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诗经读后感(实用14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读后感篇一
孔子编纂《诗经》时曾感叹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语道出了它的精髓。《诗经》语言温柔敦厚、含蓄真诚堪称中华文化之祖。它见证着中华民族孩童时咿呀学语,质朴真诚、天真无邪的美好时代。寻觅《诗经》的心灵动感,聆听数千年的深情歌唱,诗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侣,歌中一词一句都唱出了人们最美好的向往。
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定律。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奇葩,忽视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开遍了每一个芳草萋萋的角落。我清晰的记得那日你拉着我的手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这又怎能拆散我们,千山万水外,我候,为你归来。纵然等到白发萧然,我也不会改变翘首的姿态,期盼着你的凯旋,践行你当初的誓言。
《诗经》以古朴的文字表达着人本初最真挚的感情。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先秦人民对爱的姿态让人震撼。爱,就一个字。原来竟然可以爱得这样决绝。反观当下爱情泛滥、欲望靡乱,分手离婚有如家常便饭。不知是否我们该适当放慢高速的生活节奏,静静感悟诗经中爱的真谛,守候人心本初的那份最无邪的感情,回到最初的美好。
爱,就不离不弃,静静等候,你的归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打开诗经的首页,那雎鸠关关的鸣蹄就迎面扑来。让人心神荡漾,顿时陷入飘杳朦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动,荇菜浮动摇曳,雎鸠关关,歌声婉转,悠哉悠哉,令人转辗反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中的表白含蓄委婉,从来不做作。但绝不是怯懦,面对真爱他们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弯清泉都要传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情。字字含蓄却句句真实的感情流露感动着你我在每一个怀梦的青葱岁月,原来爱人可以如此洒脱,被人爱可以如此真切。没有珠宝万千,广厦千万,只有这悠悠河水,纤纤水草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可是这已经足够。爱你,只是一种感觉,当我爱上这种觉的时候,一切外在的光环都已经无所谓了。我无法拒绝你伸过来的手,因为你已经越过了我的额心河。
逝去的岁月带不走缱绻的情怀,望着河水悠悠,渐行渐远。物欲横流的今天,有多少人能面对内心的呼唤和所爱的人长相厮守,又有多少人被爱上是因为纯爱情本身的驱使,而不是对物欲的追逐。当爱情可以用物质来衡量,贴上价格标签的时候,爱情还是爱情么?同样是千年前的“桃之夭夭”,千年后却是不一样的“灼灼其华”。
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
之所以要文化寻根,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我想是因为我们怀念了。或许忙碌过后的一瞬间,那份曾被遗忘的美好会倏然浮上心头。我们会怀念诗中那一片月光,那一个人,怀念那一份纯纯因感动而生的思念。先秦的人民竟然可以用简单得近乎粗陋的只言片语风雅出感人至深的情怀和那洞彻世事的哲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透过千年的烟尘,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一切无不令人心神向往。
古人可以用飞鸟游鱼、芦苇野花、潮涨潮落、月盈月亏吟出真切的生活,表达出最本真的感情。原来爱情也可以如此纯真无邪,生活也可以这样恬静和谐,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的和谐共生。而今身处钢筋水的丛林,灯红酒绿的喧嚣,如同机器一样忙于朝九晚五的奔波。欲望太多的现代人,到头来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怀念古人,不知是因为他们太真诚,还是因为我们太复杂。
对于《诗经》,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它奉为经典而束之高阁,阅读《诗经》最本质的意义或许还是教会人们感悟古人之于生活那份简单而真诚的向往,用孩童般清纯无邪的心灵看待周遭一切,学习古人对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执着不屈的精神吧。
毕竟,离久了,易思念。
《诗经》的吟唱渐行渐远,带走了时光深处的期盼流连。远远回望,透过冰冷的繁华《诗经》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放射出永恒的美好。踏着淙淙流水,听着那一声声来自远古的呼唤,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岁月: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读后感篇二
“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题记
有一种情感依托于时间的酝酿,是晨露未晞的江堤漫游,是春光姣姣的曲水流觞,是月出皓兮的闲数河星......就像愈磨愈碎的香料才会辛香交融,时间发酵的不仅是文人墨客的雅情志趣,还有平头百姓的生活劳作,达官贵人的赞颂讴歌。风情逸志雅而颂,赋叙铺陈比起兴。在诗经里赏花赏月赏秋风,快意恩仇任平生。
