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省企业转型升级情况的调研报告 税务局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h省企业转型升级情况的调研报告 税务局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篇一
党委办公室作为党委的参谋助手,在全局工作中处于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枢纽地位。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认真学习贯彻中、省、市各级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工作部署,并紧扣全区工作大局,精心安排办公室工作。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要求,对办公室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结合实际、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三个服务,落实五项要求”的办公室工作总体要求,即围绕打造全区第一机关这个目标,坚持服务中心工作、服务上级领导、服务基层群众,努力具备全方位的服务意识、高效率的协调能力、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超前的思维能力和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努力使办公室工作与党委合拍、与领导共鸣、与发展同步。
二、以制度化建设为关键点,完善文秘管理工作程序
我们把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建立健全了文秘工作责任制,明确了办公室主任为办公室文秘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副主任和保密办副主任为主要责任人,秘书科、机要科科长具体负责,中、省、市上级来文由秘书科固定一名干部负责,区本级以及下级来文、信访件固定一人负责,明确岗位职责,责任分解到人,层层落实了文秘工作领导职能和干部责任。为了进一步提升文秘工作管理质量,我们还先后制定了岗位责任制、轮流值班制、公务接待制、失误问责制等有关学习、考勤、奖惩的11项工作制度,使每个环节、每个科室、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任务、人员、责任和制度,确保了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紧张有序、忙而不乱、高效运转。针对公文处理工作繁琐杂乱、易出错等特点,我们积极探索规律,组织力量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和完善,制定了4项制度性文件,使公文处理工作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中、省、市文件的签收、登记、送审、传阅、办理、催办、反馈、保密等各个具体工作环节进行规范,使公文运转更加顺畅高效。
三、以规范化管理为着力点,提高公文处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公文处理是机关文秘工作的核心。为了切实推动公文处理工作走上规范化、高效化道路,我们从文件阅办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狠抓“四个规范”:一是规范收发登记。进一步严格收发、登记手续,对中、省、市文件,实行文件办理专人负责制,固定专门科室专人收发、处理和管理,实行“一个口子”进出,“一个人”传递,“一个科室”归档,有效的避免了中、省、市文件在传递中出现的差错漏洞。同时,我们还按照中、省、市以及基层单位,信访来文,办件、阅件,密件、普通件及文件的缓急程度等对文件进行分类标识和登记,做到文件登记分类、标识清楚。二是规范文件阅读。对中、省、市机要文件,严格按照文件级别、密级、份数,准确把握文件传阅范围和阅读层次,不随意扩大和缩小阅文范围。为了确保高效率传阅,我们分轻重缓急,坚持急文急办、急事先办的原则,会议通知、特急件做到2小时办结,普通件2天办结。三是规范文件批办。对领导批示的文件,我们固定专人,并专门设立领导批示文件登记单,根据领导批示情况和时限要求,通过打电话、上门督促、下发督办单等形式,及时落实领导批示件的办理,避免了部门工作头绪多,造成文件办理缓、拖、误等问题的发生,通过及时登记并呈报办理情况,确保领导批示件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对重要批示登记挂牌,专项督办,特别是对正在推进的重大决策、重点工作,关注进度,跟踪问效,紧盯效果,确保了公文效能的充分发挥。四是规范文件管理。办公室对于密级文件确定专人专柜保管,保证了密级文件的存放安全。对标有密级的中、省、市文件,我们坚持做到密件在外不过夜、一夹一传递、一人一记录、一次一检查,并通过建立文件办理流程追踪表、在文件承办单上标注“阅后请及时退回”字样等举措,随时掌握文件去向,做到文件跟踪办理,及时催办,限时收回。近年来,我们上报下发的各类文件均符合规定,没有出现一次大的失误差错;文件处理及时,没有发生积压、延误情况;文秘工作“三服务”的职能得到较好发挥。
四、以强化服务效能为着眼点,为做好文秘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十分重视和支持文秘工作,始终把文秘工作作为搞好“三个服务”、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举措,每年年初,我们都要对办公室整体工作和内部科室的重点工作,进行量化分解,将目标任务落实到人。办公室每周一上午召开主任科长办公会,听取上周重点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安排部署本周重点工作;每季度对各科室目标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和公布;每半年召开一次目标运行讲评会,各科室汇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交流工作经验,查找薄弱环节,形成赶超氛围。例如,在目标管理中我们逐步推行文秘工作“无差错”和失误登记制度,要求办公室干部每项文秘工作不出任何差错,并明确规定文秘人员工作中出现一次失误,由本人说明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进行失误登记,年底与个人考核挂钩。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办公室文秘工作绩效有了很大提高。
五、以打造一流机关为突破点,全面提升文秘队伍整体水平
文秘工作要取得成效,锻造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干部队伍尤为重要。我们始终把文秘干部队伍建设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紧扣“三个重视”,不断提高办公室文秘人员的素质。一是重视学习锻炼,提高队伍素质。坚持每周三例会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干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文秘工作等知识,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积极实行干部交流轮岗制度,采取办公室内部不同岗位之间交流,进行多岗位锻炼,使文秘干部人人都能写,个个会干事。多年来,办公室还坚持让搞文秘工作的同志列席区委常委会,参加区上召开的重要会议,优先传阅各种文件、内部资料,参加区委领导同志调研、现场办公等活动,创造多种途径锤炼提高。坚持“走出去”学习与参加培训相结合,积极选派文秘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学习培训活动。