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电视新闻稿(通用19篇)
写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过去的行为和决策,从而提高未来的表现。写一份出色的求职信需要哪些要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人生哲理,希望能引发大家对人生的思考与瞩目。
电视新闻稿篇一
第一,要认真采访、选题,注意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在精选之后出现在画面上的信息,文字绝不可以再行同一重复。第二,最新消息的开头、结尾、过渡常常是独白式的,对于人名、数据、结果等要素必须处理得体,文字精警,表达清晰,文图一致。第三,撰写电视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一定要有结构提纲,其中包括中心观点、主要论据及次要论据、组织结构方式等。要阐明画面含义,丰富画面内容,承上启下,交代思想,烘托气氛,文字要简炼、深刻,富有文采。第四,要挖掘新的角度,既要写得快,又要写得好。要避免那些陈词滥调,更要避免重复。写出来的东西,与其中看,不如动听。
电视新闻稿篇二
根据本站消息:新都中学人口教育教师吴天海今天在他的办公室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告诉本站记者:联合国官员和专家对新都中学五年多来的人口教育工作十分赞赏。人口教育是贯彻“计划生产”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早在七十年代初,周总理就倡导在中学生中进行人口教育。
1980年3月,根据我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签订的中学人口教育项目协定,新都中学被列为全国十所试点中学之一。五年多来,这所中学已经有1200多名高中学生系统接受了人口科学基础知识和人口政策教育。去年底,学生写的5份专论被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教育处。
1984年3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教育顾问沙尔马博士来新都中学视察,他作了这样的评价:“我对你们卓有成效的人口教育表示十分赞赏”。
去年10月16日。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审评小组全面审评新都中学人口教育工作后,一致表示满意。当审评小组成员海迪·斯温德尔斯女士听了几位学生用英语汇报学习人口教育知识的体会后,高兴地说:“我要把你们写的心得带回纽约,让我的女儿拿到学校去念,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你们”。
今年3月,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审评小组在给联合国的审评报告中写到:“政府官员、教员和学生的高度主动性是非凡的”。“那些教师和学生将人口教育的信息传递到他们的村庄,例如,劝说他们的亲属遵循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政策”。
今年9月23日。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驻华代表孔雷风委托他的夫人访问新都中学后,称赞这个学校的人口教育搞得好,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题词:“向新都中学学习”。
电视新闻稿篇三
这里说的新闻稿件,涵盖了新闻消息、新闻评论以及新闻故事。下面就新闻消息的播报提出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正确传达,直接面陈。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
当我们理解一篇新闻稿件的时候,应该按照以下的思路去详细、具体地把握稿件的内容。
1)把握新闻稿件的结构
了解基本事实对新闻稿件结构的'把握,有助于我们对新闻事实快速的了解,有声语言的准确表达。一般来讲,新闻稿件是由导语、主体、结尾三部分构成的。有的新闻稿件还增加了背景的部分。导语就是用最简短的语言引起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兴趣、关注。主题是一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材料,详细地将导语中提及的问题叙述清楚。背景部分是通过对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环境等背景材料的介绍,使受众更清楚地了解新闻事实以及它的价值,结尾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总结,引向深化。
2)联系背景,明确针对性,强化引导作用
背景包括事件发生背景以及播出背景。对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播报新闻时,明确新闻导向,逐渐强化播讲愿望,避免将新闻播报得平淡无奇,避免"见字出声"的现象。
3)抓住新鲜点,激发播讲愿望
新闻播音是通过新鲜点来吸引受众的,新鲜点就是新闻稿件的新意所在。
对它的把握,有助于我们形成强烈的播讲愿望,使我们的有声语言表达更具活力,顺畅自如。
电视新闻稿篇四
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
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
苦和怕的循环,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苦?为什么要怕?为什么不能从苦和怕的恶性循环中冲杀出来?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气!怕市场经济,说穿,无非是怕所谓“资本主义”!其实,市场经济是没有国界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它在自身发展中开拓世界,也在世界竞争中选择强者。
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经济。
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基本制度问题。
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场经济,难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开除“球籍”? 这不能不使人沉思。
这不能不使人奋起。
历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从哪里开拓。
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东方的宣言,中华民族面对世界与未来的一个伟大宣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终于扬起风帆,驶出那个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无前的雄姿出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牢牢地把握着舵轮,在社会的海图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国之路。
行进在这条航道上,我们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开拓,要有旗帜。
我们的旗帜,就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的时代航线! 伟大的宣言必然产生伟大的行动。
伟大的行动必然开拓伟大的事业。
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一步,用10年左右时间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创造过古代辉煌。
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镌刻在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形象。
中国,也必定再度辉煌。
东方宣言,从此揭开一个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的新的序幕! 这是共和国的第30个冬天。
“三十而立”,预示着共和国的又一个春天,正挟着漫天风雪,从地平线上朝着自己的人民走来。
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共和国的最高层会议和最基层会议都在进行着同一个内容——改革。
在同一内容的不同会议上,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和普通劳动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未来。
面对关于国运兴衰的抉择,党心和民心又交汇一起。
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人们从这里隐隐听到的,是那滚动的春雷和澎湃的潮声。
这一方土,是令人瞩目的。
这一方人,也是永驻史册的。
这里,是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故乡。
这里,又是第一个发起联产承包的地方。
历史性的两个“第一”,从这块过去贫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长出来,延伸着一个历史追求,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 来到这里,虽然悲怆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从那一曲曲凤阳花鼓声里,你仍然会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历史回声!用不着再去叙述那悲壮的一幕了!中国的农民无疑是现实而勇敢的。
他们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
吃饭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过去曾经把他们同革命联系起来,举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帜,现在又把他们同改革联系起来,点燃了“联产承包”的星火。
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历史巧合吗? 当然,他们当时不会知进,这样“冒”,这样“闯”,就是改革!但是,他们终归看到了:“冒”和“闯”的结果,是满囤的粮食,好大的丰收。
革命,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改革,也同样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
突破,首先从农村开始。
这就是结论。
1980年9月,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纪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
这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纪要》的措词是审慎的,但随之而来的行动却是大胆的。
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济改革形式,终于被历史肯定下来。
中国大地上的股股热流,便从此汇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
1980年3月,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队仅占全国总数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
时间只1年,而1年,只是历史的一瞬。
就在这一瞬之间,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国农村,开始彻底地变了!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5000多公里长度,百万年历史,这就是黄河的时空。
在这个时空里,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
这里以贫穷闻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称于世。
传说,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滚过一道惊雷。
这惊雷便来自府谷。
揭杆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义,如同烽烟不绝的历史舞台上的历次农民大起义一样,那泪的奋争,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驻民族心中生生不灭的梦,一个争生存、求温饱的梦……然而,350年过去了——从明朝到清代,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府谷几多沧桑变化,仍未挣脱贫困的阴影。
当联产承包的潮汛循着黄河而上,府谷的门再一次敞开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这块贫瘠的土地便开始生长出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前石畔确确实实变了。
前村长说:“现在我们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18个企业,总产值750多万元,人均产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达3100元”。
那支悲怆的歌,终于被滚过田野的那一声春雷淹没了!新的时代旋律,开始回荡在古老的黄土高坡。
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国家才好;国家好了,百姓才好”。
从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心的搏动,感到的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位于燕山脚下的遵化县,多山少地。
贫瘠的水土造就了这一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也造就了这一方人改天换地的智慧和毅力。
然而,土地只有挣脱“一大二公”的束缚才会生长出丰收的希望;艰苦奋斗也只有同改革开放的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迸发出劳动创造世界的光辉! 过去,这里没有水;现在有了,是自来水。
过去,这里没有工业;现在有了,是乡镇企业。
过去,这里有山,是光秃秃的。
现在还有山,却是郁郁葱葱的。
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
人们还依稀记得,在一个时期,一张即使简约到不标县名的中国地图,也总有一个红点标定着大寨——当年那个农业样板村落的位置。
或许是因为沉积的历史太沉重了吧。
从小岗刮起的改革之风,直到1982年才刮进这个红火过一个时期的偏僻山村。
拂去岁月的烟尘,大寨变了,大寨的人也随着改革整个地变了。
他们,正在追逐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时代潮流。
风风雨雨。
虎头山下的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
过去,大寨人战天斗地,治沟治坡,几十年没有挖掉穷根;而今天,他们也同全国一样,在开始高扬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时代风采。
花了几十年,懂得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值得!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是财富涌流的第一源泉。
联产承包,即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又没有让土地私有化,在劳动土地的结合上,解决了一个大的体制问题。
所以,财富之源也就被不断开拓出来。
面对群众的创举和带来大发展的事实,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锄的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束缚,超越生产力水平又何尝不也是一种束缚呢?变革人民公社体制是必然的! 当年,我们以无比热切的心情选择了人民公社。
今天,我们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来。
因为除了真理,我们别无选择。
朴素的语言,述说的是一个历史的结论:只要我们选择真理,真理的阳光就一定会无私地照亮我们生活的田园。
1981年,全国有800万农户盖起新房,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
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
长生茅屋的田野,长出了林立的楼群;靠母鸡下蛋换回油盐的双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气的东西。
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面对这瞬间的变化,昔日那布满菜色的'脸,而今怎能不容光焕发?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荡,涌起对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 改革5年,实现温饱。
