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全球通史读书心得大全(16篇)
总结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规划。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一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
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
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
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二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三
一直以来就很喜欢读历史,感觉可以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与那些历史中有趣的人们进行交流。陆续的看了很多与历史有关的书籍,但都是片段式的,就连初中、高中上历史课所学到的历史,也是明确的划分出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这次阅读《全球通史》这本书算是连贯性的对整个人类的历史做一次梳理,把以前看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关联性,看得更加通透。
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从史前史到__世纪,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已于20_年去世,这本书是其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这本书有意识的淡化世界史中政治方面的内容,而把全人类的文化、社会生活的演进作为史学考察的重点,尽量以更加客观的角度来描写历史,让读者真正进入到"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而不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对现实世界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考,便于读者理解"民族国家"形式遮盖下的真实世界。
这本书从人类还是食物的采集者讲起,到人类进化为食物的生产者,进而人类发展出古典文明,欧亚大陆上的中世纪文明,也没有忘记非洲大陆上的`人类文明演进,以及一些在灿烂文化边缘的被孤立的文明,最终讲到新兴西方世界的兴起与衰落,宏观上十分的全面。
这本书的每一个篇章的最后一节内容都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这些启示带给我们的思考都非常的有意思,和我们上中学时死记硬背的历史意义很不一样,这些启示与思考并没有一个很准确的结论,它涉及方方面面,却带给人很多思考的空间。比如第一篇讲述了人类作为食物的采集者,可以采集到的食物种类很繁多,那时的人类死亡多是因为意外和医疗条件的落后,如果一个人顺利的活着,寿命并不比现在人类寿命短,这与他们丰富而又健康的饮食,以及适量的运动是相关的,现在的营养学家推荐给人们的健康饮食与当时以采集为生的人们所获得的食物结构是十分相似的,那个时候人们也主要以植物的果实为主,肉食的摄入量十分有限,而且那时人类的食物种类远比现在丰富,结构也更加合理,书中引导读者以此来反思现在生活中人类的饮食结构。诸如此类对于生活方方面面的思考还有很多,这也正是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和意义所在。
讲到有关非洲大陆的章节,也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引导人们思索曾经有着灿烂文明的非洲,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书中提供了史实和其关联性,但把思索的部分留给了读者。所以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去读,慢慢去想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收获,因为今天的我们也在进步,随着文明的进步我们对历史的思考也会更有深度、更有广度。
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他们能够从中窥见自身无尽的变化。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四
思量再三,还是决定买下这两本书《全球通史》的上下册,原由有二,一者想进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当然以全球的角度来出发,这些恩怨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内部矛盾,像邻里的打鸡骂狗。而事实上我们又身在其中,不能从过去跳出来,毕竟那些欺凌实实在在血淋淋地发生了。那是历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却;二者想看看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全球历史,它们眼中的中国,国人,毕竟,教课书难免有一面之词之嫌吗。
迫不及待的开篇,尽然让萦绕我脑中多年的异想天开找着一些“理论根据”,记来博今后一笑。由有学过一些电子、化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像电流的流动,电子作为实在存在的物质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电流,但电子的流动并没有改变导体的物理化学特性。比如银线连接金线有电流流过,金线并没有得到银线的电子而变成银子,原因是原子核没有被改变,但并不能否认金接受了银的某些东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为一个生命单位,每天和外界发生着各种信息(能量等)的交换,但你并没有变成我,我也没有变成你,但相对亲近的人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就是为什么有“夫妻相”一说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记忆的最小物质载体呢,它会不会飘荡起来,形成“魂魄”.而这一记忆的物资载体会不会因为被活的生命体(人)交换而体现原生命的部分特征。这样说来,魂魄附体就不是一个迷信话题,而是一个科学课题。我们的五千年典籍中,这样的记载何其多也。书中美国这位老先生讲道:“电子、质子和中子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互结合组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在组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有一类有机聚合体形成了生物。”
也就是说把人微观了分,人无非是一堆有机聚合体,或说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只不过是它们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尘埃”,如此应证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极限,在我看来,宏观世界外还有宏观,没有尽头,微观世界内仍可微观,无穷尽也。也就说,大永远可以再大,小永远可以无限的小,没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绝对,大与小的比较只能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进行。这样的理论的其中一个推论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们的科技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还有宇宙,总有一个地方也会形成有机聚合体而又生物。微观世界的人的记忆的载体(一个比中子、质子更小的粒子)由于科技的发展而被捕获,一夜之间大学毕业完全不是梦想。抓一两个魂魄粒子解密其附着的信息成为可能。物资是永恒的、也是守恒的,总有一种粒子携带一种不同层面的特征展现,把人看成一粒子时,展现出人的特性,并不是细胞,然每一细胞又有自己的特征被更小的粒子固守。现在基因技术说明基因是你区别他人的最小单位,而总有更小的粒子去决定有这样的基因表现。一直微观下去,我怕会出现人和石头或水的组成的最小单元体是相同的结论,我辈还是不做讨论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欢,“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但不敢苟同。按以上理论,没有基因的改变,人类应该还时有机聚合体或生物,正是系列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基因的改变,才会有进化(如果人类进化是真的话),不会有由基因改变而由有机聚合体逐步进化成人时,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变了,因为环境从没有停止改变过,而且正是由于人类的破坏,环境的改变的更加剧烈。这也成为我们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们人类并不是生命形式的终极,而应是生命形式的一个阶段。具体在哪个阶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许有一天的研究会发现,人类生命体只是更高生命体的载体也说不定。
历史学家对文化的论述太精辟了“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一切由人类而改变体现的就是文化,一件原始的图腾、记录的文字、载歌载舞无不体现着文化的魅力,比在哲学中文化为上层建筑的论述更加的通俗而更加确切。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五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六
以前一直喜欢读有故事的史书,像《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血腥的盛唐》等,前段时间第一次读西方人眼中的历史———《全球通史》,它不像故事史书一样小说化,也不像教科书教条化(一般都是时间、地点、任务、事件)。反而我认为它是一部必读的经典,我总结其3个特点。