在抓好办公室文秘人员学习的同时,我们组织召开了全区党委系统办公室政务工作会议,对全区党委系统文秘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推动了全区文秘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重视作风转变,提升工作水平。去年以来,我们以全区上下开展的“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树立“六民”意识活动,通过学习教育、自查自纠、集中整改、总结提高等四个阶段的纪律作风整顿,使办公室上下形成了“严”字出头,“实”字当头、“细”字到头的良好工作作风。三是重视干部成长,营造良好氛围。近年来,我们一直注重“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大力营造“苦熬不如苦干”健康氛围,疏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积极向组织推荐,把一批德才兼备、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推上了领导岗位。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探索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省、市要求和兄弟市区(县)取得的成绩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省委办公厅、市委办公室一如既往地给予我们支持和指导,也希望各兄弟市区(县)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h省企业转型升级情况的调研报告 税务局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篇二
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转型升级成为热词。各地努力谋划产业发展蓝图、抓好产业链创新,铆劲向前。
“两个转变”
让湖北经济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我们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动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如何实现“两个转变”?省经信委主任王祺扬表示,过去五年,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从万亿元升至万亿元、全国第7位,但新兴产业占比较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驱动。亟需加快结构调整和实现转型发展。
他认为,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着力实现调结构转方式的“金钥匙”。要加大优势骨干产业技改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力度,加速推进市县域产业融合发展和重点产业园区集群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高度化;加快出清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处置“僵尸企业”,为先进制造业转型发展腾出空间;更好发挥“政”的作用,着力建设营商环境,推进“降成本32条”落地生根,打好制度_易、融资、用能、物流等降成本“组合拳”,增加企业获得感。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等。
武汉大学教授邹薇建议,未来五年,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全面提高湖北经济发展质量。比如,建设“创新湖北”,在武汉发挥“双自联动”效应,通过开放促进技术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创新中心,将人力资本优势转化成创新优势。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迈向中高端水平
产业发展是富民之源、强省之基,产业优则经济优。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加快质量强省建设,建成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形成20个以上千亿元产业。
h省企业转型升级情况的调研报告 税务局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篇三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我展观为指导,坚持快增快转相结合,通过抓项目推进、抓新特产业、抓招商引资、抓三服务、抓千百十工程等一系列举措,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运行平稳、增长较快、转型提速、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1、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20_____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4亿元,增长;开票销售2771亿元,增长。增加值、开票销售两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二,增幅排名为近十年新高。工业投资在登上千亿台阶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4%,居全省第一。20_____年,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八成,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六成,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在推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2、重点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对区域经济引领拉动作用明显。
全市重点培育的30户大企业(集团)实现销售亿元,占全市的,同比增长,较定报企业面上高出个百分点,增长面为,高出全市面上个百分点。其中,东风悦达起亚公司全年共生产汽车万台,销售万台,实现开票销售亿元,同比增长,高出全市面上1个百分点;响水德龙镍业20_____年新增开票销售亿元,占全县新增开票销售的;大丰博汇集团和北大荒油脂两家企业新增开票销售亿元,占该市增量的30%以上。
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引领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4家,列苏北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个,省著名商标151个,省名牌产品130个。东方一号创意产业园被省认定为苏北唯一一家工业设计示范园,中恒宠物被认定为省工业设计中心。25户企业获批20_____年度首批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列全省第一。华盛变压器等10户企业被省认定为高成长型中小企业,长虹汽车等12户为省重点培育企业,认定数均列全省第一。
4、工业经济集群效应日益显现,主导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全市共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10个(含省级高新区1个)、省级化工集中区2个。20_____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化工集中区实现主营业务总收入亿元,增长;24个特色产业完成开票销售1700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市工业企业的比重达。
