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祥先进事迹(优秀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刘秀祥先进事迹篇一
望谟县地处麻山腹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原因,当地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甚至自卑。
2012年,刘秀祥大学毕业,毅然选择回乡教书育人。除了在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外,他还在社会上开展公益性演讲,目前已演讲1000多场,听众多达上百万人次。
“开展励志演讲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们更加自信。”这就是刘秀祥四处演讲的初衷。
“刘老师的课太受欢迎了,今年我才得听了4次。”刚听完主题思政课的吴银雨不禁“抱怨”。
过去,高三(3)班的简合意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和同学接触。“刘老师告诉我们,要阳光地面对生活,要对生活时刻保持思考!”上过多次“祥哥”的课后,简合意变得越来越开朗。
不仅如此,看着长期患病的家人,简合意还树立了自己的目标,“我的梦想是考上遵义医科大学,回乡当一名医生,去帮助像我家人一样的病患。”
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是因为刘秀祥把大量时间都放在了他们身上,用心教学、用爱浇灌。
凌晨5点半钟左右,他就会站在宿舍窗边,看着学生们走进教室。他清楚地知道,哪些学生起得早,哪些学生爱吃什么口味的早餐,哪些学生喜欢成群结队去上早课……对此,刘秀祥很得意,“他们肯定不知道我起得那么早。”
在刘秀祥的帮助下,实验高中的孩子们越来越自信,朝气蓬勃、乐观向上。
刘秀祥先进事迹篇二
寒门家孩子的命运总比同龄人来得更为艰苦,20xx年,家住云贵高原的刘秀祥收到一封录取通知书,他被山东临沂大学录取了。
看着这封录取通知书,刘秀祥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背精神失常的母亲一起上大学。他说只要学校答应他和母亲一起上大学,什么条件他都答应。
后来,刘秀祥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出来,人们才知道原来在贫困大山深处,还有着这么一个顽强的少年。
谈起刘秀祥的童年,只能用一声叹息来形容,命运早早就对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4岁丧父,10岁哥哥姐姐也相继离开,在这样的打击下,母亲精神失常,迫不得已的他,从10岁就开始肩负起家庭的责任。
为了养活自己和母亲,刘秀祥挖过药材,捡过废品,打零工,工地抬钢筋,睡猪圈,那些我们不敢去想的心酸,他都经历过,在命运对其百般折磨的时候,刘秀祥还是没有选择放弃读书,相反,他深知知识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道路。在一路的跌跌撞撞之后,他成功考上大学。
在事情被报道之后,刘秀祥成了名人,无数人愿意资助他上学,而学校也同意让他带着母亲一起上大学。
刘秀祥的性格天生就很难开朗坚强,乐于助人,在上初中的时候,他意外认识了三个和他相似命运的孩子,对于这三个人,刘秀祥主动承担了哥哥的责任,在上了大学之后,他还资助这三人读书,遗憾的是最小的妹妹最后还是放弃了学业。
毕业之后,刘秀祥参加了为期三年的特岗教师,成为望谟中学的一名老师,他说自己原本可以选择更好的城市工作,但喝水不忘挖井人,他还是想回到西部帮助更多孩子。
刘秀祥在教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只是把读书当成一种消遣方式,抽烟、喝酒、早恋,各种情况出现在孩子身上,这些孩子仿佛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为了激励这些孩子,刘秀祥一遍又一遍拿着自己的故事当例子,讲给孩子听。
那个自尊心极强,曾经不愿提及自己的过去,甚至掏钱把学校内报道自己的报纸全部买下来的男孩,如今把自己的伤疤撕开,只为让孩子们醒悟。
刘秀祥先进事迹篇三
刘秀祥1986年出生,20xx年,刘秀祥曾因“千里背母上大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获得“中国好人”称号。20xx年,大学毕业的刘秀祥放弃高薪就业机会,毅然选择回乡教书育人。从教至今,刘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走遍村庄,只为通过教育改变更多大山孩子的命运;他致力公益,牵线“一对一”资助上千名贫困学生,开展公益励志演讲上千场,听众达上百万人,只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家乡的孩子们奋斗的力量。20xx年,刘秀祥先后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最美教师”称号。