鲜衣怒马的少年郎,云游四海志八方。随风而停,以地为席,不知何处是家。一日,蔓草妖野,少年随着北斗星的指引驰骋原野。夜色融融,零露漙兮,有一倩影,翩若惊鸿,有一美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便是缘,有些人只一眼便知逃不开也躲不掉。从此过客般的停留也变为了温柔乡的永驻。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善良勤劳的女子自是男子的好配偶,一旦情思燃起,便是星火燎原。幸未将深情错付,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娇滴滴的女子以果相送,事之所从,皆予君。而君子如玉,贴身之佩回赠之,意为交心。愿永以为好也。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思之如狂,哪顾得什么封建伦常。情之一字,总叫人乱了方寸,失了礼节。终究,抑制不住内心的悸动,夜幕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男子喜出望外,一袭白衣,两袖清风。无奈佳人调皮,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看着玉冠少年,尽染凡尘,为爱而羞,不知所措之举。佳人忍俊不禁,几日无处排解的相思苦闷亦尽得宣泄。回首初遇,一见君子误终生,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戏谑中却见情深,这便是情中的你情我愿,爱中的宠溺包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日光透过满空攀紮的繁枝,影子被剪得细碎,伴着漫天芳华,忽明忽暗,摇摇晃晃,但它却承载着生命的灿烂与绽放。大红轿子红盖头,柔情似水的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男儿的英雄抱负,或许只有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击鼓其镗,我独南行,我心有忡。家藏于心,天下在怀。漫漫征途,渺无归期。一瞬触及内心深处的柔软,新婚燕尔,岂有不思。伴着更鸣,誓言在耳,无心睡眠。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指之手,与子偕老。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这是思妇的愁绪,你可知我也时刻在想你在念你。但即使我在无心劳作,为了撑起这个你给我的家,为了等到见你的那一天,我也会拼命活下去。可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啊。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未知来生相见否,陌上逢却再少年。风雨如晦,将空气压制得胶着黏稠。一种深沉到化不开的情愫在蔓延,在宣泄。幻想过彼此无数次的重逢,只得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沉醉于诗的悠扬,在经的奥义中领悟。读一本《诗经》,应带着生活的情趣去品鉴。因为经典的文学是生活的升华,而最真切的感受便是将诗意融入生活。诗经里的一生,是我幻想的一生,却也是最真实的一生。
诗经读后感篇三
读《诗经》,就好似读一部古人风情史,像清泉缓缓抚过青石板,清新,自然,没有一丝杂质。
雎鸠鸟儿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这一切,都印在了他的眼眸中,想必,这也是他所盼望的吧?无数天的彻夜未眠,心里只有她的倩影,这是爱而不得的煎熬。
西风乍起,干热的风夹杂着丝丝凉意,微红的晨曦中,寒霜泛着金光。荻花摇曳,水光潋滟,摇不去的是对伊人的爱,更摇不去对理想的追求。
念那青青子衿,微褶的衣裳,佩玉的绶带飘飘,她心中泛起层层涟漪。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爱,缠绵悱恻,穿越岁月,仍引人共鸣。
像是品味陈酿的美酒,细品《诗经》中的爱,历久,弥新。
诗经读后感篇四
这是一首女子怀远诗。前三段不难理解,女子看到雄雉展翅而飞的模样,想到了出门在外的丈夫,也是这样一表人才。她直接地表达着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第四段,话锋一转,开始抨击“君子”们没有德行。
这里咱谈点话外的。本诗以雄雉比喻君子,这个意象其实大有典故。中国人很讲究礼节,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很多今天看起来习以为常的礼节都来自于古时候的贵族仪式。比如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时候,去人家家里必须得提点东西这个事,其实背后的文化大有来头。
在《西周史》中谈到西周的礼制时,我们知道了当时的贵族们彼此轻易不可以见面,有非常繁琐又严格的“贽见礼”,会见过程不但要按照固定的仪式进行,而且要带礼物,礼物还要按照访客的身份进行选择,主要有三种:玉、帛、禽。
高级贵族如公侯,会见时以玉为贽,且玉也有不同的等级和形制;次等贵族以帛为贽;末等贵族相见以禽为贽。当然啦,帛和禽都按其主人的身份等级有严格规定的。
以禽为礼,主要包括羔、雁、雉。作为统治阶级里最下层的士阶层来说,以雉为礼最为普遍了。大概也正因此,雉成为“士”的象征。
诗经读后感篇五
我念你,不论亲情爱情友情,千年万年,绵延婉转;睍睆黄鸟,劬劳之恩;子衿子佩,爱之既深;同裳同袍,与子偕行。
静静读《诗经》,在那里,我发现了淳朴,真挚,珍贵的情。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黄鸟鸣叫,清脆动人,惹人怜爱。但也无法安慰母亲辛苦的心,从我呱呱坠地,母亲就无比劳累。待我长大懂事,我自责儿时的调皮,我迫切地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亲情如此珍贵,如今少年,叛逆的我们,请放下心中的焦虑烦恼,感受母亲的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衿子佩,也令她深陷其中。在原地等你,不断揉搓衣袖,不断抚摸你赠的玉佩,抬头不见你的身影,眼里满是愁哀。穿越千年的爱情,也能悸动人心。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英勇无畏的气概下,战士们如兄弟一般团结一致,“同裳同袍”,手握刃剑,奋勇前行至那焰火笼罩的战场。兄弟般情意的战士们,如今读来也是激情澎湃。
真挚的“情”不论在古代还是如今,都会直戳人心。《诗经》中穿越千年的情,不假,不华,不忘。
