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案例23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注意使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支持总结的观点。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一
谈话:那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我们一起小组讨论一下,先来看要求(出示要求:一、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二、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三、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或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2)把7.98÷4.2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79.8÷42
追问:转化的依据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
讨论:上面的两种思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
那比较这两种方法,谈谈你的观点。
引导学生理解:两种方法都正确,但方法1有局限性,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一般采用方法2,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计算所有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的方法及道理,懂得选择的目的,并在对比分析中找出简便的、使用更具有普遍性的方法。教师首先站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了解学生的立场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我反思,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提示反思,相互启发,相互互补,逐步通过辨证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领悟知识的本质过程。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的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体验到经过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新知的快乐。在计算教学中,虽然通过学生的尝试探究,最终筛选择优得到计算的方法,但是必要的巩固练习是必须的。这就要求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有所调整。尝试,探索的过程是花费时间的,要保证在一堂课中有练习的时间,就要老师设计有层次,有组织的练习,达到探究与练习两不误。而且也给予学生发现自我,相互合作交往的机会。恰如成人世界中在学术上的争论对事不对人,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的培养。真正创造浓浓人文情感的课堂氛围。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二
课题
小数乘小数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3课时
个人见解
主背人
王重阳
合作者
目的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1.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的乘法计算,懂得在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佣补足。
2.掌握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积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关键)
1.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2.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学具小黑板投影卡片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境准备:
1.出示练习题,说一说根据什么说出积有几位小数?
2.口算(卡片)
3.全班练(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二.探索研究:
1.计算:0.056*0.15
2.师生质疑:计算中遇到什么新?问题这样点积的小数点?
出示投影让学生发表意见在肯定:
0.0560.056
*0.15*0.15
280280
5656
8400.00840
小结:点小数点时,乘得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补足后小数的末尾”多”要划去。
交换例3因数位置再乘一遍。
小结:总结出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3.出示例4: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18.5吨,九月份的产量是八月份到2.4倍,
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读题,理解2.4倍表示的意义。
列式,算式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比较例3和例4的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
(1)例3第二个因数(0.15)比1时,积(0.0084)
比第一个因数(0.056);
例4第二个因数(2.4)比1时,积(44.4)比第一个因数(18.5)
。
(2)为什么第一个因数要“0除外”?
三.实践创新:
1.大家练,课本3页做一做:(指名板演)
0.32*0.252.6*1.08
2.在下面各题积上点小数点:
0.0252.005
*0.18*0.009
20018045
25
450
0.056
*0.15
280
56
0.00840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三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四
今天有幸来到xx城关二小这所环境优美的学校,为全县教师执教了《小数的性质》一课,现总结如下。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小数具有什么性质,在学生掌握这一知识时,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此时,王老师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引导孩子们发现小数性质的内涵“为什么整数的末尾添上0大小就会改变,而小数的末尾添上0大小不变呢?”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下,学生不仅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小数的性质,而且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凡事多问“问什么”。
整个课堂教学中,王老师并没有端着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一直在孩子们身边,适时的点拨,耐心的指导。从开课时学生小组合作观察米尺,到探究新知学生寻找验证小数性质的方法,王老师都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我想这就是师者的最好诠释:老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王老师最富特色的评价语言就是很好,不错,体现了男教师的.干练。但评价的同时也很准确,例如“你的声音真洪亮”、“说的完整”、“你真是善于积极思考”,这一系列的语言评价都是给学生学习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尤其是当一名学生流畅的说出整数末尾为什么不能添上或去掉0的原因时,王老师很富有人情味的一句评价“你说到点子上去了”,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一个爱抚都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王老师让学生勇夺“学习章”的激励措施,让整个课堂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从学生渴望的眼神,高高举起的发言的小手,一次一次展示自我,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们对“学习章”的向往。这样的课堂就是热情洋溢,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现场,这样的激励措施,也使学生后续学习产生不竭动力。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五
小数乘小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目的仍是利用转化的策略,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方法。
近期,听了丁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她的课有以下特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教学中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统计,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和从事数学教育的占1%,使用数学的人占29%,基本上不用数学的占70%。那么为什么还要全民学习数学?那是因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极少地使用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而更多地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并贯穿一生。由此可以看出,教数学关键是要教数学思想、学数学核心是在学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数学思想方法对人的一生是有着重大影响的.。
丁老师的这节课,不管是转化策略的运用还是猜想——验证方法的实施,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方法的成长。
丁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现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对算理有了初步的感悟。而在交流例题的算法时适时地追问一句:“你是怎样地用整数的方法计算小数乘小数的?”然后把两种算法进行对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这两者的联系,接着再问:“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得以解决。导在重点处,导在难点时,比起形式化说算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真正的内化,让学生真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对本节课的一点个人想法:
小数乘小数,虽然是新知识,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独立进行计算。原因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与方法,又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所以,我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算,再来说说怎样算的就很好。而本节课的学案安排的“猜想——验证”有点形式化,可略去。
以上只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六
