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客户服务工作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报告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保险客户服务工作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报告篇一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龙头和骨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区服务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服务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根据区委关于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安排,以继续解放思想,加快科学发展,把北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现代物流中心这一实践载体,围绕如何搞好社区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区社区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了今后城北区社区服务工作的思路。
(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对社区服务的领导。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社区建设、社区服务作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在人、财、物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下大力气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相继出台了《城北区关于开展社区建设的意见》、《城北区城市社区整合实施意见》、《城北区社区建设五年计划》、《城北区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工作机制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全区社区服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使社区服务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加快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办公经费和居委会成员生活补贴,为加强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省、市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借助星光计划和再就业服务中心项目,市区两级共投入资金370多万元,建成星光老年活动中心22个、再就业服务中心22个,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有效解决了社区的老年活动室和社区办公用房,同时还借助社区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安置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
社区服务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北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预示着我区城市社区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区社区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和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诸多现实因素制约着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一)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比较困难,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全区23个社区居委会中,绝大部分经济实力较弱,只能维持正常的工作,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比较困难,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影响了社区服务的大发展。
(二)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尽管近年来加大了投入力度,新建了一批公益性基础设施,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有个别社区借用的办公用房面临拆迁、收回,如光明社区、马坊东社区,重新选址建设办公用房面临较大困难。
(三)居民现实支付能力制约社区服务的发展。尽管存在着广大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普通需求,但多数的居民家庭尚不具备满足这些需求的现实支付能力。大多数城市居民寄希望于社区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而在许多有偿服务项目面前则望而却步,从而制约着社区服务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四)服务领域不宽,服务水平不高。由于我区社区服务设施不完善,加之社会中介组织不发达,没有形成综合的服务实体,导致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高。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认识加强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城区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加强党在城市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认识上到位,行动上自觉,措施上得力。二是各镇(街道)要把发展社区服务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施社会救助和再就业工程、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镇(街道)牵头、社区居委会协助、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城北区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发展要求,加强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发改、财政、经济、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自己的职能,进一步制定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慈善等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将参与支持社区服务工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内容,并纳入目标责任。同时,将发展社区服务与招商引资工作结合,形成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的合力。三是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将发展社区服务作为本部门工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级、分部门制定社区服务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社区服务各项工作的落实。镇(街道)要制定本辖区发展社区服务的规划,协调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的问题,管理各类组织以及家庭和个人依法有序开展社区服务。四是加强对社区服务的监督。经济局、民政局等部门要推动制定各类社区服务行业标准,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严格财务、审计制度,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等挪作他用。认真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各种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证社区服务和社区经济健康发展。
(三)大力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建设。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使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实现新转变。社区建设的宗旨是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居民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成为社会的减震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区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关系,共同改善社区经济和社区文化。同时,完善社区事务民主决策机制,凡是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通过听证会、协商会、议事会、座谈会、民意调查会等,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畅通居民意愿表达渠道。
