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报告解读标准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汇总7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作报告解读标准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一
聆听完__教授关于20__年最新版课标的解读后,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加新颖和深刻的认识,我不断思考: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数学老师的主要工作只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吗?实则不然,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与学科的关系还要考虑数学与教育以及数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若想自己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基于对《课标》的学习,我对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有了如下规划和见解。
一、加强教育和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能读完《课标》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读懂《课标》,课标背后依托着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比如:何为核心素养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什么是核心素养中教育特征的意识、观念和能力;主题整合中概念与抽象、性质与推理、关系与模型、运算与运算等等术语,这些高度概括化的信息,需要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建立联系,需要通过不断地研读和例证来加深认识、加强理解。只有真正的使这些上位的概念植入脑中、融入观念里,才能正确的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二、提高研究数学知识内部联系的意识
__教授提到,学生有时做不对题是因为读不懂题目表达的意思,于是新课标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从原来的2个学段分成3个学段,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加的细化,使得阶段性目标更加明确,这就需要涉及我前面提到的关于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目标的掌握。
同时__教授也建议教师要有各类层级的备课,比如:集体、学年、学段、学校数学教师备课。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可,也正如国外教育学家所说的,学生在中高年级能否顺利的学习,依赖于他在低年级时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所以我认为,我们小学教师应该系统的研究课标中涉及的几大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重点内容,从每个领域中规范好教学的一致性,让学生在低段所学的知识在中段以及高段学习的知识里也应该解释的通。通过《课标》中的主题整合,不应只是关注“存在”,而应关注与“关系”,真正做到“研究对象+”。
三、反思教学中不科学、不规范的方面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教师不免会突然迸发新的意识,这些意识的萌芽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向《课标》靠拢的,都需要我们借助《课标》不断地审视。
__年听过__老师讲三角形的周长一课,她正是按照__教授在会上提到的运用尺规作图将三条边首尾相连依次落在一条直线上的方法来上课的,传统观念里只有到了高段才使用的圆规,却在三年级的课堂里出现了,这新颖的方法加之学生的表现给了所有人眼前一亮的触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我们在教学中要保持随时审视的习惯,摒弃复杂的传授,将问题简单化、系统化才是今后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__教授提到,“数学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数学化的实现不应只是埋头苦教,如何真正做到会教数学,应将成为我教学的必修课。
工作报告解读标准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二
湖北省秭归县文化中学周立勇
随着新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工作也正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在落实生物课程标准过程中,要求在方法上应注重“四强调”中指出:“强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与实践;强调学生对生物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强调学生利用生物学考虑择业方向。”要求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生物学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可见,学好生物科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学会生活的需要。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将向学生展示一个多彩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小到基因大到个体的生命现象,了解动物、植物、人的结构,了解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各营养结构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等,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并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主动保护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保持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使用无公害产品,尽其所能地减少、不污染环境,为动、植物创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通过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了解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及其他成分、所有这些物质对人体的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以及人体食入、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食物中这些物质的过程,让大家懂得一日三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吃的合理、吃的科学也不是易事。特别是初中生,他们像含苞欲放的花朵,似灿烂的朝阳,生机勃勃,正迈入美好的青春期,要健康成长,更需要科学、安排合理膳食。
生物课程的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课程的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态势,以十个主题为基础,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基础,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实现社会、科学和学生个性发展统一的“三角绿洲”。
怎样才能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呢?这是一个大家都在讨论的问题,也是一个讨论已久的、看法不一的问题。我认为,转变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不是说今天我学了某某学说,就立刻接受,它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这不仅是转变教师的观念的过程,也是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是坎坷的。我们要放下“我是老师,学生就得听我的”的架子。要知道,初中生不再是小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他们正处于心理、生理趋向转型的关键时期,有自己的思想,自尊心强,自我意识强。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走到学生中去,从心里关心他们,不是作表面文章。
一、课堂上正面引导。例如:让学生发言,留给他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搬到课堂上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推测学生心理,及时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透明教育,减少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改善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我们研究学生个案,有利于教学与辅导,轻松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三、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许你会问,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要以学习为主,为什么要把学习问题放在这个位置?我的解释是,这好比战场上的士兵,如果后方问题解决了,他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战斗。学生学习也是这样,解除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不是更容易一些呢?有了主动学习意识,我们就不用愁他们不能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质了。
工作报告解读标准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对于20xx版新课标和原来相比,它的要求有哪些变化?在新课标和双减下教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就是说以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我们知道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优化我们的备课质量,挖出我们生活中的元素,加强学生的思考,驱动学生的学习,最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我了解到对学段的划分从原来的三段变成了四段,我们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融合,丰富咱们的教学模式,加强综合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单元式的整体教学,多利用单元式的整体教学模式。多利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来促进学生的思考,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成。经过大量的探讨和总结发现:我们首先要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创造教学情境?应该由生活中创造,也可能利用学科知识,或者利用我们的科学知识。借助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多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学科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课堂随着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改变,教学的各个环节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备教材到现在的用教材,课改下,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学习,多维度的去评价学生。我们要抓减负,更要抓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把学生指引到哪里去?这就需要我们细心的设计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二:新课标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咱们的数学课,平时同学们反映出来都是没意思,没特点,但是新课标中加入了很多新的要求,这使我们固有的数学课堂变得有意思,使我们的数学课堂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咱们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陈老师强调,在新课标中,很多东西没有变,而我们主要围绕变的部分去研究。我们应该多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其实是自古以来都有的观点,我们也一直在实践的路上,但是这条路走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因为我们的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以后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问题的导向,减少重复的、大量的、无效的作业。
