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年终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士年终总结篇一
很久没写长篇影评了,一来时间精力有限,二来没遇到能在看后产生写长影评冲动的电影,这并不是在吹捧《道士下山》多么完美多么牛逼,相反,它有很多明显的瑕疵,但将其贬得一无是处的声音太多,可能会误导没看过或草草浏览就跟风的人,对这部电影而言不公平。
首先提一个概念,影视作品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具象性的,实打实讲故事,角色言行只为剧情本身服务。比如经常看到的美国商业大片,爆炸就是爆炸,救人就是救人,没有什么“背后的故事”,没什么特别的隐喻,电影就是“讲故事”,剧情、角色塑造、氛围等都为故事本身服务。
另一种影视作品,可能就比较意向性,它表达的东西要抽象一些,讲的故事除开屏幕上被观众看到,直观传达的内容外,还有不直接讲的部分。为表达这些隐藏内容,屏幕上的直观表现可能会进行一点扭曲,一点夸张,甚至出现叫普通观众“看不懂”的部分。这就很容易造成它的口碑两极分化,get了背后故事的人大唱赞歌,没有get到的人云里雾里,痛骂烂片,什么玩意儿。
《道士下山》毫无疑问属于第二种。这电影蛮有野心的,陈凯歌再一次努力夹带私货,实现想法,让它包含了很深的隐喻和象征,这些象征不是编造的(《无极》就是编),实打实存在过,只要get到,一定感慨万千。
其实这不是陈凯歌第一次这么干了,想当年《无极》也有这意思,可惜飞得太高,步子太大扯到蛋(东方奇幻史诗,前缀如此牛哄哄的片儿至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不展开说。
玩儿第二种片子风险极大,好比走钢丝,让群众成功get到你的想法并买账,钢丝走得漂亮,那就可以上神坛,成神作,比如《大话西游》、《功夫》、《让子弹飞》。走得不好,那就是一败涂地,比如张大导演的《英雄》。
市场和口碑,何其残酷啊。
现在,尝试把《道士下山》掰开揉碎来看看。
弊病弱点
首先,为了不被打成水军和吹,说说片子不好的地方。
王学圻角色失败,寺庙大主持当然要讲些玄而又玄的东西,玩点儿高逼格,然而可不可以玩得稍微轻柔一点,自然一点?王学圻本身就很有特色,形象比较凸出,比较“厚重”(演员自身本钱问题,如同王宝强适合演憨呆草根,不适合演高富帅),或许这是为了表现主持的威严,让他说的话有可信度,但演得用力过猛了,好几次他一出现,就打断了片子的整体氛围和节奏。
全片信息量过大,从开头到结尾,想表现(塞给观众)的东西太多,急于求成,编排有时显凌乱,导致该沉下去的没有沉下去,该浮起来的没有浮起来,该解释的时候没解释,该收敛的时候又收得不够好。
其实这些内容都有涵义,可惜没能通俗易懂的传递给观众,仅靠最后旁白的两句话是远远不够的。之前不做好铺垫,结尾临时抱佛脚去升华主题的结果,就是让大量普通观众觉得:你他妈强行装逼!
