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英语心得体会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学英语心得体会篇一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那场辗转二万五千里的大迁移,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而中央红军在1935年5月发起,由红四团具体执行的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两场战事,是整个长征过程中极其关键的战役。取得胜利之后,红军就粉碎了蒋介石将他们变成石达开第二的阴谋,并为长征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甚至有“十三根铁链劈开通往共和国之路”的美誉。
时光荏苒,感动常在。10月14日,再现当年红四团两大战役的战争动作电影《勇士》,开始在国内各大影院热映。本片由著名导演宁海强执导、赵冬苓、赵宁宇编剧,香港著名幕后精英罗礼贤担任动作指导,李东学、于小伟、聂远、宋佳伦等位明星领衔主演。
这段历史被写入了小学课本,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但经过主创团队的精心构思,几场动作大戏,设计得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踏上一艘小船,他们的脚下,是奔腾肆虐的河水,一个浪头过来,小船就有被打翻的危险;他们的对面,是的敌人,用迫击炮和轻重机枪构建起了强大火力网;他们的身后,则是负责掩护的战友,试图压制住敌人的攻击。勇士们要直面猛烈的炮火,随时做好中弹牺牲的心理准备,又要与激流做斗争,防止船体被倾覆。这个难度,真不是一般地大。
飞夺泸定桥是全片的压轴大戏,但高潮之前的“前戏”同样精彩。在接到任务之后,红四团将士拖着疲惫的身躯,顶着漫天的大雨,踏着陡峻的山路,冒着敌人的不时侵扰,用两腿一天奔袭二百四十里,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在此过程中,不断有战士中流弹倒地,因精疲力竭而倒下,因体力透支而牺牲,但是,没有一个人因此恐惧,没有一个人变成逃兵。
夺桥的经过,我们当然都不陌生,但影片所做的艺术化处理,无疑把这个过程渲染得更加惨烈和悲壮,更让我们印象深刻。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抽去,十三根冰冷的铁索高悬于河面,令人不寒而栗。二十二名举着土制盾牌的勇士,匍匐在摇摇欲坠的铁索之上,顶着敌人的炮火,以他们的血肉之躯,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国共两军隔河交火,枪炮齐发,漫天的火光映红了天空,爆炸声震耳欲聋,子弹啪啪啪地打在盾牌上,看得人相当紧张,红军战士的不断牺牲,更让我们为之心痛。而定格与慢镜的恰当运用,更是将这种气氛烘托到了极致。因此,当最终胜利到来之时,银幕上的战士们一定会尽情欢呼,影院里也会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虽然是根据历史事实改编,但影片主创显然无意于拍摄一部准纪录片,而是在四场主要动作戏之外,穿插了不少文戏,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些战场上铮铮铁骨的勇士,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却相当平和甚至是腼腆,他们会一起识字,一道聊天,一块开玩笑,红军没有森严的等级,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相处得就如同兄弟一般亲密。铮铮铁骨之下,他们还有着拳拳丹心。
都说如今的影视圈是一个小鲜肉横行的刷脸时代,一些颜值出众的帅哥美女,恨不能在脸上盖个“我是##”的大印,吸引粉丝前来买单。而《勇士》中的一干明星,为了真实还历史现场,却让化妆师把自己的脸庞变得极为黝黑,令观众看不清本来面目。因为是在川西实地拍摄,他们还要与高原反应做斗争,还要顶着酷热趴在铁索上拍戏,其辛苦程度,没有亲历的人,真是难以想象。
在这一百分钟之内,我们只记得黄团长,杨政委和廖大强等等,而顾不得去想他们是由谁扮演的。特别是果郡王李东学本尊,全程扮演小腿受伤的团长,并没有上阵搏杀,却是这支队伍的灵魂。正是他的冷静指挥,才确保了战事的胜利。于小伟饰演的连长廖大强,作为夺桥的突击队长,承担了大部分动作戏,矫健身手不输《湄公河行动》中的张涵予。聂远饰演的政委沉稳大气,机智沉着,与团长配合默契;宋佳伦饰演的神枪手看似鲁莽却粗中有细,更是带给了观众最震憾的一幕。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妙可扮演的小姑娘,给这部杀戮气息深重的男人戏,带来了一抹别样的光彩。她站在铁索后面大声呐喊的场景,一定为会自己收获更多粉丝。