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既是小数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以购物问题为素材,先安排一位小数乘整数,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算法;然后安排两位小数乘整数,让学生先进行加法计算,再进行乘法计算。“试一试”安排学生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进一步积累感性材料,最后讨论总结小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第1--3题主要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并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算法及算理。
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以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索,自悟算法为主要方式,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给学生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已有知识来求简单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例1教学情境图等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课。
新课开始,首先通过谈话问学生“你们喜欢吃西瓜吗?”随后课件出示例1的场景图,图上分别是夏天和冬天的西瓜的单价,让学生在观察中清楚的知道夏天和冬天西瓜的单价不一样。然后在夏天场景图下呈现“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钱”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0.8×3.让学生观察这个乘法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发现其中一个因数是小数。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乘整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西瓜是学生爱吃的水果,由西瓜导入新课显得亲切而自然。创设买西瓜的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主动探索,初步感悟计算方法。
这个环节主要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次:解决0.8×3
首先让学生口答出0.8×3这道算式的结果。然后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思考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乘法的意义用加法算出结果0.8+0.8+0.8=2.4;另一种是利用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把0.8元看成8角,3千克就是有3个8角,3个8角是24角,也就是2元4角,即2.4元。在学生提到这种方法时教师指出这是把小数先看成整数来计算的。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怎样用竖式来计算,并板书:
0.8
×3
2.4
然后引导学生试着说说用竖式计算0.8×3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比较“0.8是几位小数?2.4呢?”
第二层次:解决2.35×3
首先提出要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钱?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在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之后全班进行交流,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列出的加法算式是求几个2.35相加的和?列出的乘法算式呢?谁来说说用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2.35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等等。
第三层次:比较算法
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0.8×3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用竖式计算,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是相同的。然后通过教学2.35×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比较算法,引导学生得出小结并进行合理的猜想,既有利于明确用计算器计算的针对性,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验证猜想,归纳计算方法。
首先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我们要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要用计算器来计算几道题,看看会不会有例外的情况。课件出示几道题:4.76×12、2.8×53、103×0.025.先让学生猜出积是几位小数,然后让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并记录下得数。在学生操作完后指名报得数,全班交流。接着引导学生得出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得出因数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随后组织学生根据刚才的计算和比较在小组里讨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应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让学生带着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的意图去计算,目的明确,为之后的归纳计算方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四、巩固练习,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练一练”的第1题是4道竖式计算,先让学生观察竖式并说说列竖式时注意些什么,再独立计算,然后通过讨论明确当得数的末尾有0的时候,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练一练”的第2题是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其它各题的积,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指名回答,就其中的两题追问是怎么想的。
五、拓展延伸。
1、赛一赛。
分组比赛,得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课件出示“蜜蜂采蜜”图,让学生试着把小蜜蜂放到它该去的花上面,学生亲自上来演示,思考:还有()×()=44.7吗?学生自由说想法。
3、数学医生:
出示两道竖式错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说出这两道题错在什么地方,自己当一回医生,为它们“看病”.并说一说在竖式计算时你要注意什么。
六、回顾总结。
在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并说说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0.8×3=2.4
学生a:
0.8+0.8+0.8=2.4(元)8角0.8元一位
×3×3
学生b:――――________
0.8元=8角24角2.4元一位
8角+8角+8角=2.4元
《小数乘小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七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宋冲冲。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法》。我将从说教材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要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整数乘法,后面是本教材的小数除法,所以学好这个课时为学好以后的小数除法打下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类推能力、判断能力等。
3.渗透理论来源于时间和转化的思想。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乘法意义和小数乘法法则
2.教学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为了讲清楚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逻辑的学科。因此我的课堂能使学生的逻辑能力增强。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结合、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知识和材料开头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设备情况,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认识。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练习,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并能用于社会实践。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我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应用。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作业布置。
针对五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分层练习,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减负的目的。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小数乘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和几何直观,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认识小数都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图,从质量、价格、体温、身高四方面说明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后以“量身高”为主要情境组织教学,通过人民币、米制系统、面积、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来帮助学生体会、认识小数的含义。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以后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会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通过具体实例,知道以米为单位,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十分之一米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方法。
3、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会认、读、写一位小数,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小数的含义。
借助“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十分之一米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联系。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已经见过小数,部分学生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但对小数的含义、读写法都没有正确、统一的认识。对小数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还有就一定难度,教学时要借助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去认识。
本课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所以,本节课我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知识迁移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一)结合情境,认识小数
