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通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篇一
一、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话题的处理彰显了人文关怀
由于儿童的接受事物的特殊性,决定了作家在对死亡话题的处理上,必须要契合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他们通过符合儿童认知发展顺序的叙述层次特点、优美的景物描写和作品表现出的美好希望来说明死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给儿童关怀。
(一)由“疑惑”“悲伤”到逐步“接受”的叙述层次特点教给儿童积极的生死观
在阅读中,儿童经历书中主人公的故事,他们随着主人公一道疑惑、悲伤、接受、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完善对死亡的认知。例如苏珊华莱的《獾的礼物》。最初的“疑惑”阶段:年老的獾老死在家中,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很伤心。“狐狸带来了伤心的消息。獾死了。狐狸把獾的信念给大家听。信上说:‘我到长隧道的另外一头去了,再见。獾上。’儿童读到这儿,都会产生疑问。獾去哪里了呢?文中只说去了长长隧道的另一端。“长长的隧道另一端”是哪里呢?“獾吃完晚饭以后,坐在书桌前写信。写完以后,它把摇椅搬到炉火前。它静静地摇,静静地摇,最后,便沉沉地睡着了。”作者用“睡着了”代替“死亡”。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向儿童说明,死亡并不是件很可怕的事。“悲伤”阶段的叙述:那天晚上,土拨鼠躺在床上,一直在想獾。泪水流经它的鼻尖,最后,把毯子都弄湿了。每一个小读者读到这儿,都会伤心。这也是儿童习得悲伤情绪的一种途径。他们体会到书中小动物最初的那种悲痛。书中并未向儿童描述死亡的状态,也大大降低了儿童对于死亡的恐惧。“接受死亡”的叙述:獾死了,其他小动物的生活还得继续。“当雪完全融化时,动物们的忧伤也慢慢褪了。每一次提到獾,大家都会一边谈一边会心的微笑。”时间可以治愈伤痛。死亡是如此的自然。死后,朋友会怀念它。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将冲突一一化解,用文字给儿童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这些作品教给儿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死亡。以死亡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这种叙述层次结构,契合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也是作者们对于儿童的人文关怀。
(二)作品中优美的景物描写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
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世界的描述并不是灰暗的,优美的景物的描写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在这种温暖的文字中,儿童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这种对比同样可以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例如《天蓝色彼岸》,文中是这样描述死亡后的世界的:“到处是晚霞的颜色,黄色、红色和金色交织在一起,还有一道长长的夕阳背影,就像是夏天和秋天一起跑到春天里来了!”沉重的话题与鲜明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儿童读到这儿,就会发现原来另外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没什么区别,还可能更美。又如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就含有这样的景物描写。在叙述秦大的死亡时,也有一段优美的早春风光,“没过几天,就不见土壤了,只剩下汪汪的一片绿。站在草房门口,就像站在一片泛着微波的水面上”。这样的景色描写实在让人无法想到死亡的凄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借鉴,告诉儿童死亡后的世界并不可怕。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话题的处理可以很好地避免儿童认知的冲突,这既适应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有助于他们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儿童文学作品在死亡话题中都表达了美好的理想
例如在《獾的礼物》中更是以大家回忆獾曾经给予他们的快乐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给予。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在《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的最后,布鲁诺认为“爷爷现在过得很幸福,那么他也要过得幸福一点”。米琪阿姨还生了小宝宝,大伙儿都觉得爷爷又回到了大家的身边,这暗示着逝者已逝,活着的人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在有关死亡话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表达了对人类精神的一种关怀。虽然科学告诉我们死亡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生活不仅仅需要的是事实,同样也需要理想。
二、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收获
首先,阅读文学作品,儿童接触到了作者浅显易懂的语言,这对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来,这其中有自己的理解。要实现这个过程,不仅有对文字的理解,还要通过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其次,儿童通过阅读这类文学作品,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在关于死亡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们都向儿童传达的是积极健康的生命观。浅显的心理决定了他们很容易对第一印象留下深刻的注意。因此,我们首先要给予儿童积极的生命观,这有利于他们看到积极的人生。即使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有正确温暖的死亡观,并且把握好表现死亡的恰当方式。这不仅仅是儿童需要的,我们现实社会同样需要。
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篇二
与取得的成绩相比,儿童文学出版工作中的问题不容忽视,对于其中的弊端和危机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儿童文学出版的问题主要是作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个别出版社一味求多、求快,忽视了图书内在的品质要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速度和数量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最终的结果是“质量与数量的严重失衡,导致当下阅读的作品很多,具有长久魅力的作品寥寥,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日渐减少。”[4]再如,我国的一些小学生题材儿童文学小说作品中出现了雷同化甚至是庸俗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新与发展极为不利,对出版工作更是如此。此外,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逐渐呈现出浮躁的趋势,归根结底是创作者和出版者自身浮躁的结果,如果儿童文学创作者潜心创作而不受外界影响,何来浮躁?如果出版者坚守自身的底限,浮躁之风何愁不散?作家自身的问题也是儿童文学出版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我国,儿童作家与出版社往往难以达成长期合作的默契。如果双方达成默契,一方面,出版社可以有计划、有节奏地投入,不必为签约优秀作家而犯愁,可以按照某一优秀儿童作家进行详细规划,其中包括针对该作家作品的市场调研以及图书投放市场的力度和节奏。另一方面,作家也可潜心、不浮躁、从容地进行创作,不愁作品找不到“娘家”。这样,出版社和作家的工作都会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作家都难以达到上述理想境界。
出版社为了发展,开出各种条件来吸引优秀作家的注意力,如高昂的版税、高频的曝光率以及数量巨大的印数。我们的部分优秀儿童作家因此而逐渐浮躁起来,徘徊在不同的出版社之间,紧盯市场、待价而沽,有时甚至唯利是图,如此不顾长期发展的想法和做法很难使他们静下心来创作。再有,随着出版市场的不断扩大,图书的销量不断攀升,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资源相当有限,难免会出现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情况。这样的结果令人心痛,由于作家的作品数量有限,他们不得不在不同的出版社重复授权,有的作品稍加改动便重复出版。版税逐渐增多,合同期也越来越短,但作品的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因此,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作家,他们只有实现长期合作才能使儿童文学出版获得健康的发展。儿童文学出版的外在问题主要是市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首先,由于市场混乱,造成出版成本攀升,导致出版风险增大,而非专业少儿出版社也试图从儿童文学图书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就使专业少儿出版社的压力倍增。其次,某些儿童文学创作者并未坚守文学格调并形成一己特色,而是出于纯粹的商业考虑,瞎编乱造,损坏儿童文学的名誉。
首先要强化儿童文学作家的定位。作家是儿童文学的主题因素,更是儿童文学出版的源头,离开作家的创作,儿童文学出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层意义上说,作家是儿童文学出版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作家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版社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离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版社的操作流程再规范、宣传策略再得当也无济于事,可能会在短期内取得成功,但从长远看,势必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因此,作家需要明确的定位,把自己定位为儿童文学出版工作的关键环节,争取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奉献给读者并赢得他们的信赖。优秀的作品是儿童文学出版社在市场上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因此,作家最主要的精力应放在优秀作品的创作上。在与出版社和编辑的沟通中,作家应牢记自己在儿童文学出版中的地位和使命。力争在自己的环节内把儿童文学的工作做到极致,创作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扩大儿童文学原创作家队伍是解决问题的另一重要举措。当前儿童文学原创队伍相对较小,导致部分优秀儿童文学作家成为出版社的竞争对象,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
