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通用12篇)
报告主要包括背景介绍、目的和任务、方法和研究过程、结论和建议等内容。写报告时,可以邀请他人进行评审和反馈,以提升报告的质量和可读性。报告是对某一事件、问题或情况进行详细陈述和说明的一种书面形式。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撰写报告来向他人传达信息和观点。在撰写一份完美的报告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报告的目标和受众群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如何写好报告。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篇一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武汉市光谷地域已经成为文化、教育、经济等发展的中心,因此,人流量、车流量不断上升,给该区域内的交通造成较为严重的拥堵。尽管在鲁广建有较为庞大的环形交叉路口,但仍然缓解不了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究其主要因素在于周边的支路没有起到疏通交通的作用,我们仔细查看就不难发现,虽说驶出鲁广环形交叉路口的道路南北向有民族大道,东西向有珞瑜路和卓豹路,看似交通状况四通八达,但实质上还是承载不了巨大的车流量,仍然存在着交通拥堵的问题。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很容易发现,鲁广周边的支路建设实在是不可恭维,根本没有起到贯通整个交通网的作用。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只是我们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社会问题之一。解决好我市市区城市交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要我们的公共管理相关职能部门能够采取配套的措施,加强市区交通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我市市区交通的管理能力,就一定能够解决目前我市市区的交通拥堵问题。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篇二
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世纪70年代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
20xx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两会热词。很多地方逐步呈现了“gdp减速,幸福提速”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指数”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将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为反映居民主观幸福程度,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分别设计了基本情况和问卷部分的调查项目,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幸福和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抽样对象为年龄在0-70周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涵盖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行业。并且在中山市实地进行了社会实践,通过与社区群众的沟通,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1.调查时间:20xx年7月15日——20xx年8月31日
2.调查对象:普通社区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调查单位:中山市
4.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当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对此社会问题的了解与重视,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问询法,网上问卷。
6.内容概述:(1)被采访者所从事行业所对应经济收入多少。
(2)被采访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3)被采访者的居住环境。
(4)被采访者的家庭关系情况。
(5)被采访者对自身工资及生存现状感受如何(自身价值满意度)
(6)被采访者对于影响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四.数据统计:
调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网上问卷76份。
典型举例:
1.身份:公民
性别:男
工作:企业职员
年龄段:31—45
婚姻状况:已婚
对目前收入满意度:比较不满意
幸福感较低
影响因素:收入比较低,与周围人关系欠佳
2.身份:学生
性别:女
年龄段:18—30
收入:0
幸福感较高
影响因素:家庭和睦、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别:男
年龄段:45—60
收入满意度:一般
幸福感较强
影响因素: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态乐观
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
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会物质条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语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人们对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对幸福感影响程度颇深,也就是说对于普通公众来讲,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会环境:
居民的出行,还关系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游,购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幸福感也会比较高一点。
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实现:
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缓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居民在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还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帮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会幸福感。居民对自我价值实现充满信心或有较高预期,说明对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乐观的心态,自身优势多,能力得到发挥,内心的满足感会增加,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
影响幸福感因素排序
(1)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体越健康,越有机会接触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创造新生活。家不仅仅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还是人们爱的发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员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进行家庭活动。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对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感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则其幸福指数总体相对高一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呈阶梯式增长,这就充分体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龄的人群其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幸福感相对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龄段的居民,此年龄段正面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且对自身的期望要求较高,导致身心疲惫,这是其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感,18-30岁之间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大多数女性在家庭承担着主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庭,主要从家庭成员身上获得幸福感;而男性更关注收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且社会压力较大。因此,女性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较男性强,故其幸福感要高于男性。
从幸福率看,超过74.70%被访者感觉生活比较幸福。
所谓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群众中表示幸福的群众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群众幸福广度的一种方法,其单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别有11.76%和52.94%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较幸福,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七.存在的问题;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在确定幸福感时,想当然地设;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各级政府和,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办;对于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八.改进建议;虽然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但是物价的疯长、;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也就是说0%的居民认为自己不幸福。
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在确定幸福感时,想当然地设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内容,将幸福感调查统计变成了数字游戏。有些官员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到处宣传炒作,作秀造势,搞华而不实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众还未评定,已提前将自己所在城市宣布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这种到达了顶点的幸福指数评比带来的只能是官员的幸福,纸面上的幸福,对老百姓则毫无幸福可言。
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民众的幸福感归根结底不能靠官方数据“一锤定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只能靠老百姓说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里。
各级政府和,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办法就是将幸福指数工程真正变成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数作为测试百姓冷暖的温度计,设身处地地体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经常想一想,在这些数字背后,还有多少群众看不起病,多少家庭买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学,经常问一问,群众能否能用上干净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对群众的冷暖,感同身受,对民众的困难和问题,逐项解决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幸福从冷冰冰的数字变成充满温暖的切身体验。
