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赤壁杜牧读后感(汇总17篇)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更好地记录自己的阅读历程和理解深度。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用简练清晰的语言对书籍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客观评价。小编整理的这些读后感范文中,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风格选择适合的方式。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一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韵译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诗文句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赏析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欺凌,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
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二
杜牧是唐代文人诗人,他的诗作中最为人熟知而又备受称赞的是《赤壁》。这首诗令人沉醉于其中的意境与情感,让读者流连于诗人对赤壁的描绘之中。我不禁为杜牧的才华叹服,并深感读杜牧赤壁给我带来的独特体验。
第二段:赤壁的画面与意境
在《赤壁》中,杜牧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让赤壁的景色尽现眼前。他以笔触点染的方式,将山川与雄浑的江水融为一体,使得读者仿佛走进了诗中的画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韵与美感。诗中所描绘的赤壁是如此的壮美与瑰丽,使人心神荡漾,沉浸在其中。在杜牧的笔下,赤壁不仅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更是一个寄托着诗人情感的象征。
第三段:诗人的情感与心境
杜牧在《赤壁》之中表达了自己对赤壁的深深眷恋。他流连在赤壁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恢弘,这种宁静与恢弘成为他心灵的寄托。在自然的映衬下,他的情感得以升华,使得他对赤壁的眷恋更加深沉。这种情感不仅包含着对自然景色的赞叹,更是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无尽思念。诗人通过对赤壁的悲怆描绘,寄托了自己对曾经岁月的回忆,以及对逝去友情的思念。
第四段:对人生的反思
读完杜牧的《赤壁》,我不禁陷入了对人生的思考。杜牧通过描绘赤壁的美好与瑰丽,传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他在面对自然的壮美时,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也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珍惜与对命运的把握。这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无穷,也激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我们要像杜牧一样珍惜每一个瞬间,并对未来保持积极的心态,活出自己想要的精彩。
第五段:艺术与人生
通过阅读杜牧的《赤壁》,我深刻认识到艺术与人生的紧密联系。艺术作品是一种能够抒发情感、传达思想的表达方式,而人生是我们用艺术创造的无尽故事。杜牧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赤壁》之中,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了对赤壁的眷恋,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这让我更加深信,人生就是一场艺术品,我们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自己的人生画卷,并将美好与思考传达给他人。
结论:
通过读杜牧的《赤壁》,我深深感受到杜诗的独特魅力。诗中描绘的赤壁山川,以及诗人对赤壁的情感与深深眷恋,使我沉醉其中。在赤壁的画面与意境中,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神韵与美感;在诗人的情感与心境中,我思考到了人生与命运的无常;通过艺术与人生的联系,我对珍惜生活,积极面对未来有了更深的认识。读杜牧赤壁给我带来了独特的心得与体会,也使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反思。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三
《赤壁》(长春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最著名的七言绝句,在讲这首诗时我也是精心准备,讲完之后感觉教学中有创新之处但也有些不足,反思如下:
优点:
这首诗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怀古诗的'同时当堂背诵,从教学过程的检查中全班很多学生能够背诵。
关于咏史诗历史背景的渗透也很到位,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这首诗再把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捡起。
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讲的很详细,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并总结这首诗的主旨。
不足:
1、学生读的少。
讲这首诗时,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但教学环节中还是存在不足,朗读的部分太少,学生读的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背诵。例如:在我范读完这首诗后,直接就叫学生站起来读,而没有给学生时间自己在下面出声的朗读,还有在讲完这首诗后,应该给学生时间带着感情去读并背诵,这个时间我也没给,还有很多学生没带有感情去背诵,当时我也没有给纠正。
2、我讲的太多。
在教学中我讲的内容太多,学生思维和课堂活动较少,这不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老师是导演,而学生是主角,在构建高效课堂上我存在很大不足,很多知识点学生可以完全自己总结出来,而我都自己代劳了。例如:在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时,有很多学生都预习了,找学生说就可以了,而我也找学生了,但自己说的很多,还有在讲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时,几乎都是我自己讲的,而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听众,这不好,关于这段历史有些学生完全可以讲出来,最好让学生去讲讲赤壁之战,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够激励其他同学课余时间多读书。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四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齐读、背诵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对:黑出:来对:去出:美对:丑出:是对:非出:蓝天对:白云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五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翻译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文句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赏析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蹂躏,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
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六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一个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七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齐读、背诵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 对:黑出:来 对:去出:美 对:丑出:是 对:非出:蓝天 对:白云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八
