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变色花的教学设计 变色龙教学设计(模板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变色花的教学设计篇一
课文通过记述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全文16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至八自然段是第一段,写“我们”发现变色龙,那是条长30厘米左右、似蛇非蛇的怪物。第九至十五自然段是第二段,写“我们”端详变色龙,了解变色龙的特点。这部分内容又是从三方面作了描述:一是第九自然段写它的外形特点;二是第十至十二自然段,写它眼睛的特点及捕食速度快。首先通过朋加沙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它的左右眼能独立活动,两眼同时注视目标时,又会产生立体感,能准确的判断自己与昆虫的距离,接着“我们”亲眼目睹了一条变色龙的捕食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变色龙捕食食物的速度准确。三是第十三至十五自然段,写变色龙有随环境迅速变色的特点。第十六自然段是第三段,写“我们”将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
学情分析
1、作者巧妙的将变色龙的特点通过叙事的形式展示出来,显得生动有趣,学生十分感兴趣,是难得的训练素材。
2、学生在中年级时,已掌握了按一定顺序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以及明白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联系。
3、《变色龙》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和《装满昆虫的衣袋》之后,目的在于继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总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观察方法,学会观察动物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观察方法,学会观察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1、课件。
2、组织学生收集变色龙的资料。
3、教师大体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生字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整体感知课文,将课文分成发现、端详和放回变色龙三个部分。
学习第一部分:“我们”发现变色龙,那是条长30厘米左右、似蛇非蛇的怪物。
第二课时
一、课前活动
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变色龙的资料。
二、回顾交流
1.回忆上节课所学,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师板书:发现、端详、放回)
2.我们发现的是一只()的变色龙。
三、端详模样
1.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说说它的长相哪儿让你感到惊奇?
交流:嘴、眼睛、背、脚、尾巴。
2.这么细致的描写,得意于课文中的哪个词?(端详)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4.对着变色龙的肖像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5.我们端详的是一只()的变色龙。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捕食
1.出示学习要求:
(1)小组成员仔细阅读10―12自然段课文。
(2)研究问题:变色龙是如何捕捉到食物的?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3)我们认为:这是一只()的变色龙。
(小组学习时间:5分钟)
2.各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师总结:外形的刻画,不仅要按一定的顺序,还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动物的外形是和它的生活习性有着紧密的关系。
五、神奇的变色
1.师生对读课文中变色部分。
2.师生对话:变色龙来到我们教室,它会有怎样的变化?
3.结论:变色龙是随环境而改变颜色。
4.指导造句:名副其实
5.这是一只()的变色龙。
6.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六、放回变色龙
1.齐读最后一段。
2.师生对话:保护动物,保护我们共同的家!
七、作业(选做一题)
1、为变色龙写解说词,学《动物世界》介绍变色龙。
2、学习本课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变色花的教学设计篇二
引导语:《变色龙》中契诃夫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以下是变色龙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1、通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情节。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故事大意。
2、在把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欣赏课文通过对话、神态、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色。
3、分析文章中简练而传神的环境描写,体会其对于表现故事时代背景的作用。
第一课时:把握故事主要情节,概括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变色龙式的人物的典型性。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精当而传神的环境描写。
对变色龙式的人物的本质的认识。对课文特定历史背景的认识。
变色龙是自然界中一种神奇的动物,有着特殊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色彩的本领。在现实社会中,也有这样一群人,被称为“变色龙”。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物呢?让我们随着世界三大小说家契诃夫的描述去认识一下这样的人。要知道,正是契诃夫的精彩描述,才令变色龙和阿q一样,成为一类典型人物的代称。
关于契诃夫的文学常识: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在自己的小说和戏剧中深刻地揭发了上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阴暗面,尖锐地抨击了种种社会弊端,无情地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和卑劣心理,正确地指出俄罗斯社会生活必须改变的前景。他毕业于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医学系,与鲁迅一样,他也走上了以文笔拯救人的灵魂的道路。他的代表作品《变色龙》、《一个小官吏的死》《套中人》、《第六病室》。尤其是一个小官吏之死,写的是一个小官吏为了在剧场不小心打喷嚏溅到将军的秃顶上竟然被吓死。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习气和卑劣愚昧的奴性心理。
(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小说家俄国契诃夫、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
1、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契诃夫究竟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典型,让我们欣赏一下课文录音,领略一下这个变色龙的变色本领。
听课文录音,对生字词、令人叫绝的描写做标记。
2、全班交流、讨论
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他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哪一点?(可以是个性、形象特点,也可以是作者对他的某一个方面的描写语句)
学生交流:他见风使舵,对狗的态度随着对狗主人的猜测而变换
他趋炎附势,对达官贵人极尽阿谀之能事
他媚上欺下,欺压地位低于自己的人
1、 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明确:哪些段落介绍了故事的起因?故事是怎么发生的?请概括讲述一下。
学生阅读相关段落,概括关键因素,并复述。
关键词: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经过
奥楚蔑洛夫、楚留耶夫、楚留金、一只脏兮兮的小狗
变色花的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文中的语言,结合观赏音像资料等,较细致地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征及捕食过程。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增强对动物奥秘的探究欲,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和教师课前共同收集有关变色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一只眼睛睁开,一只眼睛闭上;
两只眼睛看左边,两只眼睛看右边;
两只眼睛看前面,两只眼睛看后面;
一只眼睛看前面,一只眼睛看后面。
请家回忆一下,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哪三部分的内容?
