为对于有些员工来说,他们必须要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开展工作。

第六步:创造短期成效,在努力实现组织愿景的过程中,人们进行变革的信心和士气被不断建立起来,抵制变革的人越来越少。

第七步:不要放松,在取得了一些短期成效之后,必须确立明确的方向和士气,避免自满,骄傲的情绪,保持紧迫感,这样人们会一直不停的将变革的浪潮推向前进,直到实现愿景。

第八步。巩固变革成果,传统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虽然,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确立了新的规范,传统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仍在,所以必须建立一股新的,支持性的组织文化以确保变革成果能够得到巩固,业务流程能够得到固化,形成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十六

企业面临的危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发展的危机,另一种是生存的`危机.如果企业不进行有效的变革,无法继续发展的企业必然陷入生存的危机,而无法继续生存的企业只能退出历史舞台.

作者:陈朝晖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管理系刊名:农场经济管理英文刊名:farmmanagement年,卷(期):“”(5)分类号:f2关键词: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十七

,“变革”是医药行业的关键词之一!随着医改的逐步深入落实,行业格局日渐明朗,医药企业必须以变革来适应行业发展,变革已经成为医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竞争力。十大主要变革内容是医药企业20主旋律,率先变革的企业才能定乾坤、得天下、赢未来!

一、经营观念:《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药品医保目录》、新农合的实施、全省挂网招标采购等政策,使得产品的同质化在加强,医药企业的竞争力由产品力、销售力、品牌力,到了今天的价值链竞争力,医药企业必须抛弃“为我所有”的思想,而是转变为“为我所用”的经营观念,整合一切值得整合的资源和力量。只有你的价值链够“结实”,你的企业就是不可战胜的。

二、利润模式:产品利润空间的变化带来企业利润模式的变化,产品的价格在逐年降低,而生产成本、营销费用却在不断提升。暴利时代,只要有销售额就一定赚钱,而在微利时代只有不断优化利润模式,才能赚钱。企业必须在微利时代求生存,变革原来的组织机构、绩效管理、营销模式等,精兵简政、精耕细作、精打细算,是医药企业必须养成的利润意识。资金效率决定企业利润多少,营运速度决定企业成败。

三、产品线规划:从营销的角度讲,好产品是销售做出来的,销售额是评价产品的好坏的唯一标准。市场中,药品从几毛钱到几百元都有,关键是医药企业是否将产品科学分类和产品线合理规划,一种市场只能容纳一种药品。高端市场、中级市场、低端市场;医院、社区、新农合、药店;招标产品、非招标产品、医保药品、非医保药品;广告药品、学术药品等等,这些都是产品规划的主要考虑因素。只要产品对路,就有销售出路。

四、企业行为:很多医药企业还处在“原始”的企业运营和管理阶段,部门不健全、形同虚设,总部不能统筹全局,营销只靠销售人员的个人力量,不能形成一体化的企业运作体系。新的形势下,企业不能指望没有想到或者没有推动的事情就能做好。建立以企业总部为核心的“指挥层”,建立以省区为单位的“执行层”,上下互动、政令畅通、知行合一,才能将企业的想法,变成销售的做法。

五、管理制度:纪律是兵团作战取得胜利的保证。结果是销售的硬道理,过程是保证结果实现的硬手段。变革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绩效体系,重新制定和建立完善的、简单的、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能够执行的制度才有效,否则就是废纸。制度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奖金不在于数额的大小,而在于奖励给谁和为什么奖励。

六、品牌意识:在医药行业,口碑就是软实力,

企业信誉、员工行为、产品质量是建立企业品牌的主要因素。随着同类药品之间价格差异化的缩小,医药商业与医药工业合作的基础、患者购买药品的选择标准就是品牌。医药企业销售的不仅仅是药品,而是企业的商业价值,即品牌。品牌时代必将取代高毛利时代。

七、营销模式:营销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企业的经营宽度。医药企业要想强大,要想突破二十个亿以上销售额,就不能只做一种营销模式。学术推广模式、精准招商模式、深度分销模式、方案营销模式等,都是企业必须学会并且熟练应用的模式。一支队伍只能熟练掌握一种模式,这样才能打造出企业和团队的专业性。企业变革营销模式,实行多事业部、多销售部,百花齐放,方能争奇斗艳。

八、团队状态:人之初、性本“懒”。老员工就是因为懒、缺乏创业激情,致使业绩增长不快。老员工焕发新动力,是企业必须变革的内容。微利时代不是你的团队有多庞大,而是你的人员有多强大。激活老员工、培养新员工,建立企业内部竞争机制,焕发企业活力,才能体现企业的竞争力。团队状态决定企业竞争势态!