随着原创作家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大批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涌现,市场上优秀作家短缺的状况将会得到缓解,更多的优秀作品将会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有利于作家之间的良性竞争,彼此之间相互促进,避免市场上出现一家独霸或几家垄断的情况。当然,优秀儿童原创作家队伍的壮大离不开各方关注。社会各界应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儿童文学作家提供发展平台,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他们的成长,如在专业文学杂志上开辟专栏发表他们的作品等。只有作家队伍得到壮大,才可能出现更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作家之间才能竞相潜心创作适合儿童口味的文学作品,出版社也会在选择上拥有更大的空间。对作家和出版社而言,读者至上的原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
儿童文学作家的根本任务是创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只有得到读者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这是检验儿童文学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作家在创作时首先考虑的应是作品目标受众群体的特殊性。读者至上的观念是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名字在青少年中间广为流传,杨红樱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究其原因,她的作品针对性非常强,能写进儿童读者的心理去,也就是说,杨红樱老师的写作的目标性很强。对出版社而言,更需将读者放在第一位,出版图书除了育人这一目的外,还需维系出版社的正常运转和赚取必要的利润,这也是出版社作为商业单位的基本特征。推向市场的图书如能受读者青睐,销量自然不成问题;读者不买账,再漂亮的宣传也会付之东流。因此,读者至上是一条金科玉律,也是解决儿童文学出版的重要环节。出版社要遵循出版规律。出版社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在与作家合作的同时又要面对读者,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出版社和作家合作的目是将优秀的作品推向市场,最终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目的。这两重目的既是作者的追求,更是出版社的追求。作家通过创作去影响别人,让读者体会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这是高尚的精神追求;获取必要的版税,这是必要物质追求。他们只有精诚合作才能给读者提供好的文学作品,得到读者认可。作家、出版社、市场和读者之间任何环节都需通畅,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不会达到各自的预期目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青少年时期是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阶段。儿童文学作家和出版社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关爱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儿童文学出版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问题也非常突出,作品、作家、出版社和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儿童文学出版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推进儿童文学出版的快速发展,作家必须在出版社、读者和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创作适合时代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和适合青少年读者口味的优秀文学作品。原创作家队伍的扩大不仅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也为市场的有序运行提供了保障。
加强儿童文学出版工作,关注青少年读者的健康成长,需要各方的共同关怀、监督与配合,只有这样,儿童文学出版工作才能有序地向前推进,才能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广大青少年才能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篇三
死亡,包含了黑暗、消极的色彩。但是死亡又和我们息息相关,不可避免。儿童文学作家用他们的作品对儿童进行了死亡观的教育。既避免了直接地说教给儿童带来的烦躁,也符合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话题的处理彰显了人文关怀
由于儿童的接受事物的特殊性,决定了作家在对死亡话题的处理上,必须要契合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他们通过符合儿童认知发展顺序的叙述层次特点、优美的景物描写和作品表现出的美好希望来说明死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给儿童关怀。
(一)由“疑惑”“悲伤”到逐步“接受”的叙述层次特点教给儿童积极的生死观
在阅读中,儿童经历书中主人公的故事,他们随着主人公一道疑惑、悲伤、接受、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完善对死亡的认知。例如苏珊华莱的《獾的礼物》。最初的“疑惑”阶段:年老的獾老死在家中,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很伤心。“狐狸带来了伤心的消息。獾死了。狐狸把獾的信念给大家听。信上说:‘我到长隧道的另外一头去了,再见。獾上。’儿童读到这儿,都会产生疑问。獾去哪里了呢?文中只说去了长长隧道的另一端。“长长的隧道另一端”是哪里呢?“獾吃完晚饭以后,坐在书桌前写信。写完以后,它把摇椅搬到炉火前。它静静地摇,静静地摇,最后,便沉沉地睡着了。”作者用“睡着了”代替“死亡”。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向儿童说明,死亡并不是件很可怕的事。“悲伤”阶段的叙述:那天晚上,土拨鼠躺在床上,一直在想獾。泪水流经它的鼻尖,最后,把毯子都弄湿了。每一个小读者读到这儿,都会伤心。这也是儿童习得悲伤情绪的一种途径。他们体会到书中小动物最初的那种悲痛。书中并未向儿童描述死亡的状态,也大大降低了儿童对于死亡的恐惧。“接受死亡”的叙述:獾死了,其他小动物的生活还得继续。“当雪完全融化时,动物们的忧伤也慢慢褪了。每一次提到獾,大家都会一边谈一边会心的微笑。”时间可以治愈伤痛。死亡是如此的自然。死后,朋友会怀念它。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将冲突一一化解,用文字给儿童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这些作品教给儿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死亡。以死亡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这种叙述层次结构,契合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也是作者们对于儿童的人文关怀。
(二)作品中优美的景物描写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
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世界的描述并不是灰暗的,优美的景物的描写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在这种温暖的文字中,儿童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这种对比同样可以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例如《天蓝色彼岸》,文中是这样描述死亡后的世界的:“到处是晚霞的颜色,黄色、红色和金色交织在一起,还有一道长长的夕阳背影,就像是夏天和秋天一起跑到春天里来了!”沉重的话题与鲜明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儿童读到这儿,就会发现原来另外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没什么区别,还可能更美。又如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就含有这样的景物描写。在叙述秦大的死亡时,也有一段优美的早春风光,“没过几天,就不见土壤了,只剩下汪汪的一片绿。站在草房门口,就像站在一片泛着微波的水面上”。这样的景色描写实在让人无法想到死亡的凄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借鉴,告诉儿童死亡后的世界并不可怕。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话题的处理可以很好地避免儿童认知的冲突,这既适应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有助于他们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儿童文学作品在死亡话题中都表达了美好的理想
例如在《獾的礼物》中更是以大家回忆獾曾经给予他们的快乐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给予。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在《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的最后,布鲁诺认为“爷爷现在过得很幸福,那么他也要过得幸福一点”。米琪阿姨还生了小宝宝,大伙儿都觉得爷爷又回到了大家的身边,这暗示着逝者已逝,活着的人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在有关死亡话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表达了对人类精神的`一种关怀。虽然科学告诉我们死亡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生活不仅仅需要的是事实,同样也需要理想。
二、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收获
首先,阅读文学作品,儿童接触到了作者浅显易懂的语言,这对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来,这其中有自己的理解。要实现这个过程,不仅有对文字的理解,还要通过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其次,儿童通过阅读这类文学作品,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在关于死亡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们都向儿童传达的是积极健康的生命观。浅显的心理决定了他们很容易对第一印象留下深刻的注意。因此,我们首先要给予儿童积极的生命观,这有利于他们看到积极的人生。即使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有正确温暖的死亡观,并且把握好表现死亡的恰当方式。这不仅仅是儿童需要的,我们现实社会同样需要。
参考文献
[1]苏珊华莱.獾的礼物[m].北京:明天出版社,.