1、《全球通史》的作者编写这部史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解决当前时代所遇到的问题,是给现代人以启示。正如作者开头所说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2、这本书描述事实较客观,平心静气,娓娓道来,让读者通过了解事实,自己去求索,去思考,去求索当代我们遇到的问题。它不同于目前市面的一些书籍,例如,《互联网之独孤九剑》,这类书籍一看就是先整个哗众取宠的书名,然后以教育人为口吻,将自己观点强加给读者的书籍;再挑选几个的示例证明,缺乏多次推敲和给人思考的空间。
3、对于国内的读者,这本书叙述角度、方式很新颖。它叙史的角度不是以一个国家、地区为核心,而是以全世界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
它叙史的方式不是断片式的,而是以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连续的角度叙说,前一个历史时代是后一个时代原因,后一个时代是前一个的发展。例如书中西欧3个不同历史阶段章节关系如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济增长、国家建设、海外扩张。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浏览了《全球通史》,对里面关于冷战的部分比较感兴趣,也有很多收获,明白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平凡的道路,也明白了当今国际关系的许多道理,下面是我的一些读书感想。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我深表遗憾,社会主义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共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倒退了。这个阶段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逐渐转化为多极化格局,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力量结构。“一超”指的是美国,“多强”是不确定的,大概有俄罗斯、西欧、中国、日本等。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发展起来,如印度、巴西等,加入“多强”系列。我认为多极化有利也有弊,但总的来看,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谁也阻止不了,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强大起来,然后在国际上发挥重大作用。
冷战结束后,世界逐步走向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这个世界还不是天下太平。冷战后,一系列的问题出来了,如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宗教矛盾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严重地威胁世界和平,局部的战争和纠纷不断。如海湾战争、印巴冲突、波黑战争、911事件、巴以冲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美国想建立一个单极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对手,实现其霸权主义。所以说,实现全世界和平的道路还长远。我们只能是好好珍惜现在的相对和平,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怎样才实现全世界和平呢?除非是各国的利益都得到满足,和平的力量远远大于战争的力量。我相信会有全世界和平的一天,那就是共产主义了,因为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得到满足,战争也就不存在了。当今的国际秩序还是不平等的,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之间的不平等。联合国应该起带头作用,改革联合国的机构和机制,改造国际秩序,使世界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少了中国,世界冲突将会加剧,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历来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许多国家,特别是印度经常造谣“中国威胁论”。中国强大会不会真的会威胁其他国家呢,我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不会增加战争的因素,因为中国人历来是爱好和平的。
中国强大,只能增强世界的和平力量。在社会主义受到严重挫折的当今世界,中国应该首先要壮大自己,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适度发展军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确,中国在逐渐强大起来,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和人口大国,中国应该努力发挥在国际上的作用,参与国际政治,调节国际关系。
我觉得作为21世纪的新人类,应该多关心一些时事,了解世界形势,关注国际关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一点贡献,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最近在读《全球通史》,还没读完,因为这本书很厚,十六开的纸有上千页吧,我只读到中世纪。不过也从中发现了点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对进化论的观点。很多质疑进化论的人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有进化成人。我的观点是,其实进化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史前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我们人类在变化着,从身体素质、智力等方面都在变化着。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也在变化着,有的物种要灭绝,有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之所以用变化这个词,是因为现在很难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最终会是发展还是堕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对物种进化的看法。人类的发展也适用于这种变化。史前人类其实是有四种人:印欧人、蒙古种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当时他们还都是原始人,过着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称为食物采集者。但是,他们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印欧人和蒙古种人的效率更高,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这种差别的结果就是现在世界上存在极少数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绝大部分人为印欧人和蒙古种人。我们中国人就是蒙古种人的分支。
生产效率导致人类进化这种观点在我国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中更是鲜见。绝多部分史书说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护。这种论调,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回避了发展经济这个主题。朝代更迭的真实原因是经济,而不是道德。每个朝代建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稳定,官员数量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国家开支会大幅增加,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这时农民作为主要生产者需要缴纳的赋税也会提高。
这种情况下,农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卖给有钱人,自己只负责耕种,缴纳租子。而这种方法也只是暂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随着国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会生产效率并没有发生过突增,因此最终转化到农民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实质减少。于是,我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农民起义就如海浪般一浪高过一浪。
读《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欧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产成立基金会或者捐给其他基金会,他们关注贫困人口、关注艾滋病以及环境问题。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的发展,使很多因历史原因致富的企业家关注社会公益。
但是我想说的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争强好胜是他们的本性,这一点比我们东方人要强烈很多。欧洲并不是物产富饶的地方,而且欧洲大陆上的民族并不少。因此,中世纪的时候,我们看到欧洲是一片混乱的景象。突厥人、日耳曼人、维京人、高卢人等等为了争夺土地混战不休,这种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怎么可能是乐善好施、一副菩萨心肠。
