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英语新教材工作计划 英语新教材学习心得精选
计划是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工具,也是一种组织和管理的工具。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提高工作效率,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和有意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计划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新英语新教材工作计划 英语新教材学习心得精选篇一
一、把握课改方向
通过学习,我了解课程突出体现课程对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意义,为学生学好英语打好基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过程。主动思维和大胆实验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做为中心任务。所以要求教师必须以此为教学方向,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新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用英语做事”为主线,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及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使语言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
三、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任务型教学是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在活动中所学的语言是实际的工具,其价值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知觉性。它有教明确的具体目的,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比较丰富,教师从全面出发、观察、控制课堂的发展。
教育的工具与人文性以及语言学习的渐进性与持续性特点:
1、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3、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4、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的学习实践性和应用性;
5、优化评价过程,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运用能力;
《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英语教学中提倡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对学生的评价贯穿到平常的学习过程之中。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调整,以形成积极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要求我们英语老师要掌握一定的课堂和课外教学艺术,开展集趣味、知识、娱乐、教育于一体的英语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教师要用直观形象的形体语言,丰富多彩的表情,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提高学习信心。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和客观条件,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学会活用教法解难点。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
四、加强自身修养
这就要求我们英语老师要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展知识面。在课外要经常收听英语广播,收看英语讲座,观看英文电影,经常进行纯正的口语训练。在课堂上要尽量多说英语,且语音语调要好、要美,要不厌其烦,让他们慢慢体验理解。尤其是一些常用的指令性的句子,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听懂。
备课时,我觉得备得越细越好,教师在备课时心里要很清楚,先吸引后激活,在最初的几分钟就让你的课活起来。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怕乱,学生猜得对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学生大胆发言,错了也没有关系重在参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在语言的输入输出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创造出了一种非常和谐、非常宽松、非常happy的氛围。
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大胆尝试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新英语新教材工作计划 英语新教材学习心得精选篇二
一、以人为本,提倡素质教育,注重评价激励
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还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活到老,学到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三、改进教学方法、渗入情感教育
要达到这些任务,首先,教师应尽快从旧教材旧教法的框框中解放出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其次,应重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英语教学要提倡“乐”的观念,情绪越好,越乐观,对所学内容便会发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将越好。在新形势下,转变教学思想是搞好新教材教法的前提展多调动学生,教学生怎么做,指导他们,服务他们。
四、学会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只粉笔,一本书”的局面。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处理:整合、增加或删除。当然这一切要根据课程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才对课程内在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明确情境的优势与不足。情境设计得较好的,教师应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情境设计得有不足之处的,教师则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情境。还要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述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的考量,以便为学生多样的思考、表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时,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是:科学地分析课程内容的价值,对那些学生虽然感到陌生且平常难以接触到的内容,要大胆地进行删减。
总之,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需要具有较全面的知识,要学会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面对即将开放的课堂,很多东西是无法预见的,如何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这样才能从容面对学生,不得不承认这对我们所有的教师来说的确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最新英语新教材工作计划 英语新教材学习心得精选篇三
谈训练结构_英语教学论文在现代训练实践经过百年发展途程,训练理论由于争鸣而有可能走向科学的今天,有需要也有可能探讨体 能训练的基本结构问题。
体能与技术存在于统一体中。技术,要求肢体动作过程实现运动生物力学的合理性。体能,简单化地说, 它的发展和发挥,要求实现运动生理学的合理性。肢体动作是由生理运动进行的,它若存在错误和缺点,该项 运动的运动生理学合理性也就不可能完整实现。体能与技术互为表里,不能截然分割。动作技术如有错误缺点 ,在大量重复中会巩固、难改;因此,在个体训练史中,一般地说,首先要把动作技术练对、练好。体能离不 开技术质量。这里假设技术质量完好,专门探讨体能训练的训练结构问题。在本文中体能和体力是同义词。
本文着重探讨:怎样在训练中争取进步?怎样在比赛中争取发挥?
