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端午粽说课稿(模板15篇)
1.一种经过归纳和概括的文书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创意,让我们能更好地写好自己的总结。
端午粽说课稿篇一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一)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 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一)教法设计
(二)学法指导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学生做如下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重点谈一谈本文的教学过程本篇课文我拟用两课时完成,我今天说的是第一个课时的内容,主要完成目标1、目标2、目标4((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对于目标3即本文的语言特色只做初步的感知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创设情景 忆端午”、“初步感知 说风俗”、“赏读文本 品情趣”、“拓展迁移 诉真情”
(一)、创设情景 忆端午
教师提问: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哪些吗?
2、你能说出在我们当地端午节都有些什么风俗吗?
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二)、初步感知 说风俗
1、介绍作家常识,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3、紧扣风俗提问: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家乡的端午风俗,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作者写七种风俗时有无详略之分?(引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
(三)、赏读文本 品情趣
1、在高邮,端午节时小孩儿喜欢放黄烟子,写一笔虎,我们班有位同学也坐不住了,下面我们就请他在黑板上为大家展示一笔虎接着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当地孩子除了放黄烟子,写一笔虎还兴干什么嘛?(引出挂鸭蛋络子习俗)
2、玩鸭蛋络子有哪些过程呢?(挑装挂吃玩)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从具体句子中品味挑鸭蛋玩鸭蛋的情趣,从而体会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
3、此时用幻灯片展示鲁迅、丰子恺忆儿时吃食的二段话,再次体会作家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如果说4、5两段写端午的鸭蛋表达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那么,2、3段写家乡的鸭蛋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请学生分组朗读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品味情感,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语句品出汪老的爱乡,思乡之情,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5、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导: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汪老的一个心愿:让高邮的鸭蛋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替汪老宣传一下高邮的鸭蛋吗?(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本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得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从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目标2)
(四)拓展迁移 诉真情
课件展示:汪老晚年看电视片《梦故乡》不禁老泪纵横的一段文字这时同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乡情的浓烈氛围中这时老师适时引导: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过往种种……那么,一说起故乡,你们就想到了家乡的什么物件,这样东西又勾起了你怎样的儿时情愫.......
学生扩句; 一说起故乡,我就想到了家乡的……
(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思乡情绪的感染下,从身边的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并且用文字描绘出来,表达出来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完成了目标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时,理出作者行文思路即(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然后由高邮的端午风俗引出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品出作者的童趣,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又由作者对高邮鸭蛋的描绘品出乡情,品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而描写鸭蛋络子和高邮鸭蛋的内容就像是高邮双黄蛋的两个黄共同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小小的咸鸭蛋带给了作者无数的乐趣,又带给了我们多少生活的感悟今天,我将这样一枚高邮双黄蛋带给大家,希望你们也能像这个鸭蛋一样圆圆满满,幸福平安!
谢谢大家!
