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语文《项羽之死》教学教案及反思(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初中语文《项羽之死》教学教案及反思篇一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
(自由朗读后,学生可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观点,有阐释。)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的多维透视之法是怎样体现的?)
①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以渲染之法,点染外围环境,烘托人物!)
②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式的语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齐。楚军将士长年征战在外,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谣,自然是人人思归,无心恋战,导致军心涣散。
(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③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尔斯泰:“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再现出了项羽。)
④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场面感人。
(项羽是《史记》中一个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司马迁在描写时,可谓惜墨如金。这里司马迁以简洁的文字,使一个真实英雄,一个真情英雄便跃然纸上。)
⑤项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引导学生诵读项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较刘邦的《大风歌》)
《垓下歌》有一种悲壮之气:英雄悲壮、儿女情长——写尽的是帝王之衰。
《大风歌》有一种豪迈之气:踌躇满志、心忧天下——写尽的是帝王之兴!
刘邦与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帝王本纪中的双绝,一个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个是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比之而言,刘邦的豪迈固然令人敬佩,但毕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势;而项羽在人生失势,人生的低谷,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武、豪气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壮之中,更令我们感动。)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本文还运用次要人物对比描写,透视项羽。一个是田父,一个是亭长,“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失民心。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说明项羽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马迁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
③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④本部分精彩在于东城快战,何为快战?为何快战?快战如何?
(引导学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的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写人态度。)
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从这几句,我们能看出什么?
(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静定的英雄项羽。)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①文学大师沈从文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司马迁又是怎样多维透视乌江自刎的项羽?
(找同学为大家来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
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这里司马迁,以对话描写,在对比中,表现了亭长的恳切,项羽拒渡的坚决。对话描写是司马迁在多维透视中,为我们呈现人物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关注对话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个字,恰恰是这个字表现了项羽的矛盾心理。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人格不屈。)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体会思考项羽想不想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项羽想不想渡乌江?想,原文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能,用书上的话说“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项羽的话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形象是立体的,是丰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古人评《史记》“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对于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
(三)史家之言:评项羽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司马迁这种写人物、写史的方法,对班固《汉书》等后世史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真心英雄:说项羽
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楚汉已经成为永远的楚汉,霸王也已经成为永远的霸王,对于项羽,司马迁饱蘸笔墨,多维透视,以史实和文字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一个鲜活的项羽、一个永远的英雄!
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下面大家看大屏幕,感性认知并理性解读,选出你心中的项羽,以关键词解读。
(学生自由发言,随机点评)
教师结语:有着“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项羽。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
初中语文《项羽之死》教学教案及反思篇二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
(自由朗读后,学生可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观点,有阐释。)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的多维透视之法是怎样体现的?)
①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以渲染之法,点染外围环境,烘托人物!)
②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式的语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齐。楚军将士长年征战在外,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谣,自然是人人思归,无心恋战,导致军心涣散。
(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③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尔斯泰:“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再现出了项羽。)
④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场面感人。
(项羽是《史记》中一个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司马迁在描写时,可谓惜墨如金。这里司马迁以简洁的文字,使一个真实英雄,一个真情英雄便跃然纸上。)
⑤项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引导学生诵读项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较刘邦的《大风歌》)
《垓下歌》有一种悲壮之气:英雄悲壮、儿女情长——写尽的是帝王之衰。
《大风歌》有一种豪迈之气:踌躇满志、心忧天下——写尽的是帝王之兴!
刘邦与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帝王本纪中的双绝,一个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个是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比之而言,刘邦的豪迈固然令人敬佩,但毕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势;而项羽在人生失势,人生的低谷,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武、豪气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壮之中,更令我们感动。)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本文还运用次要人物对比描写,透视项羽。一个是田父,一个是亭长,“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失民心。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说明项羽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马迁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
③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④本部分精彩在于东城快战,何为快战?为何快战?快战如何?
(引导学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的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写人态度。)
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从这几句,我们能看出什么?
(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静定的英雄项羽。)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①文学大师沈从文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司马迁又是怎样多维透视乌江自刎的项羽?