1 训练以体力波动态为客观基础
体力波是我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对人体运动能力进行认识的一个基本概念。运动能力在具体时刻出现, 它具有“时相”特性。运动能力是动态的,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间断性(间歇性),其动态呈现出波浪现象 。其本质在于人体有序状态的内部矛盾运动。
人体有序状态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巨系统。这是一个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统一的,多层次、多分支、又严密 协应着的,由巨量矛盾运动构成的有机整体。遗传决定人体有序状态的先天基础,训练参与决定人体有序状态 后天发展的具体选择。
体质,指人体有序状态的总体的机能状况。它可划分为体力和健康两个方面:体力反映体内矛盾运动的运 动势垒态(斗争性),健康反映体内矛盾运动的统一性。
具体体力,是体内具体的系列矛盾运动激烈展开中表现出来的人体运动能力。它以具体的运动势垒态(包 括肌肉、骨骼等等的具体结构状态,从神经体液支配到能量物质代谢等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动力学结构、机制 、配置和配备等等)为基础。它是先天、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动态存在。运动势垒态,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 暂时的稳定态,可相对地大致区分为非激发正态(安静正态)、激发态、非激发负态(安静负态)等三种状态 。在表现出运动能力的运动过程中,随着运动势垒内部矛盾斗争的激烈展开及可供动用的物质的耗解,“正态 ”便转化为“负态”(疲劳状态);以待随着休息等过程,在体内矛盾统一性的推动下,在有关的相应的系列 矛盾运动的进展中,动态地重建(改建)新的运动势垒态(非激发正态)。前者形成训练负荷,后者形成运动 能力在波浪运动中的动态发展。因此,体力只能以具体形式并在具体的波浪运动中存在着。要争取运动能力的 进步、争取运动成绩,必须研究、把握作为运动着的整体的具体体力的波浪运动动态。从波峰着眼,才能避免 盲目性;从波体进行把握,才能保证实效性;这就形成了训练结构。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运动训练,积极地 争取运动提高。
由于作为超级复杂巨系统的人体的内部矛盾运动的巨大复杂性,运动训练的内在作用和影响也是极为复杂 的,现代科学尚远未能清楚了解其全部内涵;但若能在总体上认清其本质,便可防止认识上的以偏概全。在训 练经验极大丰富、有关科学和哲学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也应该努力促进运动训练的研究和实践发展到新 水平,使之比较正确地积极向前发展。
运动能力就是具体体力,是体力在具体项目上的表现,是具体项目中的体力。体力波是运动训练工作的客 观基础。运动训练离不开对体力波的研究和把握。
2 体能发展的方向和路线
运动训练要从体力波的动态中把握体能发展的方向和路线。为此,首先要努力认识这个体力波动态。全部 训练工作,从训练手段选择到训练安排等等一切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而不能干扰于这个体力波动态的发展方 向和路线。例如,为百米运动发展“耐力”,若用万米作训练手段,便只能形成“干扰”,而不可能提供“服 务”。
认识清楚长远的目标状态和当前的现实状态,就可以明确方向。
经过努力,当前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是客观存在的。这个目标倘若被认识清楚,这就是当前现实的目标状 态。实现这个目标,便是训练长途中的第一个步骤。
训练的实质,在于调整体内的有序状态。这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训练,有分别、有重点地振荡人体现实 的有序状态,激发其涨落,促使向着目标状态转化。因此,不妨这样来看问题:训练,是为着实现向目标状态 的转化,而对现实有序状态进行的一种“自我改造斗争”。这种斗争,无论从空间角度、时间角度来看,都需 要采取灵活、生动的策略和方法,需要巧妙地利用现实的矛盾,从而也往往需要一定的迂回。因此,步骤不同 于方向。长远目标瞄准着方向,现实步骤则可能为了迂回而容许在方向上带有某种偏转。这就形成:方向是明 确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为了曲折而曲折,是为了效益而曲折;也正是为了效益,要尽可能地少曲折。
长远目标状态,就是训练长途中的、最后的一个步骤。
从第一个步骤起,连同依次地、过渡向长远目标的每一个步骤,这一系列步骤,就构成了路线。
3 训练结构的基本内容
方向和路线,构成训练结构的基本框架。在这个基本框架内,要进一步建构训练的具体结构。
建构训练结构,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训练条件;主训练手段;主训练日;支持性训练手段;辅助性 、配合性训练手段;恢复节奏和辅助恢复措施;主训练小周期;调整性训练小周期;训练中周期;训练大周期 ;赛前训练和临赛掌握;等等。其中,主训练手段、主训练日、主训练小周期、赛前训练和临赛掌握,这四者 是关键因素。
训练结构在认识和实践的能动运动中不断改进。人们在进行认识的当时,只能达到有限的深度;在这个深 度上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一种暂时的假定;对于所争取的目标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切留意的缺陷。多学科新 知识的学习、实践反馈的能动检验,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改进我们的训练工作。
4 训练条件
运动员的年龄、健康、身体条件和训练基础;精神和心理状态;作息制度;营养;场地器材设施和资金等 等;这些因素构成着训练条件。这些条件也是动态的。
5 运动水平训练动态的内在机制
现实的运动水平反映了某种人体有序状态稳定态的功能。在有关条件的支持下,它同一定的训练结构相联 系(保持平衡)。在这种训练结构中,其主要的训练负荷具有某种特征。训练疲劳消除、实现恢复(开始进入 稳定态)后,即可进行新的特征性训练;即使没有新的训练,原训练的作用(稳定态的保持),也可以持续一 定的时间(可称之为训练作用时限);超过时限没有进行特征性后继训练,运动水平便会退步。一次特征性训 练,在其疲劳消除后,到其训练作用时限消失前,便是这个稳定态的存在时段,同时就是再次进行特征性训练 的合适时段;若在此时,进行具有更高新质特征的训练,便将促进运动进步。上述这些,是训练史上大量存在 着的事实。研究其内在机制,可以为训练进步服务。
