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心得体会大全(12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困惑。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们不妨看一看以下这些优秀的心得体会,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思路。
社会保障制度的心得体会篇一
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内容和作用,理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知识的学习,提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和认识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学习逐步增强权利和义务意识、改革意识和国家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社会保障制度的心得体会篇二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民众权益和提高社会福利而实施的一套制度。通过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学习和了解,我深刻感受到了它的优势和不足。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别从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雇佣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体会以及对其改进的建议。
首先,日本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为了解决日本社会中各个群体的不同需求而设计的。社会保险制度分为劳动者保险和国民保险两部分。劳动者保险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雇佣保险,主要是保护劳动者在工作中的权益。国民保险则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福利保险,旨在保障所有公民的基本需求。这种分层的保险制度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社会福利。
其次,日本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十分完善的。通过细致的规划和管理,日本能够为每个公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保共渡制,即医疗费用由公民个人、社保机构和政府共同承担。这种模式能够保障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医疗服务,减轻了个人负担,并且保证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此外,医疗保险制度还提供了长期护理保险,保障了那些需要长期康复和照顾的人们的权益。
然而,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维护老年人的生活,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资源短缺和养老金不足成为了主要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延长退休年龄、提高养老金征收比例等,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日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如提高养老保险费率、促进私人养老金的发展等,来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此外,雇佣保险制度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为失业者提供了一定的失业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工伤保险则保障了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意外的劳动者的利益。这些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增加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最后,对于福利制度的改进,我认为日本应该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例如,对于那些无法参加社会保险的人们,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此外,日本还可以加大对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就业率,也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总之,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系统,能够为公民提供全面的保障。然而,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通过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制度的心得体会篇三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制度,它可以帮助人们预防风险并在意外发生时得到相应的帮助和保护。同时社会保障也涵盖了医疗、养老等方面,可以为人们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生活。在实际操作中,我总结了一些社会保障安全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提前准备
在选择社会保障方案之前,应该多了解一些相关信息和政策,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保障的目的。另外,为避免在发生意外时无法及时领取保障金,个人信息应该及时更新和核实。如果有特殊情况或是疑问,可以向保障机构或相关部门咨询,提前做好准备,是保障安全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积极参与
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益而建立的制度,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做好自己的保障工作。这不仅包括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障计划,还包括及时缴纳社保费用和参与社会保障相关活动。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保障安全。
第三部分:树立保障意识
保障意识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安全和保障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在社会保障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保障意识,了解自己的风险和保障需求,以及相应的保障产品和服务。同时,保障意识也包括在生活中注意防范风险,尽可能减少人身和财产损失,并及时向保障机构申报。
第四部分:维权意识
在享受社会保障服务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此时,维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个人应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及时向保障机构反映及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社会监督,保障和改善全民的保障服务水平。
第五部分:持续改善
社会保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改进和优化。因此,保障机构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社会保障的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保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此外,个人也应该持续改善自己的保障计划,及时更新和调整保障方案,以更好地适应自身需要和变化。
总之,社会保障是维护公民基本权益的必要制度,也是人们安全和稳定生活的重要保障。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树立保障意识和维权意识,积极参与,持续改善,以实现更好的保障安全。
社会保障制度的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一个富有特色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给予了公民很高的保障和福利。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我对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了更多的认识,形成了以下的心得体会:首先,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全民保障和公平公正;其次,该制度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第三,社会参与和个人责任被高度重视;第四,该制度持续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最后,日本注重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提供,并注重老龄化问题的处理。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我对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首先,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全民保障和公平公正。无论是公务员还是私人雇员,无论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所有的公民都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这种保障不仅包括医疗保险、养老金、失业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险,还包括对贫困家庭、残疾人和老年人的救助。这种全民保障的理念使得日本社会呈现出较低的贫富差距,让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社会资源。