1、激趣导入,引出小数。
新课开始我创设了数王国运动会的情境,用动画的形式出示3.45,让学生试读,问学生知道他是什么数吗?从而揭示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
2、认读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见过小数?并出示书中的情景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小数和我们原来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再此基础上指出,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以3.45这个小数为例,放手让学生尝试读小数,并自己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二)借助米尺,初识小数
1、出示例1情境图,提出问题。
王东身高1米3分米用米做单位怎么表示,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可能会说出1米3分米等于1、3米,但说不清原因。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学习。
2、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用米尺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分数的知识,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写成小数0.1米。学生直观感受到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在米尺上再找一找哪是0.1米,让学生感受只要把1米平均分成十份,这每一份都是0.1米,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然后问学生3分米你能用小数表示吗?请你写在本上,从而教学小数的写法。
接着让两人一组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到米尺上找小数,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直观感受,进一步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学到这例1的问题学生会很容易解决了。重点让学生体会1.3米表示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小数的认识,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在尺子上表示1.3米,为数轴上表示小数做铺垫。那老师身高1.6米是多高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巩固练习,运用小数
1、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2、填一填,画一画。
3、在数轴上写出相应的小数。
所有的习题设计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并巩固小数的写法,其中第一题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知识迁移,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第2题利用正方形使学生内化分数和小数的关系,第3题引入数轴,不仅巩固了小数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了解古代小数的表示方法,丰富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四)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学生谈谈本节课有那些收获?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九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小朋友们平时逛超市有购物经验,他们对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因此黄老师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和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在内容的呈现上,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务和生活为场景,通过人民币、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模型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黄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在初步认识小数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现老师的自我介绍,学生都很善于观察,说了很多生活中的小数,联系了生活,学生都很快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学生会读小数后,再次让学生回归生活,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读小数我也选择了让学生读生活中的小数,重视在具体情境下的表达。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人只,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和相关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多次表述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在试读小数和归纳小数的读法时,黄老师先让学生试读,通过读多个小数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小数的读法,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在教学一米三分米为什么是1.3米时,也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猜测、举例、验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学完例1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在通过同伴的交流促进每个学生感受理解小数表示的具体含义,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这节课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这节课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的生活很丰富,他们很善于观察生活,教师应把学生的生活当宝贵资源,充分利用,通过已有认知引导新知。课堂上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师生、生生间的共同探讨交流、讨论、才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十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小数》。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建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人民币、常用长度单位认识的基础之上,且是以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常用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的。教材先在商品的价格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的基础,初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点,再让学生初步学会读、写小数,然后根据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单价引入小数和小数点,试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认读、写小数,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学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教具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与小数的练联系。
为了更好的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作为本节课教学方法的主线,并辅以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分析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我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分析推理、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小数就在身边,学习了小数的具体含义,能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愉悦感。主要体现在: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提供引导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三、提供“说数学”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善于倾听的习惯。四、通过练习,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渗透抽象的数学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而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根据这个要求,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探究学习(3)巩固练习(4)全课总结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而且在超市购物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事,在购物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就是会读商品的价格问题,因此,我觉得完全可以把数学课本中的情境图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认真观察这些数与以前学的数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小数点和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大体分为两个步骤来完成。
1、小数的读法:
这部分,我想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相信孩子的能力,运用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让孩子们大胆试一试,读一读,并及时对比引导,总结出读小数的正确方法。本环节充分让孩子大胆尝试,让每一位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想这样进行:先让学生大胆试读5、98,学生有可能读成五点九十八,也有可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读成五点九八。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其他学生体会,应该怎样读,初步引导学生讨论小数的读法,然后再读0、58,2、60,进而总结出小数的正确读法。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小数的读法,我还选择了一些特殊的小数(课件出示:123、10,50、50等)进行巩固,深刻体验这些小数的左边和右边的数字一样,读法有什么不同,深化小数的读法。
进而根据课件出示的小数的特点,进一步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2、小数的写法:
先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会写小数吗?鼓励试着写一写,并指明到黑板上板演,说出自己的写法。再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然后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怎样才能写出最美观的小数,进一步明确小数的写法。
