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中国思想史读后感大全(14篇)
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书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评价,更是对作者思想观点、情感表达的思考和解读。在写读后感时要保持客观和独立的态度,不受他人影响,表达真实的感受和看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从中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共鸣和思考的点。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篇一
今天读完了《先秦卷》,简单谈几点理解。
1、本卷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重要流派(儒法道等)的主要政治思想观点和其思想发展历程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阐述。
2、商朝神权与王权交织,用人活祭和普遍的神灵崇拜倒是有点类似阿兹特克帝国。
3、春秋以来,周朝旧的政治体制开始解体,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理想国,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对统一的追求和或明或暗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支持是思想家们最大的共同点。对统一的执着可能跟周天子臣民这一共同的身份认同有关。《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结束乱世再造天下成了最终极的政治桂冠。而为何君主专制制度的情况较难理解。我想可能有几点原因:一是君主\圣人被认为是作为贯通天地人三者的存在(君主就是“王”字那一竖),这使得君主获得了独占政治权力的法理性;二是分封制的解体导致官僚治理的郡县制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方向,权力依附于君主的官僚阶层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三是在前现代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大一统与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内在联系,这一点和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发展内在原因是由于从城邦国家发展到一个跨地区跨种族的大国一样。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篇二
读完第一卷的感受:对于我启发最大的应当是精英思想和一般思想的论述,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有一部分也是与此相关(虽然是清代),5月答辩时,我说道:“学术史的发展固然由大儒们创立、推动......为后世学者推崇、敬仰,但是他们那些不出名的学生,身为地方士绅,却也在为传播吾师之学做着自己的贡献。他们也被裹挟于清初“由文趋质”的过程,是学术流变大背景下的小缩影.....”之后计划的硕论部分也与精英士人与地方普通士人的思想互动关系有关,不过因为最近太懒不想写研究计划书(日常反思自己的“无为”)(这一段话写于上周,与后文可能有所脱节)
正文开始:
读完整本书以后的感受:可能是二位都出身于中文系的缘故,感觉葛兆光与赵园二人在描述思想流变、现象时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必须称赞二人的文笔),但若是概括思想概念(尤其是宋明理学和佛学中的一些概念),我是觉得不如张岂之的那本教科书,不过葛兆光在导论中已言他并不希望模仿传统精英思想史的叙述方式,希望去关注整体的思想史发展,这种处理方式固然打破了传统思想史研究的桎梏,但我觉得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以研习经典思想史写法为先较为妥当。
关于中众多对其“虎头蛇尾”的评价,我感觉有失偏颇。三代秦汉时代,思想史文献本就缺乏,葛征引了大量新史料,所以未显得累赘。第二卷进入近世思想史后,由于近世的文献众多,若按照传统的“精英思想史”叙述,本就会内容庞杂,葛在导论中已论他希望开拓思想史的新写法,关注到“思想大背景”的流变,而非局限于传统“精英思想史”论述,为了保证书不止于过分庞大,对于概念性的内容,以及近世思想史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不会过分关注。与此同时,他又引了好多新史料(比如宋代的洛阳,以及清代的地图、西学等),如此谋篇布局之下,就显得传统文献史料太少了,也无怪乎有人会言“虎头蛇尾”,材料征引过多等等评论。这也是我在上文所言,此书的思想流变、想象描写优于思想史经典概念的概括。我倒是觉得这种处理开启了思想史书写的新趋势,如果追求经典概念,那么去读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就好了,此书我认为是优秀的教科书,但张先生的书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桎梏,不能为如今大多数的初学者接受。
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考据学的转向》时,里面提到“清代初期的政治权利就相当巧妙地垄断了本来由士人阐释的真理,并使帝王的‘治统’兼并了‘道统’”,我感觉杨念群的《何处是江南?》一书便是以此为论点进行挥发,比如关于经筵与讲会,清初由文趋质的分析便是由此而展开。前日买了杨念群的新书《百年清史研究:思想文化卷》,大概明日就到,对于这本书,我挺期待其中的内容,因为开头便是讲研究范式,后又有一节专门研究经史观,感觉这些都会对我未来的硕论有所启发。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思想背景的描述。在计划硕论时,我曾为此困惑不已,看了一些元典却也不思其解,虽然我注意到了清初浙东地区由文趋质的现象(此点当然是受杨念群《何处是江南》一书的启发),但其中从黄宗羲到章学诚的学术变化的困惑仍未得到解决,外因与内因如何交织,地方普通士人的思想在其中起到何种作用,这都是我接下来需要思考的话题。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好书,打开我研究新思路的好书。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篇三
一直以来,我并不懂得幸福是什么。当有人问起的时候,我只是笑着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而今天,当我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后,终于进一步理解了“幸福”的含义。暑假期间,带着无数的好奇心,我去采访了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
爷爷、奶奶认为:幸福就是能吃饱、穿暖,一家人一起坐在饭桌前谈笑风生。我觉得也对,因为以前能吃上一顿饱饭就很满意了。我想:这应该是最简单的幸福吧。爸爸、妈妈认为:幸福就是有很好的事业、智慧、美丽、爱情。不但自己一家人过着美好的生活,还要献出爱心,帮助贫穷的人们摆脱困境。
听到别人的答案,我综合《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也好好地想了想:天天吃人间美味当然是一种幸福,同时,能看看高山的雄壮、听大海的.怒吼、闻花草的清香,拥有强健有力的体魄,不是更幸福吗?还有我的良好表现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周围的人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那也是一种加倍的幸福。
三代人对幸福的看法,从物质上的追求到精神上的追求,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慢慢变化,这些让我们明白: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人们对幸福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一个个小家的幸福离不开一个大家的幸福,只有国家富强了,一个个小家才能幸福。
可是我又想,当我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由于爆竹的爆炸,汽车的尾气,喇叭的高鸣,森林的减少,溪水的变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正在被“无形的大火”改造成一个“可怕的黑洞。”中国的人均耕地不到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十,人均谷物产量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俄国的二分之一!人均淡水、石油、森林等重要资源都远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在这样的起跑线上,向新的幸福目标出发,不知要跨越多少个障碍,这个任务是多么的艰巨啊!
