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大全(14篇)
读后感是读书后对作品内容、作者观点等进行个人感受、思考和评价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我想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吧。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激发我们的思维能力。读后感不仅是对作品的赏析,更是对自身成长的记录和反思。读后感是对作者思想的吸收和转化,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读后感是对作者用心之作的肯定和赞美,是对精神世界的共鸣和思索。读后感是对作品的继承和发扬,是对文学艺术的倾慕和推崇。读后感是对文学氛围的共同感知和体味,是对人文关怀的体现和感恩。读后感是对作品中有价值的思想和精神的挖掘和发现。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触动和感受,而非简单照搬书中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一
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例子,大部分应该都是以讹传讹胡编的,还好都劝人向好。大概是封建思想的产物吧。
有一点值得肯定:做好事却不深究其中的客观道理,就自称是做了好事。知道其实是造孽,浪费了一番苦心不说,还没好处。
了凡认为,对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对别人好的好事才是真的好事。这在现代社会的风气里,不太可能流行起来。经济学中认为每个人都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就会推动社会变得更好,虽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以经济人的利益为首。
了凡举孔子的例子说明,人做善事不应该只看眼前的好处而要看长远的利弊。不谈论一时而谈论长远,不谈论一个人而谈论全天下。有时候看起来不道义反而是道义,看起来不符合礼节反而符合礼节,看起来不诚信反而诚信,看起来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韩愈说过:“如果想要劝人家一时,用嘴说就行了;如果要规劝百世的人,就要写成书籍。”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他没有考虑过万一后人不读书怎么办吧,但是不对,不读书总有人会读,只要读了就会影响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响其他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二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被称为“中国历史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书”。这本书中,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诉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诉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第二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诉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可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无所思了。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决定从今天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多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德心孝心。作为一个小学生更要学会这些。什么是善心,就是要乐于助人;德心我认为就是做一个有道德,公有德心的人。比如很多人会乱丢垃圾,我绝对不会乱扔垃圾,现在40度的高温,清洁工爷爷奶奶们冒着酷暑,在烈日下清扫大街,我请求所有人不要再随地乱扔垃圾,有的开车的叔叔阿姨会把垃圾随手扔在大马路的中间,他们就没有德心,清洁工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捡垃圾,只要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给别人一份爱心;以后不管在哪里吃饭,我绝对不会浪费粮食,在学校吃多少打多少,不能吃不完就倒掉,因为,在山区偏远的农村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中午都没饭吃,我希望可以尽我小小的力量帮助到他们;孝心,就是知道孝顺父母,知道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老师教我们学习知识,上课认真听讲,不让老师操心。
日日谦善,日日进步;这个是我以后必须每天都要做到的,我希望我身边的每个人都能读懂这本书,并明白书中的真谛。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三
本篇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了凡叙述十个案例以论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第二部分从八个对立面去精细论述“善”(为什么要细致论述“善”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第三部分是将生活中的善行归为十大类,可对照而推而广之。
在这里,我将简述了凡从八个对立面(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对善的细致描述,很有启发意义。
善的真假,判断标准,是否有益于他人。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态度都是表象,动听的言语,友善的行为,恭敬的态度,为世人所喜,但并不一定对他人有益。因此,存公心,有根心(真心),无企图是真善。
善的端曲,判断标准,善心纯不纯正。纯正为端,有杂念为曲。如上所说,人的行为表现可以选择,但是内心是否真的纯净。
善的阴阳,判断标准,是否为公众知晓。做善事被公众知晓为阳善,不被公众知晓为阴德。阳德的回报是“享世名”,名与实不符多有“奇祸”;阴德回报是“天报之”,为自己,家人,子孙所享。所以古人多劝多积阴德。
善的是非,判断标准,是否有益于社会,是否从长远角度考虑。很多善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讲是道德水平极高的表现,但是不能用自己的高标准去要求或者号召普通民众,普通民众会因为难以做到,或者说会因为相形见绌,反而不做这类善事了。反而非善。
善的偏正,判断标准,好心办好事,为正;坏心办坏事,为偏。好心办成了坏事,为正中偏,坏心也可能办成好事,为偏中正。
善的半满,判断标准,积善心诚,勤积善,施心真为满;心不真,诚,为半。与你实际的贡献的并没有关系,心真诚,即使能力很小也为满;心不真诚,即使能力很多也为半。
善的大小,判断标准,引用原文:“故志在家国,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善的难易,判断标准,引用原文:“难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则为难。
具体了解了善的内涵,本着一颗真诚心做事情,就是那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了。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四
了凡先生告诉儿子袁天启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样改呢?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趋吉避凶,避祸纳福”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来改命,那为什么不是马上积极行善而是先要改过呢?了凡先生告诉我们其实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过。改过的根本:由心改过。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及时的改正,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命难改。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可见改过的重要性,同时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必要的三要素对我颇有触动,即第一要发耻心,知耻才能正在从心里正视改过的必要性;第二要发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去改过;第三要发勇心,改过需要勇气,我们常常不改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过的方法分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从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来一一改正;第二层从理上改,即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自然会加以改正;第三层从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会发展成千万过错,一个人如果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思想,这样犯错的次数也会大大降低,从而改过之举就成了没必要的了。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五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方”、“谦德之效”。文章虽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有助成长。