在读数、写数的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锋,智慧的共享,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
当学生会读写小数后,再通过回归课本情境图中的商品的价格(采用完成表格的方式),用小数表示学习用品的价格,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小数的意义:
本环节,先通过长度单位的复习,过渡引导出认识小数含义这个知识点。
在这里,通过学生比划1米、1分米、1厘米,一根粉笔不够1米时如何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引出课件演示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等步骤,实现板书:1分米=米=0、1米,3分米=米=0、3米,7分米=米=0、7米等达到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利用1元=10角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和课件,总结出小数点后第一位表示分米,进而明确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下一步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的形式,通过知识迁移,利用课件演示,实现板书:1厘米=米=0、01米,3厘米=米=0、03米,18厘米=米=0、18米,总结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再进一步明确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结:
第五环节:巩固拓展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
首先是基础性的练习,出示填一填(课件)这道题时对理解小数意义的及时巩固,指名回答,全班交流。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第二是以课本例题王东的身高为例,巩固小数可以有两种写法,但不是所有的0都可以不写,不仅巩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也巩固了小数的写法。
第三是8、5米、14、8米、3、98米这三个数中的“8”各表示什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采用竞猜的方式得出每个8的不同含义,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数因为在不同的位置,其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第四是用数表示阴影部分,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使本节具体的小数深化到抽象,巩固小数的意义,深化学生的思维。
第五是大开眼界,通过阅读,升华知识,同时总结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只是小数学习的开始,还有更多关于小数的知识等着大家去探索,去学习。
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规律,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有效突破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但是没有完全依懒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有序的板书,使学生学完新知后,还可以自主地再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回忆及巩固。在整个教学中我感到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不足:
1、整合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整节课容量较大,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写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有点“赶”教学的感觉,如果整合教材,该简要简、该详要详,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学生才能更好的对知识由整体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或者说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预设不到位,课堂应大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主动学习,充分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平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十一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在学生掌握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整数除法是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起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的除法计算法则,也为下面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我们的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阶段,具体思维的现状与算法的抽象化这对矛盾的解决是本堂课的重点,我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力求通过教学,能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数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行准确地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用竖式计算的简便性,发展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的重点是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算理。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观察、估计、验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探究,让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在这里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1、理解算理,形成表象。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处在具体思维的层面,形成表象是竖式计算的基础(算法的抽象)。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以下几个数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去估一估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在估计中学生可能会用四舍五入方法把它看成整数除法来计算,也可能会根据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类推。然后让学生进行验证,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释,也可以通过竖式来计算。通过观察、估计、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让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抽象概括,形成算法。形成抽象的算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上述的数学活动产生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用竖式的方便与简捷。
3、解决问题,完善算法。学生在初步形成算法后,还需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形成属于自己计算法则。在这里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尝试,去解决例题的第2个和第3个问题,其实第二个问题渗透了利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未尾添0继续除的计算法则,第三题渗透整数不够商1就商0的计算法则,这样的两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这正是我课堂中所需要的资源,这样的错误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让学生的辨析中完善自己的算法,为最终形成算法打下基础。
夸美纽斯说:“不巩固的教学就像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练习是让学生进行计算比赛,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练习是对学生进行竖式的专项训练,再次在纠错中强化计算法则,使计算法则真正内化计算的技能。
第三层次练习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课后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问题 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记录下来与班级同学交流。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十二
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中第二节“小数乘小数”。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以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教材的编排是以换玻璃的活动引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由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小数乘法,当学生列出“1.2×0.8”的算式来求长方形玻璃的面积时问题油然而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学生根据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自主尝试,小组合作,再一次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使学生又有了一次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新知识的体验。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4、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学习中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造能力。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复习引入。课前通过两道练习题,复习了前面学生学过的有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学习小数乘小数做好铺垫,同时也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小数乘小数”。