为此,向更高的幸福出发,就要跨越这些障碍,需要十三亿中国人齐心协力,更加积极地加入到建设幸福中国的大队伍中去。同学们,为了让国家更加强大,为了让人民更加幸福,让我们节约资源、爱护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吧!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篇四
上编是对于针灸的文献整理,作者从这些古籍中“再发现”了许多原本存在却被后人抛弃的理论,由此深化了对于针灸中许多概念的认识。下编主要是针对一些尖锐问题的探讨,同时反思针灸发展过程中的弯路以及今后的针灸学应当何去何从。
“缺乏对自然的反抗精神”或许是现在的中医对自己的最大限制,医学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仅仅排在第三,作为外来者的儒家与道家反而更加重要。张树剑老师在书中提到借助于“法象”来使中药“归经”已涉及虚境,对于这一点我个人并不是十分的认同,根据药物的外形来揣摩其治疗效果其实是具有一定道理的,正如仿生学的应用一般,在面对未知事物的时候,应用此种取类比象的方法是可取的,但是过于执迷与方法论而忽视了对现实的考察,才是步入虚无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是古人研究天地规律,认识世界的工具,它代表着一个极具特色的宇宙视野,对于未知的真理给出了自己的一份答卷。到医学面对的并非是不可知的天地之“道”,而是实实在在的人体之“理”,不同的方法论指向的却是相同的人体解剖结构与功能,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中医理论受到哲学影响太深,或者说从哲学家改行中医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是所谓的“儒医”。带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激愤的这一群书生,喜欢的显然不是血淋淋的人体,而是更接近圣人的经典,于是从宋朝开始,整理文献反而成了医生的天职,这正是我特别反感宋朝医学的一点,而只有到了礼乐崩坏的金元时期,医家才开始重新拾起临床经验,但此时的中医学界显然格局已定,我们顺着自然哲学塑造了理论,如今又是顺着古人的错误继续下去。
“干针”与“针灸”之争指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行业内利益的驱使阻碍了中医的发展。理疗师为了避开美国法律从而谋取私利,因此想要把“干针”独立出来。而如今的中医行业也存在新旧之分,新学派的出现必然会撼动旧学派的地位,而旧学派往往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学术界的革新一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何况,因为国家政策的扶持,各类“伪中医”也想要分一杯羹,从中混水摸鱼,彻底搅乱了本就不平静的业界,外人甚至已经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什么才是招摇撞骗的江湖郎中。如今的中医明面上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但这对于一个根本上还没有厘清思路的庞然大物来说,也许并不是什么好事。
中医理论究竟是什么呢,合上书页的我,再一次陷入了深深地迷茫与思索。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篇五
本书汇总后的建议有:
(1)终结双轨制的改革策略,尽快减少甚至消除政策扭曲,真正实现竞争中性,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2)主动、积极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取消生育限制,建设良好的老年与幼儿护理措施,加强对妇女的职业保护,鼓励生育。
(3)保护知识产权、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改善诸如补贴与国产化等产业政策工具,建设基础设施,消除政策障碍,支持创新与产业升级,并充分重视对国际市场的溢出效应。
(4)公共财政的重点应从支持经济稳定转向提高经济效率与改善收入分配。
(5)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进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改革,改革监管体系,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间关系。
(6)彻底打破城乡长期分隔的`局面,取消户口限制,改革农村土地的产权安排,支持农民工市民化,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7)采取市场化的政策手段,比如征收污染税与实行碳排放交易,让中国经济走上绿色与低碳排放的发展轨道,提高生产与生活质量。
(8)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开放政策,明确进一步开放的承诺与时间表,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在与国际经贸体制的互动中,灵活处理发展中国家议题。
建议各个维度都有,我个人是这么看待这事:
总是有一部分是要解决社会性问题,但社会性问题或者安全维度问题不一定促进经济增长。分列较为合适。
跳过所谓的中等经济陷阱核心就在于中国的企业在全球的经济链条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过去相当于依赖一些极为基础的要素比如劳动力(世界工厂等)、投资(基建等)、消费(房地产、城镇化等)等就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这是在特定形势下才有的机会。后续则显然需要升级,尤其是面向外部的产品服务升级。形象讲是只有小米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苹果。这在内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树立企业在全球中的位置。反过来讲就是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更多的华为,需要能经营全球市场,而这达到一定规模后,就根本不单是经济问题,政治经济不协调就会出现华为、中兴这类事情。与此同时解决老龄化等带来的民生等问题,确保基本消费。
总结来看,就还是世界上就只有政治经济学,没单纯的经济学。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至少值得再读两遍!总算是读完第一遍了,诶,差不多看了两个月,经常是看几段就得时不时去查百科,越读越心虚,虽说一遍下来也算满载而归,但遗漏的东西更多。对这位作者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整整一百年的历史,涉及科学、经济、文学、艺术、哲学、医学、考古等等诸多方面的起源和发展,以世界级的眼光加以描述和评论,这种思想高度,仰之弥高!
