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自然地理实践报告范文(13篇)
报告的高质量撰写需要准确而简洁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对所研究领域的深入了解。报告的撰写需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要将观点和论据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撰写一份优秀的报告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练习和实践。
自然地理实践报告篇一
1、实习目的:了解瑞晶洞形成过程,并加深对课程中地层、地质构造和地貌等内容的理解。
2、实习区位置:临安市内的瑞晶洞是一处地下石灰岩溶洞,发育在5亿年前的晚寒武纪,洞口向南,洞体按自然组合划分为七厅。
瑞晶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
3、瑞晶洞中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及形成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和石帘。石幔是由于渗透的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而成,其形状如布幔。
(4)边石坝
4、溶洞的塌陷、断裂构造、石柱的错断现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发生了轻微地壳运动,洞厅中被水侵蚀过的层面发生了塌陷;地壳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层被拉伸,形成了断裂构造;原本笔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壳的下沉,导致中部被拉伸而断裂,这就是石柱的错段现象。
(三)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不仅见到了美丽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风光,也进一步了解了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和构造,加深了对课程中地层、地质构造和地貌等内容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次野外实习锻炼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我学会了对地貌的观察,内容的描述,数据的记录等野外工作方法。当然还有许多不明白的问题,应该与老师多多探讨,这样有利于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自然地理实践报告篇二
考察时间:
考察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考察内容;
(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
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
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
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
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
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
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
(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2,观测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3,观测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实习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管杂实习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自然地理实践报告篇三
通过湿地和漓江上游猫儿山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实习时间:第十八周
20xx年6月15日,实习动员以及实习准备——了解本次实习是主要任务注意事项;
20xx年6月20日(星期三),猫儿山调查,于下午三点左右驱车返校,
20xx年6月22日—20xx年6月24日,在校书写实习报告。
3.1猫儿山简介
猫儿山,位于兴安县西北部,距兴安县55公里路程,离桂林市区81公里路程。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跨兴安、资源2县,面积5.3万公顷。是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它不仅是广西第一峰,也是华南第一峰。因山顶峰酷形似蹲伏的猫儿而得名。猫儿山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铁杉,水源涵养林。1976年秋,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猫儿山林区保护站,划出1.7万公顷为绝对保护范围。整个保护区地势呈葫芦形,中部高,四周低,向东南倾斜。中部的八角田、南部的通大坪、西部的三十六包为山间盆地,其余均是山峦连绵的峰丛地带。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之一,是漓江、资江、浔江三条江的发源地,连接珠江、长江两大水系。发源于此的河流有39条,其中流入漓江的有19条,汇入资江的有4条,汇入浔江的有16条。
从山脚往山上观察,发现猫儿山山腰以下基本被人工竹林(毛竹林)覆盖,山顶处,可观察到覆盖的植物比较低矮。沿途经过乌龟江,水清澈见底,无明显的污染,表明水质较好,河床中发育鹅卵石,并可见明显的阶地。途中,可见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交错生长,蝴蝶等昆虫易见。沿途裸露的岩石为花岗岩,并发育有落水洞。
从山脚至山上海拔约500m处,由于人工竹林的覆盖以及高差不足,难以观察到植被的分布规律。但,可观察到,山腰以下的植被以阔叶林和竹林为主,山顶部分植物较为低矮,由此可见猫儿山的植物分布基本符合垂直分布规律。
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植被生长茂盛,土壤矿物分解较彻底,成土过程主要是脱硅富铝化过程和旺盛的生物富集过程。主要土壤类型为红、黄壤系列土壤。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土壤质地多砂壤土至粘土,土壤剖面层次发育明显,盐基和粘粒的淋溶迁移和淀积作用强烈,表土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高。根据实地观察,有机土的厚度约为10—20cm,发育较好。
3.12:下午两点左右,步行至十里峡谷处。
该处景色宜人,河床中巨大的石块随处可见,流水澄澈,潭中水由于含沙量小,泥沙颗粒小,浮游生物少,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分外迷人的青蓝色。该处的岩石岩性为花岗岩。然而,该处植被也是以人工竹林为主,原始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
3.2会仙岩溶湿地简介
湿地,指的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会仙湿地位于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文全村委,四塘乡大湾村委和雁山区竹园村委,地跨东经110°08′38″-110°16′57″,北纬25°05′08″-25°08′34″。湿地范围涉及2县(区)3乡镇6村委47个自然村约2.2万人,总面积约78km2。唐朝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开凿的古桂柳运河(相思埭)由湿地中心穿过,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使漓江与洛清江相连接。会仙湿地地貌是喀斯特峰林平原,地势平坦,石灰岩孤峰林立,海拔小于500m。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太阳强热幅射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35.8mm,年平均蒸发量1569.7mm。湿地内的植物主要有:樟树、枫香、苦楝、乌桕、松树,黄荆、柃木、水杨柳、十大功劳、芦苇、三角苇、黄茅草、野苦草、五节芒、野牡丹、蓝丝草、马尾草和厥类。主要动物有:鲤鱼、草鱼、塘角鱼、斑鱼、鲢鱼、黄鳝、白鳝、鲢拐鱼、鲫鱼、龙虾、鳅鱼、福寿螺、燕子、灯鸟,白鹭等。前往湿地的途中,发现湿地附近的水稻田边各种农药瓶随处可见。沿途观察会仙岩溶湿地的水质,发现水质一般,并随处可见生活垃圾,对该湿地造成严重的污染。外来物种水葫芦、小龙虾及福寿螺,因为缺少天敌,大量的繁殖,对当地的生态多样性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甚至导致某些物种失去生存空间而从该地区消失。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对湿地蚕食围垦、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使原有湿地不断受到破坏,水面逐渐萎缩,地面逐渐疏干,沼泽和湿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据了解会仙湿地中,分水塘、睦洞湖的水体属轻度污染,狮子岩一带属中度污染,运河新桥一带属重污染,灌塘南处属严重污染。由于向会仙湿地倾倒生活垃圾或者农田中未被庄稼吸收利用的化肥残留,使部分水体中氮、磷等营养成分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特别是静止水域,大量滋生以水葫芦为代表的水生植物,不但破坏湿地景观,更严重的是逐渐将水域淤塞,甚至退化成陆地。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水量减少,加上近年开荒造田、围湖造塘行为的增多,会仙湿地的面积已从25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6平方公里。,但湿地却仍在以每年800至1000亩的速度“缩水”。捕鱼现象十分严重:湖面上随处可见小块白色泡沫塑料,小船经过它们的身边也没能改变它们的位置。一小块白色泡沫塑料的下面就有一只地笼,一般直径在一尺五(0.5米)左右、高约7寸(0.23米),里面投放饵料,几乎所有误入地笼的鱼虾都逃不掉。在整个观察过程中,竟然没有发现一只飞鸟,这也是极其不正常的现象。以前有大片看不到边的芦苇,现在全都不见了,充斥视线的,是人工开挖的鱼塘和荒草地。
