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地规划方案 农村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方案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方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基地规划方案 农村实践基地建设方案篇一
1.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使命,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为着眼点,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精神风貌,切实提高基层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治观念,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精神动力。
2. 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用,组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
站,将其作为宣传普及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作为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成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平台,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3. 工作原则。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用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推动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用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把基层干部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坚持贴近群众需求。聚焦基层
站盼,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从具体事情入手,一件接着一件办,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既真心服务群众又教育引导群众,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的主体力量。通过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发展、项目化运作,实现文明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
教育基地规划方案 农村实践基地建设方案篇二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力度,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根据市提出的“积极发展残疾人扶贫基地和重点巩固已创办的扶贫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创建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以解决残疾人就业、从业为手段,逐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坚持基地以企业为载体,通过基地带农户、加工户的原则,大力发展残疾人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使残疾人通过劳动实现自食其力、脱贫致富;坚持残联扶持、企业奉献的原则和市场化运作方式,不断膨胀基地规模,发展壮大基地实力,扶持更多的残疾人脱贫致富。
1、企业安置型。依靠现有的各类企业建立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残联给予政策扶持。
2、辐射带动型。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和合同价回收产品等形式,吸纳农村残疾人从业,达到脱贫致富。
1、残疾人扶贫基地要安排残疾人就业不少于10人(福利企业不含应达减免税比例的残疾人)或安排残疾人从业不少于20户。
2、残疾人扶贫基地是以企业为基础,并在土地使用政策上给予支持,扶持残疾人通过有效劳动,实现脱贫致富为宗旨的扶贫载体,是容纳残疾人集体劳动生产的场所。
3、残疾人扶贫基地是指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实体。
4、残疾人扶贫基地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市场需求前景,基地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上。
5、残疾人扶贫基地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年人均收入能达到1万元以上。
6、残疾人扶贫基地具有为残疾人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优良品种、生产工具、资金扶持的功能。
7、残疾人扶贫基地由市残联挂牌确认。
1、各镇、街道根据建设扶贫基地的标准及要求,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做好规划方案。
2、各镇、街道残联根据全市统一规划,调查论证后,认真填报《市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建设项目审批表》、《扶持残疾人从业脱贫项目可行性报告》,《创建基地计划书和协议书》及《市就业扶贫基地扶持残疾人状况统计表》,计划书主要内容有:主要目标、保障措施、时间安排、执行计划负责人等(协议书样本附后),各镇、街道对基地初审核实后,于4月底前将以上报表报市残联审批。
3、市残联于7月下旬组织力量,对基地建设情况,会同市财政部门实地进行审核,审定达标后,将所需扶持资金直接划拨到扶贫基地,确保专款专用。
1、基地接受残联的'指导和检查,由基地自主经营,全权管理,残联不提供担保,不负经济、民事等法律责任。
2、基地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有条件的可在基地内部单列帐户,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3、基地不搞终身制,对照基地标准,合格的继续挂牌,不合格的给予摘牌处理。对于已建立的基地,具有发展潜力,并能按照基地标准,每年多安置残疾人不少于10人,可以作为巩固基地继续扶持。
4、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如决定和调整帮扶残疾人从业项目,举办残疾人劳动技能培训班、帮扶协议样本、终止与残疾职工的用工合同等事项要及时报市残联认可备案,市残联将不定期的检查或抽查,以防止弄虚作假。
5、做好统计报表工作。每年11月10日前,镇、街道扶贫基地都要向市残联康复就业科如实填报《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扶持残疾人状况统计表》(附后)和当年扶贫基地工作总结及下年度扶贫工作计划、措施、扶持残疾人脱贫目标。
1、基地安排残疾人就业不少于10人,要与残疾人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安排残疾人从业要与残疾人签订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产品回收等协议,从业残疾人户年人均收入不低于20xx元。
2、基地必须当年见效,残疾人工资当月兑现。基地要明确一名领导负责基地的日常工作,基地管理与服务制度上墙。有年工作计划和总结、帐务清楚、劳动合同、帮扶协议、帮扶情况记录、残疾人就业、从业花名册及收入状况等资料齐全。
3、基地每年要组织一次对残疾人劳动技能培训,培训计划按管理权限提前10天送市残联康复就业科。
新建和巩固基地按1-2万元资金进行扶持,扶持资金从市残疾人保障金中列支。市残联会同审计部门对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计,确保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对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建设,镇、街道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做到公开、公正、透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市财政局和市残联对扶贫基地的专项资金进行定期检查,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
残疾人扶贫基地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就业,实现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民心工程”。各镇、街道要切实加强对基地建设的领导,列入工作重要议程,认真组织实施,实行镇、街道残联理事长负责制,确保扶贫基地建设标准和要求。要经常抽查基地建设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推动基地建设有序发展。
教育基地规划方案 农村实践基地建设方案篇三
