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监测方案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气环境监测方案篇一
按照《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规范》和上级工作要求,加强我院死亡病历的监测工作,杜绝死亡病历的漏报、迟报现象,健全死亡病历报告制度,特制定2015年死因信息监测工作计划。
一、目标
(一)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死因网络报告程序。
(二)按照工作规范,定期进行督导检查。
二、措施
(一)对各科临床医生进行死亡医学证明书培训,要求完整准确及时的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要求各科室做好死亡病例登记工作。并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做好记录。
(三)负责网络直报工作人员在核实确认后,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卡片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卡片的收集、保存和登记。
(四)定期下科室进行死亡病历报告工作的督导检查。杜绝漏报、迟报现象。
大气环境监测方案篇二
在北京怀柔医院急诊楼楼顶,皮肤科医生正从便携式花粉采集装置上将前一日的监测玻片取下,并固定上新的玻片开始新一天的花粉采集工作。过敏原实验室内,医生对玻片进行复红染色,并在光学显微镜下统计。葎草、藜、禾本、蒿,这些都是怀柔秋季常见花粉,花粉的数量需要医生一个个数,并记录浓度值。通过数据,能更好的掌握怀柔主要致敏花粉种类、数量、季节飘散规律和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此外,今年下半年以来,怀柔在林区、田区及城区完成了怀柔区植被调研;开展为期31天62课时的变态反应专业医护规范化诊疗培训;每周三晚间7点开播“怀柔区变态反应疾病科普讲堂”,提高市民对变态反应疾病的认知度。
资料来源:融媒体中心记者
大气环境监测方案篇三
2015年,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在股份公司的指导和公司领导的支持下,围绕公司经营目标,积极地把风险管理融入到公司经营管理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2015年工作情况
(一)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1.继公司《授权委托管理办法》发布之后,2015年初,公司制定并印发了《合同管理规定(试行)》、《风险管理规定(试行)》、《法律事务管理办法(试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管理办法(试行)》、《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法律纠纷管理办法(试行)》、《外聘律师管理办法(试行)》等7项规章制度。
2.目前公司各部门和绝大多数单位均已按风要求明确了法律事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分管领导、职能机构,并按风险管理专兼职工作人员任职资格,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初步建立起了公司总部、所属单位两级联动的法律事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体系。
等不同角度,对公司今年以来陆续出台的217项规章制度逐一进行了法律审核。
2.狠抓合同法律审核,积极组织或参与公司的各类合同、招(投)标文件评审,着力抓好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截止10月31日,公司风险控制部共组织或参与合同评审276件,合同法律审核率100%,评审合同涉及金额万元。涵盖投资、勘察设计、商务合作、设备买卖、工程施工和劳务分包、基地管理、保理融资等各项经营领域,为各类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严密性提供了法律保障。
3.牢固树立“决策风险是最大的风险”的理念,把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于重大决策始终,积极参与公司的一系列重大管理决策,先后参与了、有关合同草拟及管理实施策划、重大资金安排、标前合作协议、短期用工的劳务派遣等重大决策活动。
(1)本年度新增案件 11件,涉案标的额万元,已结案7件,结案金额万元,挽回或避免损失万元。
(2)主动维权案件2件,涉案标的额313万元,已结案1件,挽回或避免损失122万元。
2.进一步完善重大案件报告制度、诉讼纠纷结案报告制
度,及时向股份公司报告了纠纷案件、工程款纠纷案件、等重大案件。
3.不断加强诉讼黑名单管理,与公司集采中心互通情报,将等1家外协队伍(供应商)列入诉讼黑名单。
(四)风险管理进一步深入。
1.紧紧围绕公司经营目标,积极开展公司2015年度风险评估工作,按照公司风险评估标准,通过对公司层面的风险信息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反复的风险信息收集以及风险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绘制出了公司2015年的风险地图,经部门以上领导会签,确定了2015年度公司层面的风险共10项,并逐项提出风险解决方案,形成并印发了公司《2015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年,针对等开展了专项风险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控或整改意见,并对落实风险评估报告的情况进行了检查。
3.组织开展了在建项目履约风险排查工作,并实地评估了的履约风险,形成了合同履约风险排查报告,实现风险评估的常态化。
4、组织公司各部门启动了业务流程图的绘制工作。
(五)内部控制进一步规范。
1.按照股份公司的有关要求,组织机关各部门对照本系统的工作开展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完成了2014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2.今年初,我们接受了内部控制审计,并针对外部审计
机构的检查意见组织完成了 8 项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工作。
3.为持续开展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根据《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办法(试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试行)》,结合公司实际制订了《2015年度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在准备集团股份公司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基础上,由风险控制部牵头,审计部配合,以为重点,组织开展了一次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经实地检查,认定一般缺陷11项,未发现重大缺陷,并对存在的一般缺陷现场提出了初步意见或建议,印发了《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报告》。
(六)围绕生产经营的普法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3月初,我们以会议培训+实操演示的形式,针对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基本理念、操作实务开展了一次为期7天的系统培训。
6月30日,我们以现场培训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了以建筑法为主题的普法培训。
此外,我们还先后组织培训。全年共组织和参加各类培训331人次,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七)有关业务部门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司风险控制部结合实际,对部门的岗位职责分工进行了梳理,完善了部门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和部门员工绩效考核制度。调整部门内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并组织开展了部门员工岗位竞聘。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体系建设与公司的发展形势和股份公司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风险管理的各项制度宣贯不够深入,个别单位的风险管理意识还不够扎实,一些单位和部门对风险信息收集、评估的理解不够全面,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还不够深入、全面。
3、公司及所属各单位的风险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能力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
4、历史遗留和新发生的各类纠纷案件有所增长,个别单位存在处理不力的现象。
三、2016年的工作思路
