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大全12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活着读后感篇一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麽?福贵的人生告诉我们:活着,不仅仅为了自己,那些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同样值得你为他么而活。现实也许残酷,但不总是残酷;往事不堪回首,就不要去回首。生活再糟糕也没到绝望的地步,想想福贵。你或许会得到些安慰。
总是风吹过,泪花零落,仕望东去,流淌着美丽的传说,按捺不住的心境只为读懂余华笔下血肉丰盈的富贵,车轮碾过小巷的石子路,哒哒的马蹄声踏破了黎明的沉寂!
富贵,这个以往风光一时的少爷,因为年轻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埋葬了自我和家人余生的幸福,他最终在潦倒中觉悟,也许并不算迟,可哪知厄运的脚步从未走开,富贵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他却只能默默地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一曲长歌,道出了多少哀怨一阵燕鸣,啼尽了几许呢喃一生活着,看透了些许桑田
平静而近乎冷酷的笔尖,勾勒出命运的俘虏;艰难而近乎残忍的人生,钉上青春的枷锁。让倦怠了世俗的眼睛在字里行间静静地休憩。
夕阳下的两个“富贵”漫步在自我的土地上,死亡的震撼与活着的琐碎,可怕的是在活着湮灭。富贵学会了忍受,去忍受出于对生命存在而产生的敬畏,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
活着,一种心态,一种姿势,抑或一份职责,涤尽多少悲苦。不要惊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更不必说时间不经意在指间溜走,应当是你把时间活生生地丢弃!
饱满的麦穗低着谦逊的头颅,不时地在风中摇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后感篇二
之前看完了路遥的《人生》,一直想写一篇读后感,可是不知从什么角度入手。《人生》这本小说,就跟真的人生一样没什么主旨,跌宕起伏好像要告诉我们些什么,但内容太多说不清楚,到头来也只为了——活着。
余华这样说自己的这本小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上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段话,读之前看没有任何感觉,但是读完以后发现,这段话就是《活着》,并且它也告诉我们《活着》讲述的并不是一个悲剧,它让我们看到一条生命的坚强,以及活着的强大渴望。
我先前在想说喜欢《活着》这本书,是不是有点残忍,可是现在我想说《活着》是我看过的书里面给我最大力量的一本,虽然最后只有福贵活了下来,就算他这一生活得多么不幸与不堪;就算他亲眼看到身边他所爱所恨的人一个个离去,但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人活着的力量,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可贵。
初中的时候,我遇到挫折时总会这样安慰自己:“世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死亡,没有什么比死亡更痛苦,所以我现在遭遇的、即将遭遇的都不算什么。”这句话总是很有效的给了我一个退路,就跟福贵被抓去上战场,面对敌人的枪炮时想的那样,只要能够活着回去,怎么样都可以了——这也的确是福贵败家后第一次产生的要好好活着的信念。
人真的就是这样,做少爷时的福贵吃喝嫖赌,除了正事其他什么都做,那个时候他忙着满足自己的欲望,怎么会想到要脚踏实地地活着呢,他的人生好像一团泡沫,随时都有可能破灭的。从战场上保住一条命回来的福贵,开始好好待他的妻子和儿女,但苦难的命运却依然伴随,时局的混乱,家境的贫困,家珍的害病,知道福贵亲眼目睹赢了他所有家产的龙二替他上了制裁地主断头台,他才觉得命运之神一瞬眷顾了他,夺走了他享受的权利,却留给他一条命。
《活着》的情节进行得很快,有点像我们的人生,脚步匆匆,来不及后悔,来不及思考为什么。有庆的死,凤霞的死,二喜的死,接踵而至,泪还来不及风干却又再添一层伤心。二喜的出现,其实是《活着》进行到后面,一个让人欣慰的转折,他的善良是完美的,从前一片灰色的世界,在二喜出现后出现了一片喜庆的红,正当人们觉得生活有了希望有了新的开始时,他又早早地丧了命——留下苦根,从他的名字中我们也能猜到,又会是一个悲伤的结果。到了苦根的死,福贵应该已经有点麻木了吧,我不知道如何确切地形容他当时的感受,一个见过那么多死亡的人,一个注定要孤独的人,他已经习惯了一个人活着。
不论生命多么叫人绝望,却依然要倔强地挺立,骄傲地活着。
命运的强权,有时使人感到无力。的确,在书中的背景下,人们其实没有那么多力量去改变什么的,不像我们现在,不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可以追求一下梦想,拼搏一下未来。《活着》中的人们,也许是看不到所谓未来的,可是他们又对明天分外地清楚:明天我依然活着,我依然面对这片无边的黄土,我依然为了我下一个明天挥下汗水。
是的,倔强地挺立,骄傲地活着。
活着读后感篇三
余华的《活着》,早有耳闻,却一直未有机缘阅读。直到前不久终于“抽空”读完了。
开始愤慨福贵的奢靡,厌烦不堪;后面的改观和他经历的人生大事,战争、文革、儿子去世、女儿、妻子、女婿的相继离世。
每个阶段都像幸福开启的日子却好景不长,悄然离去。
余华老师骨子里应该是彻彻底底体验和经历过那段建国后的日子,才能把一个穷苦底层人民刻画的那么深刻形象,没有切身的感受无法写出那种生活和苦难!
