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儒家文化的演讲稿题目(精选5篇)
演讲稿首先必须开头要开门见山,既要一下子抓住听众又要提出你的观点,中间要用各种方法和所准备的材料说明、支持你的论点,感染听众,然后在结尾加强说明论点或得出结论,结束演讲。好的演讲稿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演讲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演讲稿模板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儒家文化的演讲稿题目篇一
大家都知道,我国上下5000年历史里有很多的儒家经典,里面有很多经典名句,一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之外”让我们懂得了精忠报国,“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明白了每一个应该心存大志且必须要志在鸿鹄,一句“百善孝为先”却是挽救了多少人,让多少人懂得了孝顺二字!多少成功人士只因为一句“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以精神论英雄”走向了成功的大道。
除此之外,儒家思想在治国方面也很有一套。在儒家思想之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句话,反对君主专政,反对皇权高于一切,试看,明清两朝难道不是因为皇权高于一切皇帝胡作非为,朝廷腐败,宦官弄权,才导致国力衰弱的吗?如家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
在修身方面儒家思想对我们的影响也特别大。以前我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想1+1等于2,你不可能说1-1等于2,但是,读了孔子的故事(孔子的弟子上街买菜的时候,和一个农夫因为七七得多少而争吵起来,孔子的弟子一气之下说要不我们打个赌,农夫答应了。并且说如果他输了,他就把自己脑袋割下来,如果孔子的弟子输了,那么孔子的弟子就把自己的帽子给他。这时候孔子刚好赶来,听闻此事之后,就说七七四十八,徒儿,还不赶紧把你的帽子给他!事后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孔子听了哈哈大笑说:“如果你输了,丢掉的只是一个帽子,他输了丢掉的可是人命啊!)这个故事我一开始读的时候也对孔子的做法大为不解,明明七七四十九嘛,读到最后我才明白,在生命面前什么都是不重要的,就算是一个真理也应该为了一个生命而有所收敛。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我们要读儒家经典,领悟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的演讲稿题目篇二
文化在汉语中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 “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线,以孔、孟为代表人物,著作有《春秋》、《孟子》、《论语》等。倡导:“仁、义、礼、智、信”。道家以老子为代表人物,著《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佛家经典《金刚经》其核心思想是教人们不执着。这些都是公认的智慧经典。儒、释、道三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交融荟粹,交相辉映,流传了几千年不衰,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指导着国人的日常行为和道德准则。可见文化的扎根之深,作用之大,魅力无穷。
一个企业从小到大,想建成百年老店,长治久安,实现“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的宏伟目标,在汲取各方文化的同时,必须逐步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坚持不懈,不断发展和升华。
x集团从一九八一年建厂,至今已走过二十七个春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跃而成为“五业并举、协同发展”的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行业涉及羊绒、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多个领域。总资产达183亿元,2019年销售收入达123亿元,实现利税17.76亿元,品牌价植攀升到了150.67亿元。回顾x集团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这其中闪烁着许多改革创新思想的光芒。不论是企业文化方面还是管理创新上均可找到。如:八十年代的打破铁饭碗,率先施行全浮动效益计件工资制;九十年代的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21世纪“集智、放胆、拓荒、创新”,在棋盘井打造的工业园区项目,初步实现了二次创业的宏伟蓝图。类似例子很多,不胜枚举。企业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每一步改革的成功都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抓住机遇、做事合度,而不能一成不变、死水一潭,坐以待毙。辨证唯物主义的最基本概念是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变即改革创新,是集团企业文化的核心动力源。
x集团的稳步发展长盛不衰遵循了这样的规律,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吸取社会创造的一切新知识、新理论,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改革创新的文化动力。如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运用,夯实了我们的基础管理;国际营销模式启迪我们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企业营销网络;品牌经营战略为我们创立世界名牌提供了基本思路;正在推行的比较管理为我们集团注入了新的活力。集团高层领导班子在战略决策时能够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去做事,并能做成事。相比之下,过去曾赫赫有名的秦池,只因走了偏激的路线,孤注一掷夺广告标王导致不自量力而破产。再如巨人大厦也是头脑发昏,设计二十多层最后要盖到七十多层,最终盖到中途夭折。可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文化引领方向,理与事合,做事合度是多么重要啊!