所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才会从他们嘴中说出来,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他们会偷偷修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欧洲人并不值得信赖,当然还有美国人。所以,我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谈到西方人就讲他们有多好,充满了尊敬。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不过读的有点囫囵吞枣。因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想翻开下一页历史,到翻完最后一页我还想再看下一页。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选为教材。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读《史记》《资治通鉴》没觉得写得好的。虽然历史上对这两部书,评价是很高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过我觉得《史记》、《资治通鉴》就是一本帝王书,都是阴谋、权术、人治、治人那一套。利用权术驾驭群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这样的书不看也罢,也只有在现在的中国和一些落后地区还有市场。
而《全球通史》描绘的是人类历史从诞生到现代一系列几次大的飞跃。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史前社会到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准大幅提高的现代社会。水渠种田、驯养动物、利用牲畜耕田、铁的发明、火药的发明、蒸汽机、铁路。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都对社会才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总是不遗余力的带我们去通过远古的历史、来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社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问题。而他对这些新的问题也总是不下定论,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世界未来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毁灭呢?环境问题、人口急剧增加和资源匮乏、核扩散危机、基因工程、社会不公平和贫富悬殊、青年的反叛,异化、犯罪和吸毒、恐怖主义、地缘政治和宗教争端、贸易保护主义、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到底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呢?历史也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创造、探索,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都将见证这段历史,也都要参与到这段历史当中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潜力。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确定无疑地预知未来,但是,他们能比较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七
如果你正在读着这篇文章,请试着幻想一下,若干年后你事业有成,和昔日老友最有趣的话题是否莫过于回忆旧时的快乐时光?事业有成的同事坐在一起,最有趣的话题是否莫过于回忆以前一同奋斗的历史?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坐在一起,最有趣的事情也就应该是回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最后当然就是全人类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正是在做这件事。
大师穷其一生,以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为我们编写了一部“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不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这部被人们称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全球通史》,就像一段老友长久的回忆,慢慢道来,没有丝毫教育人的笔墨,却随时将历史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过去与现今的内在联系。由此,对于读者,阅读历史成为了一种乐趣,能够不断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不断进行探寻和解答。例如,《全球通史》对古代安第斯地区的培高平台田地种植方法进行了介绍和阐述,这一项最先发源于安第斯山区,被人们遗忘数百年的古老技术,近年被科学家发现和恢复以后,甚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推广,这无不提醒着读者,尽管如今“科技”不断发达,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中学到我们不曾掌握的知识,依然可以从祖先那获得一些“礼物“……由此,也可以体会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也就是《全球通史》所具有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如果历史学家在编著时只埋头于“从过去到现在“的叙事,而不能站在读者的角度对读者的需求和探索的目标进行充分的关注,那么,毫无疑问这本书的读者只会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或学生。正如开篇所说,诸如我这类“圈外”的读者,甚至很难将其完整阅读下来,更别提能够有所收获。当你在阅读《全球通史》时,你会觉得你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在思考未来,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就能够对世界未来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定。《全球通史》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让我们从世界的过去,看到未来,即它能够给任何读者带来十分强烈的“现实感”!
而直到翻开这本书,你才会发现它比任何媒体杂志都能“爆料”。
诸如此类不论大小的历史事件就如同作者在与老友的谈吐之间,平心静气的娓娓道来,个中精华,还等你慢慢去体味。
人类文明已经步入了21世纪,作者也曾在序言中谈及:“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的潜力。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所以,不管未来人类社会将如何发展,决定这个方向的,将永远是人类自己。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八
正如美国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述,中国历史更替几千年,基本更替的原因从来没有过变化。
一开始,新王朝的口号永远都是均田地,共财富,也确实这么做的。土地被均分给农民,财富重新洗牌,朝廷统一征土地税人头税以充财政开支;之后,某些人利用自己的聪明勤奋,或者依仗朝廷里有人,兼并了其他人的人土地,若干时间过后,依仗土地带来的财富,继续兼并土地,买通政治,获得其他产出财富的资源。
这个过程经历几十几百年之后,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但这本身并不成为问题,问题在于朝廷的征税却因为兼并税收减少,富者可以通过政治或其他原因避税,原来的100个有产者成为了1个有产者加99个无产者,那剩下的有产者无论如何不会交之前同样的税收,而国家官僚体系在没有约束下,总是以膨胀的姿态发展,帝国财政入不敷出。
最后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国家对无产者加重税负,而无产者的财富正在减少。当临界点到达,农民起义就来了,之后又是这个国家末代王朝老套的情节,一年之内上百次的农民起义,均田地共财富的口号,诸侯镇压,游牧民族入侵,20xx年的历史重写了无数遍的情节。
所以,中心就只有一个——税收。
世界历史从农业时代开始,无论哪个年代,中心都是财富,也就是剩余价值。这也是每一次战争和社会变革的中心。中国社会也如此。
所以,中国城管的存在,不是维护市容,而是维护税收。
这个国家当今的几乎全部税收是间接税收,也就是向企业征税,回到消费者头上。如果允许街头小贩的无限增长,就会严重打击店铺的经济,而国家问店铺收取的大量地税营业税等无处收取,这个结果会导致跳过之前的所有过程,直接到末代王朝模式。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可是国外是如何解决的。
首先,如果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街头小贩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就像现在大城市街头盒饭越来越少,并不是因为城管打击,而是因为大家觉得不卫生,有条件去稍贵点的饭馆,而不会去街头吃便宜不卫生的盒饭。而原来卖街头盒饭的商贩也可能因为有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而停止贩卖。
另外,这个也取决于税收的组成,间接税、直接税的比例,这个过于专业,不敢妄言。唯一知道的是,我们国家大多数是间接税,这缓和了大家的情绪,觉得自己并没有缴税。但影响也是显然的,所有税负几乎都加在了商家头上,尤其是小型和微型的商铺上,你不打击摊贩,店铺就要倒闭,国家就收不到税了。 因此城管必存,城管取消,这个国家的结果可想而知。
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里为何没有一本世界性的通史?
