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与学的论文(实用13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浅谈教与学的论文篇一
一、高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普遍应用于我国的课堂教学之中。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在线视频教学都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教学辅助角色,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媒介。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生物课堂,可以使其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实现高中生物知识的难点突破,摆脱落后传统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效率。在信息技术背景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网络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学生不必再过分依赖于教师,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知识的要点,利用共享的网络资源化繁为简,让生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最大程度上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生物探究式教学的成长。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的不足
(一)高中生物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水准不高
以多媒体投影教学为例,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都会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制作ppt,在课堂上放映给学生观看。但是ppt投影的功效仅仅相当于将黑板板书变成了彩色板书而已,学生们依然是针对考试来埋头苦背知识点,忽略了创新性的思考。生物课堂上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应当能够通过高水准的ppt制作引发学生对于知识点学习的兴趣,将其与生物实验结合在一起,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二)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与课时不匹配
在传统的高中教育体系中,生物并不是一门受重视的课程,且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因此每个学期能够分到的课时都较少,由此也导致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不重视。在新课标改革之后,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高中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但是由于课时的不足,以及学生对于生物学的不重视,让整个高中生物教学中都存在极大的沟通和学习障碍,对于信息技术的的应用也就同样忽视了。希望高中教育体系以后可以适当增加生物教学课时,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时间。
(三)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培训
对于新一代的年轻教师来说,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一件较为轻松的.事情,而对于一些年纪在四五十岁的教师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制作ppt)就是一件十分令人头疼的事情。这极大减少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热情。而年纪大的教师往往具有极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学校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如果学校能够有组织地为这批教师进行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学培训,那么相信学校生物的教学效率可以更加上升一个层次。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生物教学情境
与单纯的文字相比,图片、视频无疑是更令人容易产生兴趣的表现形式。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生物课堂中的教学知识点,以学生更为感兴趣的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构建丰富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生物知识的兴趣,呼唤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与教学情境的共鸣,通过想象力和记忆能力共同记忆知识点。比如在“遗传与进化”这一章节中,课本内容知识点的最佳呈现方式,就是通过图片、动画、文字等形式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细胞分裂的详细过程,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遗传的奇妙性,还有基因突变与重组的神奇之处。这样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达成一个十分突出的优化效果,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二)凭借信息技术优势,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感情的互动,课堂氛围也较为严肃。通过信息技术教学的加入,教师可以引用一些有趣的生物教学动画以及视频,引起学生们注意力,然后由浅入深的为学生们讲解一些较为难懂的知识点。比如在高一的“分子与细胞”中,可以寻找一些动态细胞的动画,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清楚自己的身体正是由各种大大小小的细胞组成。而在“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章节中,生物教师可以以图片或者动画的形式,一步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了解到细胞所要经历的生命周期,明白我们所有人的体内每日都会有细胞的产生以及死亡。
(三)借助信息技术应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除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将信息技术的学习条件给予学生,为其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生物知识。当前许多学校都拥有站,教师可以定期将课堂上所用的ppt以及一些其他必要的教学辅助材料,上传到学校的资源网站上,让学生有机会可以自己下载学习,进而达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总之,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这是高中教育体系发展的整体趋势。今后,生物教师应当注重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素质提升,树立全面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有效的生物学习,全方位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也有利于探究式教学课堂的建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
参考文献:
[2]刘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曹佳.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7(11):16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浅谈教与学的论文篇二
数学知识同时也是一门与“精确”二字分不开的教学课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更是不能“差不多”,“大概”“大约”等词,尤其对于一些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进行计算时,有些教师徒手在黑板上画一个比较神似的长方形,就开始让学生进行计算。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学生的视觉效果上与自己实际所算出的结果不符合,从而误导学生。此时,教师就应该运用比较新型的辅助教学工具来精确数学某些图形的具体数据。
例如:多媒体等等这些现代化的辅助教学工具,对于小数学教学中的面积与面积单位,和统计中条形统计图这些知识点中需要配备具体图示的,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图例的展示,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长方形,正方形等等这些图示的印象定格在一个标准的数据之上。而且,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单单能够突出数学教学的准确性,更能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一些共同点和区别,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一些动态图来体现图形中的一些共同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却都是具备一样的直角。又如,三年级数学中所学的统计中,统计一般所针对的是比较多,比较大的数据,有时候小学生会无法分辨其大小,那么运用多媒体制作精确的数据图,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眼就能识别出那一个是数据大,哪一个数据小。所以运用多媒体能够最直观的诠释出情景教学的意义。
二、将游戏融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俗语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高效的情景教学离不开学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的欲望,因此,情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对探索数学中的这种奥妙的兴趣较为关键。那么,游戏对于绝大多学生来说是最能产生的兴趣的一种方式。情景教学一个关键的成分就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数学这么课程。而且,透过游戏还可以折射出一些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尤其是针对小学数学,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这种游戏式的情景教学中不断获取知识,高效的为自己打下扎实的数学根基。这样游戏式的情景教学是最能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因此,以情景教学这样新型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小学生提升的学习效率,同时,深刻的将情景教学模式贯彻于整个小学课堂教学之中。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情景教学对于发展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情景教学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而且,情景教学是新教育改革以来收获教学效果较为可观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所以,在不断探索教育方式的过程中,教师们首先要把握好当前的情景教学方式,将这种教学方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通过情景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公,活跃数学课堂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对数学的求知欲望,进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
浅谈教与学的论文篇三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一是用微笑面对学生。二是给予学生鼓励。三是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多夸奖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教师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作业本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旺盛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是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的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四、自由选择的作业形式课堂气氛
我清醒认识到:不论是何种作业形式,过量的作业或罚抄、罚写,只会使学生不堪重负,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反感和厌学情绪,最终使得课堂生态被破坏,教学环境被人为地恶化。不同层次的学生被统一要求的大量作业所累:成绩好的学生因觉得简单无必要而厌做,成绩差的学生因觉得太难、做不出而不做,教师却又因学生没能按要求完成任务而不悦,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就没有了。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变强制性的布置作业为商量式的推荐作业,根据所授内容在一定范围内,指定一些分量或难度有所不同的题目由学生自由选做。
这样,可使学生在不感到负担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让其少做些琐碎的作业,推荐他们做些课本以外的练习,以拓宽加深其知识结构;对于中低层次学生,在推荐作业之前,教师需精选一些示范题进行讲解,做些必要指导。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要求学生所做的看、听、说、读、背等软性作业因其检查难度大,学生也因其“软”而“欺软”。理想的做法是:引导他们自觉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听、说、读;可以通过自由组合、自由改编所学并上台表演来鼓励学生主动交际、交流;通过让学生复述课文来使他们灵活运用课本中出现的语言点并培养语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五、民主的评价方式的课堂气氛
1、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接受评价
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学会,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的准备过程实际就是学―学会―会学过程。
2、把评价权力交给学生,使其主宰自己
例如,在考核学生的“听、说”能力时,可从教师作为主考官,学生接受考核和考试,转变为学生自己充当评委给自己和同学评份,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和观众;在进行“听写、默写”检查或“写作能力”考核时,可让学生间互相批改打分,教师只是在学生评价后,有目的抽查几本,了解情况;在日常测验时,教师甚至可采用“免监考”方式。教师的充分信任,必然会得到学生的回报。这种民主的评价方式更会增进师生间的信任感,并能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充分地展现自己,发挥出应有水平。
3、评价标准要多样化、层次化