集团现在正大张旗鼓的搞比较管理,这也是我们现阶段管理方面的一个重大举措,但比较管理的性质是刚性的,以排名奖惩为核心,还应将企业文化同步建立起来,刚柔相济、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物质有限只能以文化激励人,最终是要以企业文化管理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搞好企业文化的关键是各层级领导和管理骨干人员,包括我们基层的班组长,都要率先垂范、关心职工,营造出上下同欲、同心同德的团队氛围,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战斗集体。现阶段职工流动性大的现状已很突出,那么在经济困难不涨工资无法留住熟练工的情况下,我们在实施比较管理或日常管理工作中,各级领导是否要思考一下呢?是否要改变一下过去偏重考核管人、严词历语管人的方式方法呢?是否在此时同步抓好企业文化中的“感情留人”方面?所以提高企业管理骨干的个人文化水平,特别是修养意识的水平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修养意识是一个人安身立命,谋求发展的根本基础。做好企业的重点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首要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管理人员更要注重个人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多大企业是靠人搞好的,也有很多大企业是被人搞垮的。如:三鹿奶粉事件,是“人”忽略了质量是食品企业生命的根本规律,违背了它而受到了惩罚。一则短信是这样讽刺的:其它奶粉企业对三鹿说:我们是奶粉里掺三聚氰胺,你这家伙是三聚氰胺里掺奶粉。发人深省,说明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忽视了最根本的东西:基本素质。再如:三株口服液,受到一名消费者的投诉,不能宽容而妥善解决,最后诉诸法庭,官司打了几年,后三株虽胜,但因“计较”小小的得失,不懂把握大局而落了个名声扫地,退出了市场的结果。
对企业来讲素质是“企业的基本财富”,对一个单个的人来讲“素质是人生资本”。去年,在呼市发生过一起公安分局局长枪杀市委副书记案,从中可以感叹人生,修养意识和具有良好心态是多么重要。在现今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刺激的人们心态浮躁,贪求欲望强烈、追名逐利。好高务远,大事干不了小事干不好,外求心严重。中国儒家传统文化著述《大学》中教人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或说人生的根本是要内求。只有内求,反省自己,虚心实腹,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众善奉行,诸恶莫做。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懂得先舍后得。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计较。知足常乐。才能降服己心,平静那颗躁动的心。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用功,踏踏实实做人做事,才会有辉煌的事业,和谐的家庭,健康的体魄,幸福的人生。在x集团工作才能履行好“讲忠诚、讲责任、讲追求”的精神纲领。
比如:创造出“神七”飞天的那些功臣们,力志科研,为祖国争光。敢于“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抓鳖。”他们的人生观和志向是伟大而有价值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人活着,不要一切为了钱而成为钱的奴隶。要知道:“人占有了物,物也就占有了人。”人要有自己的理想和志愿,尽好自己的责任。在单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为事业而拼搏。在家庭孝敬好长辈。夫妻相敬如宾,尊老爱幼。对自己要洁身自好,克己慎独,勤学好进,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提升个人文化水平,胜己者胜人,内圣才能外王。
企业是由个人组成的,企业文化的形成来源于个人文化的集智。在企业文化的发展中,每个员工的个人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个人和企业,都需要在发展中追求自身价值观的升华,根据一项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表明:之所以全球500强企业能长久保持旺盛活力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给自己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每个员工的价值是建立在企业价值之上的,脱离了企业的成功,自我价值的体现便成为空谈。同时,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们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拉动的关系,良好的企业文化必须兼顾企业文化与个人文化的共同发展,认识到这一点的企业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最后祝愿我们集团繁荣昌盛,员工生活幸福,明天更美好!
