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精选11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一
为了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我们对怀化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学、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物流管理、国贸、人文教育、法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经济学系、社会管理等专业及系别中随机抽取了4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分析了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总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长明显,就业市场需求却增长不快,导致今明两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形势严峻 。
二、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离
调查中大学生大部分认为目前的高校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以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在选择单位与职业过程存在困难。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落后于市场发展。99年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急增,但扩招专业相对集中,高等教育大众化,但专业相对集中、促使某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
三、 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分析:
根据数据调查统计显示,在求职意向方面,有52.5%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就业,仅有2%的学生选择升学,这可能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关,对大学生择业影响最主要的因素的酬薪待遇,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工资待遇多少比较看重。而且大部分的学生都追求稳定的工作 。在求职准备中,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流程及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方面,有62.5%的学生对其有所了解,说明大学生比较关心自己就业前景,作为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有33.3%的学生是通过努力学好的专业知识的方式去实现的,另外,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和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各占21.7%。在就业观念中,有65%的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大体的了解,反映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关心,在面临就业时,22.5%的人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共同协调能力,而对于专业技能方面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在就业需要方面,47.5的学生认为学校最需要提供的就业服务是引进用人单位和提供就业信息,反映出的问题是学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需要对这方面进一步加深,认为本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学生占62.5%,比例最少的是没有设为必修课,为7.5%,有45%的学生认为学校举办校园招聘会最适宜的形式是形式多样的小型专场招聘月。在这次调查中让我们大致了解了本校大学生的求职意向。
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业生而言,与其说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无足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2、在校求学期间,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心理质的情况。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改,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觉着、冷静应对所有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3、正确的择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
(1)首先,要极积、动寻求就业主,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大学了生把就业寄托于在社会关系资源上,或是企求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途径,因为能否胜任还得靠实力说话。
(2)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不少人选择大城市、“铁饭碗”,还有外企,很少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大学生在这时应该改变一下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就能较快的找到能够以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3)最后,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正向“大众教育”转变,一些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二
日前,经我们人事局等多家单位调查核实,现出具调查报告如下: 至0x年8月6日,我市有7029名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在这些人员中,历年剩余的2100名,其中本科生800多名,专科生1200多名。今年新接收4929名,其中硕士30人、本科2196人、大专1980人、高职生723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是国营企业改制,现有的变更身份的职工无法再就业,更谈不上吸收毕业生就业;
三是我市社会吸纳人员的能力相对薄弱,因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喜欢用相对素质低的人员,工资低,也不谈福利、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的保障;大学生在这里不受青睐。
四是付出大学高昂的学杂费、生活费等代价造就了高成本的劳动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认为只有成为正式、稳定的单位工作人员才称得上是就业,是很难有低调的态度面对岗位少,工资低或者无业就的现实。说起对就业概念的认识时拿着资料到人事局报到的学计算机专业的小王说“四年几乎花的家里经济崩溃,出来没有去处,谁能有平常心!”。领孩子报名的李先生激动地说“谁都知道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普通劳动力是大学生的程度,用不了就不要招。”
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相关职能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但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期的到来,全社会就业观念调整过程滞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企业就业缩小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因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做一些更加切实的工作,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
政府强化政策导向,从招生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各专业就业率情况来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需求一般、就业率低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对于需求旺盛、就业率高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增加。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职能,完善就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就业秩序,构建就业信息传播平台,实现全国就业供求信息共享,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大学生在求学以及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晋升及进出机制等各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毕业生,在这些能够扩大就业的领域里更好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树立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要知道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初中学历当总工程师也不是不能。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如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