[2]艾利克斯希尔.天蓝色彼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3]曹文轩.草房子[m].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篇四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阶段的学习成为现代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语文这门学科,与我们的母语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文学科的学习显得极为重要。在许多人看来,语文就等同于汉语,虽然这样的说法不够科学与全面,但仍然道出了语文这门学科与母语之间关系密切,所以,语文学科的学习极为重要。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文学因其具备的特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阶段,儿童文学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2.儿童文学是教师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重要帮手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的学习特点,主要有:好奇心较强、好动、好玩及理解能力较弱,而语文作为一门富含文化底蕴的学科,学科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更好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成为小学教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对小学生而言,对于图画的喜爱要超过文字,所以大多数的小学生不喜欢全是文字的书籍,而更加喜欢看连环画。在小学生的世界里,较为简单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更加为他们理解与接受。儿童文学的设计与制作,主要就是根据小学生所处年龄段的性格、学习能力等特点来完成,极大的符合了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帮助教师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儿童文学的存在,是教师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重要帮手。
3.儿童文学是小学生的重要陪伴者
小学阶段的学习与成长是现代人一定会经历的一段道路。小学生在参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儿童文学是重要的陪伴者,一直陪伴在小学生学习拼音、认字、读文章的路上。当小学生接触拼音时,儿童读物中丰富的插图加上拼音注释,在丰富学生文化世界的同时,教会了学生拼音;当学生跟随自己喜好,走进儿童文学营造的世界中,了解了一个个美丽文化故事,学习了优美的汉字。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儿童文学凭借着对小学生心理认知的了解,按照年龄、喜好的不同推出各式各样的读物,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了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在不经意间学习了相应的语文知识。
二、儿童文学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1.儿童文学的存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阶段,因为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及智能设备的普及,小学生接触、了解这个社会的途径越来越宽泛,这也从侧面说明,小学生被误导的几率将大幅上升。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不仅是希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期望在整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儿童文学的存在,促成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市场上能够得以流通的儿童文学,它营造的世界及宣扬的思想都是更加侧重正能量的,以及能够引导学生走上正确发展道路的,因此,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于儿童文学,学生能够逐渐对这个社会的各类事物有了正确的认知。
2.儿童文学的存在,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3.儿童文学的存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往往精力极为旺盛,具备极强的好奇心,这个世界上存在的许多事物,对学生而言都是极为新奇的,所以,一般而言,小学生喜欢提问,而且经常脑洞大开,对于这个世界存在许久的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猜想,这就是小学生发挥想象力的体现。在现阶段的儿童文学读物中,蕴含着一个丰富的世界,创造者在创造文学读物的过程中,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为参照,将有关于我们生活着的世界通过另一种讲述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感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极大的扩宽了自身认知的视野,事物了解认知的增多,也导致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得到了极大的平台。因此,儿童文学的存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结语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极为重要,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发挥着巨大作用。兒童文学,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帮手,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过程中的重要陪伴者,它的存在,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2]麦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现状[j].新课程,(1):162
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篇五
语文教育很大一部分是依托儿童文学来进行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让小学生能够在文字的海洋里,感受文学的魅力,进而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素材
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是专门根据儿童的特点创作的,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而且也比较贴近儿童的学习需求,很受儿童的欢迎。仔细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中许多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都来自儿童文学,更有一些是出自名家的作品,而且占据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可以看出,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小学语文教学的有力助手
儿童文学侧重于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去思考问题,儿童文学和其他的文学作品比起来,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特点。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仔细研读这些文学作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加贴合于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由于教师和小学生在年龄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教师可能在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小学生的行为,导致教学中出现障碍。儿童文学对小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剖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找回童心,重燃对童年的热爱。
3、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好伙伴
儿童文学除了能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外,更能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另外,由于小学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很大,而儿童文学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些需求,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各项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1、认知作用
儿童所处的年龄正是对社会的认识比较模糊的阶段,儿童文学对世界、社会和人的描写,能够帮助小学生初步认识社会,为小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提供了一个模式和范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他在童年时代阅读的大量的文学作品,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创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创作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学创作,迎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激发他们对世界的热爱。
2、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重视对色彩缤纷的世界进行描述,使小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在不同的作品中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来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影响。它不仅在知识积累上影响儿童,还在感情上激励儿童,使儿童能够自觉地接受教育。例如:苏联有一篇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题为《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先进少年铁木儿,这篇小说问世不久之后,成千上万的少年以铁木儿为榜样,在苏联掀起了轰动一时的“铁木儿运动”。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性格、理想、意志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3、审美作用
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尤其要重视对美的诠释和歌颂,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有内容,更要有形式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小学生的阅读指导,使小学生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例如:在阅读安徒生童话中的《野天鹅》这篇作品时,主人翁艾丽莎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她在解救她哥哥时,经历了各种考验和磨难,但是她一直都忍辱负重,一直把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艾丽莎的这种勇于牺牲、坚定勇敢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读者,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儿童文学作品的力量来展开教学,不断地影响小学生的审美和价值追求,使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篇六
摘要:我国儿童文学作品起步晚,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内,儿童文学作品都同我国政治命脉密切相关,具有十分浓重的时代特色,因而这也导致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发展缓慢。
但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提出的“真实即幽默”理念的影响之下,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者开始赋予作品更多的幽默艺术与教育意义。
本文从儿童文学作品出发,解读了其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并就其所具有的深刻教育价值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教育价值
幽默可以定义在美学范围内,它是文学作品应当兼具的美学品质之一。
儿童文学属于中国文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其中不可缺乏幽默的审美价值观。
真实是幽默最宝贵的品格,典型代表作有张天翼的小说和童话,它们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样本,幽默之中夹带苦涩与讽刺。
相对其他文学作品而言,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基础为现实的儿童校园生活,幽默依据为儿童特有的生命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世界。
既保证了儿童快乐成长的幽默,又满足了儿童最基本的欲求,同时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幽默内涵,即作者对儿童教育的思索与探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的深远智慧。
真正具有高级幽默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形式而言,必须是不虚伪、不造作的幽默,是无修饰、不刻意的幽默。
“能够使你在一段中,指不出究竟哪句惹你发笑,只是继续读下去,启发心灵,抒发胸怀而已”,这才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幽默。
