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工作报告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乡村治理工作报告篇一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城乡共建”的原则,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以建设“县域经济富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和美、生态环境优美”新xxxx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示范村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状况,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20xx年全力抓好36个示范村建设,其中:县级以上重点示范村12个,示范村12个,巩固提高村12个。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重点示范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以上,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0%以上,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重达到30%以上,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或其他技能。
(三)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以上,且具有抗御本地区基本烈度地震能力,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电话(含移动电话)入户达到全覆盖,人畜安全饮水率达到90%以上。逐步扩大农村绿化面积,建设美丽新农村。
(四)村庄建设有序整洁。合理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村间街道实现硬化、美化、绿化、新化、净化、亮化等,建有基本排水设施,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堆放、定时清运并实现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农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60%以上。
(五)村级管理规范有序。“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率达80%以上,村两委会班子团结和谐、制度健全,“双高双普”目标全面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有完备的两委会阵地、文化广场、图书室及健身设施。
(一)科学编制规划。坚持“节约土地、完善功能、方便群众、超前发展”原则,按照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科学编制村庄建设及旧村改造规划,切实增强规划连续性、权威性、严肃性和实用性。(牵头单位:住建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住建局、新农办、农林局、发改局、国土局、环保局)
(二)引领发展产业。根据各示范村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做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高标准规划猕猴桃产业、设施农业、畜牧业、手工布艺等一批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全县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村一品”彰显特色,产品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牵头单位:农林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农林局、新农办、财政局、发改局、畜牧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发办、科技局)
(三)建设完善阵地。阵地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强基础、促发展、壮实力、构和谐的重要载体。20xx年结合新型社区建设,完成村级两委会阵地建设任务。(牵头单位:组织部;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纪检委、组织部、新农办、住建局、民政局、国土局、财政局、审计局)
(四)建设文化广场。以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综合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为目的,切实加强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20xx年全面建成15个示范村文化广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农家书屋,充分发挥其作用。(牵头单位:新农办;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新农办、财政局、国土局、文广局)
(五)强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达标,实现“六化”和“六个一”的目标,“六化”即:道路硬化,边沟围墙一体化,村道路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文化活动经常化。“六个一”即:有一个科技文化活动室,有一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有一个幼儿园,有一个休闲健身场所,有一个便民超市,有一个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发改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发改局、财政局、交通局、水利局、农发办、国土局、电力局、卫生局、教育局)
(六)整治村容村貌。结合“四城联创”目标,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入户工程,积极实施“五化”、“一池四改”、“绿色家园”建设,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建立健全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实现村庄美、环境好,辐射带动全县乡村环境卫生明显改善。(牵头单位:新农办;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新农办、城管局、住建局、环保局、卫生局、创建办、农工部、民政局、人社局、国土局、交通局、财政局)
(七)强化技能培训。按照各村产业发展实际,因村、因人、因时而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分期分批进行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和乡土人才培养,重点加强对猕猴桃产业和手工布艺从业人员的培训,实现“一户一策”、“一人一技”,提高广大农民实用技能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牵头单位:农林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农林局、人社局、畜牧局、科技局、农发办、财政局、教育局、科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党校、教育局、工商联)
(八)创建学习型村镇。按照《创建学习型村镇实施方案》要求,以“一镇两村”示范点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管理功能,加强指导、强化落实,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群众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牵头单位:宣传部;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宣传部、新农办、信息办、广播电视台、妇联、团县委)
(九)提高农民素质。利用春节、农村古庙会、夏日纳凉晚会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按照“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对全县12个重点示范村进行精神文明户创选评活动,对评选出的“十佳好公婆、好媳妇、十大孝子”进行表彰。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身边好人好事和见义勇为等行为宣传报道,加大群防群控力度,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牵头单位:宣传部、政法委;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宣传部、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文明办、计生局、广播电视台、信息办、团县委、妇联、信访局、文广局)
(一)规划准备阶段(20xx年1月1日—3月31日)。按照新农村建设任务和工作实际,做好宣传、动员、安排部署、同时做好两委会阵地、文化广场的选址、村庄建设、旧村改造、产业发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和各个项目的前期资金筹措等工作。特别要做好猕猴桃产业发展前期的土地流转、规划、苗木购置、栽植及春季田间管理工作,以及做好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4月1日—11月10日)。具体实施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是推进两委会阵地、文化广场的建设,积极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发展“一村一品”。要根据农时气候及猕猴桃生长特点,及时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结合“三夏、三秋四禁止”活动,采取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对农村环境卫生及村容村貌进行整治,确保乡村环境卫生取得明显成效。
