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复习(实用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北师大版篇一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的时代(1-5课)
1、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中心是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经过淮安的一段是 邗沟 。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4、唐朝发明的耕作工具: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
5、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他被尊称为天可汗。今天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叫吐蕃族。
6、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东渡日本的高僧是鉴真 。
7、唐朝西行天竺取经的高僧是玄奘,他曾在那烂陀寺游学,著作是《大唐西域记》。
8、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后期爆发 黄巢起义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9、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它是唐末以来 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6-9课:
1、北宋建立者赵匡胤,都城开封,称帝事件陈桥兵变。
2、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5、辽的建立民族契丹,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6、西夏的建立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 。
7、宋辽和议史称“澶渊之盟”。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
8、金的建立民族女真族,建立者完颜阿骨打。
9、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10、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11、宋朝从越南引进占城稻。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
12、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13、两宋时期,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临安。
14、宋朝突破地域限制出现了草市;突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和早市。
15、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16、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7、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1、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1260年,忽必烈继汗位,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
3、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4、南宋灭亡后,文天祥和陆秀夫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5、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6、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 ”。
7、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是“行省制度”。
8、元朝管理台湾的机构是“ 澎湖巡检司”。
9、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是“宣政院”
10、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11、著名的词牌名有《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
12、宋代杰出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13、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14、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
15、印刷术的发明: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16、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17、宋元时期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与发展
1、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为了监视官民,他设置的机构是锦衣卫。
2、明朝科举考试采取的八股取士。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危害: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3、明朝时期,山西的商帮被称为晋商 ,安徽的商帮被称为徽商 。
4、郑和下西洋时在位的皇帝是明成祖 。
5、明朝中外冲突的事件戚继光抗倭 。
6、戚继光在 台州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7、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是《本草纲目》。
8、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天工开物》。
9、明末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是《农政全书》。
10、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11、北京城最为雄伟壮丽的建筑是紫禁城。
12、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
13、《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
14、吴承恩的一部神话小说是《西游记》。
15、李自成起义的口号是“均田免赋”。
16、明朝存在276年,最后一个皇帝是崇祯 。
17、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 ,史称后金。
18、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1、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郑成功把敌人包围在赤嵌城和台湾城。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开辟荆榛逐荷夷”指的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 。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
3、康熙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4、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5、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区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6、康熙平定 准噶尔叛乱 ,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7、 乾隆帝时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9、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10、清朝前期出现了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江宁著名机户李扁担、李东阳,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11、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各地开设“票号”。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12、清初,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
13、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
14、雍正时,正式设立军机处。影响: 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5、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时,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制造大批冤狱,很多人被处死,人们把这种做法叫文字狱。
16、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17、清朝统治者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8、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19、清朝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0、清朝的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 曹雪芹 的《红楼梦》。
21、清朝戏剧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是“国粹”之一)。
22、明朝时期,昆曲的代表作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23、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代表作洪昇的《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孔尚任的 《桃花扇》(借助秦淮歌妓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恋爱故事,表现出人民的亡国之痛。)
七年级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北师大版篇二
1、西域的地理位置:汉朝时,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2、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第一次是前138年从长安出发,前126年回到长安;第二次是前119年从长安出发,前115年回到长安。
4、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5、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原因: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
6、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失败的原因:大月氏安于现状。
7、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乌孙,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
8、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作用、贡献:了解西域各国情况,勾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巨大贡献。打通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交通路线,即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北师大版篇三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北师大版篇四
(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见书第41页照片。
民主”与“科学”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每周评论》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七年级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北师大版篇五
1、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欺压山东人民。
2、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3、《辛丑条约》的影响:
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打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的在华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七年级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北师大版篇六
1汉武帝时期因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所以汉武帝能够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
2两汉时期的抗击匈奴的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他们把匈奴一直追到漠北,使得匈奴再也不能与中原王朝抗衡。
3西汉初期,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这是因为当时汉朝的国力不够强大。
4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一次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这次战争的汉军统帅是卫青和霍去病,战役发生的地点是在漠北地区,这次战争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5汉武帝雄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6汉朝与西域的两种主要关系是战争关系及和亲友好相处。两者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边境得到了安定;而典型著名的昭君出塞,发生在汉元帝统治时期。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7霍去病的功绩:
他把国家利益高高放在自己个人利益之上,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万里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把匈奴驱赶于大漠之上,使得朝廷受四方万国来朝。
七年级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北师大版篇七
1、西晋统一南北,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
(1)公元263年,魏国灭蜀。
(2)西晋建立: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3)西晋统一南北:公元280年,西晋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
(4)西晋灭亡: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5)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政府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强迫他们当兵、服徭役,甚至掠卖为奴婢。这激起了内迁各族的反抗。
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时间: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2)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3)内迁的意义(影响):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东晋和十六国
(1)东晋建立: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
(2)十六国的形成:西晋末年以来的130多年中,各族统治者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历史上把北方15个主要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十六国。十六国中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北方。
4、淝水之战:
(1)过程: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进行决战,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失败。
(2)前秦失败的原因:
第一,前秦虽统一了黄河流域,但基础不稳;
第二,苻坚狂妄自大,一意孤行,战时又临阵惊恐;
第三,东晋内部团结,计划周密,战术运用得当。
(3)影响: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此后形成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4)淝水之战中有的关成语,并反映了什么?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都源于淝水之战。这些成语反映了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由狂妄自大到临阵惊恐的心态,是前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