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等文件为指导思想,以深化校企合作为主攻点,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利用人才培养基地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政策,打破原有的管理框架和模式,率先探索、尝试一些改革措施,推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基地真正成为学校具有品牌效应和示范、辐射作用的高级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带动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遵循“立足湖南、贡献地方,联合培养、优势互补,形式多样、注重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建设原则,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坚持以培养药学行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健全的制度体系和精简的组织结构为基础,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实训中心建设、网络建设为支撑,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运行灵活、资源共享,且相对稳定的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长沙医学院抓住学院的专业办学特点优势乃至长沙市经济快速发展、省级示范性院校项目建设两大机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搭建制度框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以此为基础,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和柔性化管理体系,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在共建、共享、共赢基础上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创新,建设以应用型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打造品牌优势较强的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结构“双师”教学团队;构建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集生产实训、虚拟仿真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学校管理: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立由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基建后勤处等)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我校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学校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指导示范基地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监督。
院系管理:校企合作项目由长沙医学院药学院负责管理,成立“校企合作项目管理中心”。管理中心由药学院指定一名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全面工作。配备1~2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主要负责基地的具体建设规划及落实,抓队伍建设,抓任务分解以及目标管理。下设教学管理人员1名、学生工作管理1名。主要负责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执行及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思想工作教育。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
基地管理:基地成立学生工作管理小组,由企业承担相关教学管理职责,学校选派教师协助进行管理,为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
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和专业教学团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高素质的结构型“双师”教学团队。
1、根据重点专业及所带动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引进专业带头人1~2人,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引进骨干教师1~3人,培养骨干教师10余人;选派5~10名左右专业课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授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2、加强师资队伍的校企合作,互通有无。校企双方创造条件,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系统学习的机会,通过组织培训等工作,提高主要岗位人员的理论与业务水平。同时,合理安排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扩建与改建及相关技改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聘请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保证实践技能课程有一定比例由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讲授和指导。
3、聘请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校长等专业人士来院讲学,引导教师学习理解研究新的教育理论,明确努力方向,自觉实践,不断提升内在素质;选派学校专家、学者、骨干教师进行校企、校际间的交流合作。
4、继续加强校企科研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长沙医学院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和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以及湖南九典制药有限公司在药物制剂研发的管理和生产经验,不仅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而且能达到培养师资人才队伍,提升整体技术研发实力的目的。合作采取“校企合作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企业委托学校研究开发”,学校科研成果进行“技术转让”或“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本年度,将继续推进正在合作开展的4项科研项目:“氯波必利生物黏附性缓释片的应用基础研究”、“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克霉唑阴道片”、“吡喹酮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及其抗血吸虫的应用基础研究”。同时,扩展双方在其他科研项目上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开发培养人才的教材,共同选定培养人才的师资,共同实施培养人才的计划,逐步实现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提高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构建新的药学、药物制剂、生物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框架。依据专业定位,校企双方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合作开发出针对性强、适用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彰显我校专业建设的特色。
2、初步构建实践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改革平台框架。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市场调研,进行岗位技能需求、专业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模式等研究,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
基础上,总结成功经验,逐步推进建设具有生产性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平台。
4、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体系的构成由实验教学(公共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见习、实习、课外实践(社会实践/调查、学生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项目)等组成。前期、中期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后期结合校企合作基地进行见习和实习、毕业论文和科学研究等,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项目,让学生提前接触科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实习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直接掌握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岗位技能。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根据企业生产进度和要求,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定岗实习。
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建设具备先进教学条件设施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训平台。