其次,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不仅包括了基本的社会保险,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社会福利服务。例如,日本的社会福利机构积极组织社区活动,为失业人员提供培训就业的机会,为贫困家庭提供食品和住房援助。这种广泛的覆盖范围,使得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第三,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高度重视社会参与和个人责任。在享受社会福利的同时,公民也需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义务。例如,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需要积极参与求职,接受培训;领取救助金的人需要履行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社会参与和个人责任的要求,增强了公民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随着社会变革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日本政府不断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例如,在医疗保险方面,日本政府推出了“健康保险制度改革”,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费用,提升了医疗保障的可持续性。此外,还通过增加工作年限、提高退休年龄等措施,应对养老金压力的增加。这种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使得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日本注重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提供,并注重老龄化问题的处理。在医疗保险方面,日本政府为公民提供了普遍且优质的医疗服务。无论是常见疾病还是特殊病症,公民都能够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此外,日本还通过推行养生保健教育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这种注重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态度,使得整个社会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全民保障和公平公正、广泛的覆盖范围、社会参与和个人责任、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注重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等特点。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我对于这个制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尽管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优势和成就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希望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保障和福利,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保障制度的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段:引言(150字)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非常完善和先进的。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该制度为日本民众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从基本医疗到失业救济,从养老金到住房补贴,使每个公民在生活中都能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在深入了解和体验这个制度后,我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第二段:基本医疗保障(250字)
基本医疗保障是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之一。通过日本的医疗制度,我体会到了公平和普惠的深刻意义。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医疗保险的覆盖,无论是企业雇员还是自由职业者。医疗保险的制度不仅包括住院和门诊费用的报销,还包括药品费用的承担。无论是小病还是重大疾病,人们都能得到合理和适时的治疗,减轻了大部分家庭的负担,为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动力。
第三段:养老金制度(250字)
日本的养老金制度有助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退休后,每个公民都可以获得养老金的领取,用于支付生活费用和医疗开支。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人们在工作的同时每月缴纳一定比例的工资作为养老金积累。这种制度的好处是,老年人可以在退休后生活得更好,不需要完全依赖子女的养老金,提高了老年人的尊严和自主性。
第四段:失业救济与培训(250字)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还包括失业救济和培训机会的提供,为失业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当一个人失业后,可以获得一定期限的失业救济金,以减轻经济压力。同时,失业者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培训计划来提升自己的技能,并增加重新就业的机会。这种制度为失业者提供了希望和活力,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第五段:结论(300字)
综上所述,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在为公民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方面是非常出色的。基本医疗保障的实施使人民享受到了公平和普惠的医疗服务,而养老金制度则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质量。失业救济和培训机会的提供则为失业者提供了希望和重新就业的机会。然而,我也意识到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在面临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压力增加等挑战时,仍然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以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总之,通过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入了解和体会,我对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深信只有建立一个全面、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确保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稳定。
社会保障制度的心得体会篇六
一、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沿革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至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中三个阶段在计划经济时期。
初创阶段:1949年至1957年,建国初期,国家对社会保障给予了特殊的关注。1950年5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开始了创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195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实施,规定了老年、工伤、生育、遗属等项目的保险办法。以后又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女工保护条例(草案)》、《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等法令,构成了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的框架。同期,还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医疗、女工保护、退休退职、伤亡抚恤等规定。机关和企业两套社会保障体系的待遇大体相同,与当时实行的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
第二阶段从1958年至1965年,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补充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通过并发布了大量社会保障的《规定》、《通则》、《办法》等法律文件,根据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对社会保障框架进行了细化和补充。国家从企业按工资总额提取一定比例的劳动保险基金,机关和事业单位则由财政部门负责所需资金,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征集、管理、调整、使用的制度。