对于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等主观的抽象的指标,决策者要以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准确反映百姓的实际感受,以此作为加紧完善政策措施、纠正偏离的基本依据。
虽然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但是物价的疯长、工资的平稳态势也成为了大众的后顾之忧,政府应更多的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制度,让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样人民的幸福感增强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护。
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体会到个人力量的薄弱,团队合作才是一个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形式。在这次活动中,我也有了机会更深入的与各个阶层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这一捷径我能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虽然说我们在大学里已经不再扮演新生这一角色,但是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我们脸上的稚嫩把我们彻底的出卖了。在这里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的东西,在这里没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认认真真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做事才是生活的真谛!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篇三
1、离异居民幸福感最低。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居民选择"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为15.3%,其次是未婚居民,为14.9%,和丧偶居民,这一比例为11.7%,离异居民的比例最低,仅为5.4%。把"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合并来看,未婚居民倾向于幸福评价的比例为65.30%,已婚居民为77.40%,离异居民为53.10%,丧偶居民为61.70%。做负向评价的趋势与此相同,离异居民倾向于不幸福评价的比例最高,已婚居民最低。未婚、已婚、离异和丧偶各组居民平均幸福感分别为3.58、3.81、3.29和3.53。
2、有受教育子女成为幸福感正向影响。从有无子女受教育一项分析,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在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高于没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反向评价上结果一致,有受教育子女居民组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于无受教育子女组。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的幸福感平均值为3.78,没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的这一数值为3.69。
3、有自有住房居民幸福感高于租房居民。有自有住房居民组在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上的比例均高于租房居民组,比例分别为15.3%、13.7%和61.4%和47%;前一组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也低于后一组。有自有住房居民组的幸福感平均数为3.8,租房居民组为3.5。
4、家庭收入差别。把被调查居民分为月收入1000元以下组、1001—20xx元组、20xx—5000元组、5001—10000元组和10000元以上组,结果发现幸福感评价与家庭收入高低有线性关系,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各组幸福感平均值分别为3.40、3.62、3.78、3.89和3.95.各组在幸福感各选项上的选择比例与这一结果完全一致,家庭月收入越高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越高,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越低。
考虑到家庭人口的不同,进一步分析家庭人均收入发现,家庭人均收入与幸福感的评价呈低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106.家庭收入低的居民幸福感的评价波动较大,随着收入增加表现为从低向高震荡变化,特别是人均20xx元以下变化复杂,之后的变化幅度减小逐渐平缓,达到一定高点后不再变化,甚至略微下降。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篇四
昨(24)日,成都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5分,满意度较高,且较xx年提高了1.58分,较xx年提高了5.48分,连续两年实现持续提升。
通过调查,报告建议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提升市民幸福感。调查中,在问到对幸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方面,68.88%的市民认为“家人健康”、47.70%认为是“子女教育”、47.13%认为是“医疗状况”、42.28%认为是“食品安全”、41.63%认为是“住房条件”、36.54%认为是“社会保障”、32.51%认为是“婚姻家庭”、31.69%认为是“家庭养老”、21.51%认为是“人身安全”、18.31%认为是“伪劣商品”。
“75后85前”幸福感最低
xx年成都市女性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9分,略高于男性0.11分。从具体构成看,女性在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四项幸福感满意度高于男性,而在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便利三项则低于男性。
年龄段的不同对幸福感知程度也不一样。其中,16—19岁的青少年幸福感评价,为83.63分;其次为50—59岁的老年人群,幸福感满意度为82.95分;再次为20—29岁和40—49岁年龄段人群,分别为82.60分和82.00分;而处于30—39岁的“75后85前”幸福感满意度最低,为81.23分。
记者注意到,“75后85前”群体在七个方面评价分都最低,特别是工作环境和幸福感知两项,分别为71.19分和77.47分,分别比分少了3.21分和4.32分。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幸福感
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人士幸福感得分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为82.29分,丧偶人士幸福感为81.13分;离婚人士幸福感最低,仅为78.94分。从构成项目看,离婚人士在家庭环境和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低,分别为79.39分和72.50分;而未婚人士在生活信心和家庭环境方面满意度较高,分别为87.24分和86.02分。
从职业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和教师群体幸福感,为85.32分;其次为离退休人员和个体经营户,幸福感分别为83.32分和83.05分;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一般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幸福感依次为81.89分、81.80分和81.35分;待业、失业人员幸福感最低,仅为77.79分。
幸福感和学历高低关系不明显
从学历方面看,小学群体的幸福感,为82.94分;其次为大专、大学群体,为82.59分;接下来依次为初中群体和中专、高中群体,分别为82.14分和81.48分;而硕士群体的幸福感最低,仅为79.90分。
其中,硕士群体在工作环境方面满意度较低为72.65分,在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为74.49分。而小学群体尽管满意度较高,但在工作环境方面满意度最低,仅为67.67分。
收入与幸福感呈一定正相关
按照500元的等距将收入分成九组,从调查结果看,收入在xx元以下的三组低收入群体幸福感较低,分别为80.37分、80.95分和80.15分;收入在—4000元的四组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分别为82.02分、83.35分、82.53分和82.82分;而收入在4000—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幸福感,分别为85.91分和86.54分。
不同收入群体在工作环境满意度差距较大,低收入群体满意度最低,仅为66.54分;而高收入群体满意度较高,达76.56分。
第三圈层幸福感
从区域看,一、二、三圈层的幸福感呈倒序排列,即三圈层幸福感,评价分数为83.74分,二圈层次之为81.6分,一圈层最低为81.16分。从七个一类指标看,生存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是各圈层间的幸福感拉开距离的主要因素。
全市幸福感排前列的区(市)县为新津、崇州和龙泉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篇五
昨(24)日,成都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5分,满意度较高,且较xx年提高了1.58分,较xx年提高了5.48分,连续两年实现持续提升。
通过调查,报告建议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提升市民幸福感。调查中,在问到对幸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方面,68.88%的市民认为“家人健康”、47.70%认为是“子女教育”、47.13%认为是“医疗状况”、42.28%认为是“食品安全”、41.63%认为是“住房条件”、36.54%认为是“社会保障”、32.51%认为是“婚姻家庭”、31.69%认为是“家庭养老”、21.51%认为是“人身安全”、18.31%认为是“伪劣商品”。
“75后85前”幸福感最低
xx年成都市女性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9分,略高于男性0.11分。从具体构成看,女性在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四项幸福感满意度高于男性,而在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便利三项则低于男性。
年龄段的不同对幸福感知程度也不一样。其中,16—19岁的青少年幸福感评价,为83.63分;其次为50—59岁的老年人群,幸福感满意度为82.95分;再次为20—29岁和40—49岁年龄段人群,分别为82.60分和82.00分;而处于30—39岁的“75后85前”幸福感满意度最低,为81.23分。
记者注意到,“75后85前”群体在七个方面评价分都最低,特别是工作环境和幸福感知两项,分别为71.19分和77.47分,分别比分少了3.21分和4.32分。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幸福感
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人士幸福感得分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为82.29分,丧偶人士幸福感为81.13分;离婚人士幸福感最低,仅为78.94分。从构成项目看,离婚人士在家庭环境和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低,分别为79.39分和72.50分;而未婚人士在生活信心和家庭环境方面满意度较高,分别为87.24分和86.02分。
从职业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和教师群体幸福感,为85.32分;其次为离退休人员和个体经营户,幸福感分别为83.32分和83.05分;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一般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幸福感依次为81.89分、81.80分和81.35分;待业、失业人员幸福感最低,仅为77.79分。
幸福感和学历高低关系不明显
从学历方面看,小学群体的幸福感,为82.94分;其次为大专、大学群体,为82.59分;接下来依次为初中群体和中专、高中群体,分别为82.14分和81.48分;而硕士群体的幸福感最低,仅为79.90分。
其中,硕士群体在工作环境方面满意度较低为72.65分,在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为74.49分。而小学群体尽管满意度较高,但在工作环境方面满意度最低,仅为67.67分。
收入与幸福感呈一定正相关
按照500元的等距将收入分成九组,从调查结果看,收入在xx元以下的`三组低收入群体幸福感较低,分别为80.37分、80.95分和80.15分;收入在—4000元的四组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分别为82.02分、83.35分、82.53分和82.82分;而收入在4000—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幸福感,分别为85.91分和86.54分。
