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协商心得体会种山兰稻 协商心得体会(实用8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协商心得体会种山兰稻篇一
协商是社会交往中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通过双方互相理解、妥协和达成共识,从而解决矛盾和问题。协商心得体会不仅是参与协商的个人的思考总结,更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参与各种形式的协商,积累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协商要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在协商过程中,双方必须平等对待,相互尊重,避免用权力、地位或者强势来决定结果。只有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协商才能真正展开,否则只会成为一场空谈。在参与协商时,我会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权益,认真倾听,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需求,通过平等的对话,找到问题的共同解决方案。
其次,协商要注重沟通和理解。沟通是协商的重要环节,双方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才能达到共识和合作。在沟通中,除了言辞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倾听和理解。在协商过程中,我会认真倾听对方的需求和意见,并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困难和考虑。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理解,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再次,协商要灵活并善于妥协。协商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共识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仅满足个人的利益。在协商过程中,双方需要在保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对方的权益和整体利益。有时候,双方无法完全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时就需要灵活并善于妥协。在协商中,我会主动放下个人的固执,为了达成双赢的局面做出必要的让步。
此外,协商要坚持原则和公正。协商过程中,需要明确基本的原则和公正的标准,确保协商结果的公平合理。在协商中,我会坚持公正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遵循公平的原则,尽可能确保各方的权益平衡。只有当协商结果符合公平和正义,才能得到各方的认同和支持。
最后,协商还需要积极主动并有耐心。协商是一项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双方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持之以恒。在协商过程中,我会积极主动地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鼓励对方发表意见,并始终保持耐心和冷静。只有充分的沟通和积极的参与,才能达成真正的协商结果。
总之,协商心得体会告诉我,协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的重要方式。参与协商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继续积极参与协商,不断提高自己的协商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协商心得体会种山兰稻篇二
工资集体协商有其独特的程序性、业务性、政策性。企业工会主席作为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组织者、作为职工方首席代表,在工资集体协商中处于重要位置、发挥关键作用,必须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精心组织、仔细谋划,认真对待工资集体协商每一个步骤和环节,确保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一、抓好启动程序——要约
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发出要约是前提。没有要约的发出,便没有工资集体协商的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就如自来水供水一样。水龙头是要约、管道是协商,水是协议书。只有打开了水龙头,水才能通过管道流出来,如果水龙头不打开,水就无法流出。“善始者事半成”,因此,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首先要在要约上下功夫。
一是主动要约。发出要约是企业方和职工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虽然工资集体协商是法律的规定、是党和政府的要求、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过去在工资分配上都是企业说了算,职工成了“局外人”,没有“话语权”。工资集体协商,就是企业与职工就劳动报酬的共商共决。面对工资分配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企业方一时难以适应,认为工资集体协商“削弱”了企业的自主权。对工资集体协商的不了解、不理解,必然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不重视、不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企业首先向职工方发出要约是不现实的。工资是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职工合法权益的核心,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企业工会的职责所在、责任所在、使命所在,企业工会主席要克服畏难思想,主动向企业方发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要约,敢于拉开工资集体协商的“帷幕”,积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二是稳妥要约。要约一般是书面形式,内容包含协商的时间、地点、协商代表的人员名单和协商的内容。在考虑要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协商时间的确定上,要注意合理性。也就是说,协商的时间,在企业可以不可以安排、适宜不适宜进行;二是在协商的内容确定上,要注意可行性。也就是说,协商内容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特别是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初始时,协商的内容要注意从容易的、突出的、简单的问题入手,循序渐进,便于企业接受,也便于协商成功。
三是成功要约。要约发出后,虽然有的地方规定对方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复、不得拒绝,但对拒绝要约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如果职工方的要约发出,企业“拒收”或“拒绝”,对本次、甚至今后的.工资集体协商开展都是艰难的。要约的发出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也就是说,要约不能贸然发出,在这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做好企业负责人的工作,使企业负责人接受要约、参与协商。
二、抓住关键环节——协商
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是起步不易,协商艰难。在协商中一是资强劳弱,地位不平,职工谈、企业判;二是信息不对称,职工难以了解到企业真实情况。要使协商取得成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准备工作要充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不打无准备之仗”。协商前,要通过多种方法途径广泛征求企业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诉求,在此基础上,拟定工资集体协商方案,要根据职工方提出的要求,分析企业方的态度,采取应对的措施。把困难想够、把问题想透、把对策想全。
2.信息资源要掌握。要了解当地cpi及增长情况、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政府发布的工资增长指导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劳动力指导价位、本地及周边同类企业职工收入情况。
3.企业情况要清楚。要了解企业效益利润情况、劳动生产率情况、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及一线职工工资构成及收入情况。当然这些问题有些是企业的机密,作为职工方了解这些情况难度较大,需要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多种方法、手段、途径尽最大能力获取。
4.基本原则要坚持。一是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把促进企业发展与提高职工收入结合起来,实现“双赢”;二是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建立职工工资共商共决长效机制;三是通过工资集体协商,使职工工资有增长。在协商工资增长幅度和计工价时,事先要拟订“底线、保证线、争取线”。达到受益的普遍面、作用的实效性和特点的个性化。
5.方法策略要讲究。方法策略是协商的生命,直接关系着协商的成功和成效的取得。在协商中要根据协商中发生的情况做到“五有”:一是有直接有迂回。有的问题的提出和答复可以直接“开门见山”,有的则要“曲折迂回”;二是有清楚有含糊。对职工方有利的、能肯定的事表态要“一清二楚”,对一些“吃不准”、不便立即表态的要“含糊其辞”。三是有争取有退让。能为职工多争取利益的要“见缝插针”,积极争取,但同时,也不要“一根筋”,该退让时,也要“激流勇退”,“退一步海阔天空”。四是有斗争有妥协。协商就是双方“讨价还价”,但如果双方“针锋相对”,都“寸土不让”协商就可能“无果而终”, 在保证职工总体受益的前提下,必要时,在某个条款、某个问题上,妥协让步,“让一刻风平浪静”。五是有“红脸”有“白脸”。职工方代表中要有“炮筒子”,也要有“和事佬”,视情“各显其能”,张弛有道,为职工谋求合法权益。