途中,经过龙山,登顶俯瞰湿地,心中有各种感叹,若如此美景就此消失,该是多大的遗憾。龙山的岩性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典型的岩溶地貌。
临桂会仙湿地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生态修复是调蓄水资源的重要措施。水资源调蓄功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水源的蓄积和排泄,对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及旱、涝灾害的减灾能力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挺高环保意识,加大保护力度已经刻不容缓。
通过本次的河流地貌认识实习,在感叹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不仅陶冶了情操开拓了视野更让书本的理论和实际情况很好的结合起来,实际情况和经典案例是有区别的,在遇到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运用平时所学,认真思考,野外实习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要认真观察,从中刻苦钻研,方能打牢基础,为解决日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好铺垫。另外,在本次实习中,所发现的情况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猫儿山的人工竹林、会仙湿地的外来物种对其生态多样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猫儿区开发、改湿地为农田、鱼塘,污水排放进入湿地等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是触目惊心的,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让影响最小化,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然地理实践报告篇四
地貌学
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
考察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考察内容;
(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
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
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
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
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
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
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
(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2,观测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3,观测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实习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管杂实习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水文学
沿贯城河考察:
地点:玉碗村污水处理厂宁谷
水温:15.05度15.73度15.64度
ph值:888
透明度:22.2厘米28厘米26厘米
经过分析此水为劣五类水,造成贯城河污染的原因有:
(1)大气降水
(2)农田排水
(3)城市生活污水
(4)工业废水
(5)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
龙宫风景区
测水深:用一根绳子吊一个大石头沉入水流底部,然后读取数据
测透明度:先套上盘子再吊上石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到盘子为止
第7小组测量结果:水深2米,透明度1.17米
地质学
实习地点: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
试验方法:罗盘的使用方法
罗盘的使用主要是中央的磁针,天池外的内盘是钢制的,天池底色一般是白色
的,底部划有一红色直线,有一端是有两个红点在红线的左右,红线是以南北定位
的,有红点的一方是子方(正北方),另一端是午方(正南方),上面有一根很灵
敏的磁针,磁针有一端是有一个小孔的。
使用罗盘时,双手分左右把持着外盘,双脚略为分开,将罗盘放在胸腹之间的
位置上,保持罗盘水平状态,不要左高右低,或者前高后低。然后以你的背靠为坐
,面对为向,开始立向。
这个时候,罗盘上的十字鱼丝线应该与屋的正前、正后、正左、正右的四正位
重合,如果十字线立的向不准,那么,所测的坐向就会出现偏差的了。
固定了十字鱼丝的位置之后,用双手的大拇指动内盘,当内盘转动时,天池会
随之而转动。一直将内盘转动至磁针静止下来,与天池内的红线重叠在一起为止。
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磁针有小孔的一端必须与红线上的两个小红点重合,
位置不能互掉。这时显示坐向方的鱼丝线(是横的那一条)与内盘各层相交。我们
要找寻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就显示在这条鱼丝线所穿越和涵盖的区域上。
然而,罗盘上有十多二十层,究竟那一层才是坐向呢?就是二十四山那一层了。
它就在天池附近。鱼线向方上的那一个“山”,我们用它表示向,鱼丝坐方上的那
一个“山”,我们用它表示坐。
譬如说,向山是子,坐山是午,我们便称之为坐午向子。
知道自己宅中的坐向后,将罗盘放在全屋的中心点,便可以由坐向求出全屋的
方位(或宫位)。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安顺以西100公里,花江大峡谷北岸新铺乡,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展示2.2亿年前(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特色的国家地质公园。2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普遍出露的三叠纪海相地层中,埋藏有2.2亿年前古生物海百合、菊石、蚌类、海龙、鱼龙、楯齿龙等化石,共同构成了极其丰富、美妙的古深海系统。出土化石的种类多而且数量大,体形完整,形态精美,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龙化石经专家研究,首次用“中国龙”、“关岭鱼龙”、“瓦窑龙”、“新铺鱼龙”、“贵州鱼龙”等地名命名龙的种属。
实习心得: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产生地质作用的力。来自地球内部的称为内能,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来自地球外部的称为外能,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更重要的是罗盘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实习打好了基础。
土壤学
实习地点:花江大峡谷板贵乡
实习内容:板贵乡土壤的测定与取样
土壤的容重:1,用环刀取土,两边用刀削平。
2,用天平称出环刀和土的质量;404.5克
3,用天平称出环刀和石子的质量,67.5克
4,算出环刀的体积,石子体积,201.816立方厘米
最终算出结果为:1.8克/立方厘米
土壤质地:成细条,易断裂,为中壤土
酸碱度:8
土壤含水量:取一块土,先称出其质量(15克),再把其烘干,再称其质量(12克),算出水分的质量(3克),然后用水的质量除以总质量即为土壤含水量(1/5)。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土壤固相颗粒(包括团聚体)的大小及其空间排列的形式,不仅影响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河养分的储量与供应能力,而且还左右土壤中气体交流、热量平衡、微生物活动及根系的.延伸等。
实习心得: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土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总结:经过为期五天的实习考察,我对综合自然地理的了解更为深刻,不仅更好的完善了野外知识,而且更是对课堂知识做了更好的补充。更多的了解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在现实生活中的形态特征,完善了我们的知识体系,让我们明白了地理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意义深刻,终生难忘!