近110万字的大作,不算我读过书中最厚的一本,但想到这是由百年历史所凝聚而成,即便是浓缩版,也足以彰显其份量,更何况这并不算简史,历史虽纷乱,但作者很切实的遵循年代纪,以时间主线来记录,轻重有序,对思想史上重大事件和成就,无有遗漏,当然,站在自己东方人的地位上,难免抱怨书中对于亚洲和印度和成就提及太少,但正如作者所言,20世纪,确实是西方世界的舞台,东方这个20世纪,拿得出手的成就确实寥寥无几。
看书的过程中,曾数次幻想过,若书中的知识点,都能不查询而略知,即便是只一二,才不枉自称读书人,所以难免心虚,且当是份美丽的愿望吧,有待努力!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篇七
比起史书,将本书看作一本20世纪重要思想的目录工具书似乎更合适。作者枚举了20世纪产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和科学发现,语言通俗流畅,具有科普价值。
但在我看来,缺点至少有二:首先本书行文脉络不是很清晰,似乎只是一个个重要观念的简单罗列和堆砌,缺少对这些思想之间逻辑关系的梳理,因此读起来不免有割裂和琐碎之感。
第二个缺憾比较隐晦却更加重要,即作者的个人意识形态观念表露得过于明显,甚至有些夹带私货之嫌,特别在谈及苏联时,作者的个人厌恶情感都快要溢出文本。虽说春秋笔法早已是史书撰写的默认原则,但如此明显的二元对立式评判却还是让人不适。
比起这些流于表面的评价,其实我更希望看到作者对诸如苏联文化现象与思潮的深入剖析,例如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这些思想,它们又对世界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因为即使是负面事物,如果我们不能理性深刻地看待和分析,而只是以个人好恶来评价,那么我们将很难从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的意义也不复存在。
综合来看,本书的缺点与优点一样明显,因此觉得有些可惜。但最后我仍然要给四星,多一星仅仅因为这本书的索引价值,对于我这种小白来说十分友好。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篇八
从东周后期开始一定程度上富含贵族共和民主成分的分封制逐步瓦解,以商鞅改革后的秦帝国为代表的军事官僚实体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趋势,秦帝国的倒塌并未影响政治思想家们对王权主义君主专制制度的信仰,后面历朝历代虽然各种政治调解手段措施层出不穷。
但总的来说反而朝着不断强化君主集权的方向发展,直至清朝集封建专制统治术之大成,皇权空前膨胀,也造就了一个被自家皇帝痛骂“寡廉鲜耻”的官僚阶级,竟然在嘉庆年间发生天理教叛乱打进紫禁城的的千古奇谈,这表明密不透风的统治机器看似依然不可侵犯,但社会的内脏已严重病变。
旧的历史演进路径已然走进死胡同,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打断了传统的历史进程,也给今后的政治思想家们带来了截然不然的思想资料。
基督教的政治思想、伊斯兰教的政治思想和传统中国的政治思想有挺多的相似之处,前两者是一神教,后者崇圣崇道,本质上都是道统法统归于最高统治者所有,之下有着官僚体制,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介入社会生活,一般社会成员没有政治权利没有独立人格。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篇九
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回顾及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管理思想,比较了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体系,需要充分吸收中国文化的精华,开拓创新。中国的管理思想的研究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研究对象模糊、缺乏史料的考证、不注重时代背景、对各种管理思想之间的关系缺乏梳理等。加强中国管理思想史学科的建设,能为中国管理思想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科技、人才支撑。
关键词:中国管理思想史;传统文化;管理方式;研究对象
中国的管理思想史是关于中国历代管理活动的一般原则的思想史,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文化典籍涉及多个方面,如治理国家、战争攻守、教化百姓、文化礼仪以及探究天理、人性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有些思想在当今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回顾
从时间维度来看管理学,中国管理思想史包括了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管理思想研究。其中出现的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和兵家的管理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都为现代管理思想打下深深地烙印。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逐步确立,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深入贯彻落实,企业管理和改革实践不仅需要管理理论支持,更需要具体管理思想的指导。在引进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时,我国的学者也开始致力于开发创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与总结新的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管理路子。
1984年,前国家经委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讨会,研讨会的召开对中国管理思想研究及其现代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后12月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研究组织“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该专业学术团体主要从事发掘和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管理现代化服务。1984年,杨先举、覃家瑞合作编写的《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一书是由中国大陆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探讨中国文化遗产在现代经营管理方面应用的著作,中国古代的兵家管理思路独特,方法卓越,有关《孙子兵法》中诸如“庙算”、“七计”、“以正合,以奇胜”等的一些研究成果,其运筹和决策思想对发展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国古代传统的管理思想,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开拓创新,在面对全球激烈的经济竞争时,我们才能使用新的管理战略与决策,在管理和实践中熟练运用,促使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进步。
(二)建立在企业管理研究思想上的中国近代管理思想。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封建制度瓦解没落,外国列强主义入侵,社会团体不断迭起的内外交困之中。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于特殊的环境中诞生的中国近代企业,其生存和发展的路径就是不断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后来形成的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过程,所以中国近现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基础集中表现在洋务运动,及之后的企业管理思想研究上。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下,19世纪60年代兴起了官办军用工业工业,但是清政府由于财政问题不得不放松对于工业的要求,致使民间资本参加的企业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这种“管督商办”的形式使很多商人失去了积极性。晚清洋务派“官商合作”的经济思想逐渐取代了“管督商办”,这种经济管理思想是近现代企业创始初期的开拓之举。其形式弊端也很明显,由于管理权仍在官府,官商矛盾不可避免。企业缺乏生命力使得这种管理思想的实践最终陷入困境。甲午战争后,洋务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面临着重大的改革问题,不得不转变经营方针,更多的官员和商人被发动起来,成立了具有更多民营性质的商办企业。