6.主体作用要发挥。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既是工资集体协商的受益主体、评价主体,更是参与主体。做到协商议题从职工中来,协议草案由职工议定,协商过程让职工讲话,协商结果由职工确定,合同履行请职工监督,工资集体协商依靠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惠及职工。形成工资集体协商的群众基础、群众支撑、群众推动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职工方协商代表中一定要有一线职工代表,让一线职工走上工资集体协商一线,其好处是:一是一线职工对企业生产、管理和职工收入情况清楚,有利于广大一线职工利益的维护;二是一线职工敢于讲话,有效地弥补企业工会主席不敢协商的问题。
三、抓住协商成果——协议
协商是形成协议的必经程序,协议是协商的成果体现,也是协商过程的完善。在形成工资集体协商协议时,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是表述的真实性。协议是协商结果的真实反映,要真实反映协商的成果,不得“修正”和“变更”协商中达成的意见。
二是内容的具体性。条款表述要具体,到位,不能模棱两可,比如,企业哪类人员、增资多少,什么时间开始都要很明确,便于协议的落实。
三是执行的严肃性。协议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并经当地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同意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认真执行,确保其严肃性。
四是落实的保障性。抓住将协议报上级工会预审、备案,向企业职工公示,协议履行情况每半年向职工公布和每年向职代会报告一次四个环节,保障协商的落实。
协商心得体会种山兰稻篇三
协商是必须在商业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遵循的行为。协商是建立在信任、共识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其目的是使交易或任务更值得信赖,更透明和更灵活。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在协商许多事物时获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我从中学到的最重要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协商的原则和目标
在协商之前,了解协商的原则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了解目标使您更具有说服力,并有助于您在会面期间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利益。这样,您将能够在沟通时更清楚地表达您意图和期望从协商中获得什么。了解原则,例如以人为中心和相互尊重等,可以确保沟通期间的平衡和诚实。此外,信任和透明度是成功协商的关键。在了解目标和原则的同时,需要考虑是否与对方或利益相关方有共同利益或需求。如果有,就可以在双方或多方的约定中实现共同利益和利他主义。
第二段:仔细准备
在协商前,仔细准备是必须的。您需要准备必要的文件,准备好提案和反应,并了解待讨论的问题。当您准备好时,您更有机会在协商期间在理论上取得成功。您还可以通过训练和模拟来增加自信和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您可以练习领先的谈判技巧,跟上对话节奏,学习如何察觉身体语言和情感,以及如何从交谈的开头实现共识。
第三段:专注于问题,而不是人
在协商的过程中,专注于问题,而不是人该是大家的行为准则。这意味着不要攻击、吓唬或恶意诋毁对方的人格和身份。相反,您应当专注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可以避免情感化和紧张的谈话,也能建立一个释放和开放的对话环境。专注于问题而不是人,会为双方留下耐心、主动解决问题和建立双方关系的空间和协商解决问题的机会。
第四段:灵活且有弹性
协商需要灵活性,此外,我们需要一些弹性。协商许多时候,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这时候,一定要保持灵活性,并采取非传统的方法和想法来寻找答案。如果您能够维持一定的协商弹性,您将能够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有更大的机会打破僵局。这点弹性不仅仅是在解决问题上的一种态度,还包括在与人交谈过程中表达言以发言和建设性的反应的程度。
第五段:总结
协商涉及互相承认和尊重的任何问题,称之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沟通和争论期间,要坦率并有效地表达观点。协商需要方法和策略,还需要情感智慧和自制力。当我们可以控制态度和情绪时,我们就可以获得成功。总之,必须了解协商的原则、目标和实施策略,提前准备好、专注于问题而不是人,灵活和有弹性,才可以走向更加成功和有益的协商。
协商心得体会种山兰稻篇四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和他人进行协商解决问题,无论是商业交易、团队合作,还是家庭生活中的点滴琐事。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微协商的方式也越来越普及。微协商,顾名思义,就是在微观层面上的协商,涉及到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如要不要加班、午餐吃什么、周末安排等等。作为一种高效、快捷、便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微协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并应用。下面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微协商体验和心得,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
第二段:什么是微协商
微协商是一种新型的协商方式,它是在面对日常生活工作中小问题的时候,通过互相发信息进行商议,从而取得良好解决效果的一种手段。微协商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人们用手机、电脑等社交软件工具,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与不同的人进行协商。这种协商方式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更是通过快速的沟通和有效的交流,解决了各种小问题,使生活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第三段:微协商的优点
3、适用范围广。微协商几乎适用于所有情况,无论是商务协商还是家庭琐事,都可以通过微协商来快速地解决。
第四段:微协商的应用
微协商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团队合作、商业活动,也同样适用于个人生活中的各种小问题,以下是我个人使用微协商的实例。
2、家庭生活方面,微协商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琐事,如晚饭吃什么、周末计划、家庭支出等等,都可以通过微协商方便快捷地达成共识。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微协商是一种便捷快捷、有效高效的协商方式,通过快速的沟通和有效的交流,解决了各种小问题,为我们带来方便。但是,微协商要以礼仪为先,要尊重别人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因为微协商的高效便捷而失去基本的尊重和人情味。总之,微协商这种协商方式将会越来越受到广大人们的欢迎和应用。面对这种新型方式,需要我们掌握使用技巧,在运用中体会微协商的好处。
协商心得体会种山兰稻篇五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企业协商成为了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协商能够帮助企业与员工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在我参与企业协商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协商的重要性和技巧,下面将结合个人经历和心得,详细讨论企业协商心得体会。
首先,企业协商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在我参与的企业协商中,我们建立了一个灵活高效的沟通平台,使得双方的意见都能得到充分表达。通过沟通,我们能够明确各自的权益和目标,从而找到最大公约数,实现共赢。而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更加理性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沟通,我们能够迅速解决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其次,企业协商需要注重团队协作。在协商中,各方往往代表不同的利益,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个人的利益,而忽略了整体利益。团队协作能够帮助我们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势,形成共同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在我参与的一个企业协商中,我们遇到了利益分配的问题。在团队的合作努力下,我们通过重新调整资源分配,达到了平衡,同时也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企业协商需要注重互利互惠。协商是一种相互让步的过程,双方都需要为了达成共识做出一定的让步。在我们的协商中,我经常用到“合作共赢”的策略,即通过让步来争取更多的共同利益。通过我们的双方努力,我们尝试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共同探索了不同的选项,并寻找到了最优的方案。通过这种互利互惠的思维,我们能够打破僵局,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另外,企业协商需要注重公正公平。在协商中,双方都要起到公正公平的评判者的角色。要根据事实和真相,对待问题。在我们的协商过程中,我经常会用“公正公平”的原则来评估和决策。我们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通过充分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评估各方的意见,从而做出公正公平的决策。通过这种公正公平的原则,我们保证了协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和支持。