1、组建一个集先进性、综合性、生产性、虚拟仿真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其中,重新筹建校内2个实训室,改造升级示范基地5个实训室,使药物制剂、药学等实训中心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购买一套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搭建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创新的实践教学育人环境平台。为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实践的学习氛围创造条件。
2、建立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库。拟建立体现本基地特色的、开放式、多元性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拟分为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教师模块提供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时所需要的多种资源,如教学中用到的各类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教学所需软件、教案、教学案例等。学生模块提供关于学生在课后自学和复习以及进行知识扩展方面的学习资源,包括题库、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教学单元知识以及与学科有关的网络课程。本年度规划建设好3门以上网络课程。
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必然要求在教学制度、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管理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使其能适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强药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要求。各项制度包括《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实训学生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基地考核制度》、《安全制度》等。
四、
1、基地硬件建设由公司根据自身生产与培训需要,投入建设并管理。
2、基地制度建设共性部分由双方共同制定,厂区实训相关安全等管理制度由公司制定,学生日常管理由校方制定。
3、培养方案、实习大纲、计划等由学校教学院系或专业教研室负责,企业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制定。
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用互补的模式,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由学校委派教师到企业通过理论授课、专题讲座等方式,传授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学校指导教师则通过到企业进岗锻炼的模式,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5、资金运作与管理方面,遵循企业硬件企业负责,校内硬件校内负责,软件建设与学生实习运行费用学校主体负责的原则。
1、建成一支以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双师”教学团队。
2、构建新的药学、药物制剂、生物技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工作岗位相衔接的高素质药学类专业人才。
构建一个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平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平台,组建一个集先进性、综合性、生产性、虚拟仿真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
4、建立体现本基地特色的、开放式、多元性的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库。
5、建立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校企双方将在产品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对外开发和交流、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合作,并达到一定的目标。
6、通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立一套基地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体系和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
7、建设具备先进的教学条件设施,在深化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等方面可以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具体目标为:
1、构建示范基地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管理效果和教学质量。
3、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条件和设施,初步形成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符合我省“四化两型”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教育基地规划方案 农村实践基地建设方案篇四
为确保全省蔬菜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充足,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切实抓好蔬菜生产确保秋冬蔬菜稳产保供的`通知》(农明字〔20xx〕77号)要求,结合我省蔬菜生产实际,现就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稳产保供工作方案如下。
9月下旬以来,我省各地不同程度出现阴霾、淋雨、大风、降温等灾害性天气,给蔬菜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导致部分区域、部分蔬菜品类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冬季发生阶段性极端强降温可能性大。加之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增长的生产运输成本,给蔬菜生产保供带来较大压力。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农产品,同时也是保障市场平稳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生活资料,今冬明春是蔬菜消费的旺盛期,抓好冬春蔬菜生产保供工作意义重大。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立足保大局、保稳定,聚焦农民增收,强化责任担当,把蔬菜稳产保供作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秋冬蔬菜生产,确保冬春季特别是元旦、春节的蔬菜供应。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围绕大中城市蔬菜保供,积极推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统筹调节生产、流通、消费,确保充足的应急蔬菜储备,切实稳定市场和价格。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将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征收与使用、常年菜地保有量、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调节稳定蔬菜价格的政策措施、蔬菜产品质量合格率等重要指标进行量化,加强蔬菜生产、流通、质量安全体系等各环节的综合考核。各市(区)要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出台政策措施,积极协调财政资金、加强信息服务、强化市场监管,促进生产发展、流通顺畅、市场价格稳定。
蔬菜生产具有季节性、区域性,各地要在提高自给能力的同时,做好均衡保障供应,合理确定蔬菜品种结构、生产规模,安排好冬春市场紧缺品种和上市档期。西安、咸阳、宝鸡等大中城市近郊要重点发展短生长周期叶菜和地方特色蔬菜品种,稳定提高自给能力。关中、陕北设施蔬菜产区,重点抓好温室大棚及可越冬拱棚的生产利用率,合理安排茬口;陕南蔬菜产区要因地制宜抓好可越冬拱棚及露地蔬菜生产;受灾地区要及时修缮损毁菜田及设施,改种补种,增加生产供应。承担千亿级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的地区,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尽快投入生产,确保早日形成生产供应能力。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组织专家根据天气和生产实际,及时制定发布秋冬蔬菜生产技术意见,指导农民落实田管措施。深入重点产区和受灾地区,开展技术指导,帮助生产主体解决实际困难。设施蔬菜以防寒保温、高效安全为重点,加强温度、光照、水肥管理,及时加固棚体、棚膜,做好除雪和防风;露地生产要谨防冻害,做好大蒜、洋葱、菠菜等耐寒性蔬菜田间管理。充分发挥全省农技体系及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开展技术攻关和咨询指导。采取线上、线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强化技术培训,为蔬菜稳产保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不断完善信息采集、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采集点、信息通道、网络中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密切关注产销动态,进一步做好冬春蔬菜生产信息监测,规范信息采集,坚持蔬菜周报制度,建立健全蔬菜产销大数据平台,强化产地信息监测预警。各地要及时根据蔬菜生产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发布产销信息,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做好茬口安排和品种调剂,稳定市场预期,促进蔬菜均衡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不脱销。