九、客户价值:你的企业有多少员工?如果你没有将客户算在你的企业员工之列,说明你还没有明白“客户价值原理”。企业在分你和我,客户就在分你和我。而产品是客户帮助你销售出去的,医药企业应该建立“大我”的客户价值观。春节团拜时不要忘记向你的客户说声谢谢,没见面的客户更应该得到尊重!不要比你离优秀的企业有多远,而是看你离优秀的客户有多近!

十、终端管理:没有医药终端的信息掌控,企业就是盲人瞎马,就不知道行业的水有多深。医院、科室、医生、药店、店员、患者,这些终端要素和信息的掌控及其管理,是显示一个企业是否能够运筹帷幄、决策千里的重要标志。变革企业“重商业、轻终端”管理的观念,将终端管理和信息反馈作为企业重要的工作之一。企业的产异化在于最早发现市场机会。放弃终端,就等于放弃战场!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十八

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日前举办“中介服务与市场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来自香港毕马威公司的合伙人艾志思先生结合海内外的所见所闻及自身的体会,就我国会计中介服务行务待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等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中国目前的会计师从业环境问题

艾志思先生说,中国的会计服务行业发展十分迅猛。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化,会计服务行业将在未来扮演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这一高速的发展,使得这一行业的管理部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需要面对并处理一些特定的问题。

如果中国的会计行业要提供熟练的专业服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我相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需要通过有甄别的招募程序、经强化的基础专业培训及引进取得资格后的持续培训计划来提高专业会计师的技能。在制定这个提高专业质素计划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或者需要借鉴其他国家专业团体的经验,也需要借鉴中国大专院校的经验。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应具备的特点之一便是高标准的职业道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必须要求其会员在处理各方面业务时展现出职业道德风范。

艾志思建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其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应检讨一下协会如何履行对会计行业的管理职能,并能意识到协会的主要职能应是向其会员提供支持,而不是去管死他们。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不应去限制其会员可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如果真的认为只有某些具有特定资格或经验的专业会计师才适合担任银行或上市公司的审计师的话,那么这样的决定应由这些企业集团的监管机构如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国证监会来作出。我希望看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发展目标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直接控制的自我约束机构,同时又与主管商业活动的各个政府机构及部委保持密切的关系。

中国万向市场经济进而对会计行业产生的影响

艾志思先生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也会向会计行业提出相应要求,即在提供基本审计服务之外再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这些要求将由一些本土企业和外国企业提出。这些企业走在市场经济的前列,并为中国创造大量的财富。中国要处理好国有及国家控制的经济需要这些企业所创造的财富。

若在会计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发展,便应允许这个行业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向前发展。比如说,如果商业企业需要跨行业的专业服务公司,甚至跨越传统的服务界线,如会计与律师间的界线,我认为我们便应该允许这种发展趋势。在某些国家,政府颁布了一些法律或规定,禁止不同行业的人士以合伙人的制度一块共事。我认为中国没有必要步这些国家的后尘。

不论怎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应允许市场在一定的范围内自行决定其发展方向。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虽然肩负着国家赋予的监管和扶持会计行业的责任,但不要错过会计行业在这个转变的时代不断发展壮大的每一个机遇。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已逐渐认同其情形有必要与其他国家普遍存在的情形接轨。如果会计行业要转化为市场经济服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环顾一下世界其他地方所采用的会计行业的做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不一定要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它可以从其他地方的做法中吸取精华,并通过适当调整以适合中国自己的国情。

所有专业服务的一个基本特征(对此会计行业亦不例外)便是为社会大众服务,在这个社会大众中,最主要的是商业社会。这些专业本身并不构成一个行业部门,也无法独立存在。它们需要客户并必须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回应。

如果政府部门过度监管这些行业,这些行业便不能有活力地成长,为客户的需求提供服务。政府可能需要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但用重手法监管则会窒息而不会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中国今天正处在由计划和监管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化这一独特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完成之后,我相信这个过渡阶段一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相类似。因此,中国的会计行业也同样需要走向市场化的道路。

这里,我需要提请大家注意,在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法经营者利用这一过渡时机,从事欺诈性活动,以牺牲社会公众的利益来谋取私利。我在下文会再谈到这一点。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会计行业在揭露和打击欺诈行为方面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当会计行业与监管部门,如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证监会携手合作时,这个作用便显得尤其突出。

