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古籍读后感范文(17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者文章后对所读内容的感受、体会和心得的表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需要仔细阅读原文或书籍,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主题。然后,通过反思和个人思考,提炼出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在写读后感时,应该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真实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和表达的连贯性。读后感中可以包括对情节的评论、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对主题的思考和对自己的启示等。7.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激发你写作的灵感和创意。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一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2、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3、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二
一个连《内经》都不曾读完的人,又怎么能成为一个上工呢?不能成为一个上工,又怎么能为百姓治病呢?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就行医,那岂不是害人吗?不要以为中医没有毒副作用,中医的毒副作用在于行医者的能力,你有能力毒副作用就小了,你没有能力。那么你就是在杀人!!!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三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现在的科学发达,对于宇宙物质构成和规律这个概念已经研究到很细,从分子论到原子论,到中子、质子、介子、夸克,再到反物质以及最近的热词“引力波”.
而研究这些物质以及能量的学科被称为物理学。物理者,自然之理也。《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我们现在的科学体系被称为自然科学,《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说,科学也是道的一种。很多科学家都是神学的笃信者,而他们所信奉的神不只是泥塑木偶,更多的是对于宇宙万物宏伟、美丽、和谐的敬畏。
牛顿在《光学》中写到:“从现象中不是可看出有一位神吗?他无实体却活着,有智慧而无所不在。”
爱因斯坦的自传中说“赞美秩序与和谐的美,相信其中存在的逻辑简单性,这种秩序与和谐我们能谦恭地而且只能是不完全地去领会。”“同深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和坚定信仰,这就是我的神的概念。”
基础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而中医就是对人体中的秩序与和谐的总结,是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先人对自身的经验与智慧汇集而成的一门璀璨的科学。
当下的前沿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力学。宇宙的微观粒子对于人来说是无法感知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物理学研究宇宙讲的是物质、能量,以及物质能量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中医研究人体这个小宇宙讲的是精、气、神。精即物质、气即是能量、神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表象及本质。中医常常与道相论,道追求的是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这个道就是我们所说的神。
我们都知道五脏,心肝脾肺肾。大家细心一点就会发现,五脏除心外都有月旁,月在说文解字把它归为肉旁,说明这些都还属于有形之物。唯有心,没有月旁,说明它是神的范畴。心主火,这里的火,指的就是维系我们生命的神火。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十二脏如十二官,凡十二官者,不得相失,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可见形器的东西是要依赖神明而存在的。
五行之中,唯独火为无形之物。我们所能见到火,只是一种能量的形式。我们会发现火仿佛不受地球引力影响,故曰上炎。再看我们的身体,发生上火的基本也都是在上部。可见与其它四行的差别。纵观中医各大流派,伤寒、温病、扶阳等等,究其根本就是将人体中的这股生命之火控制在最均衡的状态。说明神明之火才是生命之基。故养生善知火,是为根本。当下最盛行的扶阳派,也是深得命之本也。
现在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知,都是从已病这个层次认识的。单从这个层次去认识中医当然会不如西医。比喻一个突发心梗的病人,你会送什么医院呢?当然是西医,我想哪怕是医圣复生也会建议送西医院。在处理类似危及生命的急症的时候,中医确实不如西医。但我们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中医的意义是让类似心梗这类的高致死率的疾病不会发生。
当下的医学发展的两大趋势,一个是慢性病及健康管理,一个是大数据精准化医疗。无论是哪一种,目的都是治未病。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或者说压根就不让疾病冒头。可见治病于未发的疏导手段无疑是最为科学的。
要知微见著,那就得学经典。“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不易,你得学会望闻问切,很大程度上还得要靠经验和感知。所以中医学之不易,且学且珍惜。中医特色就是形而上,西医特色是形而下。一个是道,一个是器,所谓以道御器。是为上医。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四
仅仅作为一个文本,医药学家李时珍四百年前编撰的这套《本草纲目》,在现今美学观念的折射下,可以散发别致的魅力。
早两年《昆虫记》成为流行读物的范本之一,和那位天真顽皮的法国老头法布尔相比,我们的李时珍更为纯粹。
如同一杯啤酒撇去了泡沫,在《本草纲目》中找不到感性的只字片语。当然作为严肃的专业典籍,《本草纲目》无疑与《昆虫记》牛头不对马嘴,它们之间的对照,算得上“苟且”。然而法布尔的风行确实唤起了对李时珍的记忆。
在此之前,难以想象我会在《本草纲目》上花掉整整两年的睡前时光——那等待睡意的片刻,是我全部时间的精华。事实证明,这位名垂青史的祖先给我带来的是无边的惬意,并且有效地改善了我对食物的无知。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五
