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读后感(模板8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一
生活是个万花筒,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书籍就是这个万花筒中最灿烂的一角,那里的一切一切都让我着迷,令我陶醉......
我最初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是两年前我十岁生日的时候——那天妈妈送了我一整套的“四大名著”,并且都是无删减的版本,我兴奋不已的立即挑选了一本《三国演义》开始读了起来。
里面的内容不好理解,生僻字还一打一打的——“谞”、“藜”、“镔”、“劭”、“颙”。我家那本小小的字典都快查不全了,耗了一个多小时才把第一回看个大概。
后来,我还是被它吸引了过去——引人入胜的情节此起彼伏,让我看得如痴如醉:“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三期周公瑾”、“诸葛亮痛哭庞统”、“关羽刮骨疗毒”。。。。。。这些都是我的“珍藏品”,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
我对题记也有更深的理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东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憾,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罗贯中虽然借用了杨慎的诗,但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二
我早就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一拿到这本名著,就如饥似渴的读完了。
《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灵帝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直至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西晋统一,期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发生发展与被镇压的过程,集中描绘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为夺取政权,统一中国而展开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
《三国演义》描写的人物众多且十分生动形象,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打动了我,我非常喜欢张飞,他高八尺,豹子头,圆眼睛,满腮钢须,他的声音亮如洪钟,威势如奔马,书中描述张飞曾在战场上大吼一声,震倒敌方一员武将,这可见张飞的勇猛。除了武将张飞外,我也很喜欢关羽,他九尺高,丹凤眼,两条卧蚕眉,胸前长须飘飘,印象最深是他的一张红脸,就像红枣一样。据说关羽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红脸,有一次他受了箭伤,华陀为动手术他刮骨疗伤,他一边下旗,一边疗伤,直至最后手术全部做完,由于古代麻醉技术不好,关羽忍痛绷脸时间太长,从此就变成了红脸。张飞关羽我喜欢,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又叫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擎,手执羽扇,飘飘然,有如神仙下凡般,他足智多谋,是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不仅人物描写得好,故事情节也描写得很好,我最喜欢描写赤壁之战的章节了,赤壁之战分三个环节写的:“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中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博学多才和足智多谋,不费一文钱和一兵一卒,就为周瑜准备了十多万支箭,为日后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周瑜打黄盖”中也充分描写了黄盖忠勇。我最喜欢的就是火烧赤壁,周瑜火烧赤壁,张飞和关羽围追堵截,曹操拥兵几十万,最后就剩三百,足见当时战争的惨烈和曹操败得狼狈。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触远不止这些,书中人物个个厉害,故事情节也非常吸引人,我很喜欢《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三
——题记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三国演义》描写的时期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四分五裂、群雄逐鹿的年代,在这动荡时期,涌现出一位位英雄人物,流传着一个个流芳千古的传奇故事。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彻底动摇东汉政府统治,后董卓专权,飞扬跋扈,致使汉室凋零,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忠臣被逐于庙堂之高,壮士惨死于锋刃之端,贤良空老于林泉之下,何其怪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早已悄然过去,通过这本书,让我们又回到过去,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重温那金戈铁马的历史画卷,体验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时刻。