在加强政府调控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人才市场运营机制,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在毕业生注册报到高峰期,通过人才市场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邀请市内外有关企业参加,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自主择业、自主就业。近年来,我市通过市场配置而实现就业的毕业生达到2847人。
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求职中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就业观。正确估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到基层和艰 苦的地方去工作。促进大学生及其家长择业观念的转变,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寻找解决生存问题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2、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在就业日趋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基本的有效途径。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为主,而要在成长过程中融入更多社会的东西,提高自身的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书本外,还要积极地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利用各种条件来自觉培养自己的自主创业意识,这样既能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有会为其他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在读书期间更多地与社会接触、实践来积极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让自己在毕业时顺利完成由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个不争的社会问题,作为毕业生,只要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状况并理性地做出择业意向,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的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是可以实现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三
我们就大学生就业理想问题,对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当提出第一年期望的工资是多少这一问题,大部分人选了1000~20xx元。有人说,不注重第一年的工资,关键是第二年,第三年的。看来大家普遍都注重的是自己的发展空间。求职时,应该明白自己看重的是什么、渴望得到什么、未来发展如何,个人的发展前景与待遇发生矛盾的时候,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一样。显然薪金不再是大学生最为看重的因素了。理性地对待薪金这是个正确的心态,一心想高薪,反而影响了工作的表现,积累经验才是第一位的。
根据调查显示,63%的人选择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13%的人选择回家乡,12%的人是去内地省会城市,7%的人选择去国外发展,5%的人选择在边远/大西北/农村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大学生还是认为留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发展的机会比较多,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而且从数据中更可看出当代大学生还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很多大学生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情愿留在大城市发展。
据调查显示,46%的人对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感兴趣,36%的人考虑个人爱好,还有18%的人只考虑金钱因素。
任何你再喜欢的工作都会有厌烦的时候,什么工作都一样,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不要把工作当作事业,它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已,因此更多的人回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事业从事。当你有一定经历后你才可能有事业,当然有可能有些人一辈子只有工作而没有事业。还有大部分人认为,爱好很重要,只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可能百分之百的投入和做好,做自己所擅长的事情才有开创一片天地的可能。
据调查显示,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就业前景广阔,56%的人认为就业前景尚可,11%的人认为现在考虑此问题毫无用处,13%的人则表示不知道。
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考虑自己就业前景过程中,信心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开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有可能使你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动用人单位的热情。要给人感觉到,我是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篇四
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之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20xx年5月13日
大学城的几所大学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然后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做出相应的总结。
根据同学们的问卷所反应的信息我们总结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就慢慢显现出来,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xx年280万、20xx年333万、20xx年413万、20xx年495万、20xx年559万、20xx年610万、20xx年631万、20xx年660万。从详细数据观察,可见毕业生的人数程猛增趋势,八年累计3981万,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xx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5%,加之以往毕业还没有就业的学生,并且不考虑虚假就业信息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
其次,之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方面许多的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极差。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能胜任领导交给的任务,且怨天尤人;另一方面,大学生中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许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
另外,出现这样现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企业。许多的企业和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和性别等歧视甚是严重,不能提供合理的平台。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缺乏培养人才、留用人才的经营理念,以至于眼睁睁的看着人才流失。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薪酬不合理、所提供的岗位不匹配、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许多企业对毕业生总是挑三拣四,提出一些十分苛刻的就业协议条款,擅自延长试用期,无偿地占有毕业生的劳动成果。国家虽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规范、调整,但企业配合不积极。如果说每个企业都切实做好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这样他们才能脚踏实地的为企业服务。
我们认真分析了同学们所反映的就业难的原因并就原因总结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应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五
理想,是人生的指路灯,是生命的奠基石。生命因为有了理想而有奋斗的动力,因为有了理想而精彩。没有理想的人如同一具行尸走肉,这样的人只剩下躯壳,碌碌一生,无所作为,这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大学里的莘莘学子更是胸怀大志,谁不想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谁不不想充当一个叱咤风云的时代宠儿。当今的大学生,他们满怀激情,满怀憧憬,构筑自己未来的蓝图。我们就大学生就业憧憬问题,对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发展空间与薪酬
由此可以看出,当提出第一年期望的工资是多少这一问题,大部分人选了1000~2000元。有人说,不注重第一年的工资,关键是第二年,第三年的。看来大家普遍都注重的是自己的发展空间。求职时,应该明白自己看重的是什么、渴望得到什么、未来发展如何,个人的发展前景与待遇发生矛盾的时候,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一样。显然薪金不再是大学生最为看重的因素了。理性地对待薪金这是个正确的心态,一心想高薪,反而影响了工作的表现,积累经验才是第一位的。