之所以借助于文本向孩子们传达此种幽默,作家的本意在于展现自我幽默的气质与未泯的童心,树立其儿童观及其文学观,同时,发挥作品应用的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
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篇七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教师无法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及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素养不高的问题。新教学目标和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不断完善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本文基于我国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学;
现状;
对策
自推行《语文课程标准》后,小学语文教学和儿童文学这两个话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课程改革在长期的推广过程中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效[1]。但就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来看,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还有很大的不足。本研究从儿童文学在语文课堂教学、小学教师教学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
1.1.1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多种不同的题材,而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体基础知识的了解度不够,经常出现应用固定教学模式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讲解的问题。例如:对童话体裁的课文进行讲解时,只认识到虚构、夸张及叙事等文体特点,但缺乏对文体知识内涵的分析;
在童话题材文章中应用的修辞方式只是做了简单的阐述,学生不能从其中认识到夸张、幻想手法都是写作表现方式,彼此相互映衬才能凸显童话题材课文的涵义[2]。教师不能站在整体角度进行全局性分析,就会影响童话体裁文章的虚幻色彩,使之更加真实化,对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力的培养有极大的阻碍。
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篇八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1.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儿童文学理念
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全新的文学理念,需要跟目前的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结合。教师需要掌握跟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匹配的儿童精神需求以及儿童审美的实际需要,并且以此为基础,充分分析儿童在不同的生理、心理年龄条件下的内心世界。例如可以举行一系列活动,将学生们的具体表现详细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设计多元的美术活动方案,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例如: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美术活动“脸谱变变变”,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相应的京剧脸谱图片,其次是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掌握和收集京剧的传说、人文故事、音乐、历史传承及流派变化等,通过多种经验的积累和相互补充,使自己的文化知识得以丰富。儿童年龄较小,接触范围不广,其基础知识准备不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跟儿童一起参与图片、故事、音乐的收集等,让幼儿对京剧脸谱有初步的知识积累,借此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
2.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进一步改善儿童文学教学水平。想要实现儿童文学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就需要不断阅读国内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断将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扩宽,提升感悟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例如:选取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的《童话大王》《皮皮鲁》等。又或者是选取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再见了,我的星星》等。
(二)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充分分析
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儿童的情趣。掌握儿童的情趣方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儿童的思维角度为基础,不断发掘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情趣点。以这个情趣点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捞月亮》《小猴子下山》《小狐狸卖空气》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抓住教学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使小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课文诵读的乐趣。
二、总结
总之,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适宜性非常强的语文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需要重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在这个前提下,找到正确的方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不断提升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篇九
了解和掌握死亡心理学知识,对卫生人才的自我成长、医患关系处理和工作满意度均具有积极的价值。卫生人才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应普及死亡心理学知识,树立积极健康的死亡态度,并运用死亡心理学知识提升以人为本的服务水平,塑造有人情味的卫生人才及组织形象。
医疗卫生工作是现代社会与死亡意识联系最紧密的职业之一。不仅面对绝症病人会让医生和护士产生对死亡的认识和反思,而且医院场所本身也常常令人有意无意地想到死亡。然而,由于社会文化和习俗的影响,人们往往有一种“避谈死亡”的心理现象。殊不知,了解一定的死亡心理学知识,不仅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有良好的辅助作用,而且事关卫生人才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以至对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和提升卫生人才心理适应产生促进作用。
一、死亡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濒死心理反应阶段理论
该理论是描述绝症病人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时发生的心理反应变化过程的理论。它通过500多个案例分析,将人濒临死亡时的反应分为5个阶段:第一,震惊与否认阶段:病人感到震惊,并对濒死的事实进行否认。第二,愤怒阶段:病人表现出生气、愤怒及怨天尤人的情绪。第三,讨价还价阶段:病人接受自己濒死的事实,祈求和承诺做某些事情作为延长寿命的交换。第四,沮丧:当病人知道讨价还价无效之后,表现出抑郁、体重下降,甚至自杀等症状。第五,接纳:病人最后变得比较平静,已经无所谓真正的高兴与悲哀,只是接纳将要死亡的事实。
在面对死亡时,不光绝症病人自己的心理反应会经历上述5个阶段,而且他的亲人和家属也会经历类似的几个阶段。对这些濒死心理反应阶段的认识,为医护人员了解和对待绝症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例如,当病人及其家属处于愤怒阶段的时候,可能会对医护人员提出无理的要求,甚至将无关的怨气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正常心理反应。此时,医护人员应给予较多地理解和包容,而不是机械和冷漠地面对,更不能据理力争。否则将引起医患之间更大的冲突。
2。恐惧管理理论
该理论假设人们渴望生命却同时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人们为保护自己免受死亡恐惧的威胁,通常采取两种途径来缓解:一是努力维护自己的价值观,二是努力维持积极的自尊(自我价值)。心理学家用一系列巧妙的实验对此进行了证明。那些在实验中被要求描写一段想到死有何感受的短文的人,比没有写这种短文的人,对违反他们价值观的行为给予更大的惩罚,在随后的“自我价值提升”实验任务上有更大的冒险性。换言之,死亡恐惧加强了个体自我保护和寻求存在意义的动机。不管是维护价值观还是维持高自尊,都可以理解为个体为抗拒死亡焦虑而寻求安全感和意义感的适应行为。
众所周知,很多医护人员长期处于死亡意识的影响下。加之工作本身的压力,他们比其他行业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缺乏意义感。但这些问题仅仅通过普通的压力管理和放松训练很难解决,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恐惧管理理论的重点不仅在于指出自尊对于人们具有适应价值,而且认为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会影响我们的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有研究发现,那些歧视老年人的人,实则是自己害怕死亡(看到老人激发了他的死亡意识),自己不能接受变老的事实。同理,如果一个医生不能坦然面对绝症病人,不知如何与病人谈论死亡,很可能是他自己害怕死亡,而不一定就是怕病人无法面对死亡。
3。死亡接受与死亡反省理论
对待死亡,人们除了恐惧和焦虑之外,也可能会坦然接受甚至升华。心理学家发现,那些经历过灾难或创伤的人,有部分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并给人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但也有些人在经历创伤之后,尤其是经历九死一生的体验之后,会产生积极的心理变化和人生成长。他们比以前更感恩生命,关心他人,不在意给他人的印象,不重视物质,高度追求意义。换言之,他们的人生哲学发生了改变,获得了新的生命领悟,不再恐惧死亡,对死亡完全接受。与恐惧管理理论不同,这种死亡接受不是简单地想到死亡的结果,而是能够跳出当下的自我和生活对死亡进行深度反省的结果。
死亡接受能够产生帮助他人的动机与行为。对职业人士而言,帮助他人的动机和行为常常表现为乐于帮助和指导他人,或转行从事服务性行业。其实,医疗卫生事业正是一种需要利他精神的事业,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很难将这份工作持续做好的。虽然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人员的薪酬偏低造成了一些问题,但毕竟面对生命和死亡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核心内容。一个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要避免长期受到直接或潜在的死亡恐惧的威胁而心理适应不良(包括冷漠和麻木),要持续提升自己对人生的领悟境界,通过注入更内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工作中收获更大的满足与幸福。
二、死亡心理学与卫生人才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
通过上述死亡心理学的知识,可以看出它与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如果一个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能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死亡心理学知识,那么他一定会打下诸多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不管是善待病人及其家属,还是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不管是改善医患关系,还是提升自己的工作满意感和价值感。如果一个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不了解死亡心理学知识,则很容易在工作中产生困惑和矛盾,并产生不恰当的职业行为,极有可能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同时带来较低的工作满意感和价值感。
因此,死亡心理学理应成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处理生命和死亡问题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它区别于众多其他行业的本质特征。如果一个医疗卫生工作者不了解人面对死亡时的基本心理规律,那么不仅他自己会遭遇困扰,而且他也不理解病人。其次,死亡心理学不仅是纯人文的关怀,还包含了科学的研究发现。死亡心理学是关于死亡心理的科学,它保证了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知识正确性,而不仅是情感和价值的付出。第三,以死亡心理学为核心内容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能够为医患关系处理和医疗卫生工作的价值认同,提供强大的知识与思想支撑。这也是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最终目的。
三、死亡心理学与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思路
1。普及死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虽然临终关怀近年开始受到我国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重视,但“死亡禁忌”的文化氛围使得死亡心理学在我国仍然较少受到关注,即使在医学院校也很少有人专门研究及推广死亡心理学。因此,很有必要在医学院校、临床一线、以及医师职业资格管理过程当中普及死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可以单独设置死亡心理学的课程,或者将死亡心理学的知识加入到医学伦理学课程体系之中。对于临床一线来说,可以举办死亡心理学的岗前培训,以及定期的死亡心理专题培训。对于医师职业资格管理来说,应该在资格培训及考试当中适当增加反映死亡心理学的内容。