显然,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在近代以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近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
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一点来说,中国的史书对于维护传统社会的形态和稳定真的是深藏不露啊。
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欧洲所编写的史书似乎远较同时代的中国为少。但是,这对于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一部《圣经》足矣。在某种程度上,《圣经》的出现、传播是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混乱的欧洲有了共同的准则(即使后来发生了教派分裂),一般平民也有机会借此学习文字,德意志的文字得到了较好的统一,民族和国家意识也因圣经刊印所用的文字而得以萌芽。后来教皇和教会的权力过大导致的灾难当然也是它的不幸。虽如此,仍不能掩盖《圣经》对西方文明直至今日的伟大历史功绩。缺少了系统性史书的欧洲,因“祸”得福,少了成文规则、繁文缛节的羁绊,有的只是内心驱动下对社会、自然的改造。
比较而言,中国的史书虽然也可以看成是行事准则,但是并不具有如圣经那样的普世意义,它的约束力较弱,人们畏惧的还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任何人都不得触逆龙鳞。《圣经》则得到了包括上至教皇、皇帝,中至领主、骑士,下至农夫、佃户的一致支持,虽然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利益。
《全球通史》 是一部值得让人回味无穷的史书,可以引发许多思考。“我思故我在”,多读史,多看报,多思考,乃新闻工作者必须干之。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九
最近几个月读书有点儿懈怠了,不想找借口,就是自己的原因,本书下册没有读完。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而很多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很多都一笔带过,想理解的透彻点儿,需要大量查询资料,今天暂时就写一点儿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内容吧。
现今欧洲的强大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技术已经明显的成熟,在这一时代,人们发明了带轮子的车、帆船和犁,发现了冶金化学工艺,计算出准确的阳历,学会了怎样使用畜力和利用风力。而以后的几千年,只有三大发明具有重要意义:铁、字母和铸币。可悲的是只有战争,才能将古典文明从其生产技术的昏睡状态中唤醒,比如希腊,发明了精巧的带有棘轮装置的石弩,靠滑车驱动的轮式攻城车,以及所谓的“希腊火”(专门百度了一下,希腊火是由石油、硫磺和沥青混合而成的一种极易燃烧的物质,及时落在水面上也能燃烧,对于水上攻击船只非常有效)。
四大文明古国之后,东边的汉王朝和西边的罗马帝国可以称为独霸天下。这个时候繁荣的帝国对蛮族的吸引力那是相当的大,但是由于中国独有的地理优势,加上当时汉武帝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打击,突厥-蒙古人(也就是匈奴人)在东边得不到好处,只有往西边扩张,他们在中亚打败当地的游牧民族,当地的游牧民族又只好往西撤退,西欧就变成了众矢之的。存在了一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技术的严重落后和外族的不断入侵下,日渐衰落。
西欧的旧秩序在长期的被侵略中遭到最严重的破坏,然而,正是这种破坏,成为西方在近代世界上居首位的原因,因为在旧文明的废墟中,能产生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更能适应变化中的世界需求的文明,欧洲的强大正是因为这些动荡的历史吧。
一个封闭的、自大的国家或民族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洗牌淘汰,而一个懒散、不求上进的人也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这种忙碌的生活对自己有没有意义,感觉自己正在陷进一个理所当然的漩涡里去,我曾经也是一个向往借山而居生活的人啊。我的人生需要积极起来,生活过于安逸只能让人变得软弱,共勉,有点儿跑题......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十
今天,完成了对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阅读,对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轨迹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该书从人类的初步阶段——食物的采集者——开始一直论述到二战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如此短暂,但有显得如此丰富,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一万两千年中,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几百万年里,我们的祖先——原始的人类——为了生存与恶劣的大自然进行斗争,那时的人类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为生存的斗争转为人类内部之间,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导者的历史遂而拉开了序幕。
主导人类历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现助长了这种欲望,欲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悲剧的根源;欲望导致了战争与征服,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创造着人类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质特征,关于欲望的褒贬我们很难判定。
人类历史是一部战争史,至今我们无法否认这一点;人类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是另一幅画境——战争和痛苦,这或许是人类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满怀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断破灭继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这种希望和痛苦的交织铸造了灿烂的的人类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辉,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之骄傲的人类文明是从痛苦和不幸中压榨出来的。
历史是强者的舞台,从统一两河流域的萨尔贡、希腊化时代的亚历山大、罗马时代的凯撒、中世纪横扫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近代的拿破仑以及现代的战争狂人——xx,这些名字连同相应的帝国永远占据着历史的篇章;从地区或国家来看,世界历史也是一部强者占主导的历史,弱者只能处于历史的边缘甚或被历史忘记,人是一种具有无限欲望和带有侵略性的动物,争斗和战争不可避免,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隅,就必须成为”强者“,这绝对是一条定理。