我的心底是被触动的,难以言语的同情悲戚,无法想象第一人称视角下如果“我”就是福贵,我是不是如他一般的心境,那么那么苦的日子,只是想象和阅读都能感受满满的压抑,如果切身经历是否能扛住!
活着是什么?只是活着吗?或许很多很多人都是那样的经历过、承受过,生活不易。
知道福贵一生的苦难,让我更感恩目前的时代和眼下已有的生活,没有什么是作为人熬不住,受不了的,只要活着!
活着读后感篇四
暑假,我读了学校发的一本小说——《活着》。起初,我很好奇,不知道那书里讲的是什么内容。当我无意中看见了“就这样他的儿子也就死了”。这段普通的文字,我便有一种感觉,一种非常想了解它的感觉。
小说讲述了徐富贵的一生,从青年到老年他的家庭的变化及他周围人群之间发生的故事。
当我读到“他儿子为了献血,也被活活的抽死了。”当主人公徐富贵得知此消息后,非常伤心,伤心过度像是精神不正常的,在儿子坟边,给儿子跳最后一次秧歌。我心里有一种感觉,一种从心里激发出的同情。我想,这种情景如果换作是谁,谁都不会好过,谁都会心里难过甚至伤心过度而失常。小说反映了解放前后去穷苦人民生活残酷的现实。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可老天又为何那样不公平呢?把那么多的厄运同时抛散在一个人身上呢?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虽然有钱的人生活很幸福,但事实上,钱也不是万能的。
每个人开始来到这个世界上,有欢笑,也有泪水。为什么在那个时候贫苦任的泪水就要比富有人的泪水流的多些。他们也需要公平,也需要幸福,因为他们也是人啊!
徐富贵的一生,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想象的,在他中年时期,他的家庭因种种原因遭受变迁,接二连三的,他父亲、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女婿,相继去世,最后只剩下他和她的外孙子孤独终老。从一个风风光光的青年到孤苦伶仃的老头,时代的变迁,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越来越好,但是主人公,却恰恰相反。
人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坎坷,怎能获得希望。活在世上,快乐也好,痛苦也罢,都会随之远去,而徐富贵正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下来,活下去,活着就好!
抚思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
活着读后感篇五
三年前的一个下午,我不知道是吃的多了无聊还是内心的善良呼喊加入了一个义工群体,并和他们去看望一个得了白血病的大学生,家是租的房子,学生的父母也在,据说看病已经花费好几十万,大家去安慰了半天,就开始偷偷的给学生父母钱,事后知道有一个义工给了一千元,我比较仔细,给了五十元,和一本书,当时钱夹在书里,内心穷酸扯淡固执的一直以来始终认为精神满足比物质金钱要重要的多。
这本书的名字叫-----活着,是的,余华的活着。
网上买了好几本,一本11.6元,物美价廉,而且绝对配得上可以居家旅游坐火车飞机适当时拿出来翻看装文艺二货青年的不二之选。
当我递给生命能量在递减的学生时,还没有忘记强忍着泪水在扉页写下给他的留言----你要坚强的活着,小刀。
学生看着我,虚弱的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人活着有意义吗?