中国近现代管理思想,不仅是通过对企业管理活动的调研,反思了新式企业实践中诸多的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还要引进西方的先进管理方式,从多方面进行了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改革和提升。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企业制度发展完成了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但是由于国家商业体制目前的局限性,中国近代企业制度始终没有摆脱官办和管督商办的模式,使得我国近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之路复杂而曲折,近代企业的发展受到遏制且没有明确合适的发展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初期,国内开始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国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要求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欠发达,企业管理经验匮乏,管理技术缺乏系统性指导,所以便积极引进了前苏联的管理方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在党中央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企业逐步贯彻落实新的管理理念,经济发展管理出现了新局面。改革开放后,基于以人性假设为主线索的西方管理思想理论渗透于转轨时期的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演变,以学习、引进、发展西方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新一轮管理思想改革开始了。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思想也在不断深化和转变,科学性管理的指向不断向人文主义倾斜。组织文化管理模式不断应用,并影响着企业内部软实力,围绕服务宗旨、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最基本的文化要素进行经营管理,以共产主义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为主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和思想导向,鼓舞调动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二、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使得民族之间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差异、技术水平参差、社会制度区别,使得各个民族之间形成的管理思维模式、管理方式和管理风格蕴含强烈的地方特色。
(一)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思维模式不同。中西方的管理思维模式有着很大不同,西方管理注重“精准”、“细致”等理性思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以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为代表的唯理哲学。它们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用实证检查、观察,通过数据来验证假设,将理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推广,贯彻科学的原则。从理性角度出发认知事物,排除情感的因素,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事物构成因素的分解,找出规律,整理和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知。西方的管理思想是理性和明确的,以条文、规章等条条框框规范个人行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则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的管理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入世”,具有广泛的的涵盖性,即“劳心者治人”。在管理实践中,人起着主导作用,以道德伦理为辅助来对人进行约束,从自我管理的角度出发,倡导个人对自身、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管理思想由人情贯穿,重“义”轻“利”,属于感性的思维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管理思想有着双重的影响,既有促进其发展的利好因素,也有阻碍其发展的障碍成分。传统的管理思想必须经过不管的改进发展,去粗取精后才能更好的与市场经济相容。
(二)中西方的管理思想方式不同。西方管理方式仍然比较关注于科学性。西方管理科学崇尚,“个人中心主义”,其强调单方面个人的私人利益,提倡竞争精神,包括适者生存的淘汰法则。所以,平等的思想在西方社会深入人心,因为在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无法形成泾渭分明的等级关系。刚性管理为西方管理科学的主线,注重制度化,规范化,注重分析,避免滥用权力,最大程度提高管理效率。以工作为中心,以合同及规定原则所认定的契约关系进一步明确个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与西方的管理方式不同的是,中国的管理方式更具艺术性,以人伦关系和情感法则为中心,受传统道德和历史文化的制约。人伦结构分匹配了行为角色,赋予个人应尽的等同行为角色的义务和应享受的权利,其权利和义务因对应的人伦关系不同而不同,因此展现不同的行为习惯。中国管理方式多以较为柔和和人性化的'方式进行,这是由中国的传统思想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更注重是人情管理和感情舒畅。中国追求社会稳定与和谐,通过提升修养,知行合一,管理方式效法自然,这种柔性管理注重人的情感,以人为本,更多采用以思想教育和政治熏陶为主的管理方式,甚少使用强制手段。刚柔管理并无优劣之分,二者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刚柔并济,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科学作用与艺术之美。
(三)中西方管理思想的目标不同。由于中西方核心价值观以及主流价值体系的不同,其所引申出的价值管理对象和管理的目标也不尽相同。西方管理思想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发展起来,交易贸易促使商品的流通,也促进了以利益为重心的主流意识的形成。西方管理目的是通过提高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注重过程和细节。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西方管理的核心问题,以此获取更大的利润,整个管理过程都受“利”的支配,不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西方的管理着重于细节的微观管理,对管理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运转,而相对忽略社会的宏观管理。
中国管理思想的理想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相处,各得其所,各有所安、其乐融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都着重“大家”和奉献精神,不提倡“小家”和个人私利,核心集中在对“人”的个体修养的研究。中国管理思想注重团队合作,虽然要求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水平,以身作则,但是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形成一种良性的管理循环状态则是提高管理质量的主要方式。
三、中国的管理思想史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的思维惯性,中国管理思想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管理思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和革新,管理方式层出不穷,但是也存在某些问题。
(一)研究对象模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以“仁”和“礼”的管理思想为基础,进行解释和阐述。古代思想管理家的理论基础多借鉴文化史料,其阐释的主要是一国君王的封建制度管理,即“治国安邦”。古代管理思想的目标是社会的安定,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而近代管理思想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的管理,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商业贸易活动。古代管理的管理背景环境是可以预期的,而现在管理则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因素及国家政策变动。古代管理对象的侧重点是人,如何判定一个人的修养本质,没有一个明确的论断。虽然人也是近代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其本质是追求人所带来的效益和最终结果,通过管理人把过程做好,对于管理者自身的修养标准并没有作以界定。由于管理学各个阶段的内涵和主体的差异性,相应的管理思想也不同。所以中国思想管理史的研究是从古代治国安邦的不断过渡成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及管理的,这两种管理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应是何种思想,或者该不该去明确的划分对象主体,如何划分,划分后的结果预期等,这些都尚未得到解决。
(二)缺乏史料的考证。中国的管理思想史于古代就初具雏形,到进入实践和发展的阶段不断融入西方管理思想是中国管理思想史的转折点。与西方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科学的管理理论不同,中国的管理思想大多是在论述其他问题时附带提出的副产品,这些理论的提出缺乏假设检验和模型运算,也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我国在管理思想方面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迄今还没有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发掘和整理工作。