诗经读后感篇六
有苑者柳,不尚息蔫。上帝甚蹈,无自匿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有苑者柳,不尚愒qi(休息)焉,上帝甚蹈,无自瘵zhai(病)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遏予靖之,居以凶矜。这是一首表达了愤懑的诗歌,诗歌作者控诉了一起同生共死的打天下后谋求权威后的人反复无常的性情。
让他琢磨不透而又深感恐惧的心情,茂密的柳树在水塘边郁郁葱葱,绿茵喜人,但是如果行人想要去依附着去休息,去躲个荫凉,去享受下诗情画意,说不定就会被雷劈,也会被树上的虫子所侵扰,被树枝所伤害。
不要被“大树底下好乘凉“所幻想,大树的伟岸是它自己的事情,与你无关。如果想到大树底下去乘凉,不如自己变成大树。
基于这样的想法,他看着昔日一起奋斗的伙伴坐在高位上,但是对于他而言是咫尺天涯的无法逾越的鸿沟和距离。
因此他发出了鸟儿也有依附于天的时候,为什么让他参与国家要务的管理设计,但是去无人可以商榷和依附的哀鸣。内心翻江倒海的可见一斑。
其实,他误会了上层人物,任何一个人经过千难万险后达到某个位置,势必会成为惊弓之鸟,对任何人都是防范心态,因为被设计,被陷害的日子他们经历太多了。因此对于旁人的不信任就成了他们的常态。
诗经读后感篇七
我阅读过许多经典文学,但我阅读之前,阅读之时以及阅读之后,仍深深打动我的,还是《诗经》这本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阅读之前,我便早已被这些诗句吸引。其悠然的文学气氛,也开始在我心中弥漫开来。那优美的四字短语拼凑成的奇迹,朗朗上口;那清晰明媚的田园画面,魅力无穷。在初中时,学了几首《诗经》的诗,再也忍不住,自己购置了一本。挑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带着吉他和这本《诗经》,在公园的'一处坐定,翻开了《诗经》的第一页。
第一首看到的诗是《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我至今仍深深怀念读到这句话的感动,因当时也在深深思念一位远方的朋友。“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也从中第一次认识到《诗经》不止是美好的欢乐与爱情,也有古人无可奈何的忧伤与思念。而这灵动的节奏,也让这悲伤添一股诗意,余音袅袅,久之不去。
先前看《中国诗词大会》,对《七月》也还有巨大的兴趣。这首诗,也彻底坚定了《诗经》在我心中的地位,更让我对美有一种直观的体验。我爱的,不只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天然趣味。还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何等美好的春日图画!更有“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豪迈与壮阔等等。这首诗既满足了我的审美要求,也有壮志豪情,天然趣味,至今仍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高三的一次假期,再次翻阅《诗经》,翻到《桑中》这首诗。“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不断重复的一句,显现着浪漫主义的无穷妙处。尤其是注释中的拓展,提到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与之类似,更觉醍醐灌顶,心情极为畅快感动。甚至将此句写在课桌上,烦躁时一读,便觉身心轻盈,烦恼尽散。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令我感动的诗篇。我曾为之陶醉,深夜尝试软笔摘录;也因此深觉文字之美,翻看新华字典来学习繁体字。即便可能忘记如何背诵,但细细品读每一篇,每一句的感动,震撼,享受,都将是永恒的精神财富,在未来漫长人生中,不断滋润我,走好人生的道路。
诗经读后感篇八
??爱情,饱含着人间真情的至善至美。它的生命流程与人类历史一样深厚、一样悠久。只要人类还在不断发展延续,爱情就将生生不息,连绵不绝。古往今来,爱情令多少人幸福欢畅,又使多少人为之癫狂、痛苦、悲伤,因而也就成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名人雅士争相吟诵的主题。爱情诗和爱情本身一样,青春永驻,万古常新,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爱情诗为其最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距今约3000年了,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其中爱情诗就有80篇左右。这些爱情诗从文学的角度反映了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烙印。
??《诗经》时代是中国人的孩童时光。《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它们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最纯真、最淳朴、最自然、最浪漫、最美好的情感世界,这是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
??《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的、真挚的、纯粹的、没有杂质,也没有功利成分。《诗经》中的恋爱男女不会去考虑什么地位、名分、金钱或者是社会舆论的谴责,他们只是带着对爱的憧憬和渴望去寻觅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后相互试探,得到了爱的回应之后,就有了幽期密约,有了铮铮誓言,从此夕阳下,他们如影相随,共同品味爱情的甜蜜。他们携手相伴,共同描绘未来的蓝图。这时的他们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种热烈的思念酿出的爱情篇章让人不觉其苦,反觉甘之如饴。
??相爱的人因爱而结合,因结合而幸福,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既然相守是快乐的,分离必然是痛苦的,相思的几多辛酸,几多痛苦,几多忐忑……是那样的让人黯然神伤。