不同收入群体在工作环境满意度差距较大,低收入群体满意度最低,仅为66.54分;而高收入群体满意度较高,达76.56分。
第三圈层幸福感
从区域看,一、二、三圈层的幸福感呈倒序排列,即三圈层幸福感,评价分数为83.74分,二圈层次之为81.6分,一圈层最低为81.16分。从七个一类指标看,生存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是各圈层间的幸福感拉开距离的主要因素。
全市幸福感排前列的区(市)县为新津、崇州和龙泉驿。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篇六
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世纪70年代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 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
2xx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两会热词。很多地方逐步呈现了“gdp减速,幸福提速”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指数”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将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为反映居民主观幸福程度,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分别设计了基本情况和问卷部分的调查项目,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幸福和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抽样对象为年龄在0-70周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涵盖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行业。
并且在中山市实地进行了社会实践,通过与社区群众的沟通,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1、调查时间:20xx年7月15日----20xx年8月31日
2、调查对象:普通社区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调查单位:中山市
4、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当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对此社会问题的了解与重视,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问询法,网上问卷。
6、内容概述:
(1)被采访者所从事行业所对应经济收入多少。
(2)被采访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3)被采访者的居住环境。
(4)被采访者的家庭关系情况。
(5)被采访者对自身工资及生存现状感受如何(自身价值满意度)。
(6)被采访者对于影响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调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网上问卷76份。
典型举例:
1、身份:公民
性别:男
工作:企业职员
年龄段:31~45
婚姻状况:已婚
对目前收入满意度:比较不满意。
幸福感较低。
影响因素:收入比较低,与周围人关系欠佳。
2、身份:学生
性别:女
年龄段:18~30
收入:0
幸福感较高。
影响因素:家庭和睦、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别:男
年龄段:45~60
收入满意度:一般
幸福感较强。
影响因素: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态乐观。
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
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会物质条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语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人们对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对幸福感影响程度颇深,也就是说对于普通公众来讲,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会环境:
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影响人们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无疑会促进幸福感的提高。社会环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会不仅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还关系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游,购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幸福感也会比较高一点。
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实现:
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缓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居民在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还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帮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会幸福感。居民对自我价值实现充满信心或有较高预期,说明对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乐观的心态,自身优势多,能力得到发挥,内心的满足感会增加,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
影响幸福感因素排序
(1)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体越健康,越有机会接触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创造新生活。家不仅仅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还是人们爱的发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员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进行家庭活动。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对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感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则其幸福指数总体相对高一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呈阶梯式增长,这就充分体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龄的人群其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幸福感相对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龄段的居民,此年龄段正面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且对自身的期望要求较高,导致身心疲惫,这是其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感最高,18-30岁之间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大多数女性在家庭承担着主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庭,主要从家庭成员身上获得幸福感;而男性更关注收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且社会压力较大。因此,女性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较男性强,故其幸福感要高于男性。
(5)幸福感较强的是政府人员、在校学生,幸福感较弱的职业是个体户,普通居民,企业职员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职业稳定性较强,社会地位高,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险,这些方面都优于其他职业,进而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在校学生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压力还没有太多机会体会,故其幸福感较高。而对于幸福感较低的相关职业,如何提高这部分人对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幸福率看,超过74、70%被访者感觉生活比较幸福。
所谓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群众中表示幸福的群众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群众幸福广度的一种方法,其单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
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篇七
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世纪70年代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 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
20xx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两会热词。很多地方逐步呈现了“gdp减速,幸福提速”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指数”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将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为反映居民主观幸福程度,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分别设计了基本情况和问卷部分的调查项目,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幸福和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抽样对象为年龄在0-70周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涵盖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行业。并且在中山市实地进行了社会实践,通过与社区群众的沟通,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1.调查时间:20xx年7月15日——20xx年8月31日
2.调查对象:普通社区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调查单位:中山市
4.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当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对此社会问题的了解与重视,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问询法,网上问卷。
6.内容概述:(1)被采访者所从事行业所对应经济收入多少。
(2)被采访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3)被采访者的居住环境。
(4)被采访者的家庭关系情况。
(5)被采访者对自身工资及生存现状感受如何(自身价值满意度)
(6)被采访者对于影响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四.数据统计:
调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网上问卷76份。
典型举例:
1.身份:公民
性别:男
工作:企业职员
年龄段:31—45
婚姻状况:已婚
对目前收入满意度:比较不满意
幸福感较低
影响因素:收入比较低,与周围人关系欠佳
2.身份:学生
性别:女
年龄段:18—30
收入:0
幸福感较高
影响因素:家庭和睦、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别:男
年龄段:45—60
收入满意度:一般
幸福感较强