此外,还有旁白声音难听,语气语调拿捏不够好,部分角色演技跟不上整体水准,成为短板等问题,就不一一列举了。
剧情:
剧情是一部影视作品的灵魂,缺乏好剧情的片子拍再漂亮也是无灵魂美人,剧情出色的片子哪怕低成本小制作,依旧荆钗布衣,不掩国色。
《道士下山》的剧情并不复杂:民国年间,不谙世事的小道士遵师命下山,来到红尘中经历几番变幻,最后回山里成了道。
电影努力在情怀和故事间寻找平衡点,既要把故事讲明白,又要表达出故事背后的真意。
刚下山的小道士懵懂不知世情,如一张白纸,第一次“作恶”,抢了一只荷叶鸡。这种“恶”并非有意,而是饥饿本能。这时候的小道士做事发自本心,没有俗世道德善恶观,很容易被引导教育。万幸,被抢荷叶鸡的范伟是好人,原谅了他,还将他带回家作为徒弟收留,传他医术,给了小道士最初的安身立命资本。
在范伟家里,小道士接触到了人世第一重,也是最终极的诱惑:情。他与范伟建立了师徒(家人)情,这是情美好的一面,同时也接触到情丑恶的一面:他发现师娘林志玲与范伟兄弟吴建豪偷情的举动。为保护师父的心,小道士没有揭穿,却也纵容两人进一步作恶,范伟被兄弟毒杀,小道士失去了下山后的第一个师父,第一个家。
入红尘,收获情又失去了情。这是命运给小道士的第一个考验和感悟。
范伟这段故事,是流传许久,非常典型,也非常“中国特色”的,脱胎于人尽皆知的潘金莲与武大郎:辛勤却丑陋的丈夫全心全意爱妻子,为她提供安逸的生活。妻子享受生活同时却不甘寂寞,勾搭外表英俊的“真男儿”满足对爱情的幻想,哪怕对方不学无术,十分败家(吴建豪扮演的角色如西门庆,是个浪荡浮华的纨绔)。最后西门庆暗害武大郎(范伟明显比林志玲矮),霸占其家业,扮演武松的自然是小道士。
小道士为给师父报仇,怒杀奸夫淫妇,这是他第一次主动“作恶”,接收了红尘情爱对他白纸心灵的感染。
这段故事里范伟的演技十分出色,行云流水,举重若轻。范伟长得绝对不好看,甚至丑陋猥琐,常扮演丑角反角,把他和林志玲配一起,简直是鲜花插在牛粪上。但到他死时,我已被他敦厚圆融,宽容慈善的人格魅力折服(看他艹林志玲都不反感)。
相比之下,吴建豪演技弱些,有夸张不合拍的地方,林志玲的演技更弱,且因为和范伟的对手戏多,露怯。即使演技并不捉急的王宝强,在范伟面前也仅仅是及格而已。范伟的表演光芒四射,压住了全场。
杀人后,小道士十分惶恐,到庙中忏悔,七日之后终于开悟,也就是挣脱“恶”和“情”对他的捕获,从此之后不再沉溺其中,哪怕后来他又喜欢上生不出孩子的王女士,喜欢到“一辈子就喜欢她一个”的地步,也仅仅是意淫,没有踏出那一步,更没有因此耽误“道”。
道之真意,太上忘情。首先要经历情,超脱情,然后才谈得上“道”,没有经历,不知情,那所谓的超脱不过故作姿态。这是十分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观念,几乎所有仙侠传奇里,主角都要先“历情劫”,通过情劫塑造心性之后才能成道,这是修行中至关重要的一关。
因此,范伟收留小道士这段剧情绝不是多余的,它塑造了小道士对尘世的最初印象,让他得到情又失去情。范伟是小道士下山后的第一个“师父”,让他历了情劫,教会他红尘情爱。
此时,短命的赵先生出现,小道士终于接触到电影真正的故事,也就是“道”的载体:国术武学。
赵某这个角色承上启下,打开剧情背后的真意,通过他,小道士认识了反派彭家人,认识了郭富城扮演的第二个师父,张震扮演的第三个师父,这些人一步步推动着小道士,每一个“师父”都让他领悟到山下(入世)和山上(出世)的道理,并最终助他入山成道(武学大成)。
剧情到这里之后,导演的“私货”就夹带得太多了,几乎不能单纯就剧情说剧情,否则就只是打打杀杀,很普通很常见的武者恩怨。因此剧情部分暂时说到这里,之后的真正故事,我们得放到后面情怀格调的部分来剖析。
审美格调(美术、摄影、特技):
哪怕最苛刻的观众,也必须承认《道士下山》看上去很美,审美格调非常出色。全片整体的色彩搭配,色调调控,景色选取都非常漂亮。包括内外景打光、场景搭建、道具制作、特技表现都做到了和谐统一,让电影不仅拥有视觉意义上的漂亮,更有整个审美格调的高水准,大统一。