决定人类社会的三大因素:思想、经济和政治;这三者的组合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与优越性,毫无疑问,三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经济直接体现着社会的进步或发展的程度,政治体现着社会正义和人类的自由,而思想则告诉人类中的”强者“该如何做和做些什么;但谁是决定性的因素?我认为是思想,人类要想达到预想中的幸福,思想无疑是无可替代的”导师“,而且,对人类来说,进步不只是意味着生活的富足,同时还意味着精神的丰富和道德的提升;政治则为经济和思想的发展创造条件。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应在历史中得到启示,用于不断丰富我们的智慧。人类在战争中成长,在痛苦和希望中所积累了宝贵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毫无疑问的是它将使我们不断的自我完善,指引我们走向幸福,但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终极完善状态是什么模样;曾有人描述过共产主义这种”乌托邦“式的完美社会,但这种理想已经证明是一种破灭。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人性中的欲望本身是一种难以调控的东西,它即是一种破坏性的力,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力,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让我们即悲观又乐观,悲观是因为欲望的破坏力,战争和暴力就是见证,乐观是欲望可以促发人的创造力,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二十一世纪,人类还并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历史中积累的智慧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种智慧至少可以部分地控制和规范我们的欲望和行动,如此看来,人类的未来肯定比过去会更美好。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劣根性不可能完全地根除,不论是自我保护还是为人类开拓更为美好的明天,这个世界必须还需要强者。对后一种目的而言,我们期望这个强者拥有最大的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主张:国家最好由哲学家统治,在全球时代,地球的主人——人类——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家园;在未来,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多国国家会被一个以”地球人“相称的大家庭取代,完成这一使命和维持人类幸福的当然只能是一个”强者“,这个强者会是谁,柏拉图在两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一个具有完美的”善“的哲学家。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十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虽是长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个,便是介绍人类各阶段文明的兴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敌入侵时,除了军队力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自身的骨气。
正如福熙元帅在“一战”结束后说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一战”结束后,参战的各国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内心,暂作休整。虽然未再发生大型战争,但日本侵占了满洲,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这等于把它们置于“二战”最有利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们胆小怕事,便将一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现给外人!
“二战”揭开大幕,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便做出了他那“海狮计划”,魔爪伸向了英伦三岛。日复一日的狂轰滥炸,虽然一开始德军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国居民,并未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也不见有人心惶惶的时候。反而,这段轰炸时期坚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们为皇家空军的胜利欢呼,士兵们则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战斗。终于,第一次没有达到他的目的。看,这就是骨气的力量!
回过头来看我们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自1937年起,至1943年开始反攻,总是不断地有人投向日本。我们的民族难道真是如此窝囊吗?不!抗日名将英雄辈出。那么,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紧。因而,这些人为后人所不齿。
战争,如此残酷。正是因为这残酷,它培育、磨砺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这试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现出来。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十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虽是长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个,便是介绍人类各阶段文明的兴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敌入侵时,除了军队力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自身的骨气。
正如福熙元帅在“一战”结束后说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一战”结束后,参战的各国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内心,暂作休整。虽然未再发生大型战争,但日本侵占了满洲,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这等于把它们置于“二战”最有利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们胆小怕事,便将一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现给外人!
“二战”揭开大幕,敦刻尔克大撤退后,_特勒便做出了他那“海狮计划”,魔爪伸向了英伦三岛。日复一日的狂轰滥炸,虽然一开始德军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国居民,并未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也不见有人心惶惶的时候。反而,这段轰炸时期坚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们为皇家空军的胜利欢呼,士兵们则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战斗。终于,希_勒第一次没有达到他的目的。看,这就是骨气的力量!
