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欣赏论文(优质11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论文篇一
《谈谈幼儿美术欣赏教育》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美术欣赏是美术作品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没有美术欣赏,美术创作便失去了创作的意义,同样没有美术创作,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观赏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包含了幼儿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感受。而幼儿由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中受到教育美的享受。所以,美术欣赏也可以说的一种与美感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地认识美术作品,这就是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基本性质。许多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幼儿的绘画技能技巧,手工作品的制作,而忽略了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其间经历了感知,想象,理解的心理历程,并由情感因素贯穿过程,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组成成分之一,与绘画教育,手工教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幼儿美术教育体系。
一、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作用
(一)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扩大幼儿生活的视野
对于幼儿来说,世界是无穷大的,事物种类繁多,他们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其实我们大人也不全能。借助许多美术作品,可以使他们接触到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例如欣赏少数民族的服饰,就能使幼儿了解各民族副食的特点,生活习俗,学习色彩的搭配,线条,图案的运用等。
(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得使幼儿受到教育和生活的启迪
幼儿通过美术作用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欣赏“雨中的温暖”这副作品,画面中,下着雨,一位老师脱下自己的外套搭在两个孩的是很上,挡住了雨,不仅使孩子欣赏了画面的丰富的色彩,还使孩子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关心自己的那一份爱,从而引发他们的关心同伴,以至关心周围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三)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提高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反过来会对幼儿起着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幼儿欣赏艺术的能力。好的美术作品能激发幼儿的情绪,使幼儿的心情感带愉快的满足,给其一种美的享受。
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使幼儿认识什么是真善美。教师在知道幼儿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幼儿的年龄特征主伐,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启发,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活动。
二、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指导
在幼儿园活动中美术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到怎么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呢?以下我们就分四点来说说如何指导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
(一)美术欣赏作品内容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应选择与幼儿特征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如小班可选择星星具体,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与评价——“例如:小红和妈妈一起在画画,画着颜色鲜艳的大红花,妈妈问她这花好不好看啊?你为什么觉得好看呢?”中班可选择图案复杂,构思构图丰富的美术作品供幼儿欣赏与评价——“例如:老师给小刚看一幅画,里面是一个设置很美的房间,桌上放着一个玩具和一个花瓶,花瓶防在中间。老师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放啊?这样放的好处是什么呢?”从而引起幼儿绘画没,制作兴趣,探究美术作品的制作方法。
(二)美术欣赏作品形式多样化
选择欣赏的美术作品画幅尽可能大些,以便让幼儿看清楚,欣赏对象也可用幻灯,投影,电视录象。电影等方式呈现给幼儿。“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观看电视录象,让其感受电视录象中美好事物。”在自然景物和环境布置的欣赏中,最好能让幼儿身临其境。“例如:大班“过新年”的活动中,老师可以把教师布置得跟现实生活中真的过年一样,带领幼儿参观整个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让幼儿感受节日的热闹和喜庆的气愤。”
(三)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审美积极性。“例如:教师在给幼儿欣赏一幅一群朋友在为他们的儿童节而欢呼的画面。在欣赏活动开始时,老师不要急于做讲解分析,可以先问小朋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啊?这是什么节日啊?我们小朋友喜欢这个节日吗?等等。”因为教师一开始就做了讲解和分析这样做极容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应让孩子仔细观察,使幼儿自己去发现。其次,教师不要做过多多深的.讲解分析,对幼儿进行“赶鸭子上架式”的知识灌输,那样是会适得其反的。教师应主要通过体温的方法,对幼儿加以诱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度积极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加深对作品的欣赏程度和理解,有利于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例如,中班折贴活动“美丽的海底世界,”老师先引导幼儿欣赏画面中各种动态的鱼——有的鱼是椭圆形的身体,有的鱼是三角形的尾巴,有的鱼是半圆形的身体,扇形的尾巴……虽然画面上是有几条鱼,半能感到这些鱼在水里快乐地游来游去,还可以联想到海底有许多漂亮的鱼儿游来游去。接着,教师又引导幼儿欣赏如何折出鱼各种形状的身体,几条鱼是各不相同,教师又请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体验鱼儿游的形态,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理解。
总之,美术作品种类繁多,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的理解,根据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来进行有的放矢的欣赏指导。
三、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成效
美术欣赏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在低幼儿童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其它活动不可代替的功效,它对开阔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艺术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在进行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时可采用了以下一些策略:
(一)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来增进幼儿的理解力
