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着读后感(通用10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着读后感篇一
一开始知道《活着》这本书,是在我的学生时代,曾听过姑姑的讲述。后来知道了有部非常知名的电影《活着》斩获了国际大奖,由此看了整部影片,影片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男主角福贵身上,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发展与变革。故事讲述了主人翁由民国到战争,再到新中国,又经历文革等等时代的变迁。一个人怎么受到了如此多的苦难!
后来在我高中毕业那年的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原著——余华的这本《活着》。书并不厚重,黄色的封面尽显时代的沧桑,可以说是一篇并不算长的长篇小说。书里描绘了一个中国农民从青年的纨绔,到中年的变故,再到老年的凄凉!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苦难,亲情,友情与死亡的故事。
那个炎热的下午,坐在老家的竹木梯子上,一口气读完了它,痛心至极。被里面的故事所发生的一切一切深深打动。原著内容甚至比电影里更加凄惨和令人悲痛。在这个故事里,男主人翁福贵一家仿佛上帝从乐园中赶出来的受难者一样,其人生就是为了曾经的出逃而赎罪,在经历一番苦难后进入坟墓的关口。故事从主人翁母亲的凄惨离世,到女儿不幸又变成了哑至此真正的悲剧才开始渐次上演。主人翁福贵妻子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虽然最后苦根的死亡电影版有了删节,我想也大概是为了照顾观众的情绪吧!尽管如此,但主人翁还是一如既往地活着,这部小说把人生的苦难描写到了极致。原著里凄惨的主人翁福贵被一次次亲人的死亡,内心撕扯的粉碎,最后只剩老了的他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作者余华用不乏温情的笔触在描绘这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那个年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吧。
在原著中,每个人物的刻画都是那么的生动而又现实,他们中没有一个人逃避责任,而是勇敢的承担起了这一切。
在我看来这本著作的背后,它讲述的不单单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的悲哀的故事,而是讲述了一个经历种种磨难还活着的人的经历和感受。在一切灾难面前唯有活着最为真实,当人对生活有了这等感悟,一切就变得淡定多了。就像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经过一场重大变故的人,往往会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样。读完此书,使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能让人对活着有更坚韧的力量!我们所有人都没必要患得患失——活着总比死亡幸福。
活着读后感篇二
第一次读《我为什么而活着》的时候,我觉得作者似乎在阐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可以令我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地方。
再一次读完的时候,有了不同的感觉,兴许是因为长大了知道了作者想要让我们明白的地方,也渐渐明白了人生的美好和不幸,也明白了有了幸福,充实和不幸,我们就应该满足。
幸福
每一个人都有对爱情的渴望,每一个人都有对幸福的定义。爱情是什么?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是幸福的一种定义式。它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让人们努力地追求它。追求美好的人生境界。作者说过“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也将偏狭得多。”
充实
不幸
作者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我没有作者那么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情感,我最多只能说:“对别人的不幸,我保持沉默,对于自己的不幸,我默默的忍着。然后自己告诉自己只有幸福、充实和完美,是不完整的一生,当有不幸的时候才会明白曾经有多幸福。”
活着读后感篇三
即便克制如此,我想读者看到某些部分仍会有心脏被重击之感。比如这段关于战争的文字,身临其境将作何感呢:
“天一黑,又下起了雪。有一长段时间没有枪炮声,我们就听着躺在坑道外面几千没死的伤号呜呜的声音,像是在哭,像是在笑,那是疼得受不了的声音,我这辈子就再没听到过这么怕人的声音了。一大片一大片,就像潮水从我们身上涌过去。”
这样疼得受不了的状态我们想都不敢想,可那是他们真实的人生,那个年代又何止几千人承受了这样不可承受之苦难。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可能已经听厌了,“人们都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只不过我们恰巧在颇为平静的溪流中便已经忘记时刻可能面临湍急迂回的洪流的可能了,如遇洪流谁会是幸运儿谁能成为幸存者。谁也无法自信的说自己会成为幸存者,就像书中的龙二(死于土改)和后来成为县长的春生(死于文革),只是一个阶段的幸运儿罢了。
福贵赌博把家产输给了龙二,日后土改时龙二在被枪毙时冲着他喊“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颇有黑色幽默的意味。看到这里,心领神会了作者为什么把主人公塑造成一个败家子,否则他便失去了身份的“正确性”,或许这部小说我们便看不见了。
尽管读者在阅读之前已知福贵悲剧的命运,有了这样的心里铺垫之下,在福贵的儿子有庆、女儿凤霞以及妻子家珍死去时,情绪仍然卷入其中,与福贵的命运共呼吸。同时,福贵这个人的形象具体得像是你见过的人,他有一双浑浊的眼睛,木然的神情,瘦弱佝偻的身躯,饱经沧桑却刚毅倔强,活生生的就站在荒凉大地上。
最后,如果说活着在表达什么振奋人心的中心思想的话,可能如很多人所说的,他表达了人在经历人生苦难时的那种顽强和不屈,以及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
虽然上述中心思想令人感动和振奋,但是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经历苦难得到了什么?经历苦难仅仅是经历苦难?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我不知道福贵是否有审视过自己苦难的人生,或许人在苦难中连这些问题都没有资格问,没有比这更令人难过的了。
活着读后感篇四
他,输尽祖业,生活困苦不堪;他父母先后离世,后被抓去当壮丁;他,女儿生病骤变聋哑,儿子抽血却被抽死;朋友自杀,女儿难产,妻子病死,女婿遇难,到最后外孙也因意外撑死掉了,只剩下一头老牛在残阳下陪他淡淡的笑叹人生......
福贵的人生篇章,弹起来就是一首苦难的交响曲,命运在岁月的谱线上填满了悲伤的音符。每次他为生活沸腾起来的心,总是不知不觉的`化为一缕云烟,又消散在生活的风雨中。然而,福贵默默地忍受、乐观地面对灾难的身影,在月光下不断模糊,最终分散成千千万万个“福贵”的身影,随着月光散布在中国大陆上。这群身影,不知为何却“像鸟抓住树枝时那样紧紧地抓住我的心”。
纵使失去了所有亲人朋友,生活困苦不堪,福贵仍乐观的活着。这让我不禁认真思考: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正如作者所言,活着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仅仅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不因为沉舟在旁而拒绝千帆竞渡,哪怕是病树的前头也有万木争春。
人活着总是要经历苦难的,或多或少。在苦难来临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消极的逃避、一味的退让,而是像福贵一般稍作休息又笑着继续走下去,因为人活着就是要去经历、承受苦难才会成长。就如赵美萍所言,经历是一笔财富,苦难是一座金矿,苦难的经历是一所人生大学。
只有去承担去忍受苦难,人才能在某个蓦然回首的瞬间,找到自己的幸福。
就如忍过了寒冬,才可能看到山花烂漫;忍过了磨砺,才会有宝剑锋芒毕露;忍过了破茧的痛,才有蝶儿翩翩飞。 且不说贝多芬、霍金和史铁生等人如何勇敢地承受人生苦难的洗礼;就连路边的小草,在路人的压力下,仍坚强的活着,不为其他,就为了活着本身。因为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一笔财富,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活着的目的,就在于经历过了苦难,早上起床时仍能对着镜子发出感慨:我还活着!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活着的力量,就在于承受苦难的重量。 将灾难的这杯苦酒一饮而尽吧,如同福贵老人一样,把苦难当做你的老友,无论生活的苦难怎样欺负你,渡尽劫波,一笑泯恩仇。只有笑对灾难,才能把人生的悲惨世界谱写成一曲英雄赞歌。
福贵还活着,也只有福贵才能活着,他经历的苦难太多了,苦难的巨浪不断的打击着人生这叶扁舟,但是最终他都凭借着坚忍活了下来,因为他懂得热爱生命,他知道活着,就是对苦难最有力的嘲笑,像海燕面对暴风雨的笑,这是强者的笑!
