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弘扬科学家精神心得和感悟(实用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弘扬科学家精神篇一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家精神,广大党员干部也要以科学家们为榜样,在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勇攀高峰。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不忘爱国志。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无论是老一辈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科学家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他们都一直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党员干部不管是否从事科研工作,都应该继承和弘扬科学家身上这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厚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时刻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写在工作的热土上、写在为民服务的日常里。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走好创新路。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任何科研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科研工作者和科学家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正是这份“好奇心”驱使下的创新意识,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新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新成就。党员干部无论在不在科研领域,都要有这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在做好规定动作、完成既定任务的基础上,要敢于质疑、勇于突破、乐于创新,在解放思想中谋求新路、在勇于探索中实现创新、在攻坚克难中赢得胜利。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常怀求实心。
回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的历程,不难发现很多科技工作者用实际行动充分展示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凭借这份专注、执著,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广大党员干部也要向科研工作者和科学家们学习,深信“实践出真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在求真务实中谋划发展、化解难题、探索出路。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愿做奉献事。
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甘于奉献,是以黄大年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们一直坚守的高尚情操。身处科研战线的党员干部,要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风范,在潜心研究中默默发力、在甘于奉献中默默突破,勇攀科学高峰。其他战线的党员干部,要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科学家们做好服务,把奉献精神贯穿于工作始末,共同为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贡献智慧和力量。
弘扬科学家精神篇二
我们缅怀他永远以祖国为重的精神。钱先生一生曲折,儿时生活动荡,求学于战乱之年,有低潮的落漠,也有被重用的辉煌。但是他一生中的所有重大选择都以祖国为重:为了祖国,他放弃了自己的文史特长,在物理课只考了5分的情况下,死磨硬泡地上了物理系;为了祖国,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如日中天的学术事业,回到祖国教书育人;为了祖国,他以祖国的需要当作自己的专业;为了祖国,他一直执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国家需要我工作到什么时候,我就工作到什么时候。
我们缅怀他追求创新的精神。钱先生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教书育人是他一生的理想,不断创新是他一生的追求。早在清华大学任职时,他就发文对当时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提出异议,与当时的时潮格格不入,以至于遭到被批判之灾。自执掌上海工业大学(后与其他学校合并成上海大学)开始,他的教育创新实践真正开始。他提出破四道墙的口号: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开放大学;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反对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拆除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改变隔行如隔山;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资深教授走上了基础课堂。此外,他还在全国高校首推短学期制、学分制和导师制,并且精简教学大纲。
我们缅怀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年轻时,他不为名利,选择归国奉献祖国;年老时,他老骥伏枥,为科技和教育事业续写人生辉煌。他有很多称谓:科学家、_副主席、大学校长、教授但他最喜欢是钱校长,因为校长不是什么官。最重要的是全身心投入。他在上海大学不拿工资,在上海甚至没有自己的住房,他对自己从来不考虑,只要事情办得对国家好就行。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我们永远纪念和缅怀他的精神,并加以学习和弘扬,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弘扬科学家精神篇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
2020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面对新征程新使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勇做科技报国的践行者和示范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者和筑梦者。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自西学东渐以来,有识之士为科学救国而奔走呼号,空有才华却报国无门。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技工作者才真正实现了科技报国、科技兴国的人生抱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空中,闪耀着一代代科学家奋力前行的夺目光芒。同样的爱国之情、同样的报国之志、同样的卓越之才,他们心中想的都是祖国、是事业。在深海的惊涛下,在荒岛的风沙中,在最美的年华里,在投身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那些“用热血去守护、用生命去捍卫”的故事从未间断。追梦一生,他们把中国梦播种在广袤大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接过前人的精神火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涌现出以李保国、南仁东、黄大年、钟扬、王逸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以丰硕的创新争先成果,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浓烈情怀,无愧于民族脊梁、时代之光。