建议:1,希望每个学年都能有这样的实习考察机会。
2,在以后的野外考察中能多做点不同的实验,以及给我们多讲解不同的机械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以后的考察地点能更具有代表性。
4,以后的试验希望能够很好的带动同学的集体,协作意识。
展望:1,能够延长考察时间,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考察知识。
2,希望能够出省,考察到外省一些好的人文,自然地理资料。
3,希望能和别的高校进行学术交流。
自然地理实践报告篇五
暑假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学习的机会,下面小编整理了2019年暑假综合自然地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学
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 花江大峡谷 北盘江大桥 龙宫 格凸河
考察时间:xx年10月28日——31日
考察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考察内容
(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
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
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
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
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
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
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
(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2,观测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3,观测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实习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管杂实习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水文学
沿贯城河考察
地点 : 玉碗村 污水处理厂 宁谷
水温: 15.05度 15.73度 15.64度
ph值: 8 8 8
透明度: 22.2厘米 28厘米 26厘米
经过分析此水为劣五类水,造成贯城河污染的原因有
(1)大气降水
(2)农田排水
(3)城市生活污水
(4)工业废水
(5)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
龙宫风景区
测水深:用一根绳子吊一个大石头沉入水流底部,然后读取数据
测透明度:先套上盘子再吊上石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到盘子为止
第7小组测量结果:水深2米,透明度1.17米
地质学
实习地点: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
试验方法:罗盘的使用方法
罗盘的使用主要是中央的磁针,天池外的内盘是钢制的,天池底色一般是白色
的,底部划有一红色直线,有一端是有两个红点在红线的左右,红线是以南北定位
一、实习概述 转眼间暑假就要结束了,在整个暑假实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平时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对以后的人生路程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我知道以后个人的发展必须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在给水排水专业三年的学习,我已经对给水工程、排水工程、水工程施工、水泵与水泵站、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方面的知识有了较系统全面深入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学院安排我们在暑假7月10号至8月6号之间在一下三个地方实习 :厦门校区建设工...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这是我刚进办公室时一位领导教给我的,我意识到我的肩上开始扛着责任,凡事得谨慎小心,否则对不起关心自己的人们。
一、实践目的社会实践是学校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对学生已学部分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培训,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社会,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之很快的融...
实训地点:蓝天学院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实训时间:xx年4月24日——xx年5月8日实训目的:一、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更好的发现自己的不足。
这次能有机会去绿扬工厂实习,我感到非常荣幸,虽然只有3天的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对于一些平常理论的东西,有了感性的认识,感觉到受益匪浅。在校内的工厂参观也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xx年顶岗的实习报告2.117.13是我实习生活的起始点,在这5个月的实习生活中,我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这段经历也即将成为我生命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组织开展了“我做文明小公民”主题班会。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
自然地理实践报告篇六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学
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
考察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考察内容;
(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
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
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
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
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
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
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
(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2,观测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3,观测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实习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管杂实习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水文学
沿贯城河考察:
地点:玉碗村污水处理厂宁谷
水温:15.05度15.73度15.64度
ph值:888
透明度:22.2厘米28厘米26厘米
经过分析此水为劣五类水,造成贯城河污染的原因有:
(1)大气降水
(2)农田排水
(3)城市生活污水
(4)工业废水
(5)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
龙宫风景区
测水深:用一根绳子吊一个大石头沉入水流底部,然后读取数据
测透明度:先套上盘子再吊上石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到盘子为止
第7小组测量结果:水深2米,透明度1.17米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安顺以西100公里,花江大峡谷北岸新铺乡,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展示2.2亿年前(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特色的国家地质公园。2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普遍出露的三叠纪海相地层中,埋藏有2.2亿年前古生物海百合、菊石、蚌类、海龙、鱼龙、楯齿龙等化石,共同构成了极其丰富、美妙的古深海系统。出土化石的种类多而且数量大,体形完整,形态精美,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龙化石经专家研究,首次用“中国龙”、“关岭鱼龙”、“瓦窑龙”、“新铺鱼龙”、“贵州鱼龙”等地名命名龙的种属。
实习心得: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产生地质作用的力。来自地球内部的称为内能,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来自地球外部的称为外能,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更重要的是罗盘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实习打好了基础。
土壤学
实习地点:花江大峡谷板贵乡
实习内容:板贵乡土壤的测定与取样
土壤的容重:1,用环刀取土,两边用刀削平。
2,用天平称出环刀和土的质量;404.5克
3,用天平称出环刀和石子的质量,67.5克
4,算出环刀的体积,石子体积,201.816立方厘米
最终算出结果为:1.8克/立方厘米
土壤质地:成细条,易断裂,为中壤土
酸碱度:8
土壤含水量:取一块土,先称出其质量(15克),再把其烘干,再称其质量(12克),算出水分的质量(3克),然后用水的质量除以总质量即为土壤含水量(1/5)。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土壤固相颗粒(包括团聚体)的大小及其空间排列的形式,不仅影响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河养分的储量与供应能力,而且还左右土壤中气体交流、热量平衡、微生物活动及根系的延伸等。
实习心得: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土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总结:经过为期五天的实习考察,我对综合自然地理的了解更为深刻,不仅更好的完善了野外知识,而且更是对课堂知识做了更好的补充。更多的了解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在现实生活中的形态特征,完善了我们的知识体系,让我们明白了地理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意义深刻,终生难忘!