刘秀祥毕业后收到了多家企业的入职邀请,而且待遇不错,月薪上万,可他最终决定放弃高薪工作,回到贵州老家当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去帮助更多像他一样深陷贫穷境地的孩子。
现在的刘秀祥,已经是贵州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副校长,获得诸多荣誉,两次入选“中国好人榜”,也成为“中国最美教师”。
工作之余,刘秀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全国巡回励志演讲1000多场,听众上百万人,还资助贫困学生1700多人。
八年过去了,望谟县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了大山。刘秀祥坚信:“无论我们的孩子身居何处,怎样的家庭和怎样的环境,都应该有更好的未来。通过教育扶贫才能彻底拔掉穷根,越是偏远的地方越需要优质的教育,因为孩子们的未来就在现在的课堂里。”
刘秀祥是令人敬佩好老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希望他越来越好。
刘秀祥先进事迹篇四
工作八年,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刘秀祥还是“负资产”,每月20日是他“花呗”最后还款日,钱花在哪里?少部分花在家里,大部分用在学生身上。
同事们称呼他“优秀祥”,学生们直接叫他“祥哥”。在学校,甚至在望谟,刘秀祥都是非一般的存在。曾经,他“千里背母上大学”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大学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回到故土,踏上讲台,将青春奉献给大山里的孩子。八年来,他走遍县里所有村庄,只为通过努力改变更多孩子命运。
20xx年5月,刘秀祥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说:“我想给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带来改变,哪怕只有一丝一毫。教育是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捷径,因为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我愿意做点燃希望的人。”
“最好的老师我遇到了”
748名学生参加高考,319人达到本科线,县理科状元出自该校——这是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20xx年高考成绩单。由此不难理解刘祥秀近来总是乐呵呵。他说,“我们学生高中入学成绩并不优秀,三年来所有老师辛勤付出,学生们自身艰苦努力,他们终于冲过高考独木桥,开启人生新篇章,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老班,很幸运遇见你,你给我影响很大很大,谢谢你,最好的老师我遇到了。”“祥哥,关灯后你来查寝,我骂了你,你却只讲了一句‘早点休息’,我都在想是不是明天要卷铺盖走人了。”“你终究成为了我的英雄。”“请在您的工作室留个位置给我,四年后在工作室见。”“遇见您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会记住没有钱的时候来找您”……这是刘祥秀任班主任的高三(15)班学生,在高中最后一节课后写下的满满一黑板留言,送给他们最爱的祥哥。
高三毕业生韦娟说:“祥哥是我们很多人的偶像,也是最好的榜样。我初中就知道他的事迹,特别感动。祥哥常说过去一无所有不代表将来一无所有,不要用现状评判未来,坚持就会成功,他就是这么一路走来。”韦娟所说的“事迹”,刘秀祥现在不愿意过多回忆,“因为太过艰辛,想想就扎心”。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望谟县小山村,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不堪打击,患上间歇性精神失常。刘秀祥小学三年级时,哥哥和姐姐外出谋生,母亲彻底失去生活能力,“养家糊口”重担就此落在刘秀祥肩上,那时他还是孩子。
每天为母亲洗脸刷牙、穿衣梳头,在厨房忙来忙去,委托邻居帮忙照看母亲,飞奔跑向学校上课,放学后给母亲做饭,待母亲休息再温习功课。因为没时间和经验种田,只能转租给别人,一年能得到五百斤稻谷。家里没钱,他就空闲时背着竹筐上山挖野菜、挖药材,走几十里山路到县城去卖。赚了钱紧着给母亲买药,剩下的买点油盐酱醋。
语文老师了解到刘秀祥的情况,送给他一本《平凡的世界》。看了这本书,刘秀祥深受鼓舞,认定勤劳和读书能改变命运。正是有了这个信念,他坚持读完小学,并以全县第三名成绩考上望谟县最好的初中——实验中学。
但因家中贫困,刘秀祥没有去上县实验中学,而是在县城找到一所民办学校,以摸底考试第一名成绩获得该校免费入学机会。他说,“我对读书这件事意志很坚定,至于读书能带来什么,当时不知道,就是欲望很强烈。”由于要进城上学,母亲没人照顾,小小的刘秀祥带着母亲跪在父亲坟前说,“爸,我带着母亲出去了,你要保佑我和母亲都平安,我出去混不成个人样,绝不回来。”