几年前就听说有一本书叫《思考中医》,并且还在书店的书架子上看到了,随手翻看了几页也就放下了。想必是讨论中医存亡问题。
而今有同事举荐了这本书,并且摆在了我的面前,那就要好好读一遍了。经过两周阅读,颇有收获。
1,作者很执着,有学问,有见识。
2,始终以阴阳为纲领,展示了《伤寒论》六经的阴阳转化,很有新意。有些观点和我的认识有点相似。
3,文章也有一些机械的、望文生义的成分,这是我的一孔之见。
4,总之,在今天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书还是很开眼界的。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六
一个连《内经》都不曾读完的人,又怎么能成为一个上工呢?不能成为一个上工,又怎么能为百姓治病呢?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就行医,那岂不是害人吗?不要以为中医没有毒副作用,中医的毒副作用在于行医者的能力,你有能力毒副作用就小了,你没有能力。那么你就是在杀人!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医作为其中的一个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经验。中医古籍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中医的理论、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通过研读中医古籍,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也认识到古籍对于现代中医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我有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古籍教会我尊重传统和历史。中医学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代代中医人承袭和发扬着中医学的传统。而中医古籍则是这种传统的历史见证和宝库。研读古籍,让我感受到了中医学的渊源和源远流长,也使我明白了传统文化对于人类进步的意义。尊重和学习传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通过研读中医古籍,我深刻领悟到中医学讲究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的思想。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五脏六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只有从整体和平衡的角度去认识和治疗疾病,才能真正达到治疗目的。古籍中详细记载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注重防病治未病的思想,这种治疗思维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我平时的实践中,我更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调理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生病的机会。
第三,中医古籍的学习还让我认识到中医学具有循证医学的优势。虽然古籍中记录的一些诊疗方法可能被今天的医学所抛弃,但其中的一些理论和经验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中医古籍中的许多理论和经验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验证,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我们在学习中医古籍时,既要尊重古籍的传统,也要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去判断和运用古籍中的知识。
第四,中医古籍的阅读让我明白了中医学的针灸疗法的重要性。古籍中的针灸经验对于现代中医学的针灸治疗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针灸疗法是中医学最具代表性的疗法之一,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法一直被世界各地的医学界所关注和研究。我在阅读中医古籍的过程中,了解了一些古代医家对于针灸的经验和应用方法,这对于我现在的针灸临床实践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最后,通过研读中医古籍,我感受到了中医学的人文关怀。中医学一向以“以人为本”、“治未病”、“体质调理”等为核心思想,注重人的整体和平衡。而古籍中的经验和理论对于增进医患关系、深化医学的人文关怀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在我实践中,我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了解,尊重患者的意愿和权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于我临床工作的方方面面。
总之,中医古籍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读古籍对于了解中医学的理论、把握中医治疗的方法和提高中医医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我个人的学习和实践中,通过研读中医古籍,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悟,也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相信,在中医古籍的指导下,中医学会继续发展,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八
中医古籍是指大量中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医药学发展史。这些古籍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许多古籍的内容包括医学基础理论、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案、药物的配伍和使用以及许多实用技巧等。这些古籍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和医学智慧,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
第二段:学习中医古籍的收获
对于我来说,学习中医古籍是一次极其宝贵的经历,这让我重新认识了我所处的时代和文化。通过阅读这些古籍,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其中不仅包括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还有许多医学实践技巧和经验,这些对自己日后的医学实践都非常有帮助。例如《黄帝内经》中的“玄机”理论和《伤寒论》中的“象形”方法,深刻启示了我对于临床实践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学习古籍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医学的丰富内涵和民族文化底蕴。