第三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一时期遭受严重破坏,最突出的是1969年财政部决定国营企业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社会保障及其他劳保费用在营业外列支。这一“改革”意见完全破坏了社会保障的统筹调剂作用,造成企业间负担失衡,也使积累基金调节人口老龄化负担高峰的职能完全丧失,成为当前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许多新的情况,作出了许多变革,正在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到1994年是新制度孕育、酝酿的时期,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第四阶段。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地区差别、行业差别等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社会对保障制度的需求也随之增长。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包含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待抚恤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国政府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看作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进行了多方案的人口预测,深入研究了各层次人群对社会保障的要求,在一些地区实施了不同方案的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并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一些研究人员还将人口变动、经济发展、体制转变、劳动就业、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综合起来,形成大系统模型,进行系统分析。
199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项决定提出:按资金筹集方式、保障目标分类,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大致由三大部分构成,含13个项目,由国家、工作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第一部分是主要由国家财政支付的保障项目,主要为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四项。第二部分由法律规定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和住房六项。这些项目涉及面广,直接影响人民生活的最基本方面,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第三部分是以自愿为原则的商业保险,主要是个人投保、企业投保和互助性保险三项,可以满足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不同需求,是社会保障主体部分的一个补充,使中国社会保障更加灵活、有效、丰富多彩。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近年来人口老化过程加速,离、退休人员不断增加,企业改革中下岗人员增加,又受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育高峰期的影响,每年新增劳动力待业人数也在增加。这三个增加形成了对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因此,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重点,带动其他社会保险体制改革的方针。许多政府部门曾发布过一系列有关退休、养老制度、保险工作方面的文件。
1995年至今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第五阶段,这一阶段仍未结束。为了加强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管理,国务院成立了劳动社会保障部,逐步统一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过去分别由各企业、各行业分头征集资金、提供保障的办法,逐步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以便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与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扩大的情况相适应,与社会保障基金的需求日益增长的状况相适应。养老资金的管理模式从计划经济下的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program)转变为部分基金制(patiallyfundedscheme)。在全国许多地区的试点工作说明,采用这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完全必要的,但也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此而引起的双重负担问题(twiceburdenproblem)、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问题及社会保障基金的分摊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涉及到正确体现社会保障的劳动属性、分配属性、保障属性、互济属性,同时,还应当解决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的可靠性、保值与升值,资金的易分割性,以便有效地用好资金,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保证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二、中国养老保障的定量分析模型及其结论
中国最早的养老保障数学模型及其仿真研究由蒋正华、李惠京、张羚广、朱力为等人(西安交通大学、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于1989年完成。1990年7月通过评审。该模型包括人口、经济、就业、生活、养老金支付等五部分,在模型中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劳动生命表,作出了其动态参数预测。模型对1988年至205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多方案的仿真运算,得到六点结论:
1.按照当时的生育水平,中国总人口将超过13亿,因此必须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从实际工作条件分析,当时确定的12亿5千万人口目标难以实现,做好工作可能控制在12亿8千万人左右。
2.到20,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38%至10.60%之间。21世纪中国老龄化速度将超过任何国家,将面临着劳动就业与养老问题同时发出警报的局面。
3.就业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经济的发展,较高的积累率仍需保持一段时间,同时主要应依靠科学进步推进经济增长。
4.到年非农业人口中劳动力约为2亿人,农业人口中劳动力为5.4亿人。同期生产部门可提供就业岗位总数为1,8亿个,非农业人口中将有1500万至1900万人不能由国家安置到国有或大集体的企、事业单位就业。农业人口在乡镇企业吸收部分劳力外仍将有近1亿剩余劳动力。
5.在适当时机提高退休年龄可以减轻养老负担。
6.对各种退休金制度的分析结果说明,现收现付制难以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时养老负担的沉重压力。全基金制虽可为组织水平较低的农民、城镇个体劳动者接受,但易受通货膨胀的冲击,同时又使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在体制转轨时期承受双重负担。作为折衷,部分基金制(逐
步基金制)更适应中国国情。只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就业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对退休金的基金征收率和退休金的替换率进行调节,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综合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的优点而避免和减少其负面影响。
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若基金复利率为5%,从1991年起逐步提高基金征收率,到左右使总征收率达到20%,即可依靠基金的调节作用,在总征收率稳定在20%左右的情况下兼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
在该模型分析结论中,还就计划生育、为老龄化社会作准备、努力做到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合理解决就业问题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就养老保障体制改革提出了设想,提出在“八五”(1990年至1995年)期间以普及、提高退休金统筹水平,职工个人直接参与分担退休金负担,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基金制过渡作为三大工作重点。
1994年厉以宁等人建立养老金筹集一支付模型,考虑就业政策、经济环境、财政状况和企业效益各种宏观因素的作用,对工资结构和退休金作了测算,提出了三种退休金计发方案。第一种,以退休时点记录工资为计发基数,工龄以上者发75%,工龄在15-20年者发70%,工龄在者发60%;第二种,以指数化平均工资为基数,工龄满15年者发60%,工龄15年以上者每超过1年增发1%,退休金随上年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的80%调整,在社会平均工资下降的年份退休金不作调整;第三种,按连续最高工资时段计算,以陆续最高三年平均工资为基数,基础养老金以平均工资的50%计,每工作满1年加发1%。研究表明,在影响退休金变化的因素中,以工资增长系数的影响为最强烈。
1993年,顾志家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市退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研究与仿真模拟测算》中以上海退休职工万人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上海采取“统帐结合”的改革方案进行测算,结果认为改革方案适合于上海。
复旦大学国际保险研究所于完成了《上海市社会保障体系研究》,提出八项建议:加快立法步伐;实施优惠政策;规范经办机构的行为;加强宣传力度;加快养老金社会化发展步伐;选择适当时机提高退休年龄;降低人口赡养率;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开设人寿保险新品种,扩大覆盖面。研究报告还就方案实施提出建立、健全上海市社会保障体制的四条对策。
尽管各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国家计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在完成的调查中发现,1992年以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不断下降,各地基本养老保险金替代率平均水平为83%,普遍高于国家规定的60%的水平。各地改革方案不统一,显示出种种弊端,亟待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形成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