(三)不注重时代背景,缺乏管理领域间的关联思想研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管理思想涉及行政、经济、军事、文化管理等各方面,但是主要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伦理规范和国家管理两方面。对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中国现代管理实践的研究只注意两者之间的演变联系,忽略了它们在研究方式方法上的差异和创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通过管理者自我修养的提高产生影响力,使被管理者从主观认可服从,从而外部的监督和管理成为辅助力量。而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往往忽略历史条件和背景,站在古代的视角对当代的管理思想做出牵强的解释。如果以当下的经验来对历史进行研究,会脱离思想史本身的含义,得到武断的结论。
四、对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展望
商业全球化和信息化带给管理思想新的血液和影响,对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史实的层面,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为深刻的理解它。
(一)加强中国管理思想史学科的建设。由于国内学者对于中国管理思想的研究还集中在对于传统管理思想的挖掘,停留在资料收集阶段,缺乏进一步的考证和验证,而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应该系统分析各时期管理思想的来龙去脉。中国企业的管理尚在“思想”层面,缺乏管理科学的实践性理论,缺乏针对系统的理论支撑。我国还没有中国管理思想史这门学科的设置,导致中国管理思想史不能形成自己专业的队伍。中国管理思想史是一门管理学与史学相结合的学科,只有赋予中国管理思想史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为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正确的借鉴西方的管理思想。对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必须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管理的发展现实出发,只有借鉴现实管理工作发展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其研究和开拓工作更具代表性和针对性。中国的历史条件决定,中国须在自身社会主义发展的现有基础上,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借鉴西方先进管理学科理论,调整和吸收,使其变成适合中国国情,符合现代经济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不仅同经济、技术、文化相关联,而且和民族特色有着密切联系,这在管理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除了探究历史的真相,更是通过历史来揭示未来。未来社会将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研究管理思想各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理清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是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京文.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方向之管窥[j].南开管理评论,,12(1):4~7.
[2]李孝迁.兰克史学在晚清的传播[j].安徽史学,2009(3):22~29.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篇十
读完《别了,我爱的祖国》这篇文章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深深打动了我。在即将赴远洋求学之际,作者站在高高的船栏上,与前来送别的亲友告别,心中固然有着千万的不舍,但他对祖国被侵略的痛心和战胜帝国主义的决心让他毅然地站在了甲板上。看着祖国大好的山河,作者心中自然充沛着骄傲与自豪,但帝国主义的军舰硬生生地挤入了眼帘,刺痛了作者的心,刺痛了所有中国人的心。
作者是理智的,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没有选择飞蛾扑火,而是决定师夷之技以制夷,暂时离开自己深沉爱着的国土。纵然有再多的牵挂,纵然有再多的不舍,带着山河破碎的心痛,作者毅然决然地登上了轮船,看着自己与家乡渐行渐远。
然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让作者有丢下祖国的负罪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流传的当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信念。众多赴洋的留学生都沉溺于声色犬马中,“盘着大辫子”,忘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但作者没有,他宣誓要加入中国的建设之中,宣誓要彻底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宣誓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养育了他的中国!这种民族责任感是当时乃至于现在很多青年都不具备的。
回想当下,越发觉得祖国需要一批批如作者般有志的青年。远的不说,近日的事件,黄海上的韩美联合公演,印度于喜马拉雅山脉虎视眈眈,越南文莱新马泰齐插手南海……中国的四周局势不能说不紧张。回看国内,各种高科技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外国,龙芯半途而废,一汽收购双龙几乎完败……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还不够强大,还需要千千万万能够加入这大时代工作的有志青年共同登上轮船,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形形色色的诱惑,一头扎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
而对于我自己,要成为那千千万万分之一,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努力学习,还有积极地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不被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蒙混了视听,一直保持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这样,我才有无穷的动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才有坚定的毅力在所有的困难面前都咬牙坚持!
这是我的誓言!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篇十一
我今年报考的是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硕士研究生,总分382,历史240,顺利录取,作为考研网的受益人,最后给同学们贡献点什么,按照我的理解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思想史这个研究方向,包括这个专业的研究对象、学术史、院校实力、阅读书目,最后无偿奉上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论述评》,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研究对象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民国时期,哲学史和思想史无异,后来随着学科专业的划分,出现了思想史和哲学史之间的争论,思想史逐渐脱离哲学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时间上看,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各个时期各阶层的各种思想,但中国思想史一般分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和近现代思想史,他们隶属于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学科,一般招生简章直述中国思想史的,为中国古代思想史。
总之,中国思想史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思想及其流传,它包括各时期各阶层各地域的各种思想。
二、学术史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诸子百家,庄子的《天下篇》,司马谈的《论六家旨要》等,再到后来的学案体,《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伊洛渊源录》等,再到近代的学术史式,梁启超、钱穆诸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再到哲学史式,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再到思想史,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五卷本,再到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再到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再到南京大学匡亚明先生任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三、思想史院校及奖学金问题(学术)
思想史和哲学史相同,凡是治哲学史强的高校,思想史自然不差,这里主要是推荐几所最重要的思想史高校。
清华思想史主要是张岂之老先生。
复旦文史学院主要是葛兆光教授。
南开的政治思想史主要是刘泽华教授。公费,一年4000补助。
西北大学主要是哲学思想的研究,偏哲学,因为方光华校长、谢维扬教授、张茂泽教授都是哲学出身。全额奖学金比例少,大部分为半公费,8000一年学费,每月100――200补助。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则主要是以历史的角度研究思想,所以偏史,主要是由许苏民教授、颜世安教授等组成,实力强大。公费,每月500.