(三)检查验收阶段(20xx年11月11日—12月31日)。对新农村建设20xx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做好查漏补缺和考核验收总结等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继续采取县级领导包抓、部门帮扶、各镇(中心)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包抓机制。牵头单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责任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具体措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各级干部要带头宣讲新农村建设理论政策。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宣传美丽新农村、新风貌、新农民、新科技、新政策等。及时推广新农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将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融入新农村,丰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
(三)加大投入,增强后劲。县上继续按照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部门帮扶、项目捆绑”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阵地建设、文化广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各涉农部门要积极争取省、市涉农项目和补助资金,重点向示范村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金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引导资源向农村有序流动,夯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逐步缩小城乡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真正实现农村农民共享改革成果。同时,要严格按照《xxxx县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xxxx县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加强对各类规划设计指标完成情况,工程项目完成情况,投入情况等全面进行考核。
(四)合力共建,齐抓共管。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充分利用地缘、亲缘、人缘等关系,组织引导全县所有企事业单位、机关工作人员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企业帮扶,增强村企之间的联系,共同发展实现双赢。通过“同乡联谊”活动,吸引县外能人回乡投资建设,为家乡做贡献。邀请曾在我县工作过的领导干部回乡视察指导,为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帮扶单位与镇(中心)、村的联系,充分调动帮扶单位和包村干部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明确主体,发挥作用。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以奖代补”谁投资谁受益等奖补政策,调动农民群众自己投入发展产业、改善环境的积极性。对于村内集体公益项目建设,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方式,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坚决杜绝村集体举债搞建设,倡导农民办好自己的事,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六)示范引领,树立典型。县、镇(中心)、村都要着力培养和选好各类典型,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好经验、好做法,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以典型示范、典型带动促进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
(七)加大督查,严格奖惩。将新农村建设纳入镇(中心)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全年新农村建设成绩突出的镇(中心)进行表彰,考核排名最后一位的镇(中心),全县通报批评,电视曝光。对半年和年终两次考核排在最后一名的镇(中心)给予经济处罚,由纪委、组织部对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按效能问责办法进行问责。对帮扶措施到位、责任到位、成效显著的包扶单位,在次年农业农村工作会上进行表彰奖励。
乡村治理工作报告篇二
;序言
三、接受本课的知识储备
四、开设本课的当前意义
讨论题:书本知识与个人发展
第一编:乡村及其基础
学习讨论题:
1、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各有不同,请你举例说明你所了解的乡村特点?
2、自然经济的特色是什么?
3、乡村与城市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4、怎样认识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三位一体的整体?
推荐书目导读:
费孝通:江村经济。
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另有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作的序及附录“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二 乡村与
一、地理环境会的作用影响
加强我关的研究
村与人口
一村人口的构成
村口与村关系
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经济构成关系。人口的思想素质包括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法纪观、社会公德、个人私德、思想品行、修养操守等等。
反映人口素质的指标人口素质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制约,先天遗传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体质、智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教育与学习条件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形成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祝卓人口地理学
本书的研究人口发展过程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促进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口社会学
本书主要讨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口的状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类型、人口基本构成等是其研究的重点。它从社会变量和人口变量的相互关系中,探讨社会发展对人口过程的影响,研究人口变化造成社会发展的后果。基本特征是:深入城乡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取得第一手数据资料,调查方法通常可分为个案调查、抽样调查、回顾调查、跟踪调查等,在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定量定性结合、微观宏观结合中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
4、乡村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口多,加上现阶段广大民众政治素质不高,如果有很多党派的话,每个党派都能够吸引到相当数量的支持者,进而导致党派林立、互相攻击,政局不稳,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地大物博的中国,如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还会导致地方割据。
部分党支部书记的素质不高,理想信念比较淡薄,开拓创新意识比较差。少数党支部战斗力不强,工作中缺乏监督、约束机制,我行我素,落实措施不力。个别村党员年龄偏大的问题仍很突出,农村部分党员政治素质和论文化程度偏低,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党员队伍科技知识贫乏,致富能力较差。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村民自治 民主选举党支部职村民委员会
复习思考题:
1、新形势下乡村党支部建设如何创新
2、当前村委会民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如何处理好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
第五讲 治理的基本制度
一、户籍制度
二、土地制度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本讲要点:
一、户籍制度
1、概念:户籍制度,也就是户口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它是统治者征调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农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所以,历代王朝都沿袭着这一制度。
历史特征
地域性
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甚至把任意离开户口所在地视为一种犯罪而加以惩处。在农业社会,以土地为主的生产经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具有制约人口流动的客观条件,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从外部加强了这种安土重迁的特征,人身的束缚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封闭,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等级性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它可享受以下特权: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
世袭性
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体现在对人口等级、职业的控制上,即同人口的地域流动一样,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匠户和杂户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世袭性。
