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教学反思不足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精选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不足篇一
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当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时候,教师就成了课堂生成的发现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到底该不该跑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治病救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地的确确地思考了,探究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体现了语文教学开放式的特点。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独特感受,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不同角度的欣赏。
二、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扁鹊该不该逃走,他应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当课堂上出现精彩的一幕,我们应该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日记收上来之后,由于经过了课堂的整理与交流,课后的反复思考,比说的更加有力有据。崔泽宇的日记是这样写的:“扁鹊,虽然你是一代名医,曾经创下了‘起死回生’的神话,当然你也很负责,一次次拜见蔡桓公,希望他可以接受你的治疗。人总是有很多的缺点,况且蔡桓公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你在哪里?是啊!保命要紧,可你怎么不能去减轻蔡桓公的痛苦呢?也许病是好不了了,但是他也许仍然会感激你,在死之前不带着遗憾。试想如果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千年后的今天,医院里到处是患有绝症的病人,难道你也扭头就走吗?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许多大夫在极力减轻将死之人的痛苦……我欣赏你的才华,但你的做法我实在不能认同……”这孩子以小到大,以古喻今,给这课留下了精彩的回味。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不足篇二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这则寓言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我们都知道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所以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课上学生也能够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如:纪昌向谁学习射箭?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从问题入手,对学习这篇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这样一个道理。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艺术。虽然在备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整节课也达成预期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但是还存在一些遗憾。如给学生读的时间不是很多;教学语言不够充满激情,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虽然用了但是显得苍白无力。
今后,在教学中一定加强自己在教学语言这方面的训练。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不足篇三
说到备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钻研教材,但在《扁鹊治病》一课的教学中,我更感受到的是,备课除了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生的盲点,让课堂教学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拿到《扁鹊治病》的第一稿,导入和初读课文的环节基本一致。在切入课文学习是这样设计的:
1、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
2、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故事中知道扁鹊是一位神医,他能从死神手里把人救活,这次神医为何治不好病?是否徒有虚名?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扁鹊的句子,细心体会,动笔写写;你从这些句子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了解扁鹊的医术高明,具有先知先觉的智慧。)
第二天,我拿着修改稿去试教,感觉课堂十分融洽。其实,里面的内容我没换,只是提问的切入口改变了。
这堂课又一次让我感受到:备课真的要备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不足篇四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语文四下《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扁鹊治病》是一篇精读课文。《扁鹊治病》写的是: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精读课文,一定要精读。精读就是精细地研讨。为了让学生反复阅读,把《扁鹊治病》读通、读懂、读透,我让学生经历“自读自悟,粗知课文;自问自探,感悟课文”等环节。为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地有效,为了让学生在精读中开智促思,我精心设计表格,通过表格来初知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填表,交流表格,学生板填表格等形式,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文本,知道了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寓言所含的道理。这个表格的解决更是学生自问自探文本的基础。学生围绕表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阅读探究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学生围绕表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探究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通过文本中划、反复读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话来深入感悟人物的鲜明个性。
语文是集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为一体。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我们要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始,学生进行组词的训练,对本课的重点字词有了深入地感知。学生通过填空来深入理解人物的形象,通过学生的多样填空让学生多元地解读了飞卫和纪昌,既给扁鹊、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提供了范例,更是对扁鹊、蔡桓公人物形象的解读设置了悬念。课中对“站了一会儿”、“理睬”等词句的理解,更是对人物形象地深入解读。
对于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是学习寓言故事的重难点。对于《扁鹊治病》中的寓意的理解,我主要通过“这些表示病程时间和病情情况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来体会防微杜渐;通过抓住描写蔡桓公态度的句子进行反复地朗读来体会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对于寓意的深入理解更离不开人物形象地理解。让学生评价扁鹊、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不仅解决了课始的悬念,更是深入地解读了扁鹊、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当然,由于学生填表时间的大量使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影响。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时间不够。由于时间的有限,所以对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讨论,例如: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由于时间的限制,所以没有进行想象写话和寓言故事的推荐。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不足篇五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教学时我分三步走。一是课前质疑“扁鹊是名医还是庸医?”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寻找自己要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学生的理解是非常准确的。
二是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扁鹊和蔡桓公的表现,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进入课文中去,在表达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还能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
这个部分学生的想象很丰富也很合理,只是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学生读不出文中人物的语气。我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通过语气的对比,了解扁鹊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执的态度,体会扁鹊的高尚医德。可由于学生的朗读总是达不到我的要求,而且时间又仓促,我只能赶快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朗读的.训练成为一个虚设,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没能真正实现。假如在学生朗读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不是反复换人读,而是及时范读,或许既能达到我的教学目的,还能节约时间。