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但当时我坚定的点了点头:“有”。
我不知道一个人在死亡边缘的.念头,但对于一个绝症患者,人只要活着,活着就好,活着。
他的父母说他不能流血,一流就止不住,像“血疑“中的大岛幸子,还要不停的换血。
相同的是都是白血病,不同之处大岛家有钱,学生家据说父母把房子,牛羊都卖了,为了维持他最多一年转瞬即逝的生命。
有时候,人的生命是如此顽强而又如此脆弱。
想想此时看这篇文章,活着的你。
离开时的阳光,烈,我开着车且打开空调回家,院里几个老头在下棋,习惯性凑过去瞎指点几句,虽然没人理还是满意的上楼回家,先墩了地,烧开一壶水,喝茶,翻书,喂鱼,休息一会给老婆孩子做饭,突然之间觉得人活着就挺好。
推荐一本书,余华的活着,一本活着,余华足以傲视人才济济的作家群雄。
此书的价值无法用任何评论的词语形容,“伟大”这个词在这本书面前也显得渺小。
活着读后感篇六
《活着》是一本戳心戳肺的书,看完《活着》,被福贵悲惨境遇震撼了,总感觉被阴郁的空气笼罩着,过了好一段时间才从巨大的同情和难过当中缓过来。
余华写活着时才33岁,他用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人悲情的一生,在平淡的叙述中包含深刻的意义。
主人公福贵年青时沾染赌习,被龙二盯上家产,将家产输光;老父亲因此受刺激而离开人世。这是悲剧的开端,接着母亲患病,福贵进城找郎中时碰上了国民党抓壮丁而被迫参军;后来被解放军救下,回到家中后发现女儿凤霞因为一场高烧变成哑巴。再后来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抽血过多而死。
好不容易给女儿凤霞找了个归宿,凤霞却因产子大出血而离开人世;随后患软骨病的妻子去逝;女婿在做工时被水泥夹板夹住而丢了性命;外孙因吃了太多豆子而撑死。
一次次的死亡将家庭和生活撕得支离破碎,余华“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苦难,使渺小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
福贵经历了一连串人间至痛,变得老无所依,只能买一头进入迟暮的老牛陪伴自己。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又过了这些年。”这几乎是一句人世间最孤独的自白。
如此的痛苦,又如此的孤独,人为什么要活着?余华没有直接交待,也无法交待,但这是任何读者都在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青年时期福贵风流浪荡,他活着是为了享乐。中年时期福贵家境贫寒,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不过好在家庭完整幸福,他活着是为了家人。而到了老年时期家人相聚离开,他孑然一身,一无所有,却并没有失去活着的希望。
余华在致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会员的信中说:“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在读《活着》时,眼泪常会不期而至。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们一样的阅读经验,我想对你说,谢谢。我正是为像你一样善良的人写作。虽然,善良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会有‘走红’的品质,但它是我们的血与肉。我书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但我绝不是在控诉命运的残暴,相反,我希望你读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它们无视命运的暴戾而独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难,同时也反对假借命运之名的自暴自弃。善良绝不仅仅是悲伤软弱的眼泪,而更应该是对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关怀与肯定。它举重若轻地保护着我们的心,在艰难世道里保持热情与希望。”
活着读后感:从福贵一家身上我们能看到人的坚强以及每个各个代的悲哀。而关于为什么要活着,也许只有一个解释,人不是为了其他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也许余华想表达的是人会遇到很多苦难,很多天灾人祸都无法控制也无法躲避,唯有坚持活着才是最好的态度。想到这点,也就明白作者为何能忍心写下如此的凄惨的一个故事。
活着读后感篇七
把所有的“今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度过。
我觉得,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最缺乏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
刘伟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正是这种勇气的一直在驱使着他。
在我们的世界里,一天一天的度过,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提醒自己“算了,今天还是歇歇吧,还有明天呢”,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我们的日子像是复制粘贴,第一天和第一百天的剧情几乎雷同,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这是一件挺悲哀的事儿。
很荣幸的,在今年的年初能读到这本书,受益匪浅。
值得阅读!