端午粽说课稿篇二
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公开课我执教了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篇课文《怎么都快乐》一课,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想法,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所以本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目标: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科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
1、会写“真、节”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二、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快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五、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怎样的教法就有怎样的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用“听、说、读、写、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流程:
一、字词教学奠基础,好习惯逐步养成。
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已始,我就用中国传统节日导入,让孩子在节日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这种设计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复习生字时,我采用了“赛龙舟”的游戏,让识字变得多样化,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习特点,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观察中,实践中去学习字词。 “真、节”两个生字。“真”上、下两部分较窄,而中间比较宽。“节”上窄下宽,上扁下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写字前我强调读写姿势,并要求孩子书写时做到:一看、二描、三写、四比较,以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
二、朗读教学激情感,读中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这一要求,在学文时,我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强有效的朗读。我重视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如,在学习“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又黏又甜”等词语时,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粽子味道的'香甜。
课文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段长句子比较多,对孩子来说难度有点大。在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文,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第二自然段是需要重点学习的段落,这段共三句话分别介绍了粽子的样子、香味和味道。语段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第1句描写的样子,然后由“外婆一掀开锅盖”过渡到第2句的香味儿,再由“剥开粽叶”承接着后面的味道。其中第1句粽子的样子也从“外表、里面、中间”有条理的进行介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习课文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抓住“外面、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在朗读时,还可以借助停顿符号,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长句子的朗读,切忌一直进行机械化的整齐划一的齐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的意思基础上,用朗读的方式来学习,读好长句子。
三、想象文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在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我引导学生,让学生想象粽子的香甜,吃粽子时的开心,想象外婆的与人和善。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自己想到的读出来。运用灵动的童心去体验,既发展了语言,又升华了情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部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教材每个单元都编写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根据部编教材编写的这一意图,我推荐孩子在课外读任溶溶的《 一朵花的童话》书,并和孩子分享了本书中的《婆婆路》中的精彩片段,激起孩子的读书兴趣。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科的教学内容,在板书时,我采用了图画的形式,在孩子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级学生的起始阅读,重在培养兴趣,所以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为:给爸爸妈妈读《端午粽》这篇散文。让孩子在亲子阅读中,感受父母的爱,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热爱阅读,从而爱上阅读。
端午粽说课稿篇三
哭我们的愤怒
笑我们的幸福
哭我们的难过
笑我们的快乐
那年的我们约定毕业后一起去韩国
去看我们的偶像
去吃韩国的小吃
去放纵我们自己
去堕落那么一次
那年的我们分开了
东方的你偶尔会想起北方的我么
南方的他和她还有联络么
西方的她一个人的黑夜会害怕么
北方的我在此刻想你们了
那年的我们走的那样遥远
你只留下一句话等我回来
他依然用大手抚在我的头上腼腆沉默
她拉着我的手哭我的冷漠
我背上行囊就这样离开了
那年的我们
我们的那年
结束了
告别了
我们那年的青春!
端午粽说课稿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结合对“班班通”的应用向各位老师说说我对本课的设想。
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的初二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并且有着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欲望。由于受到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他们关注的是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而对于传统文化,对周遭的一切人和事却漠然视之。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一)教材特点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了解汪曾祺及其散文的创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指导分析及朗读,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2)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思想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2)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三)教学重难点。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将目标中“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确定为教学重点,又因为要让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实属不易,我将目标中“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确定为教学难点。
(一)教法设计
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音乐、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指导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学生做如下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接下来,我重点谈一谈本文的教学过程。本篇课文我拟用一课时完成。主要完成目标中的(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对于目标中本文的语言特色只做初步的感知。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创设情景忆端午”、“初步感知说风俗”、“赏读文本品情趣”、“拓展迁移诉真情”。
(一)、创设情景忆端午
教师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哪些吗?
2、你能说出在我们当地端午节都有些什么风俗吗?