三、养老保险资金征集中的双重负担和三重负担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全部企业属于国家,企业的所有利润上交国家,亏损由国家财政负担,所有资金需求全部按计划由国家支付,因此不需要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多种经济所有制使情况复杂化,劳动者在不同经济所有制之间的流动更增添了资金管理的难度。就是国有企业,由于经济体制的变革,经营状况的差别使职工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度发生巨大差别。人口老龄化在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管理、使用中增加了另一个困难因素。表1中列出了几个国家中人口老龀化的数据。
表1五个国家人口数据比较
附图
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是许多国家的共同趋势,其主要原因也相同,都是由于出生率下降,平均期望寿命提高的结果。这两个驱动因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间在中国仍将存在,因此,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将继续下去。据作者的预测,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时在中国将出现在2050年前后,这一数字届时可能达到20%左右,远超过目前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这就形成了所谓“双重负担”问题,即在职的职工不但要负起供养目前的退休人员,还要为今后自己的退休积累基金。表2是作者对今后100年中国人口发展的预测,表2中的数字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将是长期的。
表2中国人口预测
附图
看起来似乎互相矛盾的是,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就业问题同样在近期成为中国需要解决的重点之一。根本原因在于,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两次生育高峰,这个时期出生的孩子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惯性,推动中国人口不断快速增长。这些孩子达到入学年龄时,形成对教育机构的巨大压力;达到劳动年龄时,形成就业的压力;达到老年时则形成老龄化高峰和对社会养老保障的压力。80年代,每年劳动力净增加数量达到1400万。90年代,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功,劳动力年净增减少到1000万人,仍然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全国人口总数。可以说,对政府而言,所面临的是“三重负担”问题,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所需的投入也是沉重的财政负担。
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是经济上努力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立一个稳定、统一、平衡的体制,实施过程中则需要综合、协调、有前瞻性的科学计划。依靠这三个方面的努力,中国有信心解决上述的“三重负担”,并充分发挥三重负担中的积极因素。三个方面中,经济发展是基础,体制完善是关键,科学计划是保证。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提供就业机会和深化改革所需的资金,只有完善体制才能使社会保障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转,只有符合实际的计划才能在各种条件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社会保障体制能够顺利地逐步完善。
养老金制度改革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核心,现收现付制在中国已经明显地不能再维持下去,全基金制对目前在岗的劳动者将造成过高的筹资压力,也是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所难以承受的,唯一可能采取的养老金制度是部分基金制或逐步基金制,根据发展的水平,逐年增加养老金统筹的提取率,使在支付当前需要的资金之外,还有少量积累,为将来的基金作好准备。近年来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近年每年增加近1000亿元人民币,2000年财政收入增加近2000亿元,超过年初预算数。超过预算的收入中,很大一部分也投入社会保障基金,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仅2000年一年,从超预算的中央财政收入中补充到社会保障系统就达到数百亿元,保证了各项社会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
最近,中国政府提出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其内容主要包括:
1.在辽宁全省和其他省确定的'试点地区实行企业缴费入社会统筹基金,个人缴费开设个人帐户,两者分帐运行。
2.逐步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并入失业保险。
3.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暂时维持不变,公务员转入企业工作者,执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原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工龄在退休时按机关社会保险办法予以补偿。
4.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
5.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6.推动社
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养老保险金从原来由原工作单位转到由银行等社会服务机构发放。退休人员逐步实现由职工户口所在地或常年居住的街道居民组织管理,以利于做好服务工作。
试点方案已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展开,根据试点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包括退休金、在职人员保险福利费、优抚费用、城乡贫困救济、孤老残和养老福利院费用、价格补贴费、住宅投资等,其中养老金约占总支出的一半。90年代,社会保障费用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最高曾达到13.60%,近年来稳定在5%左右,管好、用好这一笔规模巨大的资金并保证其保值、增值是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
四、目前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根据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建议,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公平和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建立起适用于各类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资金的社会保险制度。为了解决待业人员生活保障,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以后的待遇、安置办法作出了决定。1995年国务院又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决定》,确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办法。19国务院发布《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具体规定了企业和个人缴费的比例,即: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0%缴纳统筹的养老金;个人则缴纳本人工资的4%,并逐步提高到8%;个人帐户按本人缴费工资的11%建立。个人所缴费用全部划入本人帐户,不足部分由企业缴费补满。决定还统一了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与个人帐户组成,基础养老金按职工平均工资20%计发,个人帐户按储蓄额的1/120计发。
最近几年,各地区、各行业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煤炭行业从1995年起实行养老金由省级统筹,起实行全国全行业统筹,有286家企业参加统筹,在册职工达327万人,离退休人员120万人,发放养老金数额占工资总额的29%,由部级统筹后保证了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获得养老金。上海市的养老保险改革始于1993年,现已覆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有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机关事业单位,覆盖面达到97%,保证了社会安定、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表3、表4和表5给出了若干年各种所有制社会保障、退休和辞职人数、养老金发放的数字。
表3社会保障和福利基金(亿元)
基金总国有单城市集体所有制其他所有制
年份计位基金单位基金单位基金
19787.816.910.90-
198013.6411.931.71-
198321.2518.272.98-
198425.7721.344.340.09
199093.7977.7315.280.78
1992130.95109.5819.881.49
1993167.02138.6523.864.51
1995236.13198.0429.458.64
336.07279.7432.4423.4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
表4退休和离职人员数(年末数,万人)
城市集体所
年份总计国有单位有制单位其他所有制单位
197831428430-
1980816636178-
1985163711654675
19902301174256611
19953094240162172
19983594278360420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年。
