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家的滋味散文摘抄(实用14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家的滋味散文摘抄篇一
一个温馨的地方是哪里?几个朋友合在一起又成什么?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现在我就告诉你,那是家。回家是外地打工的人们的渴望,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回到家也许能让你轻松许多。家能给你温暖,回家就犹如回到你的心里,让你无比快乐。
每周星期五一到,便知道要回家,这时的我就精神抖擞,盼望着下午最后一节快过,这样我就可以回家。回家是我们这些读书人和那些要工人所盼望的,难道不是这样吗?我敢想:每到星期五,大家们就会精神百倍,因为他们不用再辛苦地读书思考了,可以休息一下,放松,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周末。
我回到了家便是帮忙把房间弄干净,因为妈妈早出晚归地做事,根本没时间处理这些事,我想她就会想:我的女儿回来一定会把它搞定的,我就不管了。所以我一回到家,就感觉家里冷清清的,再加上窗上有一缕阳光射入更让我觉得屋里冷清清,还看见到处都是乱七八糟的,于是,这也是我的拿手好戏,不到几分钟,我就看见我的劳动品,简直跟之前相差太远了。于是,我很满意地坐下来吃东西,看电视,享受我劳动之后的奖品和比之前更好的心情。
回家是我妈期盼的,原因来自她不用做家务事了。回家便可以很轻松。我妈妈在外打工,我就成了家中的老大了,一切事情都要我搞定,这可是我回家的恐惧。我因这点而觉得回家太累了,但是回家可以和妈妈谈心事,说笑,这点是我最喜欢的,还有可以吃到美味的饭肴和我最最想吃的零食了。因为我做起家中各种家务事,妈妈回来便会带上吃的,没有一天会忘记。所以家务回家享受已没有差别了,我想回家呀!
回家是多么快乐的事,可以跟家人聊天,可以感觉到家的滋味。
家的滋味散文摘抄篇二
灯红酒绿、满汉全席、红白喜事、怡情小聚、浪漫之约,似乎都离不开使人痴迷陶醉却又让有些人望而却步的“酒”字。古往今来,它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有诗人饮酒赏月,诗性大发,今有情侣饮酒怡情,爱情火花燃不可灭。是它酝酿了人类的成功与幸福,同时也是无形的刽子手。
酒,一个让人听起就会联想到美食的名字。酒席、酒宴,无酒不成席,任何饭局宴请似乎都有它的'身影,因为只有它能为餐局营造浓烈的氛围,它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重情重义,有的对酒当歌、放怀畅饮,有的酒量有限蜻蜓点水,却也情意浓浓。
有时,哥们小聚、商务宴请后,趁着酒后热情高涨,来到灯红酒绿不夜城尽情高歌、放飞心情,将所有的烦恼打包寄给了昨日,用高吼宣泄压抑,用歌声唱出快乐,用啤酒洗刷岁月的尘埃。
有时,“白酒”是事业与人际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份礼物,为了一份订单,为了一个人情,设宴款请,即使不胜酒力,也要用真心打动,用真情奉陪,虽然酒桌上不谈工作、不谈感情,但千言万语尽在酒中,最后落个烂醉如泥,家人的指责。往往因为你的豁然爽直、热情大方羸得了一份成功,往往又因为你的狭隘拘谨、瞻前顾后而输掉了一份信任。看似简单的酒桌,却能发现人的真善美。有时,“红酒”是玫瑰之约的一种点缀,是烛光晚餐的一丝浪漫,是情侣之间爱的传递,它能将忧伤烦恼化整为零,伴着一曲优美的旋律,一束火火的玫瑰,燃起了爱情的火花,如痴如醉的品味着爱的滋润。
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男人是白酒,看似平淡似水,闻起来悠悠芳香,入口辛辣甘甜,入肚干烈似火;女人是红酒,看似花红浓艳,闻起来清幽芬芳,入口酸甜青涩,入肚怡神清爽。一个如日烈火,一个如月清凉。
酒是个“义”字,桃源三结义,梁山好汉盟誓结拜、喝酒摔碗,豪气冲天,自古多少豪杰用酒结缘、用酒结义,齐聚一堂,除暴安良,造福一方。酒是个“胆”字,井阳冈三碗不过岗,武松喝了十五碗,醉拳打虎,震惊天下。酒是个“害”字,有多少人整天沉迷酒色,无法自拔,给别人和家人带来无限的伤痛,也有些人酒后驾车伤及了多少无辜。
印象中,北方人酒量远远胜过南方人,他们食面食为主,体形也高大健壮,喝酒一碗一口,性格爽直大方;南方人食大米为主,体形娇小,酒量当然也不及北方人。北方酒精度较高,五十度最低,而我们南方的酒精度基本四十度左右,所以,往往设宴请酒时,一喝不可收拾,酒钱远远高过菜钱,无形中促进了酒的销量,增加了酒商的利收。
酒,能品味人生,亦是中国文化、习俗里传递友情的桥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家的滋味散文摘抄篇三
读舒婷的《干菜岁月》,读到“惟有干菜在凋敝的冬日雪里送炭”时,心里还是会萌生感慨,与她一样,或许也是因为“在‘食不厌精’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对干菜充满感激之情的缘故”吧!