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采用最多的方法遍是讲解,分析。在引导幼儿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后,老师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讲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幼儿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老师在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具体形象,抑扬顿挫,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提高欣赏的积极性,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展开丰富联想。同时还可以把作品当时创作的背景或其里面的小故事向幼儿作一简单的介绍,提高他们欣赏的积极性。
(二)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提问加深幼儿对作品的鉴赏力
幼儿对抽象作品作出反映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直觉感受和把握,他们就做所表达的意想和情感表现性方面所展开的丰富想象,很多时候大人都不及他们。他欣赏活动中常常感受到一些教师没有感受到的东西,说出一些让教师意想不到的话。此时,老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见解,保护孩子们的象限经过萌芽,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三)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开展同题材风格的比较欣赏;同题材不同表现水平的比较欣赏,使幼儿在感受和感性选择的同时,老师给予色彩,形状,以及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形式美和寓意美理性点拨。
常言道:爱美是人的本性,但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有能够欣赏美的事物的能力。人的欣赏能力不是从娘胎里就带来的,也不是从头脑中突然萌生的,而是,后天在教育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参考文献】
[1]李范.美学与美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蔡正菲.美育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论文篇二
摘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中学美术欣赏论文]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论文篇三
摘要: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含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方法;优秀作品
一、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
学生欣赏作品通常凭着第一眼的感觉,感觉好,就好。他们对美术的欣赏的概念是模糊的、甚至是完全不理解的。那么,教师在这时就应该去引导,去帮助他们明白什么是美术欣赏,教会他们怎么欣赏作品。一般来说,欣赏美术作品是利用美术形式美的五大原则来衡量的: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学生掌握了欣赏的方法就可以寻着一定的思路来欣赏,而能很好地纠正课堂上谈感受时出现失去重心,在边缘盲目瞎转的情况出现。当然,欣赏的方法要和作品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使学生明白怎么欣赏的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而不结合作品,运用到实践中,学生还是会一头雾水。
另外,教给方法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来,学生学会了一种后,再教给另一种,如果一口气教许多,不仅学生接受不了,而且很可能会把各种不同的方法混淆,适得其反。
二、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
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只有学生多看、多思考,对一些艺术语言(如点、线、面、体、空间、光、色、材质、肌理)和艺术流派(如现代中国的岭南派、西方的印象派)等美术知识才能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通过欣赏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徐渭的《杂花图卷》、蒋兆和的《流民图》等众多名家的作品,体会中国画融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印章于一炉,诗、书、画、印相映生辉,这也是任何绘画艺术都没有的独特艺术形式。
三、多介绍优秀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
欣赏美术作品时,需要欣赏者调动自己已有的大景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和经历。如:在欣赏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时,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初问时学生对这幅名画都回答说好看,但强调要说自己真实感受的时候,很多学生就大胆而直白地表示他们认为《蒙娜丽莎》其实很难看:画面颜色灰暗、画面人物目光无神,表情暖昧,尤其是体态与当今美女形象相差甚远等等。每当《蒙娜丽莎》被学生残忍地剖析时,我没有责怪他们,也不急于立刻纠正他们的观点。因为至少他们是诚实的,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简要介绍画家生平及作品人文主义背景之后,我放开轻柔的音乐,请他们挺直脊背,双手轻搭放在膝盖上,模仿蒙娜丽莎的姿态和神态,想象蒙娜丽莎当时的心境。然后要求学生为蒙娜丽莎的双眼、嘴角、双手以及画面背景分别加上形容词。学生对这个体验感觉很新奇,形容词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但最后他们都习惯性地期待老师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我告诉他们没有标准答案,正是因为达・芬奇将蒙娜丽莎的微笑描绘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所以才会让人觉得永恒而神秘,也因此给蒙娜丽莎的微笑带来了无数的可能。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的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课堂教学。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有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五、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我们知道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而且它们之间的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同学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六、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各个领域的融会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该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地去认识美,有选择地接受新的观念。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美术欣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仇越.提高美术欣赏能力[n].中国美术报,-10-8.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论文篇四
【摘要】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美术教学进一步受到重视。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因此,美术教师要正确认识欣赏课,了解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与形式,克服欣赏教学的误区,弄清欣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掌握正确的欣赏教学方法,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欣赏内容与形式;欣赏教学误区;注意问题;欣赏教学方法
很多人认为美术欣赏就是看看画罢了,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要重视美术教学。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开阔眼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美术教师要重视欣赏教学,正确认识欣赏课,把欣赏教学同其它美术教学一样认真对待。