治安职能
户籍管理一般应是人口的统计和管理工作,与社会治安并不直接相关。但是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各种行政单位、各种身份的人都要被编入其中,形成一个遍布各地、各行业将各种职业者联系并束缚在一起的社会治安网络,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
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及人才市场。
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及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体制性障碍。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需要转移,但事实上进城限制却没有从根本上放松。
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大量城市务工农民,连基本的生存条件及安全感都没有,身份不明工作不稳,城市需求及消费畸形发展。
现行户籍制度加剧了城乡割裂,阻碍了城乡统筹,加剧了社会分化。与住房、消费教育、社会保障等利益直接挂钩,不同的户籍有不同待遇,不仅人为地把本应平等的身份划分为三六九等,而且加大了贫富差距。
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和在国内的自由迁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由此生成,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不平等。
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宪法》上恢复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确认不论城乡居民都具有自由迁徙、择业和居住的权利。
2.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取消“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具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
3.改革户籍制度不是取消“户口”,而是剥离户口的附加功能,应取消粘附在户口上的各项利益差别,体现社会身份与“国民待遇”的平等性。
4.改革户籍制度后,户籍管理还是必要的。通过公民身份登记,可以证明其身份并确立其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可以为政府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劳动力合理配置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户籍管理还是治安管理的基础,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的内涵
土地制度是反映人与人、人与地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是一种法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构成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和核心的土地制度,包括了上述广义土地制度的全部内容。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我国全部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土地的全民所有制采取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形式,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占有属于全民的土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土地的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该组织的全体农民占有属于该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并对该集体所有的土地行使经营、管理权。
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包括村农民集体和乡(镇)农民集体)。
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目前土地制度问题的根源
1集体土地产权残缺,没有处置权。
市居民。
集体土地所有者缺位,没有代表。
乡镇政府是国家机关,许多乡镇又没有集体经济组织,究竟谁是乡(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代表也就模糊不清了;村民小组虽是基础,但一没有法律地位,二没有经济核算形式,三没有办公地点,有的甚至连小组长也没有,遇事由各户联合推举一名代表。正是出于作为集体成员的农民个人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原则上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而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又是缺位的或虚构的,所以,本来对集体土地仅仅具有经营、管理权限的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便往往以集体所有者的名义为农民做主,在土地征用、承包、流转以及机动地的处置中侵害农民的利益。
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稳定承包权相矛盾。
这种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在于农地的集体所有制:由于一个地区的农地是由这 个地区的农民集体所有的,那么当单个的农户离开这个地区的时候,他就必须放弃该地区集体土地的使用权:而当该地区出现新的农户时,别的农户享有的土地使用权必然要被重新分配,以满足新的农户的土地需求。结果就是,随着地区人口的变化,土地的分配必须不断做出调整。
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导致的严重后果
工业化、城市化与保护耕地的矛盾
土地腐败已经与国企改制腐败、重大工程腐败并称为“当代中国三大类腐败”。集体所有制为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权力寻租大开方便之门,因为所有权主体不明确,长期以来,名义上的集体所有制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政府所有制。致使农村土地被各级政府不断以各种名目低价征用,土地财政成为政府提升政绩的捷径和官员腐败的沃土。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膨胀,抬高房价
在很多地方,土地财政早已成为第一财政,仅土地这一项所带来的收入已超过50%。据《财经》杂志调查,在许多发达县、市,由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创造的税收,是地方税收中增幅最大的两大产业,增幅高达50%至100%。这两项税收占到地方税收的 37%以上。
2008年北京市土地相关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42.5%。
土地制度改革的效用
社会效益分析
(1)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取向。
可行性分析
沿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可以保持社会稳定和谐。(2)沿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可以降低土地交易成本。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管理机构上移便于社会保障统筹。
激活市场要素运作可以促进城镇化持续滚动推进。
战略意义
(1)有利于构建基层政府和农民自身的动力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有利于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多社会结构优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
具体形式有(1)包干到户。各承包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以及向集体上交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提留。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
(2)包产到户。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目前,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的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优缺点
优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第一,就全国来说,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手工劳动,因此不适合大规模的经营,而将经营的单位划小到家庭,同这种手工劳动的生产水平相适应。
第二,原来那种大规模经营下的集体劳动(改革前农村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农民评工记分年终分配)对每个人的劳动数量、质量很难准确统计,因而必然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而以家庭为经济单位可克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的平均主义。
第三,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动物、植物等生命体,劳动对象的这种特性要求劳动者有更强的责任心,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有助于这种要求的实现。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以蓬勃发展。
缺
3.2.1 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事实上不存在。政社合一的体制废除后,无论是在法律规定中还是事实上都不存在所谓的乡农民合作社。其次,村民委员会也不能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代表。
由于土地权属不清,管理体制不健全,征地制度不规范。