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先灭董卓后灭吕布,大破李傕和郭汜,又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破袁绍,而后平马超、灭张鲁,远征乌桓,统一北方。“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暴露出他的狭隘;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突显出他的智谋。可是,赤壁一战,二十万大军顷刻化为乌有,损失惨重,奠定三国鼎立。他生性多疑,神医华佗为他治病,他竟然怀疑华佗要谋害他,遂杀死了这位神医。这就是乱世奸雄——曹操。
他,被刘备不辞辛劳、思贤若渴的精神所感动,为刘备制定建国策略;为联合孙吴共同抵抗曹操,他舌战江东群儒;三气周瑜,智取荆襄九郡,又进军益州,使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也曾七擒孟获,安定后方;六出祁山,誓复汉室,多次击退曹军,因积劳成疾,壮志未酬,病死军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印证了他的一生。连魏国司马懿也赞叹他是“天下奇才”。这便是卧龙先生——诸葛亮。
他,勇猛刚毅,义重如山。“桃园三结义”,“身在曹营心在汉”,毕生追随刘备,为刘备鞍前马后。他武艺高强,颇有谋略: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为曹操解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所向披靡,英勇无敌。然在无数次胜利面前,他渐渐滋生骄傲情绪,最后败走麦城,兵败被杀。这便是三国名将——关羽。
此外,这本书还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喝断长坂水倒流”的张翼德,“宝刀不老”、“百步穿杨”的黄汉升,骁勇善战的赵子龙等等。
《三国演义》开创我国历史小说的先河,其中名篇数不胜数,“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故事早已烂熟于心,耳熟能详。“赤壁之战”透露出的智谋更令人惊叹不已:孔明江东辩群儒,七星坛上借东风,再加上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才使得那曹操上当,才会取得如此大的胜利。正因为这些精彩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才成为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部分,才真正让我们感受到我国文化的璀璨。
经典《三国演义》,大哉《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四
唐中老三届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农家子弟,没有红二代、官二代、星二代,受父母之托,抱着成名成家的幻想,抱着为国效力的理念,抱着为父母争光的孝心,早起晚归,借路灯看书,借月光复习,被窝中仍在背诵公式与单词,为改变生活环境而拼搏。唐中6.6届的多少佼佼者、当年的学霸,数理化的尖子,假若能够继续学习深造,相信都能超脱五行,学得真功夫、取得真学历,谋得院士、专家、高级领导的职务也是囊中取物,但随着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都成了一代空有抱负的知识青年。当年的唐河水能载50吨大船直下襄樊,并入汉水归入长江,为长江的波澜壮阔增添了浪花,算起来我们这一代人也是被长江的东逝水载入了历史史册,送走的唐中老三届学生,50年后的感情使然,皓首古稀会唐中,圆满了我们“一壶浊酒喜相逢”的良好心愿。
长江浪花拍岸,迎送了无数的英雄豪杰,留下了唐、宋、元、明、清历史的更迭与沧桑,谁能说得清孰是孰非,空有抱负凌云,到头来江山社稷、成败拼争、富贵荣华、金钱美女都是一场空。虽说英雄不问出处,奈何已被浪花淘尽,即使奢望万岁但也难逃天地人寰。
青山绿水踏歌声,
细听两岸百鸟鸣,
长江水流仍向东,
渔樵鬓斑转头空。
春华秋实,春夏秋冬,社会风情,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身在高处不胜寒,我们都已见惯不惊,古稀之年,银发苍苍的我们这一代人就像在江渚上的渔翁樵夫一样,已经无欲无求,置身事外,漂泊于历史长河,看惯那秋月春风,春绿秋黄一岁一枯荣的自然现象谁也不可抗争。
好在还有一群老同学、老朋友,能够长聚畅谈,为了健康,没有了老酒,没有了曹操当年挥槊作诗的气概,没有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人生情怀,但仍有一壶清茶共同品尝。67届2班的唐河聚会,让我们回忆起多少往事:唐河白帆、岸上唐中、竹林寺外晚翠、大雄宝殿上悠扬的钟声、笑容可掬的笑弥勒、威严高大的“竹林保障”、似乎在倾听泌桥飞雪、追虎鞭的虎虎生风;那些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老师们在那非常时期的窘境,因学校停办而使空有抱负的学生们的无奈,没有了保守派与造反派的区别、没有了各种造反战斗队的林立、恍然明白了那三年的所作所为都是过眼云烟和身不由己;50年前你争我斗的结果,有心为官,官位不稳,有人下乡,学会了农耕,一桩桩一件件,都成了我们谈论的话题;离校50年的情怀,原来都没有忘记!若用“一笑泯恩仇”、“回目一笑百媚生”来形容50年来的错觉,也未尝不可;更明白了“浪花淘尽英雄”的内涵。不管是无知还是有意,过去了!都过去了!