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通过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端午的节日气氛之中,让学生了解端午,感受传统。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从而达成目标(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二)、初步感知说风俗
1、多媒体出示作家图片和介绍作家常识,点出作家的语言风格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本文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
3、紧扣风俗提问: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家乡的端午风俗,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作者写七种风俗时有无详略之分?(引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
4、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和作者家乡风俗的一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上的共鸣。了解作者家乡的风俗。从而完成目标一,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以上题目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领会文章主旨。使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深刻感悟。
(三)、赏读文本品情趣
1、在高邮,端午节时小孩儿喜欢放黄烟子,写一笔虎,我们班有位同学也坐不住了,下面我们就请他在黑板上为大家展示一笔虎。请学生上台表演,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所以设计这个环节,可以有效防止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接着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当地孩子除了放黄烟子,写一笔虎还兴干什么嘛?(引出挂鸭蛋络子习俗。)此时利用多媒体出示鸭蛋络子的图片。这些图片是本班同学自己的作品。通过出示他们的图片再进行适当的夸赞,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2、玩鸭蛋络子有哪些过程呢?(挑—装—挂—吃—玩)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这个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完成。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从具体句子中品味挑鸭蛋玩鸭蛋的情趣,并带有感情的朗读,从而体会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
3、此时用幻灯片展示鲁迅回忆儿时吃食的一段话,再次体会作家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然后让学生畅谈他们儿时的吃食。让学生明白我们怀念的吃食,其实更多的是怀念我们一去不返的童年,是在怀念我们的家乡。由此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从而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和顺利完成。
4、如果说4、5两段写端午的鸭蛋表达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那么,2、3段写家乡的鸭蛋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请学生分组朗读。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品味情感,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语句品出汪老的爱乡,思乡之情,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5、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导: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汪老的一个心愿:让高邮的鸭蛋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替汪老宣传一下高邮的鸭蛋吗?(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本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得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从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目标2)
(四)拓展迁移诉真情
利用多媒体出示南昌的两张图片。
(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思乡情绪的感染下,从身边的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并且用文字描绘出来,表达出来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完成了目标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端午粽说课稿篇五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端午的鸭蛋》,下面我将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及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敬请各位评委指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这篇文章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情趣和底蕴。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门楣、籍贯”等词语。
(2)、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析精彩语句,学习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感受平淡生活中蕴涵的乐趣,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2)体会端午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重点: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突破方法: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富有表现力。我打算采用合作探究法,同学之间讨论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文风。)(这一目标着重放置第二课时)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心品味,收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猜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猜一物)”,再问同学们,你知道我国关于吃的传统的三大节日吗?(端午----五月初五、中秋----八月十五、春节---正月初一)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体验江苏高邮的端午节(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投影,简介作者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概括文章各段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意。
思考:本文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课文的内容:写了家乡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板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留恋热爱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标1、3)
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赏析,这是讲读本文的难点,为第二课时做铺垫。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家乡的鸭蛋?
4.思考: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作者对家乡的任何小事都如数家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童年的怀念。(设计这几个问题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细读课文,从而理解作者对家乡的任何小事都如数家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童年的怀念,从而突破重点。)
(三)、课堂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鸭蛋为载体,承载着作者的童心童趣、对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的追念用闲适自由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的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四)、拓展延伸:
1.韩国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每年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且取得成功。
2.韩国拟将中医改名为韩医申报:据报道,韩国在“端午祭”“申遗”成功后,拟将“韩医”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10月8日日,向媒体透露这一消息的民俗专家白庚胜证实,韩国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韩医”“申遗”进入正式程序。我国自20xx年开始酝酿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申报草案已起草完毕,标志着中医药“申遗”项目正式启动。
反思:我们该怎么办?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2遍)
2.仿照本文以《我家乡的中秋节》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3.“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这也说明我们传统文化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清谈谈你对保护传统文化财富的认识。
(这个作业的设置,首先让学生关注我们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如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
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怀念童年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端午的鸭蛋
端午粽说课稿篇六
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主题是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
1、本次活动是大班下学期端午节文化主题课程组成部分,它从身体运动角度向幼儿诠释传统文化。
2、在这一活动中,首先让幼儿知道端午节这一名称,了解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了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并选择了几张有关端午节的图片,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如:有关屈原的传说,进一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以艾草驱毒避虫的习俗;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3、结合以上原因,本次活动从情感与社会性、知识文化、运动素质与运动技能三个角度设定以下目标: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形成初步的竞争意识;加深对端午节文化的认识;锻炼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4、在活动准备上,考虑到活动要与幼儿原有经验相联系以及支持活动顺利展开的需要,做以下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来历与习俗的图片;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场地布置——布置好河流,标志好起点和终点。
幼儿在能力、经验、需要存在差异,因此希望通过分组指导促进每组幼儿最大化参与运动。
2、具体来说,在活动导入阶段,通过提问法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时间,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活动导入方式,关注的是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阶段,通过图示法与讲授法交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在幼儿学划龙舟阶段,通过讲授法与示范法交代赛龙舟的基本玩法,运用讲授法与示范法是希望从言语和动作方面让幼儿明白赛龙舟的基本规则与任务。
2、具体说来,在活动导入阶段,幼儿通过观察、回答问题、讲述的方式,符合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在学习划龙舟阶段,幼儿以小组合作了解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观察者和交流者的角色,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竞赛游戏阶段,幼儿通过参与竞赛,体现《纲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的要求。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环节,主要流程为:活动导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学划龙舟——赛龙舟——回顾端午节的时间、来历与习俗。
第一环节:活动导入
幼儿坐成半圆,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日吗?