杜牧的《赤壁》是一首描绘人们在战乱中的深情诗作,诗中表达了他对古人英勇抗争与自然景色的赞美。通过读杜牧赤壁,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对历史事件的真挚热爱,也能体味到他内心的境界和情感。他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壮阔的江山和悲壮的战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被深深地感动。
第二段:战乱中的英勇与悲壮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赤壁会战的英勇壮丽,抒发了他对古人英雄气概的景仰。他写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轻纱不语当年事,玉箫帘幕一时遥。”诗中形容了赤壁之战后的一片凄凉景象,表达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与哀愁。他深深地体会到人们在战乱中的悲壮,以及他们为了保卫家园而付出的牺牲。
第三段: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杜牧在《赤壁》中对大自然的描写也是如此细腻动人。他写道:“昨夜江东子弟,尽舞沙场千万里。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通过这些描写,他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赏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将自然景色与人们的心灵相融合,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情感。
第四段: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通过对杜牧《赤壁》的阅读,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反思。作为一首反映历史事件的诗歌,我们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战乱和动荡。诗中的描述让我们深感历史的残酷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痕累累。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安宁,也更加珍惜先辈们为我们换来的美好生活。
第五段:对现代人的启示
读完杜牧的《赤壁》,我深受触动。这首诗让我明白,历史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底蕴,我们应该以古人为榜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和平,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要依靠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通过读杜牧赤壁,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历史事件的真挚热爱,也能体味到他内心的境界和情感。他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壮阔的江山和悲壮的战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被深深地感动。这首诗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历史的残酷和战争的痛苦,更让我们明白了爱国与和平的重要性。读完杜牧的《赤壁》,我们应该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实现,如何珍爱我们的根和我们的栖息地。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九
悠悠岁月,流传千年的历史壮丽画卷,纵横交错的文化熏陶,让人们不禁沉思。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中,杜牧是享有盛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赤壁赋》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以其雄浑奇诡的气势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本文将就读过杜牧《赤壁赋》这一诗作之后的心得体会进行探析。
第二段: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
杜牧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诗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例如他的《赤壁赋》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赤壁赋》以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为题材,描述了壮美的江山、峥嵘的战争场面和壮士们的英勇事迹。整个赋文的篇幅虽然比较长,但是字字珠玑,句句入木三分,给人以震撼之感。
第三段:深入品味《赤壁赋》
读杜牧的《赤壁赋》,我仿佛置身于那激流勇退之地,清晰地看到赤壁大战的惨烈景象。他以雄浑的笔调描绘了赤壁之战,字字饱含忧愤之情,句句显示风骨之气。杜牧巧妙地刻画了战士们的英勇壮丽形象,让人们在恢宏的场景中感受到中国古代士人的豪情。同时,他以巧妙的辞章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时局的不满,以及对华夏文明的思考,使《赤壁赋》具备了远大的历史意义。
第四段:杜牧的艺术成就
在《赤壁赋》中,杜牧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诗作更显艺术气息。他的用词凝练简洁,语言流畅自然,充满了古韵和文雅。同时,他结合了音韵之美,运用了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凝练有力,把握住了整篇诗作的节奏。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他通过生动的细节和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描写,塑造了一幅个个英勇无畏的壮丽画面。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赋予了《赤壁赋》深刻而美妙的艺术效果。
第五段:《赤壁赋》的现实意义
尽管《赤壁赋》创作于唐代,但它所表达的精神和思想触动至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赤壁赋》以壮士的英勇事迹为主线,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困难和艰险面前的顽强精神。它告诉我们,面对挫折和困境,我们应该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永不放弃。同时,杜牧通过《赤壁赋》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赤壁赋》的现实意义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对于我们塑造和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总结
读杜牧的《赤壁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杜牧的文学艺术成就。他通过《赤壁赋》抒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时局的不满,展示了中国人民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坚韧精神。这一诗作不仅在历史上具备重要价值,也在现实中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着积极影响。读完《赤壁赋》,我深感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杜牧的才华横溢。它们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借鉴。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拓展:《赤壁》中杜牧的观点对还是错?