谢谢大家!
儒家文化的演讲稿题目篇三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积极参加校园文化节活动,着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伴随着初夏的凉爽,我校第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拉开了序幕。举办文化艺术节活动,是对同学们文化艺术水平的一次大检阅,它展现了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活跃了我们的学习气氛,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我校已举办了团员入团宣誓、第六届校园歌手大赛、党校学员参加的第二十一个全国助残等活动。学校还将举行第三届“最佳班团干部组合”大赛、文明礼仪知识板报比赛、书法美术作品大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第七届校园象棋赛、以及高三毕业班系列活动。
五月份以来,同学们清理环境卫生,把校园装扮得五彩缤纷。在校园歌手大赛中,同学们歌声嘹亮,激情洋溢,赞美祖国,畅想未来。运动会上,同学们在绿茵场上英姿飒爽,呐喊声震天,赛出了水平,比出了风格。同学们聆听“开山斧”工兵团报告,了解他们大公无私、不畏艰难的军人精神。他们用生命诠释着自己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关怀。这对我们青春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给我们心灵的底色抹上了一层厚重的红色。
同学们,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让我们都积极地参与到该项活动中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文明礼仪。同时,在参与中去展示我们的特长,我们的风采,我们的魅力。
同学们,江山代有人才出,谁持彩练当空舞?愿文化艺术之芬芳随着五月的花香飘荡校园;愿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愿同学们通过这次文化艺术节活动的洗礼,变得更加快乐,更加向上,更加具有文化气息。
最后,祝愿我们美丽的校园永远沐浴在文化的浓郁氛围中,让我们的校园文化绽放光彩。
儒家文化的演讲稿题目篇四
---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美德是尊重,是礼让,是诚信,是宽容??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必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家庭里,我孝顺长辈,关爱兄弟姐妹,主动帮助父母亲分担家务,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在学校里,我文明礼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当好老师最满意的小助手,做同学最好的朋友;在社会上,我尊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正是这些良好的美德,所以我经常得到人们的信任、夸奖和喜爱。
了六尺,为此陡然开阔,行人不再感到狭窄,一时间,两家处理问题的做法传为佳话。
4---考古学,文学等。对于我来说,国学一直是以文学的形式扎根在心底,从为萌发的种子,到后来的发芽,抽枝,长叶,终成了一朵在神州大地上翩跹起舞的文学奇葩。
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文学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请留心看看,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文学的美丽容颜。
6---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独酌》。月和酒,一直是李白的最爱,可两者都蕴含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前一句“独“,后一句“孤“,李白在尘世中活得无可奈何,唯一可以陪伴左右的,只是影子,单薄且虚妄。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情感也会迥然不同。而唐诗,也正因此变的瑰丽多彩。
国学之枝——宋词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仍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婉的文笔,8---千多年的沧桑时光和历史演变,造就了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如今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讲究高尚美德的一个民族,中国有“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美称。从孔融让梨,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连串脍炙人口的美德故事,都无一不体现出了拥有高尚的传统美德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10---
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孟佩杰与养母并没有血缘关系,她还能这么悉心孝敬养母,同学们,我们对待自己的父母呢?双休日,父母下班回来,能递上一杯热水没有?能扫地,整理房间没有?在学校,能认真学习,用进步的成绩回报父母没有?自己做事情不好或做错了,父母指责,恭敬聆听没有???同学们,孝顺父母,不难做到。只要我们有感恩的心,听父母师长的教诲,从小事做起,我们也可以成为孝子,报答父母之恩。
同学们,让我们常怀孝子之心,行动起来,孝顺父母,弘扬中华灿烂的文化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主题演讲稿:百善孝为先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主题演讲稿:百善孝为先
14----
儒家文化的演讲稿题目篇五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结晶,不管是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师法自然”还是佛家的“修心养性”,其思想的指向都是一个“和”字。
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思想的国家。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合”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核。儒家认为,人的自身和谐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应该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促使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切存在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谐与平衡运动。
一、自身和谐:和谐社会的道德需求
儒家认为,人的自身和谐有利于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从而促使社会和谐。在儒家看来,社会混乱源于对个人的利益争斗,解决一切社会纷争的方法就是要尽力克制人的私利以服从于社会公利,这就需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论语·宪问》记载孔子三答子路问君子,一日“修己以敬”,再日“修己以安人”,三曰“修己以安百姓”,均以“修己”作为君子实现其理想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孟子也特别强调“修心”的重要性,将“修心”视作“修己”的重点所在。《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因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被视为关于“内圣外王”的经典解释,现代人通常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俗地讲,“内圣”就是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外王”就是施展抱负实现理想。“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推崇的最高境界。