二、关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63%的人选择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13%的人选择回家乡,12%的人是去内地省会城市,7%的人选择去国外发展,5%的人选择在边远/大西北/农村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大学生还是认为留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发展的机会比较多,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而且从数据中更可看出当代大学生还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很多大学生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情愿留在大城市发展。
三、要高薪还是要爱好
据调查显示,46%的人对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感兴趣,36%的人考虑个人爱好,还有18%的人只考虑金钱因素。
任何你再喜欢的工作都会有厌烦的时候,什么工作都一样,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不要把工作当作事业,它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已,因此更多的人回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事业从事。当你有一定经历后你才可能有事业,当然有可能有些人一辈子只有工作而没有事业。还有大部分人认为,爱好很重要,只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可能百分之百的投入和做好,做自己所擅长的事情才有开创一片天地的可能。
四、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的信心程度
据调查显示,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就业前景广阔,56%的人认为就业前景尚可,11%的人认为现在考虑此问题毫无用处,13%的人则表示不知道。
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考虑自己就业前景过程中,信心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开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有可能使你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动用人单位的热情。要给人感觉到,我是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篇六
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及《20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对25万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同时对届毕业生三年后就业情景进行分析。报告显示,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大,但创业、深造确保了大学生就业率继续坚持稳定。
收入
大学毕业生收入呈现上升趋势
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比届3487元增长了239元,比届3250元增长了476元。其中,本科毕业生2015届4042元比2014届3773元增长了269元,比2013届3560元增长了482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015届3409元比2014届3200元增长了209元,比2013届2940元增长了469元。从近三届的趋势能够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
同时,“211”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4718元比2014届4394元增长了324元,比2013届4123元增长了595元;非“211”本科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3907元比2014届3649元增长了258元,比2013届3447元增长了460元。连续三届呈现上升趋势。
在2015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4313元,最低的是医学3462元。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4823元,其次是“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4552元。
就业
过半大学毕业生进入中小微企业
据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4%上升为2015届的59%,而在国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2%下降到2015届的18%,在外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11%下降到2015届的9%。
此外,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郭娇介绍,300人以下的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大学生比例持续提升,3000人以上大型企业大学生就业率是下降的,不管本科还是高职都是这样的趋势。
数据显示,从2013至2015届的本科毕业生中,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7%下降到25%,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45%上升为50%。高职高专毕业生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56%上升为60%。这意味着中小微企业雇用了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
此外,报告还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就业比例上升。2013~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55%。其中,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46%上升为2015届的48%。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从58%上升为61%。
创业
毕业直接创业三年后一半存活
报告中称,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与往年持平。郭娇介绍,分析大学生就业稳定的因素,自主创业是原因之一。郭娇介绍,自主创业在过去三年持续提升,今年到达3%。“可能这个数字大家感觉有点小,可是相当于90%以上的就业率高的情景下每增长1个百分点都相当得有意义。”郭娇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80.9万估算,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创业。报告也指出,大学生创业三年的存活率仅一半。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创业的比例为2%,其中毕业时创业三年后还存活的仅约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存活率仅在一半左右。
在创业资金来源方面,报告指出,2015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生的比例为78%,高职高专学生的比例为75%,而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的比例均较小,还不到5%。
同时,报告对大学生创业的结构进行分析,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产业(21.1%),其后是零售商业(12.8%)、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11.6%)。2015届高职高专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13.2%)。
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回报,报告也披露,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平均月收入为5131元,比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4042元高1089元。
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最高
立刻就进入高校招生录取季,什么专业的就业情景好,是广大考生关心的问题。报告披露了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和最低的十个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为96.6%,就业率最高;而口腔医学的就业率仅为83.4%,为最低。
根据失业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报告评出了年本科生就业的绿牌专业和红牌专业。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分别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审计学、广告学、车辆工程等。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被评为红牌专业。