??可以说,《诗经》里的爱情诗,实际上就是表现了一种对爱的追寻过程,从懵懂爱到初恋、从热恋到结婚、从分别到思念、从起风波到遭遗弃的婚姻生活的全过程,在《诗经》里的爱情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苦。这些诗都带着春秋时期我国早期社会先民们相对自由的生活痕迹,基本上比较完整地显现出了爱情生活的真是面目。在《诗经》里,爱的喧嚣与深沉,爱的自信与怀疑,爱的和谐与错乱……种种真挚的情感体验,由字里行间注入了我们的血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美丽着我们的人生。《诗经》中这些来自远古的爱情歌唱,在今天仍放射出迷人的性情魅力,他们是一首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淳朴,烂漫自由,琅琅上口,传送不衰。
诗经读后感篇九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有305首词,按內容可分成“风”,“雅”,“颂”三一部分,“风”和“雅”更接近了平民百姓,其內容更为浅显易懂。
我非常钟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名《国风。秦风。蒹葭》。原诗现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始。
原诗勾勒了一位年青人以便追求完美河那里的“佳人”而不管不顾路面艰险的场景。
第一句“蒹葭茫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爽的觉得,不必过多的装饰,就能令人遐思千万。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度地址出了年青人已被“佳人”所吸引住,另外暗示着路程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路面且长”说明了追求完美全过程的艰苦。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成了年青人觉得“佳人”期盼不可及的心理状态。
寻觅“佳人”的全过程是一个悠长而又艰辛的全过程,但年青人却自始至终执着地前行着,一种被称作爱的情感勉励他勤奋,给与他战胜困难的胆量,由于心里有你,再大的风吹雨打也不畏惧,由于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想要,爱情的力量一直无法估量,它可以给你倾其所有,即便不成功也绝不后悔。
它是《蒹葭》给与我的启发,而《蒹葭》又只是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地科学研究每一首诗的内函,去其糟粕,尽管会消耗一定的時间和活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诗经读后感篇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国文学的正宗,读诗和写诗是历代许多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先秦至五代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中国的诗歌创作一直没有间断,涌现了为数众多的杰出的作家和光辉灿烂的优秀作品,不少诗人及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传统诗歌,博大精深,雄健典丽,宛如一部色彩斑斓的画卷,以不惊风雨泣鬼神的宏伟乐章。在漫长的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大诗人,他是耸立于东方的一个又一个诗歌的泰山。放眼世界文坛,中国的传统诗歌是独特的,是无与伦比的。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能和经验。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诗经读后感篇十一
《诗经》产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公元前8到4世纪)。这个时代奴隶制正在形成,古老的中国那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此开元。人们的生活是开放、自然的,雏形的阶级压迫和斗争也逐渐出现。因此,在开始文明化的同时,文明古国——中国也正开始着压迫、斗争和竞争的历史。而淳朴的民风又岂是一时半会儿能被消磨得了的?《诗经》那优美的词句加以哲学的思想,给这最古老的歌声输灌上了永恒的、伟大的血液。孔子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经无以立。”诗歌的意义便不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了。
诗歌总能给人以没的享受,有利于陶冶情操。《诗经》是最古老、最经典的诗歌之一,因此在美的意蕴上它更胜一筹。“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食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试想,阳光明媚的春天早晨,鸟鸣声给新鲜的空气里撒上清脆而欢快的调子,真让人觉得风景可餐。这景,美的沁人心脾。谁不会渴望身处这样一个郁郁葱葱的田野,尽情享受那美的让人无法不神往的阳光、水、空气以及质朴的民风?再试想,一个年轻的少女手执一个又深又大的筐,唱着歌去采摘他们的辛勤和汗水,你不会去说她没有淑女姿态,而是觉得既和谐又宁静。她低头,柔软的长发不小心触到那嫩嫩的桑叶,把露水沾在黑丝上,好美。她们娴熟的动作会舞乱你的眼神,不到预料的时间,她便会满载而归了。也许她会忧郁,你好奇吗?请细听,她再唱“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的经典概括!看到这样的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的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的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场面。