第三段:认识中医古籍的难度和重要性
不可否认,学习中医古籍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事情。由于文字久远,语言古今异义多,更何况涉及的医学术语和概念往往十分抽象。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在长时间的不断探寻中,逐渐深入理解。但是,这也正是我们不应放弃学习中医古籍的原因。无论在理论或实践层面,中医学的发展完全离不开这些古籍的推广和传承。只有通过对古籍的认真掌握,我们才有可能将中医学精华传承并继续发扬光大。
第四段:中医古籍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中医古籍虽然具有古老的历史,但却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医学体系虽然与古籍中的理论体系不同,但实践技巧和医疗目标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医古籍中所包含的一些传承下来的经验和临床试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治疗现代常见疾病。例如现代认为无解的慢性病,中医古籍经常有特别疗法。因此,在现代医学的取长补短中,中医古籍起到了神奇的作用。
第五段:结尾
学习中医古籍的收获是深远的,也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医学,领悟到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相通之处。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将坚持不懈地学习,为中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延续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医学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们身处一个现代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努力维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财富。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九
中医作为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典著作。这些古籍不仅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寻求健康和治疗疾病的宝贵财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古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通过阅读和学习中医古籍,受益匪浅,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古籍给我带来了对中医理论的更深入的了解。古籍中记载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等。通过研读这些理论,我明白了中医强调整体观念的重要性。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只有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人体的健康问题,才能找到根本原因,并给予恰当的治疗。这种整体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也有所体现,但中医古籍将其发展到了更高的境界。
其次,中医古籍使我认识到中医注重调整人的内外环境。在古籍中,有许多关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的论述。其中强调的是要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养。比如,古籍中提到了“饮食有节,不劳勿伤,房室有常,起居有时,情志不乱”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和防止疾病的方法。现代人常常忽视了这些简单却有效的方法,导致许多健康问题的出现。通过阅读古籍,我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注重养生,保持健康。
再次,中医古籍给我带来了对中药的更深入的了解。中药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古籍的学习,我对一些常用的中药有了更多的了解。学习中药的炮制方法、功效和应用等等,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古籍中对于中药的认识是通过千百年的实践总结而来的,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通过学习古籍中的中药知识,我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中药的研究和应用。
最后,中医古籍给我带来了对中医的信心和敬畏之情。中医古籍中包含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方法,通过学习这些经验和方法,我对中医的疗效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虽然现代医学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医作为古老而深奥的医学体系,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崇尚科学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怀揣敬畏之心,去尊重并学习这一古老的医学体系。
总之,通过对中医古籍的阅读和学习,我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古籍中的知识和经验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具有很高的传统性和文化价值。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精神,将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护好中医古籍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从中受益,感受其中的智慧和力量。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十
《问中医几度秋凉》是一本十年前阅读的书籍,讲述了作者从自己老中医母亲的一生和小中医女儿的进步中窥得的一些经历和感悟。最近有空又翻看一遍,颇有一些想法。
