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诗词鉴赏摘抄 古诗词诵读与赏析心得体会(通用1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词鉴赏摘抄篇一
近年来,古诗词的诵读与赏析已经成为一项很受欢迎的活动。作为一种非常优秀和独特的文化形式,古诗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情感共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诵读和欣赏古诗词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我谈论了我对古诗词的理解。我认为,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学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古诗词不仅是将美和感性融合在一起的产物,而且让读者可以很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因为古诗词是用汉字创作的,所以它们也能够产生强烈的国家和文化归属感。
第二段,我强调了对古诗词的准确诵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非常复杂。因此,我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学习如何准确地诵读古诗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朗诵古诗词时传达出那种优美的感觉。
第三段,我分享了在赏析古诗词中的一些技巧。我认为,要欣赏古诗词,需要学会将诗句和诗歌反复朗诵。唯有如此,在服务器可以体会句子的意义和感受到诗句所表现的情感。另外,还需要注意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古诗词。
第四段,我分享了古诗词对我个人的影响。随着我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我深深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几百年前,古诗词就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非常大的美学价值,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机会。
第五段,我总结了古诗词诵读和欣赏的重要性。通过诵读和欣赏古诗词,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好的诗句和优美的音韵,而且也能够领略到古人思想和情感的真正内涵。最后,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名更好的读者和更好的人。
诗词鉴赏摘抄篇二
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之一,它既能让人产生共鸣,又能让人领略到美的意境。作为三年级的学生,我在学习中逐渐发现了诗词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
第一段:我对于杜甫的赞美
杜甫是我喜欢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扣人心弦,常常让我沉思。其中,我最喜欢《春夜喜雨》这首诗,它以饱满的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的变化,让人感受到春雨的甘霖。每次朗诵这首诗,我都仿佛身临其境,想象着细雨润湿大地的情景,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正是因为这首诗,我对雨水和大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杜甫的诗词,我不仅欣赏到了美的艺术,更了解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二段:我对于李白的敬佩
李白的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静夜思》这首诗。每次背诵这首诗,我都能深深感受到李白的孤寂和思念。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独立思考时的心情,让我明白了独处的好处。通过李白的诗词,我体会到了他超脱尘世的豪情壮志,也让我明白了追求自由和独立的重要性。因此,我对李白充满了敬佩之情,他的诗词也激励着我追求自由和独立。
第三段:我对于苏轼的感悟
苏轼的诗词让我领略到了人生的真谛。《水调歌头》这首词以其深沉的哲理感动了我,尤其是其中的一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句词语虽简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它告诉我人生中的痛苦和委屈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追求自己的幸福与热爱。通过学习苏轼的诗词,我不仅欣赏到了他的才华,也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段:我对于辛弃疾的思考
辛弃疾的词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浪漫而悲怆的元宵节夜晚,气氛热烈而忧伤。表面上看,这是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作品,但深层次上,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和不公。通过辛弃疾的词,我对于历史的认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也深深思考了人民的困境和对未来的希望。
第五段:我对于诗词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诗词,我明白了诗词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既是艺术的体现,又是对生活的反思。在学习中,我不仅学会了欣赏诗词,更明白了诗词中的哲理。诗词是人们情感的外表,通过阅读和学习诗词,我收获满满。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培养了我的情感与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希望能不断地学习并探索更多的诗词作品。通过与诗词的接触,我相信我能更好地领略到世界的美,也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情感和理念。诗词赏析给了我更多的艺术体验,也培养了我的审美意识。我相信,在持续的学习中,我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深入探索其中的智慧。通过这种学习,我对自己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更加充满期待。
诗词鉴赏摘抄篇三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诗词鉴赏摘抄篇四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爱国情怀,抒发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作为一名三年级的学生,我在课堂上接触到了许多经典的诗词作品,让我领略到了其中的魅力。下面我将分享我对其中三首诗词的赏析和心得体会。
第一段:杜甫的《登高》