电影镜头的运用也非常美,几乎每一帧都是一幅画,各种镜头协调配合,疏密得当,轻重缓急十分讲究,几乎没有废镜头,没有词不达意的画面,展现了相当高的摄影运镜水平。
就电影整体美术水准而言,可说近期国产片无出其右者。
单说下电影的特技部分,现在很多国产片有个通病,就是把特技做得非常浮夸,打起来光波乱飞,似乎声光电效果一起上,就能把观众唬住,大呼好厉害。其实这样大多是反效果,忒玄幻了,不接地气的东西永远难以感染人。
《道士下山》的特技不十分浮夸,又比踏踏实实的传统武术夸张一点,既有拳拳到肉的真打,也有近乎玄幻的“气劲”,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画面可视性,却不过分夸大。这里面应该有对片子整体情怀主旨的考量:如果太玄乎,变成了上天入地的仙侠不对味;如果太实诚,好像又不能升华主题,两相权衡下做成现在这样,还算不错吧。
配乐(音乐、音效、氛围):
一句话,做好了本职工作。
情怀(主题与格调):
全片最重要的部分,如果观众不能get到这部分,就很容易将它判定为烂片。
本片名叫《道士下山》,但它的实质却与道士、道教没有任何关系,或许该叫《武者下山》更名副其实。本片的情怀主题,就我看来应是对国术武学的怀念、推崇和感慨,导演将它化为了片中所说的“道”,这也是电影真正想展现的情怀。
除开范伟那一段儿,片中所有主要角色几乎都是武者,比拼的是武学,贯穿整个中后段的故事情节也是太极门两代人的争端,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冲突。
故事背景设置在民国时期,这是中华国术武学最辉煌,同时也最没落的时代。或许,在过去更早的时期,历史上还有过更厉害的高手,但他们没有留下证据和影像,没能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厉害之处。而到了民国,各家武学是有东西传下来,有大师们留下战绩的,因此,这至少是我们有史可考的国术最辉煌时期。
晚清到民国这段时间,国术发展到巅峰,太极、八卦、形意、咏春等流派百花齐放,孙禄堂、董海川、杨露禅、郭云深等武学大师们层出不穷,各擅胜场,电影里也明确提到了武学的“龙蛇之道”。
与此同时,民国时期也是现代科技快速传入中国,将传统大量抛弃的时代,被抛弃的传统中当然也包括国术武学。西方火器的大量流入,让武者变得不再强大,甚至不堪一击,这既是武学的悲哀,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武功再高,一枪搁倒。
郭富城扮演的太极门周师弟,理论上是全片第一高手,张震都算他教出来的(基情双修)。他不但有风度,有武学,更有超凡脱俗的人性修养,知天命、安天命,心怀慈悲,几乎达到了大道圆融的地步,即使面对死亡也显得从容不迫。
按理说,周师弟这样的绝顶高手是不会死的,但他确实死了,而且是被武学远不如自己的房祖名三枪打死,这或许正暗示了武学的没落,暗示着在“山下”的红尘中,武学已不再是最厉害的“道”,它正被时代淘汰着,强大如周师弟,也已无容身之处。
郭富城的死,代表着国术的必然衰败,在枪械面前,武学必死。
郭富城死于对武学的专注执着,死于坚守“纯粹的武学”,死于“道”,是全片第二个殉道的角色(第一个是赵先生)。而不再践行纯粹武学,不再行道的彭家人,一用偷袭,一用枪械,杀死了这两个专精国术武学,心性光明,人品高洁的人。
影片最后,张震扮演的查老板终于站出来行道,并报仇,而与他对决,伤了他的同样是枪械。特别有象征意义的是,这次持枪的人是个军阀。
在这一次对决中,张震(武学)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说暂时,是因为这份胜利同样无法留在红尘中(山下),因为时代已经变了,属于武学的时代正在过去,因此张震只能带着王宝强再度“上山”,在远离红尘的地方修成他们的大道。
这是国术武学的悲歌,也是时代洪流的必然。
导演用这样的方式,给了国术一个只能存在于幻想中的,世外桃源般的happy end。
有人问:电影里为啥冒出个猴子?莫名其妙不是,有什么典故吗?