作者的父亲是个唯物唯科技论者,他总是看不上配偶身为中医的所谓“神秘治疗法”。诚然,现代科技一日千里,声光电和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工具的利用率极大的提高。从前那些朦朦胧胧就致人死亡的病痛,诸如腹泻(霍乱)、咯血(肺结核),风寒(流感)等等,现在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到致病菌和致病机制,甚至可以轻而易举的使用抗生素、手术等药物手段克服病菌,快速痊愈机体。
而随着环境恶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西医手段更多地呈现出了“照病镜”而非“治疗仪”的一面,花了成千上万的开销,让病人清清楚楚的看到了长在体内的各种“瘤”、“斑块”、“脓液”,金钱散尽之后,病人也“心满意足”的死去了。
作者的母亲,在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技术之上,灵活运用了中医“黑箱”的诊治特点,因脉而治,应势而为,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病患疼痛和医疗花费。当一个个病苦难忍却又在大医院束手无策的患者们最终上门感谢母亲正确辩证调治后,作者和作者父亲才稍稍改观了对母亲的偏见。
作者列举了著名中医大师文怀沙的一句名言:西医用脑,中医用心。
西医可以批量生产,而中医需要灵性和开悟。从事临床工作至今,本人深知各类指南和共识的强大,严谨的循证研究拯救千万病患于痛苦之中。而更能体会万千病患微妙的个体差异对于统一临床方案的排斥。更不能不提的是同一体质的人群在不同性格和心理条件下对于疗效的巨大反差。所以对于不同的人群,必然不能冷酷理性的作一刀切。
作者母亲诊不同孕妇的喜脉,感受各不相同,有的是平稳不惊正常分娩脉象,有的却是如波浪般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脉象。每每摸到后者,母亲都像品鉴艺术品一样温柔和高兴。
科技发展使得人工智能越来越精密复杂多功能,甚至阿尔法狗都能在围棋上秒杀人类,但是品酒师、品茶师,闻香师却还是成为相关价值鉴别的最终决策者,这充分说明不管哪个领域,人类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
可笑过后便是可悲,我们都知道,现在越是大型的医院,分科便越是细致具体。用作者的话形容:很多科室的“大专家”、“大教授”,却并不能独立的去处理某一病症,这当然能为学科系统化带来效率,却不得不反映了现实的可悲。
作者母亲坚决的从医院辞职,为的就是不让系统化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和异化自己独立诊疗病患的能力。超倍显微镜可以深入细胞分子结构,系统知识也把人体每一部分拆分得肉眼可见,但堆积如山的报告单和疲于奔命的步伐却永不停息。
在作者母亲那里,他们却永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可以值得倾诉,值得信任也可被抚慰身心的人。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实实在在用文字表达了什么叫“实践出真知”,中华文明经历太多的人世浮沉,而我们内心最难割舍的却还是那份独一无二的感觉和记忆,它刻进我们血骨,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之中,与我们所有的张惶失措,灰心丧气和苦难眼泪进行一次次最温柔的拥抱。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十一
近距离接触中医一年,走过整个大一,对中医似乎有了个大概概念。就想借暑假时间览读一部经典,渴望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便选仲景之《伤寒》,企图啃下一小块,尝尝味道。不料,此时的我读《伤寒》之经典,犹如无牙之婴孩欲啃上品之牛肉。咬不动又撕不烂,无奈只能不求甚解的多次朗读,不敢奢求太多通悟。可毕竟思想还是需要营养滋补的,便选了中基老师曾推荐的一本书――《思考中医》,渴望从思维上能对中医有更深的理解。读书之前先看目录,顿时觉得这正是我目前所需要的一本书。便仔细阅读,边读边记,颇有收获。
这本书最开始先从引导独者对中医的正确认识上下手,先让人规正对中医理论的认识,而后又讨论了中医中阴阳概念的理解,最后是对《伤寒论》的分类整理与剖析,虽然心里是对伤寒满满的困惑与好奇,书后面的章节对伤寒的介绍似乎正是我所需要,但事实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对中医认识的一些介绍,书中所讨论的几个问题,太值得每个学中医的人去细细思考。
问题一:中医理论是超前还是落后,它是否能在不同的时空里依然发挥神奇的作用。中医里面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这个众人经验归纳的理论,值不值得我们去倾心信任?这关乎到人们对中医的信心。中医被形容为太玄,太神秘,甚至到并不值得完全信赖,都是因为她的理论验证并不能完完全全的呈现在人的面前。物理学家杨振宇曾说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实验,缺少自然哲学。
的确,中医里确实没有小白鼠之类的实验,也没有像西方解剖那样一层皮一层膜,一根筋一块骨那样把结构分的清清楚楚,这也正是现代医学更容易被接受的一点,丁是丁卯是卯,一样一样让普通人也能看得清楚。而中医,人们认为,并没有证据来明明白白的说清理论,没有确确实实的证据谁还愿意去完全信任呢。对于中医里没有试验的说法,那肯定是要予以否定的,中医的实验是独特的内证试验,就拿人的经络来说,没有试验,只靠思考与归纳,似乎不能完成。经络的走行,不同的穴位,没有真正的发现他的存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如此复杂的经络系统,内证试验,又是一个太玄乎的名词,因为他只能是个人去身体力行,在此说他只是为了说明,中医的理论也是经过独特方式试验出来的,而非误打误撞侥幸得来的,修道或习气功人士一定更加认同,正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来一一窥探验证的过程,就给了很多人怀疑中医的借口,旁人便也罢了,学中医的一定要相信,真理的能存在如此多年,并非侥幸,而是真真正正的道理,我们要做的是孜孜不倦的去发现真理,去体验他的独特,而后再利用自己所学去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去相信他,学习的人都没有信心,该怎么做到全心全意去研究她,没有下够苦功夫,又怎么可能学到真本事去治愈别人从而使人们去更加相信呢。
问题二:对经典的态度。很多学校把经典作为选修是实际情况,书的作者刘老师还对此作了一些评论,说是甚至很多中医学博士案头放的也是大量分子生物学之类的现代科学书,学校教学的课本也都是中基,中诊等一些经过缩减与整合的书。中基虽起于内经,但它不能取代内经这是万分肯定的。学生要学习许多现代医学的书也是潮流所需,但我觉得刘老师并不用做过多担忧,正如书中所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见愚”。真正对中医有见地的人是不会抛弃经典的,许多老师也都是鼓励学习经典的,真正要思考中医的人也还是会回归经典。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经典的魅力并不会被完全遮掩。把经典奉为选修,实际上经典在被选的同时也在选人,正好刷掉了一些被迫读经的,选的学生都是愿意为中医付出努力的,这样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中医,也能更好的传承中医。