这在今天听起来是如此寻常。
但只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类命运的历史天平上,我们就会感到它那海一样的丰富和山一样的重量! ——让我们的思绪上溯岁月之河。
周口店的石斧告诉你:自从土地上生存着人类,饥饿就几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岁月跋涉的脚步。
——让我们用双手去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册页。
饱经沧桑的长者会告诉你:当年,司徒雷登断定,没有哪一个中国政府能够填饱这个饥饿民族的肚子,这个预言曾经用浓墨记载在美国政府的白皮书上。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此时此刻的另一世界。
联合国的报告还会告诉你:粮食短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5亿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但求温饱,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用血与泪写下的夙愿”。
“但求温饱”,这也是几千年来农民用火与剑追求的目标。
但几千年的追求,却仿佛是一个破碎的梦。
而今天,经过一场大改革的风雨,这场梦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 这是一次神话般的跨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为之惊叹!共和国为之激动!多少农民又为之流下了欢喜欲狂的热泪!中国有用节日表达心愿的传统。
而这一年的春节,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河南宜阳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个红纸包,步行50多里,找到县委,说要给党拜个丰收年。
——预东黄泛区的一位老农,用老茧重叠的手点上香案,眼噙热泪,遥望北京,真诚地祝愿:“共产党,万年长。
” ——川西高原的农家摆上丰收喜酒。
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壶。
8亿农民最虔诚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朴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这古老的礼仪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帷幕拉开了。
一幕又一幕充满勃勃生机的商品生产的活剧,就从这里导演出来。
商品经济把农民推向市场,市场又不断刺激着农民增加商品数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
一大批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顶开板结的土地“咔咔”拔节。
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求生产的专业化,也要求生产的社会化。
而它们一旦被改革催生出来,就随即踩着改革的脚印,步入每一处山寨,跨进每一家门槛,改变着人,改变着村庄,也改革着那个延续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织”的时代。
绽开花蕾的农村商品经济之树,呼唤着科学技术——那个催动春华向秋实转化的使者!一项改革政策,就像一阵春风,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时代的花蕾。
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数百万科技人员,也就像蜜蜂传授花粉那样,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时代的沃土上。
绿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学技术的投入上。
这是一个事实,农民承认了;这也是一个真理,农民接受了。
农民耕作观念的变化,预示着小农经济在中国的消失,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崛起。
6年来,国家已组织20万科技大军对664个县进行科技扶贫。
90%以上的贫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孕育着农业发展的科技化趋势。
虽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较晚,但只要把潜力挖掘出来,在本世纪末农业产量再实现一个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毫无疑问,科技的投入越多,劳力的投入必然越少。
这一“多”一“少”,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迫使农民同土地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空间。
改革把农民与土地紧紧扭在一起,似乎相对缩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但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限扩大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
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国家的工业化需要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
但对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去换取城市繁荣,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那条带来社会振荡的历史老路。
怎么办?农村的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抉择。
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性决策。
离土不离乡——中央的决策是深谙中国国情的。
结果,犹如春笋拔节,仿佛在一夜之间,乡镇企业的幼芽拱出温润的五色土地。
毫无疑问,农村的改革和建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农;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而要这样,关键的一环是要深化农村改革。
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和长期稳定下来。
未来,已经孕育在今天的现实之中。
不是吗?短短几年,在联产承包的推动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前后出现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科技化和工业化趋势,开始绘织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动。
现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民形象,终于在这一代开始改变含义,改变模样,也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习惯看法。
在这些时而下田,时而进厂,时而出现在游乐场的农民身上,正高扬起中国农村的未来和希望。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专利——文化夜生活。
从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难道不正是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 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类文明的程度。
农民从这里走向城市,也从这里走向世界。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是这样自信,这样豪迈,这样挺拔!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心中装的是东方的一片热土,眼里看的是历史的奔涌潮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风姿!这样的风姿又何尝不可以倾倒世界?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古老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对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量。
农村在向城市进逼。
农村在向城市挑战! 城市沸腾了!经过改革洗礼的农民,走出土地,开始用那布满茧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墙。
滚过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击都市的大门,期待着城市改革的回应,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绝响!
电视新闻稿篇五
10月21日,全省冬春火灾防控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总结夏季消防工作,安排部署今冬明春火灾防控工作。
副省长韩建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今年全省持续开展冬春火灾防控、夏季消防检查等专项行动,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消防安保任务,保持了火灾形势的总体平稳,未发生有影响的`火灾事故。
当前,正值秋冬交替,气候转冷,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增多,且元旦、春节等节日临近,人流物流交通流高度密集,已进入火灾事故的易发多发期,社会面火灾防控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查找和评估地区、行业火灾的风险点,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研究谋划具体措施,确保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要发挥各级公安消防部门主力军作用,加大消防安全检查力度,及时开展联合检查,形成工作合力,提升单位火灾和区域联防协作能力。
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全省不发生较大以上的火灾事故,坚决预防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件发生,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力维护我省火灾形势持续平稳的良好局面。
电视新闻稿篇六
我国长江流域出现日全食天文奇观
(导语)今天上午,长近1万公里、宽约250公里的“日全食带”跨越亚洲大陆,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目睹了这一壮观的日全食天象,人们生产生活秩序如常。
(解说)“日全食带”早上7点58分起始于印度,进入我国境内后,经过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40多个城市,中午11点多钟进入太平洋。
所谓“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球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天象。
整个过程包括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时期。
(解说)在西藏、四川、安徽、重庆、浙江等地,中央电视台联合14家地方电视台,从地面到空中对日全食进行了直播报道,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见证了这难得一见的天象。
(现场)记者:……
(解说)在我国,人们对日食的观测已有4000多年历史,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预报,这次日食是自1814年到2309年近500年间,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世界历史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我国长江流域的42个城市都可以直接观测到这次天文奇观。
(同期声)群众:……
(解说)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尽管不在日全食带,但人们还是看到了日偏食的美妙景色。
专家介绍,因为天气原因此次无法看到日食的地区,实际上也能感觉气温下降、光线转暗等微妙变化,这其实也是日食的奇妙经历。
分析:
1、这篇消息开头的解说词介绍日食的时间、地点、事件及影响,属于直接式导语。
4、最后解说词介绍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人们的观看日食情况,也是对应画面内容。
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
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
苦和怕的循环,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苦?为什么要怕?为什么不能从苦和怕的恶性循环中冲杀出来?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气!怕市场经济,说穿,无非是怕所谓“资本主义”!其实,市场经济是没有国界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它在自身发展中开拓世界,也在世界竞争中选择强者。
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经济。
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基本制度问题。
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场经济,难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开除“球籍”? 这不能不使人沉思。
这不能不使人奋起。
历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从哪里开拓。
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东方的宣言,中华民族面对世界与未来的一个伟大宣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终于扬起风帆,驶出那个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无前的雄姿出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牢牢地把握着舵轮,在社会的海图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国之路。
行进在这条航道上,我们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开拓,要有旗帜。
我们的旗帜,就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的时代航线! 伟大的宣言必然产生伟大的行动。
伟大的行动必然开拓伟大的事业。
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一步,用10年左右时间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创造过古代辉煌。
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镌刻在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形象。
中国,也必定再度辉煌。
东方宣言,从此揭开一个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的新的序幕! 这是共和国的第30个冬天。
“三十而立”,预示着共和国的又一个春天,正挟着漫天风雪,从地平线上朝着自己的人民走来。
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共和国的最高层会议和最基层会议都在进行着同一个内容——改革。
在同一内容的不同会议上,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和普通劳动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未来。
面对关于国运兴衰的抉择,党心和民心又交汇一起。
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人们从这里隐隐听到的,是那滚动的春雷和澎湃的潮声。
这一方土,是令人瞩目的。
这一方人,也是永驻史册的。
这里,是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故乡。
这里,又是第一个发起联产承包的地方。