针对可能的灾害性气候条件,各地要及早制定完善蔬菜生产防灾应急预案,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生产应急队伍建设,提早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开展灾害防控与应急处理知识培训及演练,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预防控制,推行绿色防控,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减轻病虫害危害损失。各地要加强秋冬季防灾减灾生产自救及技术措施的宣传引导,及时准确将防范措施传递到生产主体,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大蔬菜产销推介力度,组织农超、农社、农校、电商做好产销衔接,促进蔬菜产品销售顺畅。积极引导大中城市与优势产区加强协作,发展订单生产,建立稳定的蔬菜供应保障基地。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延伸经营链条,与生产基地和零售客户建立直接购销关系。要全力配合交通、公安等部门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促进蔬菜快速、有序流动。推动大中城市合理规划布局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增加零售网点,方便市民购买。
蔬菜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确保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各地要大力实施蔬菜“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开展高质高效生产,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推广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用量,保障蔬菜质量安全,提高产品品质。加强蔬菜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制度,构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长效机制。在抓好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强化执法监管,加强检验检测、风险预警处置,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保障蔬菜消费安全。
教育基地规划方案 农村实践基地建设方案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以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持续深入地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努力打造一支党性强、能力优、本领高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顺利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需求,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根据干部的不同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地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突出重点、全员培训的原则。以县(处)、科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坚持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各类干部培训一起抓,深化和拓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坚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一手抓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3、质量第一、学以致用的原则。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意识,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效益的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采用实地调研、挂职学习和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干部,积极引导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指导实践,全面提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制度规范、改革创新的原则。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度,规范教育培训行为,构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师资队伍,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紧紧围绕“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为基本内容,积极创新培训工作机制,拓宽培训渠道,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扩大干部教育培训的覆盖面。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分类开展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确保每年有五分之一的干部得到培训,形成全体在职干部普遍接受教育培训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高全市干部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本领。
(二)主要任务
1、党政干部的培训
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全局、科学决策、务实创新等能力,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
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坚持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制度和在职自学制度。每年以举办专题辅导班、报告会等形式,至少将县处级干部集中培训一遍。同时,采取组织点名调训的方式,加大脱产培训的力度,每年有计划安排200名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其中市委在市委党校每年举办2期培训班,培训150人次左右;选派参加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及自治区有关部门举办的培训班30人次左右;选派参加境外培训3人次左右;选派参加自治区党校、行政学院培训15人次左右。
科级干部及中青年干部的培训:坚持组织调训与单位自主培训相结合,有计划地安排科级干部及中青年后备干部参加政治理论培训、业务专题培训和任职培训。每年以举办短期辅导班、报告会等形式,将市直各部门、城区镇(乡)科级干部集中培训一遍。每年举办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45岁以下科级干部60人;举办一期城区镇(乡)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科级干部80人左右;安排60人左右参加自治区有关部门在区内外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各县委组织部、市直部门每年都要采取多种形式,将本地区、本单位科级干部培训一遍。同时要通过选派到高等院校进修、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到基层和艰苦地区挂职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地培养锻炼干部。
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的培训: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的培训力度。每年举办1期妇女干部培训班、1期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训班,培训120人次左右。