这个还真有。
金庸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之外,还有一本《越女剑》,主角越女阿青从一只猿猴那里学到了最强的剑术(武学),一剑能挡十万兵,扭转了吴越争霸的战局。
此外,《倚天屠龙记》男主角张无忌的《九阳真经》,也是从白猿肚子里找到的。
猿公,代指剑术(武学)最高的人,演化为武学宗师的代称。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将想法再发散一下,猿击术或许还有另一层深意。
郭靖够厉害吧,杨过够厉害吧,可即使厉害如他们也无法同军队抗衡。金庸先生写,郭靖纵横天下,最后在襄阳殉国,杨过在钓鱼城下击杀大汗蒙哥,他们在武学上都是绝顶高手,却也都没有逆天而行,阻挡时代洪流的能力,唯有猿公教给阿青的越女剑有过这样的力量。
出离十四部书之外的阿青,恰是金庸笔下毫无争议的第一高手。
或许,这算是导演在民国飞速变迁的大时代中,给走至巅峰,同时不断凋残的国术的最后舞台和美好期望吧。下山的道士(武者)最终回到山野,远离红尘,修成大道,这桃源般的浪漫结局,已是离我们远去的武林最美好的梦境。
大道如渊海,岂在口舌间。
综上所述,《道士下山》并不是一部真正的烂片,相反有许多出色和独到之处,跟《白发魔女传》(范冰冰版)那种彻头彻尾的大烂片有本质区别。如果不带意境和情怀看,《道士下山》顶多打到三星,带上对国术武学的感情,给它四星半!
道士年终总结篇二
1、跟你说一声,有人收留我了。
2、下山的理由太多啦,你是为了什么啊?
3、山上缺粮,师傅让我下山找口饱饭吃。
4、不信我叫你爹行不行,爹。
5、我跟你一样,见到母的就心里发慌。
6、知道我为什么收留你吗。
7、这么大个馒头,你能吃几个。
8、不求千年寿,但求一夕欢。
9、是慈悲还是淫邪。
10、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当道士的时候师傅教的。
11、人生也不过七十,除了十年的懵懂,十年老弱,只剩下五十。……那五十中,又分了日夜,只剩下二十五。……遇上刮风下雨,生病,危难,东奔西跑,还剩下多少好日子?还不如要眼前欢笑。
12、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道士年终总结篇三
《道士塔》中的王圆绝对是一个愚蠢的主角,但正如作者所说,如果让他来承担这段历史,的确是厚爱他抬举他了,他是一个小人物,他根本担负不起这样的重大的职责,连替罪羊的资格都不够。可是透过他,我们是否看到了一个愚蠢的政府,一个没落的文化族群,乃至一个愚蠢的民族,一种黯淡了的文化。
偌大的一个民族,竟然让这位酷似农民的人来守卫和呵护敦煌的宝藏,姑且不论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论他的道德操守,一个没有走出故土,缺乏阅历的人怎样能够对自我的职责和职务认识清楚,一个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会把文化当成自我的自留地,王道士够潇洒,够气派,够大方。他不懂文化,但晓得银元,他不懂守护,却明白奉送,这也正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写,一路地送过去,一者见得博学,二者见得大度。
其实王道士也很冤枉,那么多拱手将国土资源送出去的人,都没有受到谴责,并且堂而皇之地享受着荣华富贵。王道士也很幸运,至少到今日还有人记得他,也算得上青史留名了。
明白,但没有人研究这些,官员们都在研究自我的腰包是不是很鼓,皇城的关系用什么东西打通,于是捧着金碗的人奉献了自我的奴颜媚骨,而上官们也名正言顺地享受着地方政府官员的孝顺,于是一个庞大的腐败系统悄悄地蚕食了这个宝藏,那个王道士即便真的是一个尽忠职守的豪侠,也会淹没在这样的交易洪流中无声无息直至终了。
今日的中国更不穷,说句实话,我们能够到世界各地买房购车,我们能够培育世界各地的品牌,可是我们忘记了自我的名誉,忘记了自我的产品。这似乎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民族,他们敢于吸收世界上任何优秀的文化,而惟独冷淡了自我的文化,他们能够倾慕时尚任何国家的时尚,而惟独寻不到自我的时尚,他们能够走出国门为自我的骄傲,而忽略了自我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有甚者,还把自我打扮成一个假洋鬼子,对自我的同胞评头品足,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数典忘祖。
真的,运走一点东西,不打紧,大不了我们还能够仿制,但运走了思想和灵魂,文化的土壤就会日渐贫瘠,那时,我们只能是走在无尽的沙漠中去寻找海市蜃楼了。
最怕的,不是丢了的,而是丢过了之后,我们依然在丢失。
道士年终总结篇四
葛洲坝高级中学 谭小红
课前准备:出示课题图片
师: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师:好,这是你了解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再想想。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当你知道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他的背后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学生齐读)
生:(齐声)王圆录
师: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生:不是
师: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不了解
师:好,有请
生:他把洞窟刷白,还堆了几个天官、灵师菩萨,破坏了敦煌石窟。
生:不是(齐声)
师:是什么?