特征性训练负荷、疲劳消除、训练作用时限(稳定态存在时段),勾画了训练结构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是 由体力波动态的本性所决定的。
人体有序状态在信息、物质、能量的新陈代谢运动中存在和发展着。它本身具有涨落运动。训练同运动水 平的平衡,保持着这种涨落运动的稳定性。具有新质特征的训练,振荡了这种涨落运动,促使破坏原有的稳定 态,使之激发、过渡到新的稳定态,运动水平便发生变化。这个过程是全身整体性的。首先在神经体液控制系 统、特别是在大脑中进行,使数以万计的神经元间的、网络化协同着的、信息控制的稳定态发生着变化;随即 接连着,在有关条件的支持下,经过全身各系统、各组织的信息、能量、物质代谢的完成,而使这种变化在全 身整体全部完成。这个过程,反映着人体先天具有的“适应”机制。
信息、能量、物质的代谢运动过程,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这个“适应”、“过渡”的进行过程可 能有下述特点:大脑中首先会在“虚拟”层次上,出现振荡着的变化运动;这种“虚拟”变化运动在全身的物 质和能量变化运动的信息的校勘和调节下,形成三层次协同“确认”的统一方案;这样在新的基础上,统一“ 落实”下来,成为新的稳定态。实际过程会比这个陈述更远为复杂和有序得多。全过程所需时间,随项目、运 动员个体特点和其它条件的不同而长短不同,一般会在一天以内、或在几天间完成。
能够促使人体有序状态稳定态产生结构性转换的训练负荷,在其实际运用中使人体出现“应激”。应激状 态,是当时即刻综中地进行着的,有认知、思维、意志、情绪、植物性神经和体液、肢体运动、呼吸、循 环等等系统、几乎人体全身的一切系统都参与或与之联系着的,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代谢运动过程。它包括有 序、混沌(一种特殊的有序)、再到有序的过程,从而出现稳定态的结构性转换。对“应激”作观察,可注意 到三种不同档次:低于应激;适度应激;过强应激。(“应激”是生理学名词,针对着当时整体的综合状态而 言。为了操作方便,从训练角度,不妨这样来进行粗略的类比:过强应激,相当于全程运动当时实力的超水平 发挥;适度应激,相当于全程运动当时实力的基本发挥;低于应激,一般为轻松进行的水平,也可以有低于应 激而高于轻松等等不同强度的分别掌握。上述类比中要注意:第一,实力,是指“当时”的实力,非指原先的 水平。第二,全程运动,不同项目,其生理负荷意义也很不相同。)应激是精神和生理的综合作用,没有激情 就没有应激。没有激情的高度激发就没有过强应激;没有对激情的适当控制就没有适度应激。
适度应激,促使人体有序状态现实的稳定态,出现进行性破坏,向着目标水平转化,在有关条件的支持下 ,最终实现目标水平稳定态的建立,从而实现运动进步。
低于应激,也可以说训练中没有出现应激。在这种条件下,人体有序状态当时的稳定态,一般不会出现质 变;就是说,运动水平一般不会变化。低于应激的训练,在有控制的较大数量的使用中,可以大规模而低强度 地振奋人体整体的新陈代谢,很少伤损危险,很有利于促进体内矛盾的统一性;因此,可以用作维护和增强健 康和防止伤损的、重要的配合和辅助性训练手段。
低于应激的训练如果掌握达到一定水平,人体“适应”机制可被这种训练振荡所“营养”,运动水平可得 到维持,原有的稳定态可得到延长。同时,由于运动员当时的年龄等条件,使身体处在某种发育、发展状态下 ;这种状态,与一定水平的低于应激训练的某些积极因素相结合,运动水平也可能出现某些进步。“中等强度 大运动量”(即具有一定水平的低于应激训练的大量重复),曾经于60年代,由新西兰里迪亚德大力提倡而风 行一时。(有人欣赏足球训练中的万米训练并称之为强度课,这里存在着多重的认识混淆和混乱。)
倘若低于应激训练的水平过低(或无训练),这种状况持续超出原先的特征训练的作用时限,便将经由“ 适应”机制促使人体有序状态稳定态出现退行性破坏,衰变成较低水平的稳定态,从而使运动水平退步。
过强应激,可能当时就表现出了进行史中更高的运动新成绩。但它在破坏运动水平现实稳定态的同时,也 某种程度地损害着了其支持、保障条件――健康水平。
健康水平可大别为健态、病态和“第三种状态”三种状态。这是国际医学界近些年发展起来并趋于确认的 观点。“第三种状态”虽然在仪器检测上并未明显地越出健康指标,但它却是健态和病态转化过程中确实存在 着的一个区间状态。过程应激使人体进入“第三种状态”,甚至越出“第三种状态”而开始进入病态。是否损 伤到健康水平,即是否促使机体越出“健态”,是区别适度应激与过强应激的“阈值”界限。(把握住这个阈 值,可以使运动生理学界和医学界的看法统一起来。)
出现这种状况,就使恢复健康成为机体随即面临的首要任务。在这个任务完成以前,不可能保障运动水平 ;在这个任务完成以后,运动水平可能仍处在原先的水平上,甚或出现稍稍退步。因此,出现过强应激,并不 表示支持这个水平的、体内有序状态的稳定态的建立。就是说,即使由于过强应激而表现出了更高的运动新成 绩(如果处在大赛决赛关口,它正是所需要的),但它并不表示运动水平的进步和提高。(过强应激并非一定 会表现出更高的运动成绩,它也可能表现为手足无措、瘫倒等等,视刺激强度和个体特点等条件而定。)
低于应激、适度应激、过强应激三者,在理论上容易分清,在实践中、在强负荷当时的复杂条件下,不易 截然分清;尤其是适度应激与过强应激,在实践掌握中,有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偏越界限的现象。这就需要探 讨其在实践运用中的稳妥方法问题。由于特征性训练后的疲劳恢复,比它的训练作用时限的终结点早得多;就 是说,稳定态的存在时段、即再次进行特征训练的合适时段,具有一定的长度;若在此时段内进行具有一定水 平的低于应激的训练,则既有利于维护、恢复和增强健康而避免健康退步,又可以将此功能时段延长而避免运 动退步。因此,在出发点上,我们应争取“适度应激”;在掌握上、尤其是在出现了高效应“适度应激”后的 掌握上,不妨作为可能已经稍微偏入了“过强应激”来处理:在其后的“合适时段”上,后续以一、二个具有 一定水平又低于应激的训练,直到体内矛盾的统一性、即健康水平,确有把握地已经恢复到所需要的水平上, 对下一轮新的突破性训练已经作好准备时为止。
6 主训练手段
这里所说的主训练手段,就是突破性训练手段。它的选择和创制,需要认真研究。首先要从方向上、即从 大的方面讲究它的正确性,同时要从步骤操作上、即从具体实践方法上讲究它的可行性、可控性和效益性。这 一切,都建立在如何更好地把握体力波的发展动态,这样一个客观基础上。