(二)尝试自学,发现问题。多媒体出示课本例3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畅所欲言),现在宣传栏上的玻璃坏了,我们需要更换一块新的玻璃,你知道这块玻璃需要多大吗?这时学生可能会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究的欲望与兴趣,也感悟道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三)尝试交流,生成问题。学生列出算式1.2×0.8,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与我们前面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对于小数乘以小数该如何计算,让学生先自己独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这一尝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由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切入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的自己的理解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四)尝试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刚才学生的独立尝试以及小组交流,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和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从而得出在计算小数乘小数也可以按照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把小数转化乘整数进行计算。对于1.2×0.8,要把1.2变成12,则扩大了10倍,0.8变成8,也扩大了10倍,两个因数都扩大了10倍,则它们的积扩大100倍,那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该把所得的积缩小100倍。
(五)尝试归纳,整合提高。再让学生认真观察例题的解题过程,然后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a、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b、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c、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通过学生的讨论汇报,我们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六)尝试应用,提升能力。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我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的特点在积中点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我还设计了一组列式计算题和改错题,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设计了一个生活实际题: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46。2元,买这样的面料5。7米,应付多少元?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七)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总之,本节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学生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十三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和简便算法,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则是: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创设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精心选题,多层训练,——质疑总结,反思评价。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会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学生们会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接着我会让孩子们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三个定律,一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以旧引新,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思考。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猜测验证
1、用幻灯片出示以下题目: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孩子们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当然由于是猜测,学生出现的答案很可能会不一样。)
2、学生自己探究,验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原来每组算式的结果都是相等的。接着我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们通过观察会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我向孩子们提问: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孩子们可能有两种意见:能或是不能。针对不同意见,我会引导他们: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动手写,验证后让他们进行汇报,尽量多让几组学生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学生汇报的同时,我会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在大家交流结束后,我这样引导他们:刚刚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后,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在头脑中初步感知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验证,进一步理解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再次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以及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发现、验证。
(二)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7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2
(1)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班内汇报交流。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思路,教师参与,适时点拨、引导,然后学生计算。学生完成后,教师抽取代表性的作业展示。
在这一环节里,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尝试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激发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五、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率: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c+b×c
o.25×4.78×4 0.65×202
=0.25×4×4.78(交换律) =0.65×(200+2)
=1×4.78 =0.65×200+0.65×2(分配律)
=4.78 =131.3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十四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前一节课《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得出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和口算。
2、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让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用"0"补足。
教具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1、情境教学促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小明卧室内几种物品占地面积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促发展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在让同桌合作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班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出示例2的平面图)
1、说说:图上又告诉了我们哪些新信息?
(学生发现的信息应该是:房间里多了床、床头柜、写字台、书橱、阳台上多了花架,以及每样物品后都有一道乘法算式,也可能有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意思。如果没有可选择一道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或者发现表面是长方形的家具有哪几样,它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表面是正方形的物品它们的边长各是多少。)
这里可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并排板演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现代心理学表明,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抑制到兴奋,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个环节以帮助小明计算家具占地面积以及寻找新知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复习了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探讨"中解决问题
1、尝试计算,发现问题
问:这些数学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它们和昨天学习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小数乘小数)
师:在小数乘小数这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
(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计算要求:每人选做一题,如果在做题时有新发现或有疑惑的,可同桌交流。)老师巡视
(选做1.95×1.1的同学应该毫不费力就能完成,并且发现自己所做学题就是昨天学习的类型,而选做别的习题的同学可能就会说出自己在点小数点时的困惑并能根据小数点移动规律来确定解决方案。)
2、利用检验,解决问题
问:用这样的方法计算正不正确呢?
现在我们就以计算花架占地面积的算式0.28×0.28为例,谁能有一个快速的检验方法?同桌可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用估算的方法,也可能用计算器进行检验)
根据学生的回答,肯定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向同桌、向全班同学叙述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的"小数乘小数"里的新内容积小于1的情况,计算时要注意: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来补足。)
要求:同桌两人每人选做两题,做完后互相检查。
小组派代表汇报计算情况,并说说遇到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时候怎么处理的。
(设计意图:周玉仁教授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环节在推进过程中我都力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验证、解决,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3、针对练习、强化认识:
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0 .7 1.0 5 0.1 8
× 0. 9 × 0.0 6 × 0.3
6 3 6 3 0 5 4
提出:要注意什么问题?