中医之峰,虽远,虽高,可魅力无穷。吸引着无数人去靠近,去攀登。一步一步,借着各代前辈们的引领,借着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感悟不同高度之美。吾对中医的信心,也因不断的学习与了解逐渐增强,我对经典也更加神往,今后更要多读经典,多受熏陶了。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十二
中医作为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其中的古籍更是丰富而博大精深。 这些古籍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不仅是中医学的基石,更是文化遗产。在我日常研读中医古籍时,我发现古籍不仅是关于疾病和医学的知识记录,还是我们生活智慧的体现。今天,我将分享我在研读中医古籍时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一、虚实辨析
在《黄帝内经》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治未病”,这是传统中医的特点之一。对于古人而言,“治”不仅仅是治病,更是预防疾病;“未病”不是没有生病,更是在开创人类科学之时,对人类生命健康的思考。个人认为,虚实辨析是古籍中最为重要的治疗原则。虚实是一种分析疾病症状和体征的方式,它要求我们正确识别疾病,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虚实辨析不仅可以用于中医治疗,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我们的饮食和锻炼。
二、平衡调节
在古籍中,“平衡调节”是医术讲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状态是一个内外平衡的和谐状态,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内外失衡的结果。平衡调节的方法非常丰富,如针灸、按摩、中药、气功等等,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治疾病,更可以调节身体的循环系统,增强身体免疫力,减轻压力,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更强壮。
三、多元交融
古籍中我们能够窥见古人对治疗的多元思考。中医治疗并不是仅仅依靠药物,而是包括饮食、针灸、按摩、气功等不同的治疗手段。这种多元化和交融给了中医学者许多思考的空间,也让我认识到中医治疗的独到之处和价值。多元交融的思想也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对于喜爱钓鱼的人来说,不同的鱼需要不同的鱼饵和钓法,只有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整体认识
中医的概念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的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的思想贯穿于中医的方方面面。这种思想要求我们从整体的来认识人体和疾病,通过观察整个人形体、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来进行诊断。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人体和疾病。这种“整体认识”的思想也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透过局部问题,从整个问题的角度来思考,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五、兼容并蓄
中医系统中有许多理论和实践可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吸取了现代医学的优点,发展出许多新的诊疗方法和技术,例如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之所以能够保持活力和发展,正是由于其多元和包容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兼容并蓄,不断吸取新的思想和技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之,中医古籍是我们珍贵的文化瑰宝,研读古籍不仅可以认识中医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对人体生命健康的认知,并通过中医的养生之道进一步切实应用到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十三
中医是中国悠久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其中,中医古籍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知识。通过研读中医古籍,我深深感受到中医学说的博大精深,不但包括了丰富的理论体系,也涵盖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与这些古籍的相伴过程中,我做了一番思考和总结,这不仅让我更加敬佩中医学的伟大,也让我明白学习中医不仅仅是掌握理论,更是一种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和责任担当。
古籍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黄帝内经》。这部经典被誉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体现了中医学说最初的探索与积累。通过阅读《黄帝内经》,我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层次思考。这部经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养生方面提倡“无为而治”的观念,这与当代人们追求快节奏、高压力生活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现代社会,人们经常在工作和繁忙的生活中紧张,并忽视了内心的平衡和身体的健康。因此,我们有必要从《黄帝内经》中汲取智慧,学会放慢脚步,关注内在的平和与谐调,以达到身心的和谐。
另外一部不可忽视的古籍是《难经》。这部经典以其“难”于理解的故事而闻名,通过阅读它,我发现中医学的独特之处。《难经》讲述了一系列中医治疗疾病的案例,其中涉及到了脉诊、针灸、草药等方面。这些案例反映了中医对个体化治疗的重视,强调了疾病治疗的整体观。相比于西医的标准化治疗手段,中医注重的是整体状况的观察与调适。通过《难经》的学习,我认识到每个人的身体特点是独一无二的,需要针对性的治疗。这也让我深受启发,明白了中医治疗的复杂性和个体化的重要性。