第三:课标变化以后,对我们有什么新的要求?新课标更强调课程学习主体化,主体学习情境化,情境问题内容化,问题内容数学化,数学问题理论化,理论问题应用化,主题学习反思化,这很符合学习的规律和认识。这与现在的新课标也相一致,理性认识必须有感性材料的支撑,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将发生变化,我们也更应该进一步了解我们教学方式的变化趋势。
第四: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的社会对我们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求老师是有个性的,有特点的,并且要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要有必备的品格和高尚核心素养的老师,只有这种老师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才具有整合教材的能力,所以我们老师也应善思独立。课堂的主人现在不好当,我也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总之,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多看,多思,多想,多学,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位适应新课标下新型老师。
工作报告解读标准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课标》强调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围绕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涵,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六个方面的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1、重新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英语这一门课程的价值与重要性。这从国家角度去界定英语课程的性质,同时否定了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不需要开设英语课程这一观点。
2、提出了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新课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中的关键。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有相应的课程理念,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堂教学以及考试与评价等方面的理念。
3、重新设置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认识。从2001年第一版的课程标准到现在的第五版的新课程标准,五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有很大的变化。
4、优化了英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5、重新规划了英语课程的实施路径。
总的来说英语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方法。
研读新课标,践行新理念,把握课标的深刻内涵,对教师教学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梅教授提出课程标准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体现育人育材的初心使命,体现德育为先、素养为纲、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体现英语教育国际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体现中国特色、国际一流、面向未来的教育水准。
我们要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其中价值塑造是第一位。就要我们要坚持培根铸魂、让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的外语学习要和其他学科有关联,要形成一体,这样我们就有共同的向心力和育人的合力。梅教授全面、详细地解读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其梗概为:绘制义教课程建设新蓝图,正确认识英语课程的性质,以核心素养统领课程建设,以分级体系构建课程结构,以主题引领组织教学内容,以学习活动改进教学方式,以促学促教引导教学评价,以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秉承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突出课程育人,完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学业质量指导,加强学段衔接,开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新征程。
相比于旧版课标聚焦于语言能力的发展,《课标》是建立在全人发展的大目标以及核心素养的大框架下,去制定英语学习的目标结构,其中思维品质是全新的内容。简单地说,旧版的课标更倾向于培养孩子英语知识和技能,更注重提升孩子的英语应用能力。《课标》更倾向于通过英语学科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也就是《课标》里所说的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课标》更加重视融合,不仅是学科间的融合,还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课标》梳理课改中的困难与问题,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做到减负提质。
《课标》强调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期末评价有机结合,并且本次课标提供了教学评价案例,让我们一线教师真正知道该怎样去做。
如56页给出的案例,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句型等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适时发挥教育机智,既对内容提出反馈,又针对学生的语法错误,通过调整语调和重点重复,让学生做出自我纠正。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模仿借鉴的做法,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只背过枯燥乏味的单词句子,要创设情境,真正的让他们具有生命力。而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对学生要有合理期待。但是我们不能使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善学乐学。我觉得要特别注重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情景创设、活动参与,让他们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爱上英语课,爱说英语,甚至爱跟英语老师交流,总之我们可以无所不用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英语,成绩的提高也会水到渠成。
从“双减”再到新课标,英语教学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无论课内课外,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都在朝着“真实的课堂”思路慢慢转变着。从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可以看出未来教育发展更注重学以致用和思辨能力,提升学生英语方面全面、综合的素养就尤为重要。
此外,未来的英语教育将更加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时代也将全面来临。在我们平日的英语教学中,对英语学习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语言学习和应用,而是要求学生们能够通过学习和交流,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三观。
所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需要做的是:一要不断学习,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二要淡化教师权威,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平等、愉悦的英语课堂;三要转变传统观念,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英语教育的育人功能;四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要求和培养。
通过本次解读和学习,也引发了我对今后教学的一些思考。首先教师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和理解力要加强,对于我们小学阶段英语达到的课程目标有了新的认识,课程难度增加,其次要加强自身对知识的融通与理解。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课程观,而不仅仅是课堂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根据《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和指向,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学习能力。
工作报告解读标准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五
首先《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突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这是与时俱进的理念。生本、师德、能力、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最强因。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必须终身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师德修养。
读到这我不禁想起“春蚕”、“蜡烛”、“园丁”古今对教师的比喻,但我想说: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其次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标准》从四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第一,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要求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第二,突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这即意味着,教师要服务于小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关心小学生的生命状态,同时也关注小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第三,明确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外在环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微观世界里,教师对教育和对学生的理解与行动将会更为直接地决定小学生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校生活。第四,要求教师要注重修身养性。《标准》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和行为方面的诸多要求。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师作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其次才将教师作为“教育者”特有的心性、品质和行为要求融入进来。在“师德”中把“个人修养和行为”专门作为一个“领域”提出来,更加凸显“个人修养和行为”的重要性。