外国会计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所造成的冲击

艾志思说,他在前面谈到可能会出现外资大量涌入中国的情况,这种情形在可见的将来仍将继续。外资进入中国短期来说对中国有利。在中国投资的外国公司会向它们本国的专业顾问公司寻求意见。那些专业顾问公司或者在中国开设有业务,或者与其他在中国的国际专业会计公司结成联盟。这些国际专业会计公司已进入中国,它们无疑会扩大它们的业务,以满足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它们会聘用大量本地的会计师及大学毕业的会计本科生,然后对聘用者进行培训并传授实用的执业经验。聘用者中有些人将来会继续留在这些国际专业会计司,有些人会离开自行开业,还有些人会加入本地其他的专业会计公司或进入商界或企业界。这种情况其他国家也屡见不鲜。这对会计行业明显是有利的。

同样地,中国也会有一些公司到外国去投资或通过首次公开招股筹集资金。这些中国公司也需要在中国境外执业的专业会计公司提供意见。这些中国公司将不得不向国际专业会计公司寻求所需的服务,因为据我所知,目前中国尚没有专业会计公司在中国境外经营。当然,随着中国本土专业会计公司的发展,将来这种状况一定会改变。但就目前而言,中国本土专业会计公司所面对的国内机会甚多,它们已经应接不暇。

艾志思认为,海外或国际专业会计公司不会对在中国经营的本土会计公司构成威胁。事实上,国际专业会计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办事处已迅速吸纳本地人才进入管理层,因此可以半这些国际专业会计公司视作是本地化的会计公司,而不是国际化地会计公司。在这种情形下,国际专业会计公司对中国的会计行业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

中国会计行业的另一个人才来源是来自海外的会计师,这些海外会计师通过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考试,希望到中国去执业。如果这些人符合必要的居留及其他方面的条件,他们也可获发执业牌照,为本地专业服务行业增添新的专才和经验。

尽管会有一些新的企业愿意使用国际专业会计公司提供的服务。但是整个市场对服务的需求仍远远超出了国际专业会计公司现有资源所能够提供的供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土专业会计公司将迅速成长,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会计领域,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肩负起责任,为本土专业会计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十九

营销致胜终端为王:前手机市场是洋品牌一统天下,在当时购买力水平下,其价格仍然是高高在上,对于众多中产阶级还属于“奢侈品”,仍披着神秘的“高科技产品外衣”,但此时2g时代手机历经四五年的快速发展,在技术方面实际已经日趋成熟,各品牌之间产品严重同质化,新品面临技术上的瓶颈。手机市场正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畅销的产品不赚钱,赚钱的产品不畅销,这是众多洋品牌带给渠道经销商的“鸡肋”,对于伴随手机市场成长起来的代理商x,如何寻找新的奶酪,尽快摆脱面临亏损的局面是当务之急。恰逢此时,国产品牌手机正在试图挤进来,但是国产品牌手机在当时产品同样也没有取得技术和产品差异化的突破,抓住当时卖洋品牌手机不赚钱的市场机会,利用家电营销成功经验“营销致胜,终端为王”,从产品渠道上突破,采用省代取代国代的方式来强化市场积极性,并逐步在各省市建立市场队伍,实现先抢市场后拿技术的策略。