二、回忆学习,小组交流
2、学生读书,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捕食、变色)
3、课文是如何详细地向我们介绍变色龙这三个特点的?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结合预习资料,一起读读课文,交流一下看法。
三、汇报交流
变色花的教学设计篇四
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吸收水分的现象。
2、喜欢做实验。
3、初步了解变色花特性。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准备:
两杯装有红颜色水的杯子若干,白色花若干,操作用书,水彩笔。
过程
2、猜想:请幼儿把花梗放在杯子中,仔细观察。看谁能先发现实验结果。
3、神奇的变色花:欣赏神奇的变色花。引导探讨“花儿为什么变色呢?
4、小结:植物的根把从标子中喝到的水分,通过茎运送叶子和花朵,所以,当颜色水被花枝的根部吸到花瓣中,花瓣就改变了颜色。
5、操作:请幼儿根据花朵的变化结果,画在幼儿操作材料上。
变色花的教学设计篇五
课文通过记述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全文16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至八自然段是第一段,写“我们”发现变色龙,那是条长30厘米左右、似蛇非蛇的怪物。第九至十五自然段是第二段,写“我们”端详变色龙,了解变色龙的特点。这部分内容又是从三方面作了描述:一是第九自然段写它的外形特点;二是第十至十二自然段,写它眼睛的特点及捕食速度快。首先通过朋加沙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它的左右眼能独立活动,两眼同时注视目标时,又会产生立体感,能准确的判断自己与昆虫的距离,接着“我们”亲眼目睹了一条变色龙的捕食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变色龙捕食食物的速度准确。三是第十三至十五自然段,写变色龙有随环境迅速变色的特点。第十六自然段是第三段,写“我们”将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
1.作者巧妙的将变色龙的特点通过叙事的形式展示出来,显得生动有趣,学生十分感兴趣,是难得的训练素材。
2.学生在中年级时,已掌握了按一定顺序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以及明白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联系。
3.《变色龙》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和《装满昆虫的衣袋》之后,目的在于继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观察方法,学会观察动物的特征。
1.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观察方法,学会观察动物的特征。
1.课件。
2.组织学生收集变色龙的资料。
3.教师大体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
教学时间2课时
一、课前活动
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变色龙的资料。
二、回顾交流
1.回忆上节课所学,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师板书:发现、端详、放回)
2.我们发现的是一只()的变色龙。
三、端详模样
1.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说说它的长相哪儿让你感到惊奇?
交流:嘴、眼睛、背、脚、尾巴。
2.这么细致的描写,得意于课文中的哪个词?(端详)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4.对着变色龙的肖像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5.我们端详的是一只()的变色龙。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捕食
1.出示学习要求:
(1)小组成员仔细阅读10—12自然段课文。
(2)研究问题:变色龙是如何捕捉到食物的?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3)我们认为:这是一只()的变色龙。
(小组学习时间:5分钟)
2.各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师总结:外形的刻画,不仅要按一定的顺序,还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动物的外形是和它的生活习性有着紧密的关系。
五、神奇的变色
1.师生对读课文中变色部分。
2.师生对话:变色龙来到我们教室,它会有怎样的变化?