那是我上初中离家住校的日子,不知是因为学校食堂炒菜窗口不对学生开放,还是因为我们这些穷酸的孩子根本就买不起菜,反正,没有学生买过菜,即使是炎炎的夏季,那漂浮着几颗油花的海带汤,两分钱一碗,也没见一个学生奢侈过。
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法讲究营养的,或许原本就不懂什么是营养,能吃饱喝足就是幸福。一个星期回一趟家,一个星期带一次菜,冬天,菜园里种有青菜萝卜,可这样的菜很难保证一个星期,于是,整个冬季,我们就吃由青菜腌制而成的酸菜,好像有约定,每个同学都是,唯一的菜。吃饭的时候,每个人,低着头,对着眼前的那盒酸菜,思忖着,这个星期还剩几餐,然后悄悄地将盒中的仅有,分割成几分之一,克制着,每餐只吃那其中的一份。最高兴就数周五的晚餐,想着只剩周六的早餐,(那时周六还上半天课,我们一般是不在学校吃中饭的)看剩菜还有不少,就倒上一碗开水,将酸菜放进水里,我们称之为“酸菜汤”。哈,寒冷的夜晚,喝着那热热的酸酸的还有些辣辣的.酸汤,那感觉真的是“爽”。———现在,每到冬天,再试着调味,却怎么也调不出那味儿来了。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像往常一样,我将盛有酸菜的饭盒装进包里,准备去学校,“把那小瓷缸的菜也带上吧。”妈妈说。揭开瓷缸盖,我看到了干豆角,这可是要到过年时,才能在桌上见到的菜———肉烧干豆角,当然,肉也只是象征性的几块。
那个星期,我拥有着丰盛的“菜谱”。每到吃饭,总能感觉到有目光瞟到我的碗里,次数多了,不好意思,便邀她们也尝尝。谁知,这话一出,你一箸她一箸,见干豆角越来越少,小瓷缸很快见底,不禁有些后悔自己的“大方”了。可看到那干巴巴没一点油润的干豆角,和我一样,被她们嚼得美滋滋的,那种幸福的滋味再一次在心中膨胀,贫瘠的心底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不过,那以后,偶尔再有这样的机会,便学着吝啬,再也不请她们尝了。
再后来,生活条件好了,我也参加了工作。过年回家,还是忘不了那记忆中的干豆角,知道它曾让我收藏了众多羡慕的眼神,除夕的饭桌上,妈妈一直让这道菜保留着。
即使到现在,每次回去,临走时,妈妈还会将装着满满干豆角的塑料袋递给我,“带去吧,你喜欢的干菜。”
再烧干豆角,自然是肉多菜少,干菜油润了许多,只是难吃出当年的味道,不过,我还是喜欢,嚼在嘴里,还能忆起当年的贫困和满足来。一小瓷缸的干菜,就能给平淡艰苦的岁月带来惊喜和幸福,对于现在的拥有,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家的滋味散文摘抄篇四
在大理,论雪,具体地说是苍山的雪。虽然苍山顶峰终年积雪,但要看到白雪皑皑,只有冬春才行。作为大理人,常常因上苍赠予如此美景而高兴不已。
白雪皑皑之时,站在苍山之巅,放眼望去,整个山巅成了一片冰雕雪塑的世界;山腰的云雾轻柔飘逸,山脚的坝子里古城、村庄、田园,加上蓝蓝的洱海,及海上若隐若现的游船,整个实景在云雾的浮动中形成一个个流动的幻灯片,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眼前就这样一一展出,似画非画,又远胜于画。山野陡坡、寒林枯草都裹上了厚厚的棉被……一个平和恬静的雪的序曲,就这样让我历经浮沉的`心灵,去轻轻叩击这美丽的家园。