(四)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一是建立面向特殊群体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家庭护理、精神安慰、应急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残疾人生活保障、康复医疗、就业安置、婚姻恋爱、合法权益保障、文化生活;优抚对象的定人定期上门包户服务、辖区内商业网店一条龙服务、逢年过节慰问送温暖活动、子女入托上学就业优先解决;特困家庭的定期救济、包户服务、新增特困家庭的送温暖活动、优惠购买生活必需品、优先安排就业、实施再就业培训;二是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带有便民利民性质的社区服务体系,包括日常生活服务和家务劳动;日常生活用品的购置和配送、家用电器维修、卫生清理、服装制作拆洗与熨烫、代收公用事业费;绿化面积的维护和扩大、四害治理、环境噪声控制、垃圾袋装与分类、居民楼道及门前环境卫生保护、违章搭建控制、民事纠纷调解、火灾隐患消除、辖区内刑事案件防范、外来人口管理;疾病防范、医疗诊断、病人护理、健康咨询、卫生宣传和防疫;婴幼儿照料、上下学接送、午餐制作与配送、课外看管、假期托管、智力开发、兴趣与特长的培养等;社区生活服务,包括文化、教育、科普、咨询、培训、体育、娱乐、健身。
(五)努力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是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对社区服务的客观要求。它不仅是社区服务发展的长远目标,而且也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社区服务的基本途径。一是培育知名社区服务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出台和完善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共同投资兴建社区服务设施,发展公有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合作制、个体私营等各种类型的社区服务事业,发展高层次的家政服务业、物业管理、消费娱乐业、商贸流通服务业等社区服务,培育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服务质量好的知名社区服务企业。二是搭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采取招投标的办法,筛选有资质、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社会中介组织,搭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设立呼叫热线,向社区居民推荐社区服务企业和服务项目。三是重视培育,实现产业化。对那些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内容的服务项目,如托老托幼服务、家政中介服务等,应根据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措施,重点培育,逐步实现实体化,使其成为社区服务业中的分支产业。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制度。要在为各类弱势人群和优抚对象提供福利服务的同时,扩大服务对象,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开拓为广大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提供服务的项目,以提高有偿服务的比重。有偿服务制度主要适用于对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所提供的后勤保障服务和对普通居民家庭所提供的便民生活服务。有偿服务获得的利润要尽可能弥补福利服务的资金不足和发展新的社区服务项目,扩大社区服务规模。
(六)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素质。一是选好配强社区居委会成员。采取公开选举等方法,经过民主选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二是加强培训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精神;加强理论、业务、岗位培训,引导和鼓励社区工作者自学科技、文化、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的能力;鼓励社区工作者积极参加社会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并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称的给予不同层次的补贴,推动社区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三是充分发挥社区见习大学生的作用,不断推动社区工作上水平。四是进一步优化、壮大志愿者队伍。为了有效地组织、带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服务,为了使这项工作经常化、系统化,必须优化、状大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在这方面,首先要大力动员吸收中青年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优化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其次要动员吸收文化水平较高的居民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优化这支队伍的智力结构;再次动员吸收居民中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入志愿者队伍,并在其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总之,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主题、龙头和骨干,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在推进社区建设的实践中,要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放在首位。要从社区居民迫切要求解决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入手,急居民群众所急、想居民群众所想,办实事,重实效,使居民得到实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仅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不仅需要广大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更需要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扎实工作;不仅需要对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无偿服务,更需要探索面向全体居民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有偿服务。只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实践,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满足居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才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才能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社区的和谐、稳定及其发展。
保险客户服务工作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报告篇二
一年以来,乡便民服务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指导下,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认真按照党委政府会议提出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四大目标为出发点,以推进建新农村为重点,奋力把“中心”建设成为“依法行政、规范服务、廉洁高效、便民便利”的便民服务窗口。截止11月底,中心受理1203件,办结1203件,办结率100%;即办件1203件,即办率100%;受理咨询3760人次;加盖行政印章1203件。
(一)认真学习规服文件。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的相关要求,乡党委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提到了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在成员的分工中,便民中心由乡长负总责,构成了政府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办公室职责落实,分工明确的工作格局。截止11月,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有关文件、机关管理以及行政效能的相关规定,业务培训会2次。并深入各村了解、督查村便民服务代办站的状况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职责心、群众的认知度等方面,为20××年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中心坚持“依法行政、高效便民、群众满意、追求卓越”为重点。一是实施事前服务。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对中心的办理事项和程序进行了解、知晓。二是事中公开。凡进入中心的审批事项、办理部门、办理窗口和办理人员对外公开,申报资料、审批资料和审批程序对外公开,审批时限、事项以及办理时限对外公开,增强行政审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三是事后监督。对进入中心的行政许可事项、非许可审批事项和行政服务事项,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有关规定予以统一规范和加强监督管理。