2。培养卫生人才积极健康的死亡态度
死亡心理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简单地、近距离地想象死亡引起死亡恐惧(焦虑),死亡恐惧产生自我保护的动机和行为,然后形成消极的心理适应;深入地、远距离地死亡反省引起死亡接受,死亡接受产生帮助他人和追求内在精神价值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形成积极的心理适应。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没有人能够直接进入接受死亡的豁达境界。因此,要结合死亡心理学来培养卫生人才的医学人文素质,必须从根本上树立和培养卫生人才积极健康的死亡态度。这不是一件易事,很可能由于死亡恐惧的先入为主而使一个死亡心理培训活动遭到参与者的拒绝,也可能由于参与者排斥死亡的问题,而使一个活动连死亡恐惧都不能引发。因此,需要在培训当中精心设置环境、准备道具和材料,同时营造互相信任的团体氛围。
3。运用死亡心理学知识提升以人为本的服务水平
卫生人才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为病人及家属服务。在医疗卫生工作者自己树立了积极健康的死亡态度之后,要进一步运用死亡心理学知识提升为病人及家属服务的水平。首先,要理解绝症及危重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反应,包容他们由于死亡恐惧(可能是潜在的)而产生的过激反应,鼓励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要通过对死亡心理学的了解增强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认同感,始终对生命存有敬畏和感恩之心。如此,才能在工作中充满热情和活力,避免产生对工作和生命的冷漠和麻木。第三,善待每一位到医院来就诊的人,因为医院本身是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场所,每一位来医院就诊的人内心都或多或少充满了焦虑和恐惧,医疗卫生工作者既要理解和尊重患者的这种焦虑和恐惧,又要适度地表达正能量。
4。塑造有人情味的卫生人才及组织形象
医生和医院形象遭到破坏,以及民众对医生和医院失去信任,是我国目前医患关系恶化的集中表现。即使有很多制度和资源的因素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共同原因,但民众和媒体还是惯性地抓住“人”和“医德”的因素不放。对此,应该充分理解,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一个进入医院的人都不是淡定的。换个角度而言,必须承认,医疗卫生工作与其他行业不同,所以它的问题不可能通过制度和资源的改进得到完全解决。因此,塑造有人情味的卫生人才及组织形象,永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一件重要使命。如果首先结合死亡心理学的知识做好卫生人才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那么这项使命就成功了一半。然后,再做好一些配套的工作将更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卫生人才及组织形象。例如,医院面对病人和公众开展死亡心理学的讲座,在灾难救助及危机干预中将抢救生命和尊重生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医患关系处理和医疗事件新闻发布工作中以尊重生命为首要考虑。同时,还要经常向公众宣传医疗卫生工作,塑造有人情味的卫生人才及组织形象。
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篇十
建国以来,中国儿童文学逐渐成为肩比成年人文学的重要教学之一,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的儿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儿童文学逐渐步入“工具”时代,成为理论家评论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最基本的创作指导思想,过于放大了儿童文学的功能与作用。
与建国以前相比,中国儿童文学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儿童真实的幽默与情趣正随着时代发展进入作家们的视野范围。
“当其和谐地融入故事之中,就会展现出独特的力量,让孩子们不自禁沉浸其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作品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
”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其必须具备足够的趣味性,但趣味性必须健康向上,是有益的。
幽默并非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严重吸引孩子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力,到达教育目的的途径。
猪八戒新传系列作品《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回家》《猪八戒学本领》以及《猪八戒探山》是儿童文学作家包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短篇童话,成功地将教育意义融合在幽默文学中,起到了传达的作用。
在上述系列作品中,主人公选择的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儿童们个个都十分熟悉的角色,题材借鉴原著的相关情节,增添了许多新颖事件,糅合了现代化的知识理念,使作品既保持原著的幻想特色,又不缺乏现代的儿童幽默生活,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具有非常高的幽默艺术教育价值,对儿童的吸引力也很强。
懒惰、贪吃、自以为是以及爱吹嘘等是作品里猪八戒典型的人物性格,这些性格特征与儿童的某些特点相一致,作者从猪八戒不爱劳动、贪吃西瓜和懒惰不学艺的角度入手,着重描写生活细节,紧扣儿童的思维和想法。
整个作品都充满了喜剧成分,题材的选择也非常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
后来忍不住诱惑把沙僧那块西瓜也吃掉了,只给师父留下了一块,不怕猴哥再说自己;
最后又说:“师父,不是俺老猪不给你留西瓜,实在是口渴难忍,反正已经多吃了两块西瓜,没有办法交代,最后一块俺也替你吃了吧”。
剧中简洁的台词就将猪八戒贪吃、怕被猴哥骂、担心吃了西瓜对不起师父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对猪八戒心理活动加以描写之时,采取的是自言自语的方式,生动表现出了孩子生活中明知不该做却忍不住做时内心的挣扎与对我对话,不仅生动地传达了猪八戒师徒的性格特点,还赋予了夸张的情节和诙谐的语言。
但读过《猪八戒新传》的人几乎都可以看出,包蕾生动地塑造了老猪的形象,但也将孙悟空这一形象写活了,却是站在猪八戒对立面所塑造的,正如洞察儿童一举一动的成人。
例如,为了揭穿八戒好吃、懒做、假学的嘴脸,孙悟空一次次“站在暗处”,看着八戒出各种洋相,在每个故事结尾,总有诸如“凡事多向他人请教,多查、多问、多思、多想,总是好的”等谆谆教导,如此兼具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方为作品的宗旨。
三、结语
正如贺宜在其所著的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文字、高尚的情操、惊险而夸张的故事、会使人发出会心一笑的幽默、生动而活泼的语言、脱离俗套的结尾,如此种种都是吸引小读者沉浸在文字中的魅力。
”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单纯的儿童情趣、幽默并不存在,其注定只能同教育意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泉根。高扬儿童文学幽默精神的美学旗帜———兼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j]。文艺评论,2010(03)。
[2]钱进,张燕。冷峭、睿智的笑———浅谈张天翼童话的幽默特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3]陈道林。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论张天翼的童话[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篇十一
儿童文学既然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便必然要怀着一颗热爱儿童的心,钻进儿童的群中去,在思想情感上他们打成一片,知道他们的愿望,熟悉他们的语言,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仔细地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物、一切环境,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有思想的故事来。这样的作品,必定是有浓厚清新的儿童生活气息的。。因此,儿童文学与儿童生活极其贴近,儿童在阅读时,能够与自身生活经验发生碰撞,引起情感共鸣。
冰心在其作品集《儿童文学选》中,收录了大量同学校生活有关的文章。如《小茶碗变成大脸盆》描述没有恒心、见异思迁和懒惰淘气的孩子,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改正缺点;在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看电视》一课,写的是一家人看电视时互相谦让的关爱之情。这是一篇充满“情”和“趣”的儿童诗,表现了我们一家人对不同电视节目的态度,通过充满音乐性和节奏感的诗句,把谦让关爱之情传达,这些与学生生活极其贴近的场景,自然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上语言的节奏明快、平易近人,使他们更加了解学校生活,更加融入集体生活。
2、儿童文学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
儿童文学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新鲜有趣的故事,更多的是将道理融于故事,使小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涉及道德品质时,如果直接采用直接讲道理的方式,读者接受的真实程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讲故事的方式,间接投射出道德要求,更易使读者――尤其是孩童――接受。以《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为例,笔者在阅读后发现,收录的诸多作品,都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儿童文学对学生视野的开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对于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讲,无法行万里路时,文学作品成为他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桥梁。冰心的诸多儿童作品,都以向小读者们介绍丰富多彩的世界为目标。其作品集《冰心儿童散文选》,收录了《走进人民大会堂》《再寄小读者》等作品,它们为未能有机会迈出家门的小读者们,展示了北京、意大利、埃及等多国风貌,如埃及,“尼罗河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右臂斜倚着人面狮身像,侧卧在地上,旁边对着一垛高高的麦穗和葡萄”;意大利是南欧一个富有文化而又美丽的国家。在人教版教材中,除了安排了许多介绍中外名胜、各地特有风俗的儿童诗、童话故事外,也安排了对多具有科普性的故事。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借助于此,可以进一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阔他们的视野。但是,正如冰心所说:“为儿童准备精神食粮的人们,必须精心烹调,做到端出来的饭菜,在色、香、味上无一不佳。使他们以看见就会引起食欲,欣然举箸,点滴不遗。”当儿童文学家们为我们准备好了食材,作为烹调师的教师,如何将这些食材烹制出一道道美味佳肴,哺育孩童们的身心成长,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篇十二
围绕“阅读与欣赏”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是要让学生关注作者与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个性、经历、创作动机和创作风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这是常见的作品阅读导入策略,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占用时间不长,如何用好有限的时间拉近作家和学生的距离呢?对此,教师在课前应该做足“功课”,阅读作家的背景资料,深入挖掘其中的精华,在导入环节中讲好“写作故事”,而不是四平八稳地展现“作家简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该文以不动声色的写法,把鸟儿对诺言的遵守与执着很好地表现出来,使这个悲伤的故事增添了浓浓的爱的温暖。新美南吉的很多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淡淡的叙述,悲伤的基调,美和爱的内核,这与他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关。课前,笔者阅读了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的《家乡的月夜啊,谁在吹笛?》一文。这篇文章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新美南吉的一生娓娓道来,也表达了新美南吉的创作初衷与追求。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全部读给学生听,笔者设计了“作家聊天室”的形式,将文章的精华语句抽出,改写成徐鲁与新美南吉的对话,将新美南吉作为“美的寻求者、发现者和爱的颂扬者”的形象和作品中“为世界送去光明、友善、欢乐和信心”的努力,以平易近人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后,笔者还将徐鲁的这篇文章打印出来与学生分享。这些做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把走进新美南吉创作世界的钥匙。