最后,企业协商需要注重协商后的跟进和落实。协商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结果。在协商后的落实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达成的共识进行监督和执行,确保协商的成果得到切实的实施。在我们的协商中,我对整个跟进过程负责,始终保持着对共识的关注和监督。在反复的沟通和协作中,我们最终实现了协商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综上所述,企业协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企业协商,我们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实现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在我的协商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协商的重要性和技巧,包括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注重团队协作、互利互惠、公正公平,以及协商后的落实等方面。通过这些心得体会,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运用协商技巧,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协商心得体会种山兰稻篇六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xx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和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20xx年全国两会的即将召开,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欢聚一堂、共商国是,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谛,彰显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和中国特色。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协商民主全面展开,实践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等具体形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
在中国,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与西方国家的选举民主或票决民主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独特优势和显著中国特色。
第一,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政治基础。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协商民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广泛协商,集思广益,凝聚合力,严格遵循协商民主原则,真正实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谛,保障了协商民主的政治方向。
第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价值取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求治国理政大政方针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人民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协商民主就是人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人民就协商主题通过具体协商实践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其他人的利益诉求,求同存异,把多元化的利益诉求统合为公意,达成最大的公约数,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以人民政协为专门协商机构。西方国家并没有形成没有专门的协商机构来开展协商工作。在中国,人民政协作为党领导的专门协商机构,因民主而生、因协商而立、因协商民主而兴。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光辉历程,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始终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充分彰显协商民主的政治属性,体现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四,以城乡基层为协商民主重要场域。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内容和事项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而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内容和事项主要在城乡基层,因而城乡基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场域。新时代完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城乡基层就教育、养老、医疗和生态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项,坚持协商于事前和事中,召开居民或村民代表会议,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和呼声,做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能够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促进城乡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一,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巩固协商民主的制度基础。一是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方分工负责、公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协商有序高效,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协商,汇聚民智,达成共识。二是发挥民主党派的引领作用。各民主党派作为重要协商主体,其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其中包括众多的优秀人士,代表着不同阶层人民的利益和诉求。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三是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职能,明确协商内容,探索协商新形式,拓展协商新渠道,做好各方面协商工作衔接,运用科技发展成果,确保协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第二,完善协商主体选择机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生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需求,而且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则依赖于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人民通过多种协商渠道参与政治、法治、生态等事项决策,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目前,人民群众的协商参与大多是通过人民群众的代表来实现,尽管人民群众代表在参加协商之前就协商主题征求过部分人民群众的意见,但缺乏广泛性。因此,要完善协商主体选择机制,协商主体的选择不仅要包括多数,而且还要兼顾少数,既要尊重多数人的利益诉求,也要尊重少数人的利益诉求,将众意转化为公意。
第三,规范协商内容和协商程序。协商民主的不断成熟和完善,需要规范协商内容和协商程序。一是规范协商民主内容。不论是何种协商,都要明确规定协商民主内容和协商事项,形成具体文本,确保协商低成本、高效率。二是规范协商程序。在中国,协商民主要有完善的运行程序,从民意调查、意见征集到访谈形式等都要确保规范,问卷设计必须紧扣协商主题,围绕协商主题进行访谈并做好记录;协商会议参加者的确定、协商会议的召开、协商结果的落实与监督等都要有明确规定,确保协商有规可守、有序可遵。
第四,培育协商民主意识和协商文化。协商民主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民主形式,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需要党和政府等各协商主体协同配合,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培育协商民主意识,引导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协商,在参与协商中提高民主意识;要发挥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宣传报道协商民主的具体实践,加深人民群众对协商民主的认知,增强民主意识,提高协商能力。要注重培育与时代和任务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既要广开言路、各抒己见,又要相互尊重、体谅包容,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努力营造良好的协商民主氛围。