从行业上分析,报告指出,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行业类有“教育业”(增加3.6个百分点)、“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增加2.8个百分点)、“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增加1.8个百分点)。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七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重要来源,其发展状况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当代青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而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更是多重的。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承受着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压力的主要诱因。由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期望值和就业市场存在着较大差距、市场供需存在巨大缺口、用人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要求过于苛刻、教育体制和学校方面的问题,当然还有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问题,使得大学毕业生在这时期承受着就业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还面临着学校学业方面的压力。此时他们面临着毕业论文或论文答辩、毕业考试、考研等问题。在这种种压力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和行为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不是最多,确是最重,因而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而这其中,就业心理更值得高度关注。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往往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引起的,它是受个体自身及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因素中,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就业在压力这一重要因素中又首当其冲。然而20xx年又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以20xx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金融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虚拟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实体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虽然保持经济稳定的基本面,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经济低迷、出口下降、需求不振、价格跳水、经营困难……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寒冬”正呼啸而来。
金融海啸的危害才刚刚开始,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直接受害者.....在求职市场饱受令人寒心的冷遇,相当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继续留在学校深造或然而更多不怕“冷”的应届毕业生则继续在求职“战”场上,寻求着自己未知的求职之路。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原本就已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更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不同的心理影响。
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然而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凸显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金融危机的出现无疑是雪上加霜。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
焦虑则是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自卑、自负和怕苦等原因遭遇的
求职失败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是由心理冲突或遭受挫折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焦虑在则有是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职业,但又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害怕自己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而对择业准备感到无所适从;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以至于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付诸东流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毕业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毕业生最突出的问题是目标焦虑,即现实能否达到心理预期值。受金融危机袭击,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原本对自己比较有信心的同学也开始担忧起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前15%的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就业很乐观很有信心,6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比较乐观、有信心,然而金融危机后亮相数字分别下降到6%和27%,而越来越迷茫的人则由13%上升到44%。
尤其是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像金融业等。受这次危机影响最大的就是金融行业,以美国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了裁员工作,金融工作也失去了固有的魅力—高薪以及无法比拟的行业优越感,在中国,从业中的部分金融精英们正在选择抽身,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因为其他工作显得更加有利可图。原本很牛气的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们现在也担忧起自己的前途来了。
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在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的心理期望也明显降低,主要表现在对就业起点工资的要求、在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对基层工作的态度、工作是否专业对口、对首选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要求等各方面要求都有所降低。例如,毕业生在起点工资方面普遍降低了500到1000元的要求。而对基层工作以前没有考虑过现在开始考虑的人占8%,连同一直在考虑的共占19%近20%,一改以往基层工作“冷门”的情况。另有9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只要跟专业有关联即可,不需要专业绝对对口。金融危机前43%的毕业生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具体要求,而金融危机后这一数字下降到29%。而对首选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没有特别要求的由18%上升到34%。
去良好的就业机会。金融危机影响下,即使再优秀也要冷静地想一想。很多很优秀的同学在被问到关于是否创业的问题的时候,他们态度都很谨慎,“现在找工作都这么难,开公司又谈何容易”。原本有创业计划的同学也发现创业并不是一腔热情就可以,“现在市场不景气,还是先找份工作积累些经验,等经济复苏了再考虑创业”。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
个人观点:
制定一个长达十年的人生发展规划。从第一次就业开始到后面10年如何发展,都要有一个计划。制定职业生涯计划不宜过于短暂,也不宜太长。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应考虑“三性”:对职业的适合性、对个人的兴趣性、对社会的现实性。要敢于去做自己认为可以做的事情,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功。有了明确的人生发展规划,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提高,社会应变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同时,应该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以及感兴趣的方向,找准自己心仪的工作或发展方向。要明白你适合做什么,你能为社会奉献什么。以平和的心态合理定位,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此,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就业路上的曲折,多些顺畅。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篇八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以及高学历人数的增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受到各方面的压力的影响,人才堆积,职业上岗比例失调,导致就业难上加难,真是应了一毕业就失业。校漂族越来越多。针对该问题我们随机调查本院学生对就业问题准备得如何,对将来就业前景的态度,并且将数据总结处理,发现以下几点:只有xx%的学生有一直关注就业前景,几乎没有人想要创业因为需要资金门路关系,xx%的人选择要继续深造,而且近乎百分百的大专生认为毕业实习需要关系人脉,专业成绩倒是其次。少部分学生认为个人素质很重要,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能否充分的准备就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决定你是否能在将来的社会生存中胜出。
问卷调查
(1)调查范围:xxxxxxx
(2)调查目的:了解xxx对就业的准备情况,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到未来的就业情势。