经营狭小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田埂、沟堰占了不少耕地。由于耕地面积,农民还在沿用传统手工劳动工具,机械化大生产既不合算,也不可能,生产效益低下。
资源市场配置承包制使许多农民不能真正离开土地,安心从事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又使得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不能通过扩大生产面积取得规模效益。因此,承包制既阻碍了广大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又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它是在对传统官僚制管理模式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产生的。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治理,相比先前统治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公共治理更加强调自由的价值,推崇诉求的多元化和彰显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1.1 治理的内涵界定
西方解说:
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治理是个人和制度、公共和私营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综合。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冲突或多元利益能够相互调适并能采取合作行动。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非正式安排。
世界银行的定义:治理是在管理一国经济和社会资源中行使权力的方式。治理的内容主要有:构建政治管理系统;为了推进发展而在管理一国经济和社会资源中运用权威的过程;政府制定、执行政策以及承担相应职能的能力。
联合国开发署的定义:治理是行使经济、政治和行政的权威来管理一国所有层次上的事务。它包括机制、过程和制度。公民及其各类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表达利益、行使合法权利、承担其义务以及弥补他们之间的差异。
作为最小化政府:用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减少政府的范围和公共开支。
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同时适用于和公共部门管理的新方式。
作为新公共管理: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技术和激励结构引入政府部门,用更多的“掌舵”代替“划桨”。
作为“善治”的管理:它从政府的合法性和管理效率上定义政府管理国家、社会、经济事务的能力。
作为 社会-控制系统论的治理:它以一种有别于传统等级制的新的结构或模式来定义治理,政府不再是金字塔顶端的那个发号施令者,而是与其他行动者彼此依赖的网络中的一个结点。
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由政府、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共同组合而成的问题导向型的网络,在这种网络中没有权威的自主与自治是其特征。
1.2 关于治理理论的三个观点
(一)从政府管理角度来看待治理。主张采用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
(二)将治理视为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认为治理是公民社会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
(三)将治理视为由政府和其他参与者构成的合作网络。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指的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其他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重新构建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2、治理理论的思想特点
2.1 治理强调了自由的价值
公共治理重视政府以外公民社会组织在治理中的作用,主张有限政府,要求重新建立公共权威、分享公共权力、参与公共事务都体现着消极自由的理念。其目的正是为了反对福利国家的扩张对自由造成的损害。
2.2 公共治理彰显了公共性
公共治理强调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角色定位,同时宣称没有包容和参与,公共性就会堕落为狭隘性和私利性。只要共同的目标都是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各种社会行为主体都可以参与到公共事务治理中。
2.3 公共治理推崇诉求的多元化
公共治理的多元诉求体现在四个层面上。政府治理工具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行政手段外,以市场为核心的治理工具和机制,财政性工具与诱因机制,管制性工具与权威机制等都可以作为政府治理的手段,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形态。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方面都没有单独应对所有公共问题的资源与能力,各尽所能成为实现良好治理的前提条件。公共权力的多中心化:要实现各尽所能的良好治理,就必须让治理的各个主体参与权力度分享。政府与其他主体的互动合作:公共治理是以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的合作网络管理。共同的目标,与相互信任的文化,及由此形成的协商对话的行动方式,确保了合作网络成员之间能够精诚合作,弥补各自不足,在公共利益中携手共进。
3、治理理论包含的宝贵思想和理念
3.1 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
治理鼓励公民以个体或集体的形式广泛地参与公共行政,从而使公共行政更能响应公众的呼声。
巴伯指出,政府的无能表现在三方面,即行政机构的瘫痪、公共事务的私有化及民众对政府的疏离和冷漠。如欲解决政府无能和自由民主主义所产生的危机,宜将“强民主”建立在公民参与和公民义务上,而非只是建立在个人良好品德和利他主义之上。公民与基层行政组织互动就是在公民自愿组织的原则下,通过公民的参与和监督使公共行政的服务和效率达到最佳。
彼得斯提出的政府治理的四种模式中,参与式政府模式相比其他政府治理模式来说,更注意到国家与社会问的关系以及广大公众参与决策的机会。参与式政府致力于寻求一个政治性更强、更民主、更集体性的机制来向政府传达信号。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就怎样才能从社团和个人那里寻求和接受意见做出决定。政府要强调发展第三部门,即有别于公共部门的非营利组织,来解决当代社会的许多问题。同时,也要指导这些组织使之符合公民社会的价值要求,并且有能力去解决社会问题。参与模式的出现强化了公民的作用,并试图以投票以外的方法来诱导民主参与。
3.2 公民社会是治理的基础。
从理论上,治理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治理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在今天,以公民积极参与和公民自治能力为主导的治理模式越来越成为主流,冲击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使得传统国家或政府组织的作用逐渐缩小,而公民社会正在不断强大起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治理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治理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从某个小范围的社群来看,可以没有政府统治,但不能没有公共管理。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
所以,治理的基础与其说是在政府或国家,还不如说是在公民或公民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社会是治理的基础,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治理。因此,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一个繁荣、活跃的公民社会,是治理的本质要求。因而,在实践中,政府放松对社会的过度管制,向社会分权,赋权于社区和居民,允许公民组织自主发展和自我管理,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地方和社区的公共事务,倡导培育和提升公民自主管理的能力,就成了治道变革的中心任务。
3.3 自组织的多中心治理。“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合作方式组成的网状管理系统” 。
由于国家的失效和市民社会的“不自主性”同时存在,一些社会、经济问题不能简单地借助自上而下的国家干预或凭借社会的自发调节方式得到解决,而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合作却能够行之有效。正如政治学家科曼所指出的:“许多集体行为的问题只通过个人行为无法解决,由遥远的国家调节或间接的政治民主程序也不容易解决。相反,社群的自我调节,结合民主国家及其机构的权威,倒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自组织治理网络作为一种合作性的共同体能够使得理性的个人超越集体行动的悖论。” 自组织治理网络是个人和机构、公家和私人治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首先就应当互动合作。在治理过程中,无论哪个组织,都不可能拥有知识和资源两个方面的充足能力来独自解决一切问题,它们必须通过与其他组织交换知识和资源达到目的。有的组织可能在某一特定的交换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不宜轻易发号施令,因为任何组织都不会乐于一味地仰仗和屈从于他人,也会用拥有知识和资源的筹码对此加以抵制。