夜深,掩卷。抿一口新茶,久涩余甘,大概,这就是活着的味道。
活着读后感篇五
很久前就知道这本书,是通过老师的介绍;今天才翻,缘于她的介绍。
夕阳下一位叫福贵的赶牛的老人用不同的名字吆喝着老牛,就象一个个亲人又站在眼前。他们的生活未尝不象那头老牛一样负重着。解放前的生活如一张破了洞的网一般,紧紧地扣着他的呼吸。从阔少爷到佃户,一夜之间的身份改变完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他的生命中,几个名字撑起了他的一生。
想起家珍,一个善良而坚韧的女人!富裕的生活没有让她变得慵懒世俗,反而愈加衬托出她的高贵。富裕的时候她并不高傲,我脑间唯有是她——一个城市女学生那个清纯的背影;转折时她并不惊慌,怀着8个月的身孕在牌场上的哀求让我为之动颜,离开了主房去茅屋住时的沉静让我为她赞叹;还有失去有庆的悲痛,凤霞走时的镇静,加上那让她难堪的软骨病,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想起她,活着是一种沉重!
想起有庆,一个可怜而乐观的孩子!在城里出生半年就被母亲带回了茅草屋,也就那么短暂的生命却经历了几次的生死磨难。最真切的感受是他对羊的喜爱,赤脚走几十里从来不喊累,那么小的孩子每天就这样上学、割草、喂羊从不怠慢,我欣赏这样的一种品质!最痛心的是他的夭折,一个这么可爱懂事的孩子却被狠心的医生活活地抽血而亡。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太残酷的世界。想起他,活着是一种折磨!
想起凤霞,一个失聪而纯净的孩子!一场疾病夺取了她的言语,却夺不去她那颗天使般的心。优越的童年的背后是无穷的灾难,而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支撑着一个破碎家庭的重担。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对于父母的理解和对弟弟的爱护;最让我心酸的是她为了一段地瓜和别人争夺,仅仅为了给家人一点干粮;最让我痛心的是由于哑而遭受的欺凌;最让我惋惜的是幸福向她招手时,她却在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后悄然离去!想起她,活着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想起二喜和苦根,一对在书中短暂走过的父子,惟有的只是对活着的诠释……
活着读后感篇六
去年看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看第二遍就是为了强化看第一遍时心里的感受。
我是一个心肠比较软的人,而且特别容易被带入小说。
说真的,我看不懂文学,我能读出来的只有里面的一个一个的故事。
少年的福贵吃喝嫖赌,败光家产。但他仍然被家里的所有人接纳了,没有人敌对他。
即便是在被抓去当壮丁以后,妻子家珍对他的忠心也丝毫没有改变。
上天特殊的关照,让福贵又活着从战场上回到的家乡。
这时,老母亲早已因为没有药治病死了,闺女凤霞也聋了。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了对他精神的砺练。他有一个很懂事的儿子有庆,因为天天跑步上下学,被体育老师相中,准备重点培养他当运动员。老天给了他希望的小火苗,而后又残忍的把它掐灭。儿子有庆因为争着给校长献血,被医生活活把血抽干了。
接着是他的女儿凤霞,虽然从小聋哑,但还是找了一个城里的女婿二喜,女婿二喜虽是个歪头,但实干,孝顺,也很疼凤霞!很快他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了。就在希望即将升起的时候,凤霞却因为难产失血过多死了!
“有庆和凤霞走了,妻子家珍也活不成了”。接着妻子家珍也死了!
但这还没完,因为每天都要背着儿子干活儿。女婿二喜身心疲惫,一个不经意间的失误把二喜歪头夹碎了!
二喜的尸体被送到了县医院,这让欲哭无泪的富贵联想到,这个县医院是他前世的对头,索走了他三个最亲亲人的命。
他开始害怕、痛恨这家医院!
二喜和凤霞的孩子苦根自然便跟了富贵。日子虽然依旧艰苦,但眼看着苦根一天天的长大,这又是新的希望。为了给苦根改善生活,富贵煮了一大筐豆子。哪知苦根竟然因为贪吃,把自己活活撑死了!
就这样,所有的亲人都死了。
富贵用便宜的价格买了一头“比他还老牛”!他给这头牛起名叫富贵!
这便有了小说开头的一段,老人牵着老牛迎着夕阳走去,老人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七八分,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要羞辱你。话说过来了,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尽心尽力了。”
最后,老人唱起那苍老的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背后是炊烟和晚霞。
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和在承受中无怨无悔地活下去的态度。在最后的结尾,这老人在夕阳中间就像是一个雕塑。这个形象太突出了。作者不是要写经过岁月以后的云淡风轻,他是要写伤痕都刻在老人的身上。他写出了活着的高尚和强大!