初到县城,没钱租房,刘秀祥用稻草在学校旁山坡上搭间棚子。门前空地挖个坑,架上铁锅,便是厨房。为了维持生活,放学后刘秀祥到县城里捡废品,周末再去打零工。每周能挣20多元,勉强维持母子二人生活。
20xx年,刘秀祥初中毕业,考入安龙县第一中学。这也是他最劳累的三年[],周末和假期做家教、去餐厅做服务员、去工地当小工。学习之外,他必须养活自己、照顾母亲。在他精心照顾下,母亲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犯病次数越来越少。但因长期照顾患病母亲,再加上营养不良,体重只有80多斤的刘秀祥,在高考之时病倒,这一病让他发挥失常,以6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
刘秀祥说:“第一次觉得上天这么不公平,对生活充满失望。我拼命读书,多少困难都挺过来了,但这个结果我承受不了,甚至有了最坏的想法。”一蹶不振时,他翻开自己的日记本,发现之前写过一句话:“当你在抱怨自己没有鞋穿的时候,回过头发现别人没有脚。”刘秀祥说,“那一刻,我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为我还有母亲,虽然她什么都不能给我,但只要她健康活着,我就拥有打败一切困难的力量”!
那一年,贵州省义兴市一所高中的校长获知刘秀祥情况,被他的孝心和上进心感动,邀请他进校免费复读。于是,刘秀祥背上母亲,拎着一包锅碗瓢盆来到兴义市。他以每年200元价格,租下农户家闲置猪圈当家。猪圈四面通透,就用编织袋遮风。他说,“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取,总是能够取出来的,我除了上课和学习,其他时间基本都在打工挣钱。”
刘秀祥终于如愿以偿,在20xx年夏天收到临沂师范学院(现改名为临沂大学)录取通知书。他抱着母亲嚎啕大哭,说自己去哪里,就会背着母亲去哪里。
刘秀祥先进事迹篇五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这个地方四周都是大山,贫困闭塞。直到20__年__月才刚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在小秀祥四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了,丢下了三个孩子。母亲不堪生活的重压,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后来,哥哥出外打工,杳无音信;姐姐也离开了家,不知去向,家中只剩下母亲和小秀祥孤儿寡母两个人。那年小秀祥11岁,独自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个人照顾母亲。
他身单力薄,无力下田干活,就把家里的农田租了出去,换些口粮和母亲糊口。小秀祥一边照顾着母亲的生活起居,一边捡垃圾、挖药材换些生活开支,就这样和母亲相依为命,勉强度日。
背母踏上求学之路
小秀祥从小就具有远见卓识,他认准了只有文化知识,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生存困境。因此小秀祥学习格外努力,小学毕业时的成绩排在全县第三。可是由于家里经济条件的原因,无法去上最好的县中学,而是去了县里的一所民办中学,以摸底考试第一的成绩免费入学。
小秀祥带着母亲离家来到县城上学,举目无亲,首先要解决的是食宿问题。小秀祥自力更生,在学校旁边的山坡上搭了一间窝棚,在地上挖了锅灶,作为自己和母亲的容身之处,就这样安顿了下来。小秀祥还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打零工赚点花销,支撑着把书读下去。
三年后,初中毕业,小秀祥考入了安龙县第一中学。
小秀祥又带着母亲来到安龙县开始了高中的求学生活。在县里租不起住房,这里也没有条件再搭窝棚,小秀祥就想办法租下了农户不用的猪圈,每月只需支付十几元钱。小秀祥将猪圈打扫干净,用编织袋遮挡住四周,勉强能够遮风挡雨,算是解决了两人的住处问题。
小秀祥还是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刻苦读书。长期的营养不良再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小秀祥终于在高考前病倒了,高考落榜了。
人生谷底的生死抉择
这个多年来一直支撑着他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了。小秀祥再也坚持不住了,他要离开,永远地告别这个带给他这么多痛苦和磨难的世界。小秀祥默默地收拾着东西,做着离开前的最后准备。
他翻看着自己的一本日记,自己曾经写下的一句话蓦地映入眼帘:“当你抱怨自己没有鞋子时,却发现旁边还有没有脚的人。”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他,小秀祥突然醒悟了。“难道就这样放弃吗?就这样抛下自己的母亲离开吗?我有手有脚,有母亲,还有家,比起那些无依无靠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倍,我还可以重新来过!”