治理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库依曼指出:“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能够拥有解决综合、动态、多样性问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与信息,也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应用所有有效的工具。”它们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相互替代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社区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第三部门和私营机构将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起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这些组织的权利也将得到社会和公民的认可。这一变革的内在逻辑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公民的个人责任以及个人对自己决定承担的后果将上升为社会选择过程中的主要法则。公共行政之参与者的多元化,多元化主体之间的权力依赖和合作伙伴关系,最终必然形成一种社会自治的合作网络 ”。
3.4 社会合作网络体系的构建。
既然政府不是治理依赖的唯一组织载体,那么,依靠谁来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进行治理,以及怎样依靠这些力量进行治理呢?显而易见,治理依靠的应当是以问题和管理事务性质为导向而构建起来的多种形态的社会合作网络体系。面对着国际、区域、国家、地方、社区等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公共问题,国际组织、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公民组织等治理主体围绕某些公共问题或公共事务,通过对话、协商、谈判、妥协等集体选择和集体行动,达成共同治理目标,并形成资源共享、彼此依赖、互惠和相互合作的机制和组织结构,建立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纵向、横向的或两者结合的社会合作网络。
这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高度弹性化的合作网络的构建涉及多样化的治理主体的参与,这一多层治理体系及包括各个层级政府或公共组织之间,以及跨国家区域性政府和公共组织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互惠、合作关系结构,也包含公共组织与私营企业组织、公民组织之间建立的交换、互惠、合作、共同处理公共问题的组织结构。治理运动的扩展表现为纵向、横向及纵横交错的、重叠的社会共同治理网络组织体系的不断发展。因此,治理的关键是建立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网络体系的构建、信任关系的形成与合作方式的建立。
3.5 社会资本是治理的手段和目的。
如果说统治运行依靠的是强有力的垂直控制和命令,那么治理运行则依靠的是存在于公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力量,依赖于政府、公民、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积极合作的态度。这些要素构成了治理过程中资源共享、组织间协调、有效沟通、伙伴关系的内在道德基础,也是治理的手段和目的。治理的基础是公民社会的形成,而充裕的社会资本储备是公民社会的结构性支撑。社会资本就是成员之间的社会联系或者网络关系、规范、相互信任。社会资本的功能就是降低交易成本、防止现代民主制度引发的过度的个人主义,以及提高人们结社的能力并以集体的力量抗衡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所以,治理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育社会资本。
二、治理理论的现代构建
三、概括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3、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
4、政府作用范围及方式的重新界定。
四、治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1 治理内涵深刻化和外延扩大化。
什么是治理?治理应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看法。但大部分的定义都认为,治理是和他人合作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治理必须要至少有两个人。然而,“一人公司”的出现对这种看法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因为照此看法,“一人公司”就不存在治理,这显然有些说不过去。类似的能引发治理变革的治理实践还有好多,而且将来会出现更多,这势必将为治理理论的研究提供许多新的课题,促使治理内涵深刻化和外延扩大化。
2 治理的理论基础——对人性的假设。
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向能力人和目的人假设转变早期治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
以泰罗(taylor)为代表的科学治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治理理论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熟悉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经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
当代治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如同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治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在现代西方,人们对物质方面的爱好开始淡薄,而对人创造能力的关注日益增长。作为人最高需要的自我实现(按照人的爱好、能力从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正成为西方人追求的重要目标。面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沉重代价,许多思想家从文化价值观和人性上思考问题,认为实行“人的革命”是避免最高代价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人的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人为目的,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和智力,把人塑造成“能力人”。
21世纪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灵魂是创新,人的智力和创造能力将在21世纪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且包含人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的增长也至关重要。历史发展的这种趋势将引起企业治理的创新。其任务之一就是把人作为企业治理的目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人的工作能力,营造一个能发挥人创造能力的环境。其实质就是实行以能力人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治理,即以人的能力为本的治理。
3 新的理论基础——“合工理论”向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
200年以前,亚当.斯密论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他的这一分工理论成了近代产业革命的起点,也成了后来的治理学家创建治理学的理论前提。确实劳动分工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专业化和职能化治理。但是,这种理论发展到今天,负面效应日益显露出来。现代社会,一方面追求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假如片面强调分工精细和专业化,则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结果致使企业整体效率低下;同时,把人分成上下级关系的官僚体制,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相反腐蚀着人的精神,摧残着人的身心健康,以至于走到了分工与协作原则初始动机的反面。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非凡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使简化治理环节成为可能。同时,与市场变化和高科技发展相对应的是劳动力素质大大提高,员工不再满足于从事单调、简单的复杂性工作,对分享决策权的要求日益强烈。
与分工理论相比,合工理论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即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将几道工序合并,归一人完成,也可将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员组合成工作小组或团队,以利于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另外,减少治理层次,提高治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打破官僚体制,减少了审核与监督程序,降低了治理成本,减少了内部冲突,增加了组织的凝聚力,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的个人发展。
4 研究重点从治理科学向治理艺术的转变。
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二战后的二十多年里,治理是科学的观点占了上风。但是,治理科学的研究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该说的好象都说了:治理的原理方法等似乎已经充分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除了用更新更时髦的字句去描述已被揭示的问题外,人们似乎再也提不出真正新奇的观点了。从事实践治理的人们正越来越多的熟悉到,治理的原则是简单的,治理的方法是明确的,但正是这些原则和方法的不同组合和运用构成了不同组织治理成败的原因;成功的治理是一种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对象用适当的方法和原则的艺术。
5 治理决策从强调理性到重视直觉。
前面提到的数量方法曾对治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许多企业也开始用一些数量模型来进行决策。但在21世纪,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由于环境日趋复杂,其变化速度也日趋加快,影响环境的许多因素也难以定量的加以描述,人们逐渐熟悉到数学方法的局限性。治理人员不得不重新依靠他们那虽然难以证实,难以描述,但经常是正确的直觉,并根据这种直觉来判定环境的变化,制定行动方案。治理理论也势必将重视对如何更好的利用直觉进行决策的研究。
