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优质8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科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篇一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被重视。为进一步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教育部颁布了《学科核心素养标准(2018版)》。如今,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已经成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实践中,我深有感触,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学科核心素养标准的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标准(2018版)》明晰了教育目标和教案之间的关联,指引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科的本质和特点,开展更加精细化的教学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在遵循标准培养的框架下,能够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提高学习的品质和效率。
二、学科核心素养标准的内容
《学科核心素养标准(2018版)》总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思维能力、方法能力、知识与技能、学科专题和学业素养。其中,最受到教师欣赏的是思维能力和方法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学生逻辑思考、创新思维、问题解决等方面,方法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它们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策略的使用,更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真实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学科核心素养标准的实施
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实施的关键是教学的实践。教师必须深度理解标准的核心思想,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分类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课外阅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在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该要发挥自己作为学科专家的能力,对课程内容和课堂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学科核心素养标准的评价
评价是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从课程设计到课堂教学,到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都需要从标准的角度出发进行审视和评价。这需要科学的评价工具和评价体系的支持。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许多的文化课教学评估体系,就此基础上,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进行衍生和改进。
五、学科核心素养标准的反思
“教书匠”的评价准则将不再是学生是否通过了考试,而是学生是否具备了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样的改变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努力。教育者应从重视标准培养模式的推进,到培育高端人才的衍生,让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学生们也应从被动接受的知识掌握转变到主动学习的素养拓展,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总之,学科核心素养标准的实施对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任何探索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积累,需要每位教育者和学生从标准的思想、设计方式、引导路径、实施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才有可能取得最佳实践效果和社会效益。
学科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篇二
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端,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课程改课领域,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则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
笔者刚入职教师时,就时常在一些美术类讲座上听到“美术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后来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美术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当时初为人师的我,知所云,却不知其所以云。美术课上,纪律管理就已经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更不要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了。现今,不知不觉工作6年多,已经不再担心曾经担心的课堂纪律的问题,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习、不像主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老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因此,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适时,让我重新反思美术课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离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师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爱因斯坦说:“当知识遗忘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素养。”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心,不是简单机械的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单靠学科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依托很多非学科的教育和活动来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路径、以学科教师为条件、以学科考评为保障。
本书的第二篇章阐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首先要确定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美术教师不是教美术,而是用美术教人。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不一样,个性和兴趣不一样,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一样,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样,教师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好的、没有兴趣学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其次,教师应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先学后教,“先学”立足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以数学学科为例,基于数学本质的课程观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
第三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策略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结构图、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学习、情景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对分课堂等,每一种尝试或应用都是课程改革在一线教学中的有力推动,引领风向标的同时,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借鉴。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假期的第一本书,是偏理论类的,平时这类书看得少,“缺什么,补什么”,因此特地将它作为寒假读书会的首本书目,希望在质朴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放平心态,始终保持初心,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科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篇三
学科核心素养标准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它对于教育家、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个标准旨在培养学生在各学科领域中的核心素养,如思考能力、科学方法和合作精神等。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这些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课堂。
第二段:体验
在我教授语文课程时,我强调让学生在汉字、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层次上建立起对语文的认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个人、小组和全班互动的学习模式,结合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刊等材料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而且逐渐培养了阅读、分析和判断能力等核心素养。
第三段:总结
掌握语言核心素养不仅需要渊博的阅读,还需要深入的思考、反思和体验。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形成积极学习的心态。
第四段:实践
在我教授化学的课程中,我注重将课文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探究和掌握化学概念和反应规律。在实验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合作、分工、交流和反思,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发现实验中未知的因素。