由表3中的数据可见,中国社会保障和福利费用支出从1978年到的间由78.1亿元增长到3360.7亿元,增长42倍,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其中国有企业这部分支出增长39倍,19占全部社会保障、福利费用的83.24%,是主要部分。集体所有制的这项支出增加35倍;其他所有制则从无到有,到1998年其支出占总额的约7%,并且还将继续增加。表4的数字显示,同一时期退休、辞职人数增加10.45倍,其中国有企业这部分人数增加8.80倍,城市集体所有制企业这部分人数增加19.13倍。表5则分项列出了社会保障及福利费用的使用情况,其中最大部分支付了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表5国有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和福利基金(亿元)
项目19951998
总计127.68151.78173.36194.24
离休干部养老金11.4012.8515.2115.37
退休人员
养老金80.7899.25118.39140.05
离职人员生活补助费1.071.201.731.70
医疗费用20.3223.0024.0624.61
丧葬费用及遗属补助1.882.28
交通补助1.161.25
冬季取暖补助0.830.88
其他10.2411.1013.9612.5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
表6分年度按企业所有制列出了养老金支出情况。由表可见,养老金支出从1980年到1998年增长40.14倍,由50.4亿元增加到2073.7亿元。其中国有企业支出的养老金占总额比例在1980年为86.11%,1998年降到83.23%,反映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在中国发展的情况。
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系统发展较城镇滞后,大部分农户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因此养老的责任主要仍由子女或其法律责任人承担,这种办法也符合当前农村习俗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并且得到法律的保护。尽管如此,近年来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也已经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大部分情况下是由村级组织出资,根据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为老人发放养老金,举办养老院等,并在许多方面为村民提供各种福利。在有些富有的村子里,这些福利所提供的隐性收入大大超过村民的名义收入。表7分地区列出了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发展和为该系统所覆盖的人数。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1.26亿人,65岁以上的为8600万人,其中约70%居住在农村地区,照此估计,农村老人中现已由村集体提供养老金的人数不足2千万人。由表可见,山东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系统覆盖农村人数达到1千8百万人;江苏其次,由农村养老保障系统覆盖的农村人数达到近9百万人,约占江苏农村人口数的百分之一强,这与山东、江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和村级组织有力的情况是一致的。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农村经济增长,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社会保障系统无疑将会进一步扩展到目前的农村地区。商业保险也将在这方面发挥有力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表6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亿元)
养老金城市集体所其他所有人均基金国有单位人均
年份总计国有单位有制单位制单位(元)基金(元)
198410.618.462.120.03766.0815.0
199039.6231.977.470.181760.01907.0
199257.8547.4310.080.342300.02493.0
199375.9362.3212.391.222824.03029.0
1995130.56109.3118.243.014335.04701.0
1998207.37172.6022.9011.485972.06369.0
注:a.本表数据未包括退休及离职职工的医疗费用。b.1985-1988年数字未包括按1985年规定向退休及离职职工发放的肉食等副食补贴。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
江西财经大学与南昌市劳动局合作,根据国务院1995年6号文件规定,于1997年完成一项研究,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与结构进行了测算,得到的结果是:当养老金的替代率达到65%时,养老保险的投入需要本人可支配工资收入的26%;替代率为60%时,该项比例应为24%;替代率为55%时,比例为20%。按目标替代率计算,职工个人缴费数额应逐步提高到10%,企业与个人总征费率不超过工资总额的30%,可以考虑由企业及个人合计负担26%工资总额的费用,其余部分由国家财政投入。这项研究还设计了养老金计发办法,对不同时期就业的职工养老金发放标准作了计算,提出了新、老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的过渡方案,并对基金的积累提出了建议。
近年来,社会保障部所属的研究所根据各地试点情况,分析各国社会保障系统的优缺点,根据中国发展的需要,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正在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表7按区域分中国农村社会保险养老金(1997年数)
农村养老机构及职工数
区域市区县级机构职工数系统覆盖的老人数
全国总计21420465589474518149
北京-14251344985
天津1-2480000
河北1116547174985443
山西78723021938596
内蒙古85
621541134774
辽宁125914563049306
吉林----
黑龙江1411415592340576
上海-2430691240256
江苏128425178964196
浙江107029425818572
安徽98622433085416
福建97914081404612
江西108927842462555
山东17134569218099126
河南1512224043401959
湖北79223474109312
湖南811624742667745
广东-25797343
广西159132351637931
海南220349261976
重庆-23454436823
四川68831663356148
贵州7671420437566
云南710423841184651
西藏13716656864
陕西99724991210944
甘肃638697370947
青海22636891804
宁夏-18221139000
新疆944535108723
数据来源:1998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编。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因此,社会保障事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起就得到各方面的关注,正在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制度。
2.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必须相应地作出调整。社会保障制度转变的标志是1994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这项决定,1995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决定了一系列具体方针、政策。
3.中国养老保险由三个部门分工负责:劳动部门负责城镇企业,人事部门负责机关事业单位,民政部门负责农村(含乡镇企业)。三部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都在持续进行,推进速度最快的是城镇企业部分。
4.计划经济下的国家统包、现收现付、不留积累的养老保险制度将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障碍,因此必须进行改革。新的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由国家、用人单位、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费用,总的原则是以支定收、略有节余、适度积累,以兼顾当前和将来的需要。
5.根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在职职工平均负担1.6人,退休职工平均负担为0.6人,因此,养老金的目标替换率确定在60%左右是适当的。
6.解决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双重负担”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小心地设计过渡方案,使各代人之间的负担适当平衡。提取适当的养老基金,由国家财政给予适当的补贴,将部分国有资产转入养老保险基金,三管齐下,可以解决“双重负担”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7.国家重视将尽可能多的人群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的范围之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都在进行试点,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应当选择适当时机、逐步推广。
8.尽管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已经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进一步采取措施,不断加以补充、改进。这些问题包括:基金的征收、管理、保值、增值,城镇养老制度的统一;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平衡在职与退休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需求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保证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政法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司.社会保障常用政策法规[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
[2]么树本,檀婧,成勋,刘捷.中国最新离退休政策汇编与解答[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4).