传统的评价标准是由教师制定,以教师的理解为主体,事实上,世界是多样化的,学生的语言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唯一标准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是违背辨证法的。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评价自己或同伴的学习,体现出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层次化,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这种多样化、层次化的评价标准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民主氛围。他们会在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矫正自我行为,从而最终达到会学的教学目标。
浅谈教与学的论文篇四
教材简析:
本次实践活动包括四个板块。分别是“准备材料”、“整理材料”、“设计版面”、“评价”。通过活动,给学生走进普通人、发现他们高尚精神的机会,培养学生口头、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共同办墙报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做事要有计划性。
2.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
人际沟通,学会合作,培养学生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
3.通过活动,对高尚精神又明确的认识。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准备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我、他,我们都是普通人。走进普通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可以发现许
多普通人的高尚精神。让我们办一期板报,主题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采用读书、看报、咨询、上网等方法搜集资料,选择目的地。
二、准备材料
采访父母单位敬老爱幼的叔叔、阿姨,写成稿子。
给班里的热心人拍张照片、配上简练的文字。
从报纸上剪下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的事迹。
……
第二课时
整理版面
教学过程:
1.根据稿件内容、形式进行筛选。
2.做到体裁多样,内容精彩,版面图文并茂,书写整洁。
3.按要求进行缩写、改写。
4.小结
第三课时
设计版面
教学过程:
1.带领学生在黑板上做一个草图
2.提示进行小组分工
3.教师小结
第四课时
评价
教学过程:
一、标准:
1、内容范围是否广泛2、表达是否多样化
3、装饰排版是否合理4、整体效果是否吸引人
5、书写是否整洁、及有突出的创意
二、评价:
1、组织学生观看
2、发评价表
3、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
4、总结
[《尊敬普通人》课前准备教材(网友来稿)]
浅谈教与学的论文篇五
中小学教师应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现代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儿童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没有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原来经验的建构,脱离儿童主动参与的灌输,都是低效学习。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书本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环节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下面对“如何才能使学生参与教学,使教学成为有效教学”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克服“命令主义”的传统观念,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期以来,教师照本宣科,教师说怎样,学生就照着怎样做。这些观念影响了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限制,严重阻碍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还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还要虚心地听取学生提出的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会增强信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此外,还要允许学生出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大胆思考,积极发言,说错了不要紧,从而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
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过程,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来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些图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长方形。在通过有关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但只是一问一答地解决,达不到激发悟性的目的,其间虽然也给学生参与提供一定的机会,但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低效教学。因此,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小学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能力的机会。
浅谈教与学的论文篇六
数学作为文化基础课,是学好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专业课的基础,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创造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全面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数学情况并不够理想,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笔者在今年所教的一个班级中对数学课的学习情况做个简单调查:全班43人,不想学的有7人,占全班人数的16%,想学但因为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有26人,占全班人数的61%想学且能听懂老师教学内容的仅有10人,占全班人数的23%,据我对他们的了解,就这占全班人数的23%的10名学生在学习中亦是不求甚解,只求照搬公式做完习题即可、在如此现状下,教师如何“教”数学?学生如何“学”数学?应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 精心引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多数学生都是游戏高手,且经常在玩游戏时能进行“自发性的研究学习”,有的学生玩一天游戏不觉得累,而上一节课却疲惫不堪,这正是兴趣所致。那么我们在讲授数学内容时,要做到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并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学生通过自身参与的问题解决,对数学知识、概念易于理解,也能更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与专业紧密结合,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