缺点,我们身上有没有?谁来说说?”以此来深化寓意的理解,在这点上还是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不过若是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多方面联系自己的缺点谈感受,那么这则寓言的学习会有更大的价值。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不足篇六
教师要对教师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在思考,总结得出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就是教学反思。下面是关于《扁鹊治病》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真可谓 “ 一石击起千层浪 ” ,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当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时候,教师就成了课堂生成的发现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到底该不该跑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治病救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地的确确地思考了,探究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体现了语文教学开放式的特点。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独特感受,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不同角度的欣赏。
二、 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扁鹊该不该逃走,他应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当课堂上出现精彩的一幕,我们应该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日记收上来之后,由于经过了课堂的整理与交流,课后的反复思考,比说的更加有力有据。崔泽宇的日记是这样写的:“扁鹊,虽然你是一代名医,曾经创下了‘起死回生’的神话,当然你也很负责,一次次拜见蔡桓公,希望他可以接受你的治疗。人总是有很多的缺点,况且蔡桓公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你在哪里?是啊!保命要紧,可你怎么不能去减轻蔡桓公的痛苦呢?也许病是好不了了,但是他也许仍然会感激你,在死之前不带着遗憾。试想如果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千年后的今天,医院里到处是患有绝症的病人,难道你也扭头就走吗?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许多大夫在极力减轻将死之人的痛苦……我欣赏你的才华,但你的做法我实在不能认同……”这孩子以小到大,以古喻今,给这课留下了精彩的回味。
本次教研主题是围绕导学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我执教的《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导学案,并围绕导学案进行教学。在这堂课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导学案的一些作用,也感受到课堂上的一些优缺点。
1、指导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其实也就是学生的自学环节,学生之所以不预习或预习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或不知道预习什么或者教师授课不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之上。有了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不再茫然,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对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目标,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学习。本课的导学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查阅资料 初识人物
(2) 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
(3) 再读课文 了解内容
(4) 品读课文 走进人物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扁鹊医学高明?面对扁鹊的劝告,蔡桓公又是什么态度呢?让学生在课文中读读、找找、写写。
(5) 感悟寓意 拓展练笔
2、调整课堂教学
在上课前,我将课前导学案收回,批阅学生的预习情况,将学生在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适当调整教案。比如根据学生预习中提到的难读的词——“蔡桓公”、“骨髓”,容易写错的字——“蔡”、“睬”,不懂的词——“敷烫”、“几剂汤药”等,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1、亮点——突出“蔡桓公”
(1)依托说话练习
我认为,蔡桓公是本篇课文的主人公,也是寓意得出所在,所以,我着力于这个人物的教学,但是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只有两句语言,以及两处态度。因此我就拓展了说话练习。
蔡桓公( )地说:“我的身体……”。
(2)扁鹊看到蔡桓公这样的态度,不得不连忙退了出来。
他走后,蔡桓公又会用怎么样的态度,对左右的人说些什么呢?
(3)写话练习
(2)词语拓展积累
怎么说好话,加入蔡桓公的态度,可能话会说得好。因此我在导学案“词语链接“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上表示不当回事的成语、表示非常生气的成语以及表示非常后悔的成语,提升说话、写话能力,人物的态度变化显现出来了,寓意也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正是因为蔡桓公对自己的病不以为然、不听劝告、自以为是,才导致小病变大病,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的道理。
2、缺点——指导故事内容还欠到位
本课是寓言,作为寓言教学,首先要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清楚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说经过的时候,显得冗长,教师应该点明可以用扁鹊“三番五次”来劝告,蔡桓公都不听,突出“三番五次”,或一次又一次。要指导到位。
词语的拓展是一个亮点,但是拓展过多,学生是否能接受。因此我反思应该让学生在导学案中抄写,达到积累的真正目的。
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的确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展示交流更是谈不上,特别是30%的学困生,一节课下来,看他们完成的导学案,不是答案不规范就是压根没有,课堂上更是见不到他们主动发言的身影,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怎样才能两头兼顾:既发展了好学生,又使后进生有所进步,一直以来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不足篇七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是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了扁鹊三劝蔡桓公治病,而固执的蔡桓公坚信自己没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成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慢慢体会到寓意,大多学生能说出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不要自以为是。而“防微杜渐”这个词语,学生说不出来。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出这个词语的,找一找蔡桓公的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及早治疗会怎样?学生答蔡桓公的病有皮肤到皮肉到肠胃到骨髓,导致无药可救了;如果及早治疗还有康复的希望。然后,我小结“像这样由小病一点点恶化,到病入膏肓,是一点一点累计的,如果想及早根治,就要防微杜渐。”然后板书这个词,再问学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当时课上总感觉不是特别顺畅,总觉得这个词的出示那么牵强。
后来看了一课教学设计,感觉这才是水到渠成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是这样小结的“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深而死的。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以致酿成大错”
由此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就必须善于引导,并有效的引导。课堂真的是一门艺术,好的设计带给学生的是自然的习得,如何把一堂课设计好既需要博采众长又需要精心的思考。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不足篇八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以对话为主,在教学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在这堂课上,学生提出了几个较有价值的问题:
1、蔡桓公为什么总是不听扁鹊劝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听扁鹊的话,扁鹊为什么还要几次三番对蔡桓公说他的病呢?
3、扁鹊可以直接告诉蔡桓公不治的后果,为什么要一次次地说?
对教材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反思:
第3个问题引起了纷争,学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细体会蔡桓公的性格。有的说,蔡桓公根本不会听的,一位是天方夜谭,因为当时他觉得身体很健康。有的说,这样将会使蔡桓公误会更深,以为他又在故弄玄虚。有的说,如果那么直接,说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会把扁鹊拉出去杀了,不是说“伴君如伴虎”嘛。最后再回到扁鹊这个固执偏见,自以为是,最终导致小病不医,一命呜呼的结果。这个问题深化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