总有一些往事,让我们永远难忘;总有一些感动,长久萦绕在我们心头;总有一些勇士,让我们一想起来就肃然起敬,倍感亲切。没有八十年前红军战士的流血奋战,就没有今天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不管时光如何流转,岁月怎么变迁,红军的精神永不过时,而《勇士》这样的优秀作品,也会在中国影史上留下精彩篇章。
电影学英语心得体会篇二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社会上都说学好英语很重要,是那个什么什么的通行证。所以,一向喜欢冒充上进青年的我,也不甘落后,报名参加了公司附近的一家英语学校。
说是英语学校,其实规模不大,办起来也很简单:请老师、租场地、配置教学设施、打广告,然后等人报名。可是学费不便宜,细算下来,一个学生在课堂里呆1个小时,得牺牲近20块钱(说起来我就心疼)。因为报名的人多,学校有利可图,办学有蒸蒸日上之势。
办学校涉及各方面工作,关键的一环,是请老师----必须是外教,而且鼻子越高越好。现在人们选东西都讲究品牌,学英语,就只认欧美国家的老师。
总的来说,老外比较实在。没人说来中国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为了架设两国人民的友谊桥梁之类的。但无论如何,他们为什么来中国?为什么喜欢呆在中国?有一个重要原因,他们没有说,也不好意思说。那就是:体验一种优越感。
优越感体现在什么地方?无论走到那里,都受众人瞩目;无论说什么,都有人洗耳恭听;在业余时间,大把的人跟你套近乎,邀请你吃饭、唱歌、打保龄球……一句话,能享受到众星捧月的感觉。再说了,这些“捧月”的“众星”,很多都是有点身价的人,像什么公司的经理、准备移民的款爷、复习考试的高材生……最次的也能冒充个白领。这些人,平时都很自信,与人打交道往往还带有两分矜持。但是,在和外教交往时,多数人都会放低姿态。
但转念一想,不是那么回事。多数情况下,女同学跟外教约会,是学习需要。学英语重在应用,边学边用,收效才好。经常跟外教在一起,为的是有机会练习自己的口语。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什么有人想和他们套近乎,为什么想跟他们一起吃饭,为什么对他们车来送往,就不难解释了(当然有别的原因这里就不管了)。只可怜像我一样的爱国青年,既没有糖衣炮弹,又没办法用美人计,只好尽量抓紧课堂时间了。
然而,嫉妒也好,愤慨也罢,不服气却是不行。别人挣钱多,是你中国人自愿交的学费;别人有优越感,是你中国人自作自受;别人风流潇洒,是你中国人主动牺牲……总之,怪不了别人。要怪,只能怪这么多中国人想学英语。
这么多人想学英语干什么?有的是为了出国留学,有的是为了参加移民面试,有的想跳槽到外企,有的想增加自己的知识价值,有的为了赶时髦、装门面……无论如何,都是把掌握英语作为改善生活待遇、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手段。那为什么不学越南语、卢旺达语,一定要学英语呢?因为越南和卢旺达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所以他们的语言学不学也就算了。而英语,是发达国家通用的语言。咱们作为落后国家,为了赶超先进,不得不和他们进行接触和交流,引进他们的技术、产品和资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英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个人,学好英语,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想去学英语,才会使到中国来侃大山的外教奇货可居、作威作福。
孙中山事后多次向别人提起这段化险为夷的经历。他并总结说:为什么警察不敢强行闯入搜查?因为这是一家日本妓院。日本的国运昌盛、实力雄厚,印度警察怕闹出国际纠纷,所以不得不对日本人退让三分。国家的地位不同,它的国民的待遇也不同,一个弱国的革命领袖,甚至比不上一个强国的风尘歌女。“所以啊!”孙中山先生最后语重心长的告诫大家,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是紧密相连的,要想真正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就一定要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时至今日,孙中山的故事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然而我在英语学校里的际遇感怀又与孙中山先生何其相似。一个普通的外国人,仅仅因为他是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就可以扬眉吐气、高人一等。而咱们中国人,咱们的华夏精英,咱们的博士、硕士和学士们,为了出国留学、移民定居,不得不呕心沥血、背井离乡、艰苦奋斗……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国家之间的地位不同。所以啊,我也要告诉大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先贤圣哲们教导我们要爱国爱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不是陈腔滥调。每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现实利益确实是跟国家的兴衰成败休戚相关的。