回过头来看我们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自1937年起,至1943年开始反攻,总是不断地有人投向日本。我们的民族难道真是如此窝囊吗?不!抗日名将英雄辈出。那么,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紧。因而,这些人为后人所不齿。
战争,如此残酷。正是因为这残酷,它培育、磨砺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这试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现出来。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
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
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
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1)‘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回答出版新版本的理由时说到:“(2)新世界需要新史学。”。回答尽管简单,但是把一个史家的责任感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从上面这段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这段话中,我们所能感到的并不是简单偏见的对一国的情感,而是对人类发展的深深的忧虑,这也是本书所凸现的”全球史观“的精髓。
今天,完成了对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阅读,对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轨迹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该书从人类的初步阶段——食物的采集者——开始一直论述到二战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如此短暂,但有显得如此丰富,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一万两千年中,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几百万年里,我们的祖先——原始的人类——为了生存与恶劣的大自然进行斗争,那时的人类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为生存的斗争转为人类内部之间,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导者的历史遂而拉开了序幕。
主导人类历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现助长了这种欲望,欲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悲剧的根源;欲望导致了战争与征服,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创造着人类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质特征,关于欲望的褒贬我们很难判定。
人类历史是一部战争史,至今我们无法否认这一点;人类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是另一幅画境——战争和痛苦,这或许是人类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满怀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断破灭继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这种希望和痛苦的交织铸造了灿烂的的人类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辉,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之骄傲的人类文明是从痛苦和不幸中压榨出来的。
历史是强者的舞台,从统一两河流域的萨尔贡、希腊化时代的亚历山大、罗马时代的凯撒、中世纪横扫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近代的拿破仑以及现代的战争狂人——希_勒,这些名字连同相应的帝国永远占据着历史的篇章;从地区或国家来看,世界历史也是一部强者占主导的历史,弱者只能处于历史的边缘甚或被历史忘记,人是一种具有无限欲望和带有侵略性的动物,争斗和战争不可避免,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隅,就必须成为”强者“,这绝对是一条定理。
决定人类社会的.三大因素:思想、经济和政治;这三者的组合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与优越性,毫无疑问,三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经济直接体现着社会的进步或发展的程度,政治体现着社会正义和人类的自由,而思想则告诉人类中的”强者“该如何做和做些什么;但谁是决定性的因素?我认为是思想,人类要想达到预想中的幸福,思想无疑是无可替代的”导师“,而且,对人类来说,进步不只是意味着生活的富足,同时还意味着精神的丰富和道德的提升;政治则为经济和思想的发展创造条件。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应在历史中得到启示,用于不断丰富我们的智慧。人类在战争中成长,在痛苦和希望中所积累了宝贵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毫无疑问的是它将使我们不断的自我完善,指引我们走向幸福,但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终极完善状态是什么模样;曾有人描述过共产主义这种”乌托邦“式的完美社会,但这种理想已经证明是一种破灭。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人性中的欲望本身是一种难以调控的东西,它即是一种破坏性的力,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力,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让我们即悲观又乐观,悲观是因为欲望的破坏力,战争和暴力就是见证,乐观是欲望可以促发人的创造力,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二十一世纪,人类还并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历史中积累的智慧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种智慧至少可以部分地控制和规范我们的欲望和行动,如此看来,人类的未来肯定比过去会更美好。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劣根性不可能完全地根除,不论是自我保护还是为人类开拓更为美好的明天,这个世界必须还需要强者。对后一种目的而言,我们期望这个强者拥有最大的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主张:国家最好由哲学家统治,在全球时代,地球的主人——人类——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家园;在未来,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多国国家会被一个以”地球人“相称的大家庭取代,完成这一使命和维持人类幸福的当然只能是一个”强者“,这个强者会是谁,柏拉图在两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一个具有完美的”善“的哲学家。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十三
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教授l·s·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是20世纪影响世界的巨著。该书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于历史的内在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寻和解答。《全球通史》的不同凡响,还在于他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在西方学术界重新燃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史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麦克尔尼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和《世界历史》,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
《全球通史》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进度,摒弃了传统的“三分法”,承认里似乎在这个星球上不是按照同一个速度进行的,“三分法”存在着明显的欧洲中心论的偏见。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力,从不同角度探求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契合点,尽管他们的切入点不同,但是他们都把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换言之,1500年是世界历史分期在时间上共同的契合点,足可以证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以1500年为界的基本划分的合理性和权威性。
“全球史观”主要以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主张历史研究者“将实现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这种历史观认为,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都有权利要求对自己进行同等的思考和考察,不允许将任何民族和文明的经历制当作边缘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反对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严谨划分为两个极端,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的地区和世界以及1500年以后西方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一种划分有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
《全球通史》的阐释方法更是让读者“思接千里、视通万里”,它打破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按照历史运动本身的空间来解释历史,真正进入“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因而可以从中悟出许多对现实有启发意义的思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让读者对中国历史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它认为中国在种族和文化上的统一性是由于中国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任何时候都未产生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因而存在于亚欧大陆上其他文明中的教士与俗人、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巨大分裂,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他还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对中国的统一,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全球通史》充满富有哲理的睿见,让人常读常新。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十四
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通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全球通史》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一、中国为什么存在城管这种独特的生物?