sp;averting
theoldagecrisis”internationalsocialsecurityreview,1996.
”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
italy”inandoa.,guisoviscoi.(eds.)sayingandtheaccumulationofwealt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
bank,1999.
社会保障制度的心得体会篇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未来半个世纪的奋斗目标。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以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国家对农村的支出,很少有用于农村扶贫和社会救济,而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国家承担的责任也较小,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严重不足,我市的情况也不例外,具体表现在:
1、现行的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救济救助工作,主要是针对部分五保户和特困人口的生活救助,虽然我市已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但惠及的人群不到5%,根本谈不上治病、养老、儿童求学等方面的普遍救助。
2、政府公共财政支付力度不够,农村养老保险推行缓慢。
3、尽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市全面推行,取得了显着成效,但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所基础设施及技术力量仍不适应新形势要求。
4、外出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条块分割,体制不顺。
建议:
1、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是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支付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市、县(区)、镇(乡)三级财政要从资金上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给予适当支持。
二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法规,通过试点,逐步扩大与推行广覆盖、强制性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三是要拓宽农保资金的运营渠道,实现其保值增值。政府要出台有关拓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渠道方面的法规,为依法操作提供法律依据;要以市级为管理,汇集基金投向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议发行农村养老基金彩票,向社会募集基金。
四是应要求凡在规定年限,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必须参保。征收土地时,应视农民丧失土地的比例而替农民一次性缴纳与其比例相同的养老保险费用,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五是要加大社会保险的宣传力度,使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险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逐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首先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卫生筹资机制,逐年加大上级财政对农村卫生转移支付力度。市、县(区)、镇(乡)三级财政也应从资金上给予支持,确保筹资渠道的畅通。要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大投入,改善乡镇医院的设施条件,引进医疗技术人才,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和医疗服务质量,使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有条件的可与省级甚至国家级重点医院建立远程网络咨询与会诊体系,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和县”。另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也要更新服务观念,转变服务模式,积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在农村居民短时间还不能被医疗保险覆盖的情况下,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形成一种在低价位上运行的农村医疗体系,解决现实的农村医疗卫生问题。
3、完善农村社会救济救助制度。可在我市目前已经建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基础上,扩大救济对象和救济范围,对农村贫困弱势群体(无收入者、低收入者、疾病、伤残者、自然灾害受难者),通过农村社会救济救助制度给予适度扶助。在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试点后可逐步扩大。对即将建立的农村社会救济救助制度,在筹资方面可采取政府投入一点、社会募集一点、福利彩票分割一点“三点式”集资方法。在管理方面采取市(县)级统筹,专款专用;个人申报,乡镇审批,补助公示;定期公布救济基金的收入情况,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4、建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我市目前的社会保障缺乏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制度安排。由于打工农民常年在外,几乎很难享受到如新型合作医疗、社会救济救助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惠,而现行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针对的是城镇职工,打工农民没有被纳入其中,这就使打工农民的社会保障严重缺乏。所以,建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让他们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社会保险待遇已势在必行。除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之外,还应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确保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
社会保障制度的心得体会篇八
社会保障局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履行社会保障政策和维护社会保障权益。作为在社会保障局实习生,我有幸亲身体会了其工作内容和运行机制。在这段时间里,我深感社会保障局在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在与同事们的相处和工作经历中,我也对社会保障局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
第一段:社会保障局的重要性
社会保障局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门,承担着维护社会保障权益、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平的重要使命。社会保障局负责制定和执行社会保障政策,确保社会保障福利的公平分配和合理提供。它不仅仅是政府部门,更是千家万户社会保障的守护者。在这段时间中,我亲身参与了社会保障局的日常工作,包括办理社会保障卡、核查社会保险资金等工作。通过这些实际操作,我对社会保障局守护人民权益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二段:社会保障局的运行机制
社会保障局的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首先,社会保障局与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社会保障政策,通过立法、政策制定和规划等方式,确保社会保障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社会保障局负责制定社会保障经费的投入和使用计划,合理分配社会保障经费,确保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此外,社会保障局还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承担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和合法。