1 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与形式
随着“大美术观”的形成,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也随之扩大到人类发展史的各个领域,各个时期,可谓包罗万象。现在的美术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强调发展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目前小学美术欣赏的内容也都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中国古代绘画,陶瓷,雕塑,像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万里长城等。外国的有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庙,罗马角斗场,埃菲尔铁塔等为主要内容。
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美术作品,根据他们在美术教学中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专题美术欣赏、随堂美术欣赏和参观欣赏三种形式。
专题欣赏是利用整节课时,围绕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美术种类进行全面的介绍、赏析,使学生较系统、较深入地了解有关这一类美术类别作品的特点、相关的文化背景及欣赏方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一课《外国绘画作品欣赏》就属于专题美术欣赏。
随堂美术欣赏是从某一技法的角度进行的示范性美术欣赏,使学生较直观地了解这一美术种类的特点和表现技巧。为提高教学,教师应将此欣赏渗透于日常教学全过程。
参观欣赏是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博物馆、访问美术家并看其表演,或参观城市建筑等的活动。依据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可选择不同的参观点。当然参观欣赏还要依据具体条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论文篇五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积累知识那么简单。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其他学科。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观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而且是一个历来末能构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观赏课中,教员讲授时间很多,大局部超越30分钟,有的以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时机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员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味,这也不顺应如今所倡导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考虑着这一问题,分离本人的教学理论,在这里谈一下本人的考虑。
普通说来,常见的美术观赏教学有以下四品种型。
(1)讲解型-----教员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观赏的根本原理和根底学问的解说、阐明。
(2)问答型-----教员就作品或观赏学问、原理发问,学生答复。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员作为援助者。
(4)自在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在地观赏美术作品。
讲解型的美术观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员解说,这种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容易堕入学问灌输型的形式之中。但是,假如能在观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讲解技巧,那么,这能够克制上述缺陷。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办法有互相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观赏教学办法更理想。
自在型的观赏办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本人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本人的方式来观赏。这种办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招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要一局部的学生控制了观赏的才能,而另一局部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观赏才能没有得到进步。
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依据不同的课业观赏请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办法,从而进步教学质量。
为了增加观赏内容的兴趣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员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关于搜集到的美术观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由于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偏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剖析须偏重于时期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偏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偏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偏重于外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偏重于形象外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偏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照顾;有的应偏重于某种外型方式要素的运用。
观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发明,其发明肉体应表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开掘每件作品,单独特有的最突出、最实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入剖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析中发挥发明和想象,逐步培育他们的艺术涵养和发明性审美才能。
充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理论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承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要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干充沛发挥本身的客观能动性,调动本身的发明潜能。美术观赏中,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常常是取得美感的重要根底。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观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遭到个体学问和经历的局限,感遭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的确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依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沛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应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与观赏内容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观赏内容的间隔,产生观赏的兴味。上课时,教员出示观赏作品后,教员不要立刻解说,能够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能够以讨论的方式,再请他们说说本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考虑题,引导学生察看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彩,还是冷色彩?