影响因素: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态乐观
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
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会物质条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语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人们对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对幸福感影响程度颇深,也就是说对于普通公众来讲,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会环境:
居民的出行,还关系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游,购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幸福感也会比较高一点。
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实现:
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缓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居民在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还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帮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会幸福感。居民对自我价值实现充满信心或有较高预期,说明对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乐观的心态,自身优势多,能力得到发挥,内心的满足感会增加,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
影响幸福感因素排序
(1)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体越健康,越有机会接触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创造新生活。家不仅仅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还是人们爱的发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员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进行家庭活动。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对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感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则其幸福指数总体相对高一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呈阶梯式增长,这就充分体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龄的人群其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幸福感相对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龄段的居民,此年龄段正面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且对自身的期望要求较高,导致身心疲惫,这是其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感,18-30岁之间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大多数女性在家庭承担着主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庭,主要从家庭成员身上获得幸福感;而男性更关注收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且社会压力较大。因此,女性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较男性强,故其幸福感要高于男性。
从幸福率看,超过74.70%被访者感觉生活比较幸福。
所谓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群众中表示幸福的群众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群众幸福广度的一种方法,其单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别有11.76%和52.94%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较幸福,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七.存在的问题;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在确定幸福感时,想当然地设;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各级政府和,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办;对于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八.改进建议;虽然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但是物价的疯长、;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也就是说0%的居民认为自己不幸福。
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在确定幸福感时,想当然地设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内容,将幸福感调查统计变成了数字游戏。有些官员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到处宣传炒作,作秀造势,搞华而不实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众还未评定,已提前将自己所在城市宣布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这种到达了顶点的幸福指数评比带来的只能是官员的幸福,纸面上的幸福,对老百姓则毫无幸福可言。
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民众的幸福感归根结底不能靠官方数据“一锤定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只能靠老百姓说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里。
各级政府和,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办法就是将幸福指数工程真正变成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数作为测试百姓冷暖的温度计,设身处地地体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经常想一想,在这些数字背后,还有多少群众看不起病,多少家庭买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学,经常问一问,群众能否能用上干净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对群众的冷暖,感同身受,对民众的困难和问题,逐项解决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幸福从冷冰冰的数字变成充满温暖的切身体验。
对于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等主观的抽象的指标,决策者要以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准确反映百姓的实际感受,以此作为加紧完善政策措施、纠正偏离的基本依据。
虽然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但是物价的疯长、工资的平稳态势也成为了大众的后顾之忧,政府应更多的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制度,让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样人民的幸福感增强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护。
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体会到个人力量的薄弱,团队合作才是一个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形式。在这次活动中,我也有了机会更深入的与各个阶层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这一捷径我能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虽然说我们在大学里已经不再扮演新生这一角色,但是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我们脸上的稚嫩把我们彻底的出卖了。 在这里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的东西,在这里没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认认真真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做事才是生活的真谛!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篇八
幸福指数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目前西方很多国家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大学作为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对于其成员——大学生的幸福感,理应给予关注和重视。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历程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幸福状况,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我们五人小组从性别、年级以及整体三方面入手,展开了系列调查。并基于调查,提出增强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大学生对幸福感的理解和诠释,研究影响他们幸福感的因素,提出科学的教育对策,使大学生对幸福有更深远的解读,从而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这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幸福感水平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2.调查对象:本校大学学生,其中低(一、二)年级20人,高(三、四)年级2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
3.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等,其它情况如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总体感觉等自我评定以及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主观幸福感状况,对目前状态是否满意、生活中最不理想的因素等等。
4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40份。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汇总并获取了所有有效被调查的学生基本资料,如性别、年级等。
由于时间匆忙和实践经验不足,我组成员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经过讨论,确定了问卷试题。并对四十名大学生(其中每年级10人)进行问卷调查,因为人数较少,对于所得数据也许会有所偏差。预先估计,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尚可,而造成部幸福的主要因素主要来源于就业压力和学习中的困难。调查后,又经小组成员共同统计,得出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对家庭生活感到非常满意的占70%,感到一般的占15%,不满意的占15%.上述数据表明有7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状态总体上持满意或肯定的态度,而有3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的满意程度处于中等偏下的态度。
对大学所选专业及以后就业预想32.5%的人表示对自己专业满意,而17.5%的大学生则处于茫然状态,40%的人则认为专业不满意对未来就业表示堪忧。这说明为数众多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抱有悲观色彩。