小秀祥又振作起来了,他找了个学校复读,准备再次参加高考。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小秀祥发奋苦读,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第二年的夏天,小秀祥收到了来自临沂师范学院(现在的临沂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小秀祥成功了,他抱起母亲喜极而泣。
可是随之而来的学费、路费问题又摆在了眼前。小秀祥下定了决心,“只要能够答应他带着母亲去求学,解决学费和路费问题,他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并且签下协议。”
秀祥带母求学的经历被媒体报道了出来,牵动了亿万人的心,也感动了校方。校方为他和母亲提供了住处,还给他安排了勤工助学的工作,秀祥顺利地开始了大学生涯。
秀祥的生活开始慢慢好转,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回馈社会。秀祥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寄回家乡,给他一起拾破烂时结识的三个弟弟妹妹,资助他们上学。
大学毕业在即,秀祥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就业该何去何从的难题,摆在了秀祥面前。此时他一直资助上学的一个妹妹打电话告诉他,她要嫁人了,她不想再继续读书了。
这个电话让秀祥感到非常震惊,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毕业后返回家乡,做一名教师。“我要回去,我要告诉他们,梦想的力量有多大。”回到家乡,他可以帮助那些和他曾经是一样的孩子们,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家乡更需要他。
刘秀祥先进事迹篇六
如果用一个字来解析李桓英为何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冲在麻防第一线,拿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拼”!
“困难和阻力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甚至国家的,看你怎么去克服它。不拼就没动力,不拼也很难有所作为。人的一生很短暂,只有拼搏,才是生命的最好延长,而再长的生命只为自己也将毫无意义。”
的确,李桓英正是在不断的拼搏中超越自我。“以前人们对麻风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那个邪,就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李桓英采取的办法不是别的,而是拿自己做试验: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拉着就长时间不松;遇见病人,她总是拍拍肩膀,摸摸鞋里有没有沙粒……记者好奇,“你就不怕被感染上?”李桓英哈哈大笑:“我还巴不得呢,正好做个范本,证明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实际上,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非常小。”正是在李桓英的带动下,当地的医务人员、地方官员也都开始与病人“亲密接触”。
李桓英敢顶。工作上,只要她认为是正确的,她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就连中国麻防事业奠基人马海德博士,她也曾和他争个面红耳赤。“在学术上、工作上,没有权威,只有真理。对的,我一定坚持;错了,我马上修正。”李桓英戏称这叫“真理越辩越明”。也多亏了这种性格,要不就很难有她率先试行的两年期“短程联合疗法”以及后来的“三级防保网”。
了解她的人都说,李桓英工作起来不要命,十足一个“狂人”。她曾四次遇险,身上伤痕累累。人们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可她倒好,翻车了,她说:“按乘车的概率也该轮到自己了”;船翻了,她说:“我胖得像个皮球,沉不了”。一侧锁骨、三根肋骨骨折,依然拼在麻防一线——这就是李桓英。
苦心人,天不负。李桓英的实绩得到了国际麻防界的高度赞誉。在西南麻防基地,经她治愈的病人已达1万多人,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xx届国际麻风会议上,该组织麻防科主任诺丁博士紧紧握住李桓英的手说:“全球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您是做的最好的;您是除马海德博士外对中国麻防事业贡献最大的人。”
如今,老人年纪大了,去西南的时间较以往少了,但那里的凤尾竹牵挂她,那里的红土地思念她,那里的麻风病人更是忘不了她……1400多个日日夜夜,哪一刻不倾注着李桓英的滴滴心血?四十余载韶华光阴,哪一天不激荡着李桓英的锵锵心语?她用心织就了一幅幅绚烂的人生彩图,她用爱谱写出一首首华丽的人生赞歌。