中职学校多数学生有一个观点:到职业学校是来学专业的.。我校在第一学年除开设基础课以外,还开设了《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学生对此类课程非常重视,因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紧密相关,是全新的知识,而数学课他们早已熟悉了,从小学到初中,已学了九年,不就是老师讲定义、讲概念、推公式,再举几个例子,学生背概念、背定义、套公式做题目,怎么到中专还要学?学生不知道数学与专业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中职的数学教师,不能是“纯数学”教师,而应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多面手,或者由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担任数学课的教学任务,这样,教师可以合理地把握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将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数学知识相互渗透,并可将教材内容根据专业需要进行适当培训。在教学中,既注重数学知识的讲授又注重知识的联系及专业知识中的特殊点,使得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自觉地向专业知识迁移,且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习动机明确,从而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
中专数学学习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学习时期,不少学生升入中专后,能否适应中专数学的学习,是摆在中专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
(1)首先不要怕数学。
很多同学在初中时就对数学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一看到数学,心里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抗拒情绪,影响自己正常的思维。特别是那些应用题,有些同学连题目都没有看到,一看题目那么长,就不敢下笔,直接认为自己不会做,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机会。
(2)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中专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3)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好中专数学,需要我们从数学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它。中专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数学思想有以下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总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开动脑筋,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还要发挥横向联合的作用,明确数学教学要为其他学科服务,同时要从其他学科中吸取有益的知识以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不光是背公式,在其他领域也是有用武之地的。
【参考文献】
[1]陈昌平。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
[2]贺文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3]王尚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浅谈教与学的论文篇七
”tellme.iforget!showme.iremember!involveme.iunderstand!“即”听过会忘!看过记得牢!参与了才真正地理解!“因此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是否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如何很好地参与,课能否成功,除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手段的运用之外,还与教师在课前是否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使学生”碗里“有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只有教师自己本身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与思想素质,才能具备对教材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而驾驭教材的能力是课前准备的第一要素。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如果没有这”蓝“,”青“是不可能有多”青“的。我觉得课前准备可以分为学生的准备和教师的准备。
一、学生的准备。除了必要的学习用具准备之外,学生还应该根据不同课型做好预习准备。
二、教师的准备
我们的脑海里都会有这样的场景:预备铃刚响,教师就站在教师门口关注着学生情况,课本、作业本、文具盒等学习用品整齐地放在桌角,学生都端端正正地坐着迎接上课老师。而教室门口老师手里拿着除了课本、备课本之外,还有不同的单词卡片、图片、教具等等。因此我们老师不单单要做好分析教材、备课等准备,也要做好各种教学教具的准备。
1.课时计划是课前准备的关键:课时计划即教案是课前准备的关键。教案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最为深入、具体和落实的一环,它对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有了教案,教师的教学就有了依据,就能有把握地去上课。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编写教案。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进一步消化领会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加工,使之条理化的过程。写一遍,抵得上想几遍。同时,写教案也是教师进行艺术教学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写好教案的诀窍在于:
(1)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是前提。
(2)善于把握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并具有较强的”非中心化“能力是关键。所谓非中心化能力,是指了解学生,并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
(3)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肯花时间和精力是根本。
当然要灵活运用以上诀窍,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我觉得最关键是在于备课时能仔细阅读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并能从教材内容及相关的教材练习册中获得创造课堂气氛的灵感,从而对学生采用启发式教学。这样教师备课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我想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就会成为一种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
三、教具的准备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小学英语教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作为英语教师必须以教材为依托,尽可能使用直观教具、教学挂图、录音机、简笔画等各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先准备好相应的教具,并在课堂上灵活应用,这样的单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起单词来自然就劲头十足了。
四、熟悉教案,进行默讲或试讲可使教师在课堂上架起成功的”桥梁“
写出教案后,教师若能做到课前默讲或试讲,上课时,教案中准备的`内容就会在自己的脑子里过”电影“,这样上起课来就能得心应手、活泼自如了,这也就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架起了成功的”桥梁“.