第三段:社会保障局的工作方式
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主要表现在资金管理、政策执行和服务保障上。资金管理方面,社会保障局负责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和管理,防范和打击社会保障资金的滥用和挪用行为。政策执行方面,社会保障局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社会保障福利的落地和实施。服务保障方面,社会保障局与相关部门合作,提供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服务,确保保障对象享受到应有的权益。
第四段:我在社会保障局的实习体会
作为一名社会保障局的实习生,我深感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参与社会保障局的实际工作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意识到社会保障局在保障人民权益方面的重要性。在与同事们的相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深受感动。我也明白了自己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需要保持专业素养和责任心,为人民服务、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段:我对社会保障局的期望
在社会保障领域,社会保障局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希望社会保障局能够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福利的覆盖面和水平,确保更多的人民享受到合法和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与此同时,我也希望社会保障局能够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和合法,预防和打击滥用和挪用行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通过实习体验和与同事们的交流,我对社会保障局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为社会保障工作做出贡献。
社会保障制度的心得体会篇九
统一覆盖范围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覆盖范围包括现有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所有应参保(合)人员,即覆盖除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应参保人员以外的其他所有城乡居民。
统一筹资政策
坚持多渠道筹资,继续实行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为主的筹资方式,鼓励集体和单位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给予扶持或资助。
统一保障待遇
遵循保障适度收支平衡的原则,均衡城乡保障待遇,逐步统一保障范围和支付标准为参保人员提供公平的基本医疗保障。
统一医保目录
统一城乡居民医保目录和医疗服务项目目录,明确药品和医疗服务支付范围。
统一定点管理
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定点机构管理办法,强化定点服务协议管理,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和动态的`准入退出机制。
统一基金管理
城乡居民医保执行国家统一的基金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基金预决算管理制度。
相关阅读:
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规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保障参保人合法权益,促进我市城乡居民医保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工作要点的通知》(粤府办〔〕45号)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粤人社函〔〕81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执行《河源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河府令第1号)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取消a、b档,统一缴费标准每人每年120元。特殊人群的个人缴费由政府全额补助。
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支付比例取消a、b档,统一按市内一级医院92%、二级医院75%、三级医院60%,市外医院55%,非定点医疗机构45%的标准执行。未经批准自行转院或自行到市外医疗机构就医的,基金支付比例相应降低10个百分点。
三、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全年最高支付限额(含特定病种门诊补助)统一为25万元。
四、参保人自缴费后的下一医保年度内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缴费期结束后,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新生儿、已办理职工医保中止手续的失业人员、新迁入统筹区户籍人员、中途转入统筹区就读学生、刑满释放人员、退役士兵、经审核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重度一级或二级的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由政府全额资助的特殊群体,在当年医保年度内可以按规定中途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办理参保缴费手续。其中,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新生儿出生时其父母已参加城乡居民医保或城镇职工医保的,新生儿在出生年度内按新规定享受城乡居民医保待遇;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新生儿出生时其父母没有参加城乡居民医保或城镇职工医保,出生3个月内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其出生到参保前所发生的医药费用给予报销。其他人员从缴费次月起享受医保待遇。
本市此前发布的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河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9月6日
社会保障制度的心得体会篇十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根据这一精神,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十四条中增加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构成和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对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受灾害、生活困难等情况时,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原因中断工作,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劳动收入减少时,给予经济补助,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条件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三个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二)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提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从历史发展看,社会救济先于社会保险。早在1536年,法国就通过立法要求在教区进行贫民登记,以维持贫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6,英国制定了济贫法,规定对贫民进行救济。中国古代的“义仓”也是一种救济制度。这些都是初级形式的社会救济制度。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三)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总称。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四)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待、抚恤、安置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备,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我国实行的是市场取向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公开、公平竞争的经济,实行优胜劣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劳动者被迫退出或者暂时退出劳动岗位,带来本人及其家庭经济和生活的困难,需要国家提供生活保障。社会成员在年老、体弱、疾病、伤残、遭遇灾害等情况下,也需要国家提供物质帮助或者给予救济,以维持本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市场经济还要求劳动力能够合理流动。为了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1][2][3]