活着读后感篇七
通过上一季活法读书活动,我领悟了稻盛和夫的人生经营哲学。稻盛和夫从人不断成长的角度剖析了人的一生就不断修炼、提升心智的过程。在人为什么活着书中,稻盛和夫则用宇宙意志的概念解释了宇宙和人类进化的奥秘。宇宙之所以能够从质子进化为原子、分子等等,都是因为宇宙的意志在不断推动的。宇宙的意志这个概念利用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就是你所在环境的发展趋势。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企业的文化与使命。我们在一个公司就要认真地执行公司的使命,深刻领悟企业的文化,这样就能够得到宇宙的意志,在企业中快速成长,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不能够改变宏观环境,但我们能够适应把握宏观环境。
“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这句话可谓一语惊人。我们一直只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在道盛和夫看来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败之母。我们太习惯了逆境求生存。在逆境中我们会认真的分析当前形势,制定走出逆境的方案。在逆境中我们时刻保持着紧迫感,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逆境中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逆境中我们不害怕失败,我们敢于不断的尝试与创新。在逆境中我们不会满足,我们充满渴望与激情。在逆境中我们可以张扬人性的优点,我们充实,我们豪迈。而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开始自满自大,我们开始固步自封,我们开始失去激情,我们开始猜疑团队,我们开始害怕失败。最终我们开始不断走向失败。如果我们能够把成功也当成是一种试炼,我们就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去思考成功。我们就能够看到团队的力量,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在工作当也是一样,当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一个产品研发。我们应该把这个过程当成是一个试炼过程,我们应该去总结这个过程的得失,成而进一步提升、完善自我。
在这本书中作者再一次强调梦想与努力的重要性。我应该有一个梦想。人生是由努力和梦想组成的。一路走来,有磨难有坎坷,有泪水有喜悦。支撑我到今天的是心中的那五彩斑斓的梦想。梦想和希望是每个人生活的支柱,在梦想的装扮下,将来的岁月会更加美丽绚烂。我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挖掘自己所有的潜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可能会失败,但放弃则意味着根本不能成功。
在梦想的旅程中,我要扬起自信的风帆。自信,是每个人对自己积极肯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通过奋斗和努力取得成功。当然,自信并不是盲目的自大,更不是不顾客观情况勉强去做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许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因为怕失败,于是先给自己找一个后退的台阶。自信会使我扬起成功的风帆。当达到胜利彼岸后的愉悦心理体验,将永远是那些有高度自信的人所独具的。
把苦难当成是一笔难得财富,把挫折当成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列别捷夫说得好:”平静的湖面练不出来精焊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来时代的伟人”。凡是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都是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磨练出的,就像火柴,如果回避摩擦,它的一生就只有黯淡无光。每多一次失败,并不意味希望更加渺茫,而是代表着你朝成功又近了一步。失败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品质。如果一个人敢于直面失败,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办法,那么我想或迟或早总会成功。
成功只在一念之间,所以塑造一个乐观、坚持、理性的自我是必要的。用爱的博大照耀一切,用敏锐的心感悟人生,用热情的心拥抱生活,用十分的努力对待任何事情,我相信这个全新的我即将到达成功的彼岸。
