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西方礼仪差异英语对话 中西方商务会议中见面礼仪的差异(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西方礼仪差异英语对话篇一
称谓的差异
中国人对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年轻人通常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他们对平辈称“大哥”、“大姐”。而西方对于亲属称谓相对模糊,而且指称宽泛,对于他们除了区分辈分之外,什么都不那么重要。例如,一个单词“aunt”,就相当于中国的“阿姨”、“姑姑”、“婶婶”、“舅妈”这4个词。因为西方人倡导的是人格平等,不必太在意年龄,可以直呼其名,对话时无论辈位多高直接称呼为you。因此,在英语中亲属称谓根本没有汉语那样多与复杂,使用频率也没有这么高。
在会议人员初次见面时的称谓尤为商务礼仪的展现,作为中方的代表要称外方的代表中的女士为miss or mrs.而男士为mr.其实中国人不必拘泥于西方人的职位,而特别在称呼时一定要叫什么经理什么部长;相反地,中国人则很在乎职位,外方要常将其职位挂在对中方的称谓后面。只有这样的称谓才会让双方都舒服且合理的接受。
问候的差异
在召开商务会议前的打招呼,主要用以向对方询问安好、表示关切,或者致以敬意。常用中国人最常用的汉语是说一声: “您好!”。但是西方人更愿意说“nice to meet you”。除此之外,中国人问候的同时习惯于与对方握手,而西方人甚至有时候会热情的.拥抱,中方一定要接受这种友好的方式并同样热情的拥抱对方。有时见面简单的问候之后,人与人之间会有简单的寒暄,即人们在平日问候他人时所讲的一些应酬话。外国人见面的寒暄主要是从天气开始,如果用中国人的习惯去问候就会被认为你是在关注对方的隐私,打听他们的私事,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行为。
所以,在会议前的寒暄时双方一定要多注意对方的禁忌,说话讲求适度合理。
交际语言的差异
在商务会议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语言习惯的不同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这次会议的成功与否。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中,认为谦逊是一种美德,当面对别人的夸奖的时候,中国人通常都喜欢说“不行,不行,还不好”、“哪里,哪里”、“还不够”等,而这种回答方式却与西方人的传统截然不同。在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里,夸别人的人总是希望被夸奖者对他的赞扬做出认可。例如,在商务会议中,中方人称赞外国人时,他们而则会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 you”,这样的举动在中国人看来是不谦虚的,而中国人的做法在外国人看来也比较虚伪。
因此,双方都需要深入了解两国的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更多的去考虑对方,用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的话语交谈。
时间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的时间观念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对时间是一种环形认识。孔子曰: “温故而知新。”只有反思过去,才能知道现在的缺点,才能知道下一步去做什么。而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出于“道”,经过生长变化之后又都复归于“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使用时间灵活性较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人对时间的随意性较强。这也就是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公司的领导人更改时间表。但是,在外国人的思想中,他们要把时间算得十分精确,所以,他们会有严格的时间安排,如在美国、西欧的商务会议活动应提前两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来安排好约会。由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在商务活动中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例如,西方人认为时间是金钱,会谈开始就直入主题,在会谈的过程中,他们多是速战速决。而中国人在贸易往来中比较注重细水长流,通过宴请或非正式会晤等商业活动,慢慢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商务交涉礼仪的差异
在商务会议中对方发言时,中国人总是习惯于默默地听着,并且认为此时提出问题打断别人讲话时非常不礼貌的,是不谦逊和爱挑剔的一种表现。而西方国家的人则对此感到非常疑惑,认为你这样做表示你没有好好听,要么就是厌倦和生气了,这时他们会不高兴的一再重复。因为在西方国家如英国或者美国,他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不断做出各种反应,提出各种问题。因为他们的员工和领导都是平等的地位,有什么想法与意见可以随时提出。
会议双方互赠礼品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确认伙伴关系的形式,不仅中国人有送礼的习惯,外国人同样讲究送礼之道。但是,中外对送礼的认识上却是截然不同,外国人不会送非常贵重的礼物,他们讲求的是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以及浪漫的情调,比如本国有纪念意义的工艺品,而且他们非常在意礼物的外在包装,体现感情的深厚。正所谓“礼轻情意重”。然而。现在的中国人都喜欢送和接收贵的礼物,这样反而让西方人不知如何是好。 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西方人的观念,金钱是无法衡量感情的深厚的,礼物送的有意义远比用钱来砸人好得多。
中西方礼仪差异英语对话篇二
话说举办一场婚礼都会伴随着一些婚礼仪式,都等着新人们去经历,那么这一些婚礼仪式有什么寓意呢?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婚礼仪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为什么要射轿帘?