5、推进绿色制造成效显著,节能减排工作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到20_____年底,我市万元gdp能耗为吨标准煤,同比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节能目标任务。按省下达我市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7%的目标任务,到十二五末我市万元gdp能耗应达到吨标准煤。十二五前两年我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超十二五目标序时进度。
二、我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政策引导到位。
一是制定出台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千百十工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财政支持市区实施千百十工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市区实施千百十工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并且,我市还高度重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结合盐城实际,制定出台了《盐城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和《盐城市工业转型升级重点产业产品导向目录》等。二是抓好财政扶持政策落实。20_____年度,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分两次发放市区千百十工程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近4000万元,涉及项目121个。同时,还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项目,有9个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争取国家专项资金9679万元;争取省财政补助项目47 个,补助金额达2157万元。
(二)帮扶措施到位。
一是做好三服务工作。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开展三服务活动,及时会办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类难题。市经信委组织委领导班子同志开展服务企业暖冬行动和进百企、解难题、促转型活动,积极帮助市区工业企业解决困难,受到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和肯定。20_____年,三服务挂钩干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2445个,争取资金亿元,招聘工人9094名,增加技改投入亿元,协助新上项目131个。二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跨采会、服装节、中小企业博览会等系列活动,提高产品覆盖范围。合计参展企业达200多家,帮助企业达成销售和意向协议1亿多元。三是强化服务平台建设。成立盐城市中小企业互助协会,全方位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20_____年,新建和认定三星级公共服务平台18家、四星级4家,建立市、县、镇、园四级服务中心60家。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融资直通车、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暖冬行动和银企对接活动,全市43户融资性担保机构20_____年累计为7010户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68亿元。
(三)重点工作推进到位。
h省企业转型升级情况的调研报告 税务局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篇四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建筑业规模日益增长,增加值占gdp已达到7%左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增大。但从2015年,特别是从去年开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建筑业形势不容乐观,如营改增的实施,使得诸多建筑企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深化建筑业改革,国办2017年19号文对建筑业发展提出了诸多方向。那么,就实际工作而言,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当如何为之?接下来小编带大家看看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十策"。
项目直营,是检验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首要标准、第一要义和试金石。作为施工企业,如果不实行项目直营,就存在管理“空心化”,企业管理理念、品牌意识打造、人才培养、技术进步等,都将成为空话,公司总部对于项目的管理就失去“约束”。这是因为,项目经理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在项目管理中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甚至偷工减料、安全文明施工混乱、工程质量安全标准规范无法正确实行,项目管理隐患重重。而对于公司发展理念、战略规划,凡是影响利益追求的,就会被“弃之如敝履”,最终导致项目各自为政,企业没有形成一盘棋,公司一切的战略、目标的落实就失去了基础。因为,这种对项目的要求,都被认为是一种负担,项目经理不予配合,或只会变相配合。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总部与项目部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不是企业内部上下级关系,而只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而这也可能导致,几个项目赚的钱,一个项目没做好,可能都亏了。因此,挂靠是绝对走不通的,直营是转型升级的先决条件和必由之路,躲都躲不掉,除此别无选择。尽管转型难度很大,公司要有能力、体系相配套,但一定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而从营改增来看,要求企业四流合一,有进项抵扣,若做不到位,就可能增加税收负担,导致公司财务成本增加。最近一直听到民营企业反映说营改增后税负增加了,追究根本原因,就在于,以前是不规范的财税管理,即使逃了税,也不好追究,但现在逃不了税了,原先逃掉的税,现在要补缴了,而公司又应对营改增乏术,表现在财务上就是税负增加了。
因此,如果我们还以建筑业为主业的话,项目直营是必须过的一个关,这个不做,什么都是空谈。
众所周知,当前建筑市场鱼龙混杂,开发商千差万别。如果不甄别,就可能被套牢,导致全盘皆输。
从实际看,有些项目好接,有些是朋友的项目,有些甚至是烂尾楼,甲方资信不强,手续不全,资金不全,规划没落实,资金链可能会断,要垫资,若继续承接,可能就全盘皆输。实践证明,一定不能接一些把公司拖垮的项目。民企没有太大的固定成本,即使没项目干,还可能活下来,但干这种高风险项目,把钱砸进去了,就收不回来,可能就彻底整死。