不同的时代,共同的精神品质;不同的行业,共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贡献,共同的目标追求,折射出科技工作者品质之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美、中华民族精神之美,美美与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时代观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这种精神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召唤激励着更多科技工作者奋勇向前。
新的时代更需要伟大精神。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亦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仅打开了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争夺的机会窗口,极大重塑着全球创新版图,更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交织、深刻影响,国际体系在各种制度、体制、机制的不断蜕变中正呈现新的面貌,国际关系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
面临百年未有之时代大变局,应对创新的复杂性和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能否在新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勇立潮头,既取决于我们的发展战略、创新制度是否完善,取决于人才培养是否科学,更取决于精神气质是否彰显。我们比以往更加强烈地需要科技工作者秉承国家使命、人民情怀、引领潮流、大力协同、化育新人的精神气质,爆发出更强大的时代感召力和引领力。
接力精神火炬奋进新的长征。“科技三会”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我们正阔步走向伟大复兴的“新长征”。科技工作者作为时代中坚、社会之光,要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知识分子当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为抱负”的殷殷嘱托,不畏任重,不惧时艰,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科技强国伟业,洞察变革于端倪,补短板、增长板,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拓展全球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奋斗中成就创新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同时又变革自身的伟大事业,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关怀我国科技事业和广大科学家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他强调:“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科学家群体的殷切期望,而要激励和引导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真正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就必须重视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精神特质,既有在科学的发生、发展中积淀的品格、方法和规训,又强调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伦理维度,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中物我合一、理实交融的天人观,是仰望星空的真理追求和检视内心的人文关怀的统一。
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人,才拥有完整人格。没有人格,“学问”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没有人格,也不可能有真“学问”。这就是人格与学问之间深刻的辩证法。追求知识和真理是中国科学家的初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亦是中国科学家的初心。在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就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创新精神是科学研究最鲜明的禀赋。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近500年来,世界科学中心的几次转移,无不记载于人类敢于争先、勇立潮头的拼搏史之中。19世纪之所以被誉为“科学的世纪”,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发现创造性地通过技术应用第一次走出书斋和实验室,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面对日趋激烈、关乎国运的世界高新科技竞争,抢占制高点,布局于长远,是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时代担当。面向未来,中国科学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同时,科学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科技创新提供宽松社会氛围。
育人精神关乎科技事业长远发展如高斯、黎曼、克莱因、希尔伯特之于哥廷根数学学派,玻尔、海森堡之于哥本哈根学派,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于敏、王淦昌、朱光亚等之于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对新时代中国科学家来说,要身先士卒、慧眼识英、奖掖后学,把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责任;对年轻科技人才来说,要立鸿鹄志、严谨求实、敢于创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小时候我曾经崇拜过一为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研究,她甘愿让酸碱侵蚀她柔美的双手,她甘愿让烟气熏黑她洁白的额头,她曾经拿奖杯给孩子当玩具,也曾经为了筹集经费而奔波募捐。她身上具有的顽强、坚定的品质曾经深深打动了我。
如今,我长大了,我知道了更多优秀科学家的名字,袁隆平、钱七虎、于敏、屠呦呦……我被他们的科学精神深深折服。他们那神奇而辉煌的一生,似星星般耀眼的功勋,都让我们无限敬仰;他们那求真求实,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是什么令科学家对科学探索如此痴迷?是为科学,为人类甘愿付出一切的坚强意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居里夫人在那个破木棚里,既是学者,也是苦工,她以惊的毅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忘我工作,从数吨的沥青油矿渣找到了新的元素钋;从3吨铀矿渣中犹如大海捞针般的提纯出0.1克镭。为此她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与健康。居里夫人这种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啊!