历史性的两个“第一”,从这块过去贫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长出来,延伸着一个历史追求,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 来到这里,虽然悲怆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从那一曲曲凤阳花鼓声里,你仍然会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历史回声!用不着再去叙述那悲壮的一幕了!中国的农民无疑是现实而勇敢的。
他们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
吃饭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过去曾经把他们同革命联系起来,举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帜,现在又把他们同改革联系起来,点燃了“联产承包”的星火。
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历史巧合吗? 当然,他们当时不会知进,这样“冒”,这样“闯”,就是改革!但是,他们终归看到了:“冒”和“闯”的结果,是满囤的粮食,好大的丰收。
革命,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改革,也同样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
突破,首先从农村开始。
这就是结论。
1980年9月,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纪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
这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纪要》的措词是审慎的,但随之而来的行动却是大胆的。
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济改革形式,终于被历史肯定下来。
中国大地上的股股热流,便从此汇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
1980年3月,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队仅占全国总数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
时间只1年,而1年,只是历史的一瞬。
就在这一瞬之间,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国农村,开始彻底地变了!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5000多公里长度,百万年历史,这就是黄河的时空。
在这个时空里,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
这里以贫穷闻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称于世。
传说,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滚过一道惊雷。
这惊雷便来自府谷。
揭杆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义,如同烽烟不绝的历史舞台上的历次农民大起义一样,那泪的奋争,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驻民族心中生生不灭的梦,一个争生存、求温饱的梦……然而,350年过去了——从明朝到清代,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府谷几多沧桑变化,仍未挣脱贫困的阴影。
当联产承包的潮汛循着黄河而上,府谷的门再一次敞开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这块贫瘠的土地便开始生长出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前石畔确确实实变了。
前村长说:“现在我们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18个企业,总产值750多万元,人均产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达3100元”。
那支悲怆的歌,终于被滚过田野的那一声春雷淹没了!新的时代旋律,开始回荡在古老的黄土高坡。
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国家才好;国家好了,百姓才好”。
从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心的搏动,感到的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位于燕山脚下的遵化县,多山少地。
贫瘠的水土造就了这一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也造就了这一方人改天换地的智慧和毅力。
然而,土地只有挣脱“一大二公”的束缚才会生长出丰收的希望;艰苦奋斗也只有同改革开放的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迸发出劳动创造世界的光辉! 过去,这里没有水;现在有了,是自来水。
过去,这里没有工业;现在有了,是乡镇企业。
过去,这里有山,是光秃秃的。
现在还有山,却是郁郁葱葱的。
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
人们还依稀记得,在一个时期,一张即使简约到不标县名的中国地图,也总有一个红点标定着大寨——当年那个农业样板村落的位置。
或许是因为沉积的历史太沉重了吧。
从小岗刮起的改革之风,直到1982年才刮进这个红火过一个时期的偏僻山村。
拂去岁月的烟尘,大寨变了,大寨的人也随着改革整个地变了。
他们,正在追逐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时代潮流。
风风雨雨。
虎头山下的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
过去,大寨人战天斗地,治沟治坡,几十年没有挖掉穷根;而今天,他们也同全国一样,在开始高扬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时代风采。
花了几十年,懂得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值得!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是财富涌流的第一源泉。
联产承包,即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又没有让土地私有化,在劳动土地的结合上,解决了一个大的体制问题。
所以,财富之源也就被不断开拓出来。
面对群众的创举和带来大发展的事实,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锄的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束缚,超越生产力水平又何尝不也是一种束缚呢?变革人民公社体制是必然的! 当年,我们以无比热切的心情选择了人民公社。
今天,我们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来。
因为除了真理,我们别无选择。
朴素的语言,述说的是一个历史的结论:只要我们选择真理,真理的阳光就一定会无私地照亮我们生活的田园。
1981年,全国有800万农户盖起新房,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
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
长生茅屋的田野,长出了林立的楼群;靠母鸡下蛋换回油盐的双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气的东西。
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面对这瞬间的变化,昔日那布满菜色的脸,而今怎能不容光焕发?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荡,涌起对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 改革5年,实现温饱。
这在今天听起来是如此寻常。
但只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类命运的历史天平上,我们就会感到它那海一样的丰富和山一样的重量! ——让我们的思绪上溯岁月之河。
周口店的石斧告诉你:自从土地上生存着人类,饥饿就几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岁月跋涉的脚步。
——让我们用双手去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册页。
饱经沧桑的长者会告诉你:当年,司徒雷登断定,没有哪一个中国政府能够填饱这个饥饿民族的肚子,这个预言曾经用浓墨记载在美国政府的白皮书上。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此时此刻的另一世界。
联合国的报告还会告诉你:粮食短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5亿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但求温饱,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用血与泪写下的夙愿”。
“但求温饱”,这也是几千年来农民用火与剑追求的目标。
但几千年的追求,却仿佛是一个破碎的梦。
而今天,经过一场大改革的风雨,这场梦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 这是一次神话般的跨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为之惊叹!共和国为之激动!多少农民又为之流下了欢喜欲狂的.热泪!中国有用节日表达心愿的传统。
而这一年的春节,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河南宜阳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个红纸包,步行50多里,找到县委,说要给党拜个丰收年。
——预东黄泛区的一位老农,用老茧重叠的手点上香案,眼噙热泪,遥望北京,真诚地祝愿:“共产党,万年长。” ——川西高原的农家摆上丰收喜酒。
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壶。
8亿农民最虔诚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朴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这古老的礼仪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帷幕拉开了。
一幕又一幕充满勃勃生机的商品生产的活剧,就从这里导演出来。
商品经济把农民推向市场,市场又不断刺激着农民增加商品数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
一大批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顶开板结的土地“咔咔”拔节。
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求生产的专业化,也要求生产的社会化。
而它们一旦被改革催生出来,就随即踩着改革的脚印,步入每一处山寨,跨进每一家门槛,改变着人,改变着村庄,也改革着那个延续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织”的时代。
绽开花蕾的农村商品经济之树,呼唤着科学技术——那个催动春华向秋实转化的使者!一项改革政策,就像一阵春风,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时代的花蕾。
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数百万科技人员,也就像蜜蜂传授花粉那样,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时代的沃土上。
绿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学技术的投入上。
这是一个事实,农民承认了;这也是一个真理,农民接受了。
农民耕作观念的变化,预示着小农经济在中国的消失,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崛起。
6年来,国家已组织20万科技大军对664个县进行科技扶贫。
90%以上的贫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孕育着农业发展的科技化趋势。
虽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较晚,但只要把潜力挖掘出来,在本世纪末农业产量再实现一个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毫无疑问,科技的投入越多,劳力的投入必然越少。
这一“多”一“少”,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迫使农民同土地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空间。
改革把农民与土地紧紧扭在一起,似乎相对缩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但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限扩大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
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国家的工业化需要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
但对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去换取城市繁荣,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那条带来社会振荡的历史老路。
怎么办?农村的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抉择。
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性决策。
离土不离乡——中央的决策是深谙中国国情的。
结果,犹如春笋拔节,仿佛在一夜之间,乡镇企业的幼芽拱出温润的五色土地。
毫无疑问,农村的改革和建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农;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而要这样,关键的一环是要深化农村改革。
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和长期稳定下来。
未来,已经孕育在今天的现实之中。
不是吗?短短几年,在联产承包的推动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前后出现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科技化和工业化趋势,开始绘织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动。
现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民形象,终于在这一代开始改变含义,改变模样,也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习惯看法。
在这些时而下田,时而进厂,时而出现在游乐场的农民身上,正高扬起中国农村的未来和希望。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专利——文化夜生活。
从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难道不正是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 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类文明的程度。
农民从这里走向城市,也从这里走向世界。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是这样自信,这样豪迈,这样挺拔!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心中装的是东方的一片热土,眼里看的是历史的奔涌潮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风姿!这样的风姿又何尝不可以倾倒世界?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古老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对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量。
农村在向城市进逼。
农村在向城市挑战! 城市沸腾了!经过改革洗礼的农民,走出土地,开始用那布满茧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墙。
滚过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击都市的大门,期待着城市改革的回应,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绝响!