1、说说积是几位小数
0.67×0.13= 1.02×0.76= 0.045×14=
2、解决实际问题。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0.024
(设计的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
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道题,再直接填出后两道题的得数。
0.3×0.3=
0.33×0.33=
0.333×0.333=
0.3333×0.3333=
0.33333×0.33333=
学生自主探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小数乘小数
0.28×0.28=0.0784(平方米)
0 .2 8
× 0. 2 8
2 2 4
5 6
0 .0 7 8 4
答:花架的占地面积是0.0784平方米。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十五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数乘小数说课......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十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苏教版义务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86到87页"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我从三方面说课:
1、小数乘小数是在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及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基础,因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小数乘小数第一课时是直接在积上点小数点,而无需在位数不够时用0来补足。我想学生要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并不难,关键是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去归纳算法,这才是完整的计算教学。
3、根据以上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算法;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体会数学知识间内在的联系,感受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积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
5、教学安排: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以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为主,加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新颖练习为辅,突出计算教学的本质。
6、教学准备:课件的演示
本课是计算教学,计算本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它在现实中却与人们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的要求,本人在教法学法上突出体现以下五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课创设了计算小明房间面积的现实情境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内部动因,它总是和需要直接关联的。小学生入学前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包括一些模糊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诱因,把学生那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成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并不断唤起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算理是小数乘小数理论依据,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之根本。传统教学中就一直重视让学生明确算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强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算理算法,只有明确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才能进行准确、灵活的计算;才能突破难点,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小数乘小数的难点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我认为只有当学生深刻明白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才能真正的突破难点,因此在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去发现把因数看成整数计算的积和真正的积有什么关系,弄清楚为什么还要缩小积的倍数,应缩小多少倍,从右往左数几位,点上小数点。只有重视弄清算理的全过程,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突破教学难点。
一般来说,教材上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我在练习环节中,变换了练习的呈现方式,设计了有坡度的多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计算技能。
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两次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加强小组合作,同桌交流,通过个体思考,小组交流和班级研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堂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为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2.在探讨中解决问题;
3.在应用中深化认识;
4.在余味中延展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的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先让学生估计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在估算的时候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最大值和最小值,找出3.6×2.8的积应在9和12之间。
估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为笔算提供一定的支持过程
这个环节,是本课中突破难点的核心环节,本着"授人以渔"的思想,引导学生根据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探索计算的方法,提出问题:回想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此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建立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学生能够根据以往小数乘整数的经验,凭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
然后学生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再抛出问题: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该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呢?这个才是学生思维的困惑处,此时安排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全班交流汇报时,教师再借助于课件具体,形象的进行演示,()让学生弄清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然后引导学生再一次借助于课件的演示完整的叙述推导过程。然后,再结合前面的估算结果,与笔算进行比较,进一步确认按上面的计算方法算出的积是合理的。建立了估算与笔算的联系。
在教学试一试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完全放手,大胆尝试,在完成后再同桌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第二次的同桌交流是在例题积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的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在掌握算理的这个环节,通过扶与放的结合,循序渐进的推理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计算思维的内在魅力,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迁移类推的思想。
第一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旨在减少学生的繁琐计算,直接运用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体验和发现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简便方法,为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
对比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过程,我直接提出问题:比较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出: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进一步抽象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一算,二数,三点点"简洁的话,概括了小数乘法的算法,便于学生的记忆。
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为线索,层层推进,逐步抽象概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结出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不巩固的教学,就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准确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单纯的计算训练,往往单调枯燥,索然无味。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所以教师应善于剖析学生的错误思维,组织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轻松愉悦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有效的形成计算技能。我安排了5个环节的练习:
把学生曾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让错误成为自己的教学资源,从而避免学生在作业中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运用所学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巩固新知
第二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不过这次是根据积的位置,确定因数的小数位数,在开放练习中,更加凸显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的位数关系。