正如美国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述,中国历史更替几千年,基本更替的原因从来没有过变化。
一开始,新王朝的口号永远都是均田地,共财富,也确实这么做的。土地被均分给农民,财富重新洗牌,朝廷统一征土地税人头税以充财政开支;之后,某些人利用自己的聪明勤奋,或者依仗朝廷里有人,兼并了其他人的人土地,若干时间过后,依仗土地带来的财富,继续兼并土地,买通政治,获得其他产出财富的资源。
这个过程经历几十几百年之后,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但这本身并不成为问题,问题在于朝廷的征税却因为兼并税收减少,富者可以通过政治或其他原因避税,原来的100个有产者成为了1个有产者加99个无产者,那剩下的有产者无论如何不会交之前同样的税收,而国家官僚体系在没有约束下,总是以膨胀的姿态发展,帝国财政入不敷出。
最后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国家对无产者加重税负,而无产者的财富正在减少。当临界点到达,农民起义就来了,之后又是这个国家末代王朝老套的情节,一年之内上百次的农民起义,均田地共财富的口号,诸侯镇压,游牧民族入侵,20xx年的历史重写了无数遍的情节。
所以,中心就只有一个——税收。
世界历史从农业时代开始,无论哪个年代,中心都是财富,也就是剩余价值。这也是每一次战争和社会变革的中心。中国社会也如此。
所以,中国城管的存在,不是维护市容,而是维护税收。
这个国家当今的几乎全部税收是间接税收,也就是向企业征税,回到消费者头上。如果允许街头小贩的无限增长,就会严重打击店铺的经济,而国家问店铺收取的大量地税营业税等无处收取,这个结果会导致跳过之前的所有过程,直接到末代王朝模式。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可是国外是如何解决的。
首先,如果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街头小贩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就像现在大城市街头盒饭越来越少,并不是因为城管打击,而是因为大家觉得不卫生,有条件去稍贵点的饭馆,而不会去街头吃便宜不卫生的盒饭。而原来卖街头盒饭的商贩也可能因为有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而停止贩卖。
另外,这个也取决于税收的组成,间接税、直接税的比例,这个过于专业,不敢妄言。唯一知道的是,我们国家大多数是间接税,这缓和了大家的情绪,觉得自己并没有缴税。但影响也是显然的,所有税负几乎都加在了商家头上,尤其是小型和微型的商铺上,你不打击摊贩,店铺就要倒闭,国家就收不到税了。 因此城管必存,城管取消,这个国家的结果可想而知。
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里为何没有一本世界性的通史?
显然,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在近代以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近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
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一点来说,中国的史书对于维护传统社会的形态和稳定真的是深藏不露啊。
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欧洲所编写的史书似乎远较同时代的中国为少。但是,这对于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一部《圣经》足矣。在某种程度上,《圣经》的出现、传播是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混乱的欧洲有了共同的准则(即使后来发生了教派分裂),一般平民也有机会借此学习文字,德意志的文字得到了较好的统一,民族和国家意识也因圣经刊印所用的文字而得以萌芽。后来教皇和教会的权力过大导致的灾难当然也是它的不幸。虽如此,仍不能掩盖《圣经》对西方文明直至今日的伟大历史功绩。缺少了系统性史书的欧洲,因“祸”得福,少了成文规则、繁文缛节的羁绊,有的只是内心驱动下对社会、自然的改造。
比较而言,中国的史书虽然也可以看成是行事准则,但是并不具有如圣经那样的普世意义,它的约束力较弱,人们畏惧的还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任何人都不得触逆龙鳞。《圣经》则得到了包括上至教皇、皇帝,中至领主、骑士,下至农夫、佃户的一致支持,虽然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利益。
《全球通史》 是一部值得让人回味无穷的史书,可以引发许多思考。“我思故我在”,多读史,多看报,多思考,乃新闻工作者必须干之。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 20xx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二.内容概要
第一编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1](p23)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
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在第二编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影响的日本同样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在19世纪面对西方的入侵时,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出比中国积极、有创造性地反应,是因为日本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帝国结构。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没有就此问题进行个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对地理大发现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鲜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在本书第四编中专门给读者展示了地理大发现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历史。斯氏认为一部世界通史应该包括全人类的历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仅如此,作者还高度评价了非洲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美洲人为全人类培养的大量农作物。
有给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读完他的书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称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笔者实不知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上述问题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第二个问题倒是回答得简单明了:中东和中国的高度发达和富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以至没有适应变化的世界;而与此同时西欧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与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现代文明,从而开始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并决定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这一编是本书的过渡环节,现代文明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崛起时代的到来。 西方的崛起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势必伴随扩张而来。在第六编中,作者论述了西方崛起时的扩张,分为伊比利亚阶段,荷、法、英阶段以及俄国在亚洲的扩张。斯氏认为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是传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线就成了扩张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则是他们在经济上对西北欧的长期依赖。这也就导致了荷兰、法国、英国后来居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与此同时,俄罗斯人则在大陆上进行横贯亚欧大陆扩张,并最终造就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这些扩张,使全球统一性开始了。
第七编作者论述是西方具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14)。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论述了各革命的原因、历程,而且对其意义和影响作了详细地分析。以工业革命为例,作者不仅考虑到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财富的增长,新的消费观念和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等),也认识到对欧洲世界的深远影响,促进了美洲、澳洲的欧化。作者的视角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西方,斯氏对这一时期的非西方社会(包括俄国、中东、印度、中国和日本、非洲等)也给予了足够关注。本编最后,作者通过对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这一时期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优势。随着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渗透和传播,全球统一性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最后一编中,作者讨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西方诸帝国的终结以及冷战及其后果。斯氏在写这本书时力图跳出“西方中心论”的束缚,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仅对欧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作了描述,而对有重大意义的中国战场只字不提,只在谈论二战的影响时轻描一句:中国伤亡1500万人。这恐怕使中国读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也与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论”这一框架相矛盾。不过作者认为在冷战问题上美国应负主要责任,杜鲁门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另外一点让笔者感到新鲜的是,作者将二战后的科技革命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与我们将这一革命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传统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种考虑。在笔者看来,以电力广泛的应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的影响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不亚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们。最后,作者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表现出担忧。
三.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0xx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0xx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因为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我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我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我们现在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民族。我们近代发展落后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学习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毛主席正是因为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全球通史》)
最后,《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通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国,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之一路德认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应该在外从事生产活动,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应该待在家里,生儿育女。在中国,人们要求女人裹脚是为了防止她们出远门;在印度,丈夫过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灵前自焚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等等。总之,更多更详细更精彩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发掘。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十五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 20xx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二.内容概要
第一编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1](p23)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