(找同学为大家来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
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这里司马迁,以对话描写,在对比中,表现了亭长的恳切,项羽拒渡的坚决。对话描写是司马迁在多维透视中,为我们呈现人物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关注对话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个字,恰恰是这个字表现了项羽的矛盾心理。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人格不屈。)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体会思考项羽想不想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项羽想不想渡乌江?想,原文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能,用书上的话说“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项羽的话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形象是立体的,是丰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古人评《史记》“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对于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
初中语文《项羽之死》教学教案及反思篇三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对项羽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听没听过这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词作曲——项羽。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 相关知识介绍。
1、 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 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 背景资料(《鸿门宴》之后到《项羽之死》之前这一段)
项羽西入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掠夺财宝、美女东归。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迁义帝到长沙郴县,击杀义帝于江中。有的诸侯认为封的不公平,开始反叛。沛公平定三秦,东进伐楚,离间君臣关系,项羽渐渐处于劣势。后刘邦和项羽讲和,划鸿沟为界。但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继续攻打项羽,一直追到阳夏以南,会和韩信、彭越,大败项羽。
三。 教师朗诵全文,纠正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音
学生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一。 课前提问:司马迁及《史记》相关知识。
二。 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1、实词:壁 慷慨 若
2、活用:壁 夜 楚歌 名
(二):段解:写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句式: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
所当者破——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二):段解:写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逃亡途中——绝境示勇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古今异义:以为 山东
(二):段解: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第一次:斩杀汉将 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吓跑汉军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痛杀汉兵 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四段: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重点词:地方 无以 长者 邑 购
(二):段解:乌江自刎
情节:拒渡——赠马——赐头——自刎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三。 学生讨论:
1、 项羽的性格特点。
2、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初中语文《项羽之死》教学教案及反思篇四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对项羽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2课时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听没听过这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词作曲——项羽。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1、 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 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 背景资料(《鸿门宴》之后到《项羽之死》之前这一段)
项羽西入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掠夺财宝、美女东归。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迁义帝到长沙郴县,击杀义帝于江中。有的诸侯认为封的不公平,开始反叛。沛公平定三秦,东进伐楚,离间君臣关系,项羽渐渐处于劣势。后刘邦和项羽讲和,划鸿沟为界。但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继续攻打项羽,一直追到阳夏以南,会和韩信、彭越,大败项羽。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音
学生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板书:
本纪——帝王
世家——诸侯
项羽之死 司马迁——《史记》列传——大臣
表——大事记
书——专门学科
第一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1、实词:壁 慷慨 若
2、活用:壁 夜 楚歌 名
(二):段解:写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句式: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
所当者破——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二):段解:写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逃亡途中——绝境示勇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古今异义:以为 山东
(二):段解: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第一次:斩杀汉将 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吓跑汉军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痛杀汉兵 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四段: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重点词:地方 无以 长者 邑 购
(二):段解:乌江自刎
情节:拒渡——赠马——赐头——自刎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1、 项羽的性格特点。
2、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四面楚歌
第一段:垓下被围 多愁善感
慷慨悲歌
逃亡途中
项 第二段:东城被困 自负勇武
羽 绝境示勇
之 斩杀汉将
死 第三段:东城溃围 吓跑汉军 勇猛善战
痛杀汉兵
拒渡赠马
初中语文《项羽之死》教学教案及反思篇五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导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1、掌握生字词;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
教学步骤
蒲松龄曾作过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讲了两个人,项羽和勾践。
(项羽)巨鹿之战:骁勇善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方法点拨)
1.欣赏垓下之围(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齐读第一段,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起—饮—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播放音频)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 (学生范读)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2.欣赏东城快战(突出“叱”字——勇猛自负)
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段。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3、欣赏乌江自刎(突出“笑”字——知耻重义)
学生分角色朗读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总结归纳: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勇武豪气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文区别:一、散文刻画手法具体,诗歌则是跳跃、省略,留给读者自己品尝的空间。二、散文更注重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而诗歌较偏向意象化,读者去想像,思考。
欣赏、学习部分描写形象的语段,学以致用。
写一段文字,通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
初中语文《项羽之死》教学教案及反思篇六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为诗曰 ( ) 为诸君溃围 ( )
赤泉侯为骑将 ( ) 吾为若德 ( )
吾为公取彼一将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以无厚入有间( )
7、籍独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汉军乃觉之( )
9、乃有二十八骑(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
3、直夜溃围南出( ) 4、常幸从(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东为三处( )
7、骓不逝兮可奈何( )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初中语文《项羽之死》教学教案及反思篇七
1、积累“亡”、“壁”等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3、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学习难点】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1、 认真阅读课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用红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2、 用红笔勾画出描写项羽语言、动作的句子,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
3、结合文本的故事情节及描写人物的语句,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1、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对合作探究部分独立思考,积极尝试,用红笔做好笔记。
2、学科班长收集并记录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学案一起上交老师。
3、课后及时改正完善导学案,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解题方法总结到典题本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此天亡我 :
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此天之亡我 :
无以渡:
我何渡为:
1、翻译下列句子。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5)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在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三个场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从中你读出了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要求:
(1)明确场景,有感情地诵读相关语句。
(2)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或心理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回顾我们学过的《鸿门宴》,其中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