《了凡四训》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细细研读会对我们的自身修养大有帮助。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六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了凡四训》,虽未读完,深有感触,受益良多。好的东西,想和身边亲近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议两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试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话,您可以尝试去坚持一下。能坚持一段时间,您可以尝试坚持下去,坚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会受益匪浅,乃致终身。
一是节约粮食。
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动物,戒一种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样样种种,都是从天地自然索取而来,而无一回报。谷物粮食乃天地自然,给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赐。我之浅见,珍惜粮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对自然的回报。而对食物的浪费,其实是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小过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让这种损耗福报的小过失,成为累积福德的善举。狗、牛、羊,戒一种肉。全素艰难,戒一种肉是易行、能行之善。 每一个生命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虽死,但被杀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体内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终会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损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贫,与寡母相依。少年时遇一老者为其算命,五十三岁终,无子。中年时遇一禅师,禅师说:只有平凡庸碌的人,才会被生命定数拘束而无法超越。极善之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数不定。极恶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其行恶而曰趋折损,所以命数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丝毫不差。听了禅师之语后,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复又发愿三千件、一万件。如此力行向善,命运得改,安然度过五十三岁,并得一子。在六十九岁写下此书以警示儿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趋吉避凶,让不好的事情远离自己,就是从身边的小善累积起来而获得的。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处。午饭时让儿子吃完粒米,不剩丝毫。随后儿子上学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应该劝告身边亲近的人,而写此信,如有冒犯请您谅解。
愿我的朋友健康平安。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七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写给他子孙的家训,里面比较精彩的反而是袁了凡兄弟五人记录的他们的父亲袁仁先生和他们的母亲的家训,而袁仁(了凡之父)先生又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他的父亲的谆谆教诲,所以很清晰就能看到这四代人在安身立命中的一脉相承及青出于蓝,非常有现实意义,再加上又是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章中脱颖而出,可见其经典。而联系到我们目前的教育环境及方式,更加值得学习了。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训》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每当要对父母、孩子发火的时候总会想到书中的片段。
少一些埋怨,多一份耐心,做孩子好的榜样,对人对事不必过于计较。吃亏才是福。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八
《了凡四训》,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这本书是他用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书中他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
全书共分为四章,开篇的第一章【立命之学】中袁先生就讲述了自己从“被命数所困”到“努力改变命运”的真实经历,读了之后我深有感触。
从他的故事,让我们切实的了解到,【立命】之意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改变命运,而不是被命运所束缚、禁锢。
因果之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有定数,但是也并非不可改变。关于命数已定,云谷禅师这样描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数虽定,但要看我们对待它的态度。行极善的人们,命运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为他不断的累积善果和福报,这极大的福报可以消抵原本命里的不吉变为吉祥;而行恶的人,命数同样不能确定的,因为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极大的恶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报变成祸事。
我们的命运终究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可以通过我们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改变,我们才是它的主人。
正如书中袁了凡追问命数是否可改时云谷禅师说的第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句的意思是说:个人的命数是由自己造就,而福泽也是需要由自己去求得;个人造恶,就自然折福,个人修善,就自然得福。紧接着禅师又列举出佛经里的句子--“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来证明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命运的事实。但要注意,这句并不是鼓励大家为求功名富贵、子嗣美色而去做善事,这样单纯只为一己贪念而为善,没有真心诚意,反而是造了更大的业障。
我觉得,在现代的社会当中,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例子有很多,他们都是经过不断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达到的。要想有所改变,我们就应该从现在起在平日里有所积累。有这样一句古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多读书、多学习,多做有意义的事、多做善事,不要学习不良嗜好,不做恶人。要心存善念、积德行善,无贪念、无恶念。只要这样每时每刻的累积,就可以真的效法了凡先生那样,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正如《了》文后面章节中所说的:“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九
《了凡四训》深为曾国藩、稻盛和夫等东方哲学家的推崇厚爱,体现了古代中国为人入世最朴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敬天畏人、积善修德!