(三)乡、村二级行政服务网络建设扎实推进。今年以来,中心竭力推进便民服务向下延伸和建立村便民服务室的步伐。一是配置信息录入人员,深入村带给技术支持、业务指导。二是开展业务培训。中心高度重视便民服务人员和代办员队伍的知识更新、业务潜力,举办业务培训1次。三是发展中心与村网络建设。截止目前,实现了网上信息收集、接件量录入、资料、通知等网络互通。四是加强标准化便民代办站建设。到目前,全乡各村标准化便民代办站建设基本完成并于10月通过市纪委的验收。
(一)强化协调职能。利用部门集中办公的优势,发挥“中心”的协调作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
(二)完善制度,提高监控,规范内部管理。继续坚持以制度管人、引导人。对中心《日常管理制度》、《礼貌服务用语》、《日常行为规范》、《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和完善,从出勤、执勤、工作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细化、量化,提出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要求。
(三)继续加强村便民代办站的业务指导,重在群众知晓率和满意率下功夫。针对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要做好宣传解释,还要做好答疑和解决,尽可能做到群众知晓、群众满意。
(一)中心将进一步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服务创新。用心梳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完善乡、村二级联动的行政服务体系,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二)优化审批流程,扩大和深化并联审批,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加强工作流程的监控,发挥电子政务系统的作用,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充分发挥便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快速推动审批流程。改善现有行政服务机制,透过联办来简化审批环节,透过告知的形式,来缩短审批时光,透过审批服务效率的突破来带动便民服务整体效率的提升。
(三)强化中心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乡、村两级便民服务体系。按照“分类设立、职责明晰、功能有效、上下衔接”的原则,不断加强对村便民代办站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制订并完善对中心工作人员和村便民代办站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日常管理、监督考核等制度,进一步优化乡、村两级便民服务工作网络,加强便民代办站人员的业务指导。
总的说来,一年来的工作是为新的一年打基础、调思路、谋计划,为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加强中心窗口规范化建设,树立窗口优质服务的良好形象。
(二)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理解全社会监督。
(三)规范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标准化管理。
(四)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工作考核和职责追究。
(五)加强并联审批管理,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和环节。
(六)继续加强村便民代办站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乡各村的便民代办站标准化。
保险客户服务工作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报告篇三
接到通知要求后,我院立即成立以xxxxx为组长,医务科、医保科工作人员为组员的自查领导小组,对照有关标准,查找不足,积极整改。我们知道基本医疗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政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职工基本医疗,提高职工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我院历来高度重视医疗保险工作,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健全管理制度,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定期对医师进行医保培训。医保工作年初有计划,定期总结医保工作,分析参保患者的医疗及费用情况。
几年来,在区人劳局和社保局的正确领导及指导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基本医疗保险转诊管理制度、住院流程、医疗保险工作制度。设置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栏和投诉箱编印基本医疗保险宣传资料;热心为参保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妥善处理参保患者的投诉。在医院显要位置公布医保就医流程、方便参保患者就医购药;设立医保患者交费、结算等专用窗口。简化流程,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参保职工就诊住院时严格进行身份识别,杜绝冒名就诊和冒名住院现象,制止挂名住院、分解住院。严格掌握病人收治、出入院及监护病房收治标准,贯彻因病施治原则,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无伪造、更改病历现象。积极配合医保经办机构对诊疗过程及医疗费用进行监督、审核并及时提供需要查阅的医疗档案及有关资料。严格执行有关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无自立项目收费或抬高收费标准。
加强医疗保险政策宣传,以科室为单位经常性组织学习,使每位医护人员更加熟悉目录,成为医保政策的宣传者、讲解者、执行者,受到了广大参保人的好评。
一是严格执行诊疗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落实首诊医师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病历书写制度、会诊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二是在强化核心制度落实的基础上,注重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持续改进。普遍健全完善了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及激励约束机制,实行院、科、组三级医疗质量管理责任制,把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将检查、监督关口前移,深入到临床一线及时发现、解决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规范早交接班、主任查房及病例讨论等流程。重新规范了医师的处方权,经考核考试分别授予普通处方权、医保处方权、医学专用处方权、输血处方权。为加强手术安全风险控制,认真组织了手术资格准入考核考试,对参加手术人员进行了理论考试和手术观摩。三是员工熟记核心医疗制度,并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积极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服好务,同时加强人文知识和礼仪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增强自身的沟通技巧。四是把医疗文书当作控制医疗质量和防范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对住院病历进行评分,科主任审核初评,医院质控再次审核。同时积极开展病历质量检查和评比活动,病历质量和运行得到了有效监控,医疗质量有了显着提高。五是强化安全意识,医患关系日趋和谐。我院不断加强医疗安全教育,提高质量责任意识,规范医疗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医患沟通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病人的交流,耐心细致地向病人交待或解释病情。慎于术前,精于术中,严于术后。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病人就医。通过调整科室布局,增加服务窗口,简化就医环节,缩短病人等候时间。门诊大厅设立导医咨询台,配备饮水、电话、轮椅等服务设施。设立门诊总服务台为病人提供信息指导和就医服务,及时解决病人就诊时遇到的各种困难。实行导医服务、陪诊服务和首诊负责制,规范服务用语,加强护理礼仪的培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通过一系列的用心服务,客服部在定期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中,病人满意度一直在98%以上。