整幅画觉得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客观觉得,胜于教员的解说。这样也改动了那种以教员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舞他们发表本人的观念。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企图。美术观赏教学开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胜利的经历也并不多,总结经历,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讨探究中学美术观赏教学的规律和办法,以到达调和的教学效果,为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积累知识那么简单。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其他学科。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观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而且是一个历来末能构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观赏课中,教员讲授时间很多,大局部超越30分钟,有的以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时机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员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味,这也不顺应如今所倡导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考虑着这一问题,分离本人的教学理论,在这里谈一下本人的考虑。
一、美术观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普通说来,常见的美术观赏教学有以下四品种型。
(1)讲解型-----教员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观赏的根本原理和根底学问的解说、阐明。
(2)问答型-----教员就作品或观赏学问、原理发问,学生答复。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员作为援助者。
(4)自在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在地观赏美术作品。
讲解型的美术观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员解说,这种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容易堕入学问灌输型的形式之中。但是,假如能在观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讲解技巧,那么,这能够克制上述缺陷。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办法有互相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观赏教学办法更理想。
自在型的观赏办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本人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本人的方式来观赏。这种办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招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要一局部的学生控制了观赏的才能,而另一局部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观赏才能没有得到进步。
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依据不同的课业观赏请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办法,从而进步教学质量。
二、教员要充沛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沛的认识
为了增加观赏内容的兴趣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员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关于搜集到的美术观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由于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偏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剖析须偏重于时期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偏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偏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偏重于外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偏重于形象外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偏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照顾;有的应偏重于某种外型方式要素的运用。
观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发明,其发明肉体应表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开掘每件作品,单独特有的最突出、最实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入剖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析中发挥发明和想象,逐步培育他们的艺术涵养和发明性审美才能。
三、教员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敏多样,以此激起学生的兴味
充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理论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承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要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干充沛发挥本身的客观能动性,调动本身的发明潜能。美术观赏中,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常常是取得美感的重要根底。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观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遭到个体学问和经历的局限,感遭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的确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依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沛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应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与观赏内容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观赏内容的间隔,产生观赏的兴味。上课时,教员出示观赏作品后,教员不要立刻解说,能够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能够以讨论的方式,再请他们说说本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考虑题,引导学生察看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彩,还是冷色彩?整幅画觉得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客观觉得,胜于教员的解说。这样也改动了那种以教员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舞他们发表本人的.观念。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企图。美术观赏教学开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胜利的经历也并不多,总结经历,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讨探究中学美术观赏教学的规律和办法,以到达调和的教学效果,为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论文篇七