生:是壁画(齐声)
师: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画。在他的两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没有了”,看课文!
生:(齐声)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师:好,注意概括的时候要提取主要信息。那么,你刚才说的第二点,他还塑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看样子,我们的这位王圆路王道士,还真带有几分对道教的虔诚。你说的第三点,他破坏了石窟,准不准确?请台下的同学这时看到课文的第二部分。
生:不准确
师:那么,破坏的使什么?是雕塑。看课文,“才几下”
生:“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
师:但是,大家知道吗?这莫高窟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出示图片字幕)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这王圆录悄悄的毁灭着。(留了一会空白)
生:他把文物送来送去,还用极低的价格跟外国进行贸易。
师:那么,你想想,在这两者当中,谁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卖给外国
师:是文化遗产。他卖的是哪儿的文物?
生:中国的
生:敦煌的
师:再具体一点
生:莫高窟的文物
生:1900年5月26日
生:外国的考古家、探险家
师: 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生:不知道
生:四万多件
生:气愤
生:遗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好,把话筒传到后面的女生,我想听听女生的看法。
生:伤心
生:我这时心里很难过
师:好,有请那位女生
生:读“偌大的中国”一段
师:好,你告诉我,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生:与作者一样,有一种悲愤地心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把它留在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会遭到中国官员的糟践。倘若把它送给外国,可那又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馈赠。
师:进退两难,怎么办?我们只能怎么办?
生:无奈
师:这个词找的很准确,还有什么?
生:遗憾、痛惜
师:好,情绪越来越多了,我们请一个同学集中地来说一说。
生:作家的情感是伤心、惋惜
师:伤心什么?
生:中国的文化中国存不下,居然跑到外国去了。还有痛惜、愤怒
师:愤怒什么?
生:愤怒当时的中国如此腐败
生:愤恨
师:作家有爱,他的恨是来自于他的爱的,这个爱是什么?对什么的爱?
生:对中国文化的深爱
生:第二部分地一段(读)我觉得这一段写的是中国官员对中国的文化一点也不爱惜。
师:作家的情绪怎样?
生:很失望,同时也很愤怒
师:他们滔滔的奏折,有什么?
生:讽刺
师: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四部分(读)从中,我体会到了敦煌研究者内心的辛酸
师:很好,你不觉得作家的情绪在这里也有变化吗?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在想想,作家的情绪一路行来,这里有没有变化?
生:有,以前的中国官员对文化不重视,而现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却很重视,作者从这里看到了希望。
师:所以说,作者一路沉重之后,这里略微有了一点
生:好转
其他的学生笑起来了)
师:激昂。好,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读至“他满脸困惑不解”)我觉得,作家在这里有对王道士的愤怒,他从心底里感到悲痛。如果有时空穿梭机,他肯定要去阻止。
生:无奈
生:后者
生:笑容
生:一片哗然)
生:对于这样无知而麻木的中国平民,我对他也不知做什么好。我只希望,通过这件事的教训,我们中国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对这样的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
师:好,我们再请一位女生,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我真的好想打他,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你会不会对他说点什么?
生:你去死吧
师:愤恨之情溢于言表,再请一位
生:我想让他住手,不要再破坏中国的文物
师:哦,你的心情跟作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其实,我的心情,好,请你说吧
生:我想说,我们换换
师:你是说,让你去守敦煌,是吧?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想尽办法,四处化缘,凑足运费,把它运到(停止了)
师:运到哪?运到哪?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是向哪里?
生:运到现在,运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生:没有
师:王道士有没有责任?
生:有
师: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他出卖了我们宝贵的文物。还有谁有责任?