第二环节: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先出示屈原的图片,让孩子了解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再出示粽子、艾叶、赛龙舟的图片,让孩子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第三环节:学划龙舟
十四名幼儿分成两组,由幼儿自由分组。教师带领一组幼儿示范、讲解划龙舟的基本规则和动作要求,使幼儿既知道游戏的基本玩法,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将时间与精力放在划龙舟的技能技巧上。
第四环节:赛龙舟
此阶段运用了前一阶段习得的动作技能,同时通过比赛增加游戏的乐趣,确保幼儿最大化参与运动。
第五环节:回顾端午节的时间、来历与习俗
幼儿坐成半圆,教师带领幼儿回顾知识点并进行活动总结。 我的说课反思到此结束!谢谢!
端午粽说课稿篇七
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1][2]
端午粽说课稿篇八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一)教法设计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学生做如下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教师提问: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你能说出端午节的来历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家常识,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三、精读课文,品读赏析,感受情趣。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
本环节采用学生的自由读、个人读、齐读等学习方式旨在通过多读,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并同时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学生对课文语言有所体会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介绍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接下来让学生再从文中找出自认为能体现汪曾祺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自读、互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品读赏析。
例如:a、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b、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c、“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而“曾经沧海难为水”则是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再如表现吃鸭蛋的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汪曾祺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让人倍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增添了典雅之美。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富有韵味。
d、适当地运用方言体现淡淡的幽默。
四、协作质疑,张扬个性
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可以就此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能有所认识和提高。
五、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再予以补充和肯定。
六、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布置学生课后阅读汪曾祺的小说《受戒》,让学生再次感受汪曾祺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端午粽说课稿篇九
1、认识生字12个。积累9个词语和1句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3、默读课文第二到第四节,划出描写粽子颜色、形状、滋味的句子。
4、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读课文按要求划句子并抄写。
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生字卡片、媒体
预习:熟读课文,并了解内容。
积累:积累9个词语和1句句子。
1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媒体图片:这是什么?粽子
2、说说粽子是什么节日吃的?端午节
3、端午节的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读读课文,找找答案。
二、学习课文第6小节。
1、说说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板书)
2、一一出示媒体介绍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不仅是诗人,还是文学家,代表作有“离骚、天问”等,传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自尽,为接纪念他,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习俗了。
3、齐读课文第6小节,学学生字。(略)
4、说说吃粽子的原因:
为了( ),所以( )。
5、再读第六节,质疑。(略)
三、学习课文2~4节。
过渡:了解了吃粽子的原因,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粽子的特点。
出示要求:
读读2~4节,找找描写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的词句。
1、学生交流,教师一一板书。(略)
2、出示句子:
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油亮深红的玛瑙,很是好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3、说话:粽子既是( ),又是( )。
过渡:因为粽子形状奇特,颜色、味道惹人喜爱,又能激起人们对屈原的怀念,所以人人都喜欢吃。
4、分组朗读2~5节。
5、填上合适的词:
( )的箬叶( )的糯米( )的诗篇
( )的玛瑙( )的枣子( )的品格
四、课后拓展:
1、介绍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媒体一一演示:
清明节:吃青团踏青祭祖配古诗《清明》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吃芋艿配古诗《静夜思》
重阳节:吃重阳糕登高敬老日配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节:让学生们说说。
2、用几句话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
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立夏节、元宵节、春节。
形状:特别
50、粽子〈 生:翠绿 雪白 鲜红
颜色 熟:墨绿 洁白 深红
(纪念屈原)味道:清香甜而不腻
端午粽说课稿篇十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析精彩语句,学习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难点)
3、学会感受平淡生活中蕴涵的乐趣,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吗?(端午、仲秋、春节)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体验江苏高邮的端午节(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读课文,边勾画圈点出重要语句,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标1、3)
通过赏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的意蕴
(这个环节主要完成目标2,意在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拓展延伸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童真童趣……那么,读了文章,你们会想到家乡的哪种风俗,留给你怎样的美好回忆?请模仿本文的情趣和语调,写一段话,介绍家乡的民俗(如过年发压岁钱,中秋吃月饼,丢沙包等)