在我看来,雪,不管哪里的雪,都应该是给人以深沉的意境,能引人深思,或启迪人生,或感伤情调。比起那些给人们带来灾难的雪,大理的雪,给我良多慰藉,留下幽思的意蕴萦绕心头,令我痴醉。因而我对大理的雪,就怀有无限的偏爱。这种感觉,让生命有归宿感,就像飘零的落叶对根的皈依。如果说苍山是温馨的家园,那么,苍山的雪就是家门口的路灯,照亮远归路上每一个坑坑洼洼。
雪里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脚印,一曲曲吱吱小调,心中涌满了无限的惬意。是的,这里是大理,是大理的雪,是让我魂系梦绕的苍山雪。因而,我对大理,就格外的依恋。大理的雪对我,就更像是一个心灵的磁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
浮生如梦,一袖红尘,雪与高山、历尽沧桑的古城、温馨的村落、蓝蓝的洱海,溪流的歌唱、清新的空气……完全可以把都市的喧嚣、尘世的烦恼,统统抛之九霄云外。张开双臂、敞开心扉,尽情地感悟大理的雪,大理的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家的滋味散文摘抄篇五
撞入
长满红豆的万丈深渊
粉身碎骨的惨状
惊醒了虚无缥缈的梦幻
顿感
躯体内的所有部件
与相思一起支离破碎,逝而不见
无泪,亦无思
世界变得混沌而茫然
一切俱已静止
喘一息的声音微弱到了极点
远方,漂浮着一只孤独的秋雁
在昏暗的天际
呜咽
家的滋味散文摘抄篇六
落果坡
歌乐山上落果坡,
落果坡下歌乐河,
河边两个小朋友,
名叫罗乐和贺河。
贺河上午约罗乐,
落果坡上去放鹿;
罗乐下午约贺河,
歌乐河边来牧鹅。
鹿上坡,鹅下河,
罗乐贺河歌对歌。
歌对歌,真快活,
歌乐山上歌满坡。
白伯伯和白婆婆
白须白伯伯,
白发白婆婆。
鸡叫三更喔喔喔,
白伯伯白婆婆一齐上北坡。
白伯伯搀着白婆婆,
白婆婆扶着白伯伯,
白伯伯白婆婆把萝卜种子种在北山坡,
灰损肥
一推肥,
一堆灰,
肥混灰,
灰损肥,
不要肥混灰,
防止灰损肥。
糊灯笼
红红糊红粉灯笼,
给军属送光荣灯;
芬芬糊粉红灯笼,
给军属送灯光荣;
红红糊完红粉灯笼,
糊粉红灯笼;
芬芬糊完粉红灯笼,
糊红粉灯笼。
高高山上一条藤
高高山上一条藤,
藤条头上挂铜铃,
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停藤停铜铃停。
家的滋味散文摘抄篇七
童年,多滋多味,每一个滋味都包含着很多事,我的童年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的。
甜
甜,就像在水里放上蜂蜜和糖。
有一次,外婆过生日了,我在三个星期前,就琢磨着要送外婆的礼物,我想了两天都没想出来,“死”了我很多脑细胞。
终于,我在第三天想了出来,外婆喜欢瓷器做出来的东西,我就做一个瓷器送给外婆。我来到了德润,找到了做瓷器的地方,我身扎围裙,开始大显身手。终于,我把瓷器烧制好了,我开开心心把它送给了外婆,外婆开心地直夸我,我心里美着呢!
