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论语十则读后感(汇总18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自己的思考、感受和体会的总结和概括,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也可以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我想,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吧。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书中的主题和思想,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与他人分享。那么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首先,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作品,全面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其次,要注意结构和逻辑,合理组织内容,尽量避免散漫和碎片化的表达。然后,要注重个人的思考和感悟,不仅仅局限于对作品的描述,更要发挥自己的独特见解。此外,要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棱两可和含混不清的文字。最后,要进行审校和修改,注意语法错误和格式规范,力争语言流畅,表达精准。下面是一些学生写的读后感范文,不同角度的观点,希望能给大家启发。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一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毕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可是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外,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向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
2、”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教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
3、”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二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有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父母们总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绝了,他(她)们叫我去买东西,我也拒绝了.只要是父母们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没有完成.
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面包,我没答应,这次她生气了:”只会吃,不会做,真是一个窝囊废."说完,还打了我.母亲从不打我,从不骂我,从不生我的气,这次她是真的发怒了.我伤心极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从这学期学了论语后,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学了论语对人是非常有用的!会让人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亲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三
我最喜欢读历史书籍了。最近,我迷上了一本《论语》。主要讲述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每一句精炼的话语,都是那么的简单明了。
单纯的学习告诉我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不但可以提高我们交流和互相学习的能力。当下最为缺少的也好象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这一点一样。交一个益友,可以开阔视野,互相帮助,何乐而不为呢?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既然交友有那么多好处,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呢!子夏也曾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一点更为重要。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四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论语十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五
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论语》是我国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几代弟了编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及教育思想。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让邻三尺”,这篇文章讲的是两个邻居从刚开始不肯退让自家的院子到后来各退三尺地,从而两家的房子都合适了并且成为了很好的邻居和朋友。通过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们要理解、多谦让对方、多替别人着想,别人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了自己的开心快乐!
《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好文章,虽然我不能理解其中更多的含义,但我想只要多读几遍,我会悟出更多更深的道理。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六
在学习班里,同初一预备班的学哥学姐们读到了初一上册的课本,其中,《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论语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读到这篇论语的时候,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不会反省自己。我应该学会检讨,学会反省自己,同学们你们也应该行动了!
论语之三:子曰: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大意: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读了这篇论语。我知道人的知识是无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想出一个创意。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七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十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八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九
在我读过的书中,我觉得《论语》是我读过最有含义,最有蕴含的一本书。这本书教给我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都是无价的,因为,它教会我了很多人生道理。
比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且,还要懂得新的知识,这样才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这一则让我明白了,不要把新知识学会就可以了,还要加强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比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一则让我明白了要以学习兴趣爱好才可以真正学习到知识。
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我明白了时间的宝贵。孔子在河边感叹到:”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日夜不停。什么都可以用金钱买到,但唯独时间不可以,因为它是无价的,可以称的上是”无价之宝“。
这本书里的每一败都很有价值的,我会把每一则都牢牢的记在心里。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十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的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如果有一件物品你不喜欢,那你就千万别强给别人,那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对待别人要懂得奉献,多向雷锋学习学习,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向他那样,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那这世间该是多么的美好、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冬天,寒风凛冽、环境是何等的恶劣,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强不屈,高风亮节!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位共产党员,他们面对敌人的严刑逼问,但还是沉着冷静,英勇不屈,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呀!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想困难屈服;反而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永往直前。
通过读《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与处世之道!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十二
就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如果有一件物品你不喜欢,那你就千万别强给别人,那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对待别人要懂得奉献,多向雷锋学习学习,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向他那样,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那这世间该是多么的完美、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明白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冬天,寒风凛冽、环境是何等的恶劣,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强不屈,高风亮节!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位共产党员,他们应对敌人的严刑逼问,但还是沉着冷静,英勇不屈,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呀!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想困难屈服;反而就应坚强应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永往直前。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好处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务必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礼貌、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十三
学期,我们学校新加了一门课程――经典教育。我们四年级学习的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中有很多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学会的知识,要按时去温习它,这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是啊,对于学过的知识,我们只要经常去复习,就能够更加深刻记住所学的内容,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可以学以致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都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有没有尽力?与朋友交往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用心复习?"这句话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我每天都按照这三点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我相信,我就可以改掉生活中、学习中的一些小毛病,让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的到更大的进步。
读《论语》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还可以改掉一些坏习惯。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论语》,以及其他的`经典著作,在经典阅读中茁壮成长。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十四
当我看完《论语》后深受其中一句的启发,这个句子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实事求是。曾经有一个例子,说是有一位青年,对爱因斯坦称自己是“无知”的而感到疑惑不解。于是他问爱因斯坦为什么?爱因斯坦笑着随手拿了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个大的圆和一个小的圆,然后指着大的圆说:“我的知识圈比你的大,所以未知领域的接触面也比你大。
正因为知识的增加,所以无知感也会增强。而如果你不懂,却装作自己很懂,不但对自己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会对自己产生阻碍,会让你变得很自傲。所以不知道承认自己不知道,才是真正的明智。知识是无边无际的,所以不知道也是正常的,不要羞于自己的无知。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十五
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它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为人的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的意思就是: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这些话都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读完了《论语》的我,从书中收获的人生哲理,将会在我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自我吸收和体会,它将伴随着我成长,成为我人生的指路标。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十六
通过读《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与处世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的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如果有一件物品你不喜欢,那你就千万别强给别人,那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对待别人要懂得奉献,多向雷锋学习学习,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向他那样,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那这世间该是多么的美好、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冬天,寒风凛冽、环境是何等的恶劣,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强不屈,高风亮节!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位共产党员,他们面对敌人的严刑逼问,但还是沉着冷静,英勇不屈,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呀!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想困难屈服;反而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永往直前。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十七
这个寒假,我又温习了《论语》,通过学习,我对《论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论语》一开始就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老师曾告诉过我们,这句话的意思是: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常常温习,一定会十分愉快。后来,当我学到一些知识后,都会主动的多复习几遍,每次复习都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对别人提到的相关问题也能很快的回答,我高兴极了。
《论语》还说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这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盲目的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学到有用的知识的。只有在学习中思考,使知识深化和升华,才能真正掌握到有用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和人类。
《论语》就是这样一本书,它用朴实的语言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认真的、反复的阅读这本书,总能给我们更深的体会。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十八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dd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