合乎需要的主训练手段,就是能实现适度应激的训练手段。其主要特征有三:(1)积极;即高于现实水平 的维持, 而能促进现实水平稳定态的破坏和目标水平稳定态的建构;(2)可能; 即现实水平的运动员,能够 做得到;(3)可控;不但能够做到, 而且能够按训练要求,有把握、有控制地做出来(这同时也有利于防止 出现过强应激)。第一条涉及训练的战略问题,达不到这条要求,对于训练目的来说,是无效的;第二、第三 条涉及训练的战术和艺术问题,把握不住,就无法顺利地实行训练,因而也不可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益。从“ 强度”角度看,前者决定了强度的低限,后者决定了强度的高限。
突破性主训练手段的任务,在于将人体有序状态调整到目标状态。因此,它要求能够激发出目标状态所要 求的生理功能,藉以激励“适应”机制,促进、并进而实现人体有序状态的结构性转换。
常常采取这样的方法:对当前步骤的目标状态运动全程,进行分段组合、分解及附加条件等方法,藉以形 成训练手段。由于它是目标状态“运动全程”的分段组合,一般地说,既可以激发出目标状态所要求的生理功 能(体力波峰峰型),同时又避免过强应激,又使训练操作成为可能和可控。
所有这些,均需要对目标状态和现实状态这对矛盾,反复地、深入地、多角度地进行具体分析。
7 支持性训练手段
支持性训练手段是为主训练手段的实施进行服务的手段。例如,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等等。这需要因项、 因人、因时、因具体条件而制宜。
对支持性训练手段,同样需要不断开展科学研究。例如,神经生理学关于长时程增强(ltp)、长时程抑制 (ltd)等的发现和研究,同准备活动的合理掌握,可能就有密切关系。按摩活动等的介入,也丰富了有关问题 的研究。
8 训练课
主训练手段同支持性训练手段科学地、艺术地组合起来,就可以完整地建构主训练课。
训练课是训练工作的基本作业单元,它不只主训练课一种。训练课的任务,在于满足训练布局中特定的要 求,在于争取针对着这种要求的效益性。它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运动量的多少等等,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在训 练实践史上,在效益的驱动下,训练课在向着精干的方向发展。
9 主训练日和它的课次
具有突破性主训练课的训练日,便是主训练日。近来,许多项目在主训练日中,发展出多课次现象。
训练作用的直接承受对象,是人体有序状态的某种子系统而非其整体。训练作用,并未能直接达到运动员 体内有序状态这个“整体”,而只是达到它的某种子系统;即使这个子系统对于整体而言,是相当地大,而且 非常重要。
但是,“现实状态”和“目标状态”的“稳定态”,却都是指的“整体系统”的属性,而非指子系统的属 性。对于整体系统而言,不破坏原有的稳定态,不建立新的稳定态,就没有实现结构性转换,就实现不了训练 进步。
经过恰当的训练课作业,对所针对的子系统产生了强大的作用,从而经过子系统,对整体系统产生了一定 的张力。这种张力对于整体系统的作用,因项目特点、运动员个人特点等等因素而不相同。
如果单次课产生的这种张力作用,引发了整体系统稳定态的某种程度的破坏,训练进步便将得以实现。
如果单次课的这种张力作用较为有限,并未能引发整体系统稳定态的破坏,甚至并未引起其动摇,那么, 便需要在主训练日中,再次组织或多次组织主训练课,通过累积的张力作用,争取达到动摇和破坏整体系统的 稳定态的目的。这就出现了多课次。多课次的具体分布和组织方法,需要具体地研究。
所以,主训练日中的主训练课,可能是单课次的,也可能是多课次的。这需要因项、因人、因时、因具体 条件而选择、尝试、研究、处置之。
10 辅助性、配合性训练
体内矛盾的势垒性(斗争性)需要统一性来支持和保障。突破性的主训练课,需要振奋新陈代谢、维护和 增强健康的低于应激的训练进行辅助。
在训练进展中,视需要和可能,同辅助训练相结合或相配合,还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解决有关任务的配合 性训练。
只有辅助性、配合性训练课的训练日,就是辅助性、配合性训练日。
为突破性主训练小周期进行准备或善后,专门组织的训练小周期,就是辅助性训练小周期。
11 训练恢复节奏
由上一波运动势垒态的“安静正态”,经过“激发态”形成新的下一波的“安静负态”;这时,由体内矛 盾统一性而出现的强大重建动力,在体内外一系列条件(辅助训练、休息、营养等等)的支持下,在一定的时 间过程中,重建成新的运动势垒态的“安静正态”;这就完成了体力运动中的一个波浪节奏。这是真实节奏的 简要抽象。
从原运动水平稳定态的破坏,到新稳定态的建立,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个时间过程,成为建构训练恢复 节奏的`基础框架。(正确地说,是训练和“重建”节奏,重建并非恢复,习惯上称为恢复,这里暂按习惯使用 称谓。)在这个节奏中,既包括主训练、辅助和配合训练、休息和恢复措施等等,这些训练组织者便于调控的 部分;还包括学习和工作等社会生活中必须承担的部分;对所有这些内容和过程,都需要有机合理地统筹配置 、协调安排。
生理机能恢复到安静时的“正常”状态,是这个体力波运行完成的标志。这可以通过许许多多的生理指标 来进行检测。心率和脉象,是常用的、简便易行而又含有丰富信息的检测指标。计算机管理,将是面对着这些 复杂而大量的指标,有面有点地、适当而及时地、进行应对处理的优选工具。
12 辅助恢复措施
合理地掌握训练恢复节奏,这是最基本的恢复措施。此外,还可以通过训练的、休息的、营养的、物理的 、化学的、药物的、精神的等等措施,辅助促进之。这些措施,称之为辅助恢复措施。“基本”和“辅助”的 主次地位不能搞错。在辅助措施中,休息、营养和辅助训练,又处于主要地位。
13 主训练小周期
主训练小周期是实现运动水平突破性进展的训练小周期。它必须在合适的基础上进行。
主训练日同恢复节奏、辅助恢复措施的完善结合,就形成为一个主训练小周期。
主训练小周期所占用的天文时间,是因项、因人、因时、因具体条件而不同的。
短的,可能就同单个主训练日相重合,几乎天天都是主训练日。这样,可以连接安排成“星期”制的、多 主训练日的“主训练小周期”。
长的,可能有二、三天或多天时间。在其中,可能只有一个主训练日,也可能连续地、或分散地具有二个 甚至更多的主训练日。
主训练小周期的主体构成,是适度应激训练及其恢复节奏。如前所说,实践中为了稳妥起见,在适度应激 训练后,也常可能在它的合适时段,安排一、二个低应激的训练节奏,这样来复合地建构主训练小周期。
当主训练课或主训练日取得较大突破性进展时,不但可以在这个主训练小周期内部后续以必要的低于应激 的训练,还可以紧贴在这个小周期后边,续以一、二个以一定水平的低于应激训练为主的“辅助性训练小周期 ”,以更好地促进恢复、巩固成效。这种训练组合、形成为一个大型的体力波浪,可称之为一个扩大的、复合 的“主训练小周期”。这样的组合艺术,对于长距离高水平运动员,可能尤为重要。能攻能守,进退自如。