建议:1,希望每个学年都能有这样的实习考察机会。
2,在以后的野外考察中能多做点不同的实验,以及给我们多讲解不同的机械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以后的考察地点能更具有代表性。
4,以后的试验希望能够很好的带动同学的集体,协作意识。
展望:1,能够延长考察时间,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考察知识。
2,希望能够出省,考察到外省一些好的人文,自然地理资料。
3,希望能和别的高校进行学术交流。
自然地理实践报告篇七
通过湿地和漓江上游猫儿山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实习时间:第十八周
20xx年6月15日,实习动员以及实习准备——了解本次实习是主要任务注意事项;
20xx年6月20日(星期三),猫儿山调查,于下午三点左右驱车返校,
20xx年6月22日—20xx年6月24日,在校书写实习报告。
3.1猫儿山简介
猫儿山,位于兴安县西北部,距兴安县55公里路程,离桂林市区81公里路程。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跨兴安、资源2县,面积5.3万公顷。是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它不仅是广西第一峰,也是华南第一峰。因山顶峰酷形似蹲伏的猫儿而得名。猫儿山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铁杉,水源涵养林。1976年秋,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猫儿山林区保护站,划出1.7万公顷为绝对保护范围。整个保护区地势呈葫芦形,中部高,四周低,向东南倾斜。中部的八角田、南部的通大坪、西部的三十六包为山间盆地,其余均是山峦连绵的峰丛地带。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之一,是漓江、资江、浔江三条江的发源地,连接珠江、长江两大水系。发源于此的河流有39条,其中流入漓江的有19条,汇入资江的有4条,汇入浔江的有16条。
从山脚往山上观察,发现猫儿山山腰以下基本被人工竹林(毛竹林)覆盖,山顶处,可观察到覆盖的植物比较低矮。沿途经过乌龟江,水清澈见底,无明显的污染,表明水质较好,河床中发育鹅卵石,并可见明显的阶地。途中,可见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交错生长,蝴蝶等昆虫易见。沿途裸露的岩石为花岗岩,并发育有落水洞。
从山脚至山上海拔约500m处,由于人工竹林的覆盖以及高差不足,难以观察到植被的分布规律。但,可观察到,山腰以下的植被以阔叶林和竹林为主,山顶部分植物较为低矮,由此可见猫儿山的植物分布基本符合垂直分布规律。
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植被生长茂盛,土壤矿物分解较彻底,成土过程主要是脱硅富铝化过程和旺盛的生物富集过程。主要土壤类型为红、黄壤系列土壤。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土壤质地多砂壤土至粘土,土壤剖面层次发育明显,盐基和粘粒的淋溶迁移和淀积作用强烈,表土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高。根据实地观察,有机土的厚度约为10—20cm,发育较好。
3.12:下午两点左右,步行至十里峡谷处。
该处景色宜人,河床中巨大的石块随处可见,流水澄澈,潭中水由于含沙量小,泥沙颗粒小,浮游生物少,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分外迷人的青蓝色。该处的岩石岩性为花岗岩。然而,该处植被也是以人工竹林为主,原始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
3.2会仙岩溶湿地简介
湿地,指的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会仙湿地位于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文全村委,四塘乡大湾村委和雁山区竹园村委,地跨东经110°08′38″-110°16′57″,北纬25°05′08″-25°08′34″。湿地范围涉及2县(区)3乡镇6村委47个自然村约2.2万人,总面积约78km2。唐朝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开凿的古桂柳运河(相思埭)由湿地中心穿过,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使漓江与洛清江相连接。会仙湿地地貌是喀斯特峰林平原,地势平坦,石灰岩孤峰林立,海拔小于500m。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太阳强热幅射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35.8mm,年平均蒸发量1569.7mm。湿地内的植物主要有:樟树、枫香、苦楝、乌桕、松树,黄荆、柃木、水杨柳、十大功劳、芦苇、三角苇、黄茅草、野苦草、五节芒、野牡丹、蓝丝草、马尾草和厥类。主要动物有:鲤鱼、草鱼、塘角鱼、斑鱼、鲢鱼、黄鳝、白鳝、鲢拐鱼、鲫鱼、龙虾、鳅鱼、福寿螺、燕子、灯鸟,白鹭等。前往湿地的途中,发现湿地附近的水稻田边各种农药瓶随处可见。沿途观察会仙岩溶湿地的水质,发现水质一般,并随处可见生活垃圾,对该湿地造成严重的污染。外来物种水葫芦、小龙虾及福寿螺,因为缺少天敌,大量的繁殖,对当地的生态多样性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甚至导致某些物种失去生存空间而从该地区消失。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对湿地蚕食围垦、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使原有湿地不断受到破坏,水面逐渐萎缩,地面逐渐疏干,沼泽和湿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据了解会仙湿地中,分水塘、睦洞湖的水体属轻度污染,狮子岩一带属中度污染,运河新桥一带属重污染,灌塘南处属严重污染。由于向会仙湿地倾倒生活垃圾或者农田中未被庄稼吸收利用的化肥残留,使部分水体中氮、磷等营养成分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特别是静止水域,大量滋生以水葫芦为代表的水生植物,不但破坏湿地景观,更严重的是逐渐将水域淤塞,甚至退化成陆地。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水量减少,加上近年开荒造田、围湖造塘行为的增多,会仙湿地的面积已从25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6平方公里。,但湿地却仍在以每年800至1000亩的速度“缩水”。捕鱼现象十分严重:湖面上随处可见小块白色泡沫塑料,小船经过它们的身边也没能改变它们的位置。一小块白色泡沫塑料的下面就有一只地笼,一般直径在一尺五(0.5米)左右、高约7寸(0.23米),里面投放饵料,几乎所有误入地笼的鱼虾都逃不掉。在整个观察过程中,竟然没有发现一只飞鸟,这也是极其不正常的现象。以前有大片看不到边的芦苇,现在全都不见了,充斥视线的,是人工开挖的鱼塘和荒草地。
途中,经过龙山,登顶俯瞰湿地,心中有各种感叹,若如此美景就此消失,该是多大的遗憾。龙山的岩性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典型的岩溶地貌。
临桂会仙湿地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生态修复是调蓄水资源的重要措施。水资源调蓄功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水源的蓄积和排泄,对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及旱、涝灾害的减灾能力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挺高环保意识,加大保护力度已经刻不容缓。