为了加强医疗保险工作规范化管理,使医疗保险各项政策规定得到全面落实。经治医师均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强化病历质量管理,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规范临床用药,经治医师要根据临床需要和医保政策规定,自觉使用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目录》内的药品。因病情确需使用《药品目录》外的自费药品,[特]定药品,乙类药品以及需自负部分费用的医用材料和有关自费项目,经治医师要向参保人讲明理由,并填写了自费知情同意书,经患者或其家属同意签字后附在住院病历上,严格执行五率标准,自费药品占总药品费的10%以下;平均个人负担部分不超过发生医疗费用额的30%。
医疗费用是参保病人另一关注的焦点。我院坚持费用清单制度,让参保人明明白白消费。
医院重视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及时排除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障碍,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根据社保局的要求由计算机技术专门管理人员负责,要求医保专用计算机严格按规定专机专用,遇有问题及时与医疗保险处联系,不能因程序发生问题而导致医疗费用不能结算问题的发生,保证参保人及时、快速的结算。
我们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出发点,努力做到建章立制规范化,服务理念人性化,医疗质量标准化,纠正行风自觉化,积极为参保人提供优质、高效、价廉的医疗服务和温馨的就医环境,受到了广大参保人的赞扬,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严格对照《xxxxx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自查,我院符合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设置和要求。
保险客户服务工作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报告篇四
服务业又称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证券、旅游、房地产、教育、文化、卫生等在内的提供服务的行业。发展服务业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认真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理性思考,合理定位,全面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对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衡量服务业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个是动态指标即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反映的是服务业发展的快慢;一个是静态指标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反映的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发展速度来看,20xx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为31.16亿元,到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0.91亿元,是20xx年的2.6倍。从增长规模来看,“十五”期间的大多数年份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于gdp和一、二产业增长速度,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这与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根据国际通行惯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时,服务业的比重应达到37.8%以上。20xx年我市人均gdp为1825美元,城市化率达49%,服务业的水平应在37%以上,但是20xx年我市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3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但拉动作用不明显。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20xx年,我市服务业实现税收6.49亿元,占全市税收的27。4%,其中服务业提供营业税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服务业已成为新的增长亮点,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在增大。但从我市三次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长期以来处于60%左右,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贡献率在30%左右,我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还未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良性互动,从“工业经济型”社会向“服务经济型”社会转变还任重道远。
(三)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但其潜力仍没有发挥出来。“十五”以来,我市的就业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稍有上升。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20xx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24.98万人,比20xx年增加6.78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数的比重由20xx年20.6%提高到20xx年的25.4%,上升了近4.8个百分点。尽管我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持续下降,但就业比重仍高达33.9%,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9.9%不相称,这表明我市服务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潜力远未发挥出来。
(四)传统服务业较为发达,但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其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服务业结构转换与升级速度加快。从我市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来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最高,在全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高达49.4%;房地产业达到10.6%,成为全市新兴服务业的骨干支撑力量;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金融保险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实现的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9.2%;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一批新兴行业比重仅占9.8%。可见,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极不平衡,部分新兴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优化。
(五)农村服务业发展落后。我市农村服务业总体上看处于萌芽、分散状态,仍是传统服务业多,现代服务业少,农村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已成为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我市服务业单位主要在城市,面向农村的较少,且农村服务业主要以农村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等传统行业为主,而与“三农”工作关系较大的科技、信息、农村金融、商品流通、法律咨询等行业相当缺乏。相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而言,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不能满足农民、农村的客观需要。
(一)城镇化进程滞后。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人口须达到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这就是服务业往往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专家认为,一个城市最低的规模经济人口是50万,而我市不把湘东10万人口统计在内,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约46万。城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集聚效应,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比重虽然高达55%以上,但主要是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中非公有经济占比分别达96.2%、94%的贡献,而在其他行业如邮政,水利、公共设施管理、文教卫体和社会福利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继续占绝对比例,同时,文化、商业系统、物资流通业、旅游、广电等体制机制不活,改革步伐缓慢,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物资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服务体系培育还不完善。