第五,不断拓展协商民主新渠道。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为民众提供了意见表达的多元化平台,民众既可以通过主流媒体了解信息,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了解信息、发表意见,这些信息和意见通过多人点赞和转发而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进入社会公众视野,上升到政府议程,这是网络协商民主的体现。民众通过网络将个人对于同一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充分表达,经过不断讨论和协商,使问题得到解决,人民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挖掘新媒体平台潜力,拓展协商民主新渠道。
协商心得体会种山兰稻篇七
第一段:引言(100字)
劳动协商作为一种平等、自愿、公正、务实的协商方式,是实施劳动者权益保护和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我在参与劳动协商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互相尊重(250字)
在劳动协商过程中,我发现互相尊重是真正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当我们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对方,倾听彼此的意见,并愿意妥协和解决分歧时,协商的结果往往更加公正和合理。如果我一味坚持己见,不肯妥协,又或者对方不重视我的意见,那么协商的结果很可能只会对一方不公平。因此,互相尊重是保证劳动协商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三段:善于沟通(250字)
在劳动协商过程中,善于沟通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还要能够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要求。由于每个人的背景、经验和利益不同,劳动协商的双方往往会产生分歧。善于沟通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各自的共同点,寻求折衷方案。在我参与的劳动协商中,我通过和对方进行充分的沟通,不仅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还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信任。因此,只有善于沟通才能让劳动协商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段:寻求共赢(250字)
劳动协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争夺胜负。在协商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着寻求共赢的原则。即便是在对抗性较强的情况下,我也会尽力与对方合作,寻找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通过与对方共同努力,我发现只要双方都能放下争斗心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就能够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点。这种共赢的结果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能够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为双方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段:总结(350字)
通过参与劳动协商,我深刻认识到互相尊重、善于沟通和寻求共赢是劳动协商成功的关键要素。只有当双方都能够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对方,深入交流,共同妥协并寻求共同利益时,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协商结果。在我的工作中,这些心得体会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与同事之间的协作和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沟通都可以借鉴劳动协商的精神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在劳动协商中也收获了一种意识,即只有通过互相尊重、善于沟通和寻求共赢,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稳定、持久的合作机制。
综上所述,劳动协商是保护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通过互相尊重、善于沟通和寻求共赢,我们可以取得协商的成功,解决问题,并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协商的经验也可以指导我们在工作中与同事和领导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并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协商心得体会种山兰稻篇八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决定》明确提出,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这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民主建国、民主立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主张,是实现人类解放和文明进步事业的必由之路。《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这就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上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国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目的和实现途径。
争取、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带领人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开辟了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历史新纪元,其重大民主政治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来,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十年“文革”期间,我们在民主问题上发生过重大失误,推行以群众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所谓“大民主”,致使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严重破坏和损失,人民民主权利受到恣意侵犯和践踏。这个教训极为深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深入总结和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深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集中体现了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观。一是民主与社会主义不可分,民主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二是民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分,民主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始终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其他事业一样,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重大进步,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展现出旺盛的生机活力和巨大的制度优越性。
二、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
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如何体现,以何种方式、通过何种途径才能有效地实现,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而又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各方面情况差异很大的国家,实现、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新课题。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答案,只能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进行实践探索。