五、课堂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鸭蛋为载体,承载着作者的童心童趣、对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的追念用闲适自由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的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延伸的写作训练,整理成300字以上
(这个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端午粽说课稿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芳华期的学生,有猛烈的求知欲和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肯定的奇特体验和见解,而且有表达小我私家看法的欲望。传统文化对今世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力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泰西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了解了解传统文化的时机,越发不知道怎样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临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猛烈碰撞的实际,他们必要适当适时的引导。
凭据本单位的特点和学生的环境,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的】:了解端午习俗,感觉鸭蛋包罗的文化意味和民风风情。
【本领目的】:
1、学会搜集资料,扼要报告见闻,有层次地颁发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绪目的】:提倡爱惜传统文化,引发民族自大感。
【教学重点】:通过咀嚼平庸自然而又韵味统统的语言,感觉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变更自身材验,感觉一样寻常生活中的无穷意见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怎样让学生学会咀嚼传统习俗文化呢?照旧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咀嚼语言,引导学生渐渐从外貌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末了上升到开端意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头脑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端午粽说课稿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端午节》。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端午节是咱们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过端午节也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
然而,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逐渐淡漠。为了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我设计了《走进端午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对端午节文化的认同感。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节的历史传说、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相关诗词歌谣;
2、在包粽子等实践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在展示交流与总结评价过程中发展思考与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2、通过动手实践,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通过各种民俗活动体会实践带来的幸福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针对以上三维目标,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本次活动的难点为: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有很强的探究欲望,通过小组分工,有制定活动方案的初步经验,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评价水平。
我们学校配备了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室、图书室、电脑室,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室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学校的家长义工制,使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得到有力支持。另外,我们学校位于丰泽小区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活动范围。这些有利的资源,充分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本次活动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多元评价法。力求促进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和谐发展。
本活动分四个阶段,用时五周: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用时一周。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用时两周。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阶段,用时一周。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用时一周。
活动过程体现渐进性、实践性、体验性、发展性。(课件)
共三个环节:一准备阶段,二实施阶段,三展示交流阶段。先说说准备阶段。
(一)准备阶段
通过确定各小组活动主题——成立活动小组——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这三个环节,为实施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中,侧重于探究内容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确立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食俗、端午节相关诗歌这四个小主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为活动的实施做好必要准备。
(二)实施阶段
依据制定的活动主题和方案,关注各小组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有效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准备展示与交流。
在研究活动中,包粽子这一端午节习俗学生们很感兴趣。学会包粽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操作技能,也能让学生从中了解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于是我便开设了一节“学包粽子”的技能学习课。下面重点向大家汇报下这节课的活动流程。(课件五个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通过课前欣赏各式各样的端午粽子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包粽子的兴趣,主动进入实践氛围。
二、合作探究,掌握方法(分为以下两个步骤、课件)
步骤一:动手试包,摸索方法
首先,进行彩泥模具试包,孩子们初步感知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感觉挺容易的;
最后,带着发现的问题,再次真材实料试包,学生们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索中,寻找包粽子有形、防漏、扎紧的有效办法。
经过三次实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试包活动,孩子们对包粽子的方法和步骤初具轮廓,而对于每一步骤的具体包法以及动作连贯性还不是很清晰。
步骤二:播放微课,明确方法
此时播放音画同步、效果直观的微课。