第五段:结论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认识到学科核心素养标准不仅是教育的一个趋势,而且还是教育的一项使命。教师应该将这些标准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建立起独立思考、多元性思考和实践思考的能力,同时还需关注学生的感性收获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在认知、情绪和行为多方面发展。
学科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篇四
20xx年11月3日,我有幸和云电玉师参加了在西安市举办的小学数学“聚焦核心素养关注课堂转型”专题研讨名师之路第十五届课程教学论坛活动。观摩了不同流派名家的优质课,专家的精彩报告和点评,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深感自己的专业素质,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现结合这次学习,反思如下:
1.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和名师的最大不同是,人家在培育人才,我只是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我觉得人家站得理论高地比我要高!人家是从专业的素养出发,着眼全局,而我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你别小看这一点,这对孩子的兴趣培养影响很大,名师的孩子是“我要学”,我的孩子是被我逼着学。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上五年级长方体的知识,就要知道一至四年级学生对长方形及长方体的了解程度,每节课侧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说到这儿,这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聚焦核心素养关注课堂转型”,数学的核心素养有六个: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统计。三节课都是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知识,第一节侧重于逻辑推理,第二节侧重于数学抽象,第三节侧重于数学建模。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所以出去观摩学习比在学校闭门造车受益要快要多,要来得直接。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自己雕琢,耍花架子,刻意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欣赏了三位教师的课后,我觉得在教学中他们做到了真实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例如柳小梅老师的《24小时计时法》,在她的教学中有一个孩子说,是不是13-1,14-1,15-1……老师没有说是错的,而是适时地引导孩子正确的思考,并及时的给与肯定。应该是12+1,13+1,14+1……这样的思考。即时生成的答案各式各样,让人找不到雕琢的痕迹,很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黄爱华老师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一起聊数学,一起玩数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很有趣。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数学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数学变得简约而不简单。徐长青老师就是这一理念的执行者与倡导者,他的《重叠》是我第二次听,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简单的呈现,深度的思考,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轻松的氛围中,一起聊有深度的问题。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这些课,老师都以生为本,教师引领学生猜想、动手、发问、比较、讨论、归纳、总结、谈收获。好像这节课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自己在探索体验中获取了知识。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主见,真正地在思考、提问、讨论、交流,而不是等待、沉默、闲聊、玩耍,学生思路清晰、表述准确、清楚,是我们期望中的学生应有的样子。其实,相对地说,差距最大的就是学生。这其中有城乡差别的因素,但另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再次拿黄爱华老师的课为例,大问题下的教学,我一直没能领会,这次听了之后,有了那么一点点的顿悟。黄老师的《认识三角形》一课,出示目标,1、什么是三角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围绕着三个为题展开讨论。第一个问题怎么聊?是思考的问题,引导聊。
(1)我是怎么画三角形的;
(2)你友们有发现我们画的三角形都有什么,有什么。
(3)我画的三角形和你画的三角形有不一样的地方。就这样慢慢的引导学生彼此间聊,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样说的形式。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算式和答案。
1、作为青年教师,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要让学生勇于提问,让学生善于提问,让学生乐于提问。
2、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定要注重方法。
今后,我要虚心学习,潜心研究,静心思考,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用“骨干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立足于校本培训与岗位研修,学用结合、学思结合,力争做一名“学习型、科研型、创新型”的骨干教师。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有些可能还不够成熟,请各位前辈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
学科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篇五
段落一:引言部分(200字)
学科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在教授学科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本文将探究学科核心素养,并分享我的体会和心得。
段落二: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和特点(200字)
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的过程中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知识,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是与学科紧密相关,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段落三:探究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与实践(300字)
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方法和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化学课上,我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化学实验,以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其次,我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在历史课上,我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来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和项目学习中,学生需要互相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段落四: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300字)
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非常重要。首先,它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的本质和意义。其次,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变化。最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自主、合作和创新的学习者。这些能力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段落五:结尾部分(200字)
通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意识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更有能力和素质的人。
学科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篇六
作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外出听课机会又少,更本不知道什么课是好课,上课时就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知道对与错。今天经过他们的指导,真是如醍醐灌顶一下子心里亮了很多。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以前不知道什么课是好课,今天才明白好课有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在一堂课中教师要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学生是接受者、参与者,课堂上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起来;课堂上要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渗透能力。如果这三点做好,这就是一堂好课。
语文的教学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四种能力上:听、说、读、写。
1、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学目标的体现,重点要突出。
2、要重视有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转换,重视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
3、在课堂评价上要多表扬,少批评。
写作的“根”是阅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与写作是一体的。