(3)调查方式:网上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本院学生对就业的准备情况不是很好,大多数大学生都不能充分地准备就业,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虽然政府在不断地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一点皮毛而已,供不应求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2、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4、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5、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三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6、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7、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九
日前,经我们人事局等多家单位调查核实,现出具调查报告如下:至20xx年8月6日,我市有7029名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在这些人员中,历年剩余的2100名,其中本科生800多名,专科生1200多名。今年新接收4929名,其中硕士30人、本科2196人、大专1980人、高职生723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是国营企业改制,现有的变更身份的职工无法再就业,更谈不上吸收毕业生就业;
三是我市社会吸纳人员的能力相对薄弱,因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喜欢用相对素质低的人员,工资低,也不谈福利、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的保障;大学生在这里不受青睐。
四是付出大学高昂的学杂费、生活费等代价造就了高成本的劳动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认为只有成为正式、稳定的单位工作人员才称得上是就业,是很难有低调的态度面对岗位少,工资低或者无业就的现实。说起对就业概念的认识时拿着资料到人事局报到的学计算机专业的小王说“四年几乎花的家里经济崩溃,出来没有去处,谁能有平常心!”。领孩子报名的李先生激动地说“谁都知道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普通劳动力是大学生的程度,用不了就不要招。”
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相关职能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但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期的到来,全社会就业观念调整过程滞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企业就业缩小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因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做一些更加切实的工作,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
(一)加大政府对招生的调控,完善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
政府强化政策导向,从招生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各专业就业率情况来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需求一般、就业率低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对于需求旺盛、就业率高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增加。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职能,完善就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就业秩序,构建就业信息传播平台,实现全国就业供求信息共享,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大学生在求学以及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晋升及进出机制等各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毕业生,在这些能够扩大就业的领域里更好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二)切实转变社会观念,适应社会需求,搞好社会服务。
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树立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要知道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初中学历范文大全当总工程师也不是不能。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如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
(三)深化市场配置,促进毕业生自主择业。
在加强政府调控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人才市场运营机制,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在毕业生注册报到高峰期,通过人才市场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邀请市内外有关企业参加,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自主择业、自主就业。近年来,我市通过市场配置而实现就业的毕业生达到2847人。
(四)大学生积极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求职中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就业观。正确估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促进大学生及其家长择业观念的转变,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寻找解决生存问题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2、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在就业日趋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基本的有效途径。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为主,而要在成长过程中融入更多社会的东西,提高自身的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书本外,还要积极地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利用各种条件来自觉培养自己的自主创业意识,这样既能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有会为其他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在读书期间更多地与社会接触、实践来积极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让自己在毕业时顺利完成由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五)基层是毕业生就业的大空间,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教师、医护人员和农业科技人才,对农村实施公益性岗位计划,全方位拓宽农村就业的空间。
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个不争的社会问题,作为毕业生,只要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状况并理性地做出择业意向,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的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是可以实现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篇十
在受访者中外商独资本占到26.8%,民营/私营企业达到31%,国营/上市公司也有近10%的比例。
九成社会人不反对大学生创业
上文提到了,大学生对于自身创业的冲动占到了九点五成以上。而社会人对大学生创业是持何种态度呢?调查数据发现,观点是支持。其中认为大学生在创业上确实有一定优势占到49%,将近一半。而有42.6%的受访者这表示不反对,不识为一条出路。仅有余下7.3%的受访者坚决反对,认为风险太大。所以,从前两项数据叠加说明,起码九成多的社会人不反对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的氛围是倾向鼓励的。
众人眼里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及劣势
俗话说,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九成多的受访者不反对大学生创业,其中原因想必也能让学生得以借鉴,看清自己。在三个大学生创业最明显的优势年龄、知识、政策鼓励中,年龄优势被众人推为是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最强有力的基石,有句广告语叫:年轻无极限就很好的诠释了众人的观点。而其次,知识优势的比例占到了25.4%,这一选项的比例并不非常高也折射出了老百姓对如今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丝怀疑。同时有11.4%的受访者表示,政策优势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有政策的倾斜与支持,比如贷款优惠,减免税收,法律保护等等,也将成为大学生顺利创业的一大保障。
it业最被看好的大学生创业领域
可见,受到创业成功典型案例的影响,it被广泛认为是如今最容易创业成功,且收效最大的领域。但这与大学生们的想法有所偏差,比起科技含量高,技术革新快的it行业,更多的大学生宁愿在成本、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收效相对较快的批发零售和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寻找机遇。
您会不会去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就职?