我看到《氓》里面的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的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的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的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她的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的面孔,也许她的心理面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的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的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的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的传言。看着平静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压迫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的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的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刘兰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换回的结果却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圆晕。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的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嘛!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现似乎暗示妇女的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的是现代的女权运动在不断的发展着,我想这是《氓》的作者的心愿吧,这是妇女们的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的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诗经读后感篇十二
从前的日子过得缓慢,三月嫁娶,七月耕作,九月裁衣……日子就这样悠悠淌进诗里。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整理后交给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太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如此,《诗经》也便流传至今,虽失了旧时的曲调唱法,却也保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字材料,在这样荒芜的冬日给以真挚与温暖。
凡此种种,这一首首短小的乐章,这一份份沉重的情意,全部记录进一本名叫“诗经”的小书里,像是能把心都融化。
诗经读后感篇十三
最美不过诗经。 相比于唐诗宋词奢华雕砌的韵律和仪仗,诗经里的句子给人更多的是未经雕琢的真实感与冲击感。就好像唐诗是精雕细琢的窗棂檐角,满是技巧,仪态万千;而诗经则是一方古朴的石阶,苍凉的站在那里上千年。从刀耕火种,坎坎伐檀的时代里走来,沧海桑田,时间的屠刀亦无法磨灭的是属于诗经的最古老的魅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初读诗经,便是从这首《蒹葭》开始的。主人公辗转难寐,夙夜思念追求着自己心爱的姑娘,此刻,那一方溯洄曲折的河水也好似一座可以通往意中人的石桥,什么也不能阻挡主人公的脚步了。此情此意,纯朴真挚,令人不得不为之动容,也让我们从平庸琐屑的世俗之中思考着现如今我们缺少的那份纯朴的情感,这便是诗经所带给我的最初的悸动。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计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之风,或泼辣,或讽刺,或含蓄,或蕴藉,纯朴真挚,生趣盎然;诗之雅,或幽怨,或铿锵,或清雅,或柔润,言尽意远,激荡心灵;诗之颂,或肃穆,或雄健,或虔诚,或谦恭,回旋跌宕,意蕴无穷。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之一,《诗经》如同黄河一般,在这片华夏大地上流转延伸了上千年,不仅浇灌培育了世世代代的文人墨客,也浸润着数千年来不同阶层之人的心田,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源于歌谣,却又不止于歌谣,因此,《诗经》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之巅。
你,还在吗?
读《诗经》,使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获得宁静,让人感受着来自华夏古老大地上的无穷魅力,“最美不过诗经”,而那些泛滥的“文学”,亦不过尔尔。惟愿我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源远流长,故仿诗经一首,聊以记之。
《凯风》——凯风自南,吹吾棘心。琼瑰睍睆,古韵长慉。吾自黽勉,待君栖迟。
诗经读后感篇十四
古人有古人的诗,我们有我们的`教材。古人之所以用诗歌教学,是因为它们真实也不失优美,描绘出了当时的情景。而《诗经》一书从千万本古文中被精挑细选后成为了贵族教材,想必有多么优美。
古代的诗文真是精彩。如《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写出了水草上结满了白霜;《满江红》中“壮怀激烈”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悲壮情怀。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我们如果多读古文,自然会出口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