《登高》一诗是很多小学生的必背篇目,而我也不例外。这首诗以"飘飘何所似"开头,这四个字就展示了杜甫的豪情壮志。接下来的几句诗笔墨奇妙地描述了登高时的美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仿佛我亲身登上了高山,看着迷人的风景。在课堂上朗读这首诗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象自己站在高山上放声长啸,让豪情壮志化为滔滔诗篇。这首诗教会我,爱国就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壮志,努力奋斗,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第二段: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银烛秋光冷画屏"这一开头句让我联想到一个寒冷的秋夜,屋子里只有一盏银烛,映着冷冷的月光,景色美丽而又凄清。陆游通过写景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一个人可以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借此抒发自己的不满和思考。
第三段:刘禹锡的《陋室铭》
《陋室铭》以自嘲的口吻反映了刘禹锡平淡的生活,展示了他对艰难环境的乐观态度。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一句开始,刘禹锡用一种反讽的方式传递了他的心情。他认为,即使他的房子简陋,只要有人慕名而来,他们就会知道这里有一个了不起的人。这首诗教会我,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不要轻易放弃。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四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古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他登上鹳雀楼后的感受和景色描写。这首诗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头,与杜甫的《登高》有些相似。但在描写上可以看出,王之涣更注重表达观景所带给他的感受,"万里悲秋常作客"这句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这首诗让我回想起亲眼见到的山河壮丽景色,让我感慨万分。王之涣对景色的描述使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热爱大自然。
第五段:总结
通过对这几首诗的赏析和心得体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词的美丽和神奇。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论是杜甫的豪情壮志、陆游的思乡之情,还是刘禹锡的乐观态度和王之涣对自然的赞美,都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诗词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我希望将来能继续学习和欣赏诗词,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丰富自己的学识和情感。
诗词鉴赏摘抄篇五
长醉后方何碍,
不醒时有甚思?
糟醃两个功名字,
醅淹千古兴亡事,
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
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这首小令是强为旷达之作。它以《饮》为题,而在多方歌颂酒乡的背后实寓藏着对现实的全面否定。作者何尝忘却个人功名、国家兴亡,只因他既背负着学生的国恨家仇,不愿出仁新朝;同时他已身为亡国之民,又不能投身于抗元斗争之中,自觉已无资格关心兴亡大事。这都是时代使然,真个旷达,本可淡然置之。而曲里还需提到这些,还要借助酒去排除这些,下说明其未能忘情,实难遣此,只是强为旷达。
方何碍:却有什么妨碍,即无碍。方,却。
有甚思:还有什么思念?
糟醃:用酒糟醃渍。
醅淹:用浊酒淹没。
曲埋:用酒麯埋掉。曲,通麯。
虹霓志:气贯长虹[译文]长醉以后没有妨碍,不醒的时候有什么可以想的呢?用酒糟醃渍了功名二字,用浊酒淹没了千年来的兴亡史事,用酒麯埋掉万丈凌云壮志。不识时务的人都笑话屈原不应轻生自尽,但知己的人都说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正确的。
诗词鉴赏摘抄篇六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美感。在学习诗词赏析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以下是我对几首经典诗词的解读和体会。
《登高》是唐代名将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高远望所带来的震撼和豁然开朗的境界。诗中“骊山重叠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令人印象深刻。这是因为作者通过骊山的高度和柳、花的对比,形象地展示了登高面对的险峻和壮观,同时也揭示了登高的意义——远观宏阔,以澄明的内心面对人生。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江雪的形容和深情描写,表达了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追求。全诗只有八句,但每一句都借景抒情,既贴切地描述了江雪的特点,又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尤其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意象,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人生的反思和思考。
《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三杯剑器动地醉,千锤百炼钢成骨”成为了人们传诵的名言。全诗通过对酒、歌、舞的描绘和变化的描写,展现了作者那种豪放不羁、自由自在的人格。同时,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世间万物的反思和态度,鼓舞人们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真理。
在学习诗词赏析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一首诗词要想成为经典,除了需要良好的艺术性之外,更需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染人心的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短短几句话,传达出了他们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生动表现,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启迪和思考。
总之,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无穷的智慧和美感,深深地打动了人们心灵的深处。学习诗词赏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让我们体味到诗人们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和表达,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发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诗词鉴赏摘抄篇七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诗词鉴赏摘抄篇八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利用诗词赏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在与学生们分享诗词中蕴含的美好意境和思想感悟中,我也不断深化着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段:诗词的传统美学价值