除了以上两部经典之外,还有《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古籍同样博大精深,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疾病的治疗都有着重大的贡献。通过阅读这些古籍,我发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彼此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独立。中医学说的形成离不开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而这些古籍正是记录了这些实践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这些古籍的研读,我体会到了中医学的宝贵历史与丰富的经验,也明白了作为中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在结束的时刻,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古人云:临证必治,治证取法必素。大道至简,治未病为大。”这句话道出了中医学的核心要义。作为从业者,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精髓,不断临床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并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健康问题的困扰。同时,我们也要时刻牢记“治未病为大”的理念,提倡早期干预与预防,努力推动中医在健康保健方面的发展。
总之,通过阅读中医古籍,我深切体会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也明白了中医学的包容性和独特性。作为后来者,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优秀传统,促进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努力学习和临床实践,我们可以为患者带去更好的健康效果,也能够为中医学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以感恩之心,将中医学经典与实践相结合,为传统中医学的辉煌赋予新的时代价值。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十四
第一次见到朱老师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体质的相关内容,这也是我听得最有趣的一部分内容。一般来说,不管什么学科的理论部分不可避免地会有些枯燥无味,而中医的一些理论对一个理科生而言更是难以接受和消化。而朱老师总是能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病例故事引起我们的兴趣,并从这些病例中引出最核心的知识。从那时起,我就对朱老师崇拜得五体投地,也对她口中的故事充满了向往,于是朱老师新书一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品读起来。
书中的故事一如既往的生动有趣又令人动容,这不仅是治愈患者的过程,更是朱老师收获一段段深厚情谊的过程。但我的身份不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更是一名中医系学生,我从书中获得的除了精彩的故事,更多的还有临床经验。书中每一篇文末都会有疾病的科普及其诊断标准与中西医疗法,使读者在感受故事的温情之余,还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就像学英语的时候,老师教导我们要把单词放到句子里面去记,这样才能记得牢。同理,我们把中医专业知识直接融入临床病例里去学习与记忆,也会记得更加牢固,运用得更加纯熟。
《痛到天昏又地暗》中有痛经的分型及对应药方;《我为妈妈求医》中有对失眠的分型及对应药方;《“一见钟情”》中有对头晕的分型及药方;等等。书中还有很多老师临床经验的总结,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可能有人会问,我不是专业学生怎么办?当然不必害怕啦,书中的故事并不晦涩难懂,更多的像是朱老师在寻找一个一个朋友,用一个个药方架起友谊的桥梁。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对中医、对朱老师逐渐建立起信任,看到的是患者的生活因此而更加健康幸福,看到的是因战胜病魔而紧紧握在一起的双手。它让人们相信,即使疾病带来的孤独和绝望几乎要把人打倒,也还有一丝光可以照亮——那是医生的爱和能力。
《炙甘草汤留人治病》中,就是简简单单的炙甘草汤,按照经方剂量对症施治,却也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使得原本只能靠流食生存的胃癌患者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这对患者一家来说无疑是黑暗里的曙光。《涅槃重生的小女孩》中,本该是像花儿一样的小女孩,却被哮喘折磨,三天两头地住院,一家人也为此而焦头烂额。但是在朱老师的治疗下,哮喘发作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个一直以来都在被哮喘折磨的小女孩终于可以蹦蹦跳跳地玩耍,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时光。这样的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既让我感叹朱老师的妙手回春,又站在病人的角度感到幸运和感恩。
不管是“阳春白雪”亦或是“下里巴人”,这本书都会是你的良师益友。不管是从这本书中获取专业知识也好,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也好,体会医患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好,对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十五
中医在当下的中国,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上。不说受到严格科学逻辑训练的理科出身人士对中医嗤之以鼻,即便是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也会觉得中医故弄玄虚。
就我个人来说,以前也觉得中医确实能治病,但多数情况下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或者安慰剂效果。后来,思维促狭略有改观,觉得中西医都有自己的长处,西医是科学派,中医是经验派,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看病喜欢找老中医。对中医的看法有了改观之后,也略略看了一些零碎的知识,但依然云山雾罩,在将信将疑之间徘徊。直到看了这本书,才仿佛拨云见日,对于中医——甚至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都更明晰起来。
书中内容是李辛医师在中医班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后附一篇讲稿和一篇讲座对谈。而讲座这一篇可以作为本书的纲领来看,因为通过三位专家的对谈,厘清了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的区别,以及中医和西医思考方式的不同。