形式新颖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高涨,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让学生明确点小数点后,积末尾的0应划去。
通过适量的课堂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目标所完成的情况
总之,本节课,我紧紧以整数乘法和积的变化规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算法,摈弃了大题量计算的教学方式,努力使自己的设计能从更高层次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关注思维的有效生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十七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小数乘法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数学让学生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借用小数点搬家情境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创设“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认识数学对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2)通过学生自己经历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过程,总结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3)借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小数点向左(右)移动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也逐步地缩小(扩大)这一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建立正确的表象。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小数,已经对小数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小数究竟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多少呢,不明确。因此,我借助了计算机课件来辅助教学,借用“小数点搬家”这个情境,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设疑引趣到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归纳发现、形成知识、实践应用、总结质疑,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建立正确的表象,探索、归纳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小数点搬家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故事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本节课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知慧的火花。
结合几年来教学新教材的经验,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自己总结出的“设疑引趣——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发现、巩固内化——实践应用、拓展延伸”的四步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设疑引趣。
通过动画:小数点在285之间跳来跳去,使这个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小数点的作用。小数点的移动究竟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呢?这正是学生这个时候想知道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通过学生对感性材料——“快餐价格”变化的观察、比较、交流、探索,经历了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也逐步地缩小这一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初步积累了感性的认识,为下一步“归纳发现”建立了正确的表象;同时把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密切地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归纳发现、巩固内化。
这一环节,通过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互相辨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成为科学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为了使学生能准确牢记小数点左右移动的变化规律,我让学生采用构思数学日记的方法让学生回顾总结,整理并理解探索出变化规律,让他们编成儿歌。在小结时我建议学生课后到社会中去调查,给“山羊快餐店”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既经济实惠,能吸引顾客,又能赚钱。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将来会走向社会的各个岗位,结合教学内容,逐步渗透一些商业性经营意识,是很必要的。同时,把课堂教学引伸到社会中去,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4、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创设开放应用的情境,让学生拓展学习。练习的设计,既有基础性的新知巩固,又有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新颖性、挑战性很强的问题情境中,学会思考与创造,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建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十八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老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比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比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老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比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老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老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老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老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比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十九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4道练习题。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由于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有很多丰富的感性经验,还有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懂得了计算的方法,但是对于算理的理解还是不到深刻。
教学目标: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分享与同伴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因数都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的理解。
尝试-----探索交流-----总结方法-----运用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习就是紧紧依托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尝试、探索交流、解释心中一个又一个的迷团,总结出方法、最后会运用方法解决问题”这一循环过程中,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得出计算的方法。
引导交流,深化提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是具有灵性的课堂,真实的课堂。《积极学习101个策略》中提到,教会别人是最好的学习策略。再一个学生的思维与成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学生的方法才最好。所以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新知,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更服务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产生计算的迫切需要,在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驱动下,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放手让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通过相互的交流,相互的质疑,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碰撞出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独立计算,学生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算法碰撞思维。在交流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和思维的碰撞,这样从错误到理解,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二十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二十一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三、说教学程序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二十二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基础无非是四年级中因数的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和五年级小数乘整数的知识,我们的老师都以这两点为突破口,教学细节存同求异各有方法,可以看出五位老师都是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的。五节课的基本思路大同小异常,都是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在不断产生疑问中,自然而又流畅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基本环节大致都分为:
1、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生活即教育”,数学的知识只有来源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积极的主动的。五节课,五位老师分别通过新校园教室面积的计算、篮板面积的计算、房屋面积的计算,从小数乘整数的式子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式子。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从学生个体的内心产生急于需要弄明白怎样计算的冲动,而自然过度到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条件。