从逻辑上说,我不同意“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论断。但是,先进受人尊敬,落后遭人遗弃,这是千古不易的定律。所以,我理解那些艰苦奋斗漂流海外的中国同胞,也绝不敌视开明务实又自命不凡的外国朋友。重要的是,知道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且积极思考改变这种局面的出路。这是对每一个爱国、进步的中国人的起码要求。
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怎样以实际行动来表示爱国?不是这里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对于我们班上那些美丽动人的女学员们来说,下课后少跟外教喝咖啡逛马路,算不算爱国进步的表现?这个问题有待商榷。但无论如何,如果有一天,等到我们华夏男儿能混到对日本、美国的靓女佳人招蜂引蝶、应接不暇的时候,如我一般的爱国青年就可以含笑九泉了。
以上就是我,一个追求上进的爱国青年在学习英语时产生的一点心得体会。
电影学英语心得体会篇三
1、实践的目的。
通过摄影实践考察自己对人像摄影课程的学习的实际掌握。运用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寻找并揣摩如何拍摄好人像的方法。通过实践的锻炼,体会到拍摄人像是容易的,但拍摄好的人像作品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是需要认真的学习理论知识,并大量的观摩前人优秀的作品。同时,还要对自己使用的器材有全面的了解和熟练的运用,所以,我认识到再认真的系统的全面的学习一遍老师的课件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次的学习,使自己平时在拍摄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啦。比如,对光线的处理,尤其是室外对自然光线的运用,姿态的处理和一些小道具的辅衬的运用以及人像摄影的空间分配等等,好多的知识让我在今后的人像拍摄中受益匪浅。
2、实践的准备工作及拍摄计划。
为了拍摄好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够使自己的作品更能表现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成果的体现,我使用了nikon d300相机,百诺的三脚架,以及必要的快门线,反光板,等等器材。照片中的模特儿是我好友的同学小沫,一位美丽的外企白领,同时也是一位摄影发烧友,当我告诉她需要做我的模特儿时,她欣然同意,使我能顺利的完成我的作业,其中我选取了其中四张作为我的作业,不过遗憾的是我拍摄的小沫的全景照片我并不满意,只好选取了一张我去年夏天拍摄的一张我表妹的照片,我觉得她做出的怪怪的姿势更符合我对这个作品的理解。
3、我对拍摄过程的阐述。
第一幅特写人像作品是在家中完成的,为了体现出光线的作用,我采用了逆光拍摄,由于模特儿身后的阳台杂乱无章,我选择了大光圈,和100mm焦距,虚化背景,同时提高了感光度至400,使用了三角架。
第二幅近景人像,第三幅半身人像和第五幅造型人像,都是在青龙湖拍摄的,大约时间使在下午三四点钟,这个时候的光线柔和并不刺眼,光比不大,更能反映出模特儿光滑的肤色,同时,为了能够在拍摄中体现模特的职业性,我要求她换上一套职业装,和一套黑色的绒衣配上红色的围巾,透出模特儿的气质来。为了虚化背景,突出人物,都使用了180mm的焦距和3。5的光圈,使用了三脚架为了得到更清晰的画面。同时,使用了金色反光板对面部进行了补光。
第四幅全身人像是我去年拍摄的,在宣武公园里。下午三点左右,为了体现表妹活泼的个性,我让她随意做动作,这张作品中的姿势是我觉得比较满意的一张。因为觉得前期拍摄的曝光有点过度,后期选择了ps处理,加了滤镜效果,可以看出表妹白皙的肤色不至于太刺眼。同时,用80mm焦距拍摄,稍稍的虚化背景,同时也能分辨出环境地点。