6 治理理论研究的本土化。
治理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是指在研究治理理论一般规律的同时,必须结合当地的社会制度、社会性质以及文化传统和治理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这一点对我国治理理论的发展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方面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治理实践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我国古代文化里蕴藏着丰富的治理思想精髓。如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博采众长,中西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是摆在众多学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7 治理道德规范的研究。
将日益受到重视道德通常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治理实践的发展,给治理理论提出了许多道德两难问题。而且,治理道德问题对组织乃至全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巨大。因此,对治理道德规范的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
8 治理理论体系的系统化。
治理理论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有系统和统一的理论体系,但目前治理的发展离此还相差甚远,还没有公认的理论体系。因此治理理论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9 治理的发展呼唤真正的治理大师的出现。
如何把现在的治理理论丛林发展成统一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今后的治理学将何去何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许只有天才的治理大师才能解决。综观20世纪,似乎只有德鲁克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师,他的许多天才般的预言,对20世纪后半段治理理论丛林的出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的现代治理理论都是在德鲁克预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许,现在该到了治理理论走向统一的时期。时势造英雄,21世纪治理理论的发展呼唤真正的治理大师的出现,也势必将产生真正的治理大师。
第七讲:目前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
一、乡村治理的现实窘境
二、乡村治理的十大难题
三、破解难题的新思路
本讲要点:
一、 乡村治理的现实窘境
1、村民增收难
农民增收缓慢一直是“三农”最核心的问题,更是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农民增收难主要在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无组织的单家独户分散生产的小生产方式,是只能满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个体农民无法解决市场、科技、农资与金融问题。
2、农产品销售难
农业经济有一个最困扰的问题,就是增产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不是农产品过剩形成的,而是农业组织系统中市场流通不畅造成的。
3、农科入户难
在原有体制、运作方式以及普及手段情况下,农业实用技术到镇到村难到户,到了农业技术人员到不了农民。通过信息化手段让实时实用农科知识每天入户到人。
4、农资质量保障难
5、村民贷款难
要调整农业结构和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农业发展,仅靠农业和农民自身原始积累是很难的,一般金融部门从资金安全和业务成本考虑也不愿意贷款给农民。
6、乡村环境整治难
(一)以整治人居环境为切入点,突出改厕、改水、改路、改人畜分居、改建排污渠;有规划,有垃圾屋,有生态沟,有绿化树,有宣传栏的“五改五有”创建生态文明村。
(二)帮助农民改善道路交通和水利设施,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环境条件。
7、乡村事业建设难
(二)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完成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双高普九”全面达标。
(三)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退伍军人培训转移就业等,城乡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
(四)大力实施便民廉医工程。实现了村村有卫生站,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8、乡村矛盾调处难
目前农村矛盾纠纷进入高发期和呈错综复杂态势,而乡镇机构体制及干部素质与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相适应。整合集中乡镇的司法、信访、综治、国土、妇联、林业等基层维稳资源。
9、乡村财务村务监管难
村干部挪用侵占集体财物的事时有发生,监管难。
10、干群关系融洽难
加速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各项民心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干群鱼水关系。
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农民问题就解决了中国的问题。
2.1 村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要务
1、“三农”问题的聚焦:农民增收
2、农民增收要先跳出“黄宗羲定律”怪圈
3、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
2.2 结构调整:科学安排“三农”的空间与布局
1、农业结构现状及调整目标
2、走产业化道路,提高农业结构调整水平
3、市场与科技:农业腾飞的两只翅膀
4、跳出农业抓农业:做好二、三产业文章
5、合作化,再来一次又如何
2.3 完善现有土地制度:破解“三农”问题
1、土地问题:“三农”问题的聚焦
2、保护好农民手中脆弱的“泥饭碗”
2.4 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开拓“三农”的绿色通道
1、现代农业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
2、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新需求
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与内容
4、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路
2.5 反贫困:破解“三农”难题的攻坚战
1、认识贫困问题的新视角
2、20世纪中国反贫困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3、21世纪的反贫困思路
4、关于中国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2.6 乡村社会保障制度:纺织农民“安全网”
1、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战略意义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4、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新构想
2.7 城镇化:“三农”新一轮发展的高平台
2.8 村民自治:“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之路
2.9 提高农民素质: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2.10 乡镇治理:重建党与农民群众的连心桥
第四编: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现代化
第八讲 境内外乡村治理的经验教训
一、韩国乡村治理的经验借鉴
二、台湾乡村治理的经验借鉴
本讲要点
一、韩国乡村治理的经验借鉴
(一)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并延续至今,是韩国在城乡失衡的背景下由政府实施的国民运动项目。新村运动已成为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到2011年,人均gdp由70年代初的70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32000美元,增长了近400倍,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二)新村运动的主要内涵
1、精神改造立意,组织发动农民
上世纪60年代,韩国城乡差距巨大,农民生活艰苦、居住简陋,农村无序现象普遍存在。新村运动初期,他们通过机制创新,在农村大力培育“勤勉、自助、协同”精神,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整个运动营造了强大的思想氛围,纯正了民风;尔后,将乡村分为基础村、自助村、自立村三类,通过分类补贴来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民间自发的社会运动,进而形成了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
2、环境整治破题,美化乡村
运动之初,韩国政府选择了农民最关心、最急需的环境整治作为新村建设的突破口,提出了拓宽村庄马路、改良屋顶、修缮院墙、挖井引水、建设公共洗衣场、架设桥梁、拉线安电、设置堆肥场、整治溪流、整顿卫生环境等十大项目建议,由农民自行选择实施;之后的若干年来始终不渝坚持推进,农村基础建设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整理耕地、整治河川、修建道路、开发农业用水、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修建乡村会馆及敬老院等诸多方面,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农协内外联动
韩国农业和
乡村治理工作报告篇三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很喜欢这句话,经过两天的国培洗礼,开启了追梦人生。曾经忘记的梦想,在你我的交流中日渐清晰,曾经倦怠的脚步,在不断学习中又有了力量!