刘秀祥先进事迹篇七
2008年,刘秀祥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各种帮助也随之而来。临沂大学为他和母亲提供了临时住处,并给他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
入学后,不少热心人士和企业都曾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但都被他拒绝了。刘秀祥说,他害怕别人是因为可怜他而提供帮助,“我觉得人活着不应该让他人觉得可怜,而是让人觉得可亲和可敬”。
虽然拒绝他人帮助,但刘秀祥却积极帮助他人。
大学期间,他课余时间外出做兼职,并将部分收入寄回贵州,用以支持初中拾荒时认识的三个弟弟妹妹上学。“我每个月给他们每个人寄300元的生活费。”刘秀祥说,两个弟弟妹妹后来考上了大学,现在有着不错的工作。
2012年,刘秀祥即将大学毕业,最初他并不打算回贵州工作,而是计划在外省找一份好工作,然后将工资寄回去,帮助老家那些像曾经的他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刘秀祥收到了不少企业的橄榄枝,但从家乡打来的一通电话,让他改变了想法。
电话是初中拾荒时认识的一个妹妹打来的,她告诉刘秀祥,自己不想读书,准备结婚了。
通话很短,却改变了刘秀祥的想法。
刘秀祥说,听到妹妹的决定后,他很震惊、心酸,觉得自己必须回去。
就这样,离开望谟八年后,刘秀祥又带着母亲回到家乡,成为打易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不久后被调入望谟县民族中学任教。2018年8月,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成立,他被任命为副校长。
曾经拼尽全力守护梦想的刘秀祥,成了别人的“守梦人”。
刘秀祥说,现在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迷惘,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他想通过自身经历,告诉那些处于迷惘中的孩子:人生必须有梦想。“如果我没有梦想的话,可能早就放弃了。”
为此,除了常规教学和处理行政事务,刘秀祥还会应邀到各个地方演讲。目前,他已经演讲超过1000场,足迹遍布贵州各市(州),今年8月份还应邀去了浙江宁波。
近年来,刘秀祥先后被授予“中国好教师”“中国五四青年奖章”“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也曾有机会去到更好的平台发展,但他都婉拒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去可能对我自己会更好,但我更愿意留在这里。”
刘秀祥先进事迹篇八
谈到学生的改变时,刘秀祥开心得“手舞足蹈” 唐瑞清摄“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时候。”刘秀祥说,在8年“助学走乡村”的经历中,他发现随着脱贫攻坚,教育扶贫的大力开展,“真正因为贫困读不起书的孩子很少了,”他坦言,“更多是思想上的问题,有的父母会觉得读书没有用,特别是对女孩来说。”刘秀祥深刻地意识到,扶贫亟需扶智,思想的转变是关键,这正是刘秀祥把工作重心放到德育上的原因。
刘秀祥的公益励志演讲开展了1000多场,有上百万听众。他的能量也通过这一场场演讲传递给了无数的孩子,在他们心间撒下了点点星火。
刘文星的改变就始于刘秀祥20__年的一场演讲。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学的故事,努力改变命运的自强不息精神深深打动了当时在读初中的刘文星。“从那以后刘老师就成了刘文星最敬佩的人,他转学去了刘老师的班上。”母亲罗儒红说。她感叹道:“孩子变化太大了。”在刘秀祥的影响下,原本不爱学习,有些让人“不省心”的儿子渐渐变得自觉懂事,变得会关心父母,变得富有同情心。
刘文星的父亲刘春旺告诉记者,儿子在北京学画画时,刘秀祥经常通过微信关心他的情绪和学习。刘秀祥去北京时,刘文星特别激动,要去看望老师,刘秀祥请他吃了饭,又因为担心他晚上回去的安全问题,掏出200块让刘文星打车回住处。“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刘老师的细心让我们十分感动,他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时时为学生考虑。”刘春旺动容地说。
在北京学画画半年没上文化课,刘文星在20__年返校时的成绩并不理想。刘秀祥帮他制定学习计划,激励他不要放弃。20__年高考,经过努力,刘文星以超过艺考线50多分的成绩被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建筑设计专业录取。“祥哥你放心,我在大学也会像在高中一样努力的!”刘文星说。