4、摄影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摄影的实践拍摄,发现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拍摄中还是会使自己在技术方面和对人像摄影的空间分配等等,有了新的提高和更深的理解。同时对光线的运用及布光的处理,不再盲目了,但毕竟学海无涯,通过学习比较以及对自己拍摄的作品的不断理解和揣摩,也发现很多缺陷,比如,在特写作品的构图上,感觉到画面比例有点紧,模特的头上部被镜头卡掉了,其他几幅作品光的运用还可以更胆大些,或加大光比,勾勒出模特的脸部曲线,这也符合该模特的气质,同时在色彩和画面的整体分配上还应多选择鲜艳的色彩,使画面饱满些,明暗比例搭配更合理些,当然,拍摄出好的作品还需要我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自己拍摄出更好的作品来。
对于拍摄短片的感受,可以罗列出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是关于拍摄短片的类型和题材的问题。没有明确自己是拍摄哪一种类型,到底是纪录片还是实验影像?其实这个问题也跟自己没有去仔细斟酌选择好的题材有关,到底自己做的《民族题材》是要表达积极的还是批判的?没有清晰的意识,对于自己的短片的根本思想模糊不清,单单只考虑到呈现给观众的画面,而没有考虑到更深层的意义,而往往一个好的作品内涵才是最重要的,并不全是画面和一些浮华的东西。
其次是关于撰写剧本的问题。从这次拍摄来看,剧本写很混乱,只有自己能看懂,因为剧本的问题,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麻烦。总结了几个方面原因:其一是没有仔细去研究规范化的剧本,并且去躬心实践。其二是知识结构不够广,选择了《民族题材》创作,但是对民族这个词的概念研究不够深,挖掘不出更深的东西来写。其三是思想结构不稳,过多的考虑画面导致根本思想飘忽不定,出现了为了表达镜头画面而改变中心思想的重大错误。其四是文学写作水平不够高,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文化水平,包括其中问少数民族的问题水平也很底,问出来的问题无关紧要,没有群体性和针对性。虽然是学艺术的,但是艺术与文学是相关的,文学水平对片子是有很高的提升的。
再次是实施拍摄的问题。从拍摄《民族题材纪录片》的能力
来看,首先是没有一个不干扰被摄对象的概念,总是希望被摄者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表演,这其实是纪录片最忌讳的问题。其次是没有与被摄对象沟通的能力,使被摄者面对镜头变的拘谨而不自然。再次是没有一个适应环境的能力,不知道跟被摄者周围的人物接触和沟通,比如老师讲课的时候,不知道和老师交涉等。
最后是没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精神,遇到问题和困难就退缩,就像老师说的,没有湖南人的精神,要吃得苦、耐的烦、不怕死、霸的蛮。从拍摄的技术上来看也有很多问题。首先是对于器材的选择不熟练,这关键是对各种器材的性能不了解,没有花心思去研究,甚至有些机器不会用,这是很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其次是对焦的问题,跟焦的时候不太精确,有时候出现跑焦的问题,这也是跟器材的熟练程度有关。有时候在太暗的情况下光圈开的太大,导致对焦很困难,不会处理这样的问题等。
再次是机器端的不够稳,这是跟拍摄的太少有关,因为纪录片大部分是手持拍摄的,并且被摄对象的动向没有预见性,是随机性的,随时有变动,所以对于手持拍摄的姿势要求很高。总之实施拍摄是拍摄短片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出现的问题最多的环节,有待以后慢慢学习和实践。
最后是关于剪辑和编辑的问题,在剪辑的过程中对于软件的熟悉度还远远不够,没有花心思的研究和学习上面,关键还是拍摄的过程中出问题,导致对剪辑的信心不是很大,没有很大的兴趣。在剪辑的问题上以后还要加倍的补回来,虚心学习。
总之这次拍摄的问题非常的多,究其原因,还是心思不在学习上面,没有进取心和上进心。白白浪费了一学期。在最后的大学一年里面要加倍努力,时刻勉励自己。
电影学英语心得体会篇四
乔安山,作为雷锋的战友,曾经为雷锋的离去而深深自责,悲恸不已。影片就是通过讲述这位质朴善良的东北汉子在所谓的新时代,新观念的强烈冲击下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的。《离开雷锋的日子》是一部“老”电影,尽管没有盛大的场景,没有绝美的画面,没有空前的投资,也没有耀眼的明星,因而算不上“大片”,但就是这样一部典型事例真实感人的小电影,却往往能让人反思一些东西。
影片主人公乔安山,他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决定把雷锋精神发扬下去。乔安山是雷锋生前的亲密战友,他退伍后与妻子在一家公司当司机,一直受着雷锋深远的影响,做什么事情都用雷锋精神要求自己。