社科院主要是崔大华教授、耿云志教授等。8000一年学费,奖学金比例低。
还有比如四川大学的罗志田教授,岳麓书院的中国思想史,中山大学等,酌情选择。
在难易程度上,清华复旦南京南开西北,社科院只招一人,不详。
在学术成绩上,术业有专攻。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篇十二
第八部分第一节“皖学”引用戴震的话:“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弊,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有名之见,其弊二:非掊击前人以自表暴,即依傍昔贤以附骥尾。……私智穿凿者,或非尽掊击以自表暴,积非成是而无从知,先入为主而惑以终身,或非尽依傍以附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几句话直指很多“学人”的软肋,“掊击前人”者比比皆是,歪批、胡批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是相声里的包袱,而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社会现象了,某些畅销书、某些博客,充斥的都是这种东西。而“附骥尾”的倒是不多,于丹大概可以算作其中的佼佼者,昨天和夏末他们几个喝酒的时候,臧否的现在有名的“电视学人”和“网络学人”也都跳不出这两类。而且戴东原更道出了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一时之名”和“后世之名”,即使不能留名后世,也要在当时喧嚣一番,混个热闹。
第九部分第六节“扬学六谈”中引用焦偱的话:“人各一性,不可强人以同于己,不可强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此同也而实异也,故君子不同也。”为可叹息者,似乎很少有人能懂得这个道理,总是自以为是,总想改造别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以期和自己一致。而且是关系愈好,则改造的力度愈大,所谓“爱之深则责之切”。为不幸者,我恰恰是当下价值观中的一个另类,大发慈悲妄想改造我的人也特别的多,或直斥,或婉劝,希望我可以幡然悔悟,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不过我想,我大概是很难改变了。
第十二部分第四节“试帖诗及其他”里引王阳明的话:“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敢入,视师长如仇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曹聚仁问:“两千年的书塾教育,糟不可言,可是今日的学校教育又如何呢?”根据我的切身经历,其实也是如此,不过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罢了。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二篇:读《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一点感想】
其实这本书现在只看了大概十分之一,但还是忍不住想上来先白活儿两句。这本书是前两天刚借的,和安徽教育出版社编辑的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一)一起。钱穆的作品集我更喜欢三联那一套,只是我们学校图书馆三联那套散放在各处,不好找。
看这本《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有一种找到了指路明灯的感觉,以前所谓的好古完全是瞎摸,其实一直在槛外,透过栅栏窥见了内里一丁点的美景,却不得其门而入,徘徊于这奇美花园的外围,东面窥探一下,西边张望一下。却不能身处其中去领略、观赏、参悟。得到了这本书就仿佛是找到了一张导游图,告诉我要看什么就有从某一门进,沿某条路可以走到哪里,而走另一条路又可以去到哪里。同时它还是一条通幽的曲径,通过它可以把我导向一个名叫曹聚仁的园子,那里有他构筑的园林草木,可以一窥先贤的风神。
第一部分第二节有句话对我颇有振聋发聩之功效:“连古代文学的音训都不懂,还谈什么保存国粹,读什么经典!”上学期买了本《周易集解纂疏》,据说这已经是易学的入门书了,收集了各家的解,又加上了李道平自己的疏,可是我看起来依然十分的吃力,都是囫囵吞枣的连蒙带猜,稍一溜号那一大段就要返回去重看,根本不记得自己刚刚看的是什么了。到现在可能有半年多了,才看到第二卷,“小畜”尚未看完,主要问题就是经常会有不懂的字、词出现,摸不清头脑。
第一部分第九节《也谈“三字经”》里提到:“我觉得《三字经》之代表儒家思想,正如《惜时贤文》代表道家思想。《三字经》把社会人生的积极意义说了,所以认为“勤有功”、“嬉无益”。《惜时贤文》却淡淡地在我们耳边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呢!”我是第一次听说《惜时贤文》这本书,一直觉得我的思想大概和道家更接近,就连慕古也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嬉”的心态,只是想去领略前人的思想,求得心灵的愉悦,并未想要拿它去经世致用。一直想找本书认真研习一下道家学说,依然是不得其门而入。《庄子》太过深奥,语句也不大好理解,大一时就买过一本,到现在内七篇还没有读完。去过几次白云观,那的书又总觉得太浅显了些,我想学的是那淡雅的境界,向善的心我早就已经有了。这次终于找到可以入门的了,不知道这本随笔的后面是否介绍了登堂入室的书。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三篇:读《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一点感想】
已经读完四部分了,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类似于前言的存在,第二部分基本上是对儒家起源的辨析,第三部分讲的是汉代的学术,第四部分是诸子百家,看完了第四部分对一些较著名的学派有了个笼统的认识,基本上知道了各家的主旨是什么。