生:官员
师:官员怎样?腐败,还有什么?无能。无能我们已经知道了,连运到京城的文物都保护不好,那么腐败何以见得?从课文中去找。
生:他文雅地摸摸胡子,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生:茶香缕缕与股股炊烟
师:好,王道士有责任,官员有责任,还有谁有责任?
生:外国的考古家、学者
师:其实,他们是一群文化强盗。现在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文化强盗的嘴脸。(出示照片)
生:贪婪
生:无耻
师:贪婪我们已经了解了,无耻在哪儿?在课文当中找
生:读“他们时常暗示,是他们的努力,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生: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师:是的,它反映出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泱泱大国的破败,一个民族的衰微。当一个国家如果连主权都不能保存,保护文化,保护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种奢谈。同样,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走过这道士塔前,听到日本学者用沉重的语调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你们认为,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
(下课铃响)
师:好,就把最后一段留给大家自己下去之后再慢慢品味。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些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王道士的塔就象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这分明是历史要我们听懂他的这一声长叹啊!大家听懂了吗?下课!
1、没有必要:他本来就是一个罪人
2、有必要:塔站立在那儿,就意味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可以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仅仅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历史吗?他对我们的今天就没有意义吗?有,他还告诉我们,要尊重历史,要重视文化文物的保护工作。
1、随州,是我国著名的文物重镇,其境内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较多,1978年在此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更是闻名世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两件文物是今年8月发现的,是原随州市博物馆的一名干部勾结外人共同掘墓所得。而这个案件只是许多盗掘古墓案中的一件。
在经济建设的大旗下,襄阳长达58米的古城墙拆了可我们拆的又何止这一点呢?浙江市定海古城被严重破坏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进士第、翰林第也在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就连被文物和文化专家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术馆后街号,也在争议中被强行拆除了。
古城破坏了就无法恢复,而历史文脉却不能隔断,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所呼吁的那样:历史文化的保护永远不会太晚。
道士年终总结篇五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士下山》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昨天下午,我无聊的时候翻看腾讯视频才翻到,点开一看,还是些知名演员和导演的作品。从头看到尾,感觉还是挺逗的,人物故事一个接一个的.,刚刚死了一个故事的主角,一会又出来一个新故事的主角,脑袋要即时转换,否则,你以为王宝强是主角呢?你别看他从电影开始到结束都在镜头里,其实,他就是个串讲人的角色,他就是每个故事当中主角的配角而已。
想起我昨晚做的一个梦,一个浩大的隧道工程就要贯通了。我和一位记者在隧道的心头等着它破壁而出,准备好拍摄那一瞬间的激动景象。不一会儿,一抹灯光从马路对面的山体中随着掉下泥土而出,洞口越来越大,我们走上前去近距离拍摄,跟着进入洞内,发现里面是古墓道一样的场景,有很多的人在里东挖西铲,正在寻找宝贝。本来是个隧道工程,怎么一时间又变成了寻宝活动了呢?看来,还是人心太贪,我心也贪啊!
道士年终总结篇六
《道士塔》是余秋雨的一篇“文化散文”,20xx年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这篇散文形象地深省并揭示了酿成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作者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读起来让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扼腕。文章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跟作者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是密不可分的。
文章由小到大、由实到虚运用了四组对比,深刻地展示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民族文化悲剧。
文章开头由描写莫高窟的僧侣圆寂塔入笔:“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作者以简短的语句、冷色的笔调将当年的这些“民族文化守护者”的形象置于大西北的漠漠黄沙之中,使得“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这里的“悲凉”就定下了文章“反思”的基调。
显然,文章的主旨并不是为了批判那个“历史的罪人”王圆箓。王圆箓,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作者引来对比的是一个小丑演员与一整幕话剧的对比———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扼腕的同时,余秋雨先生想到了“假如”。假如让作者生在那时,又恰恰在西方人就要将国宝运走的刹那站在他们面前———“然后怎么办呢?”爱国的理想是好的,可是作者在这里向我们设置了一个艺术创作里的“未知结构”,提出了一个“两难悖反”:衷心希望留下,留下的结果是“送京”,“送京”的命运是“零零落落”;万分痛心“掠走”,“掠走”的命运是至今仍完好无损地“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被拦住的车队,究竟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然后大哭一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压抑、悲痛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