书中讲了君子要立命、改过、积善、谦徳!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幡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十
”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福报。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
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
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
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
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改正,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和决心。
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做善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么做,那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两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记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气,凡事慢三拍,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
3、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宽容。
4、凡事都要想到两面性,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平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
6、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十一
我是从7月份开始读《了凡四训》,这本书让人读后受益匪浅,它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份的内容。目前,我所在的组学了前三个内容,积善之方还在学习之中,尚未读完。
前言部分介绍这本书是的内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于佛经。所以从中认识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赞叹的。还让我懂得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以及改变命的方法,命运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实现的。我觉得改过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养性,从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纯净。善良,不起丝毫的妄念,顺从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诚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我们要管好自己的这颗心,不管在心里种什么种子,都可以开花结果。我想把福德种在心里,把宽容种在心里,把慈悲种在心里。在工作当中,要经常检讨自己,当工作犯错的时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决方法,让自己在工作中成长。
最后,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树木有了根,自然能够成长开花结果。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学习这本书,并按照古圣先贤地教育理论来教育自己的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比现在更加和谐美好。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十二
了凡先生告诉儿子袁天启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样改呢?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趋吉避凶,避祸纳福"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来改命,那为什么不是马上积极行善而是先要改过呢?了凡先生告诉我们其实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过。改过的根本:由心改过。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及时的改正,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命难改。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可见改过的重要性,同时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必要的三要素对我颇有触动,即第一要发耻心,知耻才能正在从心里正视改过的必要性;第二要发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去改过;第三要发勇心,改过需要勇气,我们常常不改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过的方法分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从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来一一改正;第二层从理上改,即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自然会加以改正;第三层从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会发展成千万过错,一个人如果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思想,这样犯错的次数也会大大降低,从而改过之举就成了没必要的了。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十三
了凡四训不得了,启发很大,教人行善。
我接洽到了seo赚钱模式,发现破命之说跟seo赚钱的模式有着很大的类似性。
seo呢,你首先选好你要做什么产品,什么词,这是第一步,定位。第二步就是去建网站,天天更新文章,外链做优化。等时光到了,取得了良好排名之后,实现盈利。
而立命呢,你首先许下宿愿,许下命,这是第一步,立命。第二步就是每天去行善,多做善事,等功德积够了,你所盼望的命,天然可能实现。
以了凡的观点,行善积德,是立命的方式。假如说,我们相信了凡所说,那项转变运气的,就去行善积德吧,还有一点要说的是,我们这一辈的父母们大多都相信命运数理,他们初一十五拜神礼佛,愈甚者逢三六九都拜神礼佛。都是为了子女们积德。子女们这一辈大都相信无神论且不说,不积阴德也不说,就是千万不要总是去积恶,把父母们辛辛劳苦为你求来积来的善德都抵过掉了。
我们家是逢三六九拜神的,我妈说过,在以前,你们小的时候,我只是初一十五有拜神明,但是当初,儿女们都出去外面了,我就开端逢三六九也拜神念心了。不外我妈也很愉快,由于还真的,有多事件都是心想事成的。
我呢,我个人,从小到大,你们也晓得,咱们这一辈是在新中国的无神论下长大的,从小就崇尚西方,不相信有鬼神之说。但是,越长大,我是越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听过了太多的事,不禁你不相信,而且,你会发明,年纪越大的人越信任这种货色。我是属于相信型的,然而与孔夫子一道的立场,敬而远之。
同样那句话,如果你见过我所见过的,听过我说听过的,经历过我所阅历的,你就会批准我的观点。所以不要妄加批驳。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十四
”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福报。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
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
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
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
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改正,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和决心。
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做善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么做,那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两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记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气,凡事慢三拍,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
3、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宽容。
4、凡事都要想到两面性,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平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
6、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