质变引发的量跃:时间进入“金九银十”黄金销售旺季,市场部人员忙着抢占终端拉动销售,但销售货源非断货即推广机型上柜政策谈不好,市场资源与销售资源不能紧密结合,七大产品线让销售人员忙了诺基亚,忘了摩托罗拉,销售管理难度太大,销售部经理和市场部经理一天需要开四个厂家的销售市场会议,根本无暇于顾营销工作,大大影响公司销售快速发展,x公司决定销售部与市场部合并,进行事业部制式的变革,按照产品品牌进行划分,成立七个产品分公司,强化独立运作,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代理品牌丰富化的资源;并新增成立物流部、结算部、人力资源部、企业规划部等众多职能部门,实现销售与市场的集中,业务流、货物流、资金流的分而治之,产品分公司独立核算、自主经营,操盘所负责品牌的订货、政策、市场、销售、客户维护(产品售后成立独立的售后服务分公司),独立的人事权,监督下的财务权,在经营考评上贯彻,分公司治理结构黄金公式:利润指标+经营指标+管理指标+权重指标=当月考评得分,月均考评分+资金回报率=年度考评得分,而这些工作都是由原企业规划部后转型为业务管理中心负责综合考评实施(详见《分部管理:核心指标克服鞭长莫及》)。在经营上,强调总公司统一集中管理的物流、资金平台,各产品分公司不得私自经手任何钱货,并且必须按照公司统一的账期内进行结算,若有应收延期则计收利息,冲抵分公司经营利润,货物自入库之日起计算在库时间,超过30天视同超期库存,强行计提10%跌价损失,冲减当期利润,降低在库成本,每日统计各分公司流动资金占用表,明确应收、预付、预收、库存、其他占用各项资金使用,进一步强化周转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在管理上总公司强化集中指导、反馈、考评,如每月公布客户满意度指标(由投诉、满意度表、客户问题处理等构成),员工管理指标(培养、公平、工作氛围等方面评价指标组成);在市场上强调各分公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鼓励良性适度竞争,正如宝洁的多品牌战略,品牌事业部操作实现公司整体销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翻了数倍,公司代理品牌由过去的三个增加到8-10个,机型由过去的30多款,增加到100-120款。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二十

《大数据变革》读后感

之所以读《大数据变革》这本书,是因为当时在京东上看到这本书的宣传是具备互联网思维必读书之一。说实话,看这本书根本看不进去,不晓得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什么,只能说标题吸引人,内容很空泛,没有什么的可读性。现把书中的一些内容做些摘录。

大数据是市场营销和销售的下一个前沿地带。在一个日益互联的世界,对数据勤于收集和有见地的分析使得公司可以前所未有地了解它们的消费者。用有形的统计知识武装后,现在它们也可以改进企业和产品,使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个产品差异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世界,了解消费者是必要的。一名天才创意的头脑根据对消费者的直觉设计广告促销已经是企业界早已逝去的回忆。今天的营销需要基于数据驱动洞察每个消费者偏好制定差异化定位。

随着中国公司和消费者的成熟,我们相信这种数据驱动的营销和销售方法将变得越来越意义重大。公司未来的成功将取决于中国消费者能被怎样了解、定位和说服。领先公司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准备向这个数据时代过渡,即如何从以技术为主导的方法转为客户导向战略,使用数据带来业务增长。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二十一

在阅读了约翰。科特的著作—《变革之心》—后。理解了作者把这本书起名为变革之心的原因,是因为作者认为:必须要通过“心”去领导一场变革。在成功变革中,人们总是能设法帮助其他人以一种能够影响他们的感受而不仅仅是思维的方式,来观察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因此,科特主张用目睹—感受—变革的方式去领导变革,他认为这要比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有效得多。也就是说,通过“心”去变革比通过“脑”去变革要有效得多。就是希望组织通过“目睹”和“感受”,激发出这样一种情绪:消除抵制变革的情绪,营造乐意变革的情绪,建立有利于变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氛围。阅读此本书之前,本人认为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是最重要的变革途径,认为只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以数据向大家展示变革的必要性,大家就能够接受变革,推动变革按部就班的实行下去,最终达到变革的目的。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光用“脑”分析是不够的,对于那些冰冷的,没有感情的数据,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从中得到的信息也不同,大家不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对于变革的支持力度就可想而知了。

万华从1978年开始筹建,到发展到今天,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发展靠什么,靠变革,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万华的变革历程。1978年万华开始筹建,1983年8月1日生产线开始投料,11月4日生产出合格产品,装置开车成功。但是在装置投产后,装置经常出现故障,一个月中停车的时间比装置正常运行的时间还要长,万华员工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故障的处理过程,这使大家都下定了变革的决心。怎么变,与世界其他技术供应商合作。但是目睹了几年的与其他技术供应商接触的经过,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了,在这个产品上靠技术引进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变革,靠技术引进变革为靠自主技术研发,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万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mdi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万华正处在三次创业二次腾飞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的变革。万华一开始变革的时候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公司再往何处去呢?在经历了连续的快速增长之后,是不是我们的企业已经走到极限了呢?这应当是很多员工心中的疑问。如何才能推动企业的综合素质再上一个台阶,如何让大家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不仅现在不要犹豫,以后也别犹豫,如何让大家都能够克服自满的情绪,再次全身心的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呢?万华提出了新的愿景:创建受社会尊敬,让员工自豪国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公司,通过愿景及相应的企业文化宣传,让大家豪情万丈,在心中再次接受这次变革。