1、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印发各单位、部门分管法律事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领导、职能机构、专兼职人员名单,固化风控的组织机构、人员,使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织体系更加完善。
2、加强法律事务管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宣贯工作,进一步梳理和完善业务流程。
3、加强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对照部门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书和部门约束性指标和扣分标准,加强风险评估办法及内部控制监督考核,完善工作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
4、以ppp模式等新兴高度项目、履约风险较大的在建工程项目为重点组织开展好专项风险评估及其监督检查工作。
5、组织开展好年度风险信息收集、评估工作,按要求
完成2016年年度风险管理报告并组织落实。
6、制订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计划,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好自我评价和年度内部控制评价。
7、组织完成各项业务流程图的绘制工作,编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手册》并发布施行。
8、进一步加强“三项审核”,融入生产经营,服务生产经营。
9、慎重处理各项纠纷,落实重大纠纷案件报告制度、纠纷案件结案报告制度,依法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10、切实加强风险控制队伍自身建设,引进法律事务管理和风险管理专业人才,调整和充实公司两级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提升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2015年11月11日
大气环境监测方案篇四
环境问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是江洲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年,也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环保工作将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治污能力,加强综合整治,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改善环境质量。二是继续开展各项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生态细胞创建活动,切实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三是进一步开展蓝天工程,打造宜居城市。四是继续深入开展对标找差活动,不断提升环保管理水平。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年度目标。在通过生态市验收,建制镇全部建成国家生态镇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我市出台了《江洲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xx年)实施方案》,并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目标和重点工作。,我们将按照规划,认真执行各项工作任务,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7%,监测断面类以上比例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二是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三是发挥社会参与热情,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完善倒逼机制,实施绿色信贷制度,加快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的实施,扩大环境责任保险试点范围。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发挥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作用,深入做好环境信息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布治污减排、生态建设、环境质量情况,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大气环境监测方案篇五
以*办公厅关于迅速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指示和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周边专项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为指导,结合学校“创建安全地区,建设*安学校”总体要求,突出重点,大力整治影响学校安全秩序的突出问题,通过专项整治,达到“案件事故少,内部秩序好,校园安全稳定,师生家长满意,”的目标。
(一)梳理排查、严肃查处一批侵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扰乱学校治安秩序的典型案件。
(二)大力净化学校周边地区治安环境,清理取缔一批违法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和违法摊点。
(三)全面排查消除学校内部安全隐患和漏洞,健全安全责任管理机制。
(一)以强化内部安全为核心,全面加强学校安全整治
2.严格落实门卫工作制度。一是要加强门卫队伍建设。
3.加强学校内部人员教育和管理。要严格按照《^v^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对教职工、聘用人员、临时工进行审查,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律纪律教育,凡不符合任职资格的要坚决调离或辞退,防范和避免内部人员侵害学生事件的发生。
大气环境监测方案篇六
全人群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工作是生命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准确、可靠的全人群死亡信息对制定我国的人口和卫生政策,确定资源配臵和干预重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强我县死亡报告与死亡原因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安部民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口死亡医学证明和信息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规划发〔2013〕57号)和《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做好2014年慢性病防控重点工作的通知》(川疾发〔2014〕16号)有关精神及,特制定今年工作计划。
一、建立死因监测机构、明确职责
1.组织和指导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死亡登记和报告。 2.负责收集全县医疗机构的死亡病例报告,负责审核、整理、编码录入、分析,并按国家规范统计按时编制各类统计报表上报。
3.开展死因核实、组织实施漏报调查。
4.定期与县公安局、民政局、妇幼保健院和计生局核对死亡信息,及时做好补报工作。
5.对辖区死亡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每年不少于4次,撰写工作通报,及时反映评估结果。
6.做好全县人口死亡数据的统计分析,为我县社会发展和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持。
7.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在每年的3月底对各种死因原始资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管理与保存。
二、完成2013年度数据补报、审核、分析
(一)2013年度死亡数据补报、审核
在2014年3月底完成我县2013年度所有死亡卡片的补报、录入、根本死因确定、审核和剔重工作,保证全县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产出。死因监测全年总的填报完整率、审核率、根本死因正确率等主要指标达到《全国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要求,粗死亡率应当达到6‰的参考值水平。
(二)2013年县区级死因监测汇总
在2014年3月15日前完成2013年度死因监测统计工作的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工作总结工作总结及年报分析。
三、加强2014年死因监测管理,提高报告质量、完成各-2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2.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