通过本次的河流地貌认识实习,在感叹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不仅陶冶了情操开拓了视野更让书本的理论和实际情况很好的结合起来,实际情况和经典案例是有区别的,在遇到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运用平时所学,认真思考,野外实习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要认真观察,从中刻苦钻研,方能打牢基础,为解决日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好铺垫。另外,在本次实习中,所发现的情况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猫儿山的人工竹林、会仙湿地的外来物种对其生态多样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猫儿区开发、改湿地为农田、鱼塘,污水排放进入湿地等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是触目惊心的,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让影响最小化,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自然地理实践报告篇八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一,观察与实践是学习、研究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实习对于自然地理学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坚实的野外调查基础之中,反过来又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服务。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地向自然地理学渗透,使自然地理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仍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地理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应用新理论、新技术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才能丰富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理论。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和锻炼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我们领略到祖国的秀丽风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感。野外工作不同于校园生活,有时需要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早出晚归,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这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期间,完成某项实习任务要靠全体同学有组织、有纪律的共同努力,这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其组织纪律性。另外,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期间,师生同吃、同住、同工作,这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为教师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总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目的如下:
1、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南京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3、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4、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一)实习方法
1、勘察法。通过对实习沿路的观察和资料分析,了解地质地貌的总体特征。
2、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地图法。利用自己已有的地形图资料,填筑调查区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二)实习工具
(1)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校正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的南北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个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2)目的物方位的测量是测量目的物预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及时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读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
(3)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
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
(4)岩层走向的测定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盆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走向。走向可是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的数(因为走向是一条直线的方向,可以两边延伸)。
(5)岩层倾角的测定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得到的,言其他方向所测得的倾角使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要恒与走向垂直,而且可用小石子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在层面上流动。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的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此滚动或流动方向即为层面的真倾斜方向。
本次实习以了解自然地理知识为实习目的,与之相关的课程有: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学、水文学气象与气候学等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地质地貌类型与构造岩石的关系、了解地层分布、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特点、河流与地貌形成、生物分布与地理特征间的关系、不同土壤类型与岩石间的关系。
本次实习主要地点为江苏省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时间为期一周,自20**年11月15日至20**年11月21日。
自然地理实践报告篇九
实习地点:四川省内江市城区沱江沿岸及三元塔。
实习时间:20xx年12月6日。
实习目的:自然地理实地学习,认识内江的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同时了解内江地区的人文。试着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便今后将在工作中能够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只是运用到实际中去。