初中美术教学是美术教学体系的基础阶段,为了初中美术鉴赏课能够稳健地向前发展,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对目前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推动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改进。
美术论文发表
高中美术课以鉴赏为主,美术鉴赏是在对作品感性认知后的理性追求,是鉴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判断。在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中获得审美体验。美术鉴赏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动。但在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单纯的美术鉴赏课教学过于枯燥,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在分析作品,学生在欣赏作品,但课堂上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倦,不屑一顾的态度。课堂上出现了你讲你的,我干我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如何更有效的组织鉴赏课堂产生了一些想法,并用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有一定的收效:
高中美术鉴赏没有学生动手的内容,这就区别于学生在初中,小学上过的美术课。所以不要把鉴赏课变成千篇一律的你讲他听的习惯。在引课时就要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对本课产生一种好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下功夫预设出有深度的问题或创设好教学情境。在上《古埃及美术鉴赏》时,我分别在高一(9)和高一(10)班上,导课的方法不一样,效果也大相径庭。在高一(9)班上时,我是这样引课的,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史前美术,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说说你们的收获,(学生稀稀拉拉的回答问题,明显他们积极性不高)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古埃及时期的艺术作品。(高中学生学业负担重,在学生的意识里不重视美术课。一些学生出现了懒得复习美术知识的现象)。无疑这样的引课,学生表现出淡漠,学习毫无热情的现象。是而在(10)班上时我提出关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你知道多少,说说看。刚开始有几位学生脱口而出说:金字塔、法老、木乃伊等,班里一下热闹起来了,出现了很踊跃的回答问题的现象,有几位同学把关于古埃及的历史和艺术作品讲出来,我都大吃一惊,学生的知识量尽有这么丰富!当一位同学讲到关于图坦卡蒙墓室,把关于在该墓中发掘的文物的数量、文物内容到图坦卡蒙的故事一一讲给大家听,尽管他在讲解的时候神情一开始还是有点羞涩,但通过我微笑的鼓励,加上他们对古埃及文化深刻的感受,慢慢的他们的讲解就顺畅了起来,特别是后几个上台的同学,由于有时间为自己的讲述打一下腹稿,他们的讲述尤其精彩。此时的我则站到旁边,把这些同学的讲述同课本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总结,引出本课的内容。
所以,经过实践,我认为作为一位高中美术鉴赏教师,要让学生对鉴赏课产生好奇,首先导课是很重要的,所以你是不是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在美术鉴赏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教学手段主要是欣赏图片,然后就是你说我说,手段的单一性不仅使学生感到乏味,教师也觉得疲倦,学过的东西很快忘记,所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起来,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更能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如,在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时》讲到《西斯廷天顶画》这幅作品时,讲解了作品的内容,艺术性后。我本人很感动的是米开朗基罗由于长期的高空仰面作画,使他的颈椎严重受损,以至后来看书看信时必须置于头顶。我觉得很有必要向同学们讲讲这位大师为艺术的奉献精神,从而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这时我请同学们头仰起来,手试图在空中作画,尝试一下仰面作画的感觉,有一部分男生调皮的说:这简单,但我说你能坚持3分钟吗,学生回答没问题,我说你能坚持一节课吗学生边尝试嘴里开始犹豫,我又说米开朗基罗坚持了4年,而且是站在高18米的脚手架上,其劳作至艰辛可想而知,学生都低下了仰酸的脖子哇的一声,他们通过短短几分钟的尝试,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大师的毅力。有一位同学从而联系到自己的学习,他由衷的说米开朗基罗的毅力是我们学生学习的好榜样,学生这样的参与,体验后对美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教学活动收效很大,体验后的人文教育更好的渗透在本课中。
要想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构思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从欣赏美术色彩、构图、材质等入手。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和作品的精神内涵。比如学习《泥土的生命-古代陶瓷与瓷器》一课时,书本上思考与探究提出的问题是:
(1)白陶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
(2)中国的青铜器反映着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问题的设置要有内涵,能引起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体现本课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过程,能深刻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其次,问题要难易适中,让每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勇气,获得教师的肯定后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预设本课的问题,同时在长期的教学中强化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能力。让教师做到乐教;学生做到乐学,最终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要想更有效的组织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只要我们美术教师带着一颗热爱美术教育的事业心,带着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满腔激情地投身到美术课的教学、实践、研究中去,一定会使的美术教学会成为一门特色,一门艺术。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论文篇八
活动领域:艺术(美术欣赏)
活动名称:向日葵
活动班级:中班
活动目标:
1、欣赏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感知作品的构图美,色彩美及造型美。
2、能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达自己对作品《向日葵》的理解和感受。
3、体验参与美术欣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感知作品《向日葵》的构图美,色彩美及造型美。
活动准备: 作品《向日葵》ppt,实物向日葵图片,油画棒,美术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师出示实物向日葵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向日葵吗?(教师出示实物向日葵图片)。
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幅梵高爷爷的作品《向日葵》,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二、初步感受欣赏作品《向日葵》的构图美,色彩美及造型美。
(一)感受作品的构图美。
1、幼儿欣赏《向日葵》,大胆描述画面,表达感受。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2、幼儿通过欣赏,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眼里的向日葵。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真棒!这幅画里面有很多不一样的向日葵,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二)感知作品的色彩美。
教师:小朋友们看看,这幅画中的向日葵是什么颜色的?它们的颜色一样吗?