民企一定要矢志高端市场,开拓资信实力强的高端客户。这里所讲的高端市场、高端客户,不一定是项目规模大、档次高,不是说一定要承接到500-600米的大项目,而是指业主资信一定要高端,有诚信、实力强。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经营正常情况下,即使项目利润比较低,但对企业进入高端市场,树立形象,或者具备创品牌的条件,或者公建项目,为公司在建筑高度、跨度上增加代表工程业绩的,或者可以为公司带来一大片市场机遇的项目,即使第一次进,不赚钱,也要做好。比如,武汉的民族建设集团,即使只有一级资质,但已经顺利承接到位于武汉雄楚大道的诚功大厦项目,该项目高195.2多米,总建筑面积13万多平米,该工程的承接,将对公司突破高端市场大有裨益。
总之,在没有任务情况下,一定要防止干把自己砸进去的项目。不能吃毒药、苦酒,宁可挨饿,也不能吃泻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民营建筑企业应该具有一种觉醒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一味靠提升产能、降低成本赢得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强化质量意识,铸造经典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广泛认知。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价格因素已不再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质量好、品质高、耐用的产品,消费者宁可多掏钱,也愿意买。建筑行业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同一个工程,若一家企业虽然承接价格低,但工期拖延,履约差,而另一家拼质量、拼工期履约,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结果可想而知。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使用功能基本相同的一款衣服,价格从几十、几百、几千,甚至上万的都有,以致对于某些高消费人士,任何一件衣服,哪怕只是一双袜子,一条内裤,你要不让他多花点钱,他心里都不舒服。服装业早已告别廉价取胜的时代,品牌战略在这个行业非常成功。赚大钱的几乎没有一个靠的是偷工减料,真正成功的是品牌创造者,而非产品生产者。对于广大民营建筑企业而言,就要树立经典意识,为客户、市场、社会“生产”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产品。
这里所说的服务意识,不是指服务员的服务,而是作为施工企业为客户提供产品过程中,不是挖空心思搞签证,钻营心计,而是为客户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品质值得信赖,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从内涵来讲,具有服务意识的人,能够把自己利益的实现建立在服务别人的基础之上,能够把利己和利他行为有机协调起来,常常表现出“以别人为中心”的倾向。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首先以别人为中心,服务别人,才能体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服务。
建筑行业内客户类型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市场开拓、客户对接、项目考察、工程建造、工期履约、工程品质以及其他所有与客户有关的事项,都应该纳入服务体系范畴内,为客户提供高效配合、协调,急业主之所急,想业主之所想,最后一定都能获得回报。比如,中建三局的客户服务体系涵盖局、公司、分公司三个层面,从高层、中层、基层全方位无缝对接服务客户,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能引起整个体系的纠偏,这种高效、全面、无缝、及时的服务体系,为中建三局保持领先优势注入了强大动力。民营建筑企业在这方面,仍需不断改进。
近年来,很多施工企业在工作报告中都强调要进入高端市场,承接高端项目,开拓高端客户,这是行业细分带来的客观结果。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靠单打独斗进入这样的领域,合作是必然选择。过去,我们习惯了同行竞争,一个项目,几十、几百家企业同场竞争,投标时,一个屋子里挤满了几百号人,这壮观景象让外人胆颤心惊。
但是行业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合作可能更应成为我们的共同行动,尤其是在ppp、工程总承包逐渐成为行业主流趋势的背景下,同行合作则是主要选择。这种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联合行动的方式。一般而言,成功的合作需要具备一致的目标、统一的认识和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具有合作的基础。随着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难度越来越高、资金条件越来越苛刻,单靠一家企业根本无法拿下,一定要合作。当前国家大力推行ppp,很多民营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只能与ppp擦肩而过,“同行也只能看热闹”,这是客观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ppp本质是激活社会资本,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从各省市发布的ppp目录中看到,项目资金需求非常大,但具有强大资金实力的民企屈指可数,且抗风险能力亟待提升,这就决定了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分得一杯羹。
又如,国家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对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求很高,从中建三局这几年探索实施工程总承包管理的“441计划”来看,要完善四个管理体系,打造四个职业团队、构建一个管理模式,这样庞大的系统性管理工程,对于诸多民营企业而言,可能只能望其项背。但,通过与国企、央企合作,开展联合经营,民企也大有可为。前几天,与一家民企老总聊天,他说新洲区以ppp模式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总承包方是一家大型央企,但新洲的几家建筑民企也在其中干。很明显,这几家民企通过与央企合作,得以进入ppp领域。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现在一定不再片面的强调竞争,而合作是提升实力、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路将越走越窄。
人才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承载着管理制度、理念、文化、技术等,是实现企业所有目标的唯一凭籍,很难相信,抛开人才而谈论其他一切有关企业发展的课题。
作为企业管理者,每天可能都在考虑如何培养、引进、留住人才。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可能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企业发展急需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管理人才,但由于激励、信任的缺失或不足,尽管管理者懂得珍惜人才,但又很难将人才作为核心要素使用,而只是一种依附性、配合性的角色,导致公司与人才之间的“合作”无法实现效益最大化,最终对双方都无效。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形,我们在企业调研中经常发现,现在很多民营企业为了资质升级搞信息化,专门从高校招聘了相关专业的高材生,有的甚至是硕士、博士,但是人才招进以后,由于长远的激励机制、晋升机制等的缺乏,导致其感受不到“重视”,长此以往,心灰意冷,人才流失。