(三)重视学生的体验与领悟文学阅读特别注重体验和领悟,作者的匠心和作品的亮点,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分析”,必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心领神会。如,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罗大里创作了很多颇具童趣且意境优美的儿童诗,常常让人产生“出乎意料”的阅读感受。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的“作家介绍”中点明这一创作特点。那么,如何将“出乎意料”的趣味性和美感放大,让学生印象深刻呢?课堂实录2:罗大里的儿童诗《需要什么》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木头从哪里来?需要大树;大树从哪里来?需要种子;种子从哪里来?需要果实;果实从哪里来?需要花朵;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乍一看,这首诗非常简单,但认真分析,这首诗颇具童趣,最后的结论很接近儿童天马行空的思维,而且充满审美张力。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一开始就把全诗呈现出来,让学生照着文字吟诵,那么这首诗一环扣一环的问答以及最后出乎意料的结论,就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课堂呈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展现“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木头从哪里来?需要大树”这几句,然后,以“你(学生)问,我(教师)答”的形式,将这首诗逐渐“创作”完整,等“果实从哪里来?需要花朵”完成后,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继续提问,教师及时收住,以俏皮的口吻,将最后一句表现出来,这个结论“出乎意料”的趣味,学生一下子就能领会了。随后,教师启发学生循着这样的结论展开想象:“一张桌子是一朵花,这一大一小的对比充满了张力,让人过目不忘。我们教室里有这么多桌子,不就相当于我们身在鲜花丛中了吗?”这是一种让学生参与创作“现场”、填补创作“空白”的教学设计。通过这种方式,罗大里儿童诗“不按常理出牌”的巨大冲击力和“简约而不简单”的审美张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注重多部作品的关联与比较课堂上可以就一部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纵向分析,也可以链接多部作品,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如,展示同一位作者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深化对作者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的理解;展现与作品主题相近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明了同一主题可以有不同的取材角度、叙述手段等。笔者曾借鉴“主题教学”的理论思路,设计了一堂以“陪伴:亲子之间”为主题的作品阅读课。“陪伴”();是生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笔者将反映这一主题的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串联起来,如儿童诗《流萤》、图画故事书《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和长篇童话《火鞋与风鞋》选段。《流萤》起了导入的作用,这首诗非常细腻地将亲子之间置身大自然、共同发现、共同游戏的欢乐和温暖表现出来,营造了其乐融融的氛围;《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讲述爸爸为了帮助孩子解决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一次次“变身”成鸟的故事;《火鞋与风鞋》选段叙述的是爸爸妈妈倾听孩子心声,和孩子一同解决心理烦恼的故事。这三部作品层层递进,展现了“陪伴”的不同层次,使学生对“陪伴”形成立体化的感悟与理解,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动。
(五)用其他艺术手段深化作品阅读分角色朗读,将作品改编成课本剧,鼓励学生拿起画笔画出作品中的想象世界、选择适当的音乐来传达作品中的情绪,让学生观看由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等,这些都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情节冲突明显、角色个性鲜明的故事类作品,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和微型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逐字逐句揣摩和理解角色的个性、情绪和思想,这有助于他们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二、运用儿童文学资源实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有机整合
三、结语
早在民国时期,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国文教材普遍的标准,当为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而表达的方法,又能引起儿童的感情的……文学趣味本是儿童的夙好呢,教师当然要教他们以富有文学趣味的教材了。”教师要注重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形成正确的儿童文学教学理念,设计灵活多变的儿童文学教学活动,让充满童真童趣、以善为美的儿童文学作品切实地点亮语文课堂。
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篇十三
高职学生是“准职业人”,其职业素养是指高职学生从事某一职业需要具备的素养,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实现职业生涯和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终极目标。套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可以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等显性素养,即个人的专业素养,这是高职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习得;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隐性素养,即非专业素养,具体表现为“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1],这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和个人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动力,需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长期不断地涵养。本文所谈及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指的是隐性素养的范畴。高职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即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企业的实践实训习得,也就是说,显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而隐性职业素养的涵养却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漫长的时间,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一样,需要不断地从生长环境中汲取养料。良好的家庭教育,老师的言传身教,同学间的相互感染,都是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途径,但同时,不能忽视来自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泉州的高职院校来说,尤应重视闽南文化对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影响。
2闽南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提升当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闽南文化是由迁徙入闽的中原士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和闽越原住民的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接纳进而相互融合,并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变迁而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地域文化。历朝以来的移民在异域他乡艰难求存所形成的性格,闽南百姓在靠山临海的地理环境中辛苦谋生的意志,以及宋元至近代以来对西方多元异质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使闽南文化融“中原文化与闽粤土著文化、故乡文化与异乡文化、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科技文化与信仰文化为一体,多元文化异质并存,同质融合,构成一个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结构。”[2]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泉州当地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掘闽南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为提升泉州当地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发挥有利的影响。
2.1移民文化特征有利于激励高职学生拼搏进取、砥砺意志
自公元4世纪初的“永嘉之乱”至12世纪宋高宗南渡和元人南侵,在这纷扰的800多年之间,一波又一波的中原士民,离乡背井,不远千里,不畏艰辛地迁徙入闽,在此地艰难求存,落地生根。明朝以降,闽南人为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远涉重洋,到异国他邦开荒拓殖,辛苦谋生。离乡背井的家国之思,以及在异国他乡求生存谋发展的辛苦艰难,塑造了闽南人民坚韧勤劳、不屈不挠的性格和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品质。今天的高职学生,大部分养尊处优,生活安逸,因而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工作,都往往趋易避难,不愿辛苦付出,却想坐享其成。让高职学生了解闽南先民的移民历史及其在异国他乡艰难谋生的经历,从中体会闽南百姓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对于塑造高职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提升其隐性职业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2.2山海兼济的文化特征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闽南素有“三山六海一分田”之说,地少人多,当地百姓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不废农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探求新的生产方式。在山区丘陵地带,则积极发展林副业,遍植林木茶叶,播种瓜果蔬菜;滨海者则以渔盐为业,甚或相率航海,贸易海外。大海为闽南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另辟蹊径的条件,一并带来的还有海上的风浪和灾难。依山枕海的地理特点,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使闽南人民“既重农敦本,守成俭约,同时又注重诸业并举、重商求富;既崇尚正统,慎终追远,同时又慕异求新、灵活适变”[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闽南百姓,形成了山海兼济的品质精神:既有立足根本、因地制宜的务实品质,又有蹈险犯难、先行先试的开拓创新精神。而闽南悠久的移民历史和海外商贸历史,一方面使得天南海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汇聚于此,在这里碰撞交融,涵养出闽南人民胸襟广阔、兼容开放的品性;而另一方面,异地生活和海上谋生的艰难和风险,使得闽南百姓自然而然地采取抱团求存的生活方式,形成相携相帮、同舟共济的群体意识。让高职学生了解闽南百姓突破生存困境的探索和实践,认识闽南人民山海兼济的品质精神,对改变高职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培养其踏实稳重、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具有积极的影响。
2.3重德尚义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激励高职学生提升人格修养
闽南文化的基础是数百年来迁徙入闽的中原士民带来的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因而,闽南地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熏陶。自唐人欧阳詹首开泉州进士之先河,闽地文士始向慕读书,儒学风气开始振兴。及至宋代,儒学在闽地普及发展,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绍兴二十三年至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3~1157)这五年之间,朱熹在闽南兴办书院,讲学授徒,其执着于重教兴学的思想和实践,促进了闽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其孜孜以求、严谨治学的精神,对闽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之后,闽学在福建世代相传,虽流派各异,然总不离孔孟之道的根本。儒家思想长期的教化熏陶,思想家不慕功名、安贫乐道、严操守、重气节的品质,及其重视心性修养、追求理想人格的人生诉求,逐渐渗透进闽南文化中,对闽南百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八闽文化先驱者”欧阳詹,还是“集诸儒之大成者”朱熹,无论是敢于蔑视权威、批判权威的启蒙思想家李贽,还是抵抗外来统治侵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对于高职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都具有感染和激励的作用。
2.4重乡崇祖的文化特征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责任感
无论是间关万里迁居闽南的中原士民,还是辗转漂泊流落异邦的闽南百姓,远离故土家国不仅没有割断他们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反而加深了他们对家国乡土的情感,这种情感衍化而为闽南人民深厚的重乡崇祖的祖根意识和饮水思源回报乡梓的行为习惯。闽南百姓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条件允许,每逢节庆日必不远万里回乡祭祖。他们重视血缘纽带,敦亲睦邻,认宗修谱兴建祠堂的风气盛行。移居海外的闽南乡亲,竭尽所能,回报乡里:他们捐资兴业,使闽南的经济发展拥有独特的侨缘优势;他们注资办学,发展教育;他们关心公益,积极促进故乡医药卫生体育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4]。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祖根意识和乡土观念,海外侨胞回报乡梓的行为及其为故乡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心,对于培养高职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具有重大的意义。
2.5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涵养人文情怀和包容气度