是什么令科学家流芳百世?是那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两弹元勋王淦昌为了研制自己国家的原子弹、氢弹,放弃了许多名利双收的好机会,从1961年到1978年,隐姓埋名了17年之久,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科学不分国籍,可科学家们却有自己的国籍。许多中国科学家都曾在国外留学,但最终他们还是回到了故土。因为他们的根在中国,情系中国。他们的中国心让我们敬佩,让世人称赞,更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向你致敬。你们的献身科学、奋力拼搏、坚忍不拔、契而不舍、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如今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致敬、学习?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和弘扬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的祖国增光添彩!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小时候我曾经崇拜过一为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研究,她甘愿让酸碱侵蚀她柔美的双手,她甘愿让烟气熏黑她洁白的额头,她曾经拿奖杯给孩子当玩具,也曾经为了筹集经费而奔波募捐。她身上具有的顽强、坚定的品质曾经深深打动了我。
如今,我长大了,我知道了更多优秀科学家的名字,袁隆平、钱七虎、于敏、屠呦呦……我被他们的科学精神深深折服。他们那神奇而辉煌的一生,似星星般耀眼的功勋,都让我们无限敬仰;他们那求真求实,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是什么令科学家对科学探索如此痴迷?是为科学,为人类甘愿付出一切的坚强意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居里夫人在那个破木棚里,既是学者,也是苦工,她以惊的毅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忘我工作,从数吨的沥青油矿渣找到了新的元素钋;从3吨铀矿渣中犹如大海捞针般的提纯出0.1克镭。为此她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与健康。居里夫人这种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啊!
是什么令科学家流芳百世?是那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两弹元勋王淦昌为了研制自己国家的原子弹、氢弹,放弃了许多名利双收的好机会,从1961年到1978年,隐姓埋名了17年之久,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科学不分国籍,可科学家们却有自己的国籍。许多中国科学家都曾在国外留学,但最终他们还是回到了故土。因为他们的根在中国,情系中国。他们的中国心让我们敬佩,让世人称赞,更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向你致敬。你们的献身科学、奋力拼搏、坚忍不拔、契而不舍、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如今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致敬、学习?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和弘扬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的祖国增光添彩!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
2020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面对新征程新使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勇做科技报国的践行者和示范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者和筑梦者。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自西学东渐以来,有识之士为科学救国而奔走呼号,空有才华却报国无门。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技工作者才真正实现了科技报国、科技兴国的人生抱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空中,闪耀着一代代科学家奋力前行的夺目光芒。同样的爱国之情、同样的报国之志、同样的卓越之才,他们心中想的都是祖国、是事业。在深海的惊涛下,在荒岛的风沙中,在最美的年华里,在投身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那些“用热血去守护、用生命去捍卫”的故事从未间断。追梦一生,他们把中国梦播种在广袤大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接过前人的精神火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涌现出以李保国、南仁东、黄大年、钟扬、王逸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以丰硕的创新争先成果,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浓烈情怀,无愧于民族脊梁、时代之光。
不同的时代,共同的精神品质;不同的行业,共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贡献,共同的目标追求,折射出科技工作者品质之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美、中华民族精神之美,美美与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时代观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这种精神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召唤激励着更多科技工作者奋勇向前。
新的时代更需要伟大精神。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亦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仅打开了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争夺的机会窗口,极大重塑着全球创新版图,更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交织、深刻影响,国际体系在各种制度、体制、机制的不断蜕变中正呈现新的面貌,国际关系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
面临百年未有之时代大变局,应对创新的复杂性和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能否在新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勇立潮头,既取决于我们的发展战略、创新制度是否完善,取决于人才培养是否科学,更取决于精神气质是否彰显。我们比以往更加强烈地需要科技工作者秉承国家使命、人民情怀、引领潮流、大力协同、化育新人的精神气质,爆发出更强大的时代感召力和引领力。
