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语读书笔记(大全11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读书笔记篇一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子,洒进宽敞的教室,暖暖的。沐浴着日光,我翻开了《论语》的第一张,开启了一场思想和心灵之旅。
前几日娱乐圈内一位著名演员、歌手乔任梁因抑郁症而自杀身亡,这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久久不敢相信一颗陨星就这样坠落。从前的他阳光、帅气、有才华,是娱乐圈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他是父母最大的骄傲,可再优秀的他也被脆弱的心灵所打败,他承受不住巨大的舆论,他痛恨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努力,他伤心别人对他不理解。最终,他选择提前离开这个压迫得他无法呼吸的世界,在痛惜这个年轻生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为此深切地思考:为何舆论会使一个年轻的生命走上绝路?这实在让人痛心。
世间充满了不解或误解,有时候,仅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做抵抗是不够的。由于“病毒”无孔不入所以经常性的给自己打“预防针”,并且应随着“病毒”的升级而更新换代,是自己变得更强,百毒不侵。
如今的我们风华正茂,处于人生中的花季,但也处于一个心灵脆弱的时期。我们会因为别人的不解而闷闷不乐,也会因为别人的误解而伤心落泪。别人的不知都是正常的,毕竟我们无法看透别人的内心,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平心态,努力做好自己,解释清楚,没必要为之气愤,这样,别人的行为就与自己无关了。
这个世界是杂乱多变的,当我再次受到别人的不解或误解时,我想我不会再气愤,而是放平心态,提升自己,做最优秀的自己,然后笑着感叹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读书笔记篇二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人们都想找到一个适中的生存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也就是常说的本职工作,这也是所有人所需要推崇的。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于丹老师认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于丹老师所给我们讲述的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让我们从简单的事情当中明白一个不简单的道理——心态决定一切!
于是,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形式日益变化的今天,以怎样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工作,才能使自己感受到来自工作的快乐呢?当然是心态的和谐。"心平则气和,气和则神安",只有保持心态和谐,才能理性的处理期望所欲与利益所得的博弈关系,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义务,合理定位自己的价值观,正确对待教育教学的各种困难,这时我们就能够勇于接受挫折,乐于迎接挑战,客观看待努力工作而获得的至上荣誉。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心态和谐,拥有和谐的教育职业心态,才能安心植根于默默的育人事业当中,不为世间的功利和浮躁所扰,从辛苦的教育工作中深深感悟,至情享受奉献社会、奉献教育的快乐,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你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也说道了,对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条界限,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离。所以,于丹《论语》心得也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物质会社,交怎样的朋友,怎样交朋友。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人应该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怕的。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是最后的总结,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说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我想,这不仅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21世纪。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这大概就是《论语》可以给我们今人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吧读了这样的一本书,仿佛给自己的心灵浇了一次水,冲走了一些烦琐世俗的念头想法,滋养了自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更积极地去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论语读书笔记篇三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此可以看出朋友是多么重要,看一个人的朋友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怎么样。朋友就像镜子一样,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论语》中对交友有明确的标准。孔子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意思是好的朋友有三种,坏的朋友也有三种。我们应该善交益友,才能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区分朋友的好坏呢?什么才叫“益友”呢?在《论语》中,孔子判断朋友的好坏有明确的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好的朋友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要会宽容,还要广见博识。而性情暴躁的朋友,优柔寡断的朋友,心怀鬼胎的朋友,则是坏朋友了。是的,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个为人正直,坦荡荡的,刚正不阿的人,那么,经常和他呆在一起,你也会变得正直,坦荡,刚直不阿了。所谓“近朱者赤”。一个好朋友,应该是宽容的,宽容一直是孔夫子所提倡的。如果一个人很宽容,说明他心胸宽广,目光长远,心灵勇敢,有君子之气质。和这种人在一起,自己的心灵也会变得清澈明亮。变得勇敢起来了。
所以,北师大的于丹教授说:“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一个广见博识的朋友就像词典一样,会告诉你许多你所不知道的事情。为你在认识世界上节省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有了这样的朋友,自己的见识也会变得更加宽广。而相反地,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烦恼,甚至也会影响你的心情,使自己变得烦躁。如果你有一个优柔寡断的朋友。当你向他倾诉一件事情时,他的优柔寡断可能也会影响到你的判断。甚至可能会使你丢失很多的机会。而一个心怀鬼胎的朋友就更交不得了。这样的人有可能会利用你,甚至让你走上犯罪的道路。
正如于丹教授所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就像给自己打开一个有善的世界,能让自己拥有光芒的一生。”这也就是《论语》教导我们的交友之道了。
论语读书笔记篇四
《论语》是中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书中记录的大部分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也有其弟子们的对话,全书共二十篇,该书比较忠实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其实,在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论语的篇章,比如《论语》的学习篇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其意思是,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这是《论语》第一篇第一段,表达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所有人人生的三个要务,人要学习,以致终生学习,以学为快乐之事;人要交友处世,以人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与外。
“学而时习之”第一个“学”指的学习,那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学问,许多人把学问当做知识,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现在仔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说的学问,既不是文学水平的高超,也不是指知识渊博,而是指做人做事的学问—做人到位,做事正确。有些人满腹才学,却尽做祸国殃民之事,一样是“无学”之徒,比如历史人物秦桧、严嵩等人。有些人虽然读的书不多,知识也不够丰富,但做人有担当,做事有主见、重大义,这样的人就是有大学问的人。
做人做事的学问不是在书本里学成的,也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做事、交友、为政、经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饭、打扫卫生等这些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养成的。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学问的获得,既需要上述的实践,更需要不断的反思,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改正错误与不足,提高修养,这种人格的培养是一种行为的习得,没有持之以恒的反复磨练,是很难形成的。
进德修身,通常而言,是与自己的不良习气做斗争,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来却充满了“悦”和“乐”,有着无限的乐趣,所以说孔子的心态和气度是非凡博大的啊!