以上是从自然体育学角度分析“主训练小周期”。但是,现实的训练工作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必须与社会 生活节奏协调起来。因此,对大多数情况而言,“主训练小周期”常常采用七天星期制。自然体育学的短周期 在七天之内,扩大的、复合的长周期,可能十天、半月,在七天之外;但可以运用训练战术和训练艺术,来巧 妙地构筑七天一拨的训练。进行中必须要做有心人,以便使自然体育学和社会体育学,两全其美。
从理论上说,一个主训练小周期,可以既实现着运动进步,又保持着良好的健康水平,从而为后续的主训 练小周期建构了新的、健全的基础。如果在实践中基本达到了上述要求,“主训练小周期”便可以连续地、滚 动式地运行下去,使运动水平“阶梯式”地实现持续进步。这就形成所谓“快节奏”。这种快节奏,曾经于六 十年代在我国个别基层训练单位开始出现,后遇故夭折。七十年代,快节奏在保加利亚举重训练探索中受到支 持而勃兴。八、九十年代,在我国少数项目少数单位,快节奏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得到间断尝试、或相当成功 地开发着。尽管或有挫折,这个成功不容忽视。胡鸿飞、马俊仁和一些项目的优秀教练员,就是开拓工作者的 杰出代表,对世界训练史做出了贡献。
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马特维耶夫在与我谈话时说到,邦达尔丘克连续运行了28个小周期。这是一种不 常见的“长连续段”。这种“长连续段”对于训练效益,一般地说是有利的。
14 调整性训练小周期
由于人体有序状态的极为复杂,又由于训练工作也十分复杂,在训练运行中,发生某种挫折,是常有的事 。例如:主训练手段的运行中出现了高“过强应激”,主训练课频次或主训练日频次的安排太过密集,以及运 动员偶而伤、病或因故短期离队等。这时,可及时插入“调整性训练小周期”,加以因应、承转、解决。“调 整性训练小周期”也可称为“恢复性小周期”,与“辅助性训练小周期”较为接近。
有时,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得很好、很正常,但出于预先安排;或为了“见好就收”,完善地了结当前 阶段,腾出精力更好地启动下阶段;或出于主动预防;也可以主动地插进“调整性训练小周期”。
在主训练小周期的连续运行进展中,并不是不会被动出现、或主动需要暂时的中断。这时,可使用“调整 性训练小周期”进行穿插接续。这样,主训练小周期的连续运行,便划分成连续段和间歇段。这个“连续段” ,便可看作一个“中周期”。这个“间歇段”,便形成中周期之间的转折和衔接,它一般地归入于下一个中周 期内进行计算。
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的主要任务,是使体内矛盾的统一性恢复到应有的水平。就是说,使机体的健康水平恢 复到应有的高度。为此,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方法、节奏、以及有关的配合措施。对这些,同样需要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地研究发展,以提高效益。
如果调整性训练小周期基本实现了它的任务,便可转入新的主训练小周期;如果尚未实现,则可以继续地 组织针对性的新的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直到完成预期任务,能够顺利地开始新的“主训练小周期”为止。
15 迎赛和临赛掌握
比赛在预定的时间、地点、场地设备和对手参与等条件下进行。
比赛的科学和艺术,在于争取当时的成绩水平的充分发挥。为此: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地消除体内对于成 绩方向的剩余疲劳;另一方面,在比赛中,不但不惧怕、而且还积极争取某种程度的过强应激,争取其准确地 在决赛时刻出现。
训练进步在于体内有序状态的结构性转换,这种转换,导源于训练张力对原稳定态的破坏和新稳定态的促 成;换句话说,导源于训练张力同所面对着的稳定态的矛盾紧张性。在前后两个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的交接 中,上一小周期的主负荷的影响,未必完全消除;新建立的稳定态,也未必巩固;这种情况,可目之为存在着 某些成绩方向的剩余疲劳;这种剩余疲劳,对于紧接着的下一轮的结构性转换,并不一定构成甚么样的障碍; 因为它并不、或并不显著削弱训练张力同所面对的稳定态的矛盾紧张性。
然而,对于比赛中的成绩表达而言,若有剩余疲劳存在,则明显地属于不利因素了。换句话说,成绩表达 ,要求人体有序状态的相应稳定态的巩固性而非过渡性。这种要求,对人体有序状态的一切环节,均有影响。 以肌细胞内外的物质储备、这样的具体环节来说,结构转换中物质代谢所需要的氨基酸,暂时变得不突出,而 运动势垒态构成中的能量储备,变得更突出起来了。
为此,在迎赛和临赛训练中:
以主要训练手段的建构而言,在于争取接近适度应激的低于应激、或低度适度应激。(这是指应激程度而 言,并非指绝对强度而言,而且在赛前的不同小周期中,又很不相同,值得当时细致斟酌。例如,热身赛中的 强度要求是相当高的。)在强度的三特征中:“积极”,转变为在于人体有序状态的现实稳定态的维护和巩固 ,而非对之进行破坏(当然,对于实力水平不相同的选手来说,会采取稍微有所不同的策略);“可能”,变 成不需讨论的问题;对“可控”性要求也有发展,需要积极地为提高比赛中的战术水平服务。
在运动量方面,需要适当地进行削减和控制。具体掌握,要谨慎地依具体情况而定。
在饮食中,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也需要合理地、有序地进行调整,以配合肌纤维中糖元含量提高等项要 求的实现。
同时,特别要注意防病、防伤、以及防止类似的灾害性事件的发生。但事实上,有些运动员在临赛中,某 些病伤事件还是可能会发生;赛前睡眠受干扰、以至整夜睡不着觉的事也往往会有;然而有的运动员仍然出现 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情况,一方面说明,搞得好还有更高的潜力可挖;另一方面说明,运动员具有相当的抗干 扰能力,若是发生了某些情况,也不必紧张。
在赛前,既需要积极性,更需要着重保持“平常心”;以免赛前出现“虚火”,反而抑制比赛中出现激情 。无所事事也可能会引起无谓的心潮起伏,当迎赛、临赛中运动量削减之际,可以适当安排紧凑而有序的、许 多需要一定注意力的事务性活动,以分散注意力而有助于保持平常心;并能产生不会引起成绩方向疲劳的某些 负荷,以有利于睡眠、饮食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在比赛中,特别需要高昂的激情,同时也需要平常心。要在激情中保持着某种沉着冷静(在不同项目中, 以及对于不同的人,具体要求又各不相同)。
对这一切,既要做有心人,进行积极的安排,又不要搞成庸人自扰。