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作者曹聚仁受道家影响较深,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对这本书倍感亲切的原因之一吧。其实以前对佛、道的分野并不是很清楚,模棱两可的,觉得两家的区别不大,直到读了张中行的《禅外说禅》才知道佛、道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苦”、“欲”的不同态度,“儒家是以礼节之,道家是安之若素,佛家宁愿彻底,灭。”儒家走的是“勤勉的路”,“既然有欲,就当想办法使欲得到满足。”道家走的是“倦怠的路”,“安时而处顺,就是一切都无所谓。这一切包括己身的苦乐和社会的治乱。因为无所谓,所以立身,是不干事,宁可以曳尾于涂中,以不才终其天年。”“心内则淡泊,心外则隐居,几乎支配两千年来的许多所谓雅士。”佛家则是“以逆为顺”,“实质不过是清除一切常人的欲而已。”所以觉得我的思想和道家更接近,只是尚未达到那“无所谓”的境界,还是有时候会为物役、为物恼。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第二部分第三节“春秋—战国”里引用姚鼐的话:“诸君皆欲读人间未见书,某则愿读人间常见书耳。”一句话就指出了我读书的症结所在。我以前看书也是求新、求异,总想看些与众不同的东西。现在看来是太幼稚、太偏激了,还是应该先读“人间常见书”的,一贯剑走偏锋大概会陷入偏执的泥淖不能自拔吧。就像曹聚仁评李宗吾的《厚黑学》一样,“爱用奇兵,专作翻案文章,像是大翻筋斗,其实离不了如来佛的手掌;倒替“日光之下并无新事”那句下了注解……看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做一个开天辟地的大好汉,毕竟落到夹缝中去,进退两难。”《厚黑学》我并未读过,那著名的厚黑理论我还是听过的,对照这个理论,想来曹先生的话是不错的。
“《庄子·逍遥游》中鲲鹏蜩鸠之辩,晋郭象《注》云:‘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抄这段只是觉得我一直想说却表达不出来的话这里说的很明白了,我也添不上枝、加不上叶了。
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随笔【第四篇:读曹聚仁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我只是听过曹先生,可是没有读过他的书。去年游玩天津,和十几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畅聊,他建议我读读曹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他是喜欢读书的人,可以说是书痴。他茕茕一人在车站送我,我的思绪翻滚不已。人生在世,转瞬即逝,悲伤不已。
我买了曹先生的书《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出版社2012年版的精装本,49元。日夜阅读,反复阅读。《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是不可多得的好书。467页,浓缩了丰富的精华。这完全可以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相媲美。可以说一字千金。没有废话,没有假话,没有空话。文风活泼犀利,语言蕴藉风流。完全可以和明清士大夫笔记等量齐观,而没有酸腐气。
呜呼,先生可以不朽!拳拳之心,令人呜咽。特别是今日所谓要人读经的所谓国学家,恐怕也没有读过先生的书,不也令人扼腕叹息!
真是物极必反,五四新文化运动把传统批得体无完肤,声名狼藉,文革更是从书籍到人物进行彻底扫荡。但现在似乎又要矫枉过正,固然有一帮人在贩卖后学,但鼓吹国学的声音也不小。从死去的钱穆,熊十力,冯友兰到活着的杜维明,余英时,陈来,风光得不得了,当然儒学并不完全代表国学,但应该说儒学是国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难道说当年的五四先贤如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人都错了么?当年的是是非非之争已经成了过眼云烟,我看了几本古书之后是坚决站在了反传统的立场,因为我确实感到了鲁迅所说的那是死人的文字死人的学问。看这些书总的来说要忍受非人的折磨,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古书都是如此。
但正如李泽厚所置疑的,从政治建设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来讲,老内圣如何开出新外王?从人格塑造的角度来讲,最好的结果是造成无用而痛苦的好人,而坏的结果是造成大量的伪君子!从学术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僵化烦琐缺乏创新的考据之学还是迂腐的义理之学都无助于中国学术的创造性转化。从应对中国还是世界的现代化的危机来说,无论是天人合一也好,与天地参也好,还是恕道中庸也好,都似乎是语言层面的快感,鲜有进取性和实在的功效。
但既然古书看得不多,也就没有多少发言权,只是觉得在今天鼓吹国学实在是某些东西借尸还魂之举。但怎么办呢?讲读古书谁又是这帮国学大师的对手?而人文学科很多时候又是读书多就的确拥有话语霸权,有时候一句话:“你看过吗?”就可以让你无话可说。但我无力驳斥这些招摇撞骗之徒和遗老遗少,不等于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昨天下午踢了一下午的足球,看完中卡之战回到家已经十点多了,真的很累,想看一点轻松的书,于是顺手拿起曹聚仁写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说实话,我并不偏爱他的书,因为他的《鲁迅评传》给我的感觉并不好,尽管我的一个朋友很推崇他这本书,认为他的这本评传和李长之的《鲁迅批判》是到现在为止写鲁迅最好的两本书,但我觉得他与鲁迅距离太大,更重要的是人的个性本身的差异使他不能接近鲁迅,从而有很多的误读。但这本书我觉得确实不错,当然,在这本书里面他自己声称述而不作,立场跟鲁迅等人很接近,也是看年轻人少或者不看古书。他主要引用近代以来学术史和传统批判的成果,比如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皮锡瑞的《经学历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的著作,当然是有选择性的,这样做也并非易事,一方面自身的学术功力要相当深厚,一方面也要有眼光,作为章太炎的弟子,曹氏小学功力不容置疑,而与五四新文化一起成长的他对传统的批判态度也相当坚决。
总的来讲,他通过综合大量的新的研究成果,通俗浅显地介绍了今古人经学,汉宋学,清初的顾黄王颜等各家之学以及皖派,吴派,扬派和浙东史学等清学各家。作为对传统学术的一般了解来讲,我觉得他这本书比钱穆和梁启超的《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黄宗羲的《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都好,也比侯外庐和张岂之的《宋明理学史》好得多,对一般读者来讲,前者失之过深,后者失之过繁,虽然对这本书的内容我大多早已了解,但看了之后还是觉得很有收获。当然也并不是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曹氏受马克思史学理论的影响,总的来讲推崇唯物主义,这一点在今天看来或者说在我看来是错误的,比如具体地来说,他认为《荀子》比《论语》的价值大得多就明显失之偏颇,而断定四书五经都不值得读又未免过于极端。