闽南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使闽南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建筑文化艺术资源。无论是民居祠堂、寺庙宫观,还是桥梁牌坊,亭台塔幢及海防建筑,无一不体现出闽南百姓独特的审美情趣。尤其是以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为代表的“古厝”建筑,既保留了传统闽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又吸收了域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充分体现出闽南百姓在建筑设计上既有符合生活环境的务实品质,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追求。徜徉在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鼓浪屿,能欣赏到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漫步于泉州涂门街一带,当你看到仅仅方圆几里的街区,就分布着儒教的文庙、道教的元妙观、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及佛教的承天寺,还有民间信仰的关帝庙和天后宫时,便能明白何以泉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称。闽南既有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如民谣、童谣,拍胸舞、骑竹马、车鼓弄、舞龙舞狮、赛龙舟和博饼,又有异彩纷呈的戏曲文化如南音、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戏、木偶戏、打城戏。既有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如厦门的漆线雕、泥塑、面塑、皮影、彩扎和珠绣,漳州的木版年画、棉花画、漳浦剪纸,泉州的刻纸、“妆糕人”、惠安石雕、德化瓷雕、永春纸织画、安溪竹藤编艺和蓝印花布,泉漳的木偶头雕刻;又有独具风格的地方服饰文化(惠安女服饰、鲟埔女服饰)和武术文化(五祖拳、南少林)[5]。闽南地区异彩纷呈的'建筑文化艺术,皆源于闽南人民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对闽南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欣赏,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能够涵养心性,培养崇真尚美的人文情怀。
3运用闽南文化提升当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固然很重要,这是他们走上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若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的持续性发展角度看,良好的职业素养才是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闽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美育内容,充分挖掘和运用闽南文化资源,不仅能为提升当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供鲜活有效的教育素材,而且对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3.1让闽南文化进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
将闽南文化及其相关研究成果融入高职的课堂教学,使闽南文化成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鲜活有效的素材。可以开设如《闽南历史文化》《闽南民间工艺美术》《闽台民俗文化》《闽台民间文化》等有关闽南文化的系列通识课程,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闽南的历史风俗,感受闽南文化的神韵,体会闽南文化的深刻内涵。除了独立的闽南文化通识课程外,还可以将闽南文化及其优秀的德育美育资源融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比如思想政治课和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此外,还可以聘请闽南文化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来开设讲座,或以座谈会的形式与学生就闽南文化进行探讨交流。泉州高职院校应发掘和运用闽南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建设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电视、校园网站等设施媒介,宣传介绍闽南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学生社团应积极开展与闽南文化相关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挥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
3.2通过实践让高职学生亲密接触闽南文化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多元的历史文化景观,泉州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通过实践活动让高职学生亲密接触闽南文化。引导学生去参观考察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闽台缘博物馆和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可以让学生一窥闽南的历史;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群和崇武古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清源山上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教并祀的景象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闽南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性。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表演梨园戏、木偶戏、拍胸舞等,让学生对闽南民间艺术有最鲜活的感受。组织学生走访民间艺人,了解闽南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体会民间工艺制造中蕴含的辛劳和智慧。鼓励学生收集并分享闽南百姓口耳相传的民谣和传说,留意闽南百姓的生活习俗,端午节时看一场赛龙舟,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之日看一看舞龙舞狮,听一曲古韵天成的南音,品一壶功夫茶,打一套五祖拳,学生能从中直接而深刻地感受到闽南文化的精髓和神韵。
3.3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对闽南文化的了解
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网络超越时空限制,使得网络搜索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最常使用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6]。高职院校应构建发达便捷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拓展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创造条件。学校图书馆应建设闽南文化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的电子资源库,建立电子资源导航系统。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与其他高校及从事闽南文化研究的有关机构建立闽南文化资源共享体系,为学生提供快捷全面的数据查询服务。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到极为丰富的闽南文化的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并能通过博客、微博、微信、qq空间等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这无疑拓展了他们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3]刘冉.闽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价值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4.
[6]蒋琪纯.闽南文化在高校德育的运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3.
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篇十四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渐被纳入我国教育领域,而在我国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也显得更加重要,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儿童的英文阅读能力,对国家未来建设与发展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儿童文学在中国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儿童文学与中国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对策进行研究。
:儿童文学;中国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
儿童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能够帮助儿童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儿童文学在儿童阅读中的地位不可取代,研究儿童文学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对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下文研究针对儿童文学在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影响与对策。
2.1儿童文学有利于增强儿童英文阅读的兴趣
儿童文学可以增强儿童的英文阅读兴趣,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儿童文学已经开始普及到我国语文教材中,并且随着课改的进行,这些素材也在不断更新。同时,很多儿童在课外,也会接触到儿童文学。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英文原著,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借助那些丰富有趣的情节,学生的英文阅读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对英文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也会提升。另外,文学作品中包括儿歌、通话以及语言、故事等很多题材,这些都能够提升儿童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
2.2儿童文学有利于提升小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
毋庸置疑,词语的积累、读书识字、语感等相关能力是进行语文阅读的前提条件。主要表现为:首先,儿童文学阅读可以较好地达成儿童对英文单词与词组的认识和熟悉;其次,儿童文学阅读还可以促进儿童英语阅读思维的形成;比如说,英文的童话故事可以为儿童思维的'训练带来帮助,以童话中故事的趣味性为依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最后,儿童文学阅读还可以培养儿童想象力、情感方面的素养。
3.1提高儿童审美感受力
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受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对审美对象所传递出来的反应能力,这里面不仅包括了生理感觉因素,还包括审美者长期积淀下来的兴趣。这种能力会随着审美者不断的实践阅历而逐渐丰富。比如,儿童在听到一些儿歌时,就会感受舒适感,进而会投入到儿歌中去,这也是儿歌为什么那么吸引儿童的关系。儿童在面对儿歌时能够感受到来自于积淀理性上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得儿童的心理变得更加愉悦。并且这种反应会随着学生的经验和感受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什么反应。比如,儿童在阅读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之后,就能够在审美上产生一定的阅读经验,这会使得儿童在不断的接触文学形象时产生一种特定的审美感受,儿童能够根据审美对象所展示出来的特征进行其内涵的领会,这也就是儿童看到狐狸、灰狼和小白兔的时候会产生狡猾、凶狠和活泼的审美反映的原因。
3.2培养儿童的审美判断力
审美判断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分析之后产生的审美判断。这种判断能力就是通过不断的评判之后产生的能力。例如儿童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就会根据以往的审美经验进行自由的联想,进而使得审美特性与儿童的情、意联系到一起来,进而产生审美想象和深厚的审美境界。儿童作品的阅读,能够将而儿童的心灵点燃,使得儿童能够对文学作品产生不断的审美判断练习,将儿童阅读的审美判断能力进行丰富和培养。例如,短篇童话英文版《向日葵大街的房子》,这个童话讲述的是一个老房子陪伴主人,对主人不离不弃,但是主人嫌弃房子旧了,想要将房子卖掉,房子不想离开主人,就想出很多的方法来阻止售出,这引起一对夫妇的关注和兴趣,最终将房子买下,房子无奈只好离开。最后房子的主人又将房子找回,并且将房子进行装饰,一起到老。儿童看到这类作品就会在感受上有不同的体验,这种童话故事还能够教会学生一些道理。
3.3提升儿童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是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进一步的认识和分析。审美理解是对事物的特性进行更加深入和强化的过程,这种审美感受会使得审美从感性变成理性。在儿童阅读儿童文学的时候,也是从作品中对一些事物进行内外部的联系入手进而理解,进而使得事物的一些本质和内容变得更加简单直观,进而能够积累很多事物的审美属性,最终使得儿童的审美理解力能够不断地提高。例如,儿童在阅读“快乐王子”的时候,能够引导儿童对一些生活现象的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如正义与邪恶等之中隐藏的内涵。
综上所述,研究儿童文学对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影响,对制定更加完善的儿童阅读对策,提高我国儿童整体英语阅读水平非常有帮助。基于此,希望通过本文的思考和探究,能够为相关儿童英语的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价值参考。
[1]孙建国.论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导刊,2011(11).