社会保障制度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一、简单概述
简单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
社会保障制度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
二、主要内容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住房保障等方面。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
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关于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条例》、《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二)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
社会救济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三)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制度。
社会福利主要包括生活、教育、医疗、交通、文娱、体育等方面的福利待遇。我国社会福利活动主要通过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疗养院、儿童福利院等福利机构开展。我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兴办多种形式的福利企业,帮助适合参加劳动的残疾人获得就业机会。此外,我国政府还通过发行社会福利彩票募集资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四)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是指政府对军属、烈属、复员转业军人、残废军人予以优待抚恤的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属、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五)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扶弱济困活动的制度。社会互助具有自愿、非营利性的特点,其主要形式有:第一,工会、妇联等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第二,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第三,城乡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社会互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同时政府从税收方面给予支持。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六)住房保障
住房保障是这样一个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障每个人都有房子住,政府要实施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帮助单纯依靠市场解决住房有困难的群体。这个政策体系的总称,就叫住房保障制度。
我国的住房保障主要经历了实物配给、全价售房、提租补贴、市场供给等阶段。当前,住房保障主要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普通商品住房和高档住房等。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中央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实施办法》、《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社会保障制度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当今社会,谁生活压力感最大?谁感觉最良好?社会仇富情绪到底有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日前,一份由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数据调查,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问题。《报告》从社会议题、社会情绪、群体认同与网络行动、社会思潮四个部分,全面系统地深度呈现了当前中国网络的社会心态。
90后最“自我”,九成人上网为“娱乐”与“分享”
90后不经常参与网络行动,尤其是网络抗议。数据显示,70.1%的90后从未响应过网络行动号召;此外,其对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大v等各类微博的@频率均是五大群体最低。
“娱乐”仍是90后上网的关键词,在微博上“记录生活”、“分享心情”、“消遣娱乐”的用户皆超过90%,均为五大群体同比例最高。90后社会心态也相对轻松,但其“生活压力感”、“被剥夺感”却相对突出,57.5%的90后感受到生活压力,认为自己是“穷矮矬”、“被剥夺者”的90后占群体总数24.6%,比例为五大群体最高。但90后仍然相信“梦想”和“希望”:数据显示,90后中仅有3.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幸福”。
80后优越感差,最善于用互联网“做生意”
80后是最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的代际群体,也最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其网络行动主要集中在个人经济利益上。所参与的“个人维权”频率为五大群体最高,对“公司企业”的抗议频率较大,近2.8%的80后对“公司企业”进行过网络抗议,这是70后相关比例的三倍。
80后对收入分配关注度较高,满意度却较低,34.5%的80后关注“收入分配”,但对现有收入分配表示满意的比例却为0。80后的“相对剥夺感”突出,6.6%觉得“不幸福”,45%表现出“不公平感”,36.4%认为自己处于社会的“中下”或“下”层,仅有14.5%有生活“优越感”。
70后热衷学习,最容易出现“极端情绪”
70后是“情绪有点沉重,愤懑、进取的‘中坚一代’”。50.8%对改革开放表示肯定;但另一方面,70后对体制的评价却明显负面:50.2%的70后对体制持负面态度,其中,持“非常负面”态度的占6.4%,极端情绪出现的频率亦为五大群体最高。
70后用户不经常在微博上消磨“闲暇”时光,但热衷在微博上搜集资料进行学习,41.1%表现出自我提升的倾向。70后群体发布线下活动信息的频率也最高(14.0%),他们也是最支持网络言论的群体,支持比例高达96.7%。71.4%的70后具有良好的发展效能感,31.5%具有社会优越感,但同时也是负面社会情绪的主要持有者,51.2%表现出或强或弱的“不公平感”。
60后喜欢@网络大v,最不倡导“网络言论自由”
60后在网络抗议中与其他微博账户互动最为频繁,其@意见领袖、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其他阶层微博的频率均居于五大群体之首。60后的网络“攻击性”较强,10.1%的60后曾经在微博中与他人进行“骂战”,是不同年代人中最高的。
尽管60后在网络抗议中表现如此活跃,但其却是五大群体中最不倡导“网络言论自由”的。数据显示,60后认为自己生活舒适安逸的比率最低(52.7%),但优越感却最强(42.3%),该数据在90后、80后、70后、50后群体中的比例分别为16.7%、14.5%、31.5%、10.7%。
50后关注网上的“社会议题”,最关心“养老”
50后对社会议题的提及率、关注度较高,满意度最低,尤其表现在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养老”议题上。同时,50后的生活安逸有余,优越不足:85.7%认为自己的生活稳定安逸,但只有10.7%表现出生活的优越感,除此之外,23.7%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50.0%感到“社会不公”。此外,相对年轻人而言,60后、50后及年龄更大的人群中,“有一点”不安全感的人数分别占到32.7%和43.1%,比例高于年轻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