总的来说,我很欣赏他的文风,就是绝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故弄玄虚来来掩盖自己的贫乏,或者引多国文字来掩盖自己的缺乏创见。深入浅出唯大师能之,曹氏庶几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篇十三
“无思想之民族,决不能独立自存于世界之上。思想必有渊源、有生命。”钱穆先生认为当时社会的思想界,正不幸犯了一小儿学语之病。这本书的主旨就是为了指出中国思想之深远的渊源,激发出中国思想之真实的生命,以达到明体达用、博古通今。
钱先生于先秦诸子之异同说的十分明白,孔子之后,杨墨反孔,孟子归孔。孟子思想之贡献在其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所谓人人皆可为尧舜,然可为尧舜与是尧舜却有分别。钱先生于此言道:人人皆可为尧舜,非人人是尧舜,孟子道性善,是就其趋势而言,其内自有一番人文演进在其中,人要想成尧舜,却需人之努力有为才可为尧舜。此一分别,真是不得不明。与孟子同时或稍早有杨墨,扬子主为我,墨家主兼爱。为我,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兼爱,无君无父也。墨家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别爱,视人之父若其父是兼爱。若从人生界看,固见人生有差别相;若从宇宙界看,则人生将只见平等相。然而人处人生中,真能视人之父若其父乎,人之情感发乎内心,由内心向外不断扩充,如圆般,有中心,有远近亲疏,因此不烦多论,墨家之思想不能久行于世明矣。孔子后有庄子思想颇与孔子不同,然庄子乃智者非仁者,其思想能多注意到宇宙界,与儒家殊途,以宇宙界观人生,则只见死与生之隔绝,物与我之有分,人生处处受限制,不免流于消极。钱先生说庄子之书乃衰世之书,可谓至论,此后中国治世则儒术用,衰世则道家兴。
对书中问题的认识:韩非子的是与非钱穆先生在本书中所提出:战国时代的思想是极为活泼的……而韩非的立场则太过狭窄,他的观点也太过浅近,他只从统治阶级的偏面利益来衡量此种分歧复杂的思想界之是非,那自然要全无是处。他对韩非的评价可谓是过大大高于功,认为其思想偏激;仅知君主,不知民众;强调严刑峻法。最后钱穆先生对其的评价乃为:“先秦学术思想,由韩非来做殿军,那是中国思想史里的一黑影,一污点。”可谓是对其嗤之以鼻。
钱穆先生于先秦诸子之异同说的十分明白,孔子之后,杨墨反孔,孟子归孔。孟子思想之贡献在其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所谓人人皆可为尧舜,然可为尧舜与是尧舜却有分别。钱先生说道:人人皆可为尧舜,非人人是尧舜,孟子道性善,是就其趋势而言,其内自有一番人文演进在其中,人要想成尧舜,却需人之努力有为才可为尧舜。这样的分别,让人一目了然,深有感悟。
书中论佛学的中国化即佛学与宋明理学之关系也很精彩,魏晋南北朝时期,世道衰乱,人心消极,思想界空虚,佛学遂得以传入,谈到这一时期,书中特别提出一个人,即六祖慧能,钱穆先生说其思想乃中国的宗教革命,确实如此。佛教讲出世,六组却将佛学拉回到人世间,所谓修行何必在山林,在家亦可,此与中国传统儒家学说已很是接近,然而虽一线之隔,却毫厘千里,佛学终究教人寻个涅、清净,与中国传统思想有所不同,却可谓佛教之中国化。由佛学转为中国之新儒学,即宋明理学,孔子言仁、孟子言心性、宋明新儒学特提出一理字,所提的字虽然不同,然却是一脉相承,理字只是对以前儒学之扩大与更精更细微的阐述。
最后钱先生提醒读者,“切勿以知道一些旧公案,拾得一些旧话头,即为了事”。就像朱熹所说:“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又有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着处,此皆非知学者。须要熟看熟思,久久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矣。”钱穆解释说:“读书即心急要求统要,此是心不宽。有些人,遂求于一言半句上既见出统要来,此如初格一物,便要明天理。其实此等统要与天理,仍只是己见耳。但放开心,不责效,又易泛滥;一书看了又一书,一物放过又一物,到底心中还是无所得。故看书须熟看熟思,尽在此书上多挨,挨得,自然有得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篇十四
姓名:本网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5岁(1991年7月17日)
居住地:南京
电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5个月]
公司:xx有限公司
行业:网络游戏
职位:游戏策划师
最高学历
学历:本科
专业:经济思想史
学校:南京理工大学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可随时到岗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网络游戏
目标地点:南京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游戏策划师
工作经验
2015/6–2015/11:xx有限公司[5个月]
所属行业:网络游戏
策划部游戏策划师
1.检查系统策划,执行策划的工作情况,确保产品按照正确方向。
2.游戏版本的规划,监督执行,多个项目间的协调,对游戏主要功能进行验收,确保达到设计预期。
3.协调程序部,美术部之间的.沟通,整合各方资源完成既定任务,制定部门的新人培训计划和内容,以及部门的日常事物管理。
2014/8–2015/5:xx有限公司[9个月]
所属行业:网络游戏
策划部游戏策划师
1.分析市场形势,确立项目类型及内容,游戏框架构建及系统规划。
2.游戏ui框架规则及各系统ui设计,游戏数值设定及系统功能设计。
3.资源、功能需求管理及验收,版本及流程控制。
教育经历
2010/8—2014/6南京理工大学经济思想史本科
证书
2011/12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自我评价
多年的游戏行业研发经验,熟悉策划案的编写格式,在提需求的时候,更能预估项目人力和时间问题,撰写策划案时能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与运营、策划、程序、美工都有过沟通,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懂得合理安排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