[2]王林.“儿童文学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
儿童文学论文选题方向篇十五
死亡指丧失生命,生命终止,停止生存,是生存的反面。哲学上说,死亡是生命(或者事物件)系统所有的本来的维持其存在(存活)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
有时候,笔直地躺在床上,听着安静的音乐,在想,这会不会是未来的某一天与世长辞的我?安详地离开,安静的离开。为我打开的酷狗音乐能否别关,我竟是如此的害怕一个人,以至于除了睡觉都是在播放的音乐,因为听到了声音,才不会觉得我是此时的一个人,我还可以边由着自己的爱好对音乐评头论足,边忙着手头的活。
我在几天前的看见又一个明星没了性命的新闻,突然就有种想写遗书的冲动,真是让人感叹,相继几个年轻的明星就这样去了另外一个天堂。我不理解选择自杀的人,可能他活的很痛苦,但就我个人而言,当你有此想法的时候,你不妨去医院或者其他地方先看看,看看多少人在自我坚强着,看看多少人是想活着却被疾病缠身,真的,你死都不怕了,你还怕活着吗?当然,死者为大,我在这里不是指责任何一位选择轻生的人,因为我自然不是当事人,不能感同身受,只是世界需要更多的正确的“三观”,选择死容易,选择再活,就恐怕是下辈子的事了。
我不是觉得我命不久矣,而是真的有一天就害怕接到牛头马面的通知,我突然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在提心吊胆地活着,害怕死亡,随时怕听到亲人、友人已不再的消息,我们的这颗心是悬着的,那时候的没消息便真的是好消息。又或许,人类真的对于“死亡”这个话题很敏感,曾经我也是很忌讳这个话题,现在觉得,其实这真的没什么,避而不谈现实,只不过证明我们不够勇敢罢了。我们总是和太多人没有机会好好说一次再见,可能那人已经不再了,可能我们就这样再也不熟悉了。我们没有勇气对一个将死之人好好告一次别,而是安慰他,没事,会好起来的!但可能,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可能他也想和你好好告别,只是为了配合你的“演”、你的“不忍心”而已。当我参加乡下的葬礼,当亲人披麻戴孝,围着棺木再最后一次见见亲人的样子的时候,亲人就那样安详地躺着,我突然觉得生命果真脆弱,眼睛一闭,不睁,真的,这辈子就过去了。
我自认为我还是很想让人生少点遗憾的人。所以我喜欢谁,我要向他告白,他拒绝我没关系,至少我曾经争取过,所以我总是很显卑微地和朋友相处着,并不是因为这是我的天性,相反,我的骨子里是一个“小混混”的形象,也不是因为那个人有多优秀,而是我不想因为逞强因为倔强而错过友谊,但偏偏,还是因为过错错过太多,这点,值得我去反思自己。可能我是那个纸上谈兵的人,不高兴的时候又拿伤人的.话去轰炸那个我在乎的人,直到失去,才去追悔莫及,后来总算没那么冲动,什么好听难听的话都尽量不说,也开始追求平淡、细水长流。
一辈子太短,也别相信什么下辈子了,就让我们这辈子狠狠地爱我们觉得值得的人吧!少些遗憾,多些美好难忘。
从生物或者医学角度解释,人为什么会死?
人的寿命有限由两方面决定:单个细胞寿命有限,细胞分裂次数有限
1.单个细胞寿命是有限的
单个细胞在其生命过程中,其遗传物质即dna会在各种外界刺激下会受到损伤,损伤慢慢积累到后来就会使细胞正常功能受损(除此外代谢过程中的废物毒物也会积累),这时候为了防止细胞发生癌变危及整个生命体,一种名为“细胞凋亡apoptosis”细胞程序性死亡就会被引发。所以,人体的单个细胞是不能永生的。
2.细胞分裂次数是有限的
人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染色体,这是一种线性的dna结构,其两端的部分被称为“端粒telomere”,每次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就一分为二,但是因为dna合成酶自身的局限,端粒都会丢失一部分,分裂很多次后端粒会变得很短甚至完全没有,这个时候细胞凋亡也会被引发,所以细胞分裂的次数也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寿命都是有限的,而且也不能一直产生新的细胞补充已死的细胞,所以每个器官都终有衰竭的一天,一旦一个重要器官衰竭了,影响到了人体生理活动(呼吸消化代谢等等),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就死去了。
补充说明一下寿命无限的癌细胞:如果细胞从凋亡中逃逸了,即发生了癌变,单个细胞虽然永生化并且可以无限分裂(由于端粒酶激活导致分裂次数不受端粒限制),但是这个细胞正常功能却丧失了,它的快速分裂导致越来越多的癌细胞取代正常细胞,同样造成所在器官功能的丧失和衰竭,导致整个人体的死亡。
既然各位谈到了种群层面和进化,我就说一下我对个体死亡在种群意义的理解:
我基本赞成hillman说的,正是因为个体会死亡,所以才会有繁殖后代,才会有个体差异,在环境改变的时候才会总有一些个体能够适应;相反如果个体永生,那么种群内个体之间也会趋于没有差异(因为只有对环境最大程度适应的才能活下来,如果时间足够长,第一名会无限繁殖到占据所有资源,其他个体被彻底淘汰),那么一旦环境改变,种群中没有适应性的个体,也就只能灭绝了。总结说来,死亡的存在导致了种群内部动态的多样性,增加了种群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或者说,不死的物种,不如能死的物种更能适应环境。
如果有永生的个体人,那他一定不能算是人类了。
人类细胞分裂一定次数后就会衰老,失去分裂能力,只有两种细胞例外,一种是生殖细胞,还有是癌细胞。
癌细胞就是所谓永生细胞,可以无限分裂,但人类的身体养不起这类细胞,他们无限增长,会挤占其他细胞生长所需的空间和养分,最终破坏体内平衡,摧毁整体。
另外,所有的人类都来自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个体分裂出新的精子或卵子,生殖细胞的分裂次数也是没有限制的,所以我们能不断产生后代,从这点来说人类就是永生的。好像有人把人类比喻为地球的癌细胞,因为孕育的人类的生态系统已经无力限制人类扩张了,就像人类失去了对癌细胞增殖的控制能力。
我们可以假设出现了一个永生生物(就是排除外力,他不会自然死亡),那无论他是什么形态为了维持自己都必需做一件事,从环境摄入自己可利用的物质能量,同时排出不能利用的。
由于他是永生的这个过程永远持续,他就会将环境中有利于自己的因素都消耗光,最后死亡,如果他有繁殖能力,不是个体而是种群,那这个过程会指数加快。
非永生生物解决上面问题的办法是变异,新老交替,得到新基因,接受新的营养摄入渠道,永生生物因为永生反而没有这个能力,成熟个体不会像蜘蛛侠一样,整体基因重构,身体结构也重构。
现有生物的进化策略是,以个体死亡换取种群相对更长的生命周期,但不是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