稻盛和夫在书中还给我们阐述了因果报应法制。善根生善果,恶行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法则。人怎麽想,就会出现所想的结果,万物唯心造。大部分的结果都源自于人类的想法和行为,这是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法则,这项法则始终与命运并行,并形成波浪起伏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因果报应法则的影响力或多或少强于命运。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因果报应法则来改变与生俱来的命运。也就是说,如果一心向善、时时行善,命运的方向也会跟着往好的方向转变。当人类具有善的意识时,便与造物主的意识——所有的生命都努力生存着,善哉善哉不谋而合。个人优美的意识波动,如果与宇宙的意识波动一致,则一切就会顺利运行,事事成功,并且朝好的方向发展;相反的意识则与宇宙意识背道而驰,也必定走向失败。
理解这项原理,也就能理解为何世间存在着没落和衰亡。例如公司为何倒闭?通常是事业顺利发展时,不曾自省未曾做过善事、没做过为世人着想的事、从此不再认真努力工作等违反宇宙意识的行为,因而承受倒闭的报应。
目前我们所想的、所做的,可能在几年或几十年之后,时间虽不确定,但一定得承收结果;现在造的业(karma)是因,其结果会显现于将来。到时候才后悔或悲伤已经太迟,因此无论如何请将这件事记在心头,希望每个人每天都有善行,因此走向美好的未来。
活着读后感篇八
这本书看完了,这确实是一本不需要书签的书,对于想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来说,十分推荐这本书,读起来很流畅。
一本书一共有五篇自序,这还是第一次见。在日本自序中,余华谈到了时间创造了一切,创造了生离死别,创造了酸甜苦辣,并引用了贺知章的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对于某些事情的认识,确实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就像对于读完上面这首诗的感受,初中和现在相差深远。而现在当我读完《活着》的这本书时,感触并不是很深,并没有觉得这本书写的有多么好,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上一两代人所遭受的苦难没有切身体会的原因吧。
读完之后大概有以下几点感触:富贵最大的幸运就是取了家珍这么好的妻子,这一点甚至改变了自己之前的择偶观;凤霞因为生病变成哑巴真的是太可惜了,但是她第一次就相亲成功我感觉还是比较意外的;有庆一定是一个超级可爱的孩子,如果当时能给他一只狗狗陪他玩,简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毕竟绵羊和人类的互动还是很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富贵夸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时候,仅有的一次表扬,内心真得比有庆本人还要激动,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吧;凤霞因为难产而去世,二喜因为工地事故而去世,苦根因为吃豆子而去世,这样类似的事情回老家时也听长辈提起过,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确实。
只有回老家时,才能听到长辈讲述他们年轻时的苦难,表情状态大都相似,脸上的皱纹快乐的游动着,和富贵一样,精彩的讲述着自己。
活着读后感篇九
一直以为读一本书会要好长时间,哪知道只是自己不愿开始的借口。生活中好多事情都是这样,常常想着去戒烟,也清楚吸烟的害处,不过是过了一下嘴瘾,便浪费了钱,便伤了身体,说是愁苦太多,无处释放,在我用了两个小时看完《活着》之后,感觉都是懦弱的人自找的借口。经常听各个老师说让我们多看看书,而且想到自己从小便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每当自己要写点东西时就想到去读书吧,词汇实在是太匮乏,无法用恰当的词汇去表述自己想说的话,每每写作起来便觉得技巧手法还停留在中学生,所幸五一小假期,在自己的计划表里面加了每天一小时阅读的安排,也咬牙坚持了下来,刚刚开始时觉得《活着》这本书应该会看一个星期吧,哪曾想两个小时多一点就看完了。有些明知道有益的事情却一直迟迟未做的还是勇敢点吧。
开始看书,觉得有点无聊,剧情看不下去,进不了脑子,自然难受。可是今天看书时,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不觉得难熬。看到有庆死的时候,终于知道了高三同学是为何也会哽咽落泪,为何向我推荐,看了真的特别难受,喉咙里如哽着石头,咽不下吐不出,眼泪却一直嘀嗒嘀嗒地打在书上。记着语文老师曾经讲过悲剧就是将一些美好的事物用各种手段揉碎了给你看,如针扎心。