杜牧观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也就是说杜牧认为,如果周瑜没有得到东风的相助,就会败北。二乔也会被曹操掠到铜雀台中。其实这句诗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来关注历史兴替成败,对兵法颇有研究。这首诗借三国故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评价:
我们认为,赤壁之战虽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败也有某种必然性。江东三世基业,不易撼动,西蜀也是诸葛亮和少数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三分天下才是大势所趋,所以不赞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误: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曹操的主力部队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这些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十一
1.《念奴娇赤壁怀古》
主题内容简介:本课是粤教版必修三教材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中的基本阅读篇目,在学习本课之前,高一的学生有接触过古典诗词鉴赏,但都只是初步的鉴赏,有些学生甚至都不能理解诗歌的文意。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的初衷就是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鉴赏古典诗词作品的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古典诗词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侧重指导学生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及思想情感,并进一步学会在诗歌鉴赏中进行迁移、运用。
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词作的写作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2.过程与方法:理解、品味词中的写景名句,体会作者起笔就营造了一个极为辽阔悠久(旷远深沉)的时空背景,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从而为下片抒发自己看似消极悲哀实则积极旷达的思想感情的情感抒发之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前需知识掌握情况: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学过苏轼的几篇作品,对于苏轼其人及其作品的创作风格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通过对本单元前面的《唐诗五首》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但是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对于分析诗人的情感、探究诗歌主旨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微课的认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微课,根本不知道微课什么,更不要说主动学习过微课,对微课的认识几乎为零。
学生特征分析
学习态度:学生课堂学习还比较认真,但只有少部分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比较积极活跃;但课外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很多学生都需要在教师或者家长的监督下才能按时完成与之能力相匹配的学习任务。
学习风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能力较薄弱,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偏好于教师讲授式教学,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特别体现在课前的预习作业没能按要求完成。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本微课是用在突破本课堂教学难点“如何正确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引导和梳理学生理解苏轼的生平及思想,如何通过作品来体现其情感。通过微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掌握不够好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再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时机:课堂观看微课,边观看边做好笔记,然后分组讨论,课后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视频整理知识点,反复观看视频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方式:课堂上 ,学生集体观看,做笔记,学生分组讨论归纳苏轼的生平思想,课后学生可以利用视频整理苏轼的生平及思想,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十二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答: 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杜牧和 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十三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一个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十四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
有研究唐诗的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唐朝诗人多数爱吹牛。因为凭借军功升职的机会比凭借文笔升职的机会大得多,因此很多诗人都幻想能以军功实现人生抱负,浪漫情怀一升起,笔下就不免有些浮夸,书生也想“谈笑静胡沙”,书生也能“上凌烟阁”,做“万户侯”。可最终也就写下几句诗而已。不过,这当中也有例外,杜牧就是例外。
杜牧是军事发烧友,曾经为《孙子兵法》做过注,并且这项工作得到了军事界的认可,被列为注解《孙子兵法》十一大权威之一。
而且,人家小杜真不是动动笔杆而已,还真能为一次具体的战役出谋划策。唐武宗年间,藩镇军阀刘稹谋反,朝廷正为之焦虑间,小杜马上向宰相李德裕献策,建议奇袭叛军,而且他的建议很具体,具体到了该调动多少部队,该调动什么兵种,例如“精甲兵五千,二千”。李德裕用小杜之计,果然平定刘稹之乱。
从这个背景来看,杜牧写的《赤壁》不是吹水之作。他从江底捞起的古代兵器联想到公元三世纪那场决定历史命运的赤壁大战,满腹韬略的他不由得鄙视起三国周郎来,都说你周公瑾了不起,在我杜某人看来,这场胜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无非是气候因素的突变所致,跟周郎的韬略没多大关系。否则,东吴的两位美眉,早就被曹操接到铜雀台上去了。言下之意就是说周郎和杜牧相比,不过尔尔。杜牧确实有用兵之才,可惜机缘不对,只能在扬州寂寞地与烟花相伴,史上少了一位杜将军,多了一位杜才子,杜牧固然寂寞,大唐文化却因此不寂寞。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十五