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市场急剧变化,行业企业竞争环境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国家对建筑业改革的纵深推进,比如住建部2017年19号文还强调人才还可以搞事务所,以后企业资质并不重要,而是项目团队,项目经理个人的能力。国外的项目经理终身负责制,建造师事务所等已经实行多年,我国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我们理应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如果没有一批会管理的人才的话,项目直营可能就成为空话。如果没有有业绩的高素质项目经理的话,可能接不到活。如果没有在企业战略制定、团队的凝聚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帅才,企业发展就可能成为空话。
法人治理是企业长治久安、减少内讧,激励各方面积极性的制度核心。我们一般谈论的是狭义的法人治理,主要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由于历史和创始人的原因,目前一些民企股权呈现非常分散和非常集中两种形态,表现为一股独大、金字塔型、监事会形同虚设、二元结构等,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困难重重。股权持有者与公司员工的利益存在冲突,天天就是人和人斗,没有更多心思抓企业经营生产,长久下去,企业发展岌岌可危。
从内涵来看,法人治理的核心问题首先是董事会如何定位及如何对经理层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以及解决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关键在于分权制衡。如果从更广义的概念来看,法人治理还包括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如股东、经理层、员工、客户、社会公众以及其他相关各方等。因此,要保持企业长久治安、持续发展,实现上市,打造百年老店,就必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如果说,前十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和窗口期,那么,至少从2016年开始,这种窗口期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即经济增速放缓,l型走势逐渐形成的背景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规范,将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掣肘。国家在改变,社会在改变,人心在改变,你不变,就将被改变,甚至抛弃。
近几年,我们都有一种感受,就是各种引领行业发展的新事物不断涌现,bim、智慧城市、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放管服改革、电子招投标、统一市场、工匠精神、智能建筑、资质改革、建造师事务所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国办2017年19号文被认为是中国建筑业第一个与国际高度接轨的文件,很多内容都代表了国际发展趋势。这让人不得不得出一种印象,就是这个时代已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关注,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管他人瓦上霜,就可能刻舟求剑,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民企存在很多困境,如市场开拓后劲不足、任务承接储备不足、项目管理规范不足、工程款回收持续性不足、营改增后减负效应不足、科技研发成果应用不足、ppp项目合作融资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后来经过深度了解,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好大喜功、贪大求全,跟不上时代发展。比如,国家对企业资质开始进行改革,不再重视特级、一级等企业资质的培育,而更强调建造师、项目经理个人职业资格的管理,但有的企业仍然一门心思升特级,恕不知,也许等升为特级,可能就成为一张废纸了。又如,有的企业一开始从劳务做起,赚点钱了,就做总承包,然后开始做房地产,最后亏得一塌糊涂。说得好听这是延伸产业链,说得不好听,其实是一种不务正业,对自身认识不足,专业化也是一种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而不要非要往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拓展。前几天,湖北新菱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的一个高管来拜访我,听他说,他们公司bim做的不错,在投标中经常使用,以至于给他们投标带来了很大好处,业主非常认可。
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也许,以退为进,将会海阔天空。
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本质上看,最经典的定义将管理界定为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从实践看,除战略谋划、制度制定、决策执行、文化建设等,连员工的日常言行、行为举止、用餐习惯、精神状态等,都可成为企业管理的表现形式。当前,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方兴未艾,成为各行各业争相抢占的先机,建筑行业也不例外。
武汉建筑业企业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中建三局、山河集团等行业领先者就率先进行管理变革,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增强集团管控力。比如中建三局的“两化融合”、山河集团的“一事一议”灵活决策机制和终端审核等,都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加强管理变革,增强集团管控力,可能还未意识到紧迫性,对于信息化、bim、互联网+等,可能还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具体工作仍未开展。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很多民企仍在进行前期的“听”、“看”、“学”。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已经意识到要开展相关工作,这是一种进步。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转型升级,如果不提升管理,就一定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失去优势,企业发展不能只有技术工人,就只会干活而不会管理,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将成为空话。
文化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如果有了文化品牌,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有了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行为准则,企业就大大增强了竞争力。品牌做好了,就能吸引人才,提升实力,占领市场。
企业的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员工要成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承载者,而不是一个被教化的对象。企业文化也不光是做一个ci,更重要的是,企业员工要对理念、愿景具有共同的认知。企业文化建设,本质上看,员工是建设者,每个员工都要践行,而不是仅仅对外的宣传,一种符号。比如中国建筑的十典九章,早已成为全公司上下几十万人的共同价值准则和行为指引。