电视新闻稿篇七
在20__年度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中,崇州市广播电视台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贯穿于广播电视宣传的始终,为崇州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全年崇州电视台共播出电视新闻247组,2895条,播出电视专题196组,制作各类汇报电视专题片9个。崇州人民广播电台共编排播出广播新闻268组4320条,播出广播专题224组。崇州电视台、崇州有线电视台共安全播出各类影视剧3000部(集)。
一、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宣传,为崇州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20__年,崇州电视台按照市委提出的“升位争先、强市富民”的发展战略和“一年有新突破、三年有新成就、五年上新台阶”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了舆论宣传的鼓动作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宣传了市委市政府的决策精神,及时反映了市级各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一年来,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在《崇州新闻》中开设《升位争先、强市富民》、《关注崇州重大项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栏目,先后播发100多条有关崇州经济建设方面的动态新闻和深度报道。及时反映了我市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作等情况。为了反映我市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台加大了广播电视对农宣传力度,在崇州新闻中开设了每周一期的《新农村》栏目,解析国家有关“三农”政策,报道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全年共播42期108条。此外,还根据市委市政府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先后开设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崇州在实践》等栏目,播出动态新闻125条。崇州人民广播电台也开设了《新农村》专题节目,全年共播出42组165条。
二、突出重点,搞好重大事项的宣传
一年来,我市开展了多起影响面广、意义重大的活动,在此期间,崇州电视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主动介入,精心策划实施了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比如,为了圆满完成创省级“平安市”工作,我台把平安崇州的宣传做为贯穿全年的重要工作来抓,做到宣传有计划、栏目有落实、人员有保障、形式有创新,在崇州新闻中开设了《警事》、《平安崇州》、《法制崇州》三个专题小栏目,全年共制作播出相关节目__期,还采制播出了三组反映我市创“平安市”工作以及呼吁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和谐崇州的专题节目,为创建省级“平安市”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又如今年10月初,第五届城市摄影大会在我市隆重举行,我台在做好先期宣传工作的基础上,集中精兵强将,牺牲“国庆”休息时间,着力搞好大会期间的宣传报道工作,并开设了“第五届城市摄影大会特别报道”,以多种形式生动、活动、有效地反映大会的进程、各地摄影家的风采和他们对崇州的美好印象、良好祝愿,先后共制作播出30多条特别报道,受到了崇州市民的好评。此外,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古镇街子开街仪式、廊桥之夜啤酒节等重大活动中,我台都积极参与主动配合,采制了大量的节目,圆满完成了宣传任务。我台还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崇州新闻节目中开设了《半边天》、《走近市人大代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阳光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感受新变化喜迎十七大》等十多个栏目,报道了大量的新闻,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受到有关方面和观众的肯定。
三、认真执行相关规定,做好净化荧屏工作,杜绝虚假新闻
一年来,我台认真组织学习并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条院通过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四川省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杜绝制作和播出严明禁止的有关节目。建立了三级审稿审片制度,对播出的自办节目严格把关。播出的影视节目均是经能提供合法批文的正规影视节目出版机构提供具有合法播出权的节目,并由审片员终审把关,签字认可。制定了严格的审片制度,把责任与绩效考核挂钩,明确了奖惩措施。
在做好荧屏净化工作的同时,我们特别重视抵制虚假新闻,及时召开专门会议学习国家广电总局的有关指示精神,分析北京电视台“纸箱包子”虚假报道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告诫全台员工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对照总局通知的要求,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新闻真实性、严格把关,树立大局意识等四个方面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找出问题,制订整改措施。由于我台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严把新闻真实性关口方面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制度健全、职工遵章守纪,多年来未发生有关虚假报道的事件,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
四、存在的不足和体会
崇州市广播电视台在20__年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中付出艰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正视自身离领导的要求和群众的希望,我们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离政治家办台的要求还有差距,不能充分吃透、领会市委市政府对广播电视台宣传工作的要求,在崇州经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过程中,广播电视的主动参与意识、参与深度、把握大局的能力不够,精品节目不多,还有未达到群众喜闻乐见的程度。二是长期受资金缺乏的困扰,机器设备老化、恶化程度加重,甚至已影响到了正常节目采制和播出质量,这一问题还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三是采编录制多个岗位的人员素质还亟待提高。广播电视台高素质的人才还太少,记者的题材把握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图像审美能力都有待于不断改进、提高。四是由于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广播电视台在人员管理上还有失于松懈,规章制度落实的不坚决,奖罚机制还不健全。指出问题是为了正视问题,改进不足,我们有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不断努力,使广播电视事业万上新台阶。
电视新闻稿篇八
(导语)这几天,一位普通的年轻交警成为了网络名人,随着他的工作和生活见诸互联网,这位“民选”的“北京最帅交警”感动了许多人。
(解说)在搜索引擎输入“北京最帅交警”就能找到孟昆玉,他的十几段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网友们用“阳光、帅气”来形容他。
(解说)其实从警校毕业开始,小孟就是队里出了名的“好琢磨”,和平门路口左转弯待转信号灯只有10秒钟,每次只能停三四辆车。记者发现,小孟常把自己的.站位让给车辆。
(同期声)孟昆玉:……
(解说) 值勤时的小孟是个“分秒计较”的人,为此记者也给孟昆玉算了一笔账:一个信号灯周期,打手势25到30次。一个岗下来,同样枯燥的动作就要重复900多次。而这个28岁的小伙子,已在这个路口风雨无阻地坚守了八年。
(解说)夜查是交警工作最苦的活,不仅要熬夜,还可能会面对酒后司机的种种刁难。这位酒后驾车的外地司机迟迟不肯在罚单上签字,小孟和他唠起了家常。
(同期声)孟昆玉:……
(解说)经过耐心劝说,这位司机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小孟还细心地为他联系了晚上在北京的落脚点。
(解说)工作之余的孟昆玉也和其他80后一样喜爱上网、读书、玩游戏,几经寻访,记者发现,原来这个网上最帅交警也是被一群大学生街拍时“挖”出来的。
(同期声)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王鉴理:……
(解说)网友们都说80后很难找到幸福感,对此小孟有自己的见解。
(同期声)孟昆玉:……
(导语)从昨晚开始,玉树地震灾区遭遇震后最大一次雨雪天气,救援部队官兵与当地各方力量紧急行动起来,采取措施确保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正常。
(现场)本台记者 王卫国:这里是玉树赛马场受灾群众安置点,因为降雨时间比较长,现在山上已经形成了一层积雪,安置区的河水也上涨了。
(解说)在结古镇一些路段,积水无法排出,低洼地带帐篷被淹,消防官兵带着抽水机前来救援。在很多安置点,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挨家挨户排查,加固帐篷,安装防雨设施,挖掘排水沟。第二炮兵医疗队还为村民们送来了熬制好的驱寒姜汤和感冒药。
(同期声)玉树州结古镇红卫村村民 尼玛卓玛 :今天天气特别冷,解放军送来了姜汤,我们心里特别暖和。
(现场)本台记者 王明生:这里是玉树民政宾馆,也是这次抗震救灾物资的存放点。为了避免雨水对物资的损坏,兰州区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通信连的官兵们正在对物资进行转运,以及防雨处理。
(解说)青海省军区独立团组成地质勘测小分队,与当地村民配合,沿山脚和河流低洼地段展开全面排查,避免降雨可能带来的次生地质灾害。
电视新闻稿篇九
一、民生新闻理论
民生新闻在形式上与传统新闻类似,但是也有所区别,民生新闻较多的是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为与广大群众建立联系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讲究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以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民生新闻以民本思想为指导思想,站在平民的角度,运用一种人文叙事的手法来描绘普通老百姓生存状态和日常生活,有关生命的困惑。
立意于民本,自然在新闻取材上也是关乎民众的生计,将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大事、小事、麻烦事和民众最关心的、有关切身利益的事,网罗进民生新闻中,作为报道的主体部分,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出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在向观众传播民生新闻理念的同时,提升观众的素养,为观众答疑解惑,解决观众生活遇到的困难,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舆论导向的责任。
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是人们群众生活中不和或缺的一种生活休闲娱乐项目。
电视作为一种强势的传播媒体,传播影响力和效果都不容小觑。
而民生新闻正是借助电视媒介,充分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宏观社会效果,以大众传播受众的行为理论作支撑,在短时间内爆发式发展,从报刊等传统媒介,转向电视节目的制作,取得了传播者传播民生理念的卓著成效,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和时代的特征与社会现实的要求,找到了有别于传统新闻的,一种传播民本思想的新途径。
民生新闻理论的提出,对于中国电视新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收视对象的的新闻样式,带着广泛的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它的崛起体现了中国新闻自身的发展规律。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回归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新闻的改革也更加深入,电视新闻的传播功能已经不再停留于过去的宣传以及政治喉舌,逐渐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有了更加细化的分工。
在上世纪90年代,电视新闻就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一系列的功能,集宣传、监督、讨论、告知、娱乐、沟通和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的新闻取向,促进电视新闻功能的多元化的发展,这样的变革背景也是促使民生新闻爆炸式发展的主要社会背景。
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的今天,我国媒体的理念也悄然发生变化,从受众本位转化为以观众的收视需求为电视节目制作的主要宗旨,民生新闻的回归正是基于这样的硬件条件。