在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村联络员,将死亡信息及时报告至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进行网络直报。
3.涉法死亡个案
凡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辖区乡镇卫生院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死亡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并进-4好登记并进行第一级审核。网上填报之前应与门诊和出入院登记核对,发现漏报者及时补报。预防保健科负责死因网上填报的人员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7日之内进行网络直报。家中及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联络员或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的防保医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核实并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做好登记,按质量控制的要求进行第一级审核,在30日内完成《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审核及网络直报。
3.死因编码:疾控中心负责对辖区内报告的全部死亡个案进行根本死因编码审核。死因编码执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标准。死因编码人员遇到《死亡医学证明书》提供的信息不足以进行准确编码的,应及时询问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有关人员,核实相关信息;对于编码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死因编码人员应及时咨询上级技术部门,不得随意编码。
五、资料收集分析与利用
(一)人口及其他信息的收集
1.出生资料的收集:疾控中心负责死因统计工作的专业人员于每年的3月份之前,到当地公安、计生、妇幼保健部门收集年度出生人数,进行比较,以漏报较少、符合实际情况的数据为准。
2.人口资料的收集:疾控中心负责死因统计工作的专业人员每年到当地公安或统计部门收集分乡(镇)、分年龄性别的-6下发的2014年对各医疗机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评估,每季度进行一次。
-89-
大气环境监测方案篇七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坚持以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_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_中央办公厅_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中办发〔2022〕25号)、《政府工作报告》、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视频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部署,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充分发挥信用在支撑“放管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法推动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贯彻落实中办发〔2022〕25号文。推进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国民经济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研究制定《贵州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实施方案》,推进各行业各领域信用建设,落实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责任单位: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
(二)落实“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加快推进《贵州省“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各项任务落地实施,加快完善信用联合奖惩、信用修复、数据安全机制建设,坚持以依法依规为原则全面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以关键领域环节为重点加快推进信用应用,以政府推动与社会共建相结合形成新格局,以健全完善机制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加强对各地各部门《规划》实施情况的督导和考核力度,做好调度和《规划》年度工作总结。(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责任单位: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各市〔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
(三)推进地方信用立法。根据国家最新政策进一步完善《贵州省社会信用条例(草案)》内容,做好社会信用立法再次审议准备工作,争取尽快表决通过并实施。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在立法权限内制定社会信用相关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激励与惩戒、信用修复等制度,完善信用标准体系。(牵头单位:省_会法工委、省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省市场_、省司法厅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省信息中心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
(四)持续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深入贯彻落实《_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49号)、《贵州省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失信行为的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严格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和的通知》(发改财金规〔2021〕1827号)要求,采集、归集公共信用信息,依法依规审慎纳入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相关信息,切实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在全国目录和清单基础上,依据地方性法规,结合国家有关规定,研究编制《贵州省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和《贵州省失信惩戒措施补充清单》。(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责任单位: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
(五)以健全的信用机制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造诚信消费投资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依法打击违法广告、虚假宣传等行为,持续推进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推行科研诚信承诺制,开展知识产权领域信用评价。推进质量和品牌信用建设,推动企业将守法诚信要求落实到生产经营各环节。完善流通分配等环节信用制度,健全市场主体信誉机制,提升企业合同履约水平。实行纳税申报信用承诺制,提升纳税人诚信意识。依法惩戒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失信行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牵头单位:省市场_(省知识_)、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税务局、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信息中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
(七)不断加强“贵州信用云”建设。抢抓数字政府建设机遇,进一步提升“贵州信用云”智能化水平,完善信用信息自动归集、信用评价自动生成、监管措施自动匹配等功能。依托贵州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归集、整合各类信用信息形成信用档案,在信用舆情监测、区域信用指标监测、数据可视化等方面持续探索应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