基层干部的培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乡镇(街道)、村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能力素质。每年分别举办1期村党(总)支部书记、社区(居会)支部书记、基层团干部、基层政法干部、基层工会干部培训班,培训人数在500人左右。五年内将各村委会主任、社区工作者集中培训一遍。按照要求抽调村党支部书记、社区工作者参加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在区内外举办的培训班。各县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确保培训覆盖到全体基层干部。
公务员的培训:按照分级分类培训与单位自主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以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依法行政等为核心内容,以集中学习为主、自学与专家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分阶段对科级以下公务员进行初任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500人次。同时,把全市大专以下学历的公务员作为干部学历教育的重点,有计划地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成人、普通大专院校、或党校电大、函大等学校的学习,力争到20-年使全市50岁以下的公务员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达到65%。
2、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
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围绕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核心竞争力等要求,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创新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战略思维能力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适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加强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政策法律、现代企业管理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的培训。各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落实本地区和本系统规模以上重点骨干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每年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2-3期,培训200人左右,占到应培训人员的20%以上。
3、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以提高职业道德、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为重点,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尊重特点、鼓励创新,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认真贯彻《中卫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特别是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大力培养各类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实用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继续做好中组部实施的“西部之光”和自治区实施的“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研修人员的选派工作,积极推进中卫市“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拓展培训领域。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以贴近需求、体现公用性、拓宽视野、提高创新能力为目的,实施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每人每年脱产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覆盖面达90%以上。通过专门业务培训、选送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习进修等形式,加强高级人才的培训工作,每年有计划地选送一些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年轻技术人员等到外地参观考察、培训学习或疗养休假。
干部教育培训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为重点内容开展培训,以促进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1、突出政治理论培训。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深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落实到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中。
2、加强政策法规培训。要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党和国家重大工作部署进行,要注重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努力提高各级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3、强化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坚持实际、实用的原则,不断丰富和完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体系。业务知识培训重点以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业务知识,尤其是宏观经济、公共管理、财政金融、信息科技、国际经济贸易等前沿知识为主要内容。技能训练要围绕我市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旅游特色化“四大”发展战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培训。
4、加强社会实践锻炼。逐步在市内外干部培训机构、企业、乡村、社区建立一批社会实践锻炼基地,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干部,安排到不同的培训基地开展社会实践锻炼,延伸、拓展培训渠道,使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经受磨练,增加阅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5、加强干部培训教材建设。要把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专业知识读本和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等统编教材作为干部学习培训的基本教材,同时紧贴实际编写具有中卫特色的培训教材以及其他适合不同教育培训对象特点的教材,大力开发案例教材、情景模拟教材、音像教材和多媒体教材,努力体现教育培训内容和教材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6、建立培训需求调研制度。采取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深入单位考察等方式,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状况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分级分类地及时准确了解干部各方面的培训需求,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以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改进形式,创新方法,不断构建灵活高效的干部教育培训教学体系
1、进一步改进教育培训形式。坚持理论培训与专业知识培训、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集中培训与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育培训。要科学调整、设置培训班次,突出短期培训,缩短培训周期,提高培训效果。
2、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正确把握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现代培训方法,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别干部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培训方法。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把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加大教学中专题研讨的比例,推广和开发现场教学点,探索能力培训的有效形式。
3、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育培训。逐步推行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新的教学手段,依托市、县党校,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学,建立远程教学体系,推进干部教育上网工程,通过互联网拓宽培训空间,节约成本,改善管理,提高效率。
(三)整合资源,夯实基础,不断构建优质规范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