对生活中不幸福的因素,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关系、生活成就、人际关系、经济状态、精神空虚、现实理想差距、没有恋爱、没有参加团体活动(可多选)分别占75%、85%、35%、70%、23.2%、17.5%、35%、67.5%、2.5%、10%、13%,从中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幸福指数的因素中,就业压力首当其冲,其次是学习压力,再者生活品质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追求幸福做过的努力(可多选),80%的学生表示乐于关心他人,75%的学生觉得自己在努力学习,45%的学生勤于交友,获得幸福。只有12.5%的学生表示通过参加志愿者让自己获得幸福。
对现在大学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27.5%的人认为忙碌而充实,60%的人认为普通平淡,7.5%的人觉得不满意,与理想之间有一定差距。这间接证明了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不很满意。因此加强大学的教育体系以及改善大学活动安排是必要的措施。
不开心时解决不幸福能力,40%擅长解决,15%不擅长解决,而45%的大学生不知道是否具备此能力。这些数据很鲜明地反映了我们广大的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缺乏处理引起自己不幸福的问题的能力。
对于觉得幸福的人该具备的特点(可多选),97.5%的人选择了乐观开朗的心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87.5%的人认为幸福的人应该努力奋斗,72.5%的人则选择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由此看出,普遍大学生都认为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获得幸福的关键,但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而大多数的人也都认为只有乐观的心态是不够的,需要后天的努力来实现幸福。
对目前的幸福感打分,0%的大学生打100分,12.5%的大学生打80~99分,67.5%的大学生打60~80分,17.5%的大学生打30~60分,0%的大学生低于30分。
注:此结果真实有效,且从整体来看,与预测状况基本符合。
综上所述,大部分大学生都感觉自己的生活还算幸福。而让大学生对自己感受的不幸福进行归因时,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归因风格: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主要归因于外部因素,如就业压力大,学习压力大,运气不好,社会竞争激烈,课余生活单调等;另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归因于内部因素,如人际关系太差,主观努力不够,缺乏明确的追求目标,精神空虚等等。在内因与外因之间,大多数大学生都把导致自己不幸福的内因排列在最前面,这反映了大学生对于幸福认知的一致性,同时也说明个人努力、明确的生活目的感,对精神世界的明确的理解、预测和内部的控制对于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性。
1.快乐感对生活质量高低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乐,生活充满乐趣。然而,面对同样状况,不同的大学生的快乐感程度却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自身的心态以及自己追求决定的。比如有的大学生觉得毕业后前程似锦,有的大学生觉得可以养活自己,而其他人抱有消极心态。由此可见,一个天性乐观豁达、凡事易于满足、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未来的人相较于具有悲观的心态的人的幸福感要强。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内在心理特征,是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原因,也是影响一个人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原因。从问卷调查他们对幸福进行的主观定义中,我们进行总结认为人格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成分。
2.就业压力对幸福的影响。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越来越强的就业竞争,大学生们似乎显得无可奈何。寒窗十几载,好不容易挤进大学的校门,如今就要走向社会,面对父母的期望,面对自己的理想,却不知道路在何方。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偏差反过来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不幸福感的产生也因此而生。
就业压力一方面来自社会,一方面也来自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高校教育者应通过就业指导和心理指导,转变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认清形势,认识自我,平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和谐的心理状态,从心理上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而减少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
3.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幸福感的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大学和家庭生活的事件影响了他们对幸福的看法和感悟。如当大学生遭遇挂科,失恋等负性生活事件时,可能会产生抑郁、悲观、无助等消极情绪,导致幸福感降低。但个体的幸福感一般不会长期下降。同时由于一些正性生活事件得到大家的认可,生活中有成就等又会使幸福感提高,最终其幸福感会稳定在某一水平上。
4.生活目标。调查表明,无论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都把生活目标作为影响自己幸福观的因素。并且在对自身的不幸福归因时,认为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是导致他们不幸福的原因之一。没有了目标,大学生会整天精神空虚,无所事事。而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影响对自身的判断,使自己对生活更加迷茫,从而带来循环效应,加剧了大学生的烦恼和负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5.金钱、享受对幸福的影响。不可否认,金钱和物质财富是个人幸福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物质前提。一个生活在物质匮乏社会中的人,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处奔波、居无定所,他不可能会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对他而言生活就是痛苦的感觉,幸福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物质财富应在幸福生活中占多大比重?性别比较发现,男生比女生更注重金钱在幸福中的作用,这与男女生未来的社会角色有一定关系。调查中,只有17.5%的人为自己的经济状况烦恼。应该说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是丰富的幸福的,然而,我认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大学生在此方面的关注度应该会增加。
如今的大学生现在所持幸福观点中容易把吃喝玩乐、挥霍金钱与幸福混为一谈,幸福价值观偏颇。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商品大潮的冲击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要对正处于人生观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我们无不忧虑地看到,大学生群体在幸福价值取向上存在精神滑坡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似有抬头倾向。在什么是幸福的问题上,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幸福就是吃喝玩乐,幸福就是为所欲为、挥霍金钱,甚至有人痴迷那种"不修今生求来世"的错误观点,对身体和物欲的满足成为学生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这些观点否认了幸福要靠脚踏实地的劳动和创造来获取、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努力拼搏的过程。学生体验幸福的过程、态度和情感不正确,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幸福的理解。
1.要重视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与其他因素相比,主观幸福感更多的依赖于人格。例如个人的自尊,乐观,自我控制和生活目标。外倾性的人能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幸福,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让自己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喜欢并相信自己,恰当的认同和接纳别人,能够理性的面对和接受现实。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不断地汲取知识,知识可以让人聪慧、充实更能体现自身素养。
2.积极的改善社会关系,尤其是舍友关系和朋友关系。要能正确处理得到社会支持与付出社会支持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也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一个集中反映。它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够有个愉快的心境度过整个大学生活。因此通过扩大人际交往,结识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更多地使自己接触人群,改善人际交往关系。
3.职业生涯规划。严峻的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幸福指数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大学生希望在毕业时能够有一个好的选择,就应该尽早的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据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不断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让自己充实、自信,提高幸福指数。
4.休闲。要学会在忙碌的学习中分出想当的时间来享受生活上的休闲。例如参加体育锻炼,看电影,参加社团活动,听音乐,参加志愿服务等。这些工作都能增加个人的身心健康。
5.培养积极情绪。情绪是人们看待和处理事物的一个放大镜,好的情绪总是作为一面积极的暖色镜来加工所面对的事物。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耐性和持久性,而更倾向使事物朝好的方向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经常去听、看、经历一些能够激起积极情绪的美好事物,使自己渐渐的处于一种良好情绪的循环圈中,会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中国大学生的幸福感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前途,更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和取向,所以社会各方要给予共同的关注,并做好其协助工作。如教育者要重视增强其自我效能,让同学在价值展现时,体现快乐,重塑自我。提升幸福感。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估计和期望,提高学业成就,而学校应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积极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挖掘现实中的积极因素。去感受生活,体验幸福。国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扭转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此外,社会支持能让人内心感到快乐和幸福。大学生作为没有经济独立的群体,外界的社会支持会使他们更好的处理自己的生活。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可以使大学生与父母亲子关系密切,更能体验幸福。