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媒体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一位同学读,正音。
齐读,感受文章。
千古:长远的年代。
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华发:白头发。
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上阙
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
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1、名称:词的全名为,又称、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代表词人、姜夔等。
(略)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十六
赤壁杜牧是唐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集中体现了他对古代文学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感悟。他的诗、文被誉为“少小离家,天涯若比邻”、“千古文章,有几人得?”等赞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赤壁杜牧的人生经历
赤壁杜牧的一生经历颇多,早年多次迁移,先后在西昌、乌程、福州、建阳等地居住,最终定居广州,也是在广州去世。他历经战乱、官场、流离失所,并因自身的才华,成为唐代文坛的代表人物,呈现出了独特的人文色彩。
三、赤壁杜牧的创作特色
赤壁杜牧的作品风格与众不同,他注重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的追求与感悟,不断探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可以说是“自然、真情、淳朴的艺术表现”。
四、赤壁杜牧的代表作品
赤壁杜牧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文章等种类,其中代表作有《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南春思》、《登高壮观,天地一色》等。这些作品无论从文学价值还是艺术表现都为后人所推崇,尤其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誉为“国粹”。
五、赤壁杜牧的现代意义
赤壁杜牧的艺术成就和人文精神传承至今,对于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的作品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抒发思想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这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另外,赤壁杜牧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道理,呼吁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这对我们当下的环保和生态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赤壁杜牧读后感篇十七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过往留下记忆,今昔载入青史。那段壮阔激烈的赤壁之战,那段樯橹灰飞的豪杰历史,一点一点地拓印年华的记忆,一丝一丝地嵌入岁月的年轮。
——题记
楔子
我们可以嗅着墨香去品读三国的强手如云,
我们可以攥着书页去领略历史的波澜壮阔;
我们时而神采奕奕,
时而热泪沾襟;
我们在怀想:“东风若与周郎便”,
我们在猜测:“铜雀春深锁二乔”……
漫长的时光隧道里,周瑜奋战着,小乔在微笑。
然而,杜牧却在一旁悄悄地自叹生不逢时。
久远的光荣历史中,诸葛亮谋划着,刘备在点头。
继而,杜牧提笔写下了《赤壁》。
第一章灰飞烟灭
建安十二年末,严寒隆冬。
浓重的雾气像揉搓过后的雪霜。
凛冽的温度从地表下植入了根系,以冷峭的姿态向人们不断侵袭。
未曾料想,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惊心动魄。
未曾料想,眼前的一切安定都是在为爆发而积蓄力量。
周瑜定下破曹之计,踌躇满志。
他的脸上泛着自信的光芒,雄心的膨胀促使他的声音愈发地响亮。
他在激动着,为自己而激动,为即将出战而激动,为即将打败曹操而激动。
没有人可以体会这种感觉,那种不可言状的动容,发自内心,面向自己。
他下达了命令,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曹操。
大战就在眼前。
东南风起,黑色的天空把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渲染开来。
大风卷袭了原有的安定与平静。
满载引火药物的小船突入曹军水寨。
周瑜抱着必胜的信心绽开笑颜,他盘算清楚了一切,甚至连曹操大败时的神态、动作、语言都料想得一清二楚。他思考着:曹操会侧着多少角度来沉思,会紧皱着眉头愤恨什么。而自己,又会以怎样的形式来庆祝“赤壁之战”的胜利。
然而在这时,曹操对一切浑然未觉。
黄盖的船恰到好处地熨帖着水面,顺着水的缓缓流动,“黄盖投降”的口号距离曹操越来越近。
曹操的脸上有抑制不住的喜悦,得意的笑容蒙蔽了原先的冷静。
船渐渐驶近,曹操才发觉了一丝可疑,但已经来不及了。
冒着熊熊大火的船向曹军的船冲来。
水面有了波澜,平静的局面被硬生生地打破。
此时的夜色浓重得让人无法辨析。
神秘的风向把危险写满了整个黑压压的天空。
曹军的大小战船被铁环牢牢地锁住。
倏忽之间,风助火威,火乘风势。
迅速蹿升的火苗瞬间点燃了曹军的所有船只。
跳水逃生的士兵纷纷窒息而死。
来不及逃生的士兵只得活活地被烈火烧死,留下的只有骨灰,融进掺着大火的水中。
几十万大军顷刻瓦解。
曹操在多人的掩护下逃出了重围。
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无力地把原先手中紧紧握住的铁戟,扔在一片风沙之中。
东南风肆虐地搅乱这一天的宁谧。
熊熊大火,灰飞烟灭,赤壁之战最终周瑜获得了胜利。
那把遗留下的铁戟,沉睡在历史的风沙里,我们可以透过时光的罅隙,清楚地看到它的存在。
第二章杜牧自叹
杜牧来到赤壁,站在吹动的风沙之中。
未能得到赏识的他万念俱灰。
流动的江水在他的眼中也写满了前行的无奈。
他坐下,双手撑在泥沙里,头无力地垂着
突然,微小的风加重了势力,哗哗地吹拂起来。
瞬间,风沙狂舞。
杜牧已经无暇去观察眼前的一切,哪怕是灰飞烟灭在他看来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手在沙中无趣地翻动。
忽然,他的手一下子从沙子里缩了回来。
沙子的深处仿佛生存着某个外表尖利的生物。
扎到的手瞬间撕破了表皮,流出几滴血。
流血唤醒了杜牧的消沉,他回到了自己原始的状态,那个从不停止吟诗作赋的文人,那个从不停止探究事实的学者。
僵死的意识被突然唤醒,呈现着一种宛若新生的状态。
他像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拨开尘沙,继续进行自己曾经对生活的执着。
乍然,他的眼前出现一把铁戟。
拨开沙子,铁戟的样子展露了出来。
已经折断的下部写满了历史的沧桑。
然而,未被锈蚀的表面仍可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洗净磨亮之后泛起亮光,折戟焕发出了战场上应有的光彩。
曾想何时,是哪一位三国英杰用这铁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目睹了赤壁之战的灰飞烟灭。
曾想何时,是哪一位爱国先贤用这铁戟在刀光下锐意进取,刷新了三国年代的辉煌记忆。
他暗笑自己生不逢时,断不可怨天尤人。
于是,这位唐朝的文豪转身题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