接力精神火炬奋进新的长征。“科技三会”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我们正阔步走向伟大复兴的“新长征”。科技工作者作为时代中坚、社会之光,要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知识分子当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为抱负”的殷殷嘱托,不畏任重,不惧时艰,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科技强国伟业,洞察变革于端倪,补短板、增长板,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拓展全球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奋斗中成就创新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于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潜心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坚决支持,积极响应。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智能制造作为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正成为全球制造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近年来发展成效显著,但重大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短板和瓶颈问题仍然突出,智能制造支撑强国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科技报国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伟大目标勇挑重担,建功立业。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传统,严谨求实、潜心钻研、淡泊名利、奉献社会。我们要崇尚学术民主,加强科学道德自律,恪守科学伦理。我们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扎实做事、不尚空谈,用我们的科学知识和聪明才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希望智能制造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持科学、严谨、求实、诚信的科研作风,做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科研诚信的自觉践行者,为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伟大历史性转变而勇挑重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近年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技术、器官移植技术等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前沿研究成果,不断挑战人们的认知和社会伦理规范,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历史和全局的角度看,科技和伦理是相互作用的,科研工作中“求真”和“至善”不能分割,伦理应主动贯穿科技发展全程,并随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发生调整和改进。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应自觉关注伦理问题,并遵循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这一根本伦理原则。
在事关人的健康和发展的生命科学领域,科技伦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科研活动,如今很多科技工作者更多考虑的是科研课题能否得到资助和奖励,却忽略了研究动机与社会价值。在生物科技迅速发展和知识极易扩散的互联网时代,科技伦理失灵和监管失灵是我们面对的难题与挑战。由于科技工作者掌握专业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对科学知识及技术可能应用前景和伦理价值的判断,相比其他人更全面和更准确,因而科技工作者及所属机构应该承担更多的科技伦理责任。
弘扬科学家精神篇四
生活中少不了数学,同样,生活中也少不了科学。就像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没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就犹如航船行驶没有舵和指南针一样。”确实,只有艺术和科学能提高人,直到神圣的地步。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也不是用金钱能买来的。它是要老老实实的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人,精益求精的工作的人才能真正掌握好科学的风向。同样,懂得了科学的人,他就知道应该怎样利用好科学,去勇敢的面对,去细心的观察,要经过耐心、细心、恒心的考验,勇敢的去发明创造,这就是科学的最高境界。
在《科学与发明》这本书里,我懂得了许多,博士在我的记忆中很深刻,虽然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他的发明试验却常常是以失败而告终。当然,他也有伟大的杰作,例如发明出一个任劳任怨,经常为博士收拾残局的机器人;一个能穿越时空机器的创造者。在博士的周围,还有许多热爱科学的学生:喜欢看书,聪明、活泼对什么事都充满好奇的小明;聪明伶俐、爱漂亮,经常嘲笑贪吃的阿福和琪琪;还有贪吃爱玩,满脑子想的都是跟吃有关的阿福让博士的生活更加精彩。博士经常带这些“好奇宝宝”们游玩,在游玩中,使这些“好奇宝宝”变得更加聪慧。
确实,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真正领悟到了科学的重要性,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弘扬科学家精神篇五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催生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科技发展黄金期。在科技报国的实践中,我国科技工作者为保卫新中国、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在祖国热土上涌现出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等一大批享誉全球的科学家,创造了航空航天、水利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一个个科技进步的伟大奇迹,形成了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
传承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科学家精神。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是科技工作者传承不息的精神情怀。为建设新中国,众多海外学者学成归国。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以“两弹一星”为典型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响应祖国号召投身科学实践。在全国力量的配合下,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怀揣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在荒漠中蛰伏多年,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带来巨大飞跃,有效遏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嚣张气焰,为保卫我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作出杰出贡献。他们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生活环境,在荒漠戈壁利用简单的计算工具完成科学研究工作,为中国科学家精神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弘扬比肩世界、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旧中国科技工作实践以生产必要所需为主要任务,对创新的要求较低。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根本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科技落后的社会面貌,早日赶上西方国家,我国实施“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赶超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创新日益成为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继研究出“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以及“海水稻”,为解决世界人民温饱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作出卓越贡献;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打破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屠呦呦从青蒿中成功提取了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正是科研工作者们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创新,才能使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日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践行重视教育、奖掖后人的科学家精神。