在我国60多年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曾一度走过很大的弯路,严重偏离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正确方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同时,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重大转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制度化的关键是法制化,制度建设的重点是法制建设。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而又极其复杂、艰巨的宏伟事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方面要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还要动员和组织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坚定地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前进。要实现上述要求,只有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完备的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落到实处,使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使全社会成员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才有可能做到。人们从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中越来越认识到,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途径和基本方式。
三、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得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成就和进展。
我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取得新的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一是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由乡一级扩大到县一级,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制度,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二是修改宪法,健全并突出强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制度,确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一系列重要原则。三是加强和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规定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同行使国家立法权,共同监督宪法实施。四是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赋予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五是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的比例,优化组成人员结构,健全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六是完善保证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制度,制定完善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立法法、监督法、议事规则等一系列加强和规范人大组织和职权的重要法律。
我们还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增强党和国家活力、反对官僚主义、调动基层和人民积极性。一是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废除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党和国家领导机关正常换届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入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巩固和发展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三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四是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企业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充分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五是改革和调整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领导体制,推进行政体制、司法体制、企业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形成了职能明确、协调配合、充满活力、运行高效的体制机制。六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集思广益,促进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七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制度,全面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为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方面优秀人才建功立业开辟了广阔渠道和发展空间。八是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制机制,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保证了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创造性实践,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我们在各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政治制度,同时我们还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实践经验,成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完善。
重要经验可以作多方面、多维度的总结和概括,其中以下三点值得特别提及和重视。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最鲜明的特色和最显著的优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就是要以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为主要制度载体和主要民主渠道,推动实现“三者有机统一”,使之统一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民主政治制度,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实际决定的。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就是要立足国情、立足实际、立足实践,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治的关系;走自己的道路,总结自己的经验,同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成果,但绝不照搬照抄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坚持中国特色民主观。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八个能否”,即: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就是要坚持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相统一,使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方面工作做到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充分实现人民权利、充分保障人民权益,并为实现“八个能否”开辟广阔发展空间。
四、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的方向和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并作出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同时指出:“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这就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党内法规、政治惯例等各种规范,从制度上、法律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以法治化为主要方向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也是我们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完善选举制度和工作制度。在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中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制度,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建设团结、繁荣的民族自治地方。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
(四)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和健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组织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渠道。分层分类就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保证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最大限度聚集社会正能量。
(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重要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