有一次,一位老爷爷在过马路的时候被一辆深蓝色的桑塔那汽车撞倒,随后,汽车转身就跑。而后,又驶过来一辆与其同样的汽车,为了不受诬陷,司机竟开车走了。乔安山在出车途中发现了这位满脸是血的老爷爷。乔安山马上把老爷爷送到医院,并掏出自己钱为老爷爷治伤,又通知患者的家属。可是,老人的儿女因为不愿负担医药费,竟诬陷乔安山是肇事者,还要他赔偿4万元。难道世界上没有雷锋精神了吗?正因此事,电视台还专门采访了乔安山。最终,肇事者被找到了,应该说乔师傅也算得雪了,但作为一个人,一个堂堂正正,坚持雷锋精神的大写的人,他能够轻松吗,我想他感到的可能反倒是无尽的悲哀,他妻子在医院里流着眼泪对众人说的一段话,愿那些只认骨头不认人的家伙能有所触动,将心比心,又有谁能抑制自己的感情,每一位观看这个场景,都会被深深的感动。
还有一次,乔安山与儿子一起出车,他们的汽车陷进了泥潭,整整停留了一夜。路过的一群中学生帮他们把气车从泥潭中推了出来。乔安山正要给大家报酬时,学生们说:“我们不要钱,我们是学雷锋做好事的。”并且还向他介绍了他们的爱心帽子,中间是一个和平鸽,代表的是和平。在这个鸽子的外面,有一颗心围绕,代表的是爱心。乔安山听了后非常感动,他终于明白了,世界上还有像雷锋这样的人,雷锋还活着!
是的,雷锋并没有死,社会上还有千千万万的活雷锋。人民需要像雷锋这样的人,社会也需要他。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雷锋事件,有热心帮助他人的学生,有照顾孤寡老人的,还有许多不知姓名的雷锋……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雷锋叔叔那样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好人最终会有好报!
多年来熟悉的那个人物霍然地出现在了眼前,许多年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曾经为雷锋精神的永存而感到激动和共鸣, 雷锋,以他特有的魅力深深印在几代人的心中,50年过去了,雷锋的一切已经嵌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骨髓。
影片的结尾,当黎明的太阳升起时,大群头戴志愿者红帽子的青年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乔安山推车,领头的女校长深情地向乔安山汇报“您不认识我,可是我认识您,您是雷锋叔叔的战友,雷锋叔叔是我当年的校外辅导员,我是抚顺本溪路小学的学生,雷锋叔叔牺牲的时候是您给守的灵……”“明年的清明节我们一起去看雷锋叔叔好吗?”音乐声响起让人荡气回肠……泪水止不住地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我很佩服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他不这种愧疚化作了一种力量,它要发扬战友的助人为乐的精神,他要雷锋精神永远长存。
《离开雷锋的日子》让我们更了解50年前这一段辛酸而感人历史,时间可以磨练一个人坚定的毅力,时间可以塑造出伟大的精神,回首乔安山在离开雷锋后的这段历史,我仿佛领略到的这种坚定地毅力和伟大的精神。社会一直在进步,某一个时代的精神可能会被重新诠释。雷锋精神,经受了几十年的时间考验。
看完这部影片后,在座的公司党员和干部内心都受到强烈震撼。大家表示,要以雷锋精神鼓舞和鞭策自己,学习他们那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格,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再创公司气象新辉煌。全体共产党员和干部职工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勤勉敬业,为圆满完成今年公司各项工作任务做出积极贡献。
电影学英语心得体会篇五
时间:20xx年10月3日
地点:大冶市茗山
拍摄工具:手机(由于自己没有单反相机,只得用比较拙劣的手机拍摄)
视频开始部分是采用会声会影5里面的材料,紧接着的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远景横拍介绍了我们到达大冶长途客运站;大约经历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拍摄地点。于是让朋友帮我拍了一段出境自我介绍并采用现在报道的方式给大家介绍。
一下车,并没有看到花团锦簇争鲜斗艳的花海,走了一段路,拍了一段路边开得正盛的小菊花,虽然对即将走入花海的人来说它们并不起眼,但是却也是不可多得的别致的一道风景线。只可惜手机拍摄过程摄像头没拿好在剪辑过程出现侧面播放的情况。
走了一会儿,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花海了!有郁金香、玫瑰、牡丹、薰衣草等等名贵芬芳的花种。除了全景拍摄花景之外我还抓拍到一堆双胞胎在花丛里微笑摆拍的视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她们的笑容给人格外清爽阳光,没有一丝压抑。再用滤镜拍摄仪一段静音全景的花海图,也十分漂亮。后来美女们乐得不可开交地要拍照合影了。这一部分拍摄比较简单,时间间隔也比较短。第三部分就是在室内参观游览,室内的名画书法特别多,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还有各种出土古迹摆放供游客们欣赏。以一段我的一个朋友在画廊中游走的视频作为结尾。时长2分钟24秒。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有两个不足的地方:首先、内容取材不够丰富,导致在剪辑视频的时候可选的材料不多;第二、拍摄过程出现晃动导致视频播放出来的效果不稳定。