育人是科技工作者一直以来的使命和担当。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成立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和专业院校,构建了多方位多领域系统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家作为具有突出科研成果的科技工作者既要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又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人才辈出打造坚实基础。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在科学组织中投入大量精力,他所带领的原子能所成为人才辈出的科技创新场所;著名力学家童秉纲苦练教学法,解决理论授课中理论易习题难的问题,并协助钱学森建立专业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能够进行技术科学研究的人才……正是无数科学家把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责任,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创造更多辉煌。
在“科技报国”的进程中,我国实现了从科技基础薄弱到科技成果“井喷式”出现的质变。中国科学家在这一时期以赤子之心,不畏艰难险阻、矢志报国奉献,以自主创新之志成功解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发展问题,并为世界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传承、弘扬、践行科学家精神,坚定科技报国志向、勇攀科学世界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弘扬科学家精神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大家知道吗?在世界科学史上,有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她就是法国藉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她决定用波兰语命名一个新发现的元素为“钋”,另一个元素为“镭”。功夫不负有心人,1898年12月26日,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法国科学院宣布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美国记者麦隆内夫人对居里夫人的做法固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您想要的东西吗?”“有,一克镭,一边继续我的研究。可18年后的今天我买起,它的价格太贵了。”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感到惊讶。镭的提炼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如此困顿!她立即飞回美国,她打听到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他们肯定会解囊相助,万万没想到都碰了壁。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要,更是一场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教育。于是,她在美国妇女中奔走宣传,最终获得成功。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予居里夫人。这一克镭体现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
居里夫人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治学严谨,忘我,执着的工作,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仍坚持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可见居里夫人是一个不畏艰难,勇于为科学献身,不重名利,有大志大求的人。
在了解居里夫人的光辉一生以后,我感到受益匪浅。当处于困境时,只要意志坚强,不为艰难,勇于攀登,胜利与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
这就是我所敬佩的科学家——居里夫人。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弘扬科学家精神篇七
____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
红其拉甫是我刚得知的域名,位于帕米尔高原,那里经常发生雪崩、塌陷等自然灾害,边界路上,河流湍急,可以说一路凶险,而在那里却住着世代守护祖国的边疆英雄。
从爷爷到父亲再到立誓守卫边疆四十年的拉齐尼·巴依卡,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本该如此,但____年1月4日,拉齐尼·巴依卡为了就落水的儿童英勇牺牲。
节目中,拉齐尼·巴依卡的女儿跟儿子来到了现场,女儿都尔汗立志当军医,而儿子拉迪尔则继承父亲的职业继续为祖国巡守边界。
他们心中铭记着爷爷的话——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生活在内陆的我们,怎么知道边界的凶险?又怎么知道有人为守护着祖国而世代驻足?看到这一幕,我内心受到了抨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弘扬科学家精神篇八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谢谢大家!
弘扬科学家精神篇九
秀水泱泱,红船静静停泊于南湖之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自这里起航,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走过了一段又一段艰难却光荣的岁月。今天,依旧有人前仆后继地守护着这里。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持将党的故事和“红船精神”,传递给每一位游客。
每一位红船讲解员对展出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件物件都熟悉得像家中的物品,来龙去脉了然于心,能自如地应对游人们提出的每一个相关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对历史怀着深深的敬畏之心,通过学习去铭记,通过理解去运用,将红船的前世今生跟来往的游客娓娓道来。全面、准确、客观地讲解和宣传革命史实,为无声的历史插上有声的翅膀,让人们在红色之旅中受到教育和洗礼,这是每一位红船讲解员的工作价值和自我追求。
蒋丽十年前加入南湖讲解员的队伍,不知讲了多少遍红船的故事,走过多少遍南湖的风景,可她从未疲倦:“对于喜欢的东西,你会想要去多了解,会自然而然地记住,情不自禁地就想与人分享。更重要的是,红船讲解员赋予我的光荣感,是其他工作所无法给予的,这是我的幸运。”当游客来到南湖重温入党誓词,面向党旗高呼“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她同他们一般心潮澎湃:每一次游客被故事所感染的时候,她自己的心也一次次地被震撼。红船,是她心中深情的两个字,融进了她的骨血,铭刻在她的心魂。蒋丽不会忘记,一名七八岁的小姑娘在听完她的讲解后说:“姐姐,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一句话,让她觉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所有付出都是被人理解的。
如何更好地弘扬“红船精神”?讲解员袁晶说:“尽力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讲好红船故事,以新时代新要求,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代代讲解员,声声红船情。”红船讲解员在日常工作中坚守初心,将对“红船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融入血脉,化为精神信仰,也许,他们的名字更应该叫做“红船人”。
作为一个成长在南湖畔的少年,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红船讲解员,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