(三)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但我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第三产业需求不旺,制约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四)现代服务业投入不足。20xx年,服务业内部各行业投资的比重分别是,交通运输业占12.4%,批发零售餐饮业占24.9%,房地产业占25.7%,而文化艺术和娱乐业占4.1%,卫生和社会福利业占2.7%,租赁商务服务业占1.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1.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0.2%。从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看,传统服务业投资比较集中,现代服务业投资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业发展或结构优化的困难,对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形成制约。
(一)制定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为推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7号文件)的规定,结合实际,尽快制定我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明确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相关措施,对我市的服务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与工业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点线面结合起来、与近中期和中远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我市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成立相关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部署涉及全局的重大任务。
(二)突出重点,发展本市特色服务业。通过抓重点、抓特色带动全市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要巩固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对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服务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改造增压力,求动力,强活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二是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依法放开各类市场,放宽经营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办教育、医院、研究所、体育、旅游、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培育和壮大新兴服务业产业链,建立和完善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社会投资及法律保障体系。三是推动为农服务的服务业发展。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水利、交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发展特色服务业。我市要着力从旅游业、物流业、社区服务业中创造特色,增加服务业的竞争力。旅游业要着力建设生态武功、红色安源、杨岐名寺、义龙洞等四大旅游区以及中国傩文化园主题公园,突出“工业摇篮、绿色家园”主题特色。物流业要按照“城市大商场、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思路,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社区服务业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挖掘特色,发挥优势,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创办养老、托幼、健身等各种便民服务业。
(三)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要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尽快把研发、信息、物流、营销服务的水平搞上去,争取把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利润更多地留在萍乡,走出一条制造性与服务业互相促进、良性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传统服务业的发展。还要把发展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农村居民进入城镇社区居住,提高中心城镇人口聚集程度,增加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产业向中心城镇集聚,扩大中心城镇服务业的经营领域,使中心城镇服务业发展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带动周边小城镇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完善服务业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要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放开竞争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逐步放松对非自然垄断服务的市场限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防止非自然垄断服务业垄断经营。二是按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原则,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的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加大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体育与事业单位中的营利性服务和非营利性机构改革工作,营利性服务机构要向企业化转变,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对非营利性服务机构,政府要保障投入,加强监督,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议服务、公共交通、物业管理、环卫保洁、食堂等内部服务工作社会化,以及内部服务机构向独立法人企业改制工作。三是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有序化的招商网络、渠道和格局,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吸引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优势的省内外民营企业来我市投资服务业发展。
(五)培养造就一批服务业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是加强服务业岗位技能培训,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从事服务业的再就业培训工作,全面推行服务业资格证书制度。二是大力引进物流、旅游、教育培训、商贸流通、文化传媒、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策划、管理、经纪人才,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三是财政设立服务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具有发展前景的服务业企业,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服务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保险客户服务工作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报告篇五
关于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的思考随着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脱钩改制,司法行政机关由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后,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切实做好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已成为摆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新课题,迫切需要加以认真思考。