文化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吸引力、凝聚力,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一致认同,形成共识,最重要的在于对员工的关爱,吸引人、留住人、激励人。有了人,什么就都有了。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要将企业打造成为员工实现理想,获得幸福感,成就感的平台,而不是仅仅只是打工谋活的工具。总之,文化建设,就是要企业员工都有一种主人公精神,只有这样,企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就都能够真正的找到解决办法。
我们将文化建设放在最后,并不是说企业文化最不重要,相反,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要将企业建设成为员工事业的舞台,能将所有员工凝聚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时企业就焕发出竞争力。
当然,在这里所讲的“十策”,并不是搞一个教条,一个课本,大家照本宣科就完了,而是针对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困难,针对当前的行业环境、政策导向和时代特征。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我们祝福所有建筑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更加亮眼的成绩,为自己、为企业、为行业、为历史,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应有的贡献。
(李淼磊系武汉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建三局总经理助理、党委委员,兼任湖北省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武汉市建筑行业协会联席会主席;向延昆系武汉建筑业协会综合管理部主任,全国工程建设行业“十佳”期刊主编)
h省企业转型升级情况的调研报告 税务局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篇五
众所周知,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么些年的高速发展使得建筑业规模增长很快,但是2015年以后,营改增的实施,使得诸多建筑企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导致转型升级,也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建筑业形势不容乐观,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下,10个策略带你了解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
10个策略带你了解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
项目直营,是检验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首要标准、第一要义和试金石。作为施工企业,如果不实行项目直营,就存在管理“空心化”,企业管理理念、品牌意识打造、人才培养、技术进步等,都将成为空话,公司总部对于项目的管理就失去“约束”。这是因为,项目经理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在项目管理中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甚至偷工减料、安全文明施工混乱、工程质量安全标准规范无法正确实行,项目管理隐患重重。而对于公司发展理念、战略规划,凡是影响利益追求的,就会被“弃之如敝履”,最终导致项目各自为政,企业没有形成一盘棋,公司一切的战略、目标的落实就失去了基础。因为,这种对项目的要求,都被认为是一种负担,项目经理不予配合,或只会变相配合。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总部与项目部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不是企业内部上下级关系,而只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而这也可能导致,几个项目赚的钱,一个项目没做好,可能都亏了。因此,挂靠是绝对走不通的,直营是转型升级的先决条件和必由之路,躲都躲不掉,除此别无选择。尽管转型难度很大,公司要有能力、体系相配套,但一定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而从营改增来看,要求企业四流合一,有进项抵扣,若做不到位,就可能增加税收负担,导致公司财务成本增加。最近一直听到民营企业反映说营改增后税负增加了,追究根本原因,就在于,以前是不规范的财税管理,即使逃了税,也不好追究,但现在逃不了税了,原先逃掉的税,现在要补缴了,而公司又应对营改增乏术,表现在财务上就是税负增加了。
因此,如果我们还以建筑业为主业的话,项目直营是必须过的一个关,这个不做,什么都是空谈。
众所周知,当前建筑市场鱼龙混杂,开发商千差万别。如果不甄别,就可能被套牢,导致全盘皆输。
从实际看,有些项目好接,有些是朋友的项目,有些甚至是烂尾楼,甲方资信不强,手续不全,资金不全,规划没落实,资金链可能会断,要垫资,若继续承接,可能就全盘皆输。实践证明,一定不能接一些把公司拖垮的项目。民企没有太大的固定成本,即使没项目干,还可能活下来,但干这种高风险项目,把钱砸进去了,就收不回来,可能就彻底整死。
民企一定要矢志高端市场,开拓资信实力强的高端客户。这里所讲的高端市场、高端客户,不一定是项目规模大、档次高,不是说一定要承接到500-600米的大项目,而是指业主资信一定要高端,有诚信、实力强。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经营正常情况下,即使项目利润比较低,但对企业进入高端市场,树立形象,或者具备创品牌的条件,或者公建项目,为公司在建筑高度、跨度上增加代表工程业绩的,或者可以为公司带来一大片市场机遇的项目,即使第一次进,不赚钱,也要做好。比如,武汉的民族建设集团,即使只有一级资质,但已经顺利承接到位于武汉雄楚大道的诚功大厦项目,该项目高195.2多米,总建筑面积13万多平米,该工程的承接,将对公司突破高端市场大有裨益。
总之,在没有任务情况下,一定要防止干把自己砸进去的项目。不能吃毒药、苦酒,宁可挨饿,也不能吃泻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民营建筑企业应该具有一种觉醒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一味靠提升产能、降低成本赢得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强化质量意识,铸造经典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广泛认知。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价格因素已不再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质量好、品质高、耐用的产品,消费者宁可多掏钱,也愿意买。建筑行业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同一个工程,若一家企业虽然承接价格低,但工期拖延,履约差,而另一家拼质量、拼工期履约,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结果可想而知。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使用功能基本相同的一款衣服,价格从几十、几百、几千,甚至上万的都有,以致对于某些高消费人士,任何一件衣服,哪怕只是一双袜子,一条内裤,你要不让他多花点钱,他心里都不舒服。服装业早已告别廉价取胜的时代,品牌战略在这个行业非常成功。赚大钱的几乎没有一个靠的是偷工减料,真正成功的是品牌创造者,而非产品生产者。对于广大民营建筑企业而言,就要树立经典意识,为客户、市场、社会“生产”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产品。