教师小结:在梵高爷爷的这幅《向日葵》中,向日葵的花瓣是金黄色,
花蕊画的火红火红的,但是每朵向日葵的颜色深浅不一。
(三)感知作品的造型美
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朵向日葵?大家仔细看看,这些向日葵的造型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 画面中一共有14朵向日葵,它们朝向不同的方向,有的正在盛开,有的花瓣已经掉落,有的仰着头,有的低着头。
三、教师组织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达对作品《向日葵》的理解。
教师小结:刚刚小朋友们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了不同向日葵的造型。有的小朋友把双手张开,表现盛开的向日葵,有的微微低下头,表现低着头的向日葵。每个小朋友都用不同的动作表达了对作品《向日葵》的理解。
四、教师引导幼儿感受领会并表达作品《向日葵》的情感,并对作品进行审美判断。
教师:梵高爷爷画的向日葵用了很多深浅不一的黄色,整个画面被耀眼的金黄色充斥着。看着这幅作品,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哪位小朋友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说的都很棒,其实这幅作品由法国画家梵高创作,当时他的画画梦想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没有放弃,依然对自己的梦想抱着极大的热情,就像热烈绽放的向日葵一样,依然积极乐观。
五、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创作,并巡回指导。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这幅作品吗?
教师:那现在我们拿起油画棒,画出你心目中的向日葵吧!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论文篇九
在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2010年甘肃省高中新课改正式启动。高中美术欣赏课被正式列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以审美教育、作品欣赏为主。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启迪智慧,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的概念
通常,人们把学校的美术教育称作美育。其实,两者是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所谓美育是指“用美的观念和审美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熏陶、培养人,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的一种教育。”也就是说,美育是以“美”为主题的精神陶养活动。而学校的美术教育所提供的不全是“美”的内涵。中外的美术史早已证明了“美既不是美术的唯一内涵,又不是美术的中心任务”。“美术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艺术性形式存在,而非仅美的存在。”因此,美术教育所呈现的是具有丰富的文化观念、能力和人文思想的教育,它诉诸于人的情感、意识、意志、思维、技能、认知等多方面。所以说,学校的美术教育自有其内在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独具美术内涵特质的教育理念。美育和美术教育是两个独立而互有渗透交叉的教育范畴。
美术欣赏决非单纯地观赏,而是使学生在审美对象与主体精神地交互中,发展和丰富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大量的优秀、丰富的美术作品欣赏后,记忆储存积累逐渐增加,视觉审美能力和品位会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进行美术实践活动,创造的能力会相应地提高。当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只有将美术欣赏与美术创造联系起来,才是充分体现价值和达到目的的欣赏活动。美术创造是美术欣赏的目的之一,美术欣赏是美术创造的前提,为学生将来的创造活动打基础。
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
美术作品的多层性。美术作品是由多种层次和涵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可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称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称为“审美层”。牛顿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着多层次的信息。对一般人来说,眼睛所看到的是存在的事物,而艺术家的眼睛所看到的却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艺术美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看到美术作品的表面涵义,而且要理解它的深刻意蕴。
美术欣赏的差异性。美术欣赏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和再创造的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和效果上表现出的差异性是正确实施美术欣赏教学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布尔劳在进行了颜色知觉实验后,提出了四种欣赏类型:
(1)客观型;
(2)生理型;
(3)联想型;
(4)性格型。他认为不同心理——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而且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欣赏的结果。
美术欣赏的直观性。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欣赏的过程离不开视觉的参与。用一般性的语言转译美术作品的信息,是难以具体而详尽地表达人对作品的感觉。我们不应仅仅是教学生读批评家的阐释,更要训练学生看美术作品的能力。理想的美术欣赏境界是欣赏者直接与作品交流。因此,如果在欣赏过程中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地、形象地、直观地呈现信息,就可优化美术欣赏教学过程。
美术欣赏的阶段性。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美术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欣赏分为三个阶段:
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在这一阶段时,欣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精神需求,是进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是进入审美的初始状态。在这一阶段内,人们在意识上对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表现为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高度注意。
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感:对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等发生感性的、自然的直接关系。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反映直接作用于欣赏者视觉的对象特征总和,从而使人感受到悲哀、欢快等各种情感。情感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菲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古希腊雕像《拉奥孔》使人观后有痛苦的体验。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操,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教无定法,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美术欣赏的特点,引导学生多层次的、直观的理解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帮助他们了解美术的知识与规律。从他们对作品的感知出发,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创造活动打好基础。以科学的认识过程为基础,以培养学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各种能力,发展思维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教育的作用发挥挥到最大的限度,并真正做到为培养人才服务。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赫伯·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周楷:《关注快速发展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国美术教育》
李群等:《高中美术欣赏课“网络五段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验》,《中国美术教育》
朱建军:《让学生了解一点美术的构成法则》,《中国美术教育》