浅谈教与学的论文篇八
我们要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胜任21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就必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搞好教学工作。下面围绕师德建设与最佳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爱心与“激情度”的调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就急于传授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冷漠的态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然而,若激情过盛,又会使愉悦的气氛流于形式。”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教师主动教学的激情,就不会有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有对学生无限的爱心,掌握好激情的调控。一是自我调控,二是对学生调控。
1.教师自我激情的调控
课堂教学氛围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激情,若教师表情冷漠、呆板、情绪低落,学生的求知欲就会烟消云散,课堂如一潭死水。无声无息之后,一无所得,何谈课堂效益。因此,我觉得教师进入课堂,必须容光焕发、面带笑容、充满激情,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让学生感觉到你对本学科、对学生的爱,以感染学生的情绪,唤起他们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上进、求知的激情,营造和谐、积极参与的氛围,使学生高效地学习。这样的氛围,课堂效益又怎能不提高呢?当然,我们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敬业的精神以及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战胜自我,调控自己的情感,将一切烦事置于教室外。
2.对学生激情的调控
学生的情绪会随着知识的难易程度而发生变化,知识点的难易与学生的激情度成反比。因此,要很好地调控学生的情绪,教师必须在课前研究好学生、吃透教材,把握知识点的难度,设计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以调动起学生激情,即把好备课这一关。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让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巧妙运用教师的激情、教师的语言、适当的提问及其他辅助手段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对于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始终处平和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去学习,探讨每个知识点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和环境下积极地探求知识;对于难度小或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耐心与教学语言的组织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参与程度。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活力,则学生就会昏昏沉沉,课堂也会变得死板、沉闷,这样的氛围效果可见一般;相反,教师的语言流畅自然、绘声绘色、形象直观,则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从而主动地参与到求知和学习过程中。可见,提高课堂效益,教师的教学语言也不失为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但是,流畅自然、富于激情、组织严密的教学语言并不是脱口而出的,它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极大的细心和耐心,仔细斟酌,反复酝酿;同时它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所作所为的语言评价都应该是理解、鼓励与表扬,而不是高高在上、讽刺与挖苦。可以这样说,课堂上教师优美的语言是课下教师认真努力的结晶,也是一个教师崇高师德水平的写照。
从激励学生参与、调控课堂气氛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是直观形象、简洁明了、鼓励成功三者的有机结合。
其中,鼓励成功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现一个教师实际师德水平的重要标准。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是调动积极性的最好形式,也是增加他们自信心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动脑、开发思维的好方法。适当的表扬,是对学生的充分肯定,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的语言不应太刻薄,不应有挖苦性,否则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他们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教师课上要多说“再试一试”、“再想一想”、“不要紧张”等等鼓励性语言,这样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以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信心与提问的技巧
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教学氛围,不应只追求形式的热烈。活跃与参与更应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主动性、能动性为主,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些都是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因素。问得恰当,能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出现自问自答式;若问得过于简单,学生冲口而出、不加思索,则问题设置失败。因此问得恰到好处,是创设师生融洽氛围的关键,同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不管怎样,在课堂上学生无法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仍是时有发生,所以,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必须要有极大的耐心,同时还应鼓励他们、相信他们,帮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因此,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面对全体发问,要使课堂活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信心,增强学生持续参与的自觉性,使全体学生都受益。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而创设最佳课堂教学氛围是根本。创设最佳课堂教学氛围的关键需要有崇高的师德,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充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建设水平,让学生轻松而敏捷地理解知识,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浅谈教与学的论文篇九
话题作文导写湖南省澧县一中陈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两株老松树长在一起。
暴风雨来临,其中一株忐忑不安地说:“这该死的暴风雨,迟早会要了我们的命!”
另一株说:“我们就是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它铸就了我们无畏无惧的风格!”
秋天的脚步近了,这株松树担忧地说:“又是一年结束了,时间真是悄然无声呀!”
另一株说:“我们的年轮又多了一圈,药用价值更高了!”
随着伐木工人一阵剧烈的锯木声,松树们纷纷倒下。这株老松树叹息着说:“生命就此结束了,真舍不得离开这眷恋着的土地啊!”
另一株说:“瞧,我们身边的小松树苗长起来了,生命才刚刚开始呢!”