词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都付笑谈中”勾勒出了作者当年的心情,当把世事看透时,作者和我们今天的心情又有什么不同呢!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五
读《三国演义》,犹如喝一杯浓茶,茶越喝越深。
其中的两位猛将使我记忆犹新。首先是关羽,他过五关,斩六将,英姿飒爽,并且身穿绿色战袍,手持斩月刀,让我敬佩不已。
还有一位战将——张飞。他跟随刘备多年,尽力效忠。
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一位军师诸葛亮。他初出茅庐,就帮助刘备打了一个胜仗,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帮助刘备统一了江山。
特别是火烧赤壁,使曹操大军丧身于火海之中,曹操狼狈不堪,慌忙而逃,这一战正证明了诸葛亮的机智、聪明。
刘备的精神更加让我们钦佩。他为了得到诸葛亮这位人才,三次去诸葛亮的住处,诸葛亮被他的精神打动了,最终同意与他一同出山。
他们四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名字会万古流芳。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六
世界着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看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它能让我们开拓视野,让我们丰富感情,让我们增长知识等等。在我看过的书中,《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它里面的故事《火烧连营》更是让我深有感触,得到人生的启示。
《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和气候问题,被东吴的军师陆逊用火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火烧连营》,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能力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赔了上去。征战沙场多年的刘皇叔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而且输得那么惨,这对刘皇叔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从那一仗后,蜀国便因小失大,不但没能报到仇,而且开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多可惜啊!刘皇叔的冲动导致了他的蜀国败北!
读了《火烧连营》,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过因小失大的事情吗?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李力。有一天,下课后,我和李力各自拿出了自己制作的小木船来玩。在玩的时候,李力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飞了出去,裂开两半。我顿时火冒三丈,不听李力的解释,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变成两半。李力看后,愤怒地对我说:"我以后没你这个朋友!"说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气冲冲地走了。打那以后,我们便没有再说过话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十分后悔,后悔自己当初冲动用事,因小失大;后悔自己因为一个小木船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后悔自己因为一次吵闹而失去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读了《火烧连营》,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因小失大,冲动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则,你将失去更多更多。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七
说起课外阅读,我就兴奋不已。我对课外阅读可谓是饶有兴趣。自幼,在爷爷的引导和感染下,我对读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痴狂的热爱,因为阅读可以使一个人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就像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书中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我读过很多书,唯独对《三国演义》这本书情有独钟。这本书是我国古代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故事内容也是丰富多彩。
《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也是涉及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我最喜欢的是被人们称之为枭雄的曹操。曹操是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君主,他有勇有谋,他领导下的将领们也是骁勇善战,其中以张辽为首的五子良将更是个个不凡,用兵神速,深受曹操信赖。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他文武兼备,善于打仗,他在总结前人兵法的基础上又自己著成兵书。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善用人才,知人善任,这也是我喜欢这个人物的原因之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晁穗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了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从而统一了北方。随后又制定和施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经济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如扩大屯里、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也出现了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的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也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起初,我并不喜欢曹操,经过这些事后,我发现曹操是个明君,尤其是割发代袍这件事。
当然除了曹操和魏国,还有刘备的蜀国和孙权的吴国。蜀国也是有勇猛无比的五虎上将,而吴国则占据有利地势,起初并不是三国鼎立,经过赤壁之战后才形成这样的局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完《三国演义》,心中真是久久不能平静。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千里走单骑,孔明三气周瑜。荡气回肠,群雄四起,再次重现了当年的战火风云,回回都是经典。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当听到这几句歌词,《三国演义》中那英雄辈出的时代、那烽火连天的世界、那惊心动魄的故事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从小就看三国,7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从此,书中的内容时时吸引着我,让我回味无穷: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成语典故众多,让我真正领会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我最喜欢纵横捭阖的曹操和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曹操是一位的兼具文韬武略的政治家,参与指挥的大小战役有许多。官渡之战,曹操以“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情况战胜“众十余万”的袁绍。展现了曹操过人的军事才能。也许有人觉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点卑鄙,但是曹操处在一个群雄角逐的年代,英雄们四处割据,胜者为王,“挟天子以令诸侯”正说明了曹操有高超本领。
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令人敬仰。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不但没有决出胜负,终究都走向了灭亡。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