因为民生新闻关注群体和关注事件的特殊性,能够引起群众的广泛兴趣和强烈的共鸣,自然收视率高,电视民生新闻正是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大潮,“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可以看到,新闻也可以活泼、通俗易懂、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不像传统的新闻形式,刻板肃穆。
中国电视向大众传媒本质回归,除却平民化的倾向,新闻的形式和报道思路上也有了新的转变,逐渐向老百姓的世俗生活靠拢。
三、民生新闻立足中国特色与时代特性
民生新闻理论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代特性紧密结合,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而产生发展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中也包含了新闻的发展,新闻媒体跟上世界媒体发展步伐的同时也要与中国特有的社会环境相契合,所以,民生新闻除却要在纷繁的世界新闻传播理论中立足,并且脱颖而出,必须着眼于本国本土的新闻。
关心社会是新闻的重要职责,而富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也必然能为世界复杂构架中的新闻理论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本着“以人为本”的民本倾向,正是为民生新闻理论提供了理论发展的.基础,民本是中国新闻改革创新中的突破口,需要在创新中保持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而民生新闻理论的提出正是基于这种发展状态,从理论上与世界接轨,通向世界性问题的解决窗口。
在反映民众呼声的同时,不与政府立场相违背,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直是民生新闻努力的方向,而在最近几年的实践中,可以看到,这种融合是可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
电视民生新闻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背景中产生的,带有很浓的中国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性,但其内涵却具有十分深远又深厚的历史意蕴。
民生新闻的观念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
早在先秦的“美政”思想中就有所体现,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状态,并不适合实施这种先进的思想。
因此,虽然“民本”是先秦时代政治的核心观念,但不成熟的理论和不成熟的制度以及社会环境都制约了“民本”思想的发展,而没有被上层建筑中所接受,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中也难以实现。
在近现代的新闻媒体的发展中,民本的思想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社会背景,使得民生新闻在民本的思想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语境。
尤其是在中国深刻变革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时代的特性,催促传统新闻的变革,寻求新的突破口,民生新闻在原有的理念和新闻发展状态中转变观念,是与时代结合的结晶,真正做到了为民众发声,体现了当代中国传统民本观念与特殊时期的特定空间结合的新闻观念。
这一观念在中国的现实中提出并付诸实践。
能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也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与之相契合的缘故。
四、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最近几年,民生新闻节目愈演愈烈,但是民生新闻要想要有更广阔的发展,现今的态势是不容乐观的。
发展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创新,内容上也愈加显得狭隘,因此今后的出路之一在于报道内容和新闻来源渠道的扩大拓宽,不再将眼光狭隘地着眼于家长里短,应从现实的小事中,看到事件的本质,避免低级趣味的节目和同一地区节目内容同质化。
在民生新闻中还可以凸显地方特色,体现地域的特色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不仅能增加当地观众的亲切感,还能使其他地域的观众产生浓厚的观看兴趣。
另外,创新不仅是在内容上的,更多新颖的,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也是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之一。
灵活的新闻报道形式,在增加与群众互动性的同时,也丰富了群众的生活,避免地方台相互抄袭民生新闻的新形式而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新的风格也体现在对新闻信息的处理上,以及视角的创新和主持人的独特风格上,具有亲和力的主持人和主持风格,能更好地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语言上也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增加收视率。
民生新闻想要有更大影响力,公共新闻报道的加入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观众的各种公共意识的觉醒都使得当今的新闻内容、形式和渠道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的要求,老百姓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为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找到切实的解决办法。
因此,民生新闻的身份发生了转变,除了观察者和报道者,也成为问题的追问者和解决者。
五、结语
民生新闻有别于传统新闻的主要原因,除却其关注的群体是社会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的老百姓之外,还在于,民生新闻保持新闻的严肃性的同时,也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让人民群众一边休闲一边体会新闻的魅力,真正站在了群众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推进了新闻的进步。
民生新闻之所以能在最近20年间有这样的发展态势,是因为民生新闻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土壤上,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
了解民众的真正诉求是什么,才有发展的可能性。
我国长江流域出现日全食天文奇观
(导语)今天上午,长近1万公里、宽约250公里的“日全食带”跨越亚洲大陆,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目睹了这一壮观的日全食天象,人们生产生活秩序如常。
(解说)“日全食带”早上7点58分起始于印度,进入我国境内后,经过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40多个城市,中午11点多钟进入太平洋。
所谓“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球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天象。
整个过程包括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时期。
(解说)在西藏、四川、安徽、重庆、浙江等地,中央电视台联合14家地方电视台,从地面到空中对日全食进行了直播报道,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见证了这难得一见的天象。
(现场)记者:……
(解说)在我国,人们对日食的观测已有4000多年历史,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预报,这次日食是自1814年到2309年近500年间,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世界历史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我国长江流域的42个城市都可以直接观测到这次天文奇观。
(同期声)群众:……
(解说)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尽管不在日全食带,但人们还是看到了日偏食的美妙景色。
专家介绍,因为天气原因此次无法看到日食的地区,实际上也能感觉气温下降、光线转暗等微妙变化,这其实也是日食的奇妙经历。
分析:
1、这篇消息开头的解说词介绍日食的时间、地点、事件及影响,属于直接式导语。
4、最后解说词介绍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人们的观看日食情况,也是对应画面内容。
电视新闻稿篇十
电视新闻稿的写法是在一般新闻稿的写法基础之上的,意即电视新闻稿的写法首先必须满足普通新闻稿写作的基本要求,如新闻六要素一样必须具备;消息体裁的电视新闻稿一样必须符合消息写作要求,等。
在此基础上,电视新闻稿写作必须注意如下特性和特殊要求:
一、注意声像对应,杜绝“两张皮”现象
我们知道,电视新闻有声音和图像两部分。
电视新闻稿(文字稿件)在电视新闻里面就是播音员播出的声音(解说词),新闻图像是由电视摄像摄制的画面。
一条完整的电视新闻是由声音和图像组成的,缺一不可,两者都同等重要。
同时,声音和图像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电视新闻才是成功的电视新闻。
声音归声音在说,图像归图像在放,这就是电视新闻界常说、常见的痼疾——“两张皮”现象:声音一张皮、图像一张皮,两不相交。
这是电视新闻新手,特别是从报纸记者转为电视记者最常犯的错误,也是电视新闻稿的写法里面最需注意的方面。
如何杜绝“两张皮”现象呢?就是做到声像对应。
如何做到声像对应呢?简单地说,就是:
1、文稿(播音)点到谁(什么、地方)图像就出谁(什么、地方),不要说东出西,牛头不对马嘴。
2、互为补充,互为说明。
比如,有些灾难现场的受灾情形,文字描述很难到位,你就可以用图像画面来表现。
3、声像揉为一体,互为内容。
比如,现场采访的内容在文稿里就没有必要重述,它本身就是电视新闻稿的一部分。
说来容易做来难,电视新闻一般都需要两个人去完成,一个俗称文字记者,一个称摄像记者或电视摄像,两个人的配合很重要甚至具有决定意义。
两人必须配合默契,如能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那就是绝配了。
文字记者必须事先把采访意图、采访目标告知电视摄像,摄像记者要把拍摄到的图像情况及时告知文字记者。
当然,如果两人都是文字记者、摄像记者“两栖型”记者就更好。
如果自己是既写又拍,那么好办些,就是在拍摄图像时思考新闻稿如何下手,在对新闻稿打腹稿时觉得需要什么镜头马上去拍摄,回来后写作电视新闻稿就容易多了,“两张皮”现象也会很少出现。
二、电视新闻稿格式
俗话说,文无定式。
但是,电视新闻稿仍然可以有一定的格式,特别是对消息类电视新闻来说更是如此。
再说,如果新人按这一电视新闻稿格式去写电视新闻稿,可以更容易上手、入门,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一般的电视新闻稿格式:1、导语;2、新闻由头、新闻切入点、新闻例子,最好加现场采访;3、面上内容。
有点及面。
新闻的重点部分。
另外,请记住:尽量多用同期声、现场声、现场采访!这是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
三、电视新闻稿语言尽量口语化、通俗化,多用短句子
电视新闻如同广播新闻均属流媒体,新闻稿是靠播音员用声音去表达、传播的,不同于平面媒体受众可以随意重看的。
声音和图像都是“一晃而过”、“稍纵即逝”的,受众反应时间也有限,不可能长时间琢磨、思考,因此电视新闻稿的语言应该尽量口语化,避免书面语言,而且里面的术语、描述要尽可能通俗化,不要太专业、太隐晦,同时句子不要太长。
电视新闻稿的写法和注意事项还有很多很多,记者网小编在本文中所述只是一般性常识而已。
不过如果真正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电视新闻稿的写法,相信您也已经可以做一名称职的电视新闻记者了。
当然,如若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那您还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的探索和更多的实践。
木北造型——中国美发界的一朵奇葩
木北造型在中国美发界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被誉为中国十大美发名店之一。
木北造型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视角、精湛的专业技艺打造了属于东方人的造型潮流,多次被誉为“中国流行时尚的风向标”。
木北造型堪称为中国美发界的一朵奇葩。
自木北造型(北京北木美容美发有限公司)于2004年5月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开设的第一家分公司以来,木北造型的创始人不甘局限于这一品牌,不断努力,设立了木北企业管理公司。
木北企业管理公司现旗下拥有五个品牌,木北造型全国连锁、木北会所全国连锁、木北护肤造型中心全国连锁、木北健发中心全国连锁、木北美发会所全国连锁、木北美容会所全国连锁,现员工已达到2200人以上,这些足以印证木北企业的实力及努力。
木北造型的作品在《昕薇》、《瑞丽》、《时尚芭莎》、《时尚先生》等众多杂志上发表,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mtv全球音频道等著名电视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曾参与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中国流行音乐颁奖盛典》以及多部影视剧、时尚秀的明星、主持人、模特的造型设计。