另外在《变革之心》一书中也举了许多例子,其中一个小例子—客户愤怒的录像带。

一客户抱怨某公司产品,声称向该公司提过多次,无人理会。该公司的负责人对客户解释说,可能是他们的员工不认同他们的抱怨。为此该负责人派了几名员工带着摄像机去拜访这位客户,并录制了一部长约15分钟的录像带。然后回公司后向其他员工播放客户的抱怨,此时,就通过目睹—感受的方式建立了一种紧迫感。大家意识到原来客户的抱怨如此强烈。在观察这盘录象带的过程中,员工会:

1、目睹—得到非常具体的视觉化的信息(而非抽象的数据,比如说“我们的客户中有8%对我们公司的产品不满意”)

2、从客户哪里了解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并站在客户的角度,感受他们的体会,接受到那些能够影响情感的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使客户的抱怨形象化,在整个组织内进一步放大,从而及时地转化为员工的紧迫感,推动变革之心的形成。

上面万华和书中所述的两个例子都说明,在变革过程中应采取一些能够抓住人们的注意力、能为人们长久记住、并能够有效提高组织紧迫感的行动,否则它的作用将会非常有限,变革也就不会顺利进行。这两个例子都是由眼及心。眼之所见,心之触动。科特在《变革之心》中强调“本书从始至终都在谈论情感对于大型变革的影响。”因为变革成功的关键并不在变革的内容和流程上,而在变革之外的“心”上。

有句小品的经典结尾:海燕呐,你长长心吧。

我们可能一笑了之。

为什么要长心。

失恋的人会告诉你:爱过知情重;

醉过的人会告诉你:醉过知酒浓。

考场失意的人会告诉你:书到用时方恨少;

失败过的人会告诉你:事非经过不知难。

吃一堑,长一智。长一智让你下次不重复犯错。长一心却能让你融会贯通而少犯错。

为了万华美好的明天,我们万华人都要拥有一颗变革的“心”

a。痛声疾呼,为子孙后代着想,号召大家拿出决心和勇气来

b。举韩国或日本共生发展的例子,激励大家转变观念

c。找寻合适的场景,给他们看以下图片

这种心理上的冰山一旦融化了,开启后面的变革程序,就相对容易了。

企业变革读后感篇二十二

在中国,如何可以让电视节目吸引观众的眼球?其实很简单:将聚光灯对准充满流行音乐和观众掌声的舞台,以及上面一众彼此求爱的青年男女们。

男嘉宾们吹嘘他们银行账户的存款数,房子及豪华车,女嘉宾们则时髦苗条,不断拒绝她们的追求者。但是混杂在这些热闹中的,是20到40岁的中国城市年轻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婚前同居、拜金主义或者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

“通过这个节目你可以发现中国到底在想什么,在追求什么”,《非诚勿扰》的电视制作人如是说。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甫一登场,就打破了同类型节目的收视率记录,超过5000万的观众在收看。该节目同样在海外华人中引起广泛兴趣,美国,英国校园的一些学生甚至拍摄了他们的专场。这一切都提升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而这正是中国领导人梦寐以求的。

但是反映现实的电视节目对广电总局的审查者来说却过于真实了,他们对这个节目及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类似节目加大了审查力度,因为这些节目真实展现了中国青年的现实状态。制作人迅速大刀阔斧地整改了该节目。他们邀请了年纪更大一些的选手来参加节目,并且加入了第三位主持人――一位来自省委党校的教授。“我们对节目中的表达制定了更多的规范,以便清除可能产生负面社会影响的言论。”制作人这样解释。

一档相亲节目居然引起了多年来对电视圈最严厉的审查。几十年来,中国政府努力推动电视媒体的市场化,而矛盾就此显现出来:一方面,政府力促商业广告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担心过度商业化是否带来了文化素养及道德教化的总体下降。

“娱乐节目”包括了综艺游戏,相亲节目以及名人脱口秀。和西方一样,这些节目的制作成本低廉,但却能带来很高的收视率和广告收益――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电视台所得到的政府津贴很少甚至没有。

在新规里,每一个电视台每周只能在黄金时段播出两档“娱乐节目”。每晚只有9个可以全国性播放,而据一位官员预测,这个数字在的秋天还是每周126个。如果电视台没自行削减,将由审查员们召集的小组来决定哪个节目可以保留,新节目的新点子必须经过审查员同意。卫视同样被要求增加新闻节目,并且至少播出一个赞扬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节目。同样的,刑侦剧和穿越剧也在一段时间内遭到了禁播。审查的结果,就是观众们开始转移到网上,在网上收看娱乐节目和电视剧。