活着读后感篇八
人越畏惧死亡,生活越会变本加厉地折磨你,唯有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才能看破"活着"的真正内涵,修得大彻大悟,自然无欲无求。
人因孤独而痛苦,因痛苦而倍感孤独,两者似天道轮回一般,无始无终,相辅相成。
读完余华先生的《活着》,回首匆匆而过的十几年时光,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活过。
《活着》讲述了福贵从青年步入耄耋、从富庶沦为贫寒的历程,一生的起伏化为老人口中平静的讲述,那并非是强装的镇静,而是看破浮生后的一场迟来的沉淀。人需要回忆来反思,需要倾诉来解脱,需要静悟来释怀,需要肩膀来依靠。
浅斜的夕阳划过树干,吻着青苔,乡村袅袅的炊烟似梦一般的迷惘。些许的悔恨,偶然的静默,平静的神情,福贵用一下午的时间淡淡地叙述完自己的一生。
衰柳拂岸,枯草凄凄,曾是风流故地。
"曾经"被时间压缩成一部电影,放映时一帧帧的画面如此深刻。年少的福贵是地主家的少爷,人人对他毕恭毕敬,不必下地劳动却可以衣食无忧,甚至肆意挥霍。
烟柳之地好似一块巨大的磁石,福贵深陷于此,日日纸醉金迷,家珍苦苦劝阻仍是于事无补。当不再满足于肉体的欲求,福贵开始步入赌博的深渊。当他踹翻怀有身孕还来苦苦哀求他的家珍时,他已经无法自拔了,赌输了家里的所有财产。
福贵的父亲却显得十分平静,可表面的平静往往是一层虚伪的面具,只有内心的惊涛骇浪才是不为人知的真情实感。
福贵的生活随着地位的改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前半生充满了奇幻色彩,经历了大起大落,从此开始一种他从未接触过的生活。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家珍的父亲从城里赶来带走了家珍,福贵只能哑然地立于原地,没有挽回的资本,他深知自己犯了大错,无法给家珍更高水平的生活。他开始下地劳作,当看到年迈的母亲累得直不起腰,年少的凤霞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跟着自己受苦,男人的自尊心被深深刺痛。
家珍终于在某一天重新出现在福贵面前,面带笑容,女人总是深情且坚强。
人们拥有一件东西时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好,直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现在的福贵开始疼爱妻子,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得到了质的升华。
生活像是永不停歇的过山车,它总要把圆满颠簸成支离破碎。
福贵进城为病重的母亲抓药时被拉去做壮丁,离家愈远,心愈感伤,这像是场恶作剧,让人经历生离死别,方得大彻大悟。
福贵遇到解放军,回到了阔别许久的家,他成功地从死神手中挣脱出来,他的求生渴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赋予了他无畏死亡的勇气。
可生活似乎并不赞许他这份勇气,妻子、女儿、女婿、外孙相继离去,留下福贵独身一人忍受着难捱的寂寞。他将自己对家人的无尽思念变相转移到耕牛身上,纵使倾诉得不到答复,他仍需要如此一个感情的宣泄口。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人活着,本就不应被赋予任何沉重的枷锁,是人们自己将太多事情压在身上,将太多烦恼埋在心底,于是,本就脆弱的生命被不堪其重的压力折磨得面目全非。福贵表面上是孑然一身,却做到了真正为自己而活,他已放下了所有的欲求,这一生,便就有了意义。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暗的降临。”我明白,无需追求一生福贵,活着,便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活着读后感篇九
翻开这样一本书,一个过客,一个耕地人,一问一答,问者无意,说者拾忆。像是溯流的河水,流回那年的春夏秋冬,流回那段夜幕下的人生百态,岁月暗哑。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所以作者觉得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对文中主人公富贵而言活着到底有多难?回顾他的一生,他也曾享受过荣华富贵,家财万贯。可以说他的年少时期将一个纨绔子弟展现的淋漓尽致,随心所欲,放荡不羁是他的代名词;他也曾遭受劫难,家道中落;也曾悔不当初,痛改前非;也曾想靠自己的一双手抓住仅存的一点点温情。可这曾经种种犹如指间漏沙,再握紧也抓不住沙子的流逝,再努力也改变不了残忍的现实。
读完这本书后,我也曾深深思考过,到底是什么会使一个人短短的一生遭遇如此多的劫难,使得人无可奈何,无力反抗。重温一遍,我似乎明白了,是黑暗的社会,是丑恶,麻木,冷漠的人性,是懦弱,顺从的奴性,是用尽一切方法,也要活着的欲望。
所谓真理法度的镣铐死死地锁住了大家的前进的步伐,狠狠地鞭挞了小家的温情,欢声笑语在嘶吼喊叫中弥灭,曾经肆意奔跑的少年在无声泪流中体味绝望。有人打出了未来一片光明的口号,也放出了人性的丑恶。人们深陷于明天的美好憧憬,可蜂拥而来的现实几乎都在诉说着阴险。可叹,可笑,丑恶的事物总在身边,我们选择视而不见;美好的事物远在海角,我们却伸长了脖子企图望到。
我从未看过一本书,笑着笑着就哭了,一字一句朴实无华,甚至带着市井间的流气,却如利刃般将现实撕碎,将苦痛一遍遍回味。著名诗人维克多说:“如果生活真的有意义的话,那么痛苦一定能给生活带来意义。”因为痛苦能让我们随时意识到我们还活着!