这里所说的服务意识,不是指服务员的服务,而是作为施工企业为客户提供产品过程中,不是挖空心思搞签证,钻营心计,而是为客户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品质值得信赖,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从内涵来讲,具有服务意识的人,能够把自己利益的实现建立在服务别人的.基础之上,能够把利己和利他行为有机协调起来,常常表现出“以别人为中心”的倾向。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首先以别人为中心,服务别人,才能体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服务。
建筑行业内客户类型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市场开拓、客户对接、项目考察、工程建造、工期履约、工程品质以及其他所有与客户有关的事项,都应该纳入服务体系范畴内,为客户提供高效配合、协调,急业主之所急,想业主之所想,最后一定都能获得回报。比如,中建三局的客户服务体系涵盖局、公司、分公司三个层面,从高层、中层、基层全方位无缝对接服务客户,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能引起整个体系的纠偏,这种高效、全面、无缝、及时的服务体系,为中建三局保持领先优势注入了强大动力。民营建筑企业在这方面,仍需不断改进。
近年来,很多施工企业在工作报告中都强调要进入高端市场,承接高端项目,开拓高端客户,这是行业细分带来的客观结果。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靠单打独斗进入这样的领域,合作是必然选择。过去,我们习惯了同行竞争,一个项目,几十、几百家企业同场竞争,投标时,一个屋子里挤满了几百号人,这壮观景象让外人胆颤心惊。
但是行业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合作可能更应成为我们的共同行动,尤其是在ppp、工程总承包逐渐成为行业主流趋势的背景下,同行合作则是主要选择。这种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联合行动的方式。一般而言,成功的合作需要具备一致的目标、统一的认识和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具有合作的基础。随着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难度越来越高、资金条件越来越苛刻,单靠一家企业根本无法拿下,一定要合作。当前国家大力推行ppp,很多民营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只能与ppp擦肩而过,“同行也只能看热闹”,这是客观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ppp本质是激活社会资本,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从各省市发布的ppp目录中看到,项目资金需求非常大,但具有强大资金实力的民企屈指可数,且抗风险能力亟待提升,这就决定了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分得一杯羹。
又如,国家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对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求很高,从中建三局这几年探索实施工程总承包管理的“441计划”来看,要完善四个管理体系,打造四个职业团队、构建一个管理模式,这样庞大的系统性管理工程,对于诸多民营企业而言,可能只能望其项背。但,通过与国企、央企合作,开展联合经营,民企也大有可为。前几天,与一家民企老总聊天,他说新洲区以ppp模式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总承包方是一家大型央企,但新洲的几家建筑民企也在其中干。很明显,这几家民企通过与央企合作,得以进入ppp领域。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现在一定不再片面的强调竞争,而合作是提升实力、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路将越走越窄。
人才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承载着管理制度、理念、文化、技术等,是实现企业所有目标的唯一凭籍,很难相信,抛开人才而谈论其他一切有关企业发展的课题。
作为企业管理者,每天可能都在考虑如何培养、引进、留住人才。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可能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企业发展急需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管理人才,但由于激励、信任的缺失或不足,尽管管理者懂得珍惜人才,但又很难将人才作为核心要素使用,而只是一种依附性、配合性的角色,导致公司与人才之间的“合作”无法实现效益最大化,最终对双方都无效。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形,我们在企业调研中经常发现,现在很多民营企业为了资质升级搞信息化,专门从高校招聘了相关专业的高材生,有的甚至是硕士、博士,但是人才招进以后,由于长远的激励机制、晋升机制等的缺乏,导致其感受不到“重视”,长此以往,心灰意冷,人才流失。
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市场急剧变化,行业企业竞争环境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国家对建筑业改革的纵深推进,比如住建部2017年19号文还强调人才还可以搞事务所,以后企业资质并不重要,而是项目团队,项目经理个人的能力。国外的项目经理终身负责制,建造师事务所等已经实行多年,我国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我们理应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如果没有一批会管理的人才的话,项目直营可能就成为空话。如果没有有业绩的高素质项目经理的话,可能接不到活。如果没有在企业战略制定、团队的凝聚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帅才,企业发展就可能成为空话。
法人治理是企业长治久安、减少内讧,激励各方面积极性的制度核心。我们一般谈论的是狭义的法人治理,主要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由于历史和创始人的原因,目前一些民企股权呈现非常分散和非常集中两种形态,表现为一股独大、金字塔型、监事会形同虚设、二元结构等,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困难重重。股权持有者与公司员工的利益存在冲突,天天就是人和人斗,没有更多心思抓企业经营生产,长久下去,企业发展岌岌可危。