儒家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贵和持中,和谐中庸,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为此提出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应遵守的价值原则。首先是“贵和”。《论语学而》引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把一切礼乐教化的目的归结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认为人和与否是胜负的决定因素。中国人把“贵和”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儒家以“仁”来和谐人际关系。从字形结构看,仁从人,从二,其基本意思就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其次是恕道。自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凡自己希望成就的事业,也帮助别人成就,凡自己希望达到的事情,也帮助别人达到。
实际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将心比心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换位思考,要推已及人,由已心推知人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就容易取得彼此的理解。许多社会矛盾就不会发生,即使有了矛盾也会很快的解决。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第三是礼让。这里的“礼”既是指人们行为的规范、法则、仪式,又指札貌、礼节、礼仪等,“让”是指不争,儒家认为只有以礼待人,才能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礼的约束,社会生活就会失去平衡,发生道德失范的现象。孟子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只有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讲求诚信,这样才会使社会风气更加和谐。
为了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儒家倡导“中庸”思想。“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即“过犹不及”。
以民为本:人与社会和谐
个人重视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人的命运与社会息息相关,只有将个体融入社会之中,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孔子一生奋斗的目标就是使天下大治,最高的理想就是大同世界。《礼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统治者要对老百姓实行“仁政”。要以德治民,爱惜百姓。孟子的与民同乐也是在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多元的社会”的命题是一致的。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充分尊重创造性,差异性。认为只有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广泛参考借鉴学习不同意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和谐。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够不成五彩,一种味道够不成美味,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只有承认不同,才能“相成”“相继”。儒家的这一思想瑰宝,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这就是说,人生、生活、工作,社会充满了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空不入。有人类、有社会、有生活、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矛盾之间的斗争。不过,社会要前进、要发展、要变化,就是靠矛盾之间的运动、运行、化解去改变原来的面目,推动历史前进的。儒家“和”文化中的和谐既是多样化中的和谐,也是差异化中的和谐。我们讲和谐,它是靠人们对矛盾的化解而进行的、实现的、完成的。这是因为和谐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物体,而是在运动、运行、发展中的一种渐进平衡,在差异中的协调,在纷繁中的有序,在多样性中的统一。“和而不同”,有差异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牢固的和谐,才是最新最美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的生态伦理 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儒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儒家思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确立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就是要扩展“爱”,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到宇宙万物。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个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孟子提出“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禁止用过于细密的鱼网捕鱼,则大鱼捕,小鱼留,鱼鳖资源也就源源不断,永不枯竭;要“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是说到山林里砍柴要适时,秋冬草术零落可以砍伐,春夏草木生长时不宜砍伐,这样伐得当,则树木茂盛,取用不尽。把这句话演绎一下,可以认为这同今天反对滥捕滥猎,在保护自然上是一致的,是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史书上记载的“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也体现了古人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就会对人们进行报复。”这说明自然界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人类没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所以我们要根据“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来审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就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片相处,这是儒家“和”文化中所真正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今天。我们讲“天人合一”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的,而非简单的历史回归。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人的因素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让人与自然互动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