创始人张东生、湛飞先生也频繁活跃于东京、伦敦、纽约、巴黎、香港等世界顶级发型秀的.舞台上。
木北造型在创始人张东生、湛飞先生的眼里,不只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事业,一个梦想。
他们深知很多进入美容美发行业的孩子们和他们一样都来自农村,肩上的担子很重,要更多的创造就业机会,才能提高农村家庭的平均收入。
只有把企业做好、做大、做强,才能更好地回馈社会,这个目标驱使着湛飞、张东生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木北造型不忘自己的使命,要回馈社会。
当国家人民遇到困难时,总是竭尽全力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
从点滴小事做起,给人最切实的帮助。
湛飞、张东生等领导把员工当做自己的亲兄弟姐妹,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每一个人都难以忘怀,从生活到感情,只要能帮得上忙的地方,他们都勇于挺身而出。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7.8级地震。
5月17日,木北造型举行了以“木北全体员工情系灾区,热心捐助汶川爱在人间”为主体的爱心捐助活动,木北造型全体员工第一时间向四川灾区捐献了30余万元善款以支援受灾同胞。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木北造型再次组织捐献活动。
除了顾上“大家”,木北造型也十分体恤“小家”。
2005年,木北造型店里有一个小助理家里出了一点状况,弟弟要结婚,但是家里很穷,爸爸得了脑血栓,妈妈在北京做保姆,没有能力给弟弟结婚。
那时木北刚刚起步,资金并不宽裕,但听到这种情况,还是拿出了1万块钱。
这个故事只是很多类似故事中的一个。
“天有阴晴圆缺,人有祸福旦夕。”上个月木北企业西便门店的一位女美容师——周怡菲,年仅27岁的年轻妈妈不幸身患脑垂体瘤。
木北造型领导层召开会议后立即发表了《大爱无疆,真情无限,木北集团至全体员工——募捐书》,号召全体员工奉献爱心,同时领导层率先士卒给了周怡菲最大的支持。
木北造型的发展离不开领导、员工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广大用户的大力支持。
为了更好的回报社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木北造型未来3年将发展100家店,年销售额争取突破10个亿,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达到10万人以上,培养总经理200名,培养总监500名,培养讲师200名,培养股东1000名。
木北造型犹如一叶扁舟,在领导人的正确导航及广大员工齐心协力努力下,加上广大客户一如既往的支持,一路北上,奋力前行。
相信,明天木北造型一定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视新闻稿篇十一
1、字体要求:标题、正文均用宋体四号字。
2、段落要求:对齐方式为左对齐;缩进方式为首行缩进;间距方式为段落段后均为0行,行距1.5倍。
1、要清晰,最好用相机,手机照要像素高的并且请不要抖动。
2、采用横拍的,竖拍的可以自己班级保存但不适合上传
3、要从照片明显看出活动主题(最好是一张上既能完整照到体现活动的横幅或板报等,同时能将参与人照进去)
4、体现主题的.横幅等一定照完整
5、活动主要人物应在构图的中心或显著位置
6、注意如有领导参加请一定要有领导特写的照片
7、注意全景收录和特写结合
1、涉及到班级请用标准全称
2、涉及到领导请注意职务称谓准确
3、避免口水化流水账
4、一般分三部分(第一:何时何地举办何活动,出席参加的有谁;第二:活动的介绍;第三段:活动的意义)
1、邮件名格式:日期班级(简要主题)如:20131019ts13001经济一(学长会)
2、附件格式:日期班级(简要主题).doc(即office2003兼容版本,采用其他办公软件的请另存为兼容的版本)
注意:照片请不要直接插入文档内,请单独挑选3-5张与文档一起作为附件发送(不需打包),照片文件名修改为对照片的介绍。
请在文档正文最后加括号注明作者所在机构及姓名。如:(ts13001经济一 张三)
照片作者请在照片名后加括号注明作者所在机构及姓名。
电视新闻稿篇十二
10月21日,全省冬春火灾防控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总结夏季消防工作,安排部署今冬明春火灾防控工作。
副省长韩建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今年全省持续开展冬春火灾防控、夏季消防检查等专项行动,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消防安保任务,保持了火灾形势的总体平稳,未发生有影响的火灾事故。
当前,正值秋冬交替,气候转冷,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增多,且元旦、春节等节日临近,人流物流交通流高度密集,已进入火灾事故的易发多发期,社会面火灾防控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查找和评估地区、行业火灾的风险点,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研究谋划具体措施,确保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要发挥各级公安消防部门主力军作用,加大消防安全检查力度,及时开展联合检查,形成工作合力,提升单位火灾和区域联防协作能力。
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全省不发生较大以上的火灾事故,坚决预防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件发生,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力维护我省火灾形势持续平稳的良好局面。
近日,全省“小散乱差”污染企业整治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市环保局、市气象局以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信阳分会场收看收听了电视电话会议。
会议强调,“小散乱差”污染企业规模小、分布散、管理混乱、环境差,造成的.污染严重。
各级各部门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进行科学分析,作出整体工作安排,严格督导和检查。
要狠抓措施落实,切实提质提效、减排减量,在巩固扬尘治理效果、继续扩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打好“小散乱差”企业整治战役。
要加强对大气污染的预测和研判,做好应急管控工作,确保今冬全省空气质量有大的提升。
务必在11月底前把省里下达的两批钢铁压减任务全部压完,同时要继续抓好煤炭、玻璃、焦炭等压减工作。
三要守土有责做好民生工作。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灾后重建,认真做好就业安置、社保、饮水安全、安全生产、金融风险防控、森林草原防火等工作。
四要提早精心谋划明年工作。
科学统筹安排好明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设定、预算盘子安排等重点工作,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会上,张杰辉对全省今冬明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
电视新闻稿篇十三
[导播]:7月31日,省联社信用乡镇创建验收组到我县龙泉乡验收信用乡创建工作。
[配音]:龙泉信用乡创建工作自20xx年10月正式启动,于20xx年末全面完成辖内农户的建档评级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龙泉乡信用社根据省联社信用乡(镇)创建的'工作要求,树立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利民惠民政策;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柜台服务质量;采取多举措大力宣传,增强诚实守信的全民意识,推动全乡信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信贷信用环境;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金融市场"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努力打造具有服务特色的"百姓银行'。
通过审核资料及听取工作汇报后,省联社验收组一行对龙泉乡信用乡创建工作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验收组要求,要不断改善农村金融信贷环境,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要加大宣传力度,倾力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引导群众树立诚信意识,最终达到农民增收、政府满意、信用社增效的多赢局面;要再接再励、真抓实干,将信用乡创建的成效体现在实际工作当中,进一步巩固农村金融市场,发掘农村金融市场潜力,为农村信用社的长足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随后,省联社验收组走访了龙泉乡葡萄产业基地,对该乡创建信用乡工作及惠民利民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了解。
截止目前,龙泉乡12个行政村1个社区77个村民组已评定信用村11个,信用村民组70个。全乡总农户3537户,目前已为3007户建立了经济信贷档案,应建档农户建档面达100%,信用农户占比100%。
电视新闻稿篇十四
第一,要认真采访、选题,注意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在精选之后出现在画面上的信息,文字绝不可以再行同一重复。
第二,最新消息的.开头、结尾、过渡常常是独白式的,对于人名、数据、结果等要素必须处理得体,文字精警,表达清晰,文图一致。
第三,撰写电视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一定要有结构提纲,其中包括中心观点、主要论据及次要论据、组织结构方式等。要阐明画面含义,丰富画面内容,承上启下,交代思想,烘托气氛,文字要简炼、深刻,富有文采。第四,要挖掘新的角度,既要写得快,又要写得好。要避免那些陈词滥调,更要避免重复。写出来的东西,与其中看,不如动听。
电视新闻稿篇十五
听众朋友:我们现在听到的是大家熟悉的船工号子声。这优美雄壮的劳动歌声,使我想起了船工们那种齐心协力拉船过滩的动人情景。当船进入险滩急流时,只见船上的舵手,双手紧掌船舵,使船不偏离航道。前驾长手握篙杆,东撑西点,与后驾长紧密配合。船工们匍匐拉着船,脚蹬、手爬、步调一致,一步一步地向着预定的港口前进。
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这样团结奋战呢?这是因为每一个船上职工都明确共同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在前进的航道上,不可能没有险滩急流,因此,他们下定了拉船过滩的`决心,同时因为他们有战胜险滩恶水的过硬本领。常言说"驾长心里装的全是石头',是说驾长对一条航道,哪里是险滩,哪里有暗礁,都了如指掌,并且掌握了水涨水落的脾气。如果一个驾长对航道的情况不了解,又不懂河水变化了的航道特点,那船就会触礁沉没;一个船工没有拉船的本领,一上阵,准会被纤绳赶下河去,这怎么能使船到目的地呢?所以驾长必经过严格考核选拔,船工又是驾长信得过的水手。他们相互信任,又有明确分工,做到人有专职,职有专责,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紧密配合做好本职工作,保证了全局任务的完成。
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在这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每一个单位好比一只航行的大木船,绝大多数单位的领导和群众都像拉船过滩那样正在齐心协力为四化建设出力流汗。但是,我们有些同志,刚进入改革的洪流,就手忙脚乱,一个往东扳舵,一个往西撑船。职工们像船工一样受到强烈的震动,摇摇晃晃,乱成一团。于是凭着"干不干,少不了三顿饭'在那里扯皮聊筋。我们祝愿这些单位的同志像船上职工那样胸怀共同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特别是领导要像前后驾长那样团结;要像驾长熟悉河道那样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要像驾长那样适应水涨水落变化了的情况去按规律办事;要像驾长那样组织群众脚踏实地,拿出拉船过滩的精神,投入到千帆竞发,百舸争游的改革洪流中,去开创社会主义一个又一个新局面。
电视新闻稿篇十六
电视新闻稿件怎么写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电视新闻稿件的类型以及写作技巧,请看下面:
电视新闻文字稿件与电视画面就像人的两只手。同等重要。
要做出一件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注重电视画面的拍摄,更要注重文字稿件的处理。
电视新闻文字稿应具备以下特点:
要提供鲜明的视听形象。
使新闻事物实在化、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在采摄编写工作时。
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性的语言文字。
多采用形象鲜明与画面匹配或逻辑性强的语言。
表达、说明、阐释新闻事实.力求多用新闻事实说话.多用写实性文字。
要尽量采用具体生动活泼的细节来说明新闻事实,加深观众的视听印象。
首先要多搞一些“小口子”新闻。
一条新闻只集中写一个问题或一个侧面,突破口。
就容易写得集中.写得深刻,并且能够缩短报道篇幅。
再者,要精选事实,用最能反映主题思想本质的事实即。
新闻核心来说明观点。
具体到电视新闻写作。
无论是倒金宇塔结构、螺旋式结构、金字塔结构还是散文式结构,在语言安排和文稿写作上,都必须注重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等几个方面协调划一。