酸
酸,像喝了醋一样。
有一次,妈妈买了一些橘子,帮我剥了皮,我三下五除二地就吃。刚尝了一片,妈呀!酸死了,差点酸掉我的牙齿。
苦
苦,像吃了黄莲一样。
有一次,我和爸爸玩起了游戏,玩了一会儿,我们就吵起来,我用手打了爸爸一下,那时我还小,没啥力气,所以打在他身上,就像捶在棉花糖上一样。爸爸直接把我弄到床上,二话不说,把我打了一顿。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辣
辣,像是吃了辣椒一样。
有一次,爸爸偷偷把辣椒和番茄酱换了一下,我喜欢喝番茄酱,就拿着装番茄的瓶子喝了起来,一会儿,我的嘴里喷了火,爸爸笑了起来。
这就是我的童年!
点评:全文巧用四个典型事例变现四种味道,层次清晰。
上一篇:苦的滋味
下一篇:老师,听听我的心声家的滋味散文摘抄篇八
已近中秋,却未秋雨脉脉,阳光还是白得刺眼,热风吹得几片黄叶在墙根打着旋。
我相信!从心底无意说出的肯定是在心里积蓄很久了。
都市让我向往,但少不了乏味。泛白的水泥、旋转的轮胎、闪烁的霓虹这些麻木了我的神经,越发地让人空虚。在苍茫的暮色中,没有看见袅袅的炊烟,没有听见黄牛哞哞走过门前。玻璃幕墙反射的阳光逼仄得你喘不过气来,弥漫着汽油和酒精的浮尘让人觉得焦渴难忍。远离了自然,远离了泥土,整个人一点活气都没有,像是被拔起的青草慢慢地风干了。
晚饭过后,太阳的余热丝毫没有褪尽,路边黄杨上落满了灰尘。七角红枫枯死了,叶子轻轻一捻就碎了。路灯开始泛黄,几只飞蛾到处扑腾着,门前走路健身的人越来越多。不知是心血来潮,还是想寻找一片净土,我们一家也跟随着人流向音乐广场走去。
喷泉如柱,灯光璀璨。窝在家里的人们好像一起被赶到这里了,在热风和嘈杂中寻找那纯朴的精神家园。沉闷的音乐在低空悬浮,和热气裹挟在一起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小孩们在喷泉边或伸手或抬脚,透湿的衣服贴在身上如滑溜溜的泥鳅。木板舞台上堆满了人,或端坐望月,或赤脚漫步。透过痴情的'眼神,我仿佛看见他们正沉静在和泥土对话,和灵泉握手的梦境里。也许只有在这里能寻觅到一份快乐,一份自然,悠悠中我感觉到他们远离泥土的那种惶恐。
女儿一个人去荡秋千了,我和妻沿着大理石铺成的小道随风漫步,不知不觉来到了河边。周围少有行人,月光格外明亮,柳树影影绰绰,远处河面上不停有鱼儿欢跳。清风徐徐,河水潺潺,草虫低吟我完全沉静在其中了,像慢慢品尝一杯醇香的陈年花雕。
醉了,我不想醒!
怎么没有路了?妻望着前面一片草丛茫然了。如在儿时,走到哪里,路就在那里。荆棘的丛林,陡峭的岩壁,湍急的河流,什么能拦不住我们呢?我一脚迈入了草丛,瞬间整个人被青草味包裹着了,一股原始的情愫在心田缓缓涌动。
我喜欢脚上带泥的徒步行走,喜欢扒开腐烂的树叶看虫儿爬行,喜欢躺在草地上看云卷云散,喜欢坐在树端拥抱山风暧暧远人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我恍惚遇到了古代的熟人,看见了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想到陶公育菊酿酒,补他的破篱笆了。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也在我的脑海里翻来覆去,我又似乎看见了陆龟蒙怎么扶犁担箕,赤脚在稻田里驱鼠想起这些,并非古人的才华和成就,而是那缕人生的逍遥感,那股恬静的闲气和活法。
走出草丛,感觉从脚到发梢都有了泥土的腥味,好像刚从树林里钻出来,头上还落了几根松针。整个人又似在泥浆里打了几个滚,身上有抠不完的泥巴。
一束阳光靠在我的窗上∕静静填补昨夜的空白邻家飘来了电视剧的片尾曲。我慢慢安静下来了,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泥土的香甜。
家的滋味散文摘抄篇九
生病的味道,有酸、有苦、也有甜,说到甜,大家会想:生病有苦那是肯定的,怎样会是甜的呢?别急,听我慢慢地把三样味道说出来。
第一:甜,在医院里,家人担心得不得了,这会送我那包零食,那会又送我这一块面包,我开心地不得了,爬在床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最让我高兴地就是:一天三顿饭一顿都不少,有时还能吃四顿呢,每次吃饭时,家人都喂我饭吃“我是她妈,就应我喂。”“我好不容易来一次,我喂。”
第二:苦,在医院里,护士经常“威胁”我打针,可我不一样意,护士没办法,只好让我吃药了,那片药还没等我喝水就已经被口水分解了,“好苦”。我一向在喝水。没办法,护士只好给我开了《阿莫西林》这包药,《阿莫西林》果然强,外装有易容解的塑料包装着,但是药效不够,还得吃不甜不苦,让我说不出味道的《咳速停》好苦。
第三:酸。在医院里,妈妈给我做的饭总是酸酸的,经过我的明察暗访,最后知道了,原来妈妈在我的饭里,放了许多的醋,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放醋?”