在微课学习后,引导同学交流补充,提炼包粽子步骤和技巧,明确了包粽子的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
三、作品展示,体验成功
利用投影仪,各小组将自己的粽子作品向全班展示,学生在交流中互
相欣赏,在欣赏中发出由衷的感叹,从而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品尝成果,畅谈感受
实践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将包好的粽子进行蒸煮,与同学一起品尝,分享劳动成果,畅谈实践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感受。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除了今天包的四角粽外,由于各地包粽子的选材差异、饮食习惯不同,粽子馅和粽子形状也各具特色。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动手实践,包出形态各异,富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味的粽子。
(三)展示交流阶段
经过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收集了大量资料后。此时,展示交流阶段已水到渠成(课件),学生可以根据活动方案,利用身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确定展示形式,将活动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如,演讲阐述端午节的由来;朗诵、歌曲表演展示端午节的诗词歌谣;学习手工制作展示端午节习俗;制作访谈视频介绍端午节的食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落实了活动目标。
(四)拓展延伸阶段
社区,开拓了活动领域,将端午文化有效渗透到社会中。
(一)畅谈收获、评价总结
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畅谈本次活动带来的收获及感受,填写评价表。利用多标准、多角度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活动中“一学多得”的好处。与此同时,抓住学生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启发学生继续研究。
(二)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1、《走进端午节》这一活动的设计,立足传统,源于生活,实践性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各项才艺得到了充分展示,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收获了实践带来的成就感。
2、本次活动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实践活动延伸至社区,使学校与社区的有效合作形成了教育合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3、加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将继续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用心倾听,谢谢大家!
端午粽说课稿篇十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析精彩语句,学习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难点)
3、学会感受平淡生活中蕴涵的乐趣,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学法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从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吗?(端午、仲秋、春节)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体验江苏高邮的端午节(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读课文,边勾画圈点出重要语句,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标1、3)
通过赏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的意蕴
(这个环节主要完成目标2,意在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拓展延伸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童真童趣……那么,读了文章,你们会想到家乡的哪种风俗,留给你怎样的美好回忆?请模仿本文的情趣和语调,写一段话,介绍家乡的民俗(如过年发压岁钱,中秋吃月饼,丢沙包等)
五、课堂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鸭蛋为载体,承载着作者的童心童趣、对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的追念用闲适自由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的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延伸的写作训练,整理成300字以上
(这个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端午粽说课稿篇十四
1、本次活动是大班下学期端午节文化主题课程组成部分,它从身体运动角度向幼儿诠释传统文化。
2、在这一活动中,首先让幼儿知道端午节这一名称,了解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了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并选择了几张有关端午节的图片,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如:有关屈原的传说,进一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以艾草驱毒避虫的习俗;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3、结合以上原因,本次活动从情感与社会性、知识文化、运动素质与运动技能三个角度设定以下目标: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形成初步的竞争意识;加深对端午节文化的认识;锻炼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4、在活动准备上,考虑到活动要与幼儿原有经验相联系以及支持活动顺利展开的需要,做以下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来历与习俗的图片;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场地布置——布置好河流,标志好起点和终点。
幼儿在能力、经验、需要存在差异,因此希望通过分组指导促进每组幼儿最大化参与运动。
2、具体来说,在活动导入阶段,通过提问法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时间,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活动导入方式,关注的是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阶段,通过图示法与讲授法交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在幼儿学划龙舟阶段,通过讲授法与示范法交代赛龙舟的基本玩法,运用讲授法与示范法是希望从言语和动作方面让幼儿明白赛龙舟的基本规则与任务。
1、为了更有效完成活动的目标,并顾及大班幼儿的学习心理特点,本活动主要强调幼儿的体验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2、具体说来,在活动导入阶段,幼儿通过观察、回答问题、讲述的方式,符合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在学习划龙舟阶段,幼儿以小组合作了解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观察者和交流者的角色,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竞赛游戏阶段,幼儿通过参与竞赛,体现《纲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的要求。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环节,主要流程为:活动导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学划龙舟——赛龙舟——回顾端午节的时间、来历与习俗。
第一环节:活动导入
幼儿坐成半圆,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日吗?