于明:《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情感共鸣》,七彩美术网
刘北吉:《美育心理学》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论文篇十
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进一步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地幼儿园对美术欣赏活动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过美术欣赏活动。美术欣赏活动呈现出很多不足。本论文主要围绕“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正确引导幼儿进行美术欣赏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创造力的目的)展开研究。阐述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依据,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选择各种适合幼儿欣赏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幼儿;创造力;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指出,在《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要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美术欣赏活动既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又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产生创造的欲望。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志的过程。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揭示了量的积累与质的把握、认识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之间的辨证关系,也佐证了“见多识广”这一俗话的合理性。同理,幼儿只有广泛的接触、感受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潜移默化地逐渐认识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的规律,也才能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感悟和借鉴发展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并从中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幼儿美术欣赏的目的是通过幼儿对各种美术作品的感知、叙述和分析,初步懂得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能对美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扩大审美视野和丰富审美情感。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儿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还能了解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相关知识,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儿童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是帮助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源泉,是获得丰富感性经验引发幼儿创造灵感的重要途径。
那么,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宽松的环境是幼儿敢于求新求异的前提,能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宽松的环境即宽松的、无压力的、师幼平等的环境。创设宽松的环境,是指教师不把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强加于幼儿,而是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从而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
美术欣赏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对于同一项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师与幼儿一同欣赏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时,有的幼儿会觉得画面中的人物很有母性,很漂亮,很有亲切感,整幅画面给人感觉很温暖;而有的幼儿却觉得画面很黑暗,很冷,就会给人有种很恐怖很害怕的感觉等。个体差异使得幼儿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而教师则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对于幼儿的理解和感受给予一定的鼓励。幼儿只有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会有大胆求异的可能。如果幼儿担心被笑话或者被指责而有所顾忌,缺乏自信心,使得幼儿不敢说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影响幼儿的创造思维,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人们对其内容和情感表现倾向的认识大致相同。如果有个别幼儿的认识完全偏离,教师可以采取让幼儿讨论的方式,让幼儿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以对认识存在偏离的幼儿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可以请每位幼儿都来大胆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促发幼儿进行讨论,逐步引导幼儿获得正确的认识。
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由于幼儿欣赏经验的缺乏,需要教师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其中,教师开放性的提问是幼儿与作品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之一。只要运用得当,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就能成为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提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特别是在欣赏西方抽象作品时,幼儿面对高度抽象的图像和线条,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激发下可以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再借助想象将这些抽象的图像和线条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幼儿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时,教师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幼儿把这幅作品中抽象的图形想象成了一个保龄球;一个妖怪等等,教师接着提问,促使幼儿在注意主要形象的基础上,展开有情节的想象,教师再接着提问:你们能不能创造出一幅更漂亮的作品呢,触发幼儿进行讨论,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并产生创造的欲望。
三、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是对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认识。屠美如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教学实践证明,对齐白石的鱼、虾图;徐悲鸿的奔马,群狮图;陈永佛的花鸟画;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儿童都非常感兴趣。这些作品描绘了儿童熟悉的事物,或者有一定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事以及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蕴,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事物更敏感、人物命运的体察更细致和富有同情心,情感体验更丰富。并扩充了儿童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有益于幼儿的思维模式。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透过内容,认识作品中的点、线、面、形、色等形式要素。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如引发幼儿认识并分析欣赏对象的颜色、形状及线条的表现形式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等,分析作品表现形式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仍以幼儿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为例,当幼儿在欣赏其作品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幼儿观察画面中的不同色块,引起幼儿对画面中不同色块的注意。为了让幼儿理解画家是如何把人和小鸟画得这样与众不同,教师可以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和小鸟,看看它们与我们平时看见的人和小鸟有什么不一样,画家用了什么样的线条和形状使它们看起来和平时不一样。