首先,应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和报刊,培养学生一有空就翻书的好习惯。希望学校能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能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书籍。
其次,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的积累内化,做到厚积而薄发。在课外阅读中,对于自己喜欢的语言,可以摘抄下来,鼓励他们将喜欢的语段记录下来,在班内定期交流、评比。
最后,多组织一些作文活动或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并且对优秀学生要进行适当的物资奖励,近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1、勤读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也有人说,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读书与教师成长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阅读会让我们从更宽广的层面理解教育,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育与教学。只有通过阅读,我们的教育理念才会得以提升。
2、积极参与语文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研究能力,面对新的形势,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教学研究的.能力,既要研究教材、教法、教育理论,又要研究学生。作为年轻教师,我们的经验尚浅,所以积极参与各级教育教研活动是我们专业提升的重要途径。
3、及时反思,加快自己专业成长,作为年轻教师应积极的汲取教学经验,掌握反思的方法,懂得怎样反思,深刻领会教学反思的内涵,掌握其内在本质和实施策略,从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三个方面做好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专业素养才能不断得到充实与提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青年语文教师,应该更新观念,不断求知,善于实践,积极反思,学习教学方法,努力实现自己的主体式的发展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学科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篇七
10月21日上午,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举行“关于核心素养解读”的项目基地培训。蓝燕萍老师为海口市全体中小学美术老师作了解读。“核心素养是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看你学过什么,而是看你是否学到了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的能力。核心素养要可学习可测量。”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点包括:图像识读(认知和理解)、美术表现(感知和能力)、审美态度(素养结果)、创意能力(智力结果)、文化理解(背景与环境)。围绕这以目标谈一谈初中美术学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需要弄清楚围绕教学目标的相关问题,为实现这些目标,了解课程总目标,总目标明确“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实现有效教学。
《美术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明确“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谋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新型的美术教学方式,建立在主动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学习的层面上。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方法的指引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传递,教师要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存,给学生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方法指引。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想象从何而来?是从对客观生活的观察中提炼概括得来的。清代画家石涛有句名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物一景都有着它特有的自然美,都是我们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需要我们去细心观察积累。每一位美术大师无一例外是观察大师,他们的观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性、有计划的视觉活动。观察事物的目的要明确,教师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应当只局限在描绘物象的准确性这一点上,还应当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发现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启发他们努力表现对美的感受。
教学是物化的媒介,无声的语言。多接触经典的优秀美术作品,了解大师敏锐而独有的观察视角,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强调学生多了解的基础上,像大师一样画,在动手画的过程中体会名作深沉的思考,感受大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能量,提升观察品质和造型艺术修养。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给学生一个平台,组织得当,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其次,我们的教学围绕活动,让学生拥有造型表现的能力,“设计”让学生容易抵达的“岸”。面对新的知识和要求,教师同样要不断学习,要始终重视过程和方法,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学科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篇八
参加了这次教师素养提升语文学科专题研修,认真聆听了进修校老师的精湛讲解,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我却受益匪浅,这段时间学到的知识对我影响很大,给了我很多启迪,使我对新课程实施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我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和理念,要求我们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课程目标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新课程似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课堂,使沉闷的课充满了活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一个封闭循环的,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显得呆板和僵硬,导致课堂教学缺少活力,使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张扬。相反,尽管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但教师的教育观念却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课程的理念也在广为传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始发生变化,课堂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学习的生动画面。
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解疑答惑,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课堂上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学互教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场面,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情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原来的“被动学习接受”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发现学习”,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新课改使得学生的胆子大了,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了,他们变得特别活跃,更有积极性了。传统的教学课堂是“填鸭”式的,学生主要是听,被动地回答问题,读书,做笔记,新课改之后,学生是主动地提问题,积极讨论、大胆质疑,他们要想,要动,要做,要数。每个人都在想办法、动脑筋,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一堂课变成一场辩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转变,由传授者、“裁判员”、“演员”、“家长”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研究者、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虚心、诚实、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近学生的“心田”。尽管这对于教师来说很难,但是教师们却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气,在教学思维、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求变的意识。我们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尝试新的教法,勇于创新,自我反思,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习者和知识之间的中介者,不光是传授知识,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等,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这些从教没几年的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使我对教师的职业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我应该以积极的良好的心态让自己尽快地适应新课程,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加强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合作,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