1、优化整合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逐步建立以各级党校、行政院校为主体,以部门、行业培训机构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办学特色。对办学条件较好、具有相对优势的培训机构,要在政策上扶持,财力上倾斜,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对不具备办学能力和条件的培训机构,要予以调整、整顿。要大力实施“借田育人”战略,争取在区外建立1-2个质量好、信誉高的干部培训基地,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进行培训。
2、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建设。各级党委要从党的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切实加强各级党校领导班子建设,挑选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懂教育、会管理、有事业心、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市、县党校领导班子中,改善班子的整体结构,提高班子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强市、县党校信息化改造,不断完善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的设施条件,改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要完善教学管理、学员管理、教师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等制度,逐步实行党校规范化管理。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要制定和落实教师培养计划,通过承担课题、专业进修、实践锻炼、调查研究等方式,建立知识更新机制,加大在职专职教师的培养力度。每年组织在职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累计不少于1个月,从市、县党校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脱产参加上级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专题进修班,争取五年内打造10门精品课程和10名骨干教师。建立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党政领导干部、区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干部教育培训的兼职教师,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师资资源共享。
(四)完善机制,强化措施,不断构建科学规范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1、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约束机制。实行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管理,对领导干部参加党委中心组学习、脱产培训、在线学习和学历学位教育,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定量考核和管理,对不能按时完成规定学分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补训;进一步健全完善班务管理、培训情况通报等培训班管理制度,严肃培训班纪律,提高培训效果;建立培训档案和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库,对培训对象参加培训及考核结果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统计、分析,及时掌握干部培训动态。
2、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激励机制。逐步推行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重点在科级干部中开展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考察干部掌握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的程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任职资格证书的,方可作为县处级后备干部和提拔使用的人选;探索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与考核、提拔相结合机制,逐步把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调动各级各类干部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3、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围绕办学方针、培训质量、师资力量、组织管理、教学设施、经费保障等要素,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的项目评估、机构评估、综合评估。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要运用评估结果,指导培训机构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育培训水平。
4、完善干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将干部教育培训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市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对本单位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予以保障。要积极拓宽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来源渠道,鼓励社会组织、企业资助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五)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不断构建统筹协调的干部教育培训领导体系。
1、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摆上议事日程。每年至少要听取1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汇报,抓好有关工作的落实,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各项任务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各级干部教育领导小组要建立例会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本地区、本部门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年度计划的顺利完成。
2、进一步明确干部教育培训职责。市干部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负责研究贯彻落实上级和市委关于干部教育工作方针、政策的具体要求及办法,研究制定全市干部教育工作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培训对象、培训经费、培训资格认定、设施建设、培训方式和工作程序予以统一规范、管理。市委组织部履行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制度规范等职能,负责牵头抓好全市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市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3、实行干部培训计划申报制度和组织调训制度。各县(区)、市直各部门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要在上年12月初报同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审批,列入本年度培训计划后方可组织实施。同时,要通过合理安排教育培训内容、时间和机构,适时下达脱产调训任务,对重点对象要实行点名调训,被抽调干部必须服从组织调训,干部所在单位要尊重和维护调训计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按照计划要求抽调干部参加培训。各县(区)、市直各部门抽调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培训,必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调训,以维护干部调训的正常秩序,避免多头调训、重复培训。
4、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监督检查。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每年要对《干部教育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和总结,并向上级党委和党委组织部门报告。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贯彻执行《干部教育条例》的情况、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领导干部参加培训情况、培训效果、保障措施特别是经费的落实情况等经常进行监督检查。要注意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研究解决贯彻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