“放醋能杀菌。”妈妈说。
生病的味道,有酸、有苦,也有甜,如果有有说“假如上帝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好好地体会一下生病的味道,你愿意吗?”
我会。
家的滋味散文摘抄篇十
夜晚,在书房的阳台上,抬头遥望明月。忽然想起清代读书人张潮那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读书如尘世变幻,点滴之间夺我心。
当我翻开那些十几年前在旧书店、地摊上得来,那些已经出版了近半个世纪的书时,总会生出一种别样的温情。夜灯下亲近这些书,过去的生命信息依然存留于书页之间,不忍舍弃。看着书页上的印记,努力去回味那一段段韶光,以及青春时期的冲动和梦想,美好的记忆都留在了书中。
“书为何味?”——“百味”!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去读,不同时间去读,会品出不同的味道。就拿《红楼梦》说吧,我曾为“宝黛”之间既甜蜜凄美,又痛苦悲壮的爱情而流下同情之泪,也曾责怪那个弱不禁风的病小姐,怎么那么不争气呢?幸福是靠自己争取的,顾影自怜,患得患失,气量狭小,怎么能赢得幸福?二十多年间,反复地阅读使我不断品味着“宝黛”之间甜蜜的爱、“风姐”刺鼻的辛辣、“树倒猢狲散”的凄苦、“外强中空”的贾府的辛酸……红楼上上下下几百号人,各有各的故事,每读一次,体会变一次,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书中的百味人生吧。
百样的书,百样的味。涵泳咀嚼,乐而忘返。
喜欢在书中品读那些小事、乐事、奇事,品味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爱,使人感到温暖舒适;喜欢在书中品读唐诗、宋词、元曲,品味民族艺术瑰宝的篇章,总感到浓浓的书香之气;喜欢品读诗歌、散文、童话,品味行文的简洁明快、洒脱飘逸、乐观风趣。
在享受阅读之乐时,我也感受到了读书的艰辛。当我捧起书本,就意味着告别休闲娱乐,当别人已酣然入睡,我还在伴灯苦读。圈画、摘抄、咀嚼……在思维体操中,也常会有种无法名状的疲惫,想放弃又想坚持。不过,当我在阅读中与作者达成了某种契合时,就会有无法言说的愉悦。也许,这才是读书的真滋味!