总之,迎赛、临赛工作既十分复杂,又情况多变,而且效益的取损出入极强,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 ,着意研究和确当把握。
比赛成绩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展现,迎赛、临赛工作尽管既敏感又复杂,然而,都同“比赛”密切关 联着;所以,在实践的进化运动中,“热身赛”就逐渐显现出来。热身赛可以为大赛汲取全面的、丰富的经验 ,成为迎赛、临赛工作中的一种突出的、优选的手段。
以26届奥运会的短跑选手们为例,开赛前半个月至20天再往前倒数,20多天的时间里,在欧洲、美洲进行 了十来场热身赛。这就为奥运大赛积累了丰富的近期经验,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全面准备。
在这些比赛中(以及大赛中的预、次、复赛中),其成绩发挥应该掌握在“可控”的程度上(时间不相同 的各场比赛,具体掌握又各有不同),以便“巩固”而非“破坏”身体有序状态的稳定态,为大赛决赛中涌现 过强应激,比较恰当地进行准备。(不同水平和状态的、面对着不同对手的运动员,在掌握上又稍有差别。)
约翰逊和贝利在奥运会比赛中的成绩发挥,明显地超出热身赛(低度适度应激或低于应激),并在决赛中 成功地打破了世界纪录(出现过强应激);而在奥运会后参加的多次大奖赛中,却表现平平(过强应激的后续 反应)。从热身赛、预次复赛到决赛、再到赛后,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成绩轨迹曲线,是掌握得非常成功的。同 某些奥运比赛失败者在大赛前、大赛中、大赛后,由列次比赛成绩所构成的轨迹曲线,是不相同的。这样的实 际情况,内藏着深刻的学问、不可不察。(由于游泳比赛、尤其是短距离游泳比赛的自身特点,在掌握上稍有 不同;有的奥运冠军,其世界纪录打破在复赛中。同时,世界纪录也并非必然就是过强应激。)
16 中周期和大周期
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中的连续段,就形成为训练中周期。如果认清了运动训练训练的本质意义,掌握了 主训练小周期、辅助性训练小周期、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等项基本规律,就可以针对具体训练工作的需要,主动 地建构训练中周期。主训练小周期是争取训练进步的基本环节,训练中周期则争取这些基本环节进步的有效累 积,使相对微小的进步转化为显著的进步,以完成战役性训练任务。
训练大周期是为迎接重大比赛任务而进行的、季度性或年度性的、战略性训练安排。它从当前实际出发, 从比赛目标着眼,系统地、合理地对中周期和小周期进行组织安排。
“体力波”是运动训练结构的内在根据。“小周期”是这个“根据”反映在训练结构中的基本环节。它同 体力波的其它各种运用在一起,构成训练结构的完整体系。这种运用,是作为客观规律的“体力波”,在效益 驱动的训练实践史的进化运动中,自发地逐渐显露出来的,目前并非臻于完善。可能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效益 。若能在理论上进行较透彻的认识,再使之同实践探索相结合,可望对之进行较充分的开发。
17 进行中的检验和诊断
训练中要不断进行及时检验和诊断。对于具备着条件的运动员来说,如若在训练进程中正确掌握了训练结 构,就能争取运动水平的不断进步。如若停滞不前,就必须深入研究现实训练结构中的得失而革新之。
我们不妨把训练工作同医务工作进行比较,来研究教练员的培养和修养的重要性。教练员和医生,是处理 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工作者。医生处理的,是人体由病态争取转向健态的发展过渡问题;教练 员处理的,是人体转向高强态的发展过渡问题。医生必须具备高知识、高智慧,这是人所共知和公认的;教练 员同样必须具备高知识、高智慧,尚未被社会所确认。
事实上:教练员每天审视运动员的情况、制订训练计划,就像医生审视病情、开出处方那样,同样需要高 知识和高智慧。如若满足不了这个需要,便会影响训练质量,付出代价。
训练界和医界情况又有不同。古医术由巫术发展而来,现代医学却已经完全摆脱了巫术的羁绊,建立起科 学的、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即使如此,仍然存在深刻的矛盾;例如,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医学,曾经有 人否认以整体论为基础的中医医学的科学性,同时否认它自身也存在着片面性、局限性;这种门户偏见,现在 已在改变和转变之中。然而,在训练认识领域,尽管在国内外学者们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去 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健康”化、科学化发展,以及解除门户束缚,现在还仍是繁重艰巨的任务。在体育界, 非常需要宽容性、开放性、智慧性和创造性,这就是胡鸿飞、马俊仁等一部分优秀教练,为什么会来自非科班 出身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具有实践成就和丰富经验与阅历的、中国足协教练委员会的主任,自愿以负责的 态度深入基层,竟被审定为不具备地方队主教练的资格,令世人惊诧);同时,另一方面,“马家军”在奥运 选拔赛的挫折,又对训练理论研究的迫切性,发出了明确的召唤。热爱事业,刻苦学习钻研,从实际出发,不 死抠框框,勇于革新创造,坚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这是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的优秀教练员的共同特点。
一方面,由于我们的知识和智慧,不但受到个人的限制,还受到时代历史的限制,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还是很不成熟的;另一方面,由于训练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和现实训练条件的多变性,即使是成熟的规律性认识 ,运用中也极需要针对着具体实际的生动灵活,而力戒机械、呆滞。因此,要高度重视在实践中探索、创造、 检验、前进。
进行中的训练行为,要求多种知识和智慧的汇集,并交叉地、综合地、集中地、能动地进行运用。然而, 越是要求交叉、综合、集中、能动,就越是难以一下子做得正确、妥贴、恰如其分。这就需要在进行中不断地 学习、研究,“摸石”、“问路”,证实、证伪,一边实践、一边在反馈检验中调整更新。要坚持做好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这就需要使进行中的训练行为,同时形成为一个开放式的、自学习的、实践和认识的能动生发系 统。