花轿停后,新郎手执弓箭,分别向天、地、新娘空射三箭,意喻举箭弓逢凶化吉。这个古老的习俗传说可以去除新娘身上的邪气。
另一层含义是给新娘一个下马威,提醒她成为媳妇后要恪守妇道,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好媳妇。
为什么要跨火盆?
新郎和新娘共同跨过了火盆,意喻辟邪,祈求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跨火盆的传统,相传是为了阻碍“跟尾鬼的”跟踪,鬼魅怕火,无法跨过火盆。
为什么要跨马鞍?
流行于汉族地区,尤以唐、宋为盛,后世沿之。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
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为什么要挑盖头?
这个仪式是我们最熟悉的洞房花烛夜里的第一要事。新郎要用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盖头,盖头揭下后,新郎要用手抚摸新娘的头发。
秤杆揭盖头,意喻称心如意,抚摸头发象征白头偕老。
为什么要踩瓦片?
岁岁平安踩瓦片,代表过去如碎瓦一般,要重新开始一个新生活。比喻过去时光如瓦之碎。
另外的意思是,古时候人们重视男孩,踩碎瓦片的原始意义就是希望新娘不要弄瓦,也就是希望多生男孩。
为什么要拜天地?
拜堂也称“拜天地”。古代婚礼仪式之一。中国婚礼仪式。又称拜高堂、拜花堂。
旧时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一共有三拜。
为什么要喝交杯酒?
用两个红线连接的酒杯喝交杯酒,在婚礼上叫作“凤凰三点头”。“一点头”各饮一口,“二点头”夫将杯中酒全倒入妻杯,妻子再将酒平分给夫。“三点头”夫妻交换杯子饮尽。
喝交杯酒象征此后夫妻连为一体,婚后相亲相爱,同甘共苦。
婚礼,不是让新人在台上表演,而是在古老而传统的婚礼仪式下,互相许下一辈子的诺言。
当我们婚后的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回忆起年轻时的羞涩,结婚时的浪漫,亲友的祝福……一定会洋溢出幸福的喜悦。
为什么要封红酒?
国外流行的仪式,婚礼当天,给对方写一封情书,把红酒和情书封在盒子里。直到有一天,你们吵架甚至要闹离婚的时候,你们一起打开盒子,各自倒上一杯红酒,去不同的角落,喝着红酒,读对方当时写的情书,回想起结婚时那份甜蜜,记起彼此之间的那份感情,“人生若只如初见”大概就是这个感觉吧。
为什么要抛捧花?
这个传统源于英国早期,在婚礼上,宾客们常常争夺新娘身上的饰物或衣服碎片,以求带来好运,后来演变成为扔捧花的习俗。接到捧花的女宾客会得到好运,成为下一个披上婚纱的人。
为什么新郎要抱新娘跨门槛?
古罗马的新娘为了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必须由人拖着越过新居的门槛。此外,民间还传说门槛上有邪灵环绕着,因此为了保护新娘,就必须把新娘抱起来,跨过去。
婚礼上为什么要点烛台?
烛台是中西方共有的一种仪式,西式婚礼中的蜡烛分别代表新郎和新娘各自家庭;生命延续:中国自古便有传递“香火”之说。
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代表珠联璧合,代表着两个家族的融合。二是代表香火的延续,比较讲究的婚礼双方母亲会一起点燃圣火传递到新郎新娘的手中。三火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新人的前途一片光明。
为什么要倒香槟塔?