该次自然短途实习由三位老师带队,早上参与实习人员到齐后,我们就进行了从师范学院西区学校大门开始的沿沱江至三元塔的短途实习之旅,在校门口谢老师就开始介绍学校门口的园艺植物了,后来实习队伍穿过校门口的马路,沿着沱江一路认识学习着沱江边的园艺植物,笔者记忆犹新的就是胡老师和谢老师介绍的花叶姜,这是一种与我们平时所吃的生姜、洋姜同一个科的植物,没想到姜类植物居然也会有这么好看的。后来我们到了三桥的桥下面,在这里胡晓东老师讲解了一部分沱江相关的水文知识,然后我们逆行过了三桥,又沿着沱江的另一边走到了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广场大洲广场,在这里胡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内江的历史沿革,并且欣赏了广场的园艺植物,接着我们大伙儿在大洲广场解散了,各自组队去吃了午餐后,乘车到了三元井,然后在三元井与三元塔的岔路口集合后,我们就一起往三元塔上走,在山脚处胡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内江的水文、地貌、土壤、地质等内容,然后我们就继续向山上走去,一路上老师们继续给我们讲解植物,到了山顶后,塔在维修,我们只能通过老师介绍与在外面参观塔身来了解三元塔。最后我们合影,大家各自乘车回了学校。
经过该次自然短途实习,我知晓了内江地区的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地质等各方面的特征。内江位于川中丘陵区,其中东南、西南、西北三面低山环绕山体海拔高度不大一般为500900米,相对高差150350米,有俩母山、白云山等山峰,中东部为丘陵,海拔高度多为350450米,相对高差3080米,河谷平坝主要分布在沱江沿岸,由河流侵蚀堆积而成。内江地区的土壤为紫色土。内江市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林木生长。树种资源有60多个科,110多个属,190多个种。内江由于海拔高度悬殊不大,地形多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种类、群落组成以及群落动态特征,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呈较明显的地带变化,并在相应范围内,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等。矿产资源丰富。能源矿产主要有煤、天然气、油页岩;非金属与建材矿产有石灰石、石砂岩、页岩、耐火粘土、铝土矿、大理石、河沙、砾石与陶瓷粘土等;金属矿产与稀散元素有铁、钾、金等以及盐矿、钾矿和煤层中共生的铝、镓、铷及锂等分散元素;化工矿产有盐矿和含钾水云母粘土矿等。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内江地区的水文。沱江是内江市辖区内的主要河流,流经资中、东兴区及市中区,也是内江地区水能资源的主要来源。沱江内江城区段被成为甜城湖。沱江又名中江,发源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茶坪山脉九顶山,出汉旺入成都平原,穿龙泉山入盆地丘陵区,经简阳、资阳、资中入内江,然后至泸州入长江,全长629公里,流域面积27900平方公里,其中在内江沱江乡龙门镇以上流域面积19329平方公里,市境内(含内江市市中区)于流长71.68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1800千瓦,占全市的82%。多年平均流量为350.37立地破,流量111.51亿立米。
内江城区段的沱江尤为曲折,由此,在以前内江地区用水量还没有目前那么大的时候时常发生水患,例如1981年和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灾。在河岸还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时,凹岸的侵蚀作用更是明显,清朝时就在现在的桐梓坝大桥处修了很多丁字坝以缓解凹岸侵蚀对城区的影响,在几年以前都还能看见这种丁字坝,但是目前已经全部拆除,修建护岸堤可以防止河岸侵蚀,而斜面又可以增加河水与护岸堤的接触面积,减少河水冲刷时的力道,因此护岸堤一般为斜面状,但是沱江内江段修建护岸堤时为了保证城区面积使护岸堤是竖直的而非斜坡,为此原内江市相关负责人还被免职;曾为此有人还考虑过对沱江内江段进行裁弯取直,但是由于所需财力人力物力等原因最终没能实施。城区河流的相对上游区最好建设成为高档住宅区,但是由于内江的原棉纺厂、火车站、以及又火车站衍生出来的搬运站都位于此处,此处的房屋十分陈旧,与不美观,且对甜城湖的水质影响比较大,沱江内江城区段的水为五类水,城区下游为劣五类水,连农业用水的指标都达不到,为此市上已经争取到了将内江火车站搬迁到其他方位,将该区域翻新成高档的居民住宅区。目前由于工农用水的增加,天宫堂水电站的修建内江的洪灾几乎已经难能见到了,但是旱情与水资源的缺乏却尤为突出了,河流流速的减小也使得河流的侵蚀堆积作用也得到缓解。
注:大清流河(安岳县清流乡段)沱江有清流河、小青龙河、乌龙河等支流。清流河又是由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汇合而成大清流河源于安岳县新民乡唐石坝清流乡、清流镇等于天林乡窝子入内江,小清洗河源于大足县中敖镇陈家寨,过安岳县李家、元坝等乡镇入内江,大、小清流河在石子乡松林坝汇合后和清流河,至大河口入沱江。全长121.74公里(境内94公里),流域面积1538.3平方公里(境内5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19.64立米/秒。小青龙河发源于安岳文峰乡文峰寺.经大治、高粱太安,于小河口入沱江,全长56公里,流域面积53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618立米/秒。乌龙河源于资中县五皇乡蓝家坝,全长33.15公里,流域面积104.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9立米秒。这些支流除了清流河稍有规模外,其他的都很小,如不加以保护是很容易断流的。
三元塔是挨着三元井的一座用于镇水的宝塔,在三元塔上可以看到三面环水。塔位于河流的凹岸,其寓意为宝塔镇河妖来避免河流凹岸的河水侵蚀,该塔始建于唐代,于明末倒毁,清嘉庆九年重修,在塔倒期间内江地区未有名人,于是该塔又原先的镇水宝塔衍生成为文运塔与镇水结合之塔,该塔无疑地反应了内江的水文,同也时是内江文化的一个标志。
经过此次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我明白了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体会了地理科学的意义,浅显地明白了如何将理论用于实际,要将理论用于实际还必须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同时还体会到了自然对人文的影响与人文反是怎样作用于自然的。今后我还要更多地在实践中学习,化理论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自然地理实践报告篇十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和石帘。石幔是由于渗透的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而成,其形状如布幔。
(4)边石坝
.4.溶洞的塌陷、断裂构造、石柱的错断现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发生了轻微地壳运动,洞厅中被水侵蚀过的层面发生了塌陷;地壳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层被拉伸,形成了断裂构造;原本笔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壳的下沉,导致中部被拉伸而断裂,这就是石柱的错段现象。
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不仅见到了美丽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风光,也进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机制。此外,这次野外实习锻炼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我学会了对地貌的观察,内容的描述,数据的记录等野外工作方法。
自然地理实践报告篇十一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考察地点:
考察时间:
考察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考察内容;
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
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
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
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
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
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