现代医学注重从数据指标来观察作为物质存在的人体,这是一种科学的手段,用数字语言按照理论公式描述客观状态,容易被验证,也非常有说服力。而中医描述的却是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像三焦、经络、神、气,没有仪器可以检验,也不能通过数字显示它的状态,也难怪会有人斥之为“不科学”。
科学,也不过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如果抛开这种方法,以另一种逻辑和语言去描述人体、疾病和自然呢?中医研究的是“人的生命活动”,讲究形神兼治,也就是不仅仅停留在身体的层面,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去考察人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
健康的反义词并不是病,而是“失其常”,与自我、社会、自然和宇宙处在一个平衡和谐的关系之中。疾病是失常状态已经发展到了外显的状态,神散才是病的第一个阶段。《扁鹊见蔡桓公》里,蔡桓公讽刺扁鹊时说过一句话“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他不知道的是最好的医生恰恰就是“治未病”。
疾病先是从生命无形的部分,即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第二个阶段,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第三个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
所以中医的治疗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上工治神,中工平气,下工治形”。
“上工治未病”,好的医生能够在生命无形的部分出现失常的时候感受到,通过调神遏制住它发展的趋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离自然越来越远,影响人体精、气、神的因素错综复杂,调神对医生本身的要求很高,所以如今这样的大医已经非常少见了。
李辛医师坦言,自己只能在“气”这个层面上工作。气,是维持生命的能量。三焦,就是三种能量结构——下焦:元气、精气;中焦:胃气、土气;上焦:清气、卫气。气有开阖,实则开,虚则阖。中医问诊都会问到吃喝拉撒,就是要判断一个人的气机如何。
至于有形的疾病,现代医学确实更胜一筹。所以,中医的治疗方法即是针对疾病的三个层次展开的。书中从第7章至第9章分别讲了经络穴位、针灸按摩、导引祝由和中药的治疗原理:如“针灸的作用原理不在肉体上,是经由肉体,作用并调节较高层人体能量或是精神层面,再往下作用于肉体”。
而中草药则是“医者借用草药的神、气、形来调整病人的神、气、形”。
了解了传统中医的这种基本理念之后,也就明白了现代中医为人所诟病的原因。现在去看中医或者去按摩,常听到肝血不足、脾胃失和、阴虚、阳虚之类的判定,连按摩师傅也能说出经络不通、不通则痛的道理来。让人听了觉得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说到底就是因为有些医生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抓住细枝末节照本宣科地开药,实属“下工”。
宋朝以后的中医流派渐多,更加注重研究精细的分支,致精微而失其广大,与传统医学渐行渐远。到了现代,虽则主张复兴中医,看一下中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和中医看病的方法,实际上却是用西医的逻辑配合中医的手段,到头来成了四不像。
作者在讲述中草药的时候,提到了现在中医教材中缺失的内容,也指出了学生应该如何去学习中医。其中一点是李辛医师在整本书中反复提到的:虚己。
逐渐形成符合该学科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学习利用其特有的表述语系与特有名词、概念来建构认知和思维模式。这个环节来自放下已知,以及谦虚好学的心态,与新概念、新体系的反复记忆、体会、思考,与其他学科的融会互通。
只要是符合这个逻辑的,都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正确的。要放下这种已知并不容易,我们习惯了不断往自己的脑子里塞进去越来越多的东西以显得很有学识。以前看《倚天屠龙记》,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听张无忌说他传授的招式全忘了,反而大喜。这一度让我非常困惑,如今想来,这便是虚己的功夫,很难。李辛医师说中医给人看病,要懂得“以我知彼”,也就是说作为医生,必须要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身心运作规律,知道自己的身、心、意是如何和周边环境互动的,才能够去感受和引导病人。
静坐、站桩是中医的必修课。身心静下来之后,感知能力就会变得更加精微。就像一个容器,只有空出来,才能为我所用。至于对待中西医的态度,作者引用《皇帝内经》里面的一句话可供参考:“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中西医在概念和方法上有很多不同,如果一味强调这些不同,还非要分出个高下优劣,那就是愚者所为了。
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再读,粗读一遍,我也只了解了表层的东西。比起来中医的理论,得益更多的反而是学习的态度。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我自认为不是个骄傲自信的人,但是却并不谦虚,在很多方面反而是个非常自满的人,所以,也希望能在以后重温的过程中,慢慢地学会虚己,从而拥抱更多可能。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十六
第一段:引言(150字)
中医古籍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中医古籍,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和经典经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古籍,并认识到其在现代医学中的独特价值。在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学习中医古籍所带来的丰富收获和启示。本文将从学习中医古籍的方法、内容选择、古籍的价值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示我个人的学习体会。
第二段:学习方法(250字)
学习中医古籍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首先,理解古籍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是十分重要的。古籍中常见的某些字词,在当时的意义和现代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要能融会贯通。另外,需要懂得辨识古籍中的繁简字体差异,确保正确理解古籍内容。此外,密切结合古籍与实践是学习中医古籍的关键,通过对病案、现代病例的学习,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中医经典的理解。总之,学习中医古籍需要耐心和细心,同时要结合实际应用进行理解和运用。