学术在讨论和争论中向前发展,本文不妥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
18 参考文献
[1] 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版。
[2] (德)r.f.施密特、g.特夫斯:《人体生理学》, 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美)乔奇a.布茹克司、汤姆士d.法哈:《运动生理学》, 杨锡让等译,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年 版。
[4] 姚志彬、陈以慈、郭爱克等著:《脑研究前沿》, 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5] 田麦久、武福全等著:《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版。
[6] 茅鹏:《满负荷与大运动量》,载《体育与科学》1995 年第6期。
[7] 茅鹏:《谈体能训练》,载《体育与科学》第2期。
[8] 茅鹏:《进步速度反映着训练生命力》, 载《体育与科学》19第1期。
[9] 茅鹏:《成绩水平决定于训练结构》,载《体育与科学》年第4期。
[10] 《系统辩证学学报》有关文章。*
最新英语新教材工作计划 英语新教材学习心得精选篇四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比较式阅读
【课时安排】
8课时
第一学时
【活动内容】
一、学习“赏析指导”,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二、结合注解,疏通《长恨歌》一诗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两千年前汉朝的李延年就高唱着这首歌打动了汉武帝的心,而这首《北方有佳人》也被清人姚际恒叹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二、知作者明背景。完成“学案”上的第四题。
三、赏音乐诵诗歌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诵读诗歌。
四、阅读赏析指导,回答问题(见“学案”)五、结合工具书,自读《长恨歌》,疏通脉络,并做批注。六、作业:围绕作者收集材料,互相提问、交流。
第二学时
【活动内容】
1、诵读《长恨歌》,学习“以意逆志”赏析诗歌的办法。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活动过程】
一、导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正说明这两首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所以清人赵翼指出,白居易“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瓯北诗话》。
二、分学习小组活动,再次朗诵诗歌,研究探讨情感线索。
三、品味诗歌语言,找出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景物描写,分析其用法,并进行归类。
四、结合作者情况和写作的背景,分析诗歌的写作主题。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杨李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2、改写《长恨歌》,文体不限,互相批阅,互相修改。
第三、四学时
【活动内容】
自主赏析《湘夫人》,分析文中“比兴”手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活动过程】
一、知人论事,知作者识作品。
二、整体感知,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诗歌。
三、诵读体味,熟读诗歌,直到成诵。
四、品味语言,总结楚辞的特点。
五、作业:
1、背诵全诗
2、试选择一篇浪漫主义的诗歌与《湘夫人》进行比较,并写下自己的体悟。
第五学时
【活动内容】
自主赏析《拟行路难》
【活动过程】
一、诵读感知,梳理诗歌的情感变化历程。
二、分析诗歌比喻、反问手法的运用。
三、结合鲍照生平及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形势,体会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从《拟行路难》看,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的处境怎样?
五、对比阅读《拟行路难》与李白的《行路难》,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拟行路难》对于唐代诗歌的影响。
第六学时
【活动内容】
自主赏析《蜀相》并研究中国的“诸葛亮”情结
【活动过程】
一、解题,弄明白诗人以“蜀相”为题的用意。
二、探究讨论
1、标题为“蜀相”,为什么诗歌却从祠堂入手写起?
三、作业:
1、积累有关诸葛亮的诗词。分析中国人对诸葛的推崇。
2、将此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散文。
第七学时
【活动内容】
自主赏析《书愤》并探究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过程】
一、诵读感知,完成学案相关的题目。
二、诗歌探究
1、结合律诗的特点分析本诗押韵的特点,并指出有什么好处?
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对本诗的诗歌形象与情感进行分析。三、梳理探究1、联系陆游生平,体味分析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感。2、积累陆游吟咏诸葛亮的诗词,结合作者生平,与杜甫进行比较,寻找二者的异同。
第八学时
【活动内容】
单元活动主题
【活动设计】
活动一: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结合本单元的几位诗人的生活背景,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描述出他们各自的写作风格。