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2,观测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3,观测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实习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管杂实习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沿贯城河考察:
地点 :
水温:
ph值:
透明度:
经过分析此水为劣五类水,造成贯城河污染的原因有:
(1)大气降水
(2)农田排水
(3)城市生活污水
(4)工业废水
(5)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
测水深:用一根绳子吊一个大石头沉入水流底部,然后读取数据。
测透明度:先套上盘子再吊上石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到盘子为止。
第7小组测量结果:
实习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水文条件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管杂实习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实习地点:
试验方法:
罗盘的使用主要是中央的磁针,天池外的内盘是钢制的,天池底色一般是白色的,底部划有一红色直线,有一端是有两个红点在红线的左右,红线是以南北定位的,有红点的一方是子方(正北方),另一端是午方(正南方),上面有一根很灵敏的磁针,磁针有一端是有一个小孔的。
使用罗盘时,双手分左右把持着外盘,双脚略为分开,将罗盘放在胸腹之间的位置上,保持罗盘水平状态,不要左高右低,或者前高后低。然后以你的背靠为坐,面对为向,开始立向。
这个时候,罗盘上的十字鱼丝线应该与屋的正前、正后、正左、正右的四正位重合,如果十字线立的向不准,那么,所测的坐向就会出现偏差的了。
固定了十字鱼丝的位置之后,用双手的大拇指动内盘,当内盘转动时,天池会随之而转动。一直将内盘转动至磁针静止下来,与天池内的红线重叠在一起为止。
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磁针有小孔的一端必须与红线上的两个小红点重合,位置不能互掉。这时显示坐向方的鱼丝线(是横的那一条)与内盘各层相交。我们要找寻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就显示在这条鱼丝线所穿越和涵盖的区域上。
然而,罗盘上有十多二十层,究竟那一层才是坐向呢?就是二十四山那一层了。
它就在天池附近。鱼线向方上的那一个“山”,我们用它表示向,鱼丝坐方上的那一个“山”,我们用它表示坐。
譬如说,向山是子,坐山是午,我们便称之为坐午向子。知道自己宅中的坐向后,将罗盘放在全屋的中心点,便可以由坐向求出全屋的方位(或宫位)。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安顺以西100公里,花江大峡谷北岸新铺乡,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展示2。2亿年前(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特色的国家地质公园。2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普遍出露的三叠纪海相地层中,埋藏有2。2亿年前古生物海百合、菊石、蚌类、海龙、鱼龙、楯齿龙等化石,共同构成了极其丰富、美妙的古深海系统。出土化石的种类多而且数量大,体形完整,形态精美,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龙化石经专家研究,首次用“中国龙”、“关岭鱼龙”、“瓦窑龙”、“新铺鱼龙”、“贵州鱼龙”等地名命名龙的种属。
实习心得: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产生地质作用的力。来自地球内部的称为内能,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来自地球外部的称为外能,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更重要的是罗盘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实习打好了基础。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地点:
实习内容:
土壤的容重:
1,用环刀取土,两边用刀削平。
2,用天平称出环刀和土的质量。
3,用天平称出环刀和石子的质量。
4,算出环刀的体积,石子体积,201.816立方厘米。
最终算出结果为:1.8克/立方厘米
土壤质地:成细条,易断裂,为中壤土
酸碱度:
土壤含水量:取一块土,先称出其质量(15克),再把其烘干,再称其质量(12克),算出水分的质量(3克),然后用水的质量除以总质量即为土壤含水量(1/5)。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土壤固相颗粒(包括团聚体)的大小及其空间排列的形式,不仅影响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河养分的储量与供应能力,而且还左右土壤中气体交流、热量平衡、微生物活动及根系的延伸等。
实习心得: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土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总结:经过为期五天的实习考察,我对综合自然地理的了解更为深刻,不仅更好的完善了野外知识,而且更是对课堂知识做了更好的补充。更多的了解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在现实生活中的形态特征,完善了我们的知识体系,让我们明白了地理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意义深刻,终生难忘!
1,希望每个学年都能有这样的实习考察机会。
2,在以后的野外考察中能多做点不同的实验,以及给我们多讲解不同的机械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以后的考察地点能更具有代表性。
4,以后的试验希望能够很好的带动同学的集体,协作意识。
1,能够延长考察时间,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考察知识。
2,希望能够出省,考察到外省一些好的人文,自然地理资料。
3,希望能和别的高校进行学术交流。
自然地理实践报告篇十二
通过湿地和漓江上游猫儿山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实习时间:第十八周
20xx年6月15日,实习动员以及实习准备——了解本次实习是主要任务注意事项;
20xx年6月20日(星期三),猫儿山调查,于下午三点左右驱车返校,
20xx年6月22日—20xx年6月24日,在校书写实习报告。
3.1猫儿山简介
猫儿山,位于兴安县西北部,距兴安县55公里路程,离桂林市区81公里路程。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跨兴安、资源2县,面积5.3万公顷。是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它不仅是广西第一峰,也是华南第一峰。因山顶峰酷形似蹲伏的猫儿而得名。猫儿山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铁杉,水源涵养林。1976年秋,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猫儿山林区保护站,划出1.7万公顷为绝对保护范围。整个保护区地势呈葫芦形,中部高,四周低,向东南倾斜。中部的八角田、南部的通大坪、西部的三十六包为山间盆地,其余均是山峦连绵的峰丛地带。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之一,是漓江、资江、浔江三条江的发源地,连接珠江、长江两大水系。发源于此的河流有39条,其中流入漓江的有19条,汇入资江的有4条,汇入浔江的有16条。
从山脚往山上观察,发现猫儿山山腰以下基本被人工竹林(毛竹林)覆盖,山顶处,可观察到覆盖的植物比较低矮。沿途经过乌龟江,水清澈见底,无明显的污染,表明水质较好,河床中发育鹅卵石,并可见明显的阶地。途中,可见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交错生长,蝴蝶等昆虫易见。沿途裸露的岩石为花岗岩,并发育有落水洞。