我觉得这是《标准》中亮点中的亮点。教师是以心育心的职业,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的个人修养就是一种教育的环境和教育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标准》中提出心理调试方面的要求: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这对我们的心理有极大的帮助。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大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下,对教师提出这个“标准”非常必要。要想在学生心中播撒阳光,自己首先心中有阳光。新时代,新形势,呼唤阳光教师。一个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具有平滑心态的老师,必将给学生提供优质文化场,保障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在“专业知识”部分,《标准》从四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具体要求。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发展的知识。第二,对小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第三,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与教学理论。第四,关注通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
在“专业能力”部分,《标准》从五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以下五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第一,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处处体现“儿童为本”的理念。第二,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尽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如要求教师“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于教学中”等。第三,关注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过程中的独特性。第四,十分强调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第五,重视培养教师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通过学习《标准》,我感觉做一名教师除了不断开拓、创新,更要执着的爱岗、敬业。我们要依据《标准》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有成就感老师,做一个享受教育的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起成就我们的事业,享受我们职业的幸福。
工作报告解读标准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六
20xx年x月xx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此次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做出多处调整,全面提升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比例,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结合线上学习,线下仔细研读新课标,我发现《课程标准(2022版)》较之以往的课程标准变化明显,其中,“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超越外语(6%-8%)和理化生、科学(8%-10%),成为小、初阶段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第三大主科。与此同时,新课标还明确学校需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锻炼等,发展学生的特长。
新版《课标》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1。完善了培养目标;2。优化了课程设置;3。细化了实施要求;4。强化了育人导向;5。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6。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7。增强了指导性;8。加强了学段衔接性。
如何才能将新课标更好的与日常教学相融合,这是每一个一线教师都应深思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新课标浅薄的认识。
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022年版课标坚持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调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课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重点关切学生身心健康,特别是体质健康状况。
第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根据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围绕核心素养制订学习目标。2022年版课标强调教师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制订与细化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目标确定达到不同水平的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与情境。教师要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渗透到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学习目标中。为此,体育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内涵,尽可能的丰富自身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优化教学态度,提升教学专业素养,以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需要。
第四,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实现“学、练、赛、评”一体化新课堂。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保证学生课堂练习时间和练习质量。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让课堂成为比赛的常态,在比赛中增强运动能力,提升学生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
鉴于以上的学习和思考,我感受到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肩上的责任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时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最好的体育课呈现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乐”。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工作报告解读标准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语文课堂的教学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在中学阶段,随着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增强,我们教师也应不断发展创新,采用更先进的理念进行教学,特别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更要紧跟时代,不断前进。
下面,结合传统中学语文作业布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这几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从以下几面入手,谈一谈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是基础知识中,设计合理的听说读写的技能性作业。语文教学并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还应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合理的听说读写的技能性作业,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除了上课时的引导之外,在课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比如在教完朱自清的《春》之后,我布置了朱自清的《匆匆》、《荷塘月色》等美文,作为课后的作业让学生阅读欣赏,使学生了解“美文”这一概念;讲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又将鲁迅的《朝花夕拾》里的其他篇目介绍给大家,要求学生课后作为欣赏作业阅读,使学生对鲁迅的散文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是因材施教,不同学生分层次布置作业。传统语文教学“一刀切”的情况比较严重,老师布置作业全班一个模式,要求一样,内容一样。这就导致某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完成相应任务,一些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又觉得没有发挥的空间。我的做法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布置作业。这个学期我布置课文背诵时,就尝试着用了这种方法。给每个小组长都印有一份背诵表格,包括课内背诵和课外背诵,成绩好的能在学期结束前完成全部的背诵任务,程度差的只能完成课内的。通过这个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原来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三是结合课文,布置一些情感教育类的作业。
心理因素。例如,今年的中秋假期,我布置的作业是每人制作一份关于中秋的手抄报,假期结束,有一半同学认真完成了,我挑选其中优秀习作贴在教室里展览。受此启发,我准备寒假我还会布置此类的作业,主题可以设成关于某部名著的,或关于某几部电影的"(电影最好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者关于中央电视台拍的系列诗词故事节目等。
五是联系生活,布置关系学生日常的作业。语文教学应当面向学生们的生活,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布置作业时也应注意要联系日常生活。在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告诉他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战争或局部冲突,我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去查找有关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全球发生的战争资料,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作业充分体现出他们对战争的种种态度,包括对正义的支持,对侵略者的蔑视,对人民的同情,对强权的愤怒??应该说正是学生们去感受生活才能够有这么多的体会。
总之,语文作业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外作业观亟需转变,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利用语文学科特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后作业,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使课后作业成为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