饱含信息要旨的导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写导语最重要的原则是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东西写在导语中。
这样的导语就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观众不得不看下去。
具有吸引力的导语。就是一个好的导语。
如何把导语写好,国内外新闻学专家教授和新闻工作者已经归纳出了规律性的准则o l.开门见山烘托出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2.简明扼要。
导语要写得言简意赅,要选择最精彩、最重要的细节.突出一、二个新闻事实,不要罗列过多新闻事实,不能面面俱到。
3.讲求新意。
导语最忌老套,要力求新颖独到有特色。
4.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要体现电视新闻导语声画并茂、视听兼备的优势,包括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出图像、念文稿、出镜导播和现场采访。
总之,导语不管怎样写作,最终目的是吸引观众往下看或听。
应不拘一格.变化多样。
要求紧承导语,讲清导语中提到的观点和问题。
语言文字以及其它材料安排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表述简练。
这就要认真消化新闻材料,提出观点。
并根据表达新闻主题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新闻规律和逻辑顺序有条不紊、错落有致地写作出来。
电视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的说明.对新闻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的解释,在写作上占有重要比例和地位,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突破。
电视新闻报道在于把新闻事件的不凡之点、独特之处揭示出来,这得依靠背景材料的交待。
电视新闻背景材料可以按直接带进、穿插交叉等方式交待出来。
同期声作为电视新闻再现社会生活的重要表现符号之一。
增加了电视新闻的可信度和现场感。
增添了电视新闻的独特魅力。
因此,电视新闻要注重同期声的`运用,进一步解决目前大量电视新闻存在的有影无声、声画错位、音效粗糙等问题。
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可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好同期声应注意以下三点:
要尽量围绕主题,有实质性的内容,回答观众急需知道的问题。
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他们的谈话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
简明扼要。
把最能表现主题.最能说明问题的内容让被采访对象说出来。
这样的同期声就有权威性,更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一条好的电视新闻,不仅应该有一个好的导语,而且应该有一个俏皮的结尾。
这样。
才能使电视新闻在形式上更加突出全面,使电视新闻主题得到进一步提示和深化,增强感染力。
引起观众共鸣与思索。
电视新闻的结尾部分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杜绝空泛议论;要紧扣主题,深化新闻事实,升华新闻核心;应当自然贴切。
水到渠成,切忌仓促唐突、生硬跑题、公式化、概念化。
电视新闻稿篇十七
(导语)当天下午,吴邦国在温哥华会见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坎贝尔。
(解说)吴邦国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加拿大距离中国最近、同中国交往历史最久的省份。
近年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同中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双方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地方交往蓬勃展开,人文交流十分活跃,在中加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资源丰富,科技发达,在林业、渔业、矿业等传统产业和信息、生物、医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优势。
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希望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中方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为推动中加关系深入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解说)坎贝尔对吴邦国委员长在访问途中经停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表示热烈欢迎,认为这对加强加中关系意义重大。
他说,作为通向亚太地区的门户,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愿在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从而成为连接加中两国乃至北美同中国友好合作的桥梁。
(解说)吴邦国委员长是在前往古巴等国访问途中在温哥华做短暂停留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等主要陪同人员同机抵达。
抵达温哥华时,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戴伊等加方高级官员到机场迎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兰立俊和中国驻加使领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也到机场迎接。
电视新闻稿篇十八
1、字体要求:标题、正文均用宋体四号字。
2、段落要求:对齐方式为左对齐;缩进方式为首行缩进;间距方式为段落段后均为0行,行距1.5倍。
1、要清晰,最好用相机,手机照要像素高的`并且请不要抖动。
2、采用横拍的,竖拍的可以自己班级保存但不适合上传
3、要从照片明显看出活动主题(最好是一张上既能完整照到体现活动的横幅或板报等,同时能将参与人照进去)
4、体现主题的横幅等一定照完整
5、活动主要人物应在构图的中心或显著位置
6、注意如有领导参加请一定要有领导特写的照片
7、注意全景收录和特写结合
1、涉及到班级请用标准全称
2、涉及到领导请注意职务称谓准确
3、避免口水化流水账
4、一般分三部分(第一:何时何地举办何活动,出席参加的有谁;第二:活动的介绍;第三段:活动的意义)
1、邮件名格式:日期班级(简要主题)如:20131019ts13001经济一(学长会)
2、附件格式:日期班级(简要主题).doc(即office2003兼容版本,采用其他办公软件的请另存为兼容的版本)
注意:照片请不要直接插入文档内,请单独挑选3-5张与文档一起作为附件发送(不需打包),照片文件名修改为对照片的介绍。
请在文档正文最后加括号注明作者所在机构及姓名。如:(ts13001经济一张三)
照片作者请在照片名后加括号注明作者所在机构及姓名。
电视新闻稿篇十九
电视系列片《中国之路》解说词(摘登)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苦和怕的循环,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苦?为什么要怕?为什么不能从苦和怕的恶性循环中冲杀出来?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气!怕市场经济,说穿,无非是怕所谓“资本主义”!其实,市场经济是没有国界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在自身发展中开拓世界,也在世界竞争中选择强者。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经济。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基本制度问题。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场经济,难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开除“球籍”?这不能不使人沉思。这不能不使人奋起。
历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从哪里开拓。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东方的宣言,中华民族面对世界与未来的一个伟大宣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终于扬起风帆,驶出那个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无前的雄姿出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牢牢地把握着舵轮,在社会的海图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国之路。行进在这条航道上,我们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开拓,要有旗帜。我们的旗帜,就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的时代航线!伟大的宣言必然产生伟大的行动。伟大的行动必然开拓伟大的事业。
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第一步,用10年左右时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创造过古代辉煌。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镌刻在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形象。中国,也必定再度辉煌。东方宣言,从此揭开一个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的新的序幕!这是共和国的第30个冬天。“三十而立”,预示着共和国的又一个春天,正挟着漫天风雪,从地平线上朝着自己的人民走来。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共和国的最高层会议和最基层会议都在进行着同一个内容——改革。在同一内容的不同会议上,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和普通劳动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未来。面对关于国运兴衰的抉择,党心和民心又交汇一起。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人们从这里隐隐听到的,是那滚动的春雷和澎湃的潮声。这一方土,是令人瞩目的。这一方人,也是永驻史册的。这里,是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故乡。这里,又是第一个发起联产承包的地方。
历史性的两个“第一”,从这块过去贫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长出来,延伸着一个历史追求,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来到这里,虽然悲怆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从那一曲曲凤阳花鼓声里,你仍然会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历史回声!用不着再去叙述那悲壮的一幕了!中国的农民无疑是现实而勇敢的。他们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吃饭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过去曾经把他们同革命联系起来,举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帜,现在又把他们同改革联系起来,点燃了“联产承包”的星火。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历史巧合吗?当然,他们当时不会知进,这样“冒”,这样“闯”,就是改革!但是,他们终归看到了:“冒”和“闯”的结果,是满囤的粮食,好大的丰收。革命,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改革,也同样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突破,首先从农村开始。这就是结论。1980年9月,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纪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这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纪要》的措词是审慎的,但随之而来的行动却是大胆的。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济改革形式,终于被历史肯定下来。中国大地上的股股热流,便从此汇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1980年3月,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队仅占全国总数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时间只1年,而1年,只是历史的一瞬。就在这一瞬之间,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国农村,开始彻底地变了!黄河,中国的母亲河。