如果某天在招聘网站或者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公司现招聘职位,公司属于大学生创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时候,正在找工作的你会不会动心呢?调查发现,40.5%的受访者愿意在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就职,有16.8%的人选择不会,其余更多的人选择了很难说清,视情况而定,这也说明了多数人并不介意公司是否为大学生创业,换句话说,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并不是人们选择工作首先屏蔽的范围,相反相当部分人对大学生创业还是持有信心的,这点也与社会九成多的不反对大学生创业作了对应。
当然持鲜明观点的愿意或不愿意者都有着自己的理由。在用一句话简单表述会或不会的理由回答中看到,愿意方说:因为可以共同开创事业,实现梦想,哪怕失败也是一笔财富。因为公司有活力、有前景,也为了支持创业得人。我十分欣赏勇于创业的大学生。都是年轻人,共同拼搏!而不愿意的一方也有着自己鲜明的观点:对他们不是很有信心,大学生有点自以为是,专业知识或许有但缺少经验和耐力。,风险太大,可能会浪费时间。
篇后语: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学生创业究竟已经到达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数据清晰地告诉了大家。在笔者看来,如今的创业就像是宽进严出的大学门槛,入门容易但毕业很难。而对于思维新潮,接受新事物,新概念能力又很强的大学生来说,创业又更像是个一触即发弹簧坐椅。初速度猛烈,但减速又相当得明显。可能当初的速度越快,落地的毁坏程度也将越大。最后再给一个数据,如今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为2%-3%。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生创业光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篇十一
大学毕业生就业发展调查报告白皮书一、调查说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则较受冷落,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公益活动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支持,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中人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社承办的一项全国性的公益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内容之一,调查了解最真实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及需求,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是本次调查主要目的之一。
调查目的
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从而能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线下调查和网络调查两种方式同时收集数据。
1、线下调查
针对大学生:由“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公益活动项目组深入高校发放学生版调查问卷。
针对企业:对象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利用中人网丰富的线下培训,对参与培训的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发放企业版调查问卷。
2、网上调查
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大学生就业需求调查(企业版)”主站点,在大学中人网上发布“大学生就业需求调查(学生版)”主站点,同时中青在线、中国教育在线、中国外包网等网站发布调查站点地址。
调查时间:11月―12月
调查对象
1、06届大学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
2、企业hr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调查数据
大学生数据:共收集有效数据3456份,其中,网上收集数据1836份,北京地区数据1092份,广州地区528份。
企业hr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数据:503份
二、调查摘要
针对大学生
基本情况
※毕业生
1、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
2、“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06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3、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
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
4、地区性人才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在校大学生
1、在校大学生在就业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
在校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时间,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所以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学生比例增加较快,与06届毕业生(13.11%)相比,比例上升为19.91%。而表示“信心十足、应对自如”的比例相应下降,与06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
2、外企仍是在校大学生中的最青睐的就业单位
外企仍是在校大学生中的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06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
3、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薪酬期望整体高于06届毕业生
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第一份薪酬的期望整体高于06届毕业生,与06届毕业生(11.30%)相比,3000-4000元的薪酬期望(比例:25.22%)大幅增加,另外4000元以上的比例也相应增加,说明在校大学生对自己薪酬的预期还是挺高的。
就业需求描述
1、“提高自己的技能”是06届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途径
数据统计显示,06届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选择最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41.28%),其次为“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31.94%),两项选择因素均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
2、“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45.47%)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实质沟通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
3、0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在06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
针对用人单位
现状描述
1、绝大多数企业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大学生企业比例为12.52%。
2、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
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为11.93%,表示“一般满意”的比例为47.91%,表示“一般”的比例为29.93%。
3、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整体上看,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调查显示: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25.45%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基本不变。
4、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
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企业所能给与大学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
需求描述
1、“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途径
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人士在“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上的选择的话,发现有很大不同。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
2、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
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3、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依次是:综合能力、潜力、品德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4、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要求依次为: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
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最大不同在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
5、“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这是一个问题
在众多hr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建议最多的是要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在hr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是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一种是“先择业,后就业”,有代表性的建议前者是: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后者很有代表性的建议是: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
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
从高校大学生和企业的调查结果的对比情况来看,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形成巨大的鸿沟,从而导致人力资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对整个社会来说会造成巨大的人力浪费,同时由于人力供需之间结构性的差异,资源内耗将会持续增加,对企业及毕业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具体差异之处可以从硬性和软性条件两方面来看
硬性方面
1、毕业生数量剧增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据统计至20,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高达410万,0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而从我们调查的企业06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只有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还有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06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
2、就业区域选择的集中,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
不论从06届毕业生的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还是从在校大学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都呈现相同的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不足,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
3、大学生对外企、国企、政府机关的青睐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均接近70%,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可预见的未来是“公务员热”将继续升温。
4、大学生薪酬预期仍与企业有差距
从对大学生的调查看,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薪酬期望已经调到1001―2000元,在校大学生对薪酬期望略高,大部分也集中在1001―3000元之间。但这样的预期在企业看来如何呢?从企业的调查数据看,仍然存在很大差别。仍然有近40%的企业hr认为毕业生对企业薪酬要求偏高。
软性方面
1、“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不仅仅是大学生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调查数据看,无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已经成为主流,然而即使这样,这样的观念就一定适合吗?我们从企业hr者给大学生的建议中还是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的:“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
2、解决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观点差异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