我认为。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对人生发展方向、对社会实践认知的启蒙期,此时可塑性极强,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幸福感教育,可使得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幸福的获取以及看问题的视角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种积极的、科学的、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将影响他们的一生。从人的本性出发、重视人的个性发挥与中国大力提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让同学们去积极地奋斗,而把艰苦的过程转化为幸福的感受才能真正使其幸福感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于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幸福感调查报告
教师的幸福感演讲稿范文
关于环境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社区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尽职的调查报告范文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篇九
为此,我在中国特色主义的前沿阵地广东做了关于幸福感的调查。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广东省“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核心。如何在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如何使社会经济发展的考量从“血汗gdp”的数字标签到宜居“幸福指数”的人文标签的转型?如何将“幸福”的概念转化为民众切实感受的幸福生活?这些都将是未来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调查发现:
一、七成半人感到幸福,整体幸福感接近“比较幸福水平”。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为14.9%,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最高,约占六成,为59.2%,两项相加为74.2%,也就是回答倾向于认为自己生活得幸福;有13.6%的人做了介于幸福和不幸福之间的选择,9.8%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2.5%的人选择了“不幸福”,倾向于不幸福回答的比例为12.3%。
调查中从“不幸福”、“不太幸福”、“说不清”、“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分别计分为1—5,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的平均幸福水平为3.74,标准差为0.912,也就是说整体平均分接近“比较幸福”水平。
二、从不同群体的幸福感来看
女性比男性更感幸福
本次调查样本的男女比例为男性52.9%,女性47.1%。调查结果显示,两性被调查者幸福感有一定差异,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均高于男性,而回答“说不清”、“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于男性,经卡方检验,男性和女性之间幸福感的差异在统计上达到显著水平。男性的平均水平低于女性,为3.71低于总体平均水平的3.74,也低于女性的'3.78。
领导群体的幸福感最高
统计分析发现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服务人员和不便分类的其它从业人员,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农林牧渔水产生产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组,专业技术人员组,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组,商业服务人员组,农林牧渔水产生产人员组,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组和不便分类的其它从业人员组的平均幸福感得分为3.95、3.82、3.77、3.77、3.69、3.63和3.65。
三、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1、离异居民幸福感最低。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居民选择“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为15.3%,其次是未婚居民,为14.9%,和丧偶居民,这一比例为11.7%,离异居民的比例最低,仅为5.4%。把“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合并来看,未婚居民倾向于幸福评价的比例为65.30%,已婚居民为77.40%,离异居民为53.10%,丧偶居民为61.70%。做负向评价的趋势与此相同,离异居民倾向于不幸福评价的比例最高,已婚居民最低。未婚、已婚、离异和丧偶各组居民平均幸福感分别为3.58、3.81、3.29和3.53。
2、有受教育子女成为幸福感正向影响。从有无子女受教育一项分析,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在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高于没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反向评价上结果一致,有受教育子女居民组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于无受教育子女组。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的幸福感平均值为3.78,没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的这一数值为3.69。
3、有自有住房居民幸福感高于租房居民。有自有住房居民组在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上的比例均高于租房居民组,比例分别为15.3%、13.7%和61.4%和47%;前一组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也低于后一组。有自有住房居民组的幸福感平均数为3.8,租房居民组为3.5。
4、家庭收入差别。把被调查居民分为月收入1000元以下组、1001—元组、—5000元组、5001—10000元组和10000元以上组,结果发现幸福感评价与家庭收入高低有线性关系,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各组幸福感平均值分别为3.40、3.62、3.78、3.89和3.95。各组在幸福感各选项上的选择比例与这一结果完全一致,家庭月收入越高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越高,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越低。
考虑到家庭人口的不同,进一步分析家庭人均收入发现,家庭人均收入与幸福感的评价呈低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106。家庭收入低的居民幸福感的评价波动较大,随着收入增加表现为从低向高震荡变化,特别是人均2000元以下变化复杂,之后的变化幅度减小逐渐平缓,达到一定高点后不再变化,甚至略微下降。
四、对于幸福感调查结果的讨论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
本次调查发现广东省东、北、西部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存在差异,基本上可以认为,幸福感的高低与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美国人总体上要比新西兰人富裕,但并未觉得更幸福。更富的奥地利、法国、日本和德国人并不比巴西、哥伦比亚和菲律宾人更幸福。从1958年到1987年,日本的人均gdp增长了5倍,但日本人的幸福感却几乎没有增加。
这并非说经济发展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研究发现,富足国家的人们明显比那些贫穷国家的人们幸福。对那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10000美元(1995年)的国家来说尤其明显。没有任何富足国家的人们的幸福平均值很低,但是那些富足国家中较高人均收入似乎并不对幸福值又太明显的影响。而在低端,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过渡阶段国家的人们对生活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
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不断升高人们的幸福感。但是,幸福感是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社会的发展应该以社会均衡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提高全民整体幸福感。
(二)民生与幸福感
在较低经济收入阶段,经济收入与幸福感之间是有正相关的,在经济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这种相关程度就很低了,收入对幸福很少甚至没有影响。
布伦诺·s·弗雷等人的多国对比研究发现,幸福感与收入的相关为0.20;在较低的收入水平,收入的增加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幸福水平,但一旦年收入达到1.5万美元,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幸福感的影响变得相对较小。
本次调查发现家庭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为0.106,幸福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还处于经济收入较低阶段,收入的提高依然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外,收入虽然是一个可以用货币单位衡量的量化指标,但是,收入的高低却是一个需要对比才能获得的,而和谁去比却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这种个体差异性,同样的货币量化的收入却得到不同的收入高低感受,也就是说,个人或家庭收入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心理指标,而不应该看作是一个经济指标,相对收入是一个比收入绝对数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就成为影响相对收入,进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处于合理范围,避免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是提高社会幸福感的有效手段。
这些都说明,民生问题与居民的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总结:从这次调查可以看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的不公平问题等等,如何正确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点。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篇十
我国开展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已有二、三十年了,调查方法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主要是采用抽样方式抽选调查户,通过调查户记帐而获得调查资料,再经过编码、录入、汇总(或过录汇总)实现调查目的。这种抽样调查方法因其得到的信息量大、数据准,相对于全面调查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是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一大进步,为农村统计工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统计调查改革要求的提高,这种记帐方法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流动更加频繁,有文化的劳动力(或家庭主要成员)大都外出打工,没有外出的又多为文化程度较低、无技术专长的人(或家庭非主要成员),这部分人基本上不能胜任记帐工作,按随机原则抽选出的调查户就会无人记帐。若人为调整记帐户,又违反随机抽样的原则,因而能够作为调查户对象的户越来越少。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收入来源渠道拓宽,农村经济成份趋向多元化。一方面抽选调查户时受记帐条件的限制,必然产生在本地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调查户比重偏大,抽样误差被人为扩大,代表性肯定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因家庭主要成员或劳动力外出,必然出现非掌管家庭经济的人员记帐(或由外人代记),这些人不太熟悉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这样也不能真实反映家庭实际收支状况,调查误差也被人为扩大,同样也影响末端样本的代表性。