5000多公里长度,百万年历史,这就是黄河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这里以贫穷闻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称于世。传说,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滚过一道惊雷。这惊雷便来自府谷。揭杆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义,如同烽烟不绝的历史舞台上的历次农民大起义一样,那泪的奋争,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驻民族心中生生不灭的梦,一个争生存、求温饱的梦……然而,350年过去了——从明朝到清代,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府谷几多沧桑变化,仍未挣脱贫困的阴影。当联产承包的潮汛循着黄河而上,府谷的门再一次敞开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这块贫瘠的土地便开始生长出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前石畔确确实实变了。前村长说:“现在我们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18个企业,总产值750多万元,人均产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达3100元”。那支悲怆的歌,终于被滚过田野的那一声春雷淹没了!新的时代旋律,开始回荡在古老的黄土高坡。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国家才好;国家好了,百姓才好”。从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心的搏动,感到的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位于燕山脚下的遵化县,多山少地。贫瘠的水土造就了这一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也造就了这一方人改天换地的智慧和毅力。然而,土地只有挣脱“一大二公”的束缚才会生长出丰收的希望;艰苦奋斗也只有同改革开放的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迸发出劳动创造世界的光辉!过去,这里没有水;现在有了,是自来水。过去,这里没有工业;现在有了,是乡镇企业。过去,这里有山,是光秃秃的。现在还有山,却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人们还依稀记得,在一个时期,一张即使简约到不标县名的中国地图,也总有一个红点标定着大寨——当年那个农业样板村落的位置。或许是因为沉积的历史太沉重了吧。从小岗刮起的改革之风,直到1982年才刮进这个红火过一个时期的偏僻山村。拂去岁月的烟尘,大寨变了,大寨的人也随着改革整个地变了。他们,正在追逐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时代潮流。风风雨雨。虎头山下的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过去,大寨人战天斗地,治沟治坡,几十年没有挖掉穷根;而今天,他们也同全国一样,在开始高扬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时代风采。花了几十年,懂得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值得!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是财富涌流的第一源泉。联产承包,即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又没有让土地私有化,在劳动土地的结合上,解决了一个大的'体制问题。所以,财富之源也就被不断开拓出来。面对群众的创举和带来大发展的事实,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锄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束缚,超越生产力水平又何尝不也是一种束缚呢?变革人民公社体制是必然的!当年,我们以无比热切的心情选择了人民公社。今天,我们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来。因为除了真理,我们别无选择。朴素的语言,述说的是一个历史的结论:只要我们选择真理,真理的阳光就一定会无私地照亮我们生活的田园。1981年,全国有800万农户盖起新房,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长生茅屋的田野,长出了林立的楼群;靠母鸡下蛋换回油盐的双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气的东西。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面对这瞬间的变化,昔日那布满菜色的脸,而今怎能不容光焕发?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荡,涌起对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改革5年,实现温饱。这在今天听起来是如此寻常。但只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类命运的历史天平上,我们就会感到它那海一样的丰富和山一样的重量!——让我们的思绪上溯岁月之河。周口店的石斧告诉你:自从土地上生存着人类,饥饿就几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岁月跋涉的脚步。——让我们用双手去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册页。饱经沧桑的长者会告诉你:当年,司徒雷登断定,没有哪一个中国政府能够填饱这个饥饿民族的肚子,这个预言曾经用浓墨记载在美国政府的白皮书上。——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此时此刻的另一世界。联合国的报告还会告诉你:粮食短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5亿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但求温饱,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用血与泪写下的夙愿”。“但求温饱”,这也是几千年来农民用火与剑追求的目标。但几千年的追求,却仿佛是一个破碎的梦。而今天,经过一场大改革的风雨,这场梦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这是一次神话般的跨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为之惊叹!共和国为之激动!多少农民又为之流下了欢喜欲狂的热泪!中国有用节日表达心愿的传统。而这一年的春节,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河南宜阳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个红纸包,步行50多里,找到县委,说要给党拜个丰收年。——预东黄泛区的一位老农,用老茧重叠的手点上香案,眼噙热泪,遥望北京,真诚地祝愿:“共产党,万年长。”——川西高原的农家摆上丰收喜酒。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壶。8亿农民最虔诚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朴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这古老的礼仪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帷幕拉开了。一幕又一幕充满勃勃生机的商品生产的活剧,就从这里导演出来。商品经济把农民推向市场,市场又不断刺激着农民增加商品数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一大批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顶开板结的土地“咔咔”拔节。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求生产的专业化,也要求生产的社会化。而它们一旦被改革催生出来,就随即踩着改革的脚印,步入每一处山寨,跨进每一家门槛,改变着人,改变着村庄,也改革着那个延续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织”的时代。绽开花蕾的农村商品经济之树,呼唤着科学技术——那个催动春华向秋实转化的使者!一项改革政策,就像一阵春风,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时代的花蕾。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数百万科技人员,也就像蜜蜂传授花粉那样,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时代的沃土上。绿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学技术的投入上。这是一个事实,农民承认了;这也是一个真理,农民接受了。农民耕作观念的变化,预示着小农经济在中国的消失,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崛起。
6年来,国家已组织20万科技大军对664个县进行科技扶贫。90%以上的贫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孕育着农业发展的科技化趋势。虽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较晚,但只要把潜力挖掘出来,在本世纪末农业产量再实现一个翻番是大有希望的。毫无疑问,科技的投入越多,劳力的投入必然越少。这一“多”一“少”,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迫使农民同土地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土地是农民的生存空间。改革把农民与土地紧紧扭在一起,似乎相对缩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但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限扩大了他们的生存空间。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国家的工业化需要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但对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去换取城市繁荣,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那条带来社会振荡的历史老路。怎么办?农村的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抉择。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性决策。离土不离乡——中央的决策是深谙中国国情的。结果,犹如春笋拔节,仿佛在一夜之间,乡镇企业的幼芽拱出温润的五色土地。毫无疑问,农村的改革和建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农;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而要这样,关键的一环是要深化农村改革。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和长期稳定下来。未来,已经孕育在今天的现实之中。不是吗?短短几年,在联产承包的推动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前后出现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科技化和工业化趋势,开始绘织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动。现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民形象,终于在这一代开始改变含义,改变模样,也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习惯看法。
在这些时而下田,时而进厂,时而出现在游乐场的农民身上,正高扬起中国农村的未来和希望。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专利——文化夜生活。从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难道不正是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类文明的程度。农民从这里走向城市,也从这里走向世界。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是这样自信,这样豪迈,这样挺拔!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心中装的是东方的一片热土,眼里看的是历史的奔涌潮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风姿!这样的风姿又何尝不可以倾倒世界?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古老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对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量。农村在向城市进逼。农村在向城市挑战!城市沸腾了!经过改革洗礼的农民,走出土地,开始用那布满茧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墙。滚过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击都市的大门,期待着城市改革的回应,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