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在第二编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影响的日本同样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在19世纪面对西方的入侵时,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出比中国积极、有创造性地反应,是因为日本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帝国结构。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没有就此问题进行个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对地理大发现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鲜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在本书第四编中专门给读者展示了地理大发现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历史。斯氏认为一部世界通史应该包括全人类的历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仅如此,作者还高度评价了非洲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美洲人为全人类培养的大量农作物。
有给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读完他的书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称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笔者实不知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上述问题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第二个问题倒是回答得简单明了:中东和中国的高度发达和富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以至没有适应变化的世界;而与此同时西欧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与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现代文明,从而开始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并决定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这一编是本书的过渡环节,现代文明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崛起时代的到来。 西方的崛起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势必伴随扩张而来。在第六编中,作者论述了西方崛起时的扩张,分为伊比利亚阶段,荷、法、英阶段以及俄国在亚洲的扩张。斯氏认为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是传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线就成了扩张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则是他们在经济上对西北欧的长期依赖。这也就导致了荷兰、法国、英国后来居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与此同时,俄罗斯人则在大陆上进行横贯亚欧大陆扩张,并最终造就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这些扩张,使全球统一性开始了。
第七编作者论述是西方具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14)。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论述了各革命的原因、历程,而且对其意义和影响作了详细地分析。以工业革命为例,作者不仅考虑到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财富的增长,新的消费观念和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等),也认识到对欧洲世界的深远影响,促进了美洲、澳洲的欧化。作者的视角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西方,斯氏对这一时期的非西方社会(包括俄国、中东、印度、中国和日本、非洲等)也给予了足够关注。本编最后,作者通过对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这一时期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优势。随着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渗透和传播,全球统一性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最后一编中,作者讨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西方诸帝国的终结以及冷战及其后果。斯氏在写这本书时力图跳出西方中心论的束缚,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仅对欧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作了描述,而对有重大意义的中国战场只字不提,只在谈论二战的影响时轻描一句:中国伤亡1500万人。这恐怕使中国读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也与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论这一框架相矛盾。不过作者认为在冷战问题上美国应负主要责任,杜鲁门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另外一点让笔者感到新鲜的是,作者将二战后的科技革命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与我们将这一革命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传统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种考虑。在笔者看来,以电力广泛的应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的影响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不亚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们。最后,作者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表现出担忧。
三.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0xx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0xx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十六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 20xx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二.内容概要
第一编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1](p23)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
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在第二编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影响的日本同样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在19世纪面对西方的入侵时,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出比中国积极、有创造性地反应,是因为日本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帝国结构。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没有就此问题进行个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对地理大发现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鲜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在本书第四编中专门给读者展示了地理大发现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历史。斯氏认为一部世界通史应该包括全人类的历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仅如此,作者还高度评价了非洲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美洲人为全人类培养的大量农作物。
有给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读完他的书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称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笔者实不知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上述问题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第二个问题倒是回答得简单明了:中东和中国的高度发达和富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以至没有适应变化的世界;而与此同时西欧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与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现代文明,从而开始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并决定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这一编是本书的过渡环节,现代文明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崛起时代的到来。 西方的崛起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势必伴随扩张而来。在第六编中,作者论述了西方崛起时的扩张,分为伊比利亚阶段,荷、法、英阶段以及俄国在亚洲的扩张。斯氏认为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是传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线就成了扩张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则是他们在经济上对西北欧的长期依赖。这也就导致了荷兰、法国、英国后来居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与此同时,俄罗斯人则在大陆上进行横贯亚欧大陆扩张,并最终造就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这些扩张,使全球统一性开始了。
第七编作者论述是西方具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14)。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论述了各革命的原因、历程,而且对其意义和影响作了详细地分析。以工业革命为例,作者不仅考虑到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财富的增长,新的消费观念和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等),也认识到对欧洲世界的深远影响,促进了美洲、澳洲的欧化。作者的视角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西方,斯氏对这一时期的非西方社会(包括俄国、中东、印度、中国和日本、非洲等)也给予了足够关注。本编最后,作者通过对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这一时期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优势。随着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渗透和传播,全球统一性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最后一编中,作者讨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西方诸帝国的终结以及冷战及其后果。斯氏在写这本书时力图跳出“西方中心论”的束缚,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仅对欧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作了描述,而对有重大意义的中国战场只字不提,只在谈论二战的影响时轻描一句:中国伤亡1500万人。这恐怕使中国读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也与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论”这一框架相矛盾。不过作者认为在冷战问题上美国应负主要责任,杜鲁门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另外一点让笔者感到新鲜的是,作者将二战后的科技革命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与我们将这一革命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传统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种考虑。在笔者看来,以电力广泛的应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的影响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不亚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们。最后,作者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表现出担忧。
三.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0xx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0xx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