一是随着统计调查系统改革基本到位,统计调查任务不断增加,而老的调查方法又要占用基层调查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调查任务与调查力量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是社会对农村住户调查信息需求更加迫切。在时间上要求更加快捷,在内容上要求更加全面,在方法上要求更加灵活,在质量上要求更高。老的调查方法很难适应上述要求。因此,农村住户调查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农村住户调查方法的目的:通过改革农村住户调查记帐方法,减轻基层调查人员工作量、提高农村住户调查源头数据质量。
改革条件日趋成熟:一是调查队改革基本到位,同时经费保障程度提高,独立调查、独立上报的体制基本形成;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外出人员手机基本普及,通讯更加便利。使电话调查成为可能;三是农村劳动力流动频繁,农村经济趋向多元化,抽选具有代表性调查户的难度大,促使调查系统只有通过改革适应新的形势;四是新一轮农村住户调查样本轮换即将展开。
改革设想:在农村住户基层调查网点中,抽出一小部分调查户保持原有记帐方法记帐、余下部分调查户按新的记帐方法记帐,两部分合并共同完成农村住户调查任务。简称为“分类记帐法”。
“分类记帐法”的中心思想是:在保持原农村住户调查网点抽选理论体系和方式不变、调查目标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基层调查户记帐方法,从而实现既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完成调查任务,又减轻基层调查人员工作量的目的'。
具体方法是:农村住户调查网点和户抽选完成后,根据调查户收入高低和劳动力多少等到相关指标的变异程度(即方差),在每个调查点10户中,再抽出一定比例的调查户(暂称a类调查记帐户、下同。根据云梦县-两个年度12个点农民收入调查资料测算,此比例占调查点总户数的30-40%即可)按老调查方法记现金、实物两账;剩下的调查户(暂称b类调查记帐户、下同)按新调查方法记帐,即称为“分类记帐法”。
“分类记帐法”要求a类调查记帐户保持原来记帐方式不变。即由调查户家庭主要成员自己记录本户所发生的全部现金收支(记现金帐)和实物收支记(记实物账)二本账,经编码、录入,参与全县汇总;要求b类调查户的账全部由辅调员代记,采取分月进行一次性入户访问(或电话访问)调查登记。只调查记录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相关指标和季报中劳动力从业状况(包括劳动力监测调查)、年报一次性调查表等。如农、林、牧、渔生产投入和收入、家庭经营非农行业生产投入和收入、打工人员收入、国家各种补贴、其它各种扶助和补贴收支等指标。实行二账合一的方式登记。经编码、录入后参与全县汇总。
a类调查户和b类调查户调查结果合并汇总后,可得到县(市)级分季(月)现金收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省级和国家级合并汇总后,分级除得到农民收入外,还可以进行分a类和b类调查户分别汇总推算,获得所需全部资料。因其样本量大,调查推算指标完全可以满足各种调查目的需求。省以上a类调查户汇总推算结果仍可作为推算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结存等类指标。如人均粮食、蔬菜等消费量;人均蛋白质、油脂、热量等摄入量;人均衣着、交通、通讯及各种服务等消费量。b类调查户除参与省以上农民收入等主要指标的汇总外,还可重点作为观察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打工收入变动等状况的对象。
其它非借贷性转移性支出
此种改革方法有如下作用:
1、可被抽选调查对象范围广泛。因调查方式改变,无论是否识字或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外出,全部农村居民户都可作为被抽选对象,抽选范围全面,这样就保持了随机抽样固有的代表性强的优点。
2、提高了源头数据质量。一是末端样本代表性有保证。首先是可遵循随机原则抽选末端样本,不需要人为调整记帐户,保证了随机抽样抽取样本的代表性。二是整体记帐质量有保证。对于a类调查户,因抽选户数较少,抽选的余地较大,可尽量抽选有记帐能力且责任心强的农户,因而他们的记帐质量可以保证;对于b类调查户因由辅调员代记,特别是指标设置比较简单、调查频率较低,加上辅调员待遇提高,责任心增强,因此数据质量也有保证。三是可以大大减少调查误差。主要是回避了调查户无人记帐的问题,解决了长期影响记帐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高了源头数据质量。
3、可减轻县级调查队工作量。一是可减少基层编码录入工作量一半以上;二是减轻对基层记帐质量检查指导工作量;三是减轻抽选、培训调查户工作量和做调查户思想工作的时间;四是减少月报、季报、年报审核改错工作量,总之可减轻县级调查队住户调查工作量可一半以上。
4、可节约部分资金。如果老记帐方式按户均300元,辅调查员500元发放调查补贴计算,每个点10个调查户共需资金3500元。新的“分类记帐法”因b类调查户(一般6户左右)没有自己记帐,每户只需发一定量的电话费(或称为配合费)即可,按每户每月发10元、全年120元,辅调查员每月100元,全年1200元计算,每个点需资金3120元左右,每个点可比老记帐方法节约资金近400元。
5、此项改革方案是我们在广泛征求农村住户辅调员、记帐户意见并结合县级调查队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制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6、可以推广一点多用。新的“分类记帐法”因每个点大部分调查户生产经营情况由辅调员入户调查取得,调查信息更加准确可靠。在此网点上经过简单改造后,可作为其它调查目的的抽样框。一是可抽选中间消耗调查网点;二是可抽选农作物播种面积抽样调查网点;三是可抽选农产品价格和农资价格调查网点;四是抽选畜禽一般农户监测调查网点;五是可作为劳动力调查监测调查网点。
建议:
1、此改革的设想源于减轻基层调查队工作量和提高源头数据质量,仅作为改革现行农村住户调查方法的一种探讨。如果此法有所长,希望抽样调查理论专家和国家统计局相关领导有所借鉴,也可为调查队同仁开扩视野,为共同改进和完善农村住户调查方案而努力。
2、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农产品商品率也逐步提高。建议上级调查队在适当的时候取消农产品自产自食价格差,从而更加准确反映农民实际收入。
3、加强辅调员培训和管理,提高辅调员待遇是实现这一改革成功的重要手段。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篇十一
“你幸福吗?”近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了xx年成都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报告显示,xx年,成都市民的幸福感已连续两年持续提升,总体评价达82.15分,较之xx年提高了1.58分,较xx年提高了5.48分。
青壮年幸福感最低
报告显示,16-19岁的青少年幸福感评价最高,为83.63分,其次为50岁-59岁的老年人群,幸福感满意度为82.95分,再次为20岁-29岁和40-49岁年龄段人群,幸福感满意度分别为82.60分和82.00分。而幸福感最低的,则是处于30岁-39岁的“75后-85前”的青壮年,仅为81.23分。针对青壮年幸福感的低满意度,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高级统计师喻志强表示,对于迈向中年的“75后-85前”群体在七个方面评价分都最低,特别是在工作环境和幸福感知项目满意度较低,分别为71.19分和77.47分,分别比最高分少了3.21分和4.32分。
而幸福感较低的人群中,还有离异人士。报告显示,离异人士的幸福感得分仅有78.94分。未婚人士得分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得分为82.29分。
收入与幸福感成正比
针对此次调查,喻志强说,调查发现,“收入与幸福感成一定正比。”他表示,从调查结果看,收入在xx元以下的三分组低收入群体幸福感较低,而收入在4000-4500元和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最高,其中4500元以上收入的幸福感得分为86.54分。
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市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xx-xx年,成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4%、35.1%、34.8%,xx年该系数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
多重因素影响幸福感
记者注意到,此次调查中,影响成都市民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了收入水平、生活压力、物价、个人意愿是否得到满足等多方面。多达32.9%的市民对自己的工作工资收入不满意,41.3%的市民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自己的工资水平不高。同时,生活压力大也成为影响人们幸福感知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有近五成的市民感觉当前的生活压力较大。
对幸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
报告中,在被问及对幸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方面的问题时,68.88%的市民认为“家人健康”、47.70%认为是“子女教育”。
此外,调查显示,家庭环境10项评价中的“亲朋来往”和“家庭收入”得分较低,分别为69.33和71.74。对此,喻志强表示,只有切实解决居民在健康医疗、教育、住房、食品、社保、养老、社会治安等民生方面涉及的具体问题,才能改善市民生存、社会环境,减轻市民生活压力,保障市民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提升市民幸福感。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篇十二
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大学生对幸福感的理解和诠释,研究影响他们幸福感的因素,提出科学的教育对策,使大学生对幸福有更深远的解读,从而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这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幸福感水平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2、调查对象:本校大学学生,其中低(一、二)年级20人,高(三、四)年级2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
3、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等,其它情况如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总体感觉等自我评定以及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主观幸福感状况,对目前状态是否满意、生活中最不理想的因素等等。
4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40份。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汇总并获取了所有有效被调查的学生基本资料,如性别、年级等。
由于时间匆忙和实践经验不足,我组成员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经过讨论,确定了问卷试题。并对四十名大学生(其中每年级10人)进行问卷调查,因为人数较少,对于所得数据也许会有所偏差。预先估计,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尚可,而造成部幸福的主要因素主要来源于就业压力和学习中的困难。调查后,又经小组成员共同统计,得出结论。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对调查的学生统计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后有如下结果:、总体分析:
(1)大学生幸福指数总体状况
根据上表的调查结果显示:
对家庭生活感到非常满意的占70%,感到一般的占15%,不满意的占15%、上述数据表明有7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状态总体上持满意或肯定的态度,而有3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的满意程度处于中等偏下的态度。
对大学所选专业及以后就业预想32.5%的人表示对自己专业满意,而17.5%的大学生则处于茫然状态,40%的人则认为专业不满意对未来就业表示堪忧。这说明为数众多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抱有悲观色彩。
对生活中不幸福的因素,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关系、生活成就、人际关系、经济状态、精神空虚、现实理想差距、没有恋爱、没有参加团体活动(可多选)分别占75%、85%、35%、70%、23.2%、17.5%、35%、67.5%、2.5%、10%、13%,从中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幸福指数的因素中,就业压力首当其冲,其次是学习压力,再者生活品质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追求幸福做过的努力(可多选),80%的学生表示乐于关心他人,75%的学生觉得自己在努力学习,45%的学生勤于交友,获得幸福。只有12.5%的学生表示通过参加志愿者让自己获得幸福。