当然有些情节只有有过相同经历的人才能感触到其中的真情。有庆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却是那么的淳朴,日日不辍地喂羊,羊是他的孩子一般,自己无法吃饱却还要赶在吃饭的空当里在城里与茅草屋间奔波,当所有人的财产都要上交公社后,傻孩子有庆却还坚持着给那两只羊割草喂食,晚上临走前还得笨拙抱抱他辛辛苦苦养大的羊,别人想着那羊只为了吃肉,而有庆在得知羊被宰后却还伤心痛苦,一个自己在跑步赢来糖果后在小石板上分来分去为了给自己那又聋又哑的姐姐虚弱温柔的娘分出一份,在被他爹嫌他鞋子烂的太快把他大打一顿后,自此便提着鞋子光脚上学,哪怕是踩在泥上、砾石上、雪上、都把鞋子揣在怀里,捧在手里,哪里是他故意将鞋子磨烂呢?日日三趟学校家里两头跑,十几里地啊!有庆死在了县里的医院,为的是给县长那半只脚已经跨入阴曹的女人献血,孩子们争先恐后想过节似的高兴,好像即将立上一件大功。那瘪头医生将一个运动会上甩大他四五岁的孩子几圈的五年级学生、一个天天家里学校两头跑就为给他的小羊羔割草的`农民的儿子、一个有糖吃还划拉着给姐姐一份的弟弟生生地抽干了,看着嘴唇变白脸变青直到脑袋一歪栽倒在医院的献血室里,活着从未有什么美事,却也自足自乐地蹦跳着奔跑着,死了却只是一个人脸青着,细胳膊细腿地静静得躺在那个医院尽头不见日光漆黑的小房子里,一张破损的木板架在半米高的病床上,那里就是他最后的睡着的床。又硬又冷又短,实在是戳心窝子。
多读书,真的很好、很好。
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就算没有经受过什么苦难,可是相比起来,对于一些底层人民的心酸还是更加容易落泪。仿佛从别人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艰难苦痛的经历,也是从别人更加悲惨的命运中学会珍惜学会坚强。人尚且活着便有去努力去奋斗的本钱,打拼过了,尽全力去尝试过了,再不济还是回到农民而已。
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读后感篇十
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福贵的前半生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他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少爷变成了一个下田耕种、为生计发愁的庄稼汉,他经历了徐家从家大业大到一贫如洗的重大变故。许是命运弄人,福贵的人生从家道中落的那一刻才真正开始。荣华与富贵于他终究不过是过眼云烟,就像花上的露水、草头的秋霜一般,禁不起阳光的曝晒,一切终归于平静。
接踵而来的是父亲的病故,母亲的卧床,而在一夜之间,福贵也仿佛长大了,他从一个纨绔子弟成长为一个男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可造化总爱捉弄人。
福贵在给母亲抓药的途中被抓了壮丁,一个从未扛过锄头的人就要扛枪了,想想都觉得可怕。在战场上,福贵亲身经历了死亡,也亲眼看到刚刚还有说有笑的鲜活生命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尸体,战争是可怕的,而此刻的福贵只想活着。此刻生命变得是那样脆弱,仿佛生与死只在睁眼与闭眼之间,活着是那样遥不可及。
后来,福贵终于返乡,而此时母亲早已离世,女儿也因病变成了哑巴。经历过生死的福贵本以为能活下来,重新与亲人团聚,从此一家人过平平淡淡的生活是老天的眷顾。可是生活总是不如人意的,此后的福贵亲眼看到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相继离去,渐行渐远,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直到晚年,只剩下一头名叫“福贵”的老黄牛与他相伴。他有时会伤心,但更多的是踏实。因为亲人们都先他而去,等他有一天也要离开时就谁也无需牵挂了。
与其说《活着》中的福贵是不幸的,倒不如说那个年代的中国是不幸的。上个世纪的中国四分五裂、内忧外患、战乱不断,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却又遇到三年自然灾害,时刻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活着是从每个人心底发出的真切而又强烈的呼声。因此余华才会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觉得时至今日,人不应该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我们还应该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为理想而活着!
那么透过《活着》,我又读懂了什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呢?
有一部香港电影叫做《岁月神偷》,它所表现的主题是:岁月是一个神偷,他会偷走我们的青春岁月,偷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但它偷不走我们对生活的希望,偷不走我们心底浓浓的爱意。这就是生活,也许亲人会渐行渐远,但他们对我们的爱却亘古不变。
也许我们的亲人会离去,我们的父母会远行,但生老病死是生命的选择,是不可选择的选择,但请记住:不论如何,他们是爱我们的!我们要好好活着,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心怀感恩与爱意去追求自己更高的理想与目标。当然,我们也无需惧怕死亡,因为这是一条任何人都不可逃避的不归之路。我们要做的是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为爱而生,为理想而活,活在当下,莫负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