若说我在书中唯一看到的微光,便是主人公富贵对生活一次又一次的重拾希望,命运与他开了许多过分的玩笑,他却一次又一次的站起,对生活怀有信心和动力,因为信念,为了家人,为了自己活下去的信念。可当亲人一个个的离去,到最后的孑然一身,他也曾想结束,却仍旧苟且而生。为追求阳光而奔跑,最后发现是在黑幕中徒劳,却仍然不愿停下,自欺欺人的相信,终会跑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活着读后感篇十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活着一生去思索的事。
想了很久如何开这个头,是分别从福贵的家人一个个说起,还是说就活着说活着的意义。后来想到余华一开始写的时候,是第三人称,后来改成了第一人称的叙述,他解释,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里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第一次看这本书,我现在仅有的回忆,是我在高三时在寝室里,晚上开着台灯一口气看完的。
只记得哭得稀里哗啦,如今再细想却想不起书中的内容了。大概是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发现,大家对生活有些彷徨,于是提出看一遍《活着》。
这一次,一开始便被余华所写的各个版本的序所吸引。他很真实,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真实,而这种真实,就像一开始见到黑色的封面上,简单而醒目的标题与作者名字,直逼你眼前。
正如余华自己所说,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他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福贵在树下对我断断续续的讲述,像极了我们也坐下酷暑的树荫下,扇着扇子听着福贵以一种仿佛没有情绪,甚至讲着讲着还会咧嘴笑起来的样子在讲述书中的故事。这也许就是代入感,沉浸情境的感觉。
他的家人都是那么的真实。他老爹在落魄前蹲在茅坑上与最后从茅坑上掉下来断了气的对比;福贵进城为母亲寻药被抓去一去不复返时,老母亲一直在病床前念叨着“福贵不会再去赌的。”的无奈心疼;有庆天天跑着去割草,跑着去上学,跑着去献血,失血过多而死;凤霞发烧成了哑巴,因家庭贫瘠被送去给城里人,最后因生产而死;他的妻子家珍拖着生病的身子,熬过病痛,却不幸看到自己的骨肉有庆和凤霞的离世;二喜保大不保小还是失去了凤霞;苦根生病了最后撑死在床上。
我书看完已过去半个月了。回想上述的细节时,我并不觉得这是剧本戏剧性的安排,这宛如就是生活中,村子里福贵的亲人,就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个个悲惨地离去。
这不是幸存,这就是生活。福贵不是幸存者,他只是这个家庭中的仅剩的生活者罢了。就像是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人与海一次次的斗争,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也许我们可以看到福贵买了一头即将被宰的老牛,一同生活,被赋予了与自己一样的名字,听着福贵的有关自己一生的念叨。
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论是哪个时代,哪一个人,都经历着获得与失去;都体验着聚与散的感受;都饱尝着甜与苦的滋味。我们无法主宰生活的无常,但我们起码可以决定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小时候我常常听大人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好人短命坏人活十年类似的话,有对逆境下成功逆袭的肯定,也有对一些向真向善的人的不幸生活的惋惜。其实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坚强。
今天饭桌上,家族里一位伯伯说,这次肺炎情况比2003年的非典严重多了等等的话,然后婶婶就说,现在会觉得当年经历的没有那么严重,但其实当年挺过来也是一段很难的日子。
是呀,我们总是在面临困境时,用放大镜观察,放大恐惧,战战兢兢踌躇着;在回首困境时,眯着眼无意识降低经历过来的难度。你看,亲人离你而去时,你最后不也适应了;恋人告别你而去后,经历一段沉沦期后,你依旧习惯了单身的生活节奏;工作上一道道的坎坷让你大把大把掉头发,熬成黑眼圈,躲在被窝里委屈地哭红了眼后,还不是最后出色做出决定,辞职开启新工作生活或者圆满完成任务……。
我们从来不是靠比惨来赢得生活的。每个人内心最深处都一处柔软之地,藏着曾经受伤的伤疤。我们接受受伤的自己,也接受治疗伤疤时的自己,更接受伤疤痊愈后的自己。面对无常,请相信自己,有时看似改变,其实无需改变,就足以与命运中的生活搏斗。
福贵赌博输了家产活下来了,目睹一位位亲人的离世依旧坚强的活着;家珍靠着一位妇女的勤劳与智慧,将家里安排得妥当;凤霞承担起家里一部分生活压力,乖巧又善解人意;有庆有着这个年龄该有的孩子的天真,也有着他家庭赋予他的懂事与担当,让人心疼时又觉得心疼。