浅谈教与学的论文篇十
古往今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要,但多数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却少了琅琅书声,显得单调枯燥.语文教师要明确朗读的意义,精心设计朗读环节、指导、示范学生朗读,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朗读之花绽放于课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杨军作者单位:泰兴市张桥中心初中,江苏,泰兴,225451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6)分类号:g63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朗读浅谈教与学的论文篇十一
通过示范院校建设,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层面,初步克服了基于教育层次观念而制订的“学科压缩型”专业教学计划的弊端,开发出基于教育类型理念的“工学结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层面,初步克服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本科压缩型”教学大纲的弊端,开发出凸显职业能力培养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但在课堂教学层面,由于涉及面更广、涉及的问题更复杂,许多高职院校在这个层面的实质性改革相对滞后,因而形成了所谓“专业和课程建设停留在纸上,课堂教学传统依旧”的情形。
事实上,专业是宏观层面的教学工作,课程是中观层面的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微观层面的教学工作――如果说专业是龙头、课程是抓手,课堂教学则是核心。为了将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新理念转化为教师和学生的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切实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在课堂教学层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将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转变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包括课前准备策略、课堂实施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本文重点论述课前准备策略――用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整体设计策略和教学单元设计策略替代基于“知识传授教学模式”的学期授课计划编制策略和教案编写策略。
教学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是有明显区别的,备课主要是基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侧重于计划自己在课堂上“讲什么”和“如何讲”,主要依据为“教学大纲”;而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主要依据为“课程标准”。
一、教学整体设计策略
传统的学期授课计划,其编制依据是课程教学大纲,而教学大纲的编制依据则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以传统的学科教学理论为根据,是我国学习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理论的结果。“教学大纲”是根据不同学科内在特点确定的,它的重点是该门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突出学科知识结构。“教学大纲”的陈述方式多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这种陈述方式意味着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体规定了日常教学中可能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大多数课程的教学大纲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在学习和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删减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哪些知识需要“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哪些知识需要“掌握”?“教学大纲”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大纲”,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执行的。
基于教学大纲,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科化教材;主要目的是知识传授;内容自然采用的是教材目录中章节的标题;重点难点主要是“知识点”;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作业主要侧重于知识巩固。其通行的格式见表1。
表1、传统的学期授课计划格式
新的学期授课计划必须根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以及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实用主义现代教育理论。“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的,它体现了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其标准来自行业、企业、职业和生产实践。“课程标准”采用的是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陈述的角度是从学生出发,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课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能力培养――是单项能力、综合能力还是职业能力?这些能力用哪些合适的项目或任务来训练?“课程标准”只规定该课程要达到的标准,只是对教学结果的描述,教师可以自由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及活动的场所,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进度,甚至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确定考核方式,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达到了教学的目标,教师教学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基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和学材);主要目的是能力培养;内容原则上采用学习情景、项目、任务的标题;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指导、学生操练;作业主要侧重于能力训练和拓展。这是对教学进行较为系统的整体设计,其通行的格式见表2。
表2、教学整体设计格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大众的高等教育,其目的是要培养各行各业急需的,掌握了技能,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骨干。生产一线的岗位,对理论的严密逻辑性要求不高,而对各种活动的整体操作性的把握却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传统的学期授课计划编制模式,不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教学整体设计模式代替传统的学期授课计划编制模式,有利于高职教育专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使这些“逻辑思维智能优势不突出,而形象思维智能优势突出”的高职院校学生真正受益,掌握一技之长。
二、教学单元设计策略
教师上课前要备课写教案,传统的教案编写一般包含以下内容――复习、导入、新课讲授、小结、作业布置、课后体会等六个基本教学过程,前四个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法(教学方法、手段)、学法(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等四个基本要素。
教学的这种设计,以掌握知识为目标。既然知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符号、图表形式存在,是可以讲清楚的,所以教法设计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概念引入,以逻辑推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知识也是可以听懂的,所以学法设计以学生被动地听为主,了解、理解进而掌握、应用知识;课堂上最多只有“知识问答”的练习,并没有真正的能力训练,其通行的格式见表3。
表3、传统的教案格式