教师启发幼儿注意作品的点、线、面、形、色的运用,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总结作品是怎么样变形的,这对幼儿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提升,它有利于幼儿学会在创作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更新颖的东西。
四、给作品起名字
给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幼儿给作品起名字的时候,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每位幼儿都要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幼儿通过给作品取名字,能够引发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一个概括,并促使幼儿对画家作画意图的想象。在欣赏完作品之后,及时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作,能极大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欣赏完作品后,可以让幼儿用三角形,四边形、五角形、花朵、葡萄等基本图形来创作出更多不同的作品,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开展正确评价,激励幼儿创新
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都处于幼稚的状态。无论教师怎样细腻的指导、启发,甚至执手授意,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作品是否富有童趣,是否体现想象力或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只要发现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就应及时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评价作品提倡鼓励
评价不是评议好与坏,对与错,而是为幼儿进一步思考、探索创造机会,是一个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评画时,依然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我们对幼儿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表扬效果远胜于批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羞辱对于他们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种刺激,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肯定,使幼儿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去创作。
(二)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激励创造,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幼儿在美术创作中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中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鼓励幼儿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幼儿完成作品后,可以把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创新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的探索与创新,张扬孩子的个性。教师的激励评价,是对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力保证。
幼儿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孩子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把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想象变成可见的作品,由创作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成为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开展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幼儿教育是基础的基础,是社会教育事业的一项奠基工程,是培养创造力人才的关键期,教育者通过有效的手段形式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而通过美术欣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欣赏,使幼儿对事物产生兴趣,并产生创造的欲望。逐步形成幼儿美术创造的个性,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让幼儿感觉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的美。使幼儿头脑中有丰富的美的事物的表象,使幼儿审美素质得到发展,让幼儿自由创作,能使幼儿在头脑中的美的事物的表象被激活,运用掌握的美术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造出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优秀幼儿美术作品。幼儿通过欣赏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形象,从而提高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初步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
结论:总之,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儿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还能了解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相关知识,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儿童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选择各种适合幼儿欣赏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运用教育学原理探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能使幼儿快乐地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能力,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完善健全的人格。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大根幼儿美术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浙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俞国良上海学前教育论文集[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2
[5]俞国良幼儿教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朱贤著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0
[7]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8]王建军美术教学与审美创造力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10]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论文篇十一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师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国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和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象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转轴拨弦两三声,末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燥雪精神,又要静观默识,凝神体验。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