香槟,是法国东北部马恩河谷的一个地名,它成为著名的香槟酒产地已有20xx年的历史。由于香槟的成长是在瓶中或在罐中发酵形成的,发酵生成的二氧化碳气充满酒瓶,使瓶中压力增大,所以在拔除栓头时会发出悦耳的声响。香槟酒也因此成为喜庆宴上不可或缺的酒类之一。
香槟酒塔寓意:一层层的杯子叠成的香槟宝塔代表着新人婚后生活节节高。两位新人打开香槟倒入多层杯塔内,共同开启爱的源泉,爱情甜蜜、地久天长、步步登高。。。。。。
为什么要切蛋糕?
自罗马时代开始,蛋糕就是节庆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制造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的能力。而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宾客无不争着捡拾。
依照中古时代的传统习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蛋糕接吻。后来,想像力丰富的烘焙师傅在蛋糕上饰以糖霜,也就成了今天的美丽可口的结婚蛋糕。新郎与新娘一起握着刀,并且一起一刀将蛋糕切开就可以了,在西方蛋糕的寓意与中国的早生贵子一样。
为什么要交换戒指?
最早的结婚戒指起源于古埃及。当时订婚和结婚戒指同属于契约的一部分,结婚戒指戴在新娘的无名指上,表示新娘对丈夫的忠诚与顺从。
而第一枚钻石结婚戒指的出现是相传是在1477年,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连一世为法国公主玛丽的美貌及优雅的气质所倾倒,送了一枚镶有钻石的戒指给公主,代表他的心他的爱情始终坚定,美丽的钻石戒指最终打动了公主的芳心。此后,这个赠送钻戒订婚的传统便开始在西方流传。
1)古朴含义
从天人合一的古朴本真到 宣告祈福欢庆 宣泄,它是彻头彻尾的人前的婚礼。华夏文化的信仰没有宗教精神,却依然将没有神秘感的世俗生活演绎出诗意和浪漫。
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冠、筓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昏礼一如黄昏时满天的晚霞,宁静深远。实现远古先人对宇宙的最本真最朴素的认识理念:人法自然,天人合一。那时候的昏礼不大肆举乐,不过分庆贺,很简朴干净,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黑色礼服。天地相合,夫妻结发。从此后生死相依,从此后家族延续。所以《礼记》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他们对昏礼的态度是“敬慎重正而后亲之”,昏礼称得上是“礼之大礼”。也许是近代的民生过于困苦和压抑,婚礼成了难得的高兴事件,人们便想着法子在这时候舒放自己。中国传统的婚礼到了后世,喜庆的成分越来越多,以至于今日人们若提起传统婚礼,瞬间浮现的印象基本都是吹吹打打、绯红一片的喜闹。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和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俗话说“礼乐和鸣”,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红”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等意义的象征。这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在传统婚礼上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脸的是红盖头,新娘穿的吉服是大红袄,新郎胸前佩戴的是大红花等等。这些红色服饰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2)婚仪体现天地人和谐
著名民俗学家高巍认为,传统婚姻的很多仪式中都体现了中国人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不仅仅关系到结婚的双方当事人,而是两个家族和全社会的事。需要通过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引起当事人和亲属朋友对婚姻本身的重视。其背后蕴含着对天地人融合的观念。
请亲友来证明婚姻本身的正式和庄重,不是随意的,这和重视人与人的和谐结合在一起。由于婚姻的产生,使得二人的家庭形成姻亲关系。仪式可以体现家长在家庭中的地位。
仪式结束时,新郎新娘要把敬神的钱粮和裱文都要放到钱粮盆中拿到院里焚化。随着火焰、纸灰升腾,此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表示已经得到了“天”的认可。
中西方礼仪差异英语对话篇三
接待礼仪是日常社交礼仪中最常用与最基础的礼仪。比如,握手礼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见面礼和告别礼,而拥抱礼和亲吻礼则是西方人最常见的见面礼和告别礼。下面是本站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中西方接待礼仪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因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所以在行为举止和礼仪的习惯上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中国和西方之间,由玩笑和错误引起的误解俯拾皆是。这表明理解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不同的礼仪是完全有必要的。
礼仪有许多功能,因此它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礼仪是在偶然的,平常的过程中对彼此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尊重的方式。
在中国礼仪和西方礼仪中,有着两个主要的区别。第一点是中西方礼仪有着不同的起源。在中国,礼仪等于礼节和仪式。在西方,礼仪这个词过去是远离草地的意思。第二点是文化背景的不同。
(1)打招呼
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
同样作为习惯,西方人打招呼时流露的是一种更随意的感觉。以美国人为例,美国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 “how are you doing?”“how’s everything going?” “howdy!” what’s up?”。由此可见,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打招呼用语是五花八门的。
(2)称谓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关系,亲属间称谓语大都能把身份、辈分、亲疏关系表明得一览无余。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独立的个性,家庭观念不如我们强烈,因此亲属称谓不如汉语复杂。
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随着跨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今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再如,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伯伯、叔叔、舅舅”等;“aunt”可以涵盖“婶婶、伯母、姨”等,况且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对家庭亲属方面的关系不如中国人那么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称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3)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再如,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闲话)。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4)招待客人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这种情景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应对。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对客人常说:“请慢走!”“路上注意安全!”“再见,一路走好啊!”“你们进去吧!” “你们请回吧”“请留步” 等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 “see you later!” “see you next time!”“goodnight!”。