读书的滋味,或浓或淡,或甜或酸,或喜或悲……品书如品茶,工序细而不繁,要细品慢品。品茶时:第一口为之“润喉”,第二口为之“留香”,第三口为之“随意”。品好书也一样。要反复诵读,每读一次都能得到一次升华,每一次的感觉也都不同。书与茶之别就在于,杯中的茶越品越淡,而手中的书则愈品愈浓。
家的滋味散文摘抄篇十一
那些年,人们晾晒干菜成风。秋风一起,巷子里到处都可见晾晒的萝卜干、干白菜、干豆角、干葫芦条什么的,几乎是家家如此,什么东西可以晒干储存到冬天就晾晒什么。有晾晒西瓜皮的,晒干的西瓜皮吃的时候发好,以其炖肉不赖,比冬瓜有嚼头,做什锦果脯,西瓜皮做的瓜条比冬瓜做的口感好。北京有名的“四季青”,年年冬天上市的洞子菜,是过年过节人们桌上的稀罕物。洞子菜由来已久,所谓的洞子,和现在的大棚差不多。洞子韭黄,洞子黄瓜,洞子菠菜,尤其是洞子黄瓜,在清代贵得惊人,有野史记载,一根黄瓜当时要卖到二两银子,负责给皇帝采买菜品的太监嫌贵,卖黄瓜的二话不说,拿起一根转眼吃掉,太监急了,说你不能吃啊,你再吃我就买不到了,再买剩下的那根,又长了二两银子。
过去在冬季,想吃一口新鲜菜谈何容易。为了在冬季能吃到菜,人们穷尽了各种办法,一是腌渍,二就是干制。三就是买大量的大白菜和土豆放在闲房子里,闲房子不住人,冬天不用生火,可以储存这些菜,但手要勤,要不停地翻腾,把菜倒来倒去才不至于烂掉。在过去,人们住四合院,冬天储存菜不成问题。现在的四合院不是一般人能住得起,住楼房,到了冬天,要说储存菜,只是个遥不可及的童话。好在现在吃什么东西都已经不分季节,你想吃什么都有,只要你口袋里不缺“阿堵之物”就行。
各种的`蔬菜,只要是晾制成干菜,味道就一定会比鲜的时候浓。我现在很怀念母亲在家里煮干菜的那种说不出来的味道,干菜泡好还要煮一煮,放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煮,这一般都是干白菜,家里煮干菜的时候一定是冬季,窗玻璃上腾满了水汽。白菜干煮好了有几种吃法,放点儿肉当然更好,但要油大一些,但那时候哪有那么多的油?干白菜又特别地吃油,吃足了油,这干白菜就会变得十分的腴美,但一定要是荤油才行,菜子油熬干菜不行,油都会浮在上边,吃不到菜里边去,只有用荤油,菜和油才会打成一片。干菜的另一种吃法是蘸大酱,煮好的干菜蘸大酱味道挺特殊。干菜做包子馅儿也挺好,但也一定要油大,做饺子馅儿比较少见,不容易包好。
我家里有一把剪子,母亲曾用这把剪子剪豆角,每年都要剪许多,剪好,放在外边晾,冬天就有干豆角吃。有时候晾好忘了吃,放隔了年,或者又过一年,那干豆角拿出来还那个样。干豆角、干葫芦条子,干蘑菇、金针、干苤蓝叶子,如果有,再加些油炸豆腐,统统放在一起炖,味道可以传出很远,那种味道让人感觉到平淡的日子有平淡的好。怎么炖干菜的味道就一定会让人觉得平淡呢?那味道当然是平淡朴素,炖肉、爆炒、煎鱼的味道是强烈的,是轰轰烈烈,是厨房里看不到的敲锣打鼓,而炖干菜却真是平平淡淡。炖什锦干菜,配以小米捞饭,殷实而不动声色。
去海边,见人家的墙上黑乎乎拖拖拉拉晾了不少什么,问了一声,答道:晾干菜。走近了看,是海带,海边的人把海带叫“干菜”。
菠菜是一种一旦有了水就肯不停生长的蔬菜,我见过那种大棵的菠菜,比我都高,人猫在那种菠菜地里想必是干什么都不会被别人看到。把这种大菠菜连根拔下,把枝枝杈杈打了,用开水焯过,搭出去晾,晾干后的颜色是黑的,而那老粗的菠菜秆儿也有用,可以用来腌制。腌好后的菠菜秆儿和绍兴菜里的“臭苋子”一个意思,一吸一“咕唧”,一吸一“咕唧”,也是既酸又臭,但十分下饭。干菠菜在我们那地方一般用来吃馅子。别看干菠菜黑,用开水一焯,马上就会又碧绿起来,以其拌馅子特别好看。
中国人吃东西,从来都是“一看,二吃。”
吃饭用嘴,但从来也离不开眼,没人闭着眼吃饭!
家的滋味散文摘抄篇十二
生病也有甜,可以指挥爸妈端茶倒水,想吃什么,只要大叫一声:“妈(或者‘爸’)”便可以了,并且生病时连从来不骄惯我的妈妈也喂我,可是生病的甜像可乐一样只有一点甜,所以生病是弊大与利。
所以同学们,不要轻易的得病哦!