第二环节: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先出示屈原的图片,让孩子了解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再出示粽子、艾叶、赛龙舟的图片,让孩子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第三环节:学划龙舟
十四名幼儿分成两组,由幼儿自由分组。教师带领一组幼儿示范、讲解划龙舟的基本规则和动作要求,使幼儿既知道游戏的基本玩法,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将时间与精力放在划龙舟的技能技巧上。
第四环节:赛龙舟
此阶段运用了前一阶段习得的动作技能,同时通过比赛增加游戏的乐趣,确保幼儿最大化参与运动。
第五环节:回顾端午节的时间、来历与习俗
幼儿坐成半圆,教师带领幼儿回顾知识点并进行活动总结。
我的说课反思到此结束!谢谢!
端午粽说课稿篇十五
1、本次活动是大班下学期端午节文化主题课程组成部分,它从身体运动角度向幼儿诠释传统文化。
2、在这一活动中,首先让幼儿知道端午节这一名称,了解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了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并选择了几张有关端午节的图片,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如:有关屈原的传说,进一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以艾草驱毒避虫的习俗;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3、结合以上原因,本次活动从情感与社会性、知识文化、运动素质与运动技能三个角度设定以下目标: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形成初步的竞争意识;加深对端午节文化的认识;锻炼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4、在活动准备上,考虑到活动要与幼儿原有经验相联系以及支持活动顺利展开的需要,做以下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来历与习俗的图片;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场地布置--布置好河流,标志好起点和终点。
幼儿在能力、经验、需要存在差异,因此希望通过分组指导促进每组幼儿最大化参与运动。
2、具体来说,在活动导入阶段,通过提问法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时间,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活动导入方式,关注的是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阶段,通过图示法与讲授法交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在幼儿学划龙舟阶段,通过讲授法与示范法交代赛龙舟的基本玩法,运用讲授法与示范法是希望从言语和动作方面让幼儿明白赛龙舟的基本规则与任务。
1、为了更有效完成活动的目标,并顾及大班幼儿的学习心理特点,本活动主要强调幼儿的体验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2、具体说来,在活动导入阶段,幼儿通过观察、回答问题、讲述的方式,符合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在学习划龙舟阶段,幼儿以小组合作了解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观察者和交流者的角色,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竞赛游戏阶段,幼儿通过参与竞赛,体现《纲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的要求。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环节,主要流程为:活动导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学划龙舟--赛龙舟--回顾端午节的时间、来历与习俗。
第一环节:活动导入
幼儿坐成半圆,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日吗?
第二环节: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先出示屈原的图片,让孩子了解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再出示粽子、艾叶、赛龙舟的图片,让孩子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第三环节:学划龙舟
十四名幼儿分成两组,由幼儿自由分组。教师带领一组幼儿示范、讲解划龙舟的基本规则和动作要求,使幼儿既知道游戏的基本玩法,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将时间与精力放在划龙舟的技能技巧上。
第四环节:赛龙舟
此阶段运用了前一阶段习得的动作技能,同时通过比赛增加游戏的乐趣,确保幼儿最大化参与运动。
第五环节:回顾端午节的时间、来历与习俗
幼儿坐成半圆,教师带领幼儿回顾知识点并进行活动总结。
我的说课反思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