因此,《论语》开篇的这几句话,就很是意义深刻,不是简单的读书学习这么简单,而是讲如何学做人,如何做学问。学而时习,与朋友共,不为人知而不愠,就能不断增进美德,开启智慧,就能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滋养,思维得以拓展。这样一来就会踏上真正的心智成熟之路,进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因此,此书每个章节都值得反复研读,反复学习。
论语读书笔记篇五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伟大作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人们最熟读的经典恐怕就是《论语》了。近期,公司组织学习《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著作,我的感悟颇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像一面警钟一样时刻提醒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虚心学习,作为自己的榜样,而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同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修养。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也同样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每天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做事及本职工作中,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用心温习?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反省自己,一定会不断进步。
我还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了学习的真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历久弥新,希望我们都能认真阅读学习,体会收获的快乐。
论语读书笔记篇六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论语读书笔记篇七
读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一部《论语》,清晰地证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这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又如:“天行渐,君子当自强不息”,“禹,吾无间然矣!……”那里能够看到孔子极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点,禹把黄河长江水利治好,把土地开发出来。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之后几千年农业国的民族精神,是从禹开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断努力开拓,去建功立业,个人的存在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思,然后明目标,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这天我们重温《论语》,应思考立身和处世的原则。“内圣外王”的君子,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和准则,也许也是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去接近的一个目标。
论语读书笔记篇八
先看最明显的: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第十一)
子贡问说:“师和商这两个人哪个更贤?”孔子回答说“师做得过了,商又做得不够。”子贡说:“那么师更好些?”孔子说:“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不好)”。
的确,人的一生,也就是处理各种矛盾的一生。对于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也不“不及”,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论语》里面就列举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第五)
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这里“决”和“慎”是一对矛盾。而太过“决”就会成武断,太过“慎”则是优柔寡断,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可取。闻而行之则太武断,易犯错,三思后行则太优柔寡断。所以面对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说:再思之,可矣。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使人民富足。
论语读书笔记篇九
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一部《论语》,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又如:“天行渐,君子当自强不息”,“禹,吾无间然矣……”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极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点,禹把黄河长江水利治好,把土地开发出来。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后来几千年农业国的民族精神,是从禹开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断努力开拓,去建功立业,个人的存在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论语读书笔记篇十
《论语》是小学开始学习了的。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细心地品读过这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的著作。今年寒假,郑校特意挑选了这部书给全校教师学习,让我进一步亲近了孔夫子的思想。细读《论语》,它不时激发着我思考,使我迸发出一丝丝的感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论语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需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来说吧,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但是,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十四,五岁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对我的事情样样提醒,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该当何罪”啊!
初中毕业那一年的夏天,我妈妈去检查身体,得知患了糖尿病,那时她检查出来的血糖值是11.7,医生建议我妈妈马上住院治疗。我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心里非常害怕,因为我知道,肯定是病情严重才需要住院的。我真想马上跑到妈妈的身边紧紧地抱着她,可是,那时我还在学校上课。我无时无刻地牵挂着我的妈妈,尽管她在电话里一直跟我说叫我不要担心,她的病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严重。那是我第一次对妈妈如此强烈的牵挂。因为我很怕改变现状,很怕失去任何的一份爱,所以我要更好的爱我的父母。
自从那时开始,我十分关注我妈妈的饮食,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吃什么对她的病有好处,吃什么对她的病有害,我都了如此掌,还定期提醒她检查血糖值,有时间就多陪在她身边。幸好我妈妈现在的血糖值都很稳定,但每天都要吃药。以后,我一定会更好地关爱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我想我现在做到了,至少比以前好了很多。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即:“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应竭尽心尽力。”
孔子主张人们恪守长辈与幼辈之礼,这种当时社会上的尽“孝”之举如今似乎逐步褪色。不少学生认为家长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于是社会上出现漠视父母的案例居然不足为怪。我们要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位学生的自觉行为。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为此,许多学校教育阵地慢慢兴起了“孝道”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关爱,体贴自己的父母,学会感恩,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我校在寒假期间,要求学生每天为父母至少做一项家务;过新年的时候向父母说一两句祝福的话等等。这都是学校为了点燃学生心中对父母关爱之情的点滴举措。人贵尽孝。我想,“孝道”教育是每一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论语》,作为一部先圣的经典,带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是说不尽的,而且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孔子及其学说的魅力会越真实地展示出来。对于《论语》这本书,正如编者所说的:它是一切炎黄子孙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书。中国人必学的。
论语读书笔记篇十一
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欲望,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
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
《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 should be p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 love。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
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
在现代社会纷杂之中,人生需要一个自己心灵的乐土,而《论语》的意义在于“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照耀下踏上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