3.结论:变色龙是随环境而改变颜色。
4.指导造句:名副其实
5.这是一只()的变色龙。
6.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六、放回变色龙
1.齐读最后一段。
2.师生对话:保护动物,保护我们共同的家!
七、作业(选做一题)
1.为变色龙写解说词,学《动物世界》介绍变色龙。
2.学习本课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变色花的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叶的知识,认识叶和人类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与叶相关的知识及其价值,收集有关“叶”的古诗句。
2、到野外或公园欣赏各种各样的叶的风姿,收集各类型的树叶标本。
3、自读《专题叶》相关的诗文。
活动过程:
一、赏“叶”篇
1、导语:“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植物的叶子千姿百态,各有风韵。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叶子的天地,一起来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美韵。
2、展示叶的图片资料。(不同季节的不同形状,不同颜色)
二、知“叶”篇
1、生活中人们往往赞美花的鲜艳、娇媚,而对叶有所忽略,欣赏完刚才一组图片,不难发现它也有美丽的外表、动人的身姿。我们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自然,收集了一些树叶标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
2、小组展示。
(可从形状、颜色、季节特征、生长环境等方面介绍)
总结:多彩的树叶标本、详实准确的语言介绍、生动活泼的版面设计不仅让我们了解有关叶的许多知识,更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让我也领略了每个小组同学不同的风采。
(过渡)叶片是如此美丽,有谁知道它有哪些“非凡本领”?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环节。
总结:同学们的反映真灵敏,老师自叹不如。叶的作用是如此巨大,难怪文人都喜欢借助叶来表达情意。
三、吟“叶”篇
1、在你的记忆库里,有类似的成语和诗句吗?下面我们举行赛诗会。
2、组织交流背诵有关叶子的成语和古诗句。
四、议“叶”篇
1、看来从古到今的文人墨客大都对叶情有独钟。他们往往把叶作为描写讴歌的对象,注入了作家的情感,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请结合有关诗文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借海棠藏蕾未轻开放而教育子女举止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轻狂。
宣宗宫人《题红叶》:写宫女借对随波而去的红叶的祷祝,表现对深宫幽闭的愤懑,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王勃《山中》:以深秋景色更着黄叶点染渲染悲怆色彩,抒发久客思归之情。
杨巨源《城东早春》:借诗人慧眼赏早春景色,暗含要有敏锐的感觉,发现新东西,写出新境界的寓意。
刘湛秋《绿叶》:写出了绿叶的生长过程,表现绿叶顽强的生命力。
歌德《二裂银杏叶》:由银杏叶的二裂现象联系到自己,内涵丰富复杂深邃。
青勃《绿叶的声音》:从不同角度抒写绿叶发出的声响,表现绿叶的欢乐与活力。
《一片树叶》一文,用文学的笔触生动记叙了叶从萌生到消亡的过程,让我们领悟到生命过程的意义。
总结:看来叶在精神上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启发、借鉴作用。文人墨客往往借鉴叶或点缀自然、启发思念或引发幽情、激发赞颂之情或热烈呼唤青春和活力。
2、你能否从叶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者得到某种启示吗。
五、制“叶”篇
过渡:仍记得那个闷热的午后、封闭的实验室、燃烧的酒精炉、焦急的等待、期盼的眼神。叶脉书签制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令人回味。
1、欣赏叶脉书签制作过程后,就你制作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
2、请根据不同的赠送对象附诗一首。
组织交流
六、结语:
同学们,学了“叶”专题,我们知晓了叶的有关知识,感受了叶的精神价值。叶是普通的,又是高尚的;叶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来衬”正是它最好的写照。让我们学习叶的精神品质,做一片发光发热的绿叶吧!
变色花的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特点,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出示。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变色龙,今天让我们来进一步来认识它,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变色龙的资料。
3、请你回忆一下,课文依次写了它的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想:要想发现变色龙容易吗?
2、交流。(不容易)从哪可以看出来发现它确实不容易?