活动二:选择本单元推荐的诗歌进行改写,用散文的形式重现诗歌的意境。同学间互相批阅修改,并推荐优秀作品,整理成文稿。活动三、学生分小组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看谁搜集背诵的和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诗歌多。
最新英语新教材工作计划 英语新教材学习心得精选篇五
这学期我参加了对新教师的新课程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新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了一下几点认识。首先,新课程理念标准认为,课程不是教材,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要想有效的实施英语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明确目标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
合作学习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才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
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后,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会话、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虽然我们的教学条件有限,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运用实物、自制教具来使课堂形象生动。
3、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4、创造性运用教材
(1)激发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动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我们在备课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老师自己备,同时也可要求学生参与。如我们在准备教具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尽可能做到自己手里有什么,学生手中有什么。比如在教26个字母时,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己制作一些字母卡片;在教0--10的数字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电话号码、门牌号、邮编等卡片。
(2)引导学生在导入新课阶段动起来。是否成功地导入新课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顺利进行。我通常都是都是通过值日报告来导入,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口语,一方面训练其他学生的听力。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每天如此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如果教师能增加一些新花样,变换一下方式的话,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保持集中。如可以小竞赛、讲故事、做游戏等等。
(3)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动起来。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在操练中我们不但要学生动口,而且还应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表情、甚至可以把教室当作舞台让学生去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情景下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英语作为一门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学科,它有它自己的词汇、语音和语法规则。只有对这些知识掌握牢固,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熟练程度,才能比较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笔头交流。英语有大量的词汇、复杂的语言规则和时态变化,如果我们没有弄懂这些东西,要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写出一篇符合文法的文章,那是不可能的。新课程改革强调能力,但更应注重基础。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英语教育,可谓是英语学习基础的基础。虽然现在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小学英语课在许多学校可能根本是形同虚设,名不符实;所以说初中英语基本上是大部分地区英语教育的启蒙教育,其目的应是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和培养一些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而不应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过分的强调学生听说能力,则违背了英语外语学习的规律,只能是欲速则不达。那种完全以听说能力代替所谓的语言能力的说法我觉得是不太合理的。
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
现在很时髦的提法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对于有些连英语的皮毛都尚未闹懂且情绪极易波动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很少有人知道教学的重难点,很少有人掌握得了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我个人觉得课堂的主动权还是应该属于老师的,老师来安排和调节课堂教学活动,监控教学过程。