从内涵来看,法人治理的核心问题首先是董事会如何定位及如何对经理层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以及解决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关键在于分权制衡。如果从更广义的概念来看,法人治理还包括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如股东、经理层、员工、客户、社会公众以及其他相关各方等。因此,要保持企业长久治安、持续发展,实现上市,打造百年老店,就必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如果说,前十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和窗口期,那么,至少从2016年开始,这种窗口期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即经济增速放缓,l型走势逐渐形成的背景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规范,将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掣肘。国家在改变,社会在改变,人心在改变,你不变,就将被改变,甚至抛弃。
近几年,我们都有一种感受,就是各种引领行业发展的新事物不断涌现,bim、智慧城市、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放管服改革、电子招投标、统一市场、工匠精神、智能建筑、资质改革、建造师事务所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国办2017年19号文被认为是中国建筑业第一个与国际高度接轨的文件,很多内容都代表了国际发展趋势。这让人不得不得出一种印象,就是这个时代已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关注,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管他人瓦上霜,就可能刻舟求剑,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民企存在很多困境,如市场开拓后劲不足、任务承接储备不足、项目管理规范不足、工程款回收持续性不足、营改增后减负效应不足、科技研发成果应用不足、ppp项目合作融资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后来经过深度了解,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好大喜功、贪大求全,跟不上时代发展。比如,国家对企业资质开始进行改革,不再重视特级、一级等企业资质的培育,而更强调建造师、项目经理个人职业资格的管理,但有的企业仍然一门心思升特级,恕不知,也许等升为特级,可能就成为一张废纸了。又如,有的企业一开始从劳务做起,赚点钱了,就做总承包,然后开始做房地产,最后亏得一塌糊涂。说得好听这是延伸产业链,说得不好听,其实是一种不务正业,对自身认识不足,专业化也是一种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而不要非要往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拓展。前几天,湖北新菱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的一个高管来拜访我,听他说,他们公司bim做的不错,在投标中经常使用,以至于给他们投标带来了很大好处,业主非常认可。
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也许,以退为进,将会海阔天空。
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本质上看,最经典的定义将管理界定为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从实践看,除战略谋划、制度制定、决策执行、文化建设等,连员工的日常言行、行为举止、用餐习惯、精神状态等,都可成为企业管理的表现形式。当前,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方兴未艾,成为各行各业争相抢占的先机,建筑行业也不例外。
武汉建筑业企业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中建三局、山河集团等行业领先者就率先进行管理变革,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增强集团管控力。比如中建三局的“两化融合”、山河集团的“一事一议”灵活决策机制和终端审核等,都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加强管理变革,增强集团管控力,可能还未意识到紧迫性,对于信息化、bim、互联网+等,可能还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具体工作仍未开展。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很多民企仍在进行前期的“听”、“看”、“学”。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已经意识到要开展相关工作,这是一种进步。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转型升级,如果不提升管理,就一定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失去优势,企业发展不能只有技术工人,就只会干活而不会管理,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将成为空话。
文化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如果有了文化品牌,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有了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行为准则,企业就大大增强了竞争力。品牌做好了,就能吸引人才,提升实力,占领市场。
企业的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员工要成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承载者,而不是一个被教化的对象。企业文化也不光是做一个ci,更重要的是,企业员工要对理念、愿景具有共同的认知。企业文化建设,本质上看,员工是建设者,每个员工都要践行,而不是仅仅对外的宣传,一种符号。比如中国建筑的十典九章,早已成为全公司上下几十万人的共同价值准则和行为指引。
文化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吸引力、凝聚力,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一致认同,形成共识,最重要的在于对员工的关爱,吸引人、留住人、激励人。有了人,什么就都有了。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要将企业打造成为员工实现理想,获得幸福感,成就感的平台,而不是仅仅只是打工谋活的工具。总之,文化建设,就是要企业员工都有一种主人公精神,只有这样,企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就都能够真正的找到解决办法。
我们将文化建设放在最后,并不是说企业文化最不重要,相反,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要将企业建设成为员工事业的舞台,能将所有员工凝聚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时企业就焕发出竞争力。
当然,在这里所讲的“十策”,并不是搞一个教条,一个课本,大家照本宣科就完了,而是针对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困难,针对当前的行业环境、政策导向和时代特征。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我们祝福所有建筑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更加亮眼的成绩,为自己、为企业、为行业、为历史,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