我们常常说“诗歌是人类灵魂的呼吸”,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诗词更是展现了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近代文化的冲击使得这种传统美学价值开始被淡化,但是在今天的诗词赏析中,我们可以仍然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含义。
第三段:诗词的哲思内涵
古人作诗常常出于对生命、世界和哲学的思考,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达了对于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杜甫《登高》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句子则展现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思索。这些句子饱含诗人们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去品味和领悟生命的真谛。
第四段:诗词的文学价值
除了人生哲思,诗词在文学上也有着独特的价值。韵律、格律、意境都是作品完美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缤纷动人的词句,通过其工整的语调、繁华的色彩,将作者内心的豪迈和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可以让我们领略到语言美的无穷魅力。
第五段:结论
细细品味诗词,便能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美好。在平淡的日子里,只有拥有一种细腻的心,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把诗词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用心呈现它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世界,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得到很好的提升。
诗词鉴赏摘抄篇九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作者简介]倪瓒(1301-1374),字元稹,自号云林子、风月主人等,无锡(今属江苏)人。元至正初,弃家浪游五湖。著有《清閟阁全集》。散曲现存小令十二首。
[写作背景]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为元代遗民,他始终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悲惨的历史。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隐逸山林,在他晚年时常追忆旧事,缅怀故国,抒写愁思。
此曲即是作者重登绍兴越王台时所作,包括江浙广大地区在内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趾的历史传统,又是南宋政治经济的中心,人到这里尤其容易激发起亡国的惨痛和恢复河山的愿望,今天作者重游前朝重地,登上当年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感情不能抑制。
[注解]
前朝:此指宋朝。
越王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建,为驻兵处。
素曩:皎洁银白的月光。
[译文]不要再问前朝那些伤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台。鹧鸪鸟哀婉地啼叫,东风吹指初绿的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
诗词鉴赏摘抄篇十
随着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诗词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作为诗词赏析解读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感悟颇深。本文将就我的体验进行阐述和探讨,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首先,诗词赏析解读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体裁,需要教师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此外,还需要深入研究诗词的理论知识和诗词的修辞手法。诗词教学是一门学科,需要综合运用文学和语言知识进行解读,因此教师自身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这也是我自身无法回避的前置条件。
内在的意蕴,挖掘作品的精彩之处,才能将诗词教学做得更生动和形象。
再次,诗词教学需要注意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感受到新鲜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现今学生的教育背景和阅读习惯多且复杂,教学中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和互动式授课等方式,让学生更容易地获得文学前沿的突破与体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喜爱的点入手,从而获得更好的反响。
关于诗词的教学理念,应以学生成长为第一位。诗词教学教育具有启迪人们情感、思想、自我意识的作用,要落在学生成长的脚步中去。作为教师,在教育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和高度,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艺术创造空间。在心灵上彻底沉浸,给予学生情感上的关爱,不仅是在教育学生更高层次技能方面的发展,也是在不断提高自我修为、实现自我的过程中的必要性体认。在教育的走进的越深入,越能够洞浮出诗词这种文学作品深层次美感的绝妙之处。
最后,作为诗词教师,我们应该发扬进取精神,不断提高诗词教学的技能,不断更新文化修养的视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而不是把教学视为一种逐项解析与复制学生答案的机械化过程。在迅速变化的教育和文化环境中,教师们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用爱和兴趣去驱动诗词教学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诗词赏析解读教师,我一直秉持学以致用、长袖善舞的态度,为学生打开诗词艺术的窗户,开启批判性思维的航海。通过教学的深入实践,我对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明白了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高级思考能力。希望我的经验可以为诗词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诗词鉴赏摘抄篇十一
夜色下将门轻推,回忆零碎、自落泪,弦曲一惊,奏饮月共醉。
人生同一会,把酒对风月,雾中点点残缺,花恋蝶。
青石板街,书水墨如画江山,几字谁人懂,一行宛月碎?
明月清风,逸奏弦动,弄弦无愧,笑对人间是非。
琴音荡,我提弦弄月,忙忙弄弄一丝丝婉约,清风堆叠。
独步阶前,狂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声雷,真心一世付了谁?