对现在大学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27.5%的人认为忙碌而充实,60%的人认为普通平淡,7.5%的人觉得不满意,与理想之间有一定差距。这间接证明了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不很满意。因此加强大学的教育体系以及改善大学活动安排是必要的措施。
不开心时解决不幸福能力,40%擅长解决,15%不擅长解决,而45%的大学生不知道是否具备此能力。这些数据很鲜明地反映了我们广大的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缺乏处理引起自己不幸福的问题的能力。
对于觉得幸福的人该具备的特点(可多选),97.5%的人选择了乐观开朗的心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87.5%的人认为幸福的人应该努力奋斗,72.5%的人则选择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由此看出,普遍大学生都认为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获得幸福的关键,但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而大多数的人也都认为只有乐观的心态是不够的,需要后天的努力来实现幸福。
对目前的幸福感打分,0%的大学生打100分,12.5%的大学生打80~99分,67.5%的大学生打60~80分,17.5%的大学生打30~60分,0%的大学生低于30分。
注:此结果真实有效,且从整体来看,与预测状况基本符合。
(2)总结:
综上所述,大部分大学生都感觉自己的生活还算幸福。而让大学生对自己感受的不幸福进行归因时,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归因风格: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主要归因于外部因素,如就业压力大,学习压力大,运气不好,社会竞争激烈,课余生活单调等;另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归因于内部因素,如人际关系太差,主观努力不够,缺乏明确的追求目标,精神空虚等等。在内因与外因之间,大多数大学生都把导致自己不幸福的内因排列在最前面,这反映了大学生对于幸福认知的一致性,同时也说明个人努力、明确的生活目的感,对精神世界的明确的理解、预测和内部的控制对于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性。
1、快乐感对生活质量高低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乐,生活充满乐趣。然而,面对同样状况,不同的大学生的快乐感程度却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自身的心态以及自己追求决定的。比如有的大学生觉得毕业后前程似锦,有的大学生觉得可以养活自己,而其他人抱有消极心态。由此可见,一个天性乐观豁达、凡事易于满足、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未来的人相较于具有悲观的心态的人的幸福感要强。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内在心理特征,是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原因,也是影响一个人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原因。从问卷调查他们对幸福进行的主观定义中,我们进行总结认为人格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成分。
2、就业压力对幸福的影响。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越来越强的就业竞争,大学生们似乎显得无可奈何。寒窗十几载,好不容易挤进大学的校门,如今就要走向社会,面对父母的期望,面对自己的`理想,却不知道路在何方。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偏差反过来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不幸福感的产生也因此而生。
就业压力一方面来自社会,一方面也来自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高校教育者应通过就业指导和心理指导,转变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认清形势,认识自我,平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和谐的心理状态,从心理上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而减少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
3、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幸福感的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大学和家庭生活的事件影响了他们对幸福的看法和感悟。如当大学生遭遇挂科,失恋等负性生活事件时,可能会产生抑郁、悲观、无助等消极情绪,导致幸福感降低。但个体的幸福感一般不会长期下降。同时由于一些正性生活事件得到大家的认可,生活中有成就等又会使幸福感提高,最终其幸福感会稳定在某一水平上。
4、生活目标。调查表明,无论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都把生活目标作为影响自己幸福观的因素。并且在对自身的不幸福归因时,认为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是导致他们不幸福的原因之一。没有了目标,大学生会整天精神空虚,无所事事。而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影响对自身的判断,使自己对生活更加迷茫,从而带来循环效应,加剧了大学生的烦恼和负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5、金钱、享受对幸福的影响。不可否认,金钱和物质财富是个人幸福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物质前提。一个生活在物质匮乏社会中的人,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处奔波、居无定所,他不可能会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对他而言生活就是痛苦的感觉,幸福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物质财富应在幸福生活中占多大比重?性别比较发现,男生比女生更注重金钱在幸福中的作用,这与男女生未来的社会角色有一定关系。调查中,只有17、5%的人为自己的经济状况烦恼。应该说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是丰富的幸福的,然而,我认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大学生在此方面的关注度应该会增加。
如今的大学生现在所持幸福观点中容易把吃喝玩乐、挥霍金钱与幸福混为一谈,幸福价值观偏颇。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商品大潮的冲击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要对正处于人生观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我们无不忧虑地看到,大学生群体在幸福价值取向上存在精神滑坡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似有抬头倾向。在什么是幸福的问题上,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幸福就是吃喝玩乐,幸福就是为所欲为、挥霍金钱,甚至有人痴迷那种"不修今生求来世"的错误观点,对身体和物欲的满足成为学生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这些观点否认了幸福要靠脚踏实地的劳动和创造来获取、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努力拼搏的过程。学生体验幸福的过程、态度和情感不正确,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幸福的理解。
1、 要重视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与其他因素相比,主观幸福感更多的依赖于人格。例如个人的自尊,乐观,自我控制和生活目标。外倾性的人能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幸福,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让自己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喜欢并相信自己,恰当的认同和接纳别人,能够理性的面对和接受现实。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不断地汲取知识,知识可以让人聪慧、充实更能体现自身素养。
2、 积极的改善社会关系,尤其是舍友关系和朋友关系。要能正确处理得到社会支持与付出社会支持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也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一个集中反映。它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够有个愉快的心境度过整个大学生活。因此通过扩大人际交往,结识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更多地使自己接触人群,改善人际交往关系。
3、 职业生涯规划。严峻的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幸福指数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大学生希望在毕业时能够有一个好的选择,就应该尽早的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据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不断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让自己充实、自信,提高幸福指数。
4、 休闲。要学会在忙碌的学习中分出想当的时间来享受生活上的休闲。例如参加体育锻炼,看电影,参加社团活动,听音乐,参加志愿服务等。这些工作都能增加个人的身心健康。
5、 培养积极情绪。情绪是人们看待和处理事物的一个放大镜,好的情绪总是作为一面积极的暖色镜来加工所面对的事物。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耐性和持久性,而更倾向使事物朝好的方向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经常去听、看、经历一些能够激起积极情绪的美好事物,使自己渐渐的处于一种良好情绪的循环圈中,会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中国大学生的幸福感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前途,更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和取向,所以社会各方要给予共同的关注,并做好其协助工作。如 教育者要重视增强其自我效能,让同学在价值展现时,体现快乐,重塑自我。提升幸福感。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估计和期望,提高学业成就,而学校应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积极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挖掘现实中的积极因素。去感受生活,体验幸福。国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扭转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此外,社会支持能让人内心感到快乐和幸福。大学生作为没有经济独立的群体,外界的社会支持会使他们更好的处理自己的生活。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可以使大学生与父母亲子关系密切,更能体验幸福。
我认为。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对人生发展方向、对社会实践认知的启蒙期,此时可塑性极强,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幸福感教育,可使得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幸福的获取以及看问题的视角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种积极的、科学的、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将影响他们的一生。从人的本性出发、重视人的个性发挥与中国大力提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让同学们去积极地奋斗,而把艰苦的过程转化为幸福的感受才能真正使其幸福感得到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