都说新闻三分写作七分采访,可见要想获取足够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就必须掌握采访技巧;相对于拍摄和后期剪辑,后期剪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一点也是我没有做到的,第一个晚上剪辑视频从9点多剪到差不多一两点,我觉得这是正常的,而且真心觉得如果可以渲染完成的话那么也非常值得,可是就在渲染到54%的时候电脑上会声会影突然出了问题导致第一次做的视频作业全部自动消失了,当时真的很无语。不过还是硬着头皮从两点又倒腾了一个多小时搞到三点多也有第一次做出来的那个效果。但是第二天我再播放的时候又出现了昨天晚上的状况。不得不再一次剪辑。
因此,在视频剪辑过程,首先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心急,特别是在有时候各种抽风的情况下更要从容应对,因为剪辑过程中几秒钟的融合都是需要心思的;其次熟练地掌握视频剪辑软件才是硬道理。如果你对声音轨、视频轨、音乐轨等几个轨道掌握不够好的话,你在选取音乐视频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很多不和谐的情况,但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还是要多练多学习别人是怎么剪出好的视频才最重要的;第三、好的视频还是要依托你所拍出来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专业训练过程中更要把握好角度、光线、视角、远近等问题,多去练习自然就会慢慢好起来。
有没有站好有没有站稳,以及工具是不是拿正了,尤其要主要跟拍的时候更要与跟拍对象的步骤保持一致,速度均衡平稳。在这段视频中,最后一个走地毯情景就是跟拍,由于朋友走得速度比较均衡,自己拍摄过程中收集拿得比较稳,所以这一段视频就显得比较自然,没有像那种你的镜头要贴在拍摄对象身上的感觉。
最后,我想说,这一次视频剪得还是出现各种问题。但是我想,只要自己善于总结勤于动手,多学习,多练习总会变得好起来。就像那一次在校报出任务拍摄的时候,老师鼓励说:“只要多练习,一定会越来越好。
电影学英语心得体会篇六
20xx年寒假的小学期我们接触了思想政治实践课,经过小组的讨论,最终选择微电影系列,我们选择的主题是《手机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与我们的大学生活息息相关。据调查,77%的人每天开手机12小时以上,34%的人24小时开机。94%的人使用手机在5年以上。而近几年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使得手机更是成为随身必备之务,特别是年轻人,几乎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微信、qq、微博之类的社交通信工具。过度依赖手机等科技设备,对身边人的忽视程度就越严重。在网络上活跃的人,现实中反而更孤独。建议晚餐时少用手机,多和家人交谈。外出社交时,也避免过多使用手机,以免冷落他人,这正是我们拍这部微电影的原因。
经过我们小组的努力准备,写剧本,终于成功开拍。小组活动的工作有条不紊的分配到个人,而我就荣幸地担任了摄影师兼演员。犹豫缺乏拍摄经验,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些拍微视频的注意事项,在实际工作中也明白了,做好每件事都是要认真负责的。由此我总结了三点经验。
第一,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全面,比如,提前准备好拍摄时需要的道具,检查摄像机是否充满电,内存是否充足。
第二,要认真负责。拍摄完成后及时把视频保存到电脑里,处理好以后再做一个备份,以免发意外。尽自己所能,把工作做到最好。
第三,要学会随机应变。要听取他人的建议,与团队做好配合,尽力让视频的效果达到最好。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由于它的方便快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手机一族”队伍的不断壮大,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也悄然现身了。希望这部电影能够产生一些影响,同学们可以放下手机,多一些面对面的交流,一些心灵的沟通,告别手机依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