2、尝试计算、自主探索,主动获得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这一环节大致都是让学生估算,掌握估算的技巧,然后联系原由的学习经验学生独立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然后重点都放在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的理解上,都做到了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计算,更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在这一环节中,五位老师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有个人独立自学尝试,有同桌交流相互探讨,有大组合作动手实践的。学生的思维在这段教学中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3、运用计算法则,实践联系解决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又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五位老师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与算理的基础让,应用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巩固,并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是最后一个评课的,前面评课的老师比较全面的对课进行了评价,我只有几点思考和大家一起共免:
估算的方法比较多样,根据不同的算式,正确的答案可以在估算结果的左右,也可以在两个估算结果的中间,只要学生能说出估算的方法,那么这样的估算都是有效的。而有的老师在课中的估算只涉及到一种,似乎有所缺陷。
估算放在哪里?本节课许多老师都是把估算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放在哪?算式初始,可以根据算式进行估算,大致把精确的结果框定一个范围,也可以放在得出正确结果以后,对这个结果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所以有的老师即使上课中开始把估算这一环节遗忘了,也大可不必把那估算的环节生硬的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其他老师都知道你是把教学环节给忘了,你现在是在补教学环节。忘了就忘了,可以在得出计算结果后补啊,用估算来检验,这样补的环节自然也能很好的完成估算教学。
而且估算是学生的一种内在本领,不是在新课的时候当环节交了就好了,当学生在练习巩固中出现错误时,也可以用估算迅速的判断结果的对错。要让学生把估算内化为自己的本领,自然而然的应用于自己的计算中。这点任阳的王芳老师做的比较好,她在巩固练习中最后安排了一组判断题:
(1)1.25x3.2=4……();
(2)8.05x1.2=4……(),这组判断第一个需要学生去计算的,第二个计算不如去估算。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明白估算真的很有价值。
教师的语言体现的教师的情绪,而教师的情绪更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对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很容易但到,何小吴津老师的课学生的情绪是饱满的,上课是积极的,学生的回答发言既探究活动是活跃的,这和该老师的语言调动是分不开的。作为借班上课,课前的谈话还是比较重要的,要让课前谈话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为课的开展做好铺垫。同时教师的语言要科学简洁。最起码做到不罗嗦,教师说的少,目的是让学生学生的表达更充分更自由。同样是小数末尾“0”的处理,有的老师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撇去”,有的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划去”,有的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化简”,数学语言需要表达的严谨和科学。再次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平等赋予激励的。我摘录了何小吴老师的三句话:
1、同学们你做完后坐好,我就明白你完成了。
2、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老师很满意,第二个发言的学生说得完整老师满意。
3、没关系,我们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教师不经意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会,平等钦敬的人文关怀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五节课,大家不约而同的都使用了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将例题思考过程算式等都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利用多媒体强悍的呈现力和灵活的交互性,让课变的生动,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有一节课老师还用到了7块小黑板,挂在黑板上形成了独特的板书结构。这几快小黑板的作用不亚于多媒体的展示,最起码多媒体展示后就没了,而本课的重点利用小黑板始终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小黑板之间的相互移动与对比也能很好的让学生发现新知、探究新知。至少在这节课上,小黑板的手段不输给多媒体。其实有的课,特别是平时的家常课真的每节课都去做课件,那真的很费时间,而且使用的效果也不一定比小黑板等其他传统教学媒介好,那么我们就要合理利用仅有的教学手段,上出有特色的好课。
公开课不留作业似乎成了惯例。我们五节课都没有布置课堂作业,我觉得作为计算课,在课堂上加强了计算训练的话确实可以不留课堂作业,或者要留在课内也能完成。但我就在想,我们平时的课也能不留作业吗?我们需要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不断努力。作业可以直接写在书本上,今天的课有3位老师直接用了课本将练习写在书本,有1位老师设计了作业纸。
以上的想法比较乱,我是想到哪写到哪,有许多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小数乘小数的说课稿篇二十三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前一节课《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1、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得出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和口算。
2、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让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用"0"补足。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小明卧室内几种物品占地面积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在让同桌合作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班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发现的信息应该是:房间里多了床、床头柜、写字台、书橱、阳台上多了花架,以及每样物品后都有一道乘法算式,也可能有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意思。如果没有可选择一道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或者发现表面是长方形的家具有哪几样,它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表面是正方形的物品它们的边长各是多少。)
这里可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并排板演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现代心理学表明,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抑制到兴奋,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个环节以帮助小明计算家具占地面积以及寻找新知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复习了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多得。)
问:这些数学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它们和昨天学习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小数乘小数)
师:在小数乘小数这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
(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计算要求:每人选做一题,如果在做题时有新发现或有疑惑的,可同桌交流。)老师巡视
(选做1.95×1.1的同学应该毫不费力就能完成,并且发现自己所做学题就是昨天学习的类型,而选做别的习题的同学可能就会说出自己在点小数点时的困惑并能根据小数点移动规律来确定解决方案。)
问:用这样的方法计算正不正确呢?
现在我们就以计算花架占地面积的算式0.28×0.28为例,谁能有一个快速的检验方法?同桌可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用估算的方法,也可能用计算器进行检验)
根据学生的回答,肯定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向同桌、向全班同学叙述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的"小数乘小数"里的新内容积小于1的情况,计算时要注意: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来补足。)
要求:同桌两人每人选做两题,做完后互相检查。
小组派代表汇报计算情况,并说说遇到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时候怎么处理的。
(设计意图:周玉仁教授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 环节在推进过程中我都力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验证、解决,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0 .7 1.0 5 0.1 8
× 0. 9 × 0.0 6 × 0.3
6 3 6 3 0 5 4
提出:要注意什么问题?
1、说说积是几位小数
0.67×0.13= 1.02×0.76= 0.045×14=
2、解决实际问题。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 )=0.024
(设计的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 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
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道题,再直接填出后两道题的得数。
0.3×0.3=
0.33×0.33=
0.333×0.333=
0.3333×0.3333=
0.33333×0.33333=
学生自主探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0.28×0.28=0.0784 (平方米 )
0 .2 8
× 0. 2 8
2 2 4
5 6
0 .0 7 8 4
答:花架的占地面积是0.078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