(1)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一阵,没发现怪物,以为是小李在开玩笑。
(2)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
1、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变色龙这一“怪物”,还细细端详起来。“端详”是什么意思?作才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的。默读课文第二段。
2、读后交流。(外形、捕食、变色)
3、你对其中哪一方面最感兴趣,选择哪个部分,好好读读,在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下勾勾画画。
4、交流。
外形:
(1)出示图片,指名读第9自然段。
(2)交流:你对它的什么部位感兴趣,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体会。
(3)在介绍动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在介绍它身体的某一部分时,也要紧紧扣住它的特点来写。
(4)指导朗读。
捕食:
(1)变色龙的样子怪,那它捕食呢?
出示第12自然段,你能概括出它捕食的特点吗?你又是从哪体会出来的?
(2)交流、指导朗读。
(4)交流,朗读第11自然段。
变色: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找出颜色的变化。
(2)它的颜色是依据什么而不断变化的?你可以想象它还会怎样变化?
(3)看到这些,你会怎样称赞它?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2、交流。
3、作者又是怎么做的?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四、总结课文
对啊,我们要保护变色龙,保护自然界的所有动物,让我们人类和动物都能和谐地在地球上生活!
五、作业
1、造句。
(1)绘声绘色……
(2)名副其实……
2、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介绍。
板书设计:
6、变色龙
外形怪
捕食快
变色多
变色花的教学设计篇八
这是一篇发人深省的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表现了他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卑鄙心理,极富讽刺力量。教学时应抓住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理解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最喜欢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很多人都瞧不起他们,说他们太势利。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还给他们取了一个怪“好听”的名字,是什么名字呢?对,是“变色龙”。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1.作者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杰出的短篇小说大师。作品有《契诃夫小说选》。
2.时代背景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1881年俄国亚历山大三世上台后,为强化统治,在强化警察制度的同时,也掩人耳目地搞了些法令。可这些警察往往是唱着遵守法律的高调,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勾当。《变色龙》反映的正是这一社会现实。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并思考以下问题:
1.小说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3.小说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四、讨论、明确
1.小说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
2.根据本文的情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巡逻时发现了一桩案子——“狗咬人’案件。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6—27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这是案件的发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第28、29段):案件处理结果:小狗被人带走,受伤者反遭到恐吓。这是故事的结局。
3.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此外,细节描写也很生动传神。
五、说话训练:概述课文
指名学生概括课文情节,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要求:1.简要概括。
2.注意情节的连贯。
300字左右。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小黑板出示)
1,给下列词语正音:
盛满 戳 胚子
2.解释下列词语:
无精打采 悲苦 魁梧 恐吓
二、提示与思考
1.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千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勾画了一个萧条凄凉,恐怖压抑的社会环境。它暗示了沙皇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时,态度有几次变化?是因为什么变化的?
明确: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处理,态度有六次变化。
第一次:不知狗的主人是谁。
对赫留金:肯定其被狗咬伤。
对小狗:弄死好了。
第二次: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
对赫留金:钉子弄破的。
对小狗:怎么会咬着你?
第三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
对赫留金:受了害,不能不管。
对小狗:下贱胚子。
第四次:巡警说不定是将军家的狗。
对赫留金:混蛋,自己不好。
对小狗:名贵、娇贵。.
第五次: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
对赫留金:没来得及安慰。
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第六次: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
对赫留金:恐吓。
对小狗:不赖、怪伶俐的。
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的态度是随着“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的。
3.你认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专横的沙皇警察,但同时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他专制蛮横、欺凌百姓,对上则趋炎附势、献媚讨好,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两面派。
4.奥楚蔑洛夫的“新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小说中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小说开头。新的军大衣是奥楚蔑洛夫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第二次:听说“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借口天气热,脱大衣,以“脱大衣”掩盖自己的狼狈。
第三次:听到人群中有人肯定是将军家的狗,奥楚蔑洛夫为自己的言语的冒犯而恐惧不已,吓得浑身发抖。因而又要巡警给他穿上大衣。
第四次:小说结尾。“裹紧大衣”。奥楚蔑洛夫担心丢掉官职,因此他不寒而栗,情不自禁地要“裹紧大衣”。
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将奥楚蔑洛夫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卑劣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奥楚蔑洛夫形象的社会意义
讨论、分析后明确:
奥楚蔑洛夫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小说通过对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刻画,形象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虚伪和反动,辛辣地批判了它反人民的本质。
四、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一出课本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