金钱的角色。

业内人士认为,广告收益也是对电视节目束缚的一个重要原因。央视目前仍主导着该产业,但是不得不因为地方台制作了一系列最受欢迎的娱乐节目而把市场份额拱手相让。央视和广电的高层经常来回轮换。央视同样将其年度收入的一部分上缴广电。在的年度广告拍卖中,央视赚到了22亿,比上年增长12.5个百分点。相反,地方台多把收入交给了地方政府,这些地方政府对节目的审查并不严格。

《非诚勿扰》改版以后收视率大幅下降。但是制片方有办法让它成为收视率冠军,当其母台江苏卫视举行广告拍卖时,《非诚勿扰》占据了其34500万美元广告收入中的令人惊讶的`82%。

江苏卫视极度想保留该王牌节目在星期六和星期天的黄金时段播出,为此,该台剪掉了其他五六个娱乐节目,并且在积极制作其他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节目。《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评论文章,点名批评了《非诚勿扰》。“一些节目标新立异,”该文章写道,“他们通过偷窥他人的隐私而达到这个目的,并大肆宣扬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些都引起了观众的反感。”

观点的冲突。

在《非诚勿扰》最近在北京的演播厅里,一个23岁的男选手告诉台上的女嘉宾他喜欢穿银色丝袜的女生,那位女嘉宾就盘问了他,并转变成了对女人的腿的尺寸的讨论。

“你是喜欢小号的女孩还是中号的女孩?”该女嘉宾问道,她是一位单亲妈妈。

“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这两者的区别。”男嘉宾回答说。

主持人孟非插口说:“她问的是你喜欢小号还是中号?”

“我没有问小号还是中号。”女嘉宾赶紧说。观众大笑并鼓掌。但是这段在播出时被剪掉了。

类似的尖锐对话曾是该节目的亮点,其本来的用意是要挑战中国电视言论的上限。“我们希望不同观点可以产生碰撞。”制片人说。

该书目是在制片人和邢文宁的交谈中构想出来的,邢文宁是一个传媒大亨,毕业于哈佛和哥伦比亚大学,现在在经营赫斯特集团。秋天,邢文宁在弗里曼托媒体工作,该媒体归贝塔斯曼所有,而他的工作就是向中国的卫视或制作公司出售外国电视节目的卫视都被迫转播的新闻联播,排名全国第二。

改版之后

但是审查者们并没有被逗乐。7月,广电召集了江苏和湖南的台长到北京开会,信息很明确:低调行事还是等着被注销。广电发了两条布告:“不准以约会的名义羞辱和攻击参与者;不准谈论包含有性的粗俗话题:不准宣扬拜金主义或者其他不健康、不正确的婚姻观;不准在未经审查和剪辑的情况下播出节目。”

浙江卫视随后取消了一个类似的相亲节目。有一段时间,看起来似乎所有的电视台都应该这样做。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的一个参与者回忆,一个制作人曾经告诉所有的嘉宾和制作团队:“我随时都有可能接到一个电话,然后第二天我们就都要卷铺盖回家。”

《非诚勿扰》的粉丝在206月26日那一集播出后马上注意到了其所发生的改变。最明显的是增加了一位主持人――黄菌。黄菡是一位母亲,在当地党校里教授心理学。与此同时,所有的女嘉宾都被替换掉了,新的女嘉宾看起来更顺从,男嘉宾也一样,而且他们不会再提到他们的收入。

现在的《非诚勿扰》,每一集在播出前至少要在内部被连续审查六次,制作人还是叫主持人尽量谈论社会话题,但是必须用更巧妙的方法。“参与者所做的评论也没有再那么尖锐了。”一个粉丝这样说道。

制片人说他希望审查者在削减娱乐节目时可以注意到《非诚勿扰》在被要求改变时确实做了改变。该节目现在不再靠犀利的言论提高收视率,而是通过在网上营销并引入外籍参与者,以吸引更广泛的关注。在该节目的网站上,该节目前半年的所有视频都被删除了。他说“我们的节目是一个遵守规则的节目。”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实用企业变革读后感大全(22篇) 文件夹
剩余41篇精选文档
一键下载全部合集 4854人已获取
热门排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最近更新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