新的教案编写应包括内容引入(展示上次学生成果,引入本次任务项目)、训练(掌握初步或基本能力)、深化(加深对基本能力的体会)、归纳(知识)、巩固拓展、小结、作业布置、课后体会等八个基本教学过程,前六个教学过程须包括教学内容、教法(教学方法、手段)、学法(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等四个基本要素,对教学进行单元设计。教学的这种设计,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既然能力不可能以符号等抽象形式存在,也不可能讲清楚,所以只能设计能力训练的实际载体――学习型项目或任务。项目(任务)确定后,教师要恰当地设计能力实训的过程。学生要动手操作,学生才是课程教学过程的主体。当然,教学并不是不重视或放弃理论,同样有能力训练之后的知识归纳和总结,其通行的格式见表4。
表4、教学单元设计格式
由于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项目化教学材料(包括教材和学材)尚未完全开发出来,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推行和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甚至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都感到困惑和不适应,不知道教案怎么写,特别是从来没有认真思考和研究过教学的能力目标,不能很好地用具体、明确、可检验、可遵循的词语,如学完本次课后学生能做××,描述××,辨别××,画出××,编写××等,准确描述课程实施后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目标;还在习惯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抽象、含糊、难以测量的、常用来描述知识目标的词语。没有或缺乏实际生产经验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恰当地选择和设计能力训练的项目或任务。不少教师还习惯于在讲台上当“演员”,让学生看表演;而不是走下讲台当“导演”,让学生自己表演。
“让学生(有兴趣)学起来和动起来,而不是教师(一相情愿)讲起来和动起来”――这才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精髓所在。依据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传统的教案是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的体现,无法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必须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能力本位的教学单元设计,才能使职业教育的每一堂课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7―19。
[2]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5]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浅谈教与学的论文篇十二
一、灵活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往往有一锤定音的效果。引课时要语言精练准确,在很短的时间内切入主题,导课的角度灵活多变,形式新颖多样,要讲究艺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导语,引生入境,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知识背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背景知识的介绍同样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是在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面对一篇陌生的课文,要理解一些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知识背景加以介绍,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三、以教师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学习
四、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力求创新,能强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代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挥其自主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以人为本的教学则是课堂教学曰标实施中的中心环节。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的自觉性就越大,因此,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少不了学生的参与,更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叶圣陶先生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以问激情,让学生多讲多问是可以一试的办法。
1、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课堂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状态精心设计出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而且问题设计要有连贯性、递进性的特点,要新颖,富有启发性和多面性,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把课本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理论联系起来,使之更富有时代气息。
我在讲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时,我就事先设计了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作答,让他们陈述理由,然后由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使全文的教学趣味盎然,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像力,在快乐和谐的气氛中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给学生提供机会以讲促学。新课程的特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时效性相结合,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还要让学生多讲。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相应的口语训练课外,我还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为学生提供讲的机会,比如在讲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就先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母亲,这样不但很好地导入了新课,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课堂教学不再由教师满堂灌,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有相当的帮助。学生在学中体会到了快乐和对教学浓厚的兴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融为一体。
此外,在激发学生自主性的过程中,还大胆尝试,比如指导学生预习一篇新课,让其设计导语,设计问题,开展课堂辩证,分角色朗读,帮助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等等,通过这些使学生发挥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枯燥的学习尽可能地兴趣化、活动化,为学生营造一个融洽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激活语文课堂气氛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每位语文教师的教法也不尽相同,但我想,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大大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教与学的论文篇十三
曾几何时,校园里书声琅琅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更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一种教学境界。“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一位老先生的话令人振聋发聩。回首我们的语文课堂:课改之前常常用频繁的讲、问代替学生读书,课改之后又出现用频繁的课件演示、资料交流、不适当的合作学习代替学生读书。加之多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朗读成了新“鸡肋”,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更不愿意读课文的现象日趋严重,值得警惕。