生病的滋味生病的滋味,有酸、有苦、也有甜,说到甜,大家会想:生病有苦那是肯定的,怎么会是甜的呢?别急,听我慢慢地把三样滋味说出来。
甜
在医院里,家人担心得不得了,这会送我那包零食,那会又送我这一块面包,我开心地不得了,爬在床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最让我高兴地就是:一天三顿饭一顿都不少,有时还能吃四顿呢,每次吃饭时,家人都喂我饭吃“我是她妈,应该我喂。”“我好不容易来一次,我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家的滋味散文摘抄篇十三
早晨,太阳初露。窗前的楼群,楼尖被抹上了朝阳的颜色,像露出水面的岛屿。薄而透明的阳光,是熹微的大海。
头顶天空蓝成一片,昨晚一夜风,刮走了所有的乌云。刮剩下的,是满地的阳光。没有乌云的阳光,透亮;没有乌云的心情,澄澈。石板铺砌的小路,在阳光中铮铮发亮,干净得像精心打磨的一句长而有韵致的诗。沿着诗句行走的感觉,就是走入大理的感觉。走到深处,就走入了古老的城廓,那是一本装订得整整齐齐的诗集。
诗集的封面,自然就是古老的城门。城门上嵌着诗集的名字:大理。
城墙上的酸浆草,是封面上最醒目的装饰。这是一种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植物。它们在阳光下生长着,即使道旁的梧桐树因冬季的来临而脱完了树叶,即使所有的花木都在风中瑟缩发抖,它们却不衰、不萎,不荒、不乱,从容而自信,这种叫不出学名的酸浆草,不计较身处的地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在阳光中欣欣然有生意,紫红的颜色中透出一种高贵的气质。这是阳光下的植物,这样的植物只属于阳光充沛的大理。它们的存在,让我想到了周围千千万万衣着朴素但神情满足的大理人。
大理有句民歌:“海东姑娘进城来,领褂红了一条街。”海东姑娘指的是洱海东岸的白族姑娘。过去,她们到大理古城,都要坐船来,夜里上船清晨到。一到古城,如果阳光正好,一群群海东姑娘在大街小巷行走,那是非常壮观的景象。她们的红领褂,在大理的阳光下红得像火。她们脸上的笑容,开朗得就像大理的阳光——大理的阳光,决定了白族姑娘的气质,她们的性格像阳光一样的明朗。她们就像城墙上、石壁垣上的酸浆草,身份卑微但却高贵。所有的目光都因为她们的出现而亮了起来,很多相机对准了她们。看一看这样的白族姑娘,心里的阴影就会消失,汩汩流淌的血液里残留的宿夜的阴暗思想和冰冷忧虑,都会像残雪一样融化。
即使在冬季,只要在避风的地方,大理的阳光是温暖的,墙角里蹲满晒太阳的老人。在大理,说起这种寒冷状态下的晒太阳,不叫晒,而叫烤——烤太阳。当熟人从老人的身边经过,他们总会招呼:“来,来,来,烤太阳来。”好像围着的是一塘火;而到了夏天,在有风的旷野里,阳光则是凉凉的,无数的裙子和t恤,在被风拂动的阳光里裸露出诱人的肌肤。在这样的旷野里停留或行走,是一次灵与肉的阳光之旅。
在大理,冰冷的石头也因了阳光而发出温暖的微笑。石筑的城,石砌的墙,石铺的路,石垒的塔,组合成一座阳光四射的古城。用大理石制作的工艺品,摆断一条街,各种各样的色彩和画图,反射着太阳的光辉。街道两旁的小店里,有各种各样大理出产的扎染布,蓝色的扎染布,蓝得眩目,像头顶的天空。我经常在阳光铺满大理的时候,到大理一条知名度很高的小街随意走走。在那里,经常看到在街边眯着双眼微笑着晒太阳的`人,他们大多是到大理的游客,有金发碧眼的外国游人,有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国内隐居者。他们坐在古城的茶店或食摊前,摊开双腿,摆出了最适宜晒太阳的姿式。