从山脚至山上海拔约500m处,由于人工竹林的覆盖以及高差不足,难以观察到植被的分布规律。但,可观察到,山腰以下的植被以阔叶林和竹林为主,山顶部分植物较为低矮,由此可见猫儿山的植物分布基本符合垂直分布规律。
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植被生长茂盛,土壤矿物分解较彻底,成土过程主要是脱硅富铝化过程和旺盛的生物富集过程。主要土壤类型为红、黄壤系列土壤。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土壤质地多砂壤土至粘土,土壤剖面层次发育明显,盐基和粘粒的淋溶迁移和淀积作用强烈,表土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高。根据实地观察,有机土的厚度约为10—20cm,发育较好。
3.12:下午两点左右,步行至十里峡谷处。
该处景色宜人,河床中巨大的石块随处可见,流水澄澈,潭中水由于含沙量小,泥沙颗粒小,浮游生物少,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分外迷人的青蓝色。该处的岩石岩性为花岗岩。然而,该处植被也是以人工竹林为主,原始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
3.2会仙岩溶湿地简介
湿地,指的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会仙湿地位于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文全村委,四塘乡大湾村委和雁山区竹园村委,地跨东经110°08′38″-110°16′57″,北纬25°05′08″-25°08′34″。湿地范围涉及2县(区)3乡镇6村委47个自然村约2.2万人,总面积约78km2。唐朝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开凿的古桂柳运河(相思埭)由湿地中心穿过,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使漓江与洛清江相连接。会仙湿地地貌是喀斯特峰林平原,地势平坦,石灰岩孤峰林立,海拔小于500m。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太阳强热幅射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35.8mm,年平均蒸发量1569.7mm。湿地内的植物主要有:樟树、枫香、苦楝、乌桕、松树,黄荆、柃木、水杨柳、十大功劳、芦苇、三角苇、黄茅草、野苦草、五节芒、野牡丹、蓝丝草、马尾草和厥类。主要动物有:鲤鱼、草鱼、塘角鱼、斑鱼、鲢鱼、黄鳝、白鳝、鲢拐鱼、鲫鱼、龙虾、鳅鱼、福寿螺、燕子、灯鸟,白鹭等。前往湿地的途中,发现湿地附近的水稻田边各种农药瓶随处可见。沿途观察会仙岩溶湿地的水质,发现水质一般,并随处可见生活垃圾,对该湿地造成严重的污染。外来物种水葫芦、小龙虾及福寿螺,因为缺少天敌,大量的繁殖,对当地的生态多样性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甚至导致某些物种失去生存空间而从该地区消失。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对湿地蚕食围垦、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使原有湿地不断受到破坏,水面逐渐萎缩,地面逐渐疏干,沼泽和湿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据了解会仙湿地中,分水塘、睦洞湖的水体属轻度污染,狮子岩一带属中度污染,运河新桥一带属重污染,灌塘南处属严重污染。由于向会仙湿地倾倒生活垃圾或者农田中未被庄稼吸收利用的化肥残留,使部分水体中氮、磷等营养成分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特别是静止水域,大量滋生以水葫芦为代表的水生植物,不但破坏湿地景观,更严重的是逐渐将水域淤塞,甚至退化成陆地。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水量减少,加上近年开荒造田、围湖造塘行为的增多,会仙湿地的面积已从25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6平方公里。,但湿地却仍在以每年800至1000亩的速度“缩水”。捕鱼现象十分严重:湖面上随处可见小块白色泡沫塑料,小船经过它们的身边也没能改变它们的位置。一小块白色泡沫塑料的下面就有一只地笼,一般直径在一尺五(0.5米)左右、高约7寸(0.23米),里面投放饵料,几乎所有误入地笼的鱼虾都逃不掉。在整个观察过程中,竟然没有发现一只飞鸟,这也是极其不正常的现象。以前有大片看不到边的芦苇,现在全都不见了,充斥视线的,是人工开挖的鱼塘和荒草地。
途中,经过龙山,登顶俯瞰湿地,心中有各种感叹,若如此美景就此消失,该是多大的遗憾。龙山的岩性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典型的岩溶地貌。
临桂会仙湿地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生态修复是调蓄水资源的重要措施。水资源调蓄功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水源的蓄积和排泄,对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及旱、涝灾害的减灾能力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挺高环保意识,加大保护力度已经刻不容缓。
通过本次的河流地貌认识实习,在感叹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不仅陶冶了情操开拓了视野更让书本的理论和实际情况很好的结合起来,实际情况和经典案例是有区别的,在遇到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运用平时所学,认真思考,野外实习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要认真观察,从中刻苦钻研,方能打牢基础,为解决日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好铺垫。另外,在本次实习中,所发现的情况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猫儿山的人工竹林、会仙湿地的外来物种对其生态多样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猫儿区开发、改湿地为农田、鱼塘,污水排放进入湿地等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是触目惊心的,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让影响最小化,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年03期
《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然地理实践报告篇十三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和石帘。石幔是由于渗透的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而成,其形状如布幔。
(4)边石坝
.4.溶洞的塌陷、断裂构造、石柱的错断现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发生了轻微地壳运动,洞厅中被水侵蚀过的层面发生了塌陷;地壳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层被拉伸,形成了断裂构造;原本笔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壳的下沉,导致中部被拉伸而断裂,这就是石柱的错段现象。
三、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不仅见到了美丽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风光,也进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机制。此外,这次野外实习锻炼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我学会了对地貌的观察,内容的描述,数据的记录等野外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