我总觉得,大家都没有想那么多。大概这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在活着。书中的人也好,生活的每个人也罢,都是在为这活着在忙碌的活着,只是有时从没想过这个关于活着本身的问题而已。
生活足够艰辛与曲折。人生就像一场拼图游戏,我们没拼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会拼出什么图案来。
最后,看了余华不同版本的序,喜欢上了他笔下文字的风格。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余华自称自己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他沉湎于想象只追踪,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却没办法使自己变得纯粹。
然后我果断了决定下一本还是看他的。
活着读后感篇十一
近日,一气呵成读完了稻盛和夫先生所著的《人为什么活着》,感触颇深。稻盛和夫先生是全球知名的企业家,一人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可谓成功者的典范。可是读先生的书,却感受不到丝毫成功者的霸气和盛气凌人,反而像和一位和蔼的长者对话,温和的话语像汩汩清泉流过,荡涤我的心灵。
《人为什么活着》是一本哲学书,是稻盛和夫先生对自己人生和事业的总结和提炼,处处闪耀着佛学思想的火花。通读此书后,我对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首先,稻盛和夫先生主张人的肉体和意识是可以分离的。对这个观点,我在初读时是有些抗拒的。因为从小到大,我的脑子里一直被灌输着唯物主义,对于意识独立于肉体之外这种观点一直认为是错误的。但读到后来,我渐渐领悟到其实课本里的东西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很多反科学的现象不断发生,无法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解释。就像先生所说:所谓科学,不过是目前能力所及所了解的有限事实罢了。因此人的肉体和意识相分离并不荒谬。或许现在可能并不能通过某种方式验证,但我已经不在骨子里敌视这种观点了。
其次,稻盛和夫先生相信轮回。轮回本是佛教的重要思想,在中国更是被经常看做迷信。但通过先生的论述,使我相信: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个不断修炼自己心智的过程。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实现所谓的成功。但只要我们心存善念,不断健全心智,即使在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实现目标,我们也可以通过轮回的方式继续修炼,从而完成人类的进化。
再次,稻盛和夫先生认为,为了提升人性,人应该努力。这包括:1、为人类尽一份心,为世界尽一己之力的“布施”;2、克制自己,压抑我执、自私之心的“持戒”;3、在世事无常、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忍耐的“忍辱”;4、全心全力工作的“精进”。虽然,这些略带佛教色彩的用语略显晦涩。但我还是可以体会出人如何才能健全心智、提升人性。首先,要有大爱,要有为这个世界尽一份力的欲望;其次,要有约束。人毕竟不同于一般动物,人必须要有担当,要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再次,要耐得住。人生道路跌宕起伏,既不能在一帆风顺时趾高气扬,也不能再陷入低谷时一蹶不振;最后,要努力工作。工作不仅仅是自己谋生手段,要把工作当做艺术品来做,不仅要认真负责,而且要精益求精。因为全心全力的工作往往收获的结果要远远大于纯物质带给你的幸福。
最后,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年轻时吃苦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是成功人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体会,虽然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感到苦不堪言,但如果我们将之视为成功道路上必须经过的台阶,那么在克服这些困难时,我们的心态或许会有改变。
以上就是我读《人为什么活着》的几点感悟。很多人将此类书视为心灵鸡汤。
活着读后感篇十二
余华,‘辣手书生。笔锋犀利得似一把剔骨的刀,下手稳准狠,刀刀见血,不慌不忙的一刀一刀把腐肉剔除,毫不留情。
问:余华先生,你真狠心!给了福贵一颗‘心’,却又把他这颗心撕碎,一块一块的埋进土里,让福贵又成了一个没‘心’的人。
余华:福贵原本就有心,只是他的心被油蒙住了,沉睡着。良知和贫穷唤醒了他的心的。撕碎他的心的人不是我,我只是叙述者。现实生活的苦难是作家挖空心思也无法虚构出来的。
《活着》就是疼,爹娘、家珍她们死了,都不疼了。可,福贵活着,从他娘把他生下来就一直活着,无论遇到什么艰险苦难,他都挣扎着活着,死不了,福贵的命真硬!