这条街的名字叫“洋人街”,它聚集了全世界的人在这里晒太阳。
这就是大理的阳光,它不仅照一个地方,还照全世界。来自北京的朋友s,感动于大理人的微笑,对我说:大理是富足的,正如它的阳光。金钱,只能藏在保险柜里,讳莫如深,微笑,却可以随身带着,表示心灵的富足。在大理的阳光下,脸上露着微笑的人,都是自己的国王。
我常常痴迷于这样的阳光。整天整天在田野间漫步,在苍山上独行,在洱海里击水。有时,干脆就在软软的茅草坡上躺一个下午,在浸透茅草香味的阳光里,什么也不想,呆到太阳落山;或者,爽性就在洱海边的滩涂地呆一个白天,在被习习海风吹得发凉的阳光中任思绪纷飞,任身上的皮肤在阳光中变得发红。
在苍山,我曾遇到一位来自广州的叫穆紫的小女子,身着一袭彩衣,在阳光中行走,脸上是阳光般的微笑。她说,看好大理,就是看好这里的阳光。
在大理的阳光下,有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节日。如果不期而遇一年一度的“绕三灵”,那就遇上一个比阳光还炽热的节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是大理的阳光最明媚最温暖的日子,洱海周围上百个村寨的男女老少,各村为一队,由两位共挟一枝杨柳、戴墨眼镜的年长男子领头,从各自的村落出发,先逛佛都崇圣寺,再到神都圣源寺,止于仙都金走寺,一路载歌载舞,历时三天,行程30多公里,行进的过程,就是在大理的阳光下沿着田野、溪流漫步行走的过程。
如果问那些欢笑着的人“每年都来吗?”他们的回答都是:“每年都来。”再问“为什么?”他们的回答也一样:“出来走走,晒晒太阳嘛!”
家的滋味散文摘抄篇十四
每到夏秋之交,也就是菜蔬最丰盛最便宜时,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像准备过冬的小松鼠们一样,开始忙忙碌碌晒干菜。
说起晒马齿苋,我母亲可是最拿手的。母亲晒马齿苋,向来是选在盛夏,马齿苋还没有结种子的时节。因为那时它的叶子最为肥厚,茎干嫩得一掐就出汁儿。一大筐的马齿苋,被母亲切得细细的,然后薄薄地平铺在竹编的大簸箩里,放在向阳的'地方。夏日的太阳,释放出它全部的热情,热烈且毒辣地炙烤着这些嫩嫩的红茎绿叶。没几天,这些红茎绿叶的少男少女们通通变成了棕褐色的老叟老妪。待马齿苋彻底晒透,母亲便仔细地把它们收起来,放在透气的布袋子里。
寒冬时节,母亲选个周末,把马齿苋放入凉水中足足泡上一天,老叟老妪们很快胖了好几倍。马齿苋是万万不可用热水泡的,因为会泡得黏糊糊的。马齿苋包子,一定要多放油,五花肉更是必不可缺,而且最好是偏肥一点儿的,这样包出的包子才会有丰腴的肉香,再加上干马齿苋独有的绵长扎实的干香,那可是不一般的美味!汪曾祺老先生曾说,他祖母包的马齿苋包子要蘸着香油吃,还有点淡淡的酸味,就是因为吃长斋的祖母没有放肉的缘故。若放上肉,相信汪老肯定爱吃得很。
住在乡下的婆婆,每年春天总会在房前屋后种上许多茄子。吃不了的,她便把茄子切成薄片,用针线穿起来一串串地挂在屋檐下。婆婆选茄子同样有讲究,太嫩的不行,因为晒干后会“缩水”太多,吃起来没嚼头,太老的也不行,因为里面的种子太硬,还会影响口感。茄子干大多是和肉搭档的,什么炖排骨炖鸡炖猪肉,只要丢一大把泡好的茄子干进去,效果便出奇的好。它浸透了肉的香味,却不像肉那么油腻,而且特筋道。经常是一大碗茄子炖排骨端上来,好几双筷子齐刷刷地伸向原本是配角的茄子,倒是主角排骨,像个过了气的明星,被大家很嫌弃地剩下,无比寂寞地躺在大碗里,暗自神伤。
不仅马齿苋和茄子,豇豆、西葫、土豆、梅菜、笋以及各种菌类都能被晒成干菜。多少年来,这些浓缩后的精华,给人们曾经无比寡淡的冬日味蕾,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