1、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思想波动较大。去年基层法律服务所改制不久,司法部在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上,对基层法律服务又作了重新定位,加之去年未组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使部分基层法律服务人员对基层法律服务前景感到担心和失望,有的认为基层法律服务是特定时期产物,随着律师队伍的壮大要逐步萎缩消亡;有的认为基于目前国情和律师业发展壮大,基层法律服务在农村保留发展,创造条件后逐步向律师并轨;有的认为基层法律服务是作为律师制度的有益补充,也是基层法治的重要辅助力量,应规范长期稳定发展。这些想法使部分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思想上产生波动情绪,影响了基层法律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2、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我县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占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总数的14%,36—45岁的占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总数的69%,46岁以上的占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总数的17%;从我县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来看,法律大、中专毕业后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占总数12%,高中或其他大、中专毕业后通过函授或自学法律大专从事基层法律服务的占总数88%,无论从年龄结构上,还是从知识结构上既影响了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自律管理工作,也很难适应社会对基层法律服务的需求。
3、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基层法律服务所改制后,司法行政机关主要对基层法律服务实行指导和监督,将行政权利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型的管理模式,行业管理由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承担。但事实上基层法律服务所改制近一年时间,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指导、监督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的行业管理关系至今不顺,职能不清,各自的工作机制还没健全,在基层法律服务所转轨时期,势必忽视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
1、增强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自律管理是基层法律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自律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基础,是最重要的环节,既包括内部管理,又包括经营管理,即市场的调研和开发。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法律服务市场进一步开放,法律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司法部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作了重新定位,明确基层法律服务的重点在基层、在社区,这就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管理者充分认识自律管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基层法律服务的新理念,及早研究市场,了解市场对法律服务的新需求;切实把握市场,掌握基层法律服务市场的主动权,开拓基层法律服务新领域,促进基层法律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2、建立健全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的工作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是加强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一是完善基层法律服务行业管理机制。在市级司法行政机关设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的基础上,各区县下设基层法律工作者分会,以弥补区县局行业管理上的空白,由分会负责区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日常管理,全面掌握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执业状况和思想动态,协调解决基层法律服务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基层法律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完善基层法律服务所内部管理的各项制度。它至少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明确的内部分工、团结的从业人员、顺畅的业务发展、保证的办案质量、规范的财务管理、齐全的档案卷宗、合理的收入分配、良好的纳税行为、自觉的自我约束等内容,涵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活动的每个层面、环节,是基层法律服务管理的基础。三是完善目标考核机制。目前,绝大多数基层法律服务所开展工作缺乏计划性,管理工作随意性大。因此,应倡导在基层法律服务所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年初要制定发展目标,围绕发展目标,给合伙人下达各自的工作要求,同时注重目标实施过程的管理,年底考核奖惩。这样既可做到工作有目标、有压力、有动力,又可促使合伙人除忙于自身业务外,也关心所里工作,对所里工作承担一部分责任。
3、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自律水平。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专业。
一是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实践充分证明,业务好的法律服务工作者不一定能做好管理工作。同样,一个好法律服务工作者不一定是一个好主任(管理者)。从人的职业特性上分析,一位好法律服务工作者要求具备的个人素质与管理者要求具备的个人素质是不一样的,好法律服务工作者注重体现自我价值,敢为人先。而管理者更强调顾全大局,善于协调,注重人际关系。这就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行业管理部门加大对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的培训力度,每年组织定期培训,定期检查考核,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不称职的建议重新选举产生,提高管理者的整体素质。
二是管理工作要靠制度来规范。就目前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现状来看,一个好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往往有一位好的管理者,既是业务骨干,又是管理者,还要有奉献精神,这些我们不能要求大部分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管理者都有上述才能和精神,也不能把基层法律服务事业的发展寄托在少数人身上。而随着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加之法律服务执业特点,个别人左右全所的格局势必会打破,关键还是要有一个好的管理机制,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使每一个人都受到制度的制约。
三是要提高自律水平。事实证明,自律管理的好坏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一个好的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位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效率,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经过我们对几个所比较,发现有的所单个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并不高,但由于全所自律管理模式好,有凝聚力,整个所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所整体素质并不差,出现各忙各的业务,谁也管不了谁,管理自然是一盘散沙。由此可见,自律管理工作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显得并不重要,而对于整个基层法律服务所来说却是举足轻重。这就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行业管理部门增强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的意识,加大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力度,提高自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使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