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简易方程教学设计(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篇一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关注生活,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即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但不是任意的两个数是它的解。
2、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1、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认识二元一次方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引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激发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气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讨,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
3、 通过学练结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一个数的3倍比这个数大6,这个数是多少?
1、 发现新知
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你认为怎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 巩固新知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1) (2) (3) (4)
3、师生互动 再探新知
(1)什么是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你能给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一个定义吗?(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若未知数设为,记做 ,若未知数设为,记做
4、 检验新知
(1)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 的解:(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2)你能写出方程x-y=1的一个解吗?(再一次让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
5、自我挑战 三探新知
有3张写有相同数字的蓝卡和2张写有相同数字的黄卡,这五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10。设蓝卡上的数字为x ,黄卡上的数字为y ,根据题意列方程。
请找出这个方程的一个解,并写出你得到这个解的过程。
学生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比较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
如果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项都为1次方,那么这个整式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有无穷个解,若加条件限定有有限个解。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篇二
1. 使学生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 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值
3. 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学习重点:
1. 用作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值
2. 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学习难点:
1. 做图像时要标准、精确,近似值才接近
2.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计算准确,方法适宜
学习方法:
先自学课本,用心思考自主学习部分,努力独立完成,再与其他同学讨论未明白的内容。课上展示,针对自己不明白问题多听多问。
自主学习部分:
问题1.(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组?写出其中的几组解。
(5)由以上的探究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3)由以上探究过程,我们发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除了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还可以用 法解方程组;我们还发现可以利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合作探究:
(1) 用做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2)用解方程的方法求直线y=4-2x与直线y=2x-12交点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篇三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知识重点解方程的规范步骤
教学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用于解方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二、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三、方程的检验
p58例1p59例2。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课堂练习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
(2)解方程要按照什么样的格式来写?
(3)如何检验呢?格式又是怎么样的?
课后追记
本课应用方程平衡原理来解方程,要注意的是检验方程的时候,最后一句话,所以××是方程的解(这里的××学生容易写成方程右边的值)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知识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教学过程新知学习
(一)教学例1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得到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例1、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 能力目标: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作业设计:
1、 必做题: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一题
2、 选做题:解方程:x+0.3=1.8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篇五
1、知识目标: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设计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课件出示: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山羊、小猴、小狗、小兔在做游戏)
让学生猜测如果让山羊和小猴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结果。
(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回答,出现跷跷板不平衡的画面)
提问:怎样才能让小动物开心地玩起来呢?
学生:让小狗、小兔加入到小猴那边。
(课件演示:跷跷板逐渐平衡。并能一上一下动起来。)
教师小结:当两边重量差不多时,跷跷板基本保持平衡,就能很好地玩游戏了。
[评析]:动物是学生们喜欢的形象,以故事情境导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的优势,使学生初步感受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师: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有一种更为科学的平衡工具,猜猜是什么?
1、直观演示,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教师向学生介绍它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提问: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2、继续实验,自主发现
1)分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每个小组发一些有重量的砝码和学生自己手中的书本等)
要求:三组设计平衡状态,三组设计不平衡状态。并据此列式。
2)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作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平衡状态的:
50+10=60
50=20+书……
不平衡状态的:
50+30两本书
50三本书……
4)学生动手把不平衡状态的天平调平衡并列式
50+30=四本书
50+10=三本书
5)师生一起把书用字母代替:
50+10=60,
50=20+x,
50+302x,
503x
50+30=4x
50+10=3x
1)学生把上没面的式子进行分类
2)让学生明确:像这些含有等号的式子都是等式。(板书:等式,标出大集合圈)
观察右边三个等式与左边一个等式有什么区别?
学生很快明确:右边的等式里都含有未知数。(在等式前面板书:含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我们把右边这三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学生齐读方程的意义,同桌互相说出一个方程。
[评析]:这部分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分类、交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并初步渗透了数学中的集合思想。
课件出示两个小动物争吵的画面
小狗:我知道了,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
小兔:不对不对,应该说所有的等式一定都是方程。
判断谁说的对,并叙述理由。
学生阅读数学小知识“你知道吗?”
练习十一的1题
教学反思
1、利用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生活是兴趣的源泉,体验是主动参与的动力。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加入了学习的热流中来。教学当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关注情景教学
在本节课中,将枯燥的方程概念融于浅显生动的情景中。导入利用小动物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背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对天平的所有情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天平称重的实验,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实验现象,使学生获得了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