1、做幸福的教师。
幸福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智慧!教师的幸福就是既看到自己的成就,有享受当下的满足和快乐,又明确了自己的不足,激发了提升自己的欲求,并且找到了适当的途径和方法,为此由衷的感到庆幸和愉悦!做幸福的教师,是自己的事,也是大家的事,用幸福传递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用快乐感染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2、准确认识学生、把握自己。
教师的发展就是要准确认识学生,准确把握自己。科学地认识学生的学习规律,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间的差异,才能因材施教,其实生活中很多的烦恼来于自己,对不可为的事刻意为之。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因为不能准确定位自己,心生烦恼;因为不能准确定位自己,而浪费自己的才华;因为不能准确定位自己,而错失了卓越的成就!
3、站在一定的高度看教育。
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立足于教育关照人生;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立足于教学从事教育;站在教学的高度看考试,不唯考试超越考试。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看清、看透。
4、适时突破自己。
去掉浮躁,踏实做事。慢下来是突破自己的一个缺口,但怎样慢下来是需要思考的!老师应该做一个思考者、研究者,不能只做实践者!
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生、尊重生命。要给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给他们大胆思考和积极发言的勇气,给他们犯错的机会。以包容的心态保护孩子创新的意识,给学生留出创新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无论对错,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以及在体验中的参与、发现与探索。
乡村治理工作报告篇四
为确保中小学生校服质量安全,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的切身利益,根据《上海市*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办发﹝20xx﹞10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落实本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若干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沪教委基﹝20xx﹞43号)、《黄浦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制定本校学生校服采购方案。
一、发挥家委会作用,强化学校责任
1、建立由分管德育校长牵头、德育处、总务处组成的校服管理工作小组,对校服质量监控负责,设立校服专管员负责具体发放、补定事宜。
3、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监督作用,学校积极配合家委会相关工作。家委会通过座谈会、问卷等形式,听取学生、家长对校服质量、款式、价格,以及校服穿着制度等方面的.意见,学校接受家委会提出的改进建议,发挥校服穿着制度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二、规范学校校服采购程序
1、学校通过综合比较,选择产品质量高、信誉好的校服生产企业,经家委会审核、同意后,按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教委发布的校服采购格式合同,与校服生产企业签订合同。校服合同价格应在市教委、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制定并公布的学校代办校服价格范围内。
2、学校要将合同复印件及时报区教育局后勤中心备案。并督促校服生产企业尽快到区质量技监部门申报。
3、学校将校服样衣保留,作为验收校服款式、面料、颜色等的依据。
三、做好学生校服“双送检”工作
1、学校接收校服时,严格查验生产企业名称标识、面辅料成分标识、洗涤标识、规格型号标识、校名标标识等是否齐全,是否有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本批次产品质量检验合格报告,是否与样衣标准一致、外包装及货品有无破损等。质量标识不齐全、与样衣标准不一致、外包装及货品有破损的,按照合同约定处理。校服生产企业未能出具校服质量检验报告的,学校拒收。
乡村治理工作报告篇五
此次环境整治工作实行区域包干方式,切实巩固清洁美化家园行动成果,对新村588套别墅进行区域划分成4个片区,形成以村干部为成员的8人新村环境整治工作小组,每个片区2名干部,细分到队,落实到人。预计投入50万在新村治理上,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5月份,进行对新村屋前屋后违章建筑,乱堆放问题进行针对性拆除、整治、清理等一系列措施。现告住户书已全部发放完毕,入户面对面通知也已到位,整治工作稳步开展;第二阶段5-6月份,对村内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修整,对乱种植蔬菜现象进行整顿,对草坪进行补种;第三阶段6-7月份,计划在房前屋后重新种植一批果树,以此来增强村民对树木的养护积极性。
在老鹰湾及无星两个次战场上,对绿化、河道、村容村貌整治中也将投入50万,成立专门班子负责环境整治工作,预计约新建水泥路800多平方米、铺设下水道1000多米、房前屋后建花坛2000米左右,并对村民房前屋后的乱搭建、乱堆放、乱晾晒、乱栽种行为进行有效劝阻和规范,努力把光明村建设成为“水清、路洁、地绿、庭美”的园林式村庄。
落实光明工业园进行环境整治工作,与各企业签订保洁制度,村企合作,企业出钱,我村出力的方式,加强文明村创建环境整治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在宣传到位的基础上,与企业签订《卫生保洁责任书》,要求企业自觉维护公共卫生,落实“门前五包”,将垃圾定时、定点投放,配合好村卫生保洁员工作。共同为光明村创建全国文明村工作出一份力量。
我相信,通过光明村村干部、党员和广大村民、^v^人的工作努力,光明村在全国文明村创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上将会取得优异的成果,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使村容村貌得到最大的改变,光明村将会是一幅道路整洁干净,水面清澈见底,绿化环绕村庄,四季都有花开的美好景象。
乡村治理工作报告篇六
根据《xx委组织部关于抓紧上报“难点村名单及治理方案的通知》精神,为切实做好“难点村”专项治理工作,全面提高我镇村级管理整体水平,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对照省委关于难点村的界定标准,我镇高皇村属于“班子建设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类型村。高皇村总人口1700人,耕地面积20xx亩,8个村民小组,36名党员,该村由于村干部不团结,宗族势力较大,村党组织号召力不强,导致该村三年未能发展党员,村级集体经济瘫痪。