徐福贵活得很疼很疼,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死去,他亲手把他们一个一个的埋葬在村西的坟地,看着这些坟头,福贵自言自语,无欲无求,无痛无乐。
故事是这样的:徐家原本是地主,出了两个败家子,福贵和他爹,他爹败一半家,福贵嫖赌又败一半家。福贵败家气死他爹,害苦他娘和媳妇、女儿,福贵愧疚的想死,想起娘和媳妇,福贵没死,却把自己的良心找回来了。
不当少爷的福贵再也没享过福。出去给娘买药被抓壮丁上了战场,见识了战争带来的死亡和绝望,福贵求生的欲望更强,与死亡相比,受苦挨饿都能忍受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福贵就这么想的。活着真好!
后来解放了,土改斗地主时,因为败家,福贵成了贫农,因此福贵倒捡了一条命,福贵脊背发凉长长松了一口气。
人,一旦成家,过日子过得就是孩子,看着孩子们一天一天的长大。福贵一儿一女,算是他和媳妇家珍的福气,有家珍这样知书达理、不离不弃和他过苦日子的女人,福贵知足了。想起以前对不起家珍,他也在心里默默地感谢丈人爹,在家珍怀孕七个月时,敲锣打鼓的把家珍接走,既挽回了当初福贵对他不敬失去的面子,又暗中帮助徐家养了媳妇和孙子。福贵的儿子半岁之后随家珍回到贫穷的福贵身旁,孩子没改姓,依然姓徐。这是福贵生活中温暖的一笔。
作者很厉害,描写人性方面别具一格,我非常喜欢他对家珍父亲心疼女儿,又暗地里帮助女儿女婿这一段。不直白的说道,却能从中感受到温暖的爱。
看整篇小说,福贵自从失去土地后,他的天空一直笼罩着一层厚厚的乌云,厄运时不时地关照他,没有丝毫的怜悯。
徐家单传,儿子有庆是徐家的根,是福贵的希望。有庆自愿给难产的县长老婆输血,医院为了谄媚权贵抽干了有庆的血,福贵的儿子就这么死了。得知消息后,福贵奔命似得跑到医院,医生却这样说:“你有几个儿子?”福贵说:“只有有庆一个儿子。”医生说:“咋不多生几个?”福贵想打人,他红了眼,可他不敢,他只能踉跄地跑去那间放着儿子尸体的小黑屋去抱着儿子的冰冷的小尸体嚎哭,他的心被撕碎了。他把儿子瘦小的尸体抱回来,埋在村西父母身边的土里,连同他的一块破碎的心埋了进去。
没有说法,没有制裁。虽然事后作为县长、福贵战场上的战友春生多次来道歉,但家珍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我儿子的一条命就值200元钱吗?”这是母亲的呐喊和悲痛,家珍除了这样什么也做不了,她的心死了一半。
聋哑的女儿凤霞难产大出血死了,也躺在小黑屋那个砖头台上。女儿的尸体和福贵的一块破碎的心也埋在村子的坟地里。
老婆家珍被疾病和饥饿掏空了身子,被儿女的死掏空了心,她没了眼泪,干干净净的也随着儿女躺进了村西坟地里。福贵把自己的一块破碎的心陪着苦命的家珍埋进土里。
女婿二喜因为工地事故也躺在小黑屋砖头台上,又带走了福贵的一块破碎的心。眼泪是流干了,还是流在心里看不见了,福贵很难过,却不会哭了。死了那么多亲人,厄运还是不饶他,又夺走了他唯一的孙子苦根。福贵没有心了,他破碎的心随着亲人埋进了土里。
我没有看到福贵怨恨谁,他又能怨恨谁呢?怨恨要有对象的,福贵找不到怨恨的对象。他活着,挣扎地忍耐着。忍耐贫穷,忍耐欺凌,忍耐失去孩子的痛苦,忍耐无法摆脱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