如何破解难题,重温新课标:“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深受启发。寻找一种简单而原生态的方法:“大声地把课文念出来”,使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让真正的朗读扎根于课堂,通过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益,我做了一些尝试。
1.创设情境,突破朗读的瓶颈
有一种情况:在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或学生朗读时,下面总会传来不和谐的笑声,很是尴尬。如《乡愁》教学时,课前酝酿好感情,很有信心的走进了课堂,当我充满感情的朗读声响起时,意想不到的笑声出现了。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学生为什么会笑,不是我朗读的不好,而是学生不适应,是学生根本没有进入你所设定的氛围,那该怎么办?只有创设好了该有的情境,才能让学生适应,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突破朗读的瓶颈。
1.1先看后读。在进行《斑羚飞渡》时,让学生看幻灯片,把斑羚飞渡的全过程牢牢的扎根于脑海中,再读该段课文,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情感创造,从而体会感情,读出对斑羚的敬仰。
1.2先听后读。教学《听潮》一文,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海浪声声,想象海潮来临时的情景,老师提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的顺序?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1.3先想后读。教授《沁园春雪》时,利用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内容,让学生想象在寒冷的冬天,漫天白雪飞舞时的情景,比较《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抒发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怎样胸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古传诵,是怎样以春花来喻冬雪,写出边疆奇寒的?使学生读出两者的不同来。
2.加强指导,掌握朗读的技巧
古人云“出其书,乃复有置之而不暇读者,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义者。”可见朗读并不是简单的抱着书读,只有学生只有掌握了技巧才能真正读出味道;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课文读好了就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时教师有效的指导也就更为重要了。
2.1文本范读。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我在教学前,都先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认真地练习朗读;在教学时,或自己范读;或请朗读好的范读;学或利用多媒给学生听(看)名家的范读。那会有更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经过一定的`模仿,都能较好地掌握各种朗读的技巧。
2.2感情导读。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因此侧重于投入感情地朗读,才能更好地吸取文章的精华。我在教学郑振铎的《海燕》时,指导学生调动感情因素去朗读文章。如:读出对故乡小燕子的喜爱之情,对海上小燕子的关切之情,直抒胸臆时的思乡之情,再加上朗读技巧的应用,学生很快在朗读中领略到文中的优美意境;体会到作者远离故土所难于排遣的“轻烟似的乡愁”。
2.3积累常读。凡事持之以恒,才有成效,朗读也如此。中初生求知欲旺,记忆力好,可塑性强,正是朗读、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张中行先生说过:“这样读三四遍或两三遍,放下,过两三天或三五天,要拿出来,再读两三遍。这样至少重复三四次(喜欢读还可以更多,直至能背),到相当熟了再放下。这一篇如此,学其它篇还要如此”。张老强调反复地读。事实证明,只有读多了,才能把握语言规则以及文章思路表达方式。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的培养、提高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3.创新训练,凸显朗读的效益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明朗读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学生只有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朗读形式的创新。一是大声读。利用课前五分钟、早读、班务会、班会等时间,让学生把想读、爱读的章节大声读出来,效果良好。二是默读。选取经典文章或者课文重点段落,让学生反复默读,写读书笔记。三是听读。利用团队活动,让学生听广播、听讲座、听故事、听朗诵会等,以提高学生听品评的综合能力。
3.2寻找训练的突破口。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从“说”开始,大声说,放开说,克服学生胆怯,并根据教材进行课内说事、课堂小组讨论,复述课文内容,或者进行朗读、背诵、口头作文等比赛,甚至让学生表演课文剧,这些都符合《课标》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才会成为会听、善听的人,各学科的学习成绩也才会随之提高。
3.3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阅读训练应该采取分阶段实施,即初读、细读、品读。初读,就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完后,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知课文的大意。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中心。品读,就是最高的朗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精妙之处有一定的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的集体或个别朗读,直读到心中有了菜畦、桑葚、何首乌等景物。但是平坦质朴的语言需要通过朗读,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有韵律节奏的语言更要读,更要去细心体会、品尝,感悟精神意象,久而久之,文学修养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3.4适时点拨,汲取朗读的精髓
通过指导、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技巧和能力,但并不是朗读的精髓。这还需要理解下的朗读,这样才能读出味、读出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理解是朗读的基础,不理解怎能读好?朗读与理解的交替则是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可以为朗读架起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不少见。如听一位教师上《背影》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后,教师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作者通过四次背影的描写,传达了父子之间深沉的爱,让我们读出这种爱。”究竟爱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课后我问学生,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而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二者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
但如何做到真正的理解呢?
第二:教师的讲解。讲解是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了解。讲解不够,诗文的意境没法理解,讲清楚、讲透彻了,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在诗歌的教学中,注重从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讲解,在教学《乡愁》时,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光读是体会不出来的,需要把诗歌创作的背景向学生详细的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一首小小的诗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东西,这时候再让他朗读时,意境、情感就完全不同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重视起朗读教学,指导好学生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深深扎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热爱我们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浅淡如何加强中学语文教学的朗读训练》周扬
[2]《谈谈朗读的重要意义及其指导方法》胡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