力争用3年时间,使现有“难点村”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提高该村干部群众民主法制素质,解除宗族势力对级公共事务的影响,健全并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消除“发展党员空白”现象;促进各项工作。
1、加强领导、齐抓共管。
镇党委成立把“难点村”治理领导小组,把“难点村”治理工作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党委副书记是“难点村”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村支部书记是“难点村”治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加强村领导班子力量,镇党委从政府部门抽调精干人员到村任挂职支部书记,从本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中选拔一名干部充实到村班子中去。
2、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
引导村民根据市场需求和本村的实际条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
3、健全制度,综合治理
完善村级管理机制,坚决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化解群众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依法打击村黑恶势力,维护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强化问责,加强督查。
治理工作组加强督导,每月一次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建立“难点村”治理台帐,实行销号制度,做到治理工作不达标,工组不离村。镇党委将严格按照整顿工作责任制办事,切实落实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镇领导小组要在镇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负起调查研究、掌握动态和具体指导的责任,要根据工作的进程,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工作措施,注意防止和纠正工作中带倾向性的问题,保证治理工作有序向前发展。
乡村治理工作报告篇七
1.按时做好各种报表的上报工作,每个月月底上报一次农村私人建房报表,以及农村危改的进度表等,都能按时按质完成。
2.按照县委、县政府相关文件要求,做好古砦仫佬族乡集镇及农村打“两违”活动的宣传发动及摸底调查工作。
3.大力配合乡党委、政府开展好“美丽古砦,清洁乡村”的宣传发动。以及龙美集镇的市场整治工作。
4.完成大岩洞及罗垌通村等公路的水毁修复,以及集镇屠宰场排污沟建设工程监督管理工作。
5.配合完成古砦仫佬族乡重点项目实施的推进工作,初步完成覃村屯综合整治规划,以及大户村旅游区的续建规划工作。
6.做好20xx年危改工作实施工作,按时做好上级分配给古砦仫佬族乡150户危改任务,按照县政府的要求,至9月底古砦仫佬族乡15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部全部完成。已将第一批补助资金拨付到农户帐上,并按照住建局要求,以及古砦仫佬族乡的实施方案,做好各项纸质材料完善及图片资料搜集整理,督促危改户按要求建好房,清除改造后危旧房隐患等工作。
7.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龙美集镇饮水工程的建设,以及农村饮水项目的规划建设。
8.做好古砦仫佬族乡少数民族、发改、移民及“一事一议”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项目覆盖全乡14个村委(社区)。
1.龙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缺,许多集镇道路、排污排水沟亟待修建。
2.古砦仫佬族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面广,危改户多,工作人员少,工作难度大。
3.今年城建工作可谓是十分繁重,既要做好“两违”及“美丽乡村”等工作又要做好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在只有2名工作人员的现有条件下,工作的开展呈现“有心无力”,很多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到位。
1.配合县危改办做好20xx年古砦仫佬族乡危房改造工作的实施,力争做到早部署早实施,为20xx年危改工作创造主动,改变历年被动局面。努力完成危改工作的各项材料归档,网上录入等。
2.认真做好古砦仫佬族乡农村住房信息以及农村人居环境调查工作,为以后搞好古砦仫佬族乡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提供真实可靠数据。
3.继续做好古砦仫佬族乡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为打造古砦乡硬件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配合乡党委、政府开展好古砦仫佬族乡的“打两违”及“美丽乡村”整治活动,创造整齐清洁的集镇市场及干净美丽的农村环境。
5.配合乡国土所搞好龙美集镇开发区内,因故尚未办理土地使用证住户的调查摸底,并上报国土局协调解决这部分群众办证问题。
乡村治理工作报告篇八
一、指导思想以^v^思想、^v^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以科学开展观为统领,以学习党章、**大一、二、三中全会精神为主导,学习省市县有关重要文件,按照镇党委要求和部署,围绕我村实际现状,不断加强支部建立、村组干部建立和党员队伍建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立进程,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进步广阔党员自身素质,发挥其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全面落实和施行村级开展,提供坚实的党组织根底。
1、加强精神文明建立、注重抓好思想理论建立,组织广阔党员进展理论学习,努力从思想上、政治上与^v^和上级党委保持一致,结合20**年度学习,贯彻**大三中全会精神,建立美妙新农村活动,组织广阔党员认真学习各级党委会议精神。、加强作风建立,不断进步效劳程度,引导党员爱岗敬业、遵守道德,塑造良好的党员形象。在党员建立中,积极开展旗帜建立,做到每个党员觉悟高于群众,行动先于群众,才能优于群众,业绩好于群众,真正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加强法制宣传,进步广阔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指导村民积极投入新农村建立工作中来。
2、加强组织建立做好党员队伍开展工作,对那些思想进步,有文化,品德好,才能强的年轻同志,要积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严格开展党员的工作程序,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组织办好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本着成熟一个,开展一个的原那么,做好党员开展工作,不断增强支部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