吹牧笛一曲共交欢,弹指间,暗生三千长发泛白。
芳香青草潇潇雨后,若你一笑回眸,确如青山流水。
夕阳西下,暗自独留余晖,细细倾述你的美。
而我独自徘徊,只凭唯一对你了解,饮月下共醉。
夜色茫茫,迷茫了几许孤芒,月下寥寥,惟饮匏樽一杯。
一人回眸天地笑,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等谁回?
任手狂览回忆,今夜如何安睡?难得去丝丝回味。
谱饮月弦曲,书我一世心迹,琴字何解?随曲乱谱,错与对。
心中落泪,来疑心琴写着谁,漫天的思绪,静静随风湮灭。
坐看雁南飞,赏小菜一碟,暗自感伤流年,随记忆都成灰。
一曲饮月,稀稀落落弹指间,让彼此摇头轻叹,赏花、恋蝶飞。
孤奏饮月,我含着泪,却只是无关风月,倾国倾城倾了谁?
诗词鉴赏摘抄篇十二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赏析】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 就中反映出他在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
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 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句而来。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此时枕上的鸟声动听。此意由下文再补足。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
王安石二次罢相隐居金陵以后,心境渐渐平淡下来。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王荆公不爱静坐,非卧即行。晚卜居钟山谢公墩,畜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归。这种旷日的游历体察,引发词人创作了不少描写水光山色的景物词。这首词,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首得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诗词鉴赏摘抄篇十三
是中考的必考题目,这个题对多数学生是个难点,其实,只要抓住一定的技巧,就不会望而生畏了,按着以下方法训练,一定会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如果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如: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中的意象有:鸡、黍、田家、绿树、村庄、青山、郭外、场圃、酒、桑木、菊花,从这些意象中我们知道都是和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有关的,所以就能确定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
《过故人庄》这首诗有绿、合、青、斜四个修饰词。在短短的一首古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修饰词来传情达意。
从绿这个词,我们仿佛看到诗人伫立村口,满眼是郁郁葱葱的生长茂盛的大树的情景;合这个词,是村边绿树环绕相拥的情态的真实写照。一个青字,正是诗人放眼望去看到的城外的大山上满眼青翠的样子,斜字把青山连绵起伏的情态刻画了出来,这几个词构成一种旷远的境界。远景映衬近景,描写出故人村庄环境的旷远幽静,诗人来到这样环境的村庄,自然心情十分愉快,心旷神怡。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恬静闲适
在过故人庄这首诗中,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悠然自得、恬静闲适都可以用来表达诗人孟浩然的心境和情感。
同学们,试着这样子去分析诗歌,不用多久,你就会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要一味的到网络上去搜方法技巧,而忽略了自己的思考,切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
诗词鉴赏摘抄篇十四
春又老,南陌酒香梅小。遍地落花浑不扫,梦回情意悄。红笺寄与添烦恼,细写相思多少。醉后几行书字小,泪痕都揾了。
南陌酒香梅小,南陌是一个地名,南陌的酒,还是很香,满树的梅花却瘦弱了。这里有对比的意思。虽然对比的意思很糟糕,酒香对梅小。但这正是高明之处,酒香是过去闻到的,梅小是此时的。是回忆和现实的比较。回忆是美好的,现实是潦倒的。
遍地落花浑不扫梦回情意悄红笺寄与添烦恼细写相思多少醉后几行书字小泪痕都揾了。这几句就很简单了。遍地落花浑不扫,落花满地也不曾去扫,此时的我仍旧是在梦中啊。梦里我回到了那个恋爱的季节,多么狂热、多么美好。(红笺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喜欢把信纸折成笺。)写信给他只是让自己越来越想他,徒增烦恼,在信中寄托了我多少的相思之情。醉后,)古人无论男子还是女子都爱喝酒,因为诗歌都是这么写的,其实这多半是配合诗词的意境罢了。)这句的表面意思就是喝酒了后,给你想情书,一边哭,一边写。哭的眼泪都干了,眼睛也模糊了,字也越写越小。
这就是以一个女子口吻来写的词,宋朝的人为什么喜欢这么写的。可怜永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是唐朝,唐朝的男人出外打战,女人在家想男人。建功立业是每个男人的梦想。然而宋朝太弱小了,他们不能。所以只好回忆回忆了。
诗词鉴赏摘抄篇十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五首·其一》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