刘文星 唐瑞清摄在孩子们的心里,刘秀祥不是严肃的副校长,他更像一位亲切的哥哥、智慧的朋友,孩子们亲切地唤他“祥哥”。“祥哥是个很温暖的人,他经常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们买水果,(买)香蕉、芒果给我们解馋。我们住校不常回家,逢年过节他还会叫我们去他家搓一顿改善伙食。”刘文星说道,“今年端午节,刘老师和师母凌晨4点就起来给我们包粽子,全班56个同学,还有科任老师,每个人都有。”
采访当天下午,正值望谟县实验高中高三三班的思政课,刘秀祥给同学们进行了一场主题为《你不努力,谁替你努力》的演讲。课上,刘秀祥声音激昂:“面对困难不放弃,努力会让你看到希望,不要用现状去评判未来!”他的目光明亮有神,仿佛盛着希望。
课后,高三三班学生廖国份告诉记者:“刘老师的演讲总是充满力量,他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觉得离自己很近,是刘老师让我坚定了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念。”廖国份说,自己以后想当一个设计师,修建优质的建筑来帮助更多的人。
刘秀祥每个月都在学校举办沙龙、论坛,给孩子们上不同主题的思政课,以此来跟孩子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状态,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树立自信,坚定目标,与他们一同发掘撬动人生的支点。
刘秀祥不只影响了学生,在同事杨名胥的眼中,刘秀祥是老师们的榜样。“对刘校长来说,学生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他平均一周有4天以上都住在学校,而且睡得越晚,起得越早,精神越好。”杨名胥告诉记者,在刘秀祥的带领下,老师们都卯足了劲整学风、抓学习,学生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大大减少,原本严重的迟到现象也基本杜绝。杨名胥说:“刘校长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无论学生成绩好坏,家有多远,他都一定会去家访。他常常说‘相信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去努力改变望谟教育的现状。”
刘秀祥给学生上思政课 唐瑞清摄刘秀祥先后获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教师、全国青年五四奖章、黔西南州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在学生、家长、同事们眼中,他是“伟大”的人,“真正的好老师”,“强大的榜样”……刘秀祥笑着摇摇头,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人,做了作为一个人该做的事。”对于荣誉,他看得很淡,只对它们能让自己的公益活动获得更多的支持,改变更多的人而感到欣慰。
刘秀祥基于亲身经历的励志演讲是一阵有力的春风,唤醒了无数孩子内心对读书、对奋斗的坚持,梦想开始发芽;而刘秀祥,是光,他对教育和公益的坚守,是一汪不竭的清泉,持续地滋养这些梦想;最终,一棵棵树茁壮成荫,或撒下一方清凉,或散发一阵芬芳,带去更深更远的改变。
刘秀祥先进事迹篇九
望谟县地处麻山腹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原因,当地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甚至自卑。
20xx年,刘秀祥大学毕业,毅然选择回乡教书育人。除了在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外,他还在社会上开展公益性演讲,目前已演讲1000多场,听众多达上百万人次。
“开展励志演讲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们更加自信。”这就是刘秀祥四处演讲的初衷。
“刘老师的课太受欢迎了,今年我才得听了4次。”刚听完主题思政课的吴银雨不禁“抱怨”。
过去,高三(3)班的简合意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和同学接触。“刘老师告诉我们,要阳光地面对生活,要对生活时刻保持思考!”上过多次“祥哥”的.课后,简合意变得越来越开朗。
不仅如此,看着长期患病的家人,简合意还树立了自己的目标,“我的梦想是考上遵义医科大学,回乡当一名医生,去帮助像我家人一样的病患。”
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是因为刘秀祥把大量时间都放在了他们身上,用心教学、用爱浇灌。
凌晨5点半钟左右,他就会站在宿舍窗边,看着学生们走进教室。他清楚地知道,哪些学生起得早,哪些学生爱吃什么口味的早餐,哪些学生喜欢成群结队去上早课……对此,刘秀祥很得意,“他们肯定不知道我起得那么早。”
在刘秀祥的帮助下,实验高中的孩子们越来越自信,朝气蓬勃、乐观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