由于中西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有许多差别。在饮食方式上,以宴席为例来说。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宴席上,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会出现一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就是大家到来后,便会齐聚一桌,共享一桌。一般来说,宴席用的是圆桌。从形式上来看,给人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氛围。当许多菜摆放在桌子的中心时,这些特色菜就成了人们欣赏、品尝的对象。与此同时,它又成为人们联络感情的媒介。在中国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喜欢在桌上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这显示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美德,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很不卫生,但中国人喜欢团圆,这正符合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态。而饮宴对西方人来说,尽管食品和酒似乎对于他们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在他们眼里那些只不过是用来作为陪衬的东西。他们举办宴会的目的在于交际。通过与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仅此而已。其实,中国式的宴席与西方的宴会交谊都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是,中式宴会表现了一种全席的友谊,而西式的宴会则表现宾客间的交际罢了。
在餐具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很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用餐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烫则用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
中西方礼仪差异英语对话篇四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顺序是有外向内的,所以,他的摆放也是有外向内的。它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 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
这样看来,西餐中的餐具摆放是很有讲究的,所以我们用餐的时候绝对不能失礼。要严格按照餐具的摆放进行用餐。
一般中国人吃饭也很有讲究。
首先在进餐时,要先请客人,若站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着东西,切记,不要说话,以免喷出饭粒,造成尴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个人一个盘子,就不存在夹菜的问题,但是他们一般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说话,所以吃东西时尽量的不说话的,只有在吃甜点的`时候,可以聊一些,轻松地话题。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复杂,如果弄错了餐具也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这样的:菜盘两边如摆放了几副刀叉,应先用最外边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会将菜盘 与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几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则用途不同。
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这里,总结一点小经验,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礼仪,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别人做一步,你跟着学,看着别人怎么做,这样至少不会出差错。
基本上你学会了这些,一般用餐都不会太失礼。
中西方礼仪差异英语对话篇五
中国的是: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客人旁。入座的时侯要从椅子的左边进入。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其座次借西方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 在西方的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一般座位的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的原则,男主宾先就座,其位置在女主人的右边,而女主宾则在男主宾的右边,其他的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入座。
中餐的上菜顺序一般是先上凉菜、饮料或酒,然后是热菜、主食和汤,最后是水果和甜点。而西方的上菜程序通常是:冷菜、海鲜、主菜、甜点、咖啡和水果。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和开胃酒并用。
中餐在正式用餐前,服务员会为每人递上一·9·块热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完手之后,应放回原来的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在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用来擦嘴,千万不能用来擦汗、抹脸。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要么放在盘子的旁边。
5.停菜方法:
在中餐结束时,筷子应整齐地放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客人们都放下筷子以后,主人示意离席后方可以离开,不能自己吃完了放下筷子就走,这样做是很没礼貌的表现。而在西餐结束的时候,要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地放在盘子上,而且要把柄放在盘子内以便于服务员收拾。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
“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