第三段:内容选择(250字)
在学习中医古籍时,我们要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学习。要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兴趣选择适合的古籍,不要贪多嚼不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经典的古籍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同时也要注重选择有名的中医医家的著作,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前热点问题,选择与之相关的古籍进行学习,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第四段:古籍的价值(300字)
中医古籍是中医学习的宝库,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首先,中医古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中医文化和中医理论。其中蕴含的中医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其次,中医古籍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大有裨益。通过对古籍中的病例和配方的研究,我们可以拓宽临床经验,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另外,中医古籍也是中医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在进行中医研究时,我们可以借助古籍中的资料和经验,找到问题的线索和解决方案,推动中医学科的进步。
第五段:对现代医学的影响(250字)
中医古籍是中医学的根基,对现代医学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医古籍中的很多治疗方法、药物配伍等,都具有一定的现代医学意义。其中一些经方和草药的应用在现代医学中也有借鉴之处。另外,中医古籍中的治疗原则、病理观点等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可以使中医学更加立足现代,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服务。
结论(200字)
学习中医古籍是一项有挑战性但充满乐趣的过程。通过学习中医古籍,我们不仅可以学到中医的理论和技术,更能够深入了解中医文化和精神。中医古籍不仅是中医学术的宝库,也是中医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中医古籍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中医古籍的学习和研究,将中医的瑰宝发扬光大。
中医古籍读后感篇十七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凝聚了几千年来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中医古籍则是学习中医的根本,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学家们的经验与智慧。在我学习中医过程中,与古籍的相伴成为了一段珍贵的经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学习中医古籍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 传承古人智慧
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发现古籍是通往中医智慧的桥梁。古籍中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对我的学习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我深刻感受到中医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古籍中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以及医家们独特的诊治思路,不仅让我对中医学的认识更加全面,也使我对于中医的独特魅力深感折服。
第三段: 善于运用古籍知识
通过学习古籍,我不仅能够了解中医理论的演变与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古籍中记载的各种证候与治疗方法,例如“升本治标”、“辨证施治”等理念,对于我的临床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我发现,通过运用古籍中的理论知识,我的临床诊疗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在复杂病症诊治方面。这进一步巩固了我对中医学的信心与热爱,也让我更加珍惜学习古籍的机会。
第四段: 感受古籍中的智慧
古籍中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医学家们的智慧,阅读古籍就像与先贤们进行一次心灵对话。通过阅读中医古籍,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治疗理念。古籍中对于人体的观察与认识,通过经络学、脏腑学等理论体系,揭示出了中医学的独特之处。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是一门不断演化与发展的学科,而要扎根于这门学科,就需要不断学习古籍中的智慧。
第五段: 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关联
学习中医古籍的过程中,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古籍中的理论知识需要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运用和检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古籍理论为临床提供了指导,而实践经验在验证与完善理论的过程中,促进中医的不断发展。学习古籍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中医的历史与文化,更是为了将这些知识融入到实践中,拓宽临床思路,提升诊疗水平。
总结:
通过